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酒文化圖片的問答
發(fā)布于:2020-08-27 04:37
瀏覽了 75次
1
中國酒文以典故為主,相應(yīng)的圖片通過典故名稱可以查詢到。酒禮酒酒文化的代表,搜關(guān)關(guān)鍵詞可以找到,然后再搜索一下具體圖片名稱。關(guān)于酒文化圖片,比較有名的是酒牌,就是以各類與酒有關(guān)的典故,做出的類似撲克牌的,抽牌的方式行酒令。酒文化的圖片需要明確主題。-
最佳貢獻者
2
一 傳飲酒文化根基—德和酒禮 歷史上,儒家的學(xué)說被奉為治國的正統(tǒng)觀點,酒的習(xí)俗同受儒家酒文化觀點的影響。儒家講究“酒德”兩字。 酒德兩字,最早見于《尚書》和《詩經(jīng)》,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于酒”,《尚書·酒誥》中集中體現(xiàn)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jīng)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jié)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zhí)群飲”(禁止民從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儒家并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養(yǎng)老奉賓,都是德行。
飲酒作為一種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jié)。有時這種禮節(jié)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亂,制定飲酒禮節(jié)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飲酒時不遵守酒禮,深感長輩有責(zé)任,于是從古代的書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資料,專門寫了一篇《觴政》。這雖然是為飲酒行令者寫的,但對于一般的飲酒者也有一定的意義。我國古代飲酒有以下一些禮節(jié): 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要先行跪拜禮,然后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 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yǎng)之德;然后嘗嘗酒味,并加以贊揚令主人高興;最后仰杯而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腿酥g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杯為度。 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個民族中,除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一般不飲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飲酒的。飲酒的習(xí)俗各民族都有獨特的風(fēng)格。 二 原始宗教、祭祀、喪葬與酒 從遠古以來,酒是祭祀時的必備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于巫術(shù),在中國古代,巫師利用所謂的“超自然力量”,進行各種活動,都要用酒。巫和醫(yī)在遠古時代是沒有區(qū)別的,酒作為藥,是巫醫(yī)的常備藥之一。在古代,統(tǒng)治者認(rèn)為:“國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動中,酒作為美好的東西,首先要奉獻給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戰(zhàn)爭決定一個部落或國家的生死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發(fā)之前,更要用酒來激勵斗志。酒與國家大事的關(guān)系由此可見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戰(zhàn)國時代制度的《周禮》中,對祭祀用酒有明確的規(guī)定。如祭祀時,用“五齊”、“三酒”共八種酒。主持祭祀活動的人,在古代是權(quán)力很大的,原始社會是巫師,巫師的主要職責(zé)是奉祀天帝鬼神,并為人祈福禳災(zāi)。后來又有了“祭酒”主持饗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動。 我國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喪葬時用酒舉行一些儀式的習(xí)俗。 人死后,親朋好友都要來吊祭死者,漢族的習(xí)俗是“吃齋飯”,也有的地方稱為吃“豆腐飯”,這就是葬禮期間的舉辦的酒席。雖然都是吃素,但酒還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數(shù)民族則在吊喪時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聽到喪信后,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贈送喪家?guī)捉锞萍捌浯竺祝銧T等物,親戚送的酒物則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來斤白酒,一頭豬。喪家則要設(shè)酒宴招待吊者。云南怒江地區(qū)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戶帶酒前來吊喪,巫師灌酒于死者嘴內(nèi),眾人各飲一杯酒,稱此為 “離別酒”。死者入葬后,古代的習(xí)俗還有在墓穴內(nèi)放入酒,為的是死者在陰間也能享受到人間飲酒的樂趣。漢族人在清明節(jié)為死者上墳,必帶酒肉。 在一些重要的節(jié)日,舉行家宴時,都要為死去的祖先留著上席,一家之主這時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讓祖先先飲過酒或進過食后,一家人才能開始飲酒進食。在祖先的靈象前,還要插上蠟燭,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達對死者的衰思和敬意。 三 重大節(jié)日的飲酒習(xí)俗 中國人一年中的幾個重大節(jié)日,都有相應(yīng)的飲酒活動,如端午節(jié)飲“菖蒲酒” ,重陽節(jié)飲“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酒席散盡之時,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歸”。 過年,也叫除夕,是中國人最為注重的節(jié)日,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年夜飯是一年中最為豐盛的酒席,即使窮,平時不怎么喝酒,年夜飯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飯,有的人還有飲酒守夜的習(xí)俗。正月的第一天,有的地方,人們一般是不出門的,從正月初二開始,才開始串門,有客人上門,主人將早已準(zhǔn)備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擺上桌子,斟上酒,共賀新春。 新年尹始,古人有合家飲屠蘇酒的習(xí)俗,飲酒時,從小至大依次飲用。據(jù)說飲此酒可以避瘟氣。 朝鮮族的“歲酒”:這種酒多在過“歲首節(jié)”前釀造。歲首節(jié)相當(dāng)于漢族的春節(jié),“歲酒”以大米為主料,配以桔梗、防風(fēng)、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藥材,類似于漢族的“屠蘇酒”,但藥材配方有所不同。用于春節(jié)期間自飲和待客,民間認(rèn)為飲用此酒可避邪,長壽。 哈尼族的“新谷酒”: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帶的哈尼族,按照傳統(tǒng)習(xí)俗,都要舉行一次豐盛的“喝新谷酒”的儀式,以歡慶五谷豐登,人畜平安。所謂“新谷酒”,是各家從田里割回一把即將成熟的谷把,倒掛在堂屋右后方山墻上部的一塊小篾笆沿邊,意求家神保護莊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內(nèi)泡酒。喝“新谷酒”選定在一個吉祥的日子,家家戶戶置辦豐盛的飯菜,全家老少都無一例外地喝上幾口“新谷酒”。這頓飯人人都要吃得酒酣飯飽。 “菊花酒”由來已久,《西京雜記》曾記載:“菊花舒時并采莖葉,雜黍米釀之,至來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飲焉,故謂之菊花酒”。 四 婚姻飲酒習(xí)俗 南方的“女兒酒”,最早記載為晉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說南方人生下女兒才數(shù)歲,便開始釀酒,釀成酒后,埋藏于池塘底部,待女兒出嫁之時才取出供賓客飲用。這種酒在紹興得到繼承,發(fā)展成為著名的“花雕酒”,其酒質(zhì)與一般的紹興酒并無顯著差別,主要是裝酒的壇子獨特,這種酒壇還在土壞時,就雕上各種花卉圖案,人物鳥獸,山水亭榭,等到女兒出嫁時,取出酒壇,請畫匠用油彩畫出“百戲”,如“八仙過海”,“龍鳳呈祥”,“嫦娥奔月”等,并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圓的“彩頭” “喜酒”,往往是婚禮的代名詞,置辦喜酒即辦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參加婚禮。 滿族人結(jié)婚時的“交杯酒”:入夜,洞房花燭齊亮,新郎給新娘揭下頭蓋后要坐在新娘左邊,娶親太太捧著酒杯,先請新郎抿一口;送親太太捧著酒杯,先請新娘抿一口;然后兩位太太將酒杯交換,請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 滿族人在舉行婚禮前后的“謝親席”:將烹制好的一桌酒席置于特制的禮盒中,由兩人抬著送到女家,以表示對親家養(yǎng)育了女兒給自家做媳女的感謝之情。另外,還要做一桌“謝媒席”,用圓籠裝上,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對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達斡爾族的“接風(fēng)酒”和“出門酒”:送親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斟滿兩盅酒,向送親人敬“接風(fēng)酒,這也叫”進門盅“,來賓要全部飲盡,以示已是一家人。爾后,男家要擺三道席宴請來賓;槎Y后,女方家遠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次日才走,在送親人返程時,新郎父母都恭候門旁內(nèi)側(cè),向貴賓一一敬“出門酒”。 “會親酒”,訂婚儀式時,要擺的酒席,喝了“會親酒”,表示婚事已成定局,婚姻契約已經(jīng)生效,此后男女雙方不得隨意退婚,賴婚。 “回門酒”,結(jié)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婦要“回門”,即回到娘家探望長輩,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稱“回門酒”。回門酒只設(shè)午餐一頓,酒后夫妻雙雙回家。 “交杯酒”:這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一個傳統(tǒng)儀節(jié),在古代又稱為“合巹” (巹的意思本來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禮記·昏義》有“合巹而醑”,孔穎達解釋道“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zhí)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巹又引申為結(jié)婚的意思。在唐代即有交杯酒這一名稱,到了宋代,在禮儀上,盛行用彩絲將兩只酒杯相聯(lián),并綰成同心結(jié)之類的彩結(jié),夫妻互飲一盞,或夫妻傳飲。這種風(fēng)俗在我國非常普遍,如在紹興地區(qū)喝交杯酒時,由男方親屬中,兒女雙全,福氣好的中年婦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給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幾顆小湯圓,然后,斟上兩盅花雕酒,分別給新婚夫婦各飲一口,再把這兩盅酒混合,又分為兩盅,取 “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讓新郎新娘喝完后,并向門外撒大把的喜糖,讓外面圍觀的人群爭搶。 婚禮上的交擘酒:為表示夫妻相愛,在婚禮上夫妻各執(zhí)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飲一口。 五 其它飲酒習(xí)俗 “滿月酒”或“百日酒”,中華各民族普遍的風(fēng)俗之一,生了孩子,滿月時,擺上幾桌酒席,邀請親朋好友共賀,親朋好友一般都要帶有禮物,也有的送上紅包。 “寄名酒”:舊時孩子出生后,如請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難,就要把他送到附近的寺廟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戶人家則要舉行隆重的寄名儀式,拜見法師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辦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請親朋好友,三親六眷,痛飲一番。 “壽酒”:中國人有給老人祝壽的習(xí)俗,一般在50、60、70歲等生日,稱為大壽,一般由兒女或者孫子,孫女出面舉辦,邀請親朋好友參加酒宴。 “上梁酒”和“進屋酒”:在中國農(nóng)村,蓋房是件大事,蓋房過程中,上梁又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這天,要辦上梁酒,有的地方還流行用酒澆梁的習(xí)俗。房子造好,舉家遷入新居時,又要辦進屋酒,一是慶賀新屋落成,并志喬遷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開業(yè)酒”和“分紅酒”:這是店鋪作坊置辦的喜慶酒。店鋪開張,作坊開工之時,老板要置辦酒席,以志喜慶賀;店鋪或作坊年終按股份分配紅利時,要辦 “分紅酒”。 “壯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遠行,為其舉辦酒宴,表達惜別之情。在戰(zhàn)爭年代,勇士們上戰(zhàn)場執(zhí)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險的任務(wù)時,指揮官們都會為他們斟上一杯酒,用酒為勇士們壯膽送行。 六 獨特的飲酒方式 飲咂酒:這是古代遺留下來的獨特的飲酒方式,在西南,西北許多地方流傳,在喜慶日子或招待賓客時,抬出一酒壇,人們圍坐在酒壇周圍,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蘆管,斜插入酒壇,從其中吸吮酒汁,人數(shù)可達五、六人甚至七八個人。飲酒時的氣氛熱烈。這種獨特的飲酒方式,可以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 “轉(zhuǎn)轉(zhuǎn)酒”:這是彝族人特有的飲酒習(xí)俗,所謂“轉(zhuǎn)轉(zhuǎn)酒”,就是飲酒時不分場合地點,也無賓客之分,大家皆席地而坐,圍成一個一個的圓圈,一杯酒從一個人手中依次傳到另一人手中,各飲一口。這個習(xí)俗,據(jù)說來自一個動人的傳說:在一座大山中,住著漢人、藏人和彝人三個結(jié)拜兄弟兄弟,有一年,三弟彝人請兩位兄長吃飯,吃剩的米飯在第二天變成了香味濃郁的米酒,三個兄弟你推我讓,都想將酒留給其他弟兄喝,于是從早轉(zhuǎn)到晚,酒也沒有喝完,后來神靈告知只要辛勤勞動,酒喝完后,還會有新的酒涌出來,于是三人就轉(zhuǎn)著喝開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 七 勸酒 中國人的好客,在酒席上發(fā)揮得淋瀝盡致。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時得到升華。中國人敬酒時,往往都想對方多喝點酒,以表示自己盡到了主人之誼,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說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會覺和有失面子。有人總結(jié)到,勸人飲酒有如下幾種方式:“文敬”、“武敬”、“罰敬”。這些做法有其淳樸民風(fēng)遺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負(fù)作用。 “文敬”,是傳統(tǒng)酒德的一種體現(xiàn),也即有禮有節(jié)地勸客人飲酒。 酒席開始,主人往往在講上幾句話后,便開始了第一次敬酒。這時,賓主都要起立,主人先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并將空酒杯口朝下,說明自己已經(jīng)喝完,以示對客人的尊重?腿艘话阋惨韧。在席間,主人往往還分別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這是客人與客人之間的“敬酒”,為了使對方多飲酒,敬酒者會找出種種必須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無法找出反駁的理由,就得喝酒。在這種雙方尋找論據(jù)的同時,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華。 “代飲”:即不失風(fēng)度,又不使賓主掃興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會飲酒,或飲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達敬意,這時,就可請人代酒。代飲酒的人一般與他有特殊的關(guān)系。在婚禮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飲的首選人物,故酒量必須大。 為了勸酒,酒席上有許多趣話,如“感情深,一口悶、感情厚,喝個夠”, “感情淺,舔一舔! “罰酒”:這是中國人“敬酒”的一種獨特方式!傲P酒”的理由也是五花八門。最為常見的可能是對酒席遲到者的“罰酒三杯”。有時也不免帶點開玩笑的性質(zhì)。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時,先在酒杯中倒?jié)M酒,端到客人面前,這時,客人要用雙手接過酒杯,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進杯子,輕蘸一下,朝天一彈,意思是敬天神,接下來,再來第二下、第三下,分別敬地、敬佛。這種傳統(tǒng)習(xí)慣是提醒人們青稞酒的來歷與天、地、佛的慷慨恩賜分不開,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靈。在喝酒時,藏族人民的約定風(fēng)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馬上倒酒斟滿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滿,接著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滿。往后,就得把滿杯酒一口喝干了。這樣做,主人才覺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說明主人的酒釀得好。藏民族敬酒時,對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則用小杯或小碗。 壯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兩人從酒碗中各舀一匙,相互交飲。主人這時還會唱起敬酒歌:“錫壺裝酒白連連,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貴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錫壺裝酒白瓷杯,酒到成前你莫推,酒雖不好人情釀,你是神仙飲半杯。 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時,都是敬雙杯。主人不論客人多少,只拿出兩只酒杯,在場的主人輪番給客人敬雙杯。 八 酒令(觴令) 飲酒行令,是中國人在飲酒時助興的一種特有方式。酒令由來己久,開始時可能是為了維持酒席上的秩序而設(shè)立“監(jiān)”。漢代有了“觴政”,就是在酒宴上執(zhí)行觴令,對不飲盡杯中酒的人實行某種處罰。在遠古時代就有了射禮,為宴飲而設(shè)的稱為“燕射”。即通過射箭,決定勝負(fù)。負(fù)者飲酒。古人還有一種被稱為投壺的飲酒習(xí)俗,源于西周時期的射禮。酒宴上設(shè)一壺,賓客依次將箭向壺內(nèi)投去,以投入壺內(nèi)多者為勝,負(fù)者受罰飲酒!都t樓夢》第四十回中鴛鴦吃了一鐘酒,笑著說 :“酒令大如軍令,不論尊卑,唯我是主,違了我的話,是要受罰的”。 總的說來,酒令是用來罰酒。但實行酒令最主要的目的是活躍飲酒時的氣氛。何況酒席上有時坐的都是客人,互不認(rèn)識是很常見的,行令就象催化劑,頓使酒席上的氣氛就活躍起來。 行酒令的方式可謂是五花八門。文人雅士與平民百姓行酒令的方式自然大不相同。文人雅士常用對詩或?qū)β?lián)、猜字或猜謎等,一般百姓則用一些既簡單,又不需作任何準(zhǔn)備的行令方式。 最常見,也最簡單的是“同數(shù)”,現(xiàn)在一般叫“猜拳”,即用手指中的若干個手指的手姿代表某個數(shù),兩人出手后,相加后必等于某數(shù),出手的同時,每人報一個數(shù)字,如果甲所說的數(shù)正好與加數(shù)之和相同,則算贏家,輸者就得喝酒。如果兩人說的數(shù)相同,則不計勝負(fù),重新再來一次。 擊鼓傳花:這是一種既熱鬧,又緊張的罰酒方式。在酒宴上賓客依次坐定位置。由一人擊鼓,擊鼓的地方與傳花的地方是分開的,以示公正。開始擊鼓時,花束就開始依次傳遞,鼓聲一落,如果花束在某人手中,則該人就得罰酒。因此花束的傳遞很快,每個人都唯恐花束留在自己的手中。擊鼓的人也得有些技巧,有時緊,有時慢,造成一種捉摸不定的氣氛,更加劇了場上的緊張程度,一旦鼓聲停止,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將目光投向接花者,此時大家一哄而笑,緊張的氣氛一消而散。接花者只好飲酒。如果花束正好在兩人手中,則兩人可通過猜拳或其它方式?jīng)Q定負(fù)者。擊鼓傳花是一種老少皆宜的方式,但多用于女客。如《紅樓夢》中就曾生動描述這一場景。 酒之最 人類最先學(xué)會釀造的酒:果酒和乳酒。 我國最早的麥芽釀成的酒精飲料:醴。 我國最富有民族特色的酒:黃酒和白酒。 我國最早的機械化葡萄酒廠:煙臺張裕葡萄釀酒公司。 我國最早的啤酒廠建于1900年,哈爾濱。 我國最早的酒精廠建于1900年,哈爾濱。 我國第一個全機械化黃酒廠:無錫黃酒廠 記載酒的最早文字:商代甲骨文。 最早的藥酒生產(chǎn)工藝記載:西漢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養(yǎng)生方》。 葡萄酒的最早記載:司馬遷的《史記·大宛列傳》。 麥芽制造方法的記載: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shù)》。 現(xiàn)存最古老的酒:1980年在河南商代后期(距今約三千年)古墓出土的酒,現(xiàn)存故宮博物院。 目前產(chǎn)量最大的飲料酒:啤酒。 目前國產(chǎn)價格最貴的酒:茅臺酒。 傳說中的釀酒鼻祖:杜康、儀狄。 最早提出釀酒始于農(nóng)耕的人:漢代劉安《淮南子》,“清盎之美, 始于耒耜”。 最早提出酒是天然發(fā)酵產(chǎn)物的人:晉代的江統(tǒng)《酒誥》。 現(xiàn)已出土的最早成套釀酒器具:山東大汶口文化時期。 現(xiàn)已出土的最早的反映釀酒全過程的圖像:山東諸城涼臺出土的《庖廚圖》畫像石。 已發(fā)現(xiàn)的最早的蒸餾器:東漢時期的青銅蒸餾器(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 最早的釀酒規(guī)章:周代,見《禮記·月令》。 古代學(xué)術(shù)水平最高的黃酒釀造專著:北宋朱肱的《北山酒經(jīng)》。 最早記載加熱殺菌技術(shù):北宋《北山酒經(jīng)》。 古代記載酒名最多的書:宋代張能臣的《酒名記》 古代最著名的酒百科全書:宋代竇蘋的《酒譜》。 最早的禁酒令:周代的《酒誥》。 最早實行酒的專賣:漢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 酒價的最早記載:漢代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官賣酒,每升四錢。 最早的賣酒廣告記載:戰(zhàn)國末期韓非子《宋人酤酒》:“宋人酤酒, 懸?guī)蒙醺摺保瑤茫壕破臁?
3
古代人打酒叫作“沽酒”
《浮生六記·坎坷記愁》:“夜至 江陰 江 口,春寒徹骨,沽酒御寒,囊為之罄。”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4
仔細(xì)看看,你能發(fā)現(xiàn)的
5
相關(guān)圖片比較難找,不過一般古裝影視作品里都有,樓主可以參照下。
6
http://image.baidu.com/i?tn=baidu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E%C6%CE%C4%BB%AF%CD%BC%C6%AC&t=3
7
找不到了。我就拿兩張給你腦補腦補
追問。。有稍微素一點的么追答
![]()
8
一、的飲酒文化根基──酒酒禮: 史上,儒家的學(xué)說被奉國安邦的正統(tǒng)觀點,酒的習(xí)俗同樣也受儒家酒文化觀點的影響。儒家講究"酒德"兩字。 酒德兩字,最早見于<<尚書>>和<<詩經(jīng)>>,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象夏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于酒”,<<尚書&酒誥>>中集中體現(xiàn)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只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jīng)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jié)約糧食,只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zhí)群飲”(禁止民從 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儒家并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 養(yǎng)老奉賓,都是德行。 飲酒作為一種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一很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jié)。有 時這種禮節(jié)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便不能自制,容易生亂,制定飲酒禮節(jié)就很重要。明代的袁宏道,看到酒徒在飲酒時不遵守酒禮,深感長輩有責(zé)任,于是從古代的書籍中采集了大量的資料,專門寫了一篇<<觴政>>。這雖然是為飲酒行令者寫的,但對于一般的飲酒者也有一定的意義。我國古代飲酒有以下一些禮節(jié): 主人和賓客一起飲酒時,要相互跪拜。晚輩在長輩面前飲酒,叫侍飲,通常 要先行跪拜禮,然后坐入次席。長輩命晚輩飲酒,晚輩才可舉杯;長輩酒杯中的酒尚未飲完,晚輩也不能先飲盡。
古代飲酒的禮儀約有四步:拜、祭、啐、卒爵。就是先作出拜的動作,表示敬意,接著把酒倒出一點在地上,祭謝大地生養(yǎng)之德;然后嘗嘗酒味,并加以贊揚令主人高興;最后仰杯而盡。 在酒宴上,主人要向客人敬酒(叫酬),客人要回敬主人(叫。,敬酒時還有說上幾句敬酒辭?腿酥g相互也可敬酒(叫旅酬)。有時還要依次向人敬酒(叫行酒)。敬酒時,敬酒的人和被敬酒的人都要“避席”,起立。普通敬酒以三 杯為度。 中華民族的大家庭中的五十六個民族中, 除了信奉伊斯蘭教的回族一般不飲酒外,其它民族都是飲酒的。飲酒的習(xí)俗各民族都有獨特的風(fēng)格。 二、原始宗教、祭祀、喪葬與酒: 從遠古以來,酒是祭祀時的必備用品之一。 原始宗教起源于巫術(shù),在中國古代,巫師利用所謂的“超自然力量”,進行 各種活動,都要用酒。巫和醫(yī)在遠古時代是沒有區(qū)別的,酒作為藥,是巫醫(yī)的常備藥之一。在古代,統(tǒng)治者認(rèn)為:“國之大事,在祀在戎”。祭祀活動中,酒作為美好的東西,首先要奉獻給上天、神明和祖先享用。戰(zhàn)爭決定一個部落或國家的生死 存亡,出征的勇士,在出發(fā)之前,更要用酒來激勵斗志。酒與國家大事的關(guān)系由此 可見一斑。反映周王朝及戰(zhàn)國時代制度的<<周禮>>中,對祭祀用酒有明確的規(guī)定。 如祭祀時,用“五齊”、“三酒”共八種酒。主持祭祀活動的人,在古代是權(quán)力很 大的,原始社會是巫師,巫師的主要職責(zé)是奉祀天帝鬼神,并為人祈福禳災(zāi)。后來 又有了“祭酒”主持饗宴中的酹酒祭神活動。 我國各民族普遍都有用酒祭祀祖先,在喪葬時用酒舉行一些儀式的習(xí)俗。 人死后,親朋好友都要來吊祭死者,漢族的習(xí)俗是“吃齋飯”,也有的地方 稱為吃“豆腐飯”,這就是葬禮期間的舉辦的酒席。雖然都是吃素,但酒還是必不可少的。有的少數(shù)民族則在吊喪時持酒肉前往,如苗族人家聽到喪信后,同寨的人一般都要贈送喪家?guī)捉锞萍捌浯竺,香燭等物,親戚送的酒物則更多些,如女婿要送二十來斤白酒,一頭豬。喪家則要設(shè)酒宴招待吊者。云南怒江地區(qū)的怒族,村中若有人病亡,各戶帶酒前來吊喪,巫師灌酒于死者嘴內(nèi),眾人各飲一杯酒,稱此為 “離別酒”。死者入葬后,古代的習(xí)俗還有在墓穴內(nèi)放入酒,為的是死者在陰間也 能享受到人間飲酒的樂趣。漢族人在清明節(jié)為死者上墳,必帶酒肉。 在一些重要的節(jié)日,舉行家宴時,都要為死去的祖先留著上席,一家之主這 時也只能坐在次要位置,在上席,為祖先置放酒菜,并示意讓祖先先飲過酒或進過食后,一家人才能開始飲酒進食。在祖先的靈象前,還要插上蠟燭,放一杯酒,若干碟菜,以表達對死者的衰思和敬意。 三、重大節(jié)日的飲酒習(xí)俗: 中國人一年中的幾個重大節(jié)日,都有相應(yīng)的飲酒活動,如端午節(jié)飲“菖蒲酒”,重陽節(jié)飲“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禾苗后,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酒席散盡之時,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歸”。節(jié)日的全新解釋是:必須選舉一些日子讓人們歡聚暢飲,于是便有了節(jié)日,而且節(jié)日很多,幾乎月月都有。代代相傳的舉國共飲的節(jié)日有: 1、春節(jié) 俗稱過年。漢武帝時規(guī)定正月初一為元旦;辛亥革命后,正月初一改稱為春節(jié)。春節(jié)期間要飲用屠蘇酒、椒花酒(椒柏酒);寓意吉祥、康寧、長壽。 “屠蘇”原是草庵之名。相傳古時有一人住在屠蘇庵中,每年除夕夜里,他給鄰里一包藥,讓人們將藥放在水中浸泡,到元旦時,再用這井水對酒,合家歡飲,使全家人一年中都不會染上瘟疫。后人便將這草庵之名作為酒名。飲屠蘇酒始于東漢。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有這樣的記載:“屠蘇酒,陳延之《小品方》云,‘此華佗方也’。”元旦飲之,辟疫癘一切不正之氣!憋嬘梅椒ㄒ差H講究,由“幼及長”!敖坊ň啤笔怯媒坊ń葜瞥傻木疲娘嬘梅椒ㄅc屠蘇酒一樣。梁宗懔在《荊楚歲時記》中有這樣的記載,“俗有歲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貢樽。正月飲酒,先小者,以小者得歲,先酒賀之。老者失歲,故后與酒!彼未醢彩凇对芬辉娭袑懙溃骸氨衤曋幸粴q除,春風(fēng)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北周庚信在詩中寫道:“正朝辟惡酒,新年長命杯。柏吐隨銘主,椒花逐頌來”。 2、燈節(jié):又稱元宵節(jié)、上元節(jié)。這個節(jié)日始于唐代,因為時間在農(nóng)歷正月十五,是三官大帝的生日,所以過去人們都向天宮祈福,必用五牲、果品、酒供祭。祭禮后,撤供,家人團聚暢飲一番,以祝賀新春佳節(jié)結(jié)束。晚上觀燈、看煙火、食元宵(湯元)。 3、中和節(jié):又稱春社日,時在農(nóng)歷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豐收,有飲中和酒、宜春酒的習(xí)俗,說是可以醫(yī)治耳疾,因而人們又稱之為“治聾酒”。宋代李在詩中寫道:“社翁今日沒心情,為乏治聾酒一瓶。惱亂玉堂將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廳”。據(jù)《廣記》記載:“村舍作中和酒,祭勾芒種,以祈年谷”。據(jù)清代陳夢雷纂的《古今圖書集成•酒部》記載:“中和節(jié),民間里閭釀酒,謂宜春酒”。 4、清明節(jié):時間約在陽歷4月5日前后。人們一般將寒食節(jié)與清明節(jié)合為一個節(jié)日,有掃墓、踏青的習(xí)俗。始于春秋時期的晉國。這個節(jié)日飲酒不受限制。據(jù)唐代段成式著的《酉陽雜俎》記載:在唐朝時,于清明節(jié)宮中設(shè)宴飲酒之后,憲宗李純又賜給宰相李絳酴酒。清明節(jié)飲酒有兩種原因:一是寒食節(jié)期間,不能生火吃熱食,只能吃涼食,飲酒可以增加熱量;二是借酒來平緩或暫時麻醉人們哀悼親人的心情。古人對清明飲酒賦詩較多,唐代白居易在詩中寫道:“何處難忘酒,朱門美少年,春分花發(fā)后,寒食月明前”。杜牧在《清明》一詩中寫道:“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5、端午節(jié):又稱端陽節(jié)、重午節(jié)、端五節(jié)、重五節(jié)、女兒節(jié)、天中節(jié)、地臘節(jié)。時在農(nóng)歷五月五日,大約形成于春秋戰(zhàn)國之際。人們?yōu)榱吮傩、除惡、解毒,有飲菖蒲酒、雄黃酒的習(xí)俗。同時還有為了壯陽增壽而飲蟾蜍酒和鎮(zhèn)靜安眠而飲夜合歡花酒的習(xí)俗。最為普遍及流傳最廣的是飲菖蒲酒。據(jù)文獻記載:唐代光啟年間(885—888年),即有飲“菖蒲酒”事例。唐代殷堯藩在詩中寫道:“少年佳節(jié)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趨習(xí)俗,但祈蒲酒話升平”。后逐漸在民間廣泛流傳。歷代文獻都有所記載,如唐代《外臺秘要》、《千金方》、宋代《太平圣惠方》,元代《元稗類鈔》,明代《本草綱目》、《普濟方》及清代《清稗類鈔》等古籍書中,均載有此酒的配方及服法。菖蒲酒是我國傳統(tǒng)的時令飲料,而且歷代帝王也將它列為御膳時令香醪。明代劉若愚在《明宮史》中記載:“初五日午時,飲朱砂、雄黃、菖蒲酒、吃粽子。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也有記載:“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由于雄黃有毒,現(xiàn)在人們不再用雄黃兌制酒飲用了。對飲蟾蜍酒、夜合歡花酒,在《女紅余志》、清代南沙三余氏撰的《南明野史》中有所記載。 6、中秋節(jié):又稱仲秋節(jié)、團圓節(jié),時在農(nóng)歷八月十五日。在這個節(jié)日里,無論家人團聚,還是摯友相會,人們都離不開賞月飲酒。文獻詩詞中對中秋節(jié)飲酒的反映比較多,《說林》記載:“八月黍成,可為酎酒”。五代王仁裕著的《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在宮中舉行中秋夜文酒宴,并熄滅燈燭,月下進行“月飲”。韓愈在詩中寫道:“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到了清代,中秋節(jié)以飲桂花酒為習(xí)俗。據(jù)清代潘榮陛著的《帝京歲時記勝》記載,八月中秋,“時品”飲“桂花東酒”。 7、重陽節(jié):又稱重九節(jié)、茱萸節(jié),時在農(nóng)歷九月初九日,有登高飲酒的習(xí)俗。始于漢朝。宋代高承著的《事物紀(jì)原》記載:“菊酒,《西京雜記》曰:‘戚夫人待兒賈佩蘭,后出為段儒妻,說在宮內(nèi)時,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登高,《續(xù)齊諧記》曰:‘漢桓景隨費長房游學(xué)’。謂曰:‘九月九日,汝家當(dāng)有災(zāi)厄,急令家人作絹囊,盛茱萸,懸臂登高山,飲菊花酒,禍乃可消’。景率家人登,夕還,雞犬皆死。房曰,‘此可以代人’。”自此以后,歷代人們逢重九就要登高、賞菊、飲酒,延續(xù)至今不衰。明代醫(yī)學(xué)家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一書中,對常飲菊花酒可“治頭風(fēng),明耳目,去痿,消百病”,“令人好顏色不老”,“令頭不白”,“輕身耐老延年”等。因而古人在食其根、莖、葉、花的同時,還用來釀制菊花酒。除飲菊花酒外,有的還飲用茱萸酒、茱菊酒、黃花酒、薏苡酒、桑落酒、桂酒等酒品。歷史上釀制菊花酒的方法不盡相同。晉代是“采菊花莖葉,雜秫米釀酒,至次年九月始熟,用之”,明代是用“甘菊花煎汁,同曲、米釀酒;蚣拥攸S、當(dāng)歸、枸杞諸藥亦佳”。清代則是用白酒浸漬藥材,而后采用蒸餾提取的方法釀制。因此,從清代開始,所釀制的菊花酒,就稱之為“菊花白酒”。 8、除夕:俗稱大年三十夜。時在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人們有別歲、守歲的習(xí)俗。即除夕夜通宵不寢,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始于南北朝時期。梁代徐君倩在《共內(nèi)人夜坐守歲》一詩中寫道:“歡多情未及,賞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覓楊梅。簾開風(fēng)入帳,燭盡炭成灰,勿疑鬢釵重,為待曉光催”。除夕守歲都是要飲酒的,唐代白居易在《客中守歲》一詩中寫道:“守歲樽無酒,思鄉(xiāng)淚滿巾”。孟浩然寫有這樣的詩句:“續(xù)明催畫燭,守歲接長宴”。宋代蘇軾在《歲晚三首序》中寫道:“歲晚相饋問為‘饋歲’,酒食相邀呼為‘別歲’,至除夕夜達旦不眠為‘守歲’”!≈袊艘荒曛械膸讉重大節(jié)日,都有相應(yīng)的飲酒活動,如端午節(jié)飲“菖蒲酒”,重陽節(jié)飲“菊花酒”,除夕夜的“年酒”。在一些地方,如江西民間,春季插完 禾苗后,要歡聚飲酒,慶賀豐收時更要飲酒,酒席散盡之時,往往是“家家扶得醉人歸”。過年,也叫除夕,是中國人最為注重的節(jié)日,是家人團聚的日子,年夜飯是一年中最為豐盛的酒席,即使窮,平時不怎么喝酒,年夜飯中的酒是必不可少的。吃完年夜飯,有的人還有飲酒守夜的習(xí)俗。正月的第一天,有的地方,人們一般是不出門的,從正月初二開始,才開始串門,有客人上門,主人將早已準(zhǔn)備好的精美的下酒菜肴擺上桌子,斟上酒,共賀新春。 新年尹始,古人有合家飲屠蘇酒的習(xí)俗,飲酒時,從小至大依次飲用。據(jù)說 飲此酒可以避瘟氣。 朝鮮族的“歲酒”:這種酒多在過“歲首節(jié)”前釀造。歲首節(jié)相當(dāng)于漢族的 春節(jié),“歲酒”以大米為主料,配以桔梗、防風(fēng)、山椒、肉桂等多味中藥材,類似于漢族的“屠蘇酒”,但藥材配方有所不同。用于春節(jié)期間自飲和待客,民間認(rèn)為飲用此酒可避邪,長壽。 哈尼族的“新谷酒”:每年秋收之前,居住在云南元江一帶的哈尼族,按照 傳統(tǒng)習(xí)俗,都要舉行一次豐盛的“喝新谷酒”的儀式,以歡慶五谷豐登,人畜平安。 所謂“新谷酒”,是各家從田里割回一把即將成熟的谷把,倒掛在堂屋右后方山墻上部的一塊小篾笆沿邊,意求家神保護莊稼,然后勒下谷粒百十粒,有的炸成谷花,有的不炸,放入酒瓶內(nèi)泡酒。喝“新谷酒”選定在一個吉祥的日子,家家戶戶置辦豐盛的飯菜,全家老少都無一例外地喝上幾口“新谷酒”。這頓飯人人都要吃得酒 酣飯飽。 四、婚姻飲酒習(xí)俗: 南方的“女兒酒”,最早記載為晉人嵇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狀>>,說南 方人生下女兒才數(shù)歲,便開始釀酒,釀成酒后,埋藏于池塘底部,待女兒出嫁之時 才取出供賓客飲用。這種酒在紹興得到繼承,發(fā)展成為著名的“花雕酒”,其酒質(zhì)與一般的紹興酒并無顯著差別,主要是裝酒的壇子獨特,這種酒壇還在土壞時,就雕上各種花卉圖案,人物鳥獸,山水亭榭,等到女兒出嫁時,取出酒壇,請畫匠用油彩畫出“百戲”,如“八仙過!,“龍鳳呈祥”,“嫦娥奔月”等,并配以吉祥如意,花好月圓的“彩頭”“喜酒”,往往是婚禮的代名詞,置辦喜酒即辦婚事,去喝喜酒,也就是去 參加婚禮。 滿族人結(jié)婚時的“交杯酒”:入夜,洞房花燭齊亮,新郎給新娘揭下頭蓋后 要坐在新娘左邊,娶親太太捧著酒杯,先請新郎抿一口;送親太太捧著酒杯,先請新娘抿一口;然后兩位太太將酒杯交換,請新郎新娘再各抿一口。滿族人在舉行婚禮前后的“謝親席”:將烹制好的一桌酒席置于特制的禮盒 中,由兩人抬著送到女家,以表示對親家養(yǎng)育了女兒給自家做媳女的感謝之情。另外,還要做一桌“謝媒席”,用圓籠裝上,由一人挑上送到媒人家,表示對媒人成全好事的感激之情。 達斡爾族的“接風(fēng)酒”和“出門酒”:送親的人一到男家,新郎父母要斟滿 兩盅酒,向送親人敬“接風(fēng)酒,這也叫”進門盅“,來賓要全部飲盡,以示已是一家人。爾后,男家要擺三道席宴請來賓;槎Y后,女方家遠者多在新郎家住一夜,次日才走,在送親人返程時,新郎父母都恭候門旁內(nèi)側(cè),向貴賓一一敬“出門酒”。 “會親酒”,訂婚儀式時,要擺的酒席,喝了“會親酒”,表示婚事已成定 局,婚姻契約已經(jīng)生效,此后男女雙方不得隨意退婚,賴婚。 “回門酒”,結(jié)婚的第二天,新婚夫婦要“回門”,即回到娘家探望長輩, 娘家要置宴款待,俗稱“回門酒”;亻T酒只設(shè)午餐一頓,酒后夫妻雙雙回家。 “交杯酒”:這是我國婚禮程序中的一個傳統(tǒng)儀節(jié),在古代又稱為“合巹” (巹的意思本來是一個瓠分成兩個瓢),<<禮記·昏義>>有“合巹而醑”,孔穎達解釋道“以一瓠分為二瓢謂之巹,婿之與婦各執(zhí)一片以醑(即以酒嗽口),合巹又引 申為結(jié)婚的意思。在唐代即有交杯酒這一名稱,到了宋代,在禮儀上,盛行用彩絲將兩只酒杯相聯(lián),并綰成同心結(jié)之類的彩結(jié),夫妻互飲一盞,或夫妻傳飲。這種風(fēng)俗在我國非常普遍,如在紹興地區(qū)喝交杯酒時,由男方親屬中,兒女雙全,福氣好的中年婦女主持,喝交杯酒前,先要給坐在床上的新郎新娘喂幾顆小湯圓,然后,斟上兩盅花雕酒,分別給新婚夫婦各飲一口,再把這兩盅酒混合,又分為兩盅,取“我中有你,你中有我”之意,讓新郎新娘喝完后,并向門外撒大把的喜糖,讓外 面圍觀的人群爭搶。 婚禮上的交擘酒:為表示夫妻相愛,在婚禮上夫妻各執(zhí)一杯酒,手擘相交各飲一口。 五、其它飲酒習(xí)俗: “滿月酒”或“百日酒”,中華各民族普遍的風(fēng)俗之一,生了孩子,滿月時,擺上幾桌酒席,邀請親朋好友共賀,親朋好友一般都要帶有禮物,也有的送上紅包。 “寄名酒”:舊時孩子出生后,如請人算出命中有克星,多厄難,就要把他 送到附近的寺廟里,作寄名和尚或道士,大戶人家則要舉行隆重的寄名儀式,拜見法師之后,回到家中,就要大辦酒席,祭祀神祖,并邀請親朋好友,三親六眷,痛飲一番。 “壽酒”:中國人有給老人祝壽的習(xí)俗,一般在50、60、70歲等生日, 稱為大壽,一般由兒女或者孫子,孫女出面舉辦,邀請親朋好友參加酒宴。 “上梁酒”和“進屋酒”:在中國農(nóng)村,蓋房是件大事,蓋房過程中,上梁 又是最重要的的一道工序,故在上梁這天,要辦上梁酒,有的地方還流行用酒澆梁的習(xí)俗。房子造好,舉家遷入新居時,又要辦進屋酒,一是慶賀新屋落成,并志喬遷之喜,一是祭祀神仙祖宗,以求保佑。 “開業(yè)酒”和“分紅酒”:這是店鋪作坊置辦的喜慶酒。店鋪開張,作坊開 工之時,老板要置辦酒席,以志喜慶賀;店鋪或作坊年終按股份分配紅利時,要辦 “分紅酒”。 “壯行酒”,也叫“送行酒”,有朋友遠行,為其舉辦酒宴,表達惜別之情。 在戰(zhàn)爭年代,勇士們上戰(zhàn)場執(zhí)行重大且有很大生命危險的任務(wù)時,指揮官們都會為他們斟上一杯酒,用酒為勇士們壯膽送行。 六、獨特的飲酒方式: 飲咂酒:這是古代遺留下來的獨特的飲酒方式,在西南,西北許多地方流傳, 在喜慶日子或招待賓客時,抬出一酒壇,人們圍坐在酒壇周圍,每人手握一根竹管或蘆管,斜插入酒壇,從其中吸吮酒汁,人數(shù)可達五、六人甚至七八個人。飲酒時的氣氛熱烈。這種獨特的飲酒方式,可以加強人與人之間的感情交流。 “轉(zhuǎn)轉(zhuǎn)酒”:這是彝族人特有的飲酒習(xí)俗,所謂“轉(zhuǎn)轉(zhuǎn)酒”,就是飲酒時不 分場合地點,也無賓客之分,大家皆席地而坐,圍成一個一個的圓圈,一杯酒從一個人手中依次傳到另一人手中,各飲一口。這個習(xí)俗,據(jù)說來自一個動人的傳說:在一座大山中,住著漢人、藏人和彝人三個結(jié)拜兄弟兄弟,有一年,三弟彝人請兩位兄長吃飯,吃剩的米飯在第二天變成了香味濃郁的米酒,三個兄弟你推我讓,都想將酒留給其他弟兄喝,于是從早轉(zhuǎn)到晚,酒也沒有喝完,后來神靈告知只要辛勤勞動,酒喝完后,還會有新的酒涌出來,于是三人就轉(zhuǎn)著喝開了,一直喝得酩酊大醉。 七、勸酒: 中國人的好客,在酒席上發(fā)揮得淋瀝盡致。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往往在敬酒時 得到升華。中國人敬酒時,往往都想對方多喝點酒,以表示自己盡到了主人之誼, 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說明客人看得起自己,如果客人不喝酒,主人就會覺和有失面子。有人總結(jié)到,勸人飲酒有如下幾種方式:“文敬”、“武敬”、“ 罰敬”。這些做法有其淳樸民風(fēng)遺存的一面,也有一定的負(fù)作用。 “文敬”,是傳統(tǒng)酒德的一種體現(xiàn),也即有禮有節(jié)地勸客人飲酒。 酒席開始,主人往往在講上幾句話后,便開始了第一次敬酒。這時,賓主都 要起立,主人先將杯中的酒一飲而盡,并將空酒杯口朝下,說明自己已經(jīng)喝完,以示對客人的尊重?腿艘话阋惨韧。在席間,主人往往還分別到各桌去敬酒。 “回敬”:這是客人向主人敬酒。 “互敬”:這是客人與客人之間的“敬酒”,為了使對方多飲酒,敬酒者會 找出種種必須喝酒理由,若被敬酒者無法找出反駁的理由,就得喝酒。在這種雙方尋找論據(jù)的同時,人與人的感情交流得到升華。 “代飲”:即不失風(fēng)度,又不使賓主掃興的躲避敬酒的方式。本人不會飲酒, 或飲酒太多,但是主人或客人又非得敬上以表達敬意,這時,就可請人代酒。代飲酒的人一般與他有特殊的關(guān)系。在婚禮上,男方和女方的伴郎和伴娘往往是代飲的首選人物,故酒量必須大。 為了勸酒,酒席上有許多趣話,如“感情深,一口悶、感情厚,喝個夠”, “感情淺,舔一舔! “罰酒”:這是中國人“敬酒”的一種獨特方式!傲P酒”的理由也是五花 八 門。最為常見的可能是對酒席遲到者的“罰酒三杯”。有時也不免帶點開玩笑的性質(zhì)。 藏族人好客,用青稞酒招待客人時,先在酒杯中倒?jié)M酒,端到客人面前,這 時,客人要用雙手接過酒杯,然后一手拿杯,另一手的中指和拇指伸進杯子,輕蘸一下,朝天一彈,意思是敬天神,接下來,再來第二下、第三下,分別敬地、敬佛。這種傳統(tǒng)習(xí)慣是提醒人們青稞酒的來歷與天、地、佛的慷慨恩賜分不開,故在享用酒之前,要先敬神靈。在喝酒時,藏族人民的約定風(fēng)俗是:先喝一口,主人馬上倒酒斟滿杯子,再喝第二口,再斟滿,接著喝第三口,然后再斟滿。往后,就得把滿杯酒一口喝干了。這樣做,主人才覺得客人看得起他,客人喝得越多,主人就越高興。說明主人的酒釀得好。藏民族敬酒時,對男客用大杯或大碗,敬女客則用小杯或小碗。 壯族人敬客人的交杯酒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湯匙兩人從酒碗中各舀一匙, 相互交飲。主人這時還會唱起敬酒歌:“錫壺裝酒白連連,酒到面前你莫嫌,我有真心敬貴客,敬你好比敬神仙。錫壺裝酒白瓷杯,酒到成前你莫推,酒雖不好人情釀,你是神仙飲半杯。 西北裕固族待客敬酒時,都是敬雙杯。主人不論客人多少,只拿出兩只酒杯, 在場的主人輪番給客人敬雙杯。代人的詩酒抒懷,融入了新時代的色彩,詩和著酒,酒融入詩,成為中國酒文化的特殊風(fēng)貌。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