4、地形:彭陽縣境內(nèi)分為北部黃土丘陵區(qū)、中部河谷殘塬區(qū)和西南部土石質(zhì)山區(qū)三個自然類型區(qū),海拔1248-2418米。5、人口民族:截止2013年底,彭陽縣戶籍總人口26.65萬人,其中農(nóng)業(yè)人口23.49萬人,占88.1%;回族8.05萬人,占30.2%,人口密度105.4人/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46萬人。-下面是更多關于寧夏彭陽的問答
發(fā)布于:2020-08-27 02:42
瀏覽了 63次
1
彭面積2528.65平方公里,總人口26.26(2013年),人口密度為103.85人/平米。關于彭陽縣的概況如下:1、位置:彭陽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南部邊緣,六盤山東麓,介于東經(jīng)106°32'-106°58'之間,北緯35°4l'-36°17'。西連寧夏固原,東、南、北環(huán)臨甘肅的鎮(zhèn)原、平?jīng)、環(huán)縣等市縣。國土面積為2528.6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00.3萬畝。2、行政區(qū)劃:截至2015年,彭陽縣轄4個鎮(zhèn)、8個鄉(xiāng),156個行政村,即白陽鎮(zhèn)、古城鎮(zhèn)、王洼鎮(zhèn)、新集鄉(xiāng)、紅河鎮(zhèn)、城陽鄉(xiāng)、孟塬鄉(xiāng)、草廟鄉(xiāng)、馮莊鄉(xiāng)、小岔鄉(xiāng)、羅洼鄉(xiāng)、交岔鄉(xiāng)。3、氣候:彭陽縣年平均氣溫7.4-8.5℃,無霜期140-170天,降水量350-550mm,屬典型的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
最佳貢獻者
2
彭總人口26.26萬人(2013年),人度約為104人/平方,面積2528.65平方公里。 彭陽縣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南部邊緣,六盤山東麓,面積2528.65平方公里,轄3鎮(zhèn)9鄉(xiāng),156個行政村,總人口26.26萬人(2013年),政府駐地白陽鎮(zhèn)。 歷史沿革: 先秦時期
考古發(fā)現(xiàn),境內(nèi)舊石器時代晚期的嶺兒、劉河遺址及其層位的打制石器和動物化石,都說明遠在3萬年前,原始人類就在境內(nèi)繁衍生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境內(nèi)先民已大量從事畜牧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境內(nèi)曾是伏羲、女媧等人文始祖活動過的地方。 夏朝時期 禹鑄"九鼎"分天下為九州,彭陽境屬雍州,世居戎狄部落。 商朝時期 彭陽境內(nèi)居鬼方、羌方等族落。據(jù)《周易》記載:"高宗伐鬼方,三年而克之。"高宗妻婦好統(tǒng)兵攻羌方!吨駮o年》載:"武乙三十五年,周王季歷伐西落鬼戎,俘二十翟王。"《周易》又記,殷商后期,"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賞于大國",說明當?shù)厝丝谠黾樱?jīng)濟和軍事實力已經(jīng)十分強大。 西周時期 《史記·周本紀》裴骃集解引《汲冢紀年》載:"自武王滅殷,以至幽王,凡二百五十七年。"。據(jù)《漢書》記載:"安定山谷之間,昆戎舊壤",戎族的最大一支--昆戎(即犬戎)就生活在彭陽及附近地區(qū)。西周時稱固原一帶為大原之域,至周穆王時,戎狄不貢,發(fā)兵西征犬戎,俘五王,遷戎于大原。周夷王時,命虢公率六師伐大原之戎,至于俞泉,獲馬千匹。周宣王五年(前823)獫狁攻周到?jīng)芩卑,尹吉甫反攻到大原,有兮甲盤銘文記其事。《史記·周本紀》載:"宣王既亡南國之師,乃料民于大原。"就是在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在當?shù)卣{(diào)查民數(shù)。 春秋時期 《史記·匈奴列傳》載:周平王末年"岐、梁山、涇、漆之北有義渠、大荔、烏氏、朐衍之戎",彭陽境內(nèi)屬義渠戎居住范圍。當時地處關中的秦國,自"平王東遷,以岐西地賜秦后,秦地愈大,秦乘勢勵精圖治。"霸西戎,兼并弱小諸侯,僅秦穆公三十年(前623),用由余計攻戎王,"兼國十二,開地千里。"居住于"。 戰(zhàn)國時期 秦厲公三十三年(前444),秦攻義渠,并俘獲義渠戎王。秦惠文王更元五年(前320)攻義渠,取郁郅(今甘肅慶陽),更元十一年(前314)再攻義渠,得二十五城,滅烏氏戎,置烏氏縣(今涇源縣境),此后秦惠文王欲伐楚,曾投文詛楚于朝那湫(今彭陽古城鎮(zhèn)境內(nèi))。昭襄王三十五年(前272),宣太后誘殺義渠戎王,秦滅義渠國,于其地設北地郡,以今彭陽境內(nèi)的朝那邑為中心置朝那縣(今古城鎮(zhèn)),縣境長城遺跡即為朝那縣北緣。 秦朝時期 秦滅六國后,廢分封諸侯之制,分全國為36郡,朝那縣屬北地郡。秦始皇二十七年(前220),始皇巡視北地、隴西途經(jīng)朝那。始皇三十三年(前215)使將軍蒙恬發(fā)兵30萬北擊匈奴,疆域北擴,朝那縣相對處于內(nèi)地,為當?shù)亟?jīng)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據(jù)《史記·貨殖列傳》記載:"烏氏倮畜牧,及重斥賣。求奇繒物,間獻遺戎王。戎王十倍其償,與之畜,畜至用谷量馬牛。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時于列臣朝請。"據(jù)文獻中零散史料印證,今縣境新集鄉(xiāng)剡堡(焉氏塞)和城陽鄉(xiāng)吳堡(烏氏堡)均與烏氏倮有關。 西漢時期 西漢初,地方建置仍沿襲郡縣制,郡有郡守、都尉等職,朝那縣為北地郡都尉的分治所。漢文帝十四年(前166)冬,匈奴老上單于14萬騎入朝那蕭關,殺北地郡都尉,虜掠月余而去。漢武帝元鼎三年(前114)析北地郡置安定郡,治高平(今原州區(qū)),上隸涼州刺史部,領高平、朝那、烏氏等21縣。元鼎五年(前112),武帝"湫淵祠朝那",史學家司馬遷隨駕記勝,漢武帝在位曾先后6次北巡安定,往經(jīng)朝那。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改國號為新,變更大部分地名和官名,然朝那縣依舊。 東漢時期 中國設十二刺史部(州)和一個司隸州,朝那縣仍屬涼州安定郡。漢安帝永初五年(111),由于北方羌族起義,下詔安定等三郡內(nèi)徙,烏氏、涇陽、朝那等屬縣及漢族百姓隨安定郡遷至美陽(今陜西武功縣境)。順帝永建四年(129),詔內(nèi)遷三郡還舊土,"使謁者郭璜促徙者各歸舊縣,繕城郭,置候驛。"并省涇陽入朝那縣,縣域范圍擴至平?jīng)鑫鞅。永和六?141)東西羌會合,勢力大盛,又徙安定郡于扶風(今陜西新平縣境)。獻帝初平元年(190),因分安定、扶風兩郡置新平郡,朝那縣隨郡遷還。 三國時期 曹魏恢復《禹貢》九州建置,朝那縣屬雍州安定郡(治臨涇)。此時因高平縣(今原州區(qū))處在曹魏政權和羌胡的分界線上,廢高平縣入朝那縣。安定郡的管轄區(qū)域也大為縮減,只有高平以南的朝那等6縣。 晉朝及十六國時期 晉分全國"凡十九州,郡國一百七十三",朝那縣仍屬雍州安定郡。西晉時北方少數(shù)民族不斷向南遷移,當?shù)爻袧h、氐、羌族以外,還有匈奴、鮮卑、休屠、白狄、黃石等族,史書所稱的"平?jīng)鲭s胡"就是指朝那縣境內(nèi)的各少數(shù)民族。東晉十六國時,朝那縣境先后屬前趙、后趙、前秦、后秦、夏五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前趙時,朝那縣屬雍州安定郡和后置的隴東郡(治涇陽,今平?jīng)霭捕▏?zhèn)境),并在高平(今原州區(qū))置朔州牧。后趙沿襲前趙建置。前秦苻堅永興二年(358)在原朝那縣境陽晉川置平?jīng)隹,郡治在今新集鄉(xiāng)境,以當?shù)鼐幼〉男萃雷迨最I金熙為第一任太守。后秦時,平?jīng)隹俦庇褐?quot;嶺北五郡"之一。赫連夏時不置郡縣,唯以城為主?h境平?jīng)龀?今新集鄉(xiāng)境)屬梁州。夏勝光元年(428),赫連定即位于平?jīng)龀,作臨時國都近三年時間。勝光二年(429)于"姚秦時之黃石固(今紅河鄉(xiāng)境)置長城護軍"。 南北朝時期 城市建設北魏、西魏、北周先后統(tǒng)轄今縣境。北魏太武帝于神麚三年(430)率軍親征平?jīng)龀?今新集鄉(xiāng)境),城陷,夏帝赫連定奔上邽(今甘肅天水市),平?jīng)龀菤w魏。神□四年(431),魏遷縣境平?jīng)隹ぶ斡陉幈P(今甘肅平?jīng)鍪袞|)。延和三年(434)魏殺縣境休屠族首領金崖,休屠族人立金崖從弟金當川為首領,起兵反魏。太延二年(436),魏置高平鎮(zhèn)(今原州區(qū)),轄縣境戰(zhàn)國秦長城以北地區(qū),長城以南屬涇州隴東郡朝那縣。正光五年(524)改高平鎮(zhèn)置原州,轄高平、長城二郡。長城郡領黃石、白池二縣,郡治駐黃石縣,即赫連夏置長城護軍故址---黃石固(今紅河鄉(xiāng)友聯(lián)村古城址)。黃石縣為原朝那縣轄境,白池縣(縣治待考)為原高平鎮(zhèn)轄境,仍以今縣境長城為界,朝那縣廢。西魏初沿北魏建置,廢帝二年(553)改黃石縣為長城縣。北周時置原州總管府,領平高(今原州區(qū))、長城二郡。武帝建德元年(572)在陽晉川平?jīng)龀?今新集鄉(xiāng)境)置平?jīng)隹h,屬長城郡,白池縣廢。 隋朝時期 隋初改南北朝時期的州、郡、縣三級制為州、縣兩級制。文帝開皇二年(582),整頓州縣,罷長城郡,長城、平?jīng)龆h直屬原州。煬帝大業(yè)二年(606)改長城縣為百泉縣。大業(yè)三年(607)省并州縣,廢州復郡,改原州為平?jīng)隹?今原州區(qū)),縣境范圍分屬平?jīng)隹さ钠經(jīng)隹h、百泉縣和安定郡(治甘肅涇川北)的湫谷縣(治甘肅鎮(zhèn)原縣)。湫谷縣只轄今縣境的一小部分(約為孟塬、馮莊、小岔等地)。 唐朝時期 唐初分全國為十道,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改為十五道,地方建置為州、縣兩級。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改隋平?jīng)隹樵?今原州區(qū)),屬關內(nèi)道,轄今縣境平?jīng)、百泉二縣。武德八年(625)百泉縣城由陽晉川(紅河鄉(xiāng)境)遷至茹河川(今縣城附近)。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在百泉縣設置了兵部直轄的彭陽折沖都尉府。唐玄宗開元五年(717)將原置于陽晉川(今新集鄉(xiāng)境)的平?jīng)隹h治移至涇河南的古塞城(今平?jīng)霭矅?zhèn)境)。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吐蕃入大震關,陷原州,縣境百泉縣大部分地方陷于吐蕃。唐宣宗大中三年(849)收復關隴,原州歸治平高(今原州區(qū)),百泉縣復。唐未黃巢起義后,吐蕃又乘機入寇,百泉縣再陷吐蕃被廢棄。 五代時期 五代時彭陽境內(nèi)大部一直被吐蕃占據(jù),只有今縣境東北一小部分區(qū)域(也就是隋時湫谷縣的轄境范圍)屬北方各割據(jù)政權。即先后屬岐(李茂貞的割據(jù)政權)、后唐、后晉、后漢、后周的轄地。 宋金時期 宋初因高平、百泉、平?jīng)?quot;三縣落蕃",縣境仍只有原五代各政權的轄境范圍屬北宋秦鳳路原州(治今甘肅鎮(zhèn)原縣)。直到宋太宗至道元年(995)才收復故原州失地。至道三年(997)設鎮(zhèn)戎軍(今原州區(qū)),與原州同屬秦鳳路,慶歷元年分置涇原路后,又同屬涇原路。鎮(zhèn)戎軍轄今縣境一縣二寨,即彭陽縣(今縣城)、東山寨(今古城鎮(zhèn))、乾興寨(今王洼鎮(zhèn)梁壕古城址),宋真宗咸平六年(1003)改彭陽縣為彭陽城。原州轄今縣境三寨,即靖安寨(今小岔鄉(xiāng)耳城)、平安寨(今城陽鄉(xiāng)轉(zhuǎn)灣)、綏寧寨(今孟塬鄉(xiāng)蘇喇城)。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部署邊防,將涇原路擴編為十一將,其中第四將駐綏寧寨,第六將駐彭陽城。 金初沿襲遼制,盡升軍為州,或升城、堡、寨、鎮(zhèn)為縣。升鎮(zhèn)戎軍為鎮(zhèn)戎州,隸鳳翔路,轄今縣境東山縣(宋東山寨升)領彭陽、乾興二堡。原州改屬慶原路,仍轄今縣境三寨(靖安、綏寧、平安寨)。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蒙古成吉思汗破德順州(今隆德縣境),避署于六盤山,縣境屬蒙古政權管轄范圍。 元朝時期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省并州縣,撤銷縣境東山縣建置,直屬鎮(zhèn)原州(今甘肅鎮(zhèn)原縣)。至元九年(1272)封皇子忙哥刺為安西王,設立王相府于開成(今原州區(qū)開城鎮(zhèn)),徙民屯耕。至元十年(1273),在開成府設開成路,于金東山縣舊址置廣安縣(今古城鎮(zhèn)),至元十五年(1278)升廣安縣為廣安州。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降開成路為開成州。 明朝時期 明太祖洪武二年(1369)又降開成州為開成縣,撤銷廣安州并于開成縣,隸屬陜西布政司關西道平?jīng)龈C餍⒆诤胫问迥?1502)升開成縣為固原州,并移治原州故址(今原州區(qū)),縣境屬固原州轄地。明代彭陽縣境曾為官營畜牧業(yè)基地,設靈武監(jiān)(后改清平監(jiān))駐今彭陽縣城,領清平、萬安(今環(huán)縣車道鄉(xiāng)境)二苑,隸屬陜西苑馬寺。 清朝時期 清初建置基本沿襲明制,地方行政機構分省、道、府、縣四級。康熙四年(1665),固原州上隸的平?jīng)龈膶俑拭C行省,固原州轄今縣境東昌里,永豐里,清平里和萬安里。同治十二年(1873),固原州升為甘肅省直隸州,轄縣境興上里、興下里、東昌里、永豐里及清平監(jiān)和萬安監(jiān)。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改固原直隸州為固原縣,屬甘肅省涇源道,縣以下建置基本沿襲清制。民國十八年(1929)實行區(qū)村制,縣境屬固原縣東區(qū)、萬安區(qū)和南區(qū)一部分。民國二十三年(1934),實行鄉(xiāng)鎮(zhèn)保甲制,縣境有城陽、草廟、萬安三鄉(xiāng)。民國二十九年(1940)縣境設王洼鎮(zhèn)、城陽鄉(xiāng)、萬安鄉(xiāng)、張化鄉(xiāng)。民國三十四年(1945)重設區(qū)制,縣境屬第二區(qū)和第三區(qū)。
3
是寧夏自治區(qū)不能說是省 彭陽人口28萬左右
4
面積6.64萬平方公2016年底總人口674.9萬人,其中人口占36%,是全大的回族聚居轄5個地級市,22個縣、市(區(qū))。
自然狀況 寧夏全境海拔1000米以上,地勢南高北低,落差近1000米,呈階梯狀下降。屬典型的大陸性氣候,為溫帶半干旱區(qū)和半濕潤地區(qū),具有春多風沙、夏少酷暑、秋涼較早、冬寒較長、雪雨稀少、日照充足、蒸發(fā)強烈等特點,年平均降水量300毫米左右。
擴展資料:
寧夏是中華民族遠古文明發(fā)祥地之一。境內(nèi)靈武市“水洞溝遺址”表明,早在3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此生息繁衍。公元前3世紀,秦始皇統(tǒng)一六國后, 在此設北地郡,派兵屯墾,興修水利,開創(chuàng)了引黃灌溉的歷史。
公元1038年,黨項族首領李元昊以寧夏為中心,建立大夏國,故元代以后史稱西夏,定都興慶府 (今銀川市),形成了和宋、遼、金政權三足鼎立189年的局面。元滅西夏后,設寧夏路,始有寧夏之名。明朝設寧夏衛(wèi),清代設寧夏府。1929年成 立寧夏省。新中國成立后,1954年寧夏省撤銷并入甘肅。1958年10月25日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qū)。
參考資料來源: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人民政府 塞上江南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5
回族自治區(qū),簡稱“寧”,中華人民共和級行政區(qū)。自治區(qū)首府銀川,中國西北內(nèi)陸地區(qū),寧夏界緯35°14'-39°14',東經(jīng)104°17'-109°39'之間,東鄰陜西,西、北接內(nèi)蒙古,南連甘肅,寧夏回族自治區(qū)總面積6.64萬平方千米。寧夏地形從西南向東北逐漸傾斜,丘陵溝壑林立,地形分為三大板塊:北部引黃灌區(qū)、中部干旱帶、南部山區(qū)。寧夏地處黃河水系,地勢南高北低,呈階梯狀下降,全區(qū)屬溫帶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截至2017年底,寧夏回族自治區(qū)下轄5個地級市,11個縣,2個縣級市,9個市轄區(qū)。截至2017年末,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常住人口681.79萬人,實現(xiàn)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GDP)3453.93億元,第一產(chǎn)業(yè)261.07億元,第二產(chǎn)業(yè)1580.53億元,第三產(chǎn)業(yè)1612.33億元,人均地區(qū)生產(chǎn)總值實現(xiàn)50917元。
6
23.1萬
7
寧 疆域南北狹長,南北相距450公里,東西相距約250公里,從地圖上寧夏就像一只昂首起雄鷹,俯視祖國西部的邊陲。全區(qū)土地面積為6.64萬平方公里,除4個直轄市和港澳特區(qū)外,僅大于臺灣和海南省。 據(jù)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diào)查,2005年全區(qū)出生人口9.4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5.93‰,比上年上升0.04個千分點;死亡人口2.93萬人,人口死亡率為4.95‰;人口自然增長率10.98‰,全年凈增人口6.50萬人,年末總人口596.20萬人。
8
你好,很高興為你解答。彭陽縣古城鎮(zhèn)目前有15萬左右的人口。希望能幫到你,求采納。
9
地形氣候】引黃灌區(qū)占全區(qū)總面積的占41%部山區(qū)占59%。地低南高(一般海拔為10902000米,最高海拔為3556米)。主要山脈有賀蘭山、羅山、牛首山、香山、六盤山等。較大的河流有清水河、涇河、葫蘆河等。 寧夏跨東部季風區(qū)域和西北干旱區(qū)域,西南靠近青藏高寒區(qū)域,大致處在我國三大自然區(qū)域的交匯、過渡地帶。【駐地郵編】 自治區(qū)人民政府駐銀川市解放西街217號。郵編:750001。代碼:640000。拼音:Ningxia Huizu Zizhiqu。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10
寧夏是中國回族最大的聚居地族人口約占自治區(qū)總人1/3全國人口的1/5;刈逯饕植荚诠淘泻蛥侵沂校浠刈迦丝谡紝幭幕刈迦丝诘80%以上。 寧夏人口主要分布在北部,南部次之,中部最少。銀川市、石嘴山市、固原市、吳忠市人口密度分別為260.5人/平方千米、150.4人/平方千米、110.1人/平方千米、65.9人/平方千米。人口密度最大的為石嘴山市,高達601.6人/平方千米,最小的為鹽池縣,僅22.5人/平方千米。2003年寧夏人口狀況:2003年末寧夏總人口580.3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0.95 ‰,出生人口9.03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5.68‰,比上年下降0.74個千分點;死亡人口2.72萬人,人口死亡率為4.73‰。其中回族人口 202.5多萬,約占全區(qū)總人口的34.9%,約占全國回族人口的1/6,是我國最大的回族聚集區(qū)。散居的少數(shù)民族有33個,共2.8萬人,約占全區(qū)總人口的0.5%。2004年寧夏人口狀況:據(jù)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diào)查,2004年全區(qū)出生人口9.05萬人,人口出生率為15.97‰,比上年上升0.29個千分點;死亡人口2.80萬人,人口死亡率為4.79‰;人口自然增長率11.18‰,全年凈增人口6.53萬人,年末總人口587.71萬人,其中:回族206.49萬人,漢族377.42萬人。2004年末,納入統(tǒng)計制度的全區(qū)城鄉(xiāng)就業(yè)人員達298.8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4萬人,增長2.5%。城鎮(zhèn)單位在崗職工59.2萬人,比上年末凈減少1萬人,下降1.7%。其中分經(jīng)濟類型看:國有單位在崗職工人數(shù)37.9萬人,比上年減少1.6萬人;集體單位在崗職工人數(shù)1.8萬人,減少 0.4萬人;其他經(jīng)濟類型單位在崗職工人數(shù)19.5萬人,比上年增加1萬人。城鎮(zhèn)私營企業(yè)和個體從業(yè)人員27.7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1萬人。鄉(xiāng)村從業(yè)人員209.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4萬人。2004年全區(qū)已登記失業(yè)人員中通過疏導實現(xiàn)就業(yè)和再就業(yè)的人數(shù)4.9萬人,比上年增長8.9%。年末城鎮(zhèn)登記失業(yè)人數(shù)4.1萬人,登記失業(yè)率4.5%。(摘自:《寧夏2004年國民經(jīng)濟和社會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