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色一区二区三区,一本大道道久久九九AV综合,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综合亚洲国产2020

    <legend id="mljv4"><u id="mljv4"><blockquote id="mljv4"></blockquote></u></legend>

    <sub id="mljv4"><ol id="mljv4"><abbr id="mljv4"></abbr></ol></sub>
      <mark id="mljv4"></mark>
      教育培訓(xùn) > 為什么明朝的楊慎所寫的《臨江仙》,會出現(xiàn)在羅貫中《三國演義》

      為什么明朝的楊慎所寫的《臨江仙》,會出現(xiàn)在羅貫中《三國演義》

      2020-10-10 02:31閱讀(67)

      為什么明朝的楊慎所寫的《臨江仙》,會出現(xiàn)在羅貫中《三國演義》開篇詞?:這是羅本《三國》與毛批《三國》的區(qū)別而產(chǎn)生的差異。具體情況說明如下: 一, 羅貫中

      1

      這是羅本《三國》與毛批《三國》的區(qū)別而產(chǎn)生的差異。具體情況說明如下:

      一, 羅貫中原著叫《三國志通俗演義》,而不叫《三國演義》。

      羅貫中是元末人,最終是死于元末還是明初,還不能完全確定。

      羅貫中根據(jù)《三國志》和當(dāng)時市面上流行的宋元評話,創(chuàng)作了《三國志通俗演義》,基本可以確定,成書時間是在元末,沒到明初。

      所以羅貫中是不可能把明朝中期詩人楊慎的《臨江仙》寫進《三國志通俗演義》的。

      《三國志通俗演義》在結(jié)構(gòu)上分為24卷,每卷十個章節(jié),沒有注明“回”,我們就權(quán)當(dāng)作“回”吧。

      每一個回是七個字的標(biāo)題,如“卷之一”第一回的標(biāo)題是:《祭天地桃園結(jié)義》;第二回的標(biāo)題是《劉玄德斬寇立功》;第三回的標(biāo)題是《安喜張飛鞭督郵》……

      我第一次完整看的《三國》就是《三國志通俗演義》,那還是初中,從同學(xué)家借的。初中以前看的是《三國演義》連環(huán)畫。

      《三國志通俗演義》也有不少版本,目前能看到的是刊于明朝嘉靖年間的壬午版。

      這個版本應(yīng)該最接近于羅貫中原著了,可以稱為原汁原味的羅本《三國》了。

      二,現(xiàn)在流行的《三國演義》是毛綸、毛宗崗父子在羅本的基礎(chǔ)上批注并修改的版本。

      明末清初,包括李卓吾、金圣嘆在內(nèi)的一批文人,對他們以前市面上流行的小說、戲曲進行評選,評出了《十大才子》書,其中《三國志通俗演義》居首,稱為第一才子書。而金圣嘆最鐘愛的《水滸傳》只排在第五。

      評出來以后,文人們又拿起筆對這十大才子書進行批注,并適當(dāng)修改,通過修改把自己的觀點摻雜進去。金圣嘆就批注了《水滸》,并把70回以后冊去,成為腰斬版《水滸傳》。

      《三國志通俗演義》也有不少人進行批注,有余象斗、李贄、以及托名李贄的葉晝,其中葉晝托名李贄批注的《李卓吾先生批評三國志》最有名。

      清初,受金圣嘆批注水滸的影響,毛綸、毛宗崗父子在李贄評三國的基礎(chǔ)上,對《三國志通俗演義》進行了重新評注。并且,對章節(jié)、回目、詩詞、以及文字表述等進行了修改,最后形成了現(xiàn)在流行的《三國演義》:

      首先,章節(jié)回目修訂。羅貫中原著是24卷,每卷10回,共240回。毛本的《三國演義》將羅本的240回每兩回合并為一回,最終確定為120回。并且對回目的名稱按照對稱的修辭手法進行了加工潤色,在基本保留原來情節(jié)的基礎(chǔ)上,回目更符合大眾化的評書演義需求,對仗也更工整。

      比如羅本原著第一回和第二回分別是:《祭天地桃園結(jié)義》、《劉玄德斬寇立功》,這兩個獨立回目單獨列出沒毛病,合并在一起,就不對仗,“祭天地”是動賓詞組、“劉玄德”是純名詞,詞性對不上;“桃園”是純名詞,“斬寇”是動賓詞組,也對不上。

      毛本第一回進行調(diào)整,《宴桃園豪杰三結(jié)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就完全對仗了。

      其次,增刪詩詞對聯(lián)。清初的時候,楊慎的《臨江仙》早已流行于世,二毛直接引用,非常貼切,渾然天成,毫無違和感。

      劉備二顧茅廬時,羅本原著中沒有寫到草廬中對聯(lián),毛本三國中增加了一副對聯(lián):淡泊以明志,寧靜而高遠!也沒有違和感。

      劉備二顧茅廬不遇孔明,羅本中有兩首詩,贊頌劉備風(fēng)雪訪孔明。毛本三國刪掉一首,刪除的詩內(nèi)容是:

      《三國志通俗演義》:見說南陽隱士賢,相邀不見又空還。野猿怯冷號林麓,塞雁驚寒下水灣。著地亂云迷草徑,搖天殺氣撼柴關(guān)。蕭蕭鞍馬歸來處,一望彌漫雪滿山。

      其三,刪去了許多表章。羅本原著中有許多表章都是從《三國志》等史料中直接搬過來的,由于太冗長枯燥,影響閱讀,毛本三國把一些不重要的表章都刪了,而代之以概述。

      如羅本原著中第一回蔡邕的奏章:

      《三國志通俗演義》:臣伏思諸異,皆亡國之怪也。天于大漢,殷勤不已,故屢出妖變,以當(dāng)譴責(zé),欲令人君感悟,改危即安。蜺墜雞化,皆婦人干政之所致也。前者乳母趙嬈(音饒),貴重天下;永樂門史霍玉,又為奸邪。察其趙、霍,將為國患。張顥 、偉璋(偉姓,璋名。)趙玹、蓋升(蓋,音合,姓也)。并叨時幸,宜念小人在位之咎。伏見郭禧、橋玄、劉寵皆忠實老成,宜為謀主。夫宰相大臣,君之四體,不宜聽納小吏,雕琢大臣也。且選舉請托,眾莫敢言,臣愿陛下忍而絕之。左右近臣,亦宜從化。人自抑損,以塞咎戒,則天道虧滿,鬼神福謙矣。夫君臣不密,上有漏言之戒,下有失身之禍。愿寢臣表,無使盡忠之吏,受怨奸仇。謹(jǐn)奏。

      毛本就簡單概括一帶而過:

      《三國演義》:議郎蔡邕上疏,以為蜺墮雞化,乃婦寺干政之所致,言頗切直。

      另外,還有許多引經(jīng)據(jù)典的枯燥內(nèi)容也被刪改,不一一列舉。

      總之,毛本《三國演義》通過精心批注、調(diào)整回目、刪增詩詞等加工手段,讓《三國演義》更加少一點“史書”性質(zhì),更多一點文學(xué)化味道,更適合讀者作為文學(xué)作品來閱讀。這是毛本三國的進步之處,也是毛本三國之所以廣泛流傳的原因之一。

      三,毛本三國和羅本三國在思想上的區(qū)別:

      首先,尊劉抑曹的傾向更明顯。羅貫中本來就有點尊劉抑曹的傾向,但對曹操優(yōu)點和長處還是相對客觀描述,盡量符合歷史原貌。毛本三國為了抑曹,把羅本原著中客觀贊美曹操的一些表述都做了刪改,讓曹操臉譜化為一個赤裸裸的奸雄。

      其次,更加突出歌頌忠義。對各陣營的忠義之士進行了美化,不僅神化了關(guān)羽的忠義,而且還描寫龐德的忠義,劉璋手下張任忠義,孫權(quán)手下江東眾將的忠義,都刻畫得淋漓盡致。

      其三,強調(diào)蜀漢正統(tǒng),暗喻滿清得國不正。這個思想不僅在小說正文的文字表述傾向明顯,在批注中更是明顯的進行了表達。

      《毛宗岡批注<三國演義>》:百忙中忽入劉、曹二小傳:一則自幼便大,一則自幼便奸;一則中山靖王之后,一則中常侍之養(yǎng)孫:低昂已判矣。后人猶有以魏為正統(tǒng),而書“蜀兵入寇”者,何哉?

      批“蜀兵入寇”不對,隱身滿清入主中原才不對!

      毛本三國由于傳播廣泛,使得后人經(jīng)常會把毛氏的思想等于羅貫中的思想,這個在讀三國時需要引起注意!

      2

      問題:為什么明朝的楊慎所寫的《臨江仙》,會出現(xiàn)在羅貫中《三國演義》開篇詞?


      前言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首臨江仙是明朝才子楊慎的作品,楊慎出生在1488年 ,去世于1559年。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比楊慎早生了150年。 他的作品中怎么會出現(xiàn)后人的詩詞呢?

      這一點不奇怪,因為不是羅貫中放進去的。

      一、楊慎 與《二十一史彈詞》

      楊慎是書香世家、貴胄子弟,他的父親是首輔楊廷和,楊慎在正德6年(1511年)24歲時,考中狀元。但是他因為\"大禮議\"之爭,被貶出京城,老死滇南。

      他曾經(jīng)寫過一組曲子詞, 使用了幾種詞牌:西江月、南鄉(xiāng)子、臨江仙、清平樂、點絳唇、定風(fēng)波、蝶戀花等。這組詞寫了歷史上的21個朝代,被稱為《歷代史略十段錦詞話》,即《二十一史彈詞》。

      其中第四段用兩首西江月“說三分兩晉”:

      西江月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五霸七雄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shù)荒丘。前人耕種后人收,說甚龍爭虎斗。
      西江月
      豪杰千年往事,漁樵一曲高歌。烏飛兔走疾如梭,眨眼風(fēng)驚雨過。
      妙筆龍韜虎略,英雄鐵馬金戈。爭名奪利竟如何,必有收因結(jié)果。

      但是這兩首并沒有被當(dāng)作三國演義的開篇詞,而是采用了第三段,說秦漢:

      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西江月
      落日西飛滾滾,大江東去滔滔。夜來今日又明朝,驀地青春過了。
      千古風(fēng)流人物,一時多少英豪。龍爭虎斗漫劬勞,落得一場談笑。

      二、清朝人把臨江仙放入《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原本沒有楊慎的這首詞,這也很正常,羅貫中寫三國的時候,楊慎的爸爸楊廷和可能剛剛出生。

      把這首臨江仙放入三國演義的是清朝人:清初的毛倫、毛宗崗父子 。除了增加以外,毛宗崗父子還刪除了不少俗本三國中的詩詞。

      《醉畊堂第一才子書三國志》中曾經(jīng)說,古本三國中,常常出現(xiàn)書中的人物寫七言律,所以“殊為識者所笑”。

      七言律詩起于唐人,若漢則未聞七言律也。俗本往往捏造古人詩句,如鐘繇、王朗頌銅雀臺,蔡瑁題館驛屋壁,皆偽作七言律體,殊為識者所笑。今悉依古本削去,以存其真!蹲懋u堂第一才子書三國志》

      經(jīng)過修改后,現(xiàn)在的三國中常?吹健焙笕擞性娫啤,而不是書中的某個角色有詩云。

      我們看《封神演義》時就能看見,商周時的姜子牙動不動吟出一首五律來,商紂王題壁也是一首標(biāo)準(zhǔn)的七言律詩,確實有點違和。

      結(jié)束語

      楊慎的21史彈詞中,說三國的這首《西江月》雖然沒有被選入三國演義。但是常常被說書先生用于評書的開場詞。我記得好像郭德綱就用過: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五霸七雄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
      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shù)荒丘。前人耕種后人收,說甚龍爭虎斗。

      @老街味道

      3

      謝邀。

      為什么明朝的楊慎所寫的《臨江仙》,會出現(xiàn)在羅貫中《三國演義》開篇詞?

      這是版本問題。

      比如咱們的翻譯家翻譯了一本外國的小說,譯書的過程中覺得這書寫得實在太好了,又不愿意像批注本一樣去亂七八糟批注,破壞原書的整體性,在沒有寫前言、后記的情況下,找到一首或者自己寫了一首詩抒發(fā)心情,左看右看覺得和這書翻譯之后非常相配,翻譯家就把這首詩放在了翻譯本的前面,類似于導(dǎo)言或者總結(jié)。

      而以后的重印版本就都根據(jù)翻譯家的版本,將這首詩印在了書的前面。那讀者會不會有懷疑,為什么一本老外寫的書前面會有一首古詩?

      《三國演義》前面有《臨江仙》也就是這么回事。

      羅貫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而楊慎的這首《臨江仙》的問世至少在羅貫中后一百年。所以肯定不是羅貫中自己加在前面的。

      也不是楊慎加在前面的。按照常理來推斷,肯定是在明清的《三國演義》版本整理中,后來的編者加上去的。

      羅貫中的三國小說,也不叫《三國演義》,而是《三國志通俗演義》,比較明確地指出了小說脫胎于《三國志》歷史文獻。但是小說在流傳過程中肯定有各色增減,在宋元明的時候因為格律詩的完善,作者在進行小說創(chuàng)作的時候,不可避免地會加入大量格律體的創(chuàng)作。

      這本身沒有問題,但是格律體放到三國時期,就不那么對味了。我們學(xué)習(xí)詩歌史的時候就知道,音韻學(xué)到南北朝才成熟,而平仄格律的出現(xiàn)要到唐朝了。所以三國中的人物要是口吐七律,那是非;闹嚨氖虑。就好像《西游記》、《封神演義》中的上古神仙說普通話一樣,雖然是文藝創(chuàng)作的需要,但是卻脫離文學(xué)邏輯。

      清初的毛倫、毛宗崗父子就對《三國志通俗演義》進行了整理、刪改,將一些不合理的詩詞去掉,或者加上“后人云”的說明,不讓小說中的人物跳脫出歷史情境。這個版本就是正式命名為《三國演義》的版本。

      而楊慎的這首《臨江仙》: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因為非常契合三國故事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故事梗概,讓人生出滄海桑田的荒涼意味來。毛氏父子就將這首詞放在了他們這個版本的三國故事的開篇,也算是他們對《三國演義》的理解和情感認(rèn)同。

      我們現(xiàn)在流行的就是這個版本,所以這個問題只要理順了主體,就搞清楚了。

      我們應(yīng)該這樣說,清初毛氏父子的《三國演義》引用了明朝楊慎的《臨江仙》。

      這不就合理了?

      一家之言,歡迎指正評論。

      喜歡請點贊并關(guān)注,謝謝。

      4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是我們現(xiàn)在熟悉的《三國演義》的開篇詞,也是央視版《三國演義》的主題曲!笆欠浅蓴∞D(zhuǎn)頭空”、“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是它的原作者明朝大才子楊慎在飽受挫折與磨難后看穿世事的人生感慨!

      但是等我們稍微了解一點歷史后開始發(fā)現(xiàn)這其中好像哪里不對,也就是羅貫中為元末明初人,大概去世于1400年,而楊慎則是明朝中期人,出生于1488年,也就是說羅貫中去世80多年以后,楊慎才出生,那么羅貫中又怎么可能引用楊慎的詞作為他的作品《三國演義》的開篇詞呢?

      其實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樣的疑問,就是因為我們將《三國演義》和《三國志通俗演義》混為一談了!簡單的說就是我們現(xiàn)在大多所看到的《三國演義》已經(jīng)不再是當(dāng)初羅貫中所寫成的原版了,而更多的是由清代康熙年間由毛綸、毛宗崗父子點評版的《三國演義》!而楊慎的《臨江仙》正是由毛氏父子加進去的!二者相輔相成,互相成就,最終也造就了《三國演義》的廣為流傳,三國故事至今為人津津樂道!

      《三國志通俗演義》與《三國演義》

      羅貫中原版書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該作品成書后有多個版本流傳于世,僅現(xiàn)存的版本來說就有明代30多種,清代70多種,但是最為廣為流傳的版本就是毛氏父子修訂點評版,而我們大多數(shù)人閱讀的也正是這一版。

      (羅貫中畫像)

      相對于原版,毛氏父子的版本主要有三方面的改動,即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整頓回目

      羅貫中原版的《三國志通俗演義》是240回,毛氏父子將其整合后改為120回,而且章回題目前后對仗,也顯得更加有文采了!

      修正文辭

      羅貫中在寫成《三國演義》和其他書籍以后已經(jīng)60多歲了,他希望他的書籍能夠刊印出版,于是他來到了當(dāng)時的福建建陽(當(dāng)時的出版業(yè)中心之一),但是因為各種原因他的目的并未達成。現(xiàn)存最早的版本是嘉靖壬午本,這和原版成書時間已經(jīng)相隔了100多年,按照當(dāng)時的信息技術(shù),其中必然有缺失和改變。

      事實也確實如此,原版《三國》經(jīng)過數(shù)百年在民間流傳,也逐漸形成了很多版本。這些民間版本與原版相比已經(jīng)是面目全非、不倫不類了。而毛氏父子正是在這些流傳的民間版本上進行修改的,即修正文辭、潤色文字,補全流失的典故,又刪除了一些訛傳的事件,再加上父子倆的點評,最終成書毛氏《三國演義》!

      改換詩文

      毛氏父子還對詩文進行了改換,最為著名的就是將楊慎的《臨江仙》加入到了《三國演義》中,并且將其作為開篇詞,這一舉動可謂是畫龍點睛之筆。自此,一首借敘述歷史抒發(fā)人生感慨的優(yōu)秀詩詞和以三國故事為背景的鴻篇巨制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臨江仙》也變得為世人傳頌,三國故事如今更是家喻戶曉,人盡皆知!

      (楊慎畫像)

      還有比如在劉備第二次拜訪諸葛亮的時候,文中寫道劉備抬頭看見中門上有一幅對聯(lián),即為“淡泊以明志, 寧靜以致遠”。但是事實上對聯(lián)最早起源于五代時期的后蜀主孟昶,三國的時候是沒有對聯(lián)的。雖說有違事實,但是這幅對聯(lián)卻在諸葛亮尚未出場之前就將他的處世態(tài)度、儉樸的生活以及遠大的抱負顯露無疑!

      5

      另類君解題o(* ̄︶ ̄*)o

      《三國演義》的本名是《三國志通俗演義》(又稱《三國志演義》),作者羅貫中是元末明初的小說家。

      羅貫中的年齡比楊慎的爸爸楊廷和都大了一百多歲,更遑論楊慎這個后生仔。

      然而斗轉(zhuǎn)星移,為嘛《三國演義》的開篇要用楊慎的《臨江仙》做“定場詩”嘞?

      這是因為我們看到的《三國演義》并非羅貫中原著的原生態(tài)的版本,而是毛氏父子修訂優(yōu)化后的作品。

      我們都知道,滿清那幫人總是喜歡搞點文字獄啥滴,不讓寫書人安生,所以成書于元末明初的《三國演義》之中必然有一些大漢族主義的民族優(yōu)越感,同時對蠻夷(主要是指蒙元)也多有鄙視,這種感情傾向難免會讓滿清統(tǒng)治者心理膈應(yīng),所以為了避諱,毛氏父子就選定了楊慎的詩作替換掉許多原著中的“激情詩作”。

      老羅《三國演義》成書后幾經(jīng)波折,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于世,隆慶萬歷年間又有五六十種版本刊行,貌似明朝的盜版行業(yè)興旺發(fā)達的喲。等到明末清初,毛宗崗父子對《三國演義》的回目、文辭都做了修正,并改換詩文。我們看到的《臨江仙》就是這個時候加上去的。

      事實上,這首《臨江仙》寫的太牛逼了,另類君從小學(xué)時代就拜服不已,直至如今仍然嘆為觀止。

      繼續(xù)斗轉(zhuǎn)星移,郭德綱在許多相聲節(jié)目中都用楊慎的詞做定場詩,試舉例如下:

      西江月
      道德三皇五帝,功名夏后商周。五霸七雄鬧春秋,秦漢興亡過手。青史幾行名姓,北邙無數(shù)荒丘。前人耕種后人收,說甚龍爭虎斗。

      歲月蓯蓉,另類君也從當(dāng)年的幼兒成了今日四十掛零的七零后,遙望蔥蘢歲月,悲從中來,與讀者諸君共勉!

      6

      《臨江仙》是明代文學(xué)家楊慎創(chuàng)作的一首詞,楊慎生于公元1488年卒于1559年,從歷史上來看,羅貫中大概的生卒年月已經(jīng)很難考證,目前大多數(shù)研究人員認(rèn)為其生于公元1330卒于1400年。毫無疑問,絕對不可能是羅貫中將《臨江仙》作為《三國通俗演義》(《三國演義》的命名是清朝開始的)的開篇詞,從目前已知的信息來看,是清朝的文學(xué)評論家毛倫、毛宗崗父子在對《三國通俗演義》修改后新增的開篇詞,并且將原書名修改為《三國演義》。

      7

      既然是三囯演義在前,楊慎在后,那為何就不能是楊慎抄了羅貫中?

      [捂臉][捂臉][捂臉]

      8

      羅貫中說他沒有把《臨江仙》放進去;因為他都沒見過、也不知道有這首詞。

      網(wǎng)絡(luò)配圖

      《三國演義》成書于元末明初;而楊慎的《臨江仙》作于1524年左右,也就是嘉靖年間。羅貫中寫《三國演義》在前,楊慎作《臨江仙》在后,羅貫中無論如何,也不可能把《臨江仙》作為開篇詞的。


      這個楊慎,就是楊廷和之子。而楊廷和是明武宗時期的首輔,是新舊皇帝更迭之際的輔政大臣,就是“大禮儀之爭”的主要人物。能把嘉靖帝逼哭的也就是這位楊廷和。楊慎也是因為大禮儀之爭被梃杖,發(fā)配云南途中所作。

      網(wǎng)絡(luò)配圖 《臨江仙》

      而楊慎的《臨江仙》被當(dāng)做《三國演義》的開篇詞,是明末清初的毛綸、毛宗崗父子;為什么是這對父子?!因為他們寫了本專門對《三國演義》的評析本。也就是更方便大家理解《三國演義》里面的情節(jié)的。毛家父子可能覺得合適吧,就把《臨江仙》放到《三國演義》里面了。


      楊慎的《臨江仙》他本人其實不是感嘆東漢末年英雄人物所作,而是說的秦漢時期的人物;為三國兩晉時期楊慎作的詞,叫《西江月》。毛氏父子沒用《西江月》,卻用了《臨江仙》,可能《臨江仙》更應(yīng)景吧。

      9

      若題主所說無誤,應(yīng)當(dāng)是羅貫中引用的吧。那個時候沒有”知識產(chǎn)權(quán)”這檔子事。相反,經(jīng)羅這么一引用,這首詞紅遍了天。對于″知識產(chǎn)權(quán)″,有的人很開通。比如方軍《我所認(rèn)識的鬼子兵》一書曾廣為盜版。作者卻很開通,″由他去,幫我揚名了,還不好嗎\"?

      10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fēng)。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這就是楊慎的《臨江仙》。楊慎是明代三才子之首,一生仕途坎坷,著述頗豐。

      這首詞好嗎?真的很好!詞清句麗,節(jié)韻和諧,朗朗上口。

      這首詞表達了什么思想呢?千古英雄都隨流水去了,世界還是這個樣子,讓我們借一杯濁酒,盡情談笑吧!

      當(dāng)然,這是字面上的意思。詞的內(nèi)里,包涵著作者對歷史滄桑的無限感慨。

      而這一點,恰正和《三國演義》小說的主題相吻和。

      故《三國演義》選此詞為篇首詞。即畫龍點晴,又平添了幾分文釆,可謂錦上添花。

      歡迎點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