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更多關(guān)于荊門美食的問答
截至2019年5月,荊門市2個區(qū)1個縣和2個縣級市,分別是:東寶區(qū)、掇祥市、京山市、沙洋縣。
1、東寶區(qū)
東寶地處鄂中,北枕荊山余脈,南接江漢平原。東寶區(qū)東與鐘祥市毗鄰,西與遠安縣、南漳縣交界,北與宜城市接壤,南接當陽市、沙洋縣。全區(qū)南北最大長度約70.75千米,東西最大寬度48千米。面積1298平方千米。
東寶區(qū),得名于隋代所建荊門城區(qū)東寶山主峰太平頂?shù)臇|寶塔。東寶地處鄂中,北枕荊山余脈,南接江漢平原,是荊門市主城區(qū),1985年經(jīng)國務院批準設立為市轄縣級行政區(qū);2004年經(jīng)省人民政府批準在經(jīng)濟管理權(quán)限上享受縣(市)同等待遇。
2、掇刀區(qū)
位于湖北省荊門市西部,東北角與鐘祥市相連,西南角與當陽市交界,北與東寶區(qū)毗鄰,南與沙洋縣接壤;全區(qū)東西最大橫距34.86公里,南北最大縱距35.67公里,總面積616平方公里,。
掇刀區(qū)成立于2001年,因三國名將關(guān)羽屯兵練軍、刀掇巨石而得名。掇刀是三國古戰(zhàn)場,也是楚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歷史人文底蘊深厚,留下了荊襄古道、長坂坡、岳飛城等歷史遺址,養(yǎng)育了清代名臣周培公,共和國將軍陳士榘、鄧家泰,當代旅臺畫家李可梅等民族俊彥。
3、鐘祥市
鐘祥市位于湖北省中部、漢江中游,北接宜城、隨州,南鄰天門市、沙洋縣,東靠京山市,西連東寶區(qū)、掇刀區(qū),南北最大縱距100.6公里,東西最大橫距83.5公里,全市總面積4488平方公里。
鐘祥是一塊古老的土地。它是楚文化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有文字記載歷史2700多年。春秋戰(zhàn)國時稱郊郢,系楚國陪都,后期曾為楚國國都。公元1531年,明朝嘉靖皇帝朱厚熜以自己出生、發(fā)跡于此,取“風水寶地、祥瑞所鐘”之意,賜縣名“鐘祥”。
4、京山市
地處湖北省中部、大洪山南麓、江漢平原北端,東為安陸、應城市,南臨天門市,西連鐘祥市,北接隨州市。全市版圖總面積3520平方公里,介于東徑112°43´-113°29´,北緯30°42´-31°27´之間。
漢至宋初,今市境南北分治。北部大富水、漳水流域,先后設南新市、新市、富水縣;南部水、永隆河流域,先后設云杜、新陽、盤陂、古角凌、京山縣。宋乾德二年(964),富水、京山合并為京山。京山,因城東有京源山而得名。
5、沙洋縣
東臨漢江,與鐘祥、天門隔江相望;西瀕漳水,與當陽毗鄰;南與荊州、潛江交界;北靠荊山余脈,與掇刀區(qū)接壤,處中國之中、湖北之心,地理位置優(yōu)越。國土面積2044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1.58萬公頃。
截至2015年末,沙洋縣下轄沙洋鎮(zhèn)、五里鋪鎮(zhèn)、十里鋪鎮(zhèn)、紀山鎮(zhèn)、拾回橋鎮(zhèn)、后港鎮(zhèn)、毛李鎮(zhèn)、官當鎮(zhèn)、李市鎮(zhèn)、馬良鎮(zhèn)、高陽鎮(zhèn)、沈集鎮(zhèn)、曾集鎮(zhèn)等13個鎮(zhèn),縣政府駐沙洋鎮(zhèn)平湖路33號。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荊門
參考資料來源:荊門市人民政府-行政區(qū)劃
參考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全國行政區(qū)劃信息查詢平臺)-湖北省荊門市
本回答被網(wǎng)友采納
荊門人在過年時也會制作各種各色的年糕。而在原制作的基礎上,荊門人又按照荊門各地的風俗和口味制作的有糯米粉、糯米漿,用石磨加工,干后加白糖制作,粉細粘嫩、香甜可口、色澤白亮,水煮不散、油煎不硬、久存不霉,還可以用糯米粉加豬油、香油配以玫瑰、桂花、薄荷、蓮子等制作年糕。茶食點心,有“酥皮”、方形、片糕、油氽、糖貨等多種花樣。當然,隨著時代的變化,經(jīng)濟的發(fā)展,如今,荊門人民也和全國各地一樣,什么食品好、美都可以制作出來,除了原有的一些老傳統(tǒng)食品,還增加了一些新的節(jié)日食品,比如:三十晚上吃餃子,這是北方的風俗,如今南北相通,口味相通,也邁入了神州新春美食。北方有的荊門也能找的到,荊門有的各地也會制作了,F(xiàn)在在荊門百姓中流傳一句口頭禪“好吃不如餃子”。 “掃塵”,也是一項有意義的活動。俗話說:掃塵除舊迎新。在民間有這種說法,過大年三十,從臘月二十三開始就開始整理房前屋后及屋內(nèi)衛(wèi)生。掃塵,又叫掃年。原本是古代勞動人民驅(qū)除疫鬼以求吉祥的宗教儀式,但掃塵除污穢又減少疾病,有利于人們身心健康。對此,宋人吳自牧在“夢梁錄”卷六“除夜”條下說的很清楚,“十二月冬,不論大小人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以祈新歲之安”。 敬灶神,在荊門這個古老的地方,尤其是廣大城鄉(xiāng)農(nóng)戶、居民敬灶神由來已久,這雖然有點帶迷信色彩的活動,但人們都是自然而然拜祭。臘月二十三是灶王爺上天的好日子,這天一大早各家各戶就把供在灶門旁的“司令菩薩”請下來,有的是用木頭刻的,也有用石磚雕成的佛畫像,把佛像請在桌上敬好酒、好菜等,上香燃蠟,祈禱下拜,嘴念阿彌陀佛,為一年來灶王爺保存全家煙火平安所做的好事,表白一番,然后祈禱灶王爺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完畢,連撒三杯酒倒在地上,表示敬灶王爺,最后燒紙錢,上第二道香火,再請灶王爺升天順利。 新春佳節(jié)貼春聯(lián)、掛年畫,是我國歷史悠久的民間習俗和傳統(tǒng)文化。古稱桃符、門對、門聯(lián),這在我國古書上早有記載。門神二字,最早見于“禮紀,麥驅(qū)大記:鄭玄注,釋茶、禮門神也”。但只是抽象概念,還沒有具體的名字。后人有認為是成慶“古勇士”或荊軻。 守歲,也叫守財。荊門城鄉(xiāng)居民有這個習俗,大年三十晚上不睡,特別是上了年歲的人更是如此,三十忙到晚上,主人在堂中生一盆火全家人圍火而坐,有玩牌的,有喝茶的,有講一年來全家人辛勤勞動的成果和經(jīng)驗交流的,互相問好祝福的,這天晚上不能往地上倒水,也不能掃地,有說:三十晚上掃地就是“掃除吉祥,掃除金銀,要守住財寶”。 最有特色的民俗—民歌 荊門民歌,分布面廣,種類繁多,曲體結(jié)構(gòu)大體分為單段體、多段體和聯(lián)曲體。調(diào)式特征主要是徵調(diào)式。從內(nèi)容上分,有近現(xiàn)代民歌、傳統(tǒng)民歌;從形式上分,主要有號子、山歌、田歌、小調(diào)、燈調(diào)、風俗歌等。 近現(xiàn)代民歌,產(chǎn)生于第一、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到抗日、解放戰(zhàn)爭、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各個時期,都有大量的民歌產(chǎn)生。其中絕大部分民歌在不同歷史時期,都不同程度地唱出了時代風貌和人民群眾的心聲,起到了一定的促進社會文明進步作用。 傳統(tǒng)民歌,大都是反映勞動人民反抗舊社會、諷刺和嘲笑統(tǒng)治階級的,也有訴說勞動人民苦難和揭露世道不平的。在封建社會里,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婦女的地位最低下,所以在民歌中也產(chǎn)生了一些涉及婚姻、愛情及家庭的內(nèi)容。 自從無產(chǎn)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后,民間歌曲的創(chuàng)作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具有了鮮明的階級性,明確的人民性,表現(xiàn)了無產(chǎn)階級領導下的人民群眾高度的革命情操和樂觀主義精神。全國解放后,隨著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的興起,荊門民歌又有了新發(fā)展,出現(xiàn)了不少新編的民歌,起到了宣傳教育和豐富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積極作用。 一、民歌分布 荊門民歌大致按山歌、田歌、號子和小調(diào)分布于山區(qū)、丘陵、平原三個區(qū)域。 城北山區(qū)主要流行山歌,其它歌種也有一些。與山區(qū)接壤的丘陵地區(qū)是水稻的主要產(chǎn)區(qū),除了一定的新編民歌和小調(diào)外,田歌較多,它的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曲調(diào)優(yōu)美動聽。平原地區(qū)勞動號子較多,小調(diào)也較豐富。燈調(diào)在三個區(qū)域內(nèi)均有。風俗歌曲目前僅見于漳河、栗溪兩鎮(zhèn)。 二、民歌歌種 (一)山歌: 山歌流行于荊門山區(qū)和部分丘陵地區(qū)。主要是農(nóng)民上山砍柴及兒童們上山放牛時獨唱和展開對歌,一呼一應。平腔多,高腔少,均為徵、羽兩個調(diào)式,歌詞內(nèi)容與形式不拘。成年人大都唱情歌,如《我愛姐的好勞動》、《太陽一出往上升》等。牧童則多唱調(diào)侃、戲謔人的歌;他們一群對一群,一山對一山,由遠而近,歌多為榮,歌少為恥。 (二)田歌: 1.栽秧歌:栽秧歌是田歌中的一種,主要唱于栽秧季節(jié)(農(nóng)歷月間)。它是水田歌聲。如:城南的“花鬧葉”是栽秧歌中的主要唱腔之一。歌曲優(yōu)美動聽,調(diào)式為徵、羽兩個調(diào)式,歌詞取于流傳的小調(diào)歌詞,分甲乙隊或男女隊一問一答或一唱一解。有時也見景生情,隨意編造,主要是消除栽秧人的疲勞,提高栽秧速度。 2.栽秧鑼鼓:據(jù)有關(guān)資料記載,栽秧鑼鼓產(chǎn)生于明代前,詩人唐志諄曾作詩云:“石城煙靄凈朝暾,雞犬人家桑柘繁;天上星槎來夏口,云中江樹接荊門,郢中白雪不可和,蘆家莫愁猶有村;趁閑正喜看殊俗,打鼓插秧楊柳根”。它唱于栽秧季節(jié),由兩位歌師一人持鑼,一人持鼓。唱腔停歇用鑼鼓填充過門。栽秧的人剛下田時,歌師在田埂上打唱,等栽秧人到田中間后,歌師便隨著人群進入田中,面對栽秧人打唱,調(diào)式為徵調(diào)式,歌詞大部分選自古書、古戲。主要是消除栽秧人的疲勞和雜念,讓栽秧人集中精力,提高栽秧的工效。 3.扯草鑼鼓:一般是三人(一鼓二鑼)組成一個班子,專門為在秧田里扯草人打唱的。扯草鑼鼓的鑼鼓經(jīng)很多,較流行的有“起鼓”、“雙龍抱柱”、“將軍打獵”、“觀音坐蓮”、“水蛇子吐蛤蟆”、“九個當九個冬”、“大翻身”、“小翻身”(以上均在上午唱),“云內(nèi)發(fā)霞”、“喜鵲鬧林”(以上均在下午唱)以及“倒鼓”、“步步緊”、“吟詩鼓”等,以上這些鼓點大都是扯草人下田以前鼓師先在田埂上打的;等扯草人下田排好隊形后,開始扯草時,鼓師就跟著下田,在扯草人面前邊唱邊退。 扯草鑼鼓唱的內(nèi)容,上午多半唱長的歷史故事(鼓師稱它“正本”),下午多半唱“花號子”等短小風趣的小段子,逗人快樂,為之鼓勁。 4.扯草歌:扯草歌主要唱于扯秧草的季節(jié)(農(nóng)歷5—6月)。城南團林、五里一帶的秧歌(揚歌)很有代表性。曲調(diào)高昂,大部分是徵調(diào)式,有的歌襯詞很多。唱時分甲乙隊一領一合,由兩個或一個嗩吶伴奏。清晨、上午、下午都有不同的歌詞。清晨剛上工就唱幾句客氣話,如“客們上工早”“恭喜老板莊稼好”之類的歌詞;上午唱正歌,下午則催老板放工。扯草中也唱一些其它田歌,如:“猜地名”、“數(shù)蛤蟆”等,主要讓人們調(diào)劑精神,提高扯草工效。 5.薅草鑼鼓:薅草鑼鼓主要是指薅旱草而言,由兩個歌手一人持鑼,一人持鼓演唱,每段唱四句,每句結(jié)束時用鑼鼓填過門。歌詞主.要唱古人、古書。 (三)號 子 1.硪號子:硪號子主要是打硪夯土時唱的,,由一人領唱,大家合唱,叫號的目的主要為了使勁均勻,起落一致。硪號子在荊門有十余種,主要有“陜號子”、“慢號子”、“一字硪”、“雙號子”、“二四硪”等。它的節(jié)奏性強,歌詞廣泛。有唱古書、古戲的,也有見景生情,隨意編唱的。 2.搬運號子:主要唱于城鎮(zhèn)的搬運工人,有唱詞的不多,主要唱襯詞,音樂節(jié)奏感強。號子的種類很多,抬重件時有“重件號子”,抖包時有“抖包號子”等。 3.船工號子:船工號子是解放前航運工人的歌聲。由拉纖工人叫喚,一領一合,步伐統(tǒng)一,使勁一致。流行在江漢平原一帶的,有拉纖、搖櫓、橫江等十余種。 4.榨油號子:是榨油坊工人的歌聲,解放前榨油大多數(shù)是用人工撞榨,動作有輕重之分,輕則是拉撞桿(唱歌詞),重則送出撞桿(唱襯詞“哎”),一般情況是兩人進行工作,甲為正手,乙為副手。由甲領唱,乙?guī)颓蛔惨淮,動作一致,用力越猛,出油率越高?p> 5.耕田號子:流行于城北栗溪、鹽池及子陵一帶,主要是農(nóng)民耕田調(diào)犁、趕耖、打斫滾轉(zhuǎn)拐時有節(jié)奏的呼喊。耕田喊號子能使耕牛聽使喚,人不疲勞。 (四)燈 歌 荊門的燈歌主要是每年春節(jié)期間表演高蹺、彩船時唱的。高蹺為三人,一男二女;彩船也是三人,一駕船女子,一撐船老漢,一老太婆手持破芭蕉扇趕船。無論高蹺、船都有鑼、鼓、镲、金鑼、馬鑼伴奏。由一人領唱大家?guī)颓,有時也是大家一起唱。歌詞有上下句為一段,也有四句一段和多句子,唱腔比較歡快熱烈,節(jié)日氣氛比較濃厚。 (五)風俗歌 “喪鼓”,山區(qū)人民稱為“座夜”,一般是老人去世后,由主人請來四、六名或八名歌師在靈堂,圍坐成圓形,兩人同擊一鼓,邊敲邊唱。開始唱緩慢而悲哀的第一曲;約半夜轉(zhuǎn)唱第二曲加上鑼和镲,天亮時進入第三曲(歌師稱轉(zhuǎn)陽)鑼镲鼓一并齊奏,速度較快,歌詞來源于古書或唱亡人生前的事跡?捎梢蝗顺,兩人唱,循環(huán)不斷進行,主要是陪同亡人過夜。 社會民俗 一.婚嫁習俗:狀元席 在湖北省荊門,所說的“狀元”,不是指科舉時代在京城考取的“狀元”,也不是現(xiàn)在高考錄取學生尊稱的“狀元”,是指在封建社會男青年結(jié)婚這天吃的一頓“午飯”,“陪新郎”或稱“小登科”、“陪狀元”,所以叫“狀元席”,又叫陪“十弟兄”。男的結(jié)婚這天,在農(nóng)村有的地方稱“過期”!斑^期”以前長輩都稱他“娃子”,別人也這么稱呼:“過期”后就成“大人”了,即使是年幼無知,也要裝作一個大人的樣子。 結(jié)婚這天,非常熱鬧,也很講究.屋里屋外打掃得千干凈凈。有錢的家庭要將房屋裝飾一新,無錢的家庭也要把新房布置一番,請屠戶殺豬,請廚師做酒席,請喇叭迎客,請茶水師傅燒茶,門上貼大紅雙喜宇和婚聯(lián),顯出一振喜氣洋洋的氣氛。 席前,新郎要剃光頭刮胡須,戴上輾有紅頂珠的瓜皮帽子,穿上新縫制的長袍長衫,腳穿新鞋襪,向祖宗行“八大禮”。下午兩點左右在堂屋正中間,擺上一張八仙桌,四條板凳,禮儐先生把新郎請柬在桌旁正中坐著,裝新的(幫新郎料理穿戴事務)兩人分坐左右,接著將親兄弟、叔伯兄弟、表兄弟等請來陪席,一般以未婚為好。上首、下首各坐三人,兩旁各坐二人,恰好十人,叫陪“十弟兄”。喝酒很有講究,問新郎是喝“一年”(即十二杯),還是喝一個月(即三十杯)?這天新郎為大,親朋好友都來敬酒;當菜端到四、八、十碗時,喇叭師傅要來吹大號,以示祝賀。第三次來時新郎要拿出“封子”,就是給喜錢;廚師也忙著送來“腰花湯”,新郎也要給“賞餞”。喝酒時,還要“出令”,就是“吟詩作對”,不會說的人就要用喝酒懲罰。 這天,族長或老師要給新郎取上號名,俗稱“大號”。把號名寫在一個精致的木匣上,兩旁對聯(lián)一副,到了晚上“升號”,掛匱由能說會道的人抱匱,沿梯而上,升號人唱贊歌如:“上一步,榮華富貴,上二步,金玉滿堂,上三步,三元及第,上四步,四海名揚……”將號匾掛在堂屋墻上,然后順梯贊唱而下,折騰一天,半夜方告結(jié)束。 二.生子習俗: 1.洗九(祝米) 生小孩以后,娘家要“送祝米”。 “送祝米”一般在第九天進行,通稱“洗九”。日子確定后,外公、外婆、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就要花一筆錢去“送祝米”。凡生頭胎,耍“抬盒”,這盒用木材做成,三格一盞,盒漆得紅亮,中間一根杠供兩人抬。盒底層裝槽米兩斗,中層油條200根,上層裝大小衣料、項鏈、長命鎖、雞蛋、紅糖等,盒頂用繩子拴兩只母雞,外面用紅紙貼封,寫上喜慶祝詞。啟程由外公牽頭,一行前往。富裕人家非常講究,要抬“亮盒”。亮盒用玻璃鑲成,內(nèi)物透明,可供路人觀看,以示榮華。所送除食物外,衣料是絞羅綢緞,還請嗩吶送行,外公外婆得坐“椅兜子”。中下等家庭則用一擔籮筐挑東西去送“祝米”,禮物數(shù)量少,質(zhì)量差一些,籮筐上面放松、柏枝各一根,表示雖“清貧”,卻“親近”,要親朋不要見笑。貧窮家庭只是用小籃子提點力所能及的東西,客套話是“不怕空手漢,只怕不來人”、“人到情到”。 “洗九”規(guī)矩較講究。外公、外婆等一行到來.鳴放鞭炮,用大號迎親,外公、舅父等男客請到客房,外婆、舅母等女客請到堂屋,上煙敬茶之后,禮儐先生派人發(fā)些油條給滿堂客人,以示主人“大方”。吃飯時坐位非常講究,長輩坐上席,晚輩坐下席。上席有大小之分,親的坐大首,疏的坐小首,佳肴滿桌,酌酒敬酒連續(xù)不斷。第二天早餐,因都是“己親”,酒糟內(nèi)加三個雞蛋,以示重謝,飯菜則較隨便。 月子里的產(chǎn)婦,很多禁忌,孕婦和來“好事”的婦女不能進內(nèi)屋,說是怕“蹋奶子”。小孩“滿月”后,小倆口則帶小孩和禮物去娘家走親,也叫“出窩”,以示對“送祝米”的回謝。 2.抓周習俗 湖北省荊門,小孩出生一年叫周歲,周歲這天請客叫“抓周”。有的叫過“百歲”,意思是希望小孩長命百歲,也有的地方叫“長尾巴”、“吃面”,稱呼不一,內(nèi)容一樣。 “抓周”是一種比較墑便的請客和聚會,規(guī)格不太高,禮節(jié)也不十分講究!白ブ堋边@天,主人屋內(nèi)屋外收拾得干干凈凈,不必細說,請一兩個婦女燒火,煙茶由家族或家里人敬奉客人,注重的是對小孩子梳洗穿戴,特別講究,新衣新帽新鞋襪,即便是舊衣服也要洗干凈。客人主要是外婆、舅母、姨母,也有家族和親鄰,送禮多的是外婆,其次是舅母、姨母等。禮物大多是小孩穿戴和玩具之類.也有送紙幣、送銀元的。吃過中飯以后,選一間比較寬敞的房子,中間并列兩張方桌,上面鋪上布或席子,將客人送來的東西各選一兩件放在桌上一端,抱來小孩放在桌上另一端,讓小孩向前爬,用手抓最喜歡的東西,這就是最有趣的一幕,也是真正“抓周”的時刻。親朋好友聚攏在一起,在沒有任何指點和暗示的情況下,看孩子拿什么東西,用這樣的方法預測其一生的發(fā)展和志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