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色一区二区三区,一本大道道久久九九AV综合,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综合亚洲国产2020

    <legend id="mljv4"><u id="mljv4"><blockquote id="mljv4"></blockquote></u></legend>

    <sub id="mljv4"><ol id="mljv4"><abbr id="mljv4"></abbr></ol></sub>
      <mark id="mljv4"></mark>
      人文藝術 > 沛縣起兵時,蕭何名望更高,為何眾人卻擁戴劉邦當老大?

      沛縣起兵時,蕭何名望更高,為何眾人卻擁戴劉邦當老大?

      2020-07-27 13:02閱讀(106)

      沛縣起兵時,蕭何名望更高,為何眾人卻擁戴劉邦當老大?:對于題主這個問題,司馬遷老先生知道后世會存有疑問,就在《史記·漢高祖本紀》做了詳細的記載。盡管對

      1

      對于題主這個問題,司馬遷老先生知道后世會存有疑問,就在《史記·漢高祖本紀》做了詳細的記載。盡管對劉邦起義過程中的一些傳說,也做了詳細的敘述,這個值得商榷,但關于題主提到的問題應該是可信的。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xiāng)首先揭竿而起,舉起反抗暴秦的大旗,各地豪杰云集響應。

      此時,沛縣縣令看到烽火遍地,為了保全自己,就秘密找來蕭何、曹參商議起兵反秦之事。

      蕭何當時擔任主吏掾,素來與劉邦關系很密切,在密切關注時局發(fā)展的同時,與逃亡芒碭山的劉邦保持著密切的聯(lián)系。

      這時,蕭何就對縣令說:“你是秦朝廷的官吏,沛縣百姓恐怕很難聽你的話。欲圖謀大事必須把逃亡在外的英雄豪杰請回來不可。”

      縣令聽從了蕭何的建議,就派樊噲把劉邦請了回來。

      此時的劉邦已經(jīng)聚集了近百人,當劉邦帶領眾人回到沛縣時,縣令就后悔了,恐怕劉邦危害自己,就下令關閉城門派人把守,還想把蕭何、曹參殺掉。

      蕭何、曹參翻越城墻來歸附劉邦。

      劉邦就寫了一封信,勸告沛縣父老殺掉縣令,迎接劉邦入城,推舉劉邦做縣令。

      但劉邦卻推辭說:“現(xiàn)在諸侯并起,沛令一職應當選擇全縣最有威望的人來擔任。我不是自愛,實在是德薄能鮮,耽誤了自己事小,倘若耽誤了全城百姓,那就百死莫贖。請選擇賢能的人,圖謀大事吧!

      劉邦一席話,既像是在推辭,又像是在嚇唬那些膽小的人。造反是要殺頭的,蕭何、曹參都是文吏,擔心身家性命,深怕舉事不成,被秦朝誅滅九族,就竭力推舉劉邦做帶頭大哥。
      沛縣父老經(jīng)過卜筮后也說劉邦最吉,都擁戴劉邦。劉邦又多次推辭,最后勉為其難,只好答應。

      也有說法是,劉邦答應先暫時做這個大哥,如果殺頭的話,就殺他的頭;如果僥幸成功了,那時再選舉一個賢德的人來做首領。

      還說劉邦奪取了天下的時候,許多人都想當?shù)弁,劉邦也再三推辭。但誰也不服誰,劉邦再次很為難的繼續(xù)做暫時的大哥,這才擺平了。

      其實,劉邦四十八歲才起事,并非一直在游手好閑,而是為了這一天,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比如輿論宣傳,其母劉媼夢與神交而生劉邦,斬白蛇而起義;廣交英雄豪杰,建立人脈等等。

      至于卜筮一事,也有說法是蕭何做了手腳,后世也有蕭何讓劉邦抓鬮的故事。盡管史料沒有記載,恐怕這事不假。劉邦、蕭何他們能做出這些事來。

      總而言之,劉邦起事時,已經(jīng)有了近百人的隊伍,蕭何、曹參都是投奔劉邦而來,關鍵是造反要殺頭,前途不明,這個大哥需要承擔很大的風險。

      最為關鍵的一點,劉邦是天生的領袖,蕭何、曹參之流都僅僅是宰相之才,君臣名分早已經(jīng)注定,這是無法改變的。如果不能夠明確自己的定位,劉邦團隊是無法走得更遠的。

      這就是蕭何、曹參等人的高明之處。至于其他人及沛縣父老,也就是人云亦云,過江之鯽。

      劉邦本身適合做大哥,又想做大哥,推辭只是一個策略;蕭何清楚自己不適合做大哥,不想出頭也是本心實意。在這種情況下,眾人也無法強迫蕭何去做這個帶頭人。

      這就是大家推舉劉邦的原因,而沒有選擇蕭何。

      2

      在我的印象中,總認為秦始皇的年齡要比劉邦大許多,然而歷史上的劉邦(前256~前195年)實際比秦始皇(前259~前210年)只小3歲。

      但兩人的社會地位卻相差懸殊。

      秦始皇13歲繼承皇位,22歲時親政,此時劉邦還是個街頭混混。

      大約又過了5年的時間,由于劉邦和街面人們混的很熟,有點小人緣,隨后被秦廷任命為泗水亭亭長(管理十里范圍片長之類的小官)。

      劉邦這人志向高遠,不滿足于“朝九晚五”沉悶的生活。



      有一次,他看到秦始皇在豪華車隊和儀仗士兵簇擁下出巡,羨慕之情油然而生,脫口說道:“大丈夫當如此也!”

      劉邦的言外之意就是,“將來我也要這么高調,我也要做老大”

      劉邦一直在尋找機會和制造機會當老大,比如,有一次劉邦接到上級命令,要他押送犯人到驪山服勞役。

      劉邦平時喜歡喝酒,估計這次執(zhí)行任務時醉意朦朧放松了警惕,犯人走到半路就跑了一半兒。

      劉邦心想,等到達驪山估計剩不下幾個人了,與其這樣,還不如做個順水人情呢,于是說:“剩下的犯人你們都跑吧,官府追究下來我為你們抗雷!”



      當劉邦說出讓剩下的犯人跑路時,犯人們都驚呆了,感動之余都很佩服劉邦的膽量,一個朝廷命官,做出如此舉動,非常人能做到。于是紛紛表示愿意追隨劉邦芒碭山落草為寇。

      劉邦一聽心中暗自高興,他等的就是這種結果,于是帶著眾人向芒碭山進發(fā)。

      在行進的路上,劉邦為了讓這些人死心塌地的跟隨自己,上演了一幕“斬白蛇”的戲碼。

      原來走到半路的時候,走在前面的人遇到了一條大蛇攔路,劉邦此時喝的有點醉意朦朧,于是對眾人說:“大家躲遠一點,別濺一身血”。

      眾人躲得遠遠的。



      過了一會,劉邦喊眾人出來,大家一看,大蛇被斬成兩段。

      一行人再次上路,等走了一袋煙的功夫,有一位老太太哭著尋找兒子,他說自己是“小白龍”的母親,她兒子小白龍被赤帝的兒子斬成了兩段。

      不用說,眾人明白了眼前的劉邦就是赤帝的兒子,眾人對劉邦有異相,是天之嬌子深信不疑,于是死心塌地跟隨劉邦。

      以上只是劉邦制造的噱頭,無非是為以后造反當老大鋪路。劉邦蟄伏芒碭山,等待機會再次降臨。

      上天總是青睞有準備的人,機會再次降臨劉邦的頭上。




      公元前209年,秦朝末年爆發(fā)了陳勝、吳廣農(nóng)民起義,這猶如一顆火種投進了炸藥桶,反秦起義軍風起云涌。

      此時秦朝的官吏蕭何看準了時機,也想撈取更大的政治資本。當時蕭何只是一個管理法律的文書,是秦朝底層官吏。

      蕭何心想,如果能推翻秦朝,我以后的職位肯定比現(xiàn)在高。我攛掇沛縣縣令也造反。到時候造反成功了,我可以上位。如果失敗了,有縣令前面抗雷,大不了我跑路。

      用小的代價博取更大的功名,這個合算。于是蕭何前去攛掇縣令造反。

      蕭何算盤打的很精,但縣令也不傻。他直接拒絕了,不想做出頭的椽子。



      蕭何見事情挑明了,如果縣令告密,蕭河就死定了,為了自保,蕭何一不做二不休把縣令殺死了。

      “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事已至此,蕭何只有找到帶頭人造反才是唯一的活路。

      這時候他想起了逃亡芒碭山的劉邦。于是派人去山上找來劉邦。

      劉邦帶著眾兄弟下山來見蕭何,共商反秦一事。

      事后我們得知,劉邦做了沛縣起義的首領,按照當時的情況來說,蕭何的名望比劉邦要高,為何眾人擁戴劉邦當老大呢?

      原來劉邦能做老大是蕭何極力撮合的結果。

      事情是這樣的,當時蕭何明白,不是所有人能當老大這個角色。造反可不是鬧著玩,首先沒膽量的不能做老大。




      蕭何清楚自己幾斤幾兩,如果讓自己寫個法律文書,打打官司告告狀,這個沒問題。

      假如讓自己帶有眾人造反就差強人意了。蕭何清楚,歷朝歷代文人只能當軍師做不了皇帝。

      比如李斯的文采比誰都好,名望也不低,他不適合當皇帝,只適合當秦始皇的謀士。

      這就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的道理。不能當棟梁,就當檁條好了。

      況且此時造反當老大也并不意味著將來就當皇帝,當時變數(shù)很大。

      蕭何比誰頭腦都聰明。審時度勢認為只有劉邦適合當老大。因為劉邦膽量最大,說難聽點就是有點“二百五”,一攛掇就上勁的主。

      蕭何想到此于是對劉邦說:“劉哥,這個老大非你莫屬”。




      說實話劉邦很想當老大,但他還是做出一種高姿態(tài)說,“我能力有限,還是推舉別人吧”。

      此時有人提議推舉蕭何當老大。

      蕭何為了防止劉邦推辭,于是提出二人用抓鬮來決定誰當老大。

      蕭何寫了兩個紙條,說,兩個紙條分別寫著“當”或“不當”,抓住當?shù)木褪抢洗螅プ 安划敗本筒皇抢洗蟆?/p>

      蕭何寫好鬮后揉成團,對劉邦說,“我寫的鬮,劉哥你先抓吧”。

      劉邦沒想那么多就抓了一個鬮,剩下的一個蕭何拿了過來。

      蕭何走到劉邦面前說,“劉哥,看看上面寫的什么呢?”



      劉邦展開一看,上面寫著一個“當”。蕭何笑笑,說,“真乃天意也!

      既然你這個是當,我這個就肯定是“不當”了。說完這些,蕭何把手中的鬮扔到嘴里嚼了嚼咽了。

      隨后劉邦“合情合理”做了老大。

      親們看出蕭何的詭計了嗎?蕭何實際是騙了劉邦,這兩個鬮上面都寫著“當”,也就是說,劉邦抓哪一個都是“當”老大。

      這是蕭何不想當老大的辦法。如果蕭何相當老大就不會用這個辦法了,他可能用賄選的辦法當老大。

      我真不明白到底是蕭何騙了劉邦還是成全了劉邦,也不知道劉邦是真傻還是故意裝傻。反正二人彼此成全了各自的事業(yè),蕭何以后做了漢朝的丞相,劉邦開創(chuàng)了300年的大漢基業(yè)。

      文/秉燭讀春秋

      3

      什么樣的人能當老大呢?

      第一要會演戲,第二要臉皮厚,第三要膽子大,這三方面,劉邦條件都具備。

      會演戲



      當年,劉邦干泗水亭長的時候,押送的犯人跑了一半,按照秦朝律例,犯人逃脫,押送者斬!橫豎是個死,劉邦索性把犯人都放了。

      結果,有十幾個犯人覺得劉邦夠意思,就留了下來,愿意跟著劉邦混。這時候,劉邦上演了一出斬白蛇起義。

      這個橋段大家耳熟能詳了!其實,這是劉邦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出鬧劇。



      男主角是劉邦,女主角是老奶奶,道具是一只劍和一條倒霉的白蛇,十幾個犯人是觀眾。

      這個老奶奶是劉邦隔壁家的五嬸,劉邦給了她五兩銀子,讓她幫忙演個戲。劉邦把臺詞本給了五嬸,還與她反復演練了好幾遍,什么時候出場,什么時候哭,說什么話,練的滾瓜爛熟。

      劇情回顧:這些犯人跟了劉邦之后,劉邦故意讓其中一個犯人前面探路,犯人突然折回來了,說前面有條白蛇(注意這條白蛇就是老奶奶放的)。



      劉邦拔了劍,快步趕上前去(為什么這么快,因為他擔心蛇跑了)。眾人跟著劉邦跑了過去,幸好白蛇還在,劉邦抽出寶劍,刷的一下,把蛇頭斬了下來。

      眾人繼續(xù)往前走,這時候女主角(老奶奶)出場了,邊哭邊念臺詞,你為什么殺了我的兒子?他可是白帝之子啊!如今被赤帝殺了,我可怎么活。

      眾人一聽,朝劉邦倒頭就拜,大哥!原來你是神仙的兒子啊,我們愿意誓死效忠你!

      斬蛇起義就是這么來的!

      臉皮厚

      當年呂太公過六十大壽,大擺宴席,遠近有頭有臉的人都來了,劉邦沒頭沒臉,但他臉皮厚,跟著眾人屁股后面進來了。



      來吃飯是要隨禮的,但來的人實在太多了,有上一百的,有上五百的,還有上一千的,后來管家規(guī)定,凡一千以上的,才能在堂屋就坐,其他的人只能在院子里坐席。

      劉邦來了,喊了一聲,隨一萬,記賬的正是蕭何,他與劉邦很熟悉,平時經(jīng)常一起喝酒吃飯打麻將,他知道劉邦沒這么多錢,但是他還是讓劉邦進去了堂屋。

      劉邦這臉皮夠厚的!

      劉邦這個“一萬”雖然是個空頭許諾,不過,十幾年后,劉邦返還了幾千倍的利潤,劉太公真是好眼力!



      膽子大

      沛縣縣令見秦朝各地紛紛起來鬧革命了,他與蕭何、曹參商量,是不是咱們也得隨大流啊,要不革了咱們的命可咋整。

      蕭何和曹參表示支持,但是起義軍人數(shù)太少了,蕭何建議把劉邦拉過來,他聽說劉邦已經(jīng)有了一百號人的隊伍了。

      這時候,沛縣縣令有些搖擺不定,要是劉邦來了不聽我號令咋整,他又聽聞各地的起義軍已經(jīng)被鎮(zhèn)壓了,陳勝吳廣已經(jīng)失敗了,就有些后悔,想來想去,算了,還是不要革命了吧!

      可是,這時候蕭何和曹參已經(jīng)知道了呀,要是泄密出去可是死罪。于是,縣令下令捉拿二人。



      蕭何和曹參提前得到了消息,匆忙逃出了縣城,找到了劉邦。劉邦帶著一百個兄弟殺了過來,只見城門緊閉,劉邦不慌不忙,寫了一封信射入城中,城中百姓讀了信之后,義憤填膺,一起殺掉了縣令。

      劉邦到底寫了啥,不知道!不過沛縣百姓革命熱情還是相當高漲的。

      殺了朝廷命官,這是要誅九族的!現(xiàn)在不革命也得革命了,既然革命必須選一個帶頭大哥。選誰呢?

      蕭何官最大,書讀的最多,眾人一致推舉他,蕭何連連擺手,不不不,我這人寫寫文章,記記帳還行,讓我?guī)ьI弟兄們殺人,我干不來。

      曹參也不干,道理和蕭何一樣。



      其實這都是借口,蕭何和曹參書讀了多了,就變的畏首畏尾了,他們知道,造反是要滅九族的,他們不為自己考慮,也得為家族考慮一下。

      后來,蕭何和曹參一致推舉劉邦當老大,眾人齊聲叫好!

      劉邦當仁不讓,舍得一身剮,敢把皇帝拉下馬,他膽大如斗,天不怕地不怕,于是設祭壇,立赤旗,自稱赤帝子,很快他就有了三千人的隊伍。

      4

      沛縣起兵時,蕭何為沛縣主吏,眾人卻擁戴劉邦做老大,這里面的原因,要從當時的形勢來分析!

      事件發(fā)生在秦二世元年,秦朝還未滅亡,造反是要被滅族的,風險極大

      據(jù)《史記|高祖本紀》記載,秦二世元年秋天,陳勝等人在蘄縣起兵,到陳縣自立為王,號稱張楚。各郡縣都有人起來殺死官吏,響應陳勝。

      漢高祖劉邦,曾經(jīng)以亭長的身份,為縣里押送一批民夫到驪山,但很多民夫中途就逃走了。劉邦預料,等到了驪山,民夫可能會跑光。那樣他就得被治罪,所以,到了豐邑西面的湖沼地帶,他便停下來喝酒,到夜間,劉邦就把民夫都放走了。

      并說:“你們都走吧!我也從此逃命去了!”民夫中有精壯漢子十多人愿意跟隨他。所以,劉邦這也就算造反啦!慢慢隊伍擴充到上百人。

      沛縣縣令恐懼,也想帶領沛縣人響應陳勝。主吏蕭何,獄掾曹參對他說:“您是秦朝官吏,現(xiàn)在想要背叛它,率領沛縣子弟,恐怕別人不聽。希望你召集那些逃亡在外的人,可以得到好幾百人,有了這股力量,再去號召民眾,民眾就不敢不聽從了。”

      于是沛縣縣令,就命樊噲去召劉邦,這時候,劉邦的隊伍已有幾十上百人了。樊噲就跟著劉邦回來了?膳婵h縣令又后悔了,他怕劉邦一來發(fā)生變故,就關閉城門,嚴加防守,還想殺掉蕭何、曹參。蕭何和曹參害怕,就越過城墻,投靠劉邦。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講,蕭何為秦朝官吏,居于沛縣知縣之下,在百姓中的名望并不比劉邦高。

      蕭何、曹參等為文官,愛惜生命,擔心事不成,被秦朝誅滅全族,所以不想牽頭,推舉劉邦為老大,是為了讓他去頂雷

      據(jù)《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帶著隊伍來到沛縣城下以后,用綢絹寫了封信射到城上,對沛縣父老說“天下受秦朝暴政之苦很久了,如今父老鄉(xiāng)親雖然在替縣令守城,但各地諸侯紛紛起兵,沛縣即將遭到殺戮,如果大家能聯(lián)合起來殺掉縣令,推選能夠當首領的來擔當重任,以響應諸侯,就能保全家室。不然,父子兄弟遭到屠殺,那就毫無意義了!

      于是,沛縣父老就率領子弟一起殺了沛縣縣令,打開城門,迎接劉邦入城,想請他做沛縣縣令。

      劉邦進城以后,說:“目前天下大亂,諸侯紛紛起事,如果首領選擇不當,就會一敗涂地,我不是吝惜自己的生命,而是擔心能力薄弱,不能保全父老兄弟。這是大事,希望另外推選能夠勝任的人。”

      蕭何、曹參等都是文官,愛惜生命,恐怕事有不成,被秦朝誅滅全族。所以,沛縣父老就都推舉劉邦,并說:“平時,我們就聽說過,劉邦的許多奇聞怪事,他一定能顯貴,并且又經(jīng)過占卜,沒有比劉邦更吉利的了!眲⒓具是屢次推讓,但是大家都不敢擔任,最終還是立劉邦為沛公。

      結語

      在沛縣起兵時,蕭何、曹參等人最開始是想讓沛縣縣令起兵,但沛縣縣令擔心劉邦人多,發(fā)生變故,所以關閉城門,不讓劉邦進城,還想殺了蕭何、曹參。后來沛縣父老被劉邦說動,才殺了縣令,迎接劉邦入城,而蕭何、曹參等人是文官,愛惜生命,怕失敗后被誅殺滅族,所以推舉劉邦做首領,目的其實是讓劉邦去頂雷的,那知道最后劉邦會取得天下。要知道最后結局是這樣,估計當時很多人都會去爭搶了!您說呢?

      5

      《史記》記載,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后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

      當時,陳勝-吳廣起義,聲勢浩大,全國割地紛紛響應。沛縣的縣令也不知如何是好了,他聽取了蕭何的意見,說你要是聲援起義,起碼的有農(nóng)民來百姓或窮苦人來加入才行,以壯聲勢,不然你是秦朝舊吏,怕是不能成事。于是劉建議聯(lián)系就劉邦。劉邦此時已經(jīng)糾集幾百人的隊伍在鄉(xiāng)里。

      等曹參聯(lián)系了劉邦,結果縣令后悔了,要殺了蕭何等人,并緊閉城門,劉邦下令攻城。城里百姓,也積極響應劉邦,結果將沛縣攻下。于是,大家在一起商量怎樣舉事,兵選首領。蕭何和曹參都是秦朝文吏(給秦朝打工),擔心起義不成,秦朝將他們滅族,也是說怕殃及家里人,一直推薦劉邦做首領,劉邦開始退讓,但是大家意見一致,劉邦不好再推辭,只好當了首領,被稱為“沛公”。

      6

      蕭曹名望再高,也就是秦一小吏,依舊不可以號令天下。劉邦審時度勢能力,遠在二人之上。

      革命家特質無論在格局,還是在進程把握,非二人可比擬。亂世出英雄,時勢造英雄,作為領袖人物,克己之忍、容人之忍、對敵手段殘忍,對一時失敗之自我容忍,非一日之功可以練就。一言概之,高祖目標專一,敢舍敢得,能吃苦、敢享福,臉皮厚,夠用!

      7

      這個問題其實不準確。沛縣子弟中,蕭何的身份地位確實比劉邦更高,可是名望并沒有劉邦高。蕭何是沛縣的縣吏,曹參是獄警,劉邦則是泗水亭長。蕭何的官職在沛縣子弟中算是比較高的,但是他的聲望卻遠不如劉邦。

      劉邦當年在沛縣的時候,雖然是一個小混混,但是在沛縣子弟中卻有一定的威望。劉邦的年齡在眾多沛縣子弟中算是比較年長,從小自然會有不少年齡更小的小伙伴跟著他一起玩。劉邦雖然條件一般,但是卻不是一個小氣之人。劉邦對自己的朋友非常大方,劉邦為了讓兄弟們吃頓好的,還得罪了自己的嫂子。劉邦平時為人豪爽,在沛縣子弟中逐漸樹立了屬于自己的威信。劉邦也形成了自己的人才圈子。



      秦末農(nóng)民起義爆發(fā)以后,天下再一次大亂。每個人都可能從這次大亂中撈取一部分政治利益,F(xiàn)在機會就擺在所有人面前,就看你能不能抓住眼前的機遇。如果能抓住眼前的機遇,那么一輩子大富大貴。如果抓不住機遇,就有可能粉身碎骨。劉邦和沛縣子弟當時就面臨這個抉擇,最終他們選擇了奮力一搏,起兵反抗秦朝統(tǒng)治。劉邦等人在沛縣決定起兵的時候,首先就面臨第一個問題,誰來領導這次起義。當時有資格領導這次起義的人有三個,劉邦蕭何和曹參。沛縣子弟在起兵的時候,他們?yōu)楹瓮七x劉邦為老大,而不是蕭何或者其他人呢。我們來看一下史書怎么記載。

      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后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諸父老皆曰:“平生所聞劉季諸珍怪,當貴,且卜筮之,莫如劉季最吉!庇谑莿⒓緮(shù)讓。眾莫敢為,乃立季為沛公。

      史書的記載地非常清楚,蕭何和曹參不愿意當做反老大的原因就是怕事情不成功,最后被秦朝滅掉整個家族。他們不想當造反派頭頭,只想當一個脅從者。其他人推選劉邦的原因則是劉邦身上經(jīng)常有奇異的情況產(chǎn)生,劉邦是大富大貴之人。其他人都不敢和劉邦爭,劉邦是迫不得已才當?shù)倪@個老大。



      當造反派的頭頭就好比一場豪賭,F(xiàn)在所有人都是賭徒,賭注很大,賭注就是皇帝的寶座。如果能賭贏,那么就可以獲得君臨天下的皇帝寶座;I碼就是你和你好多族的性命和你能擁有的一切。一旦賭輸了,自己的性命就沒有了,整個家族的性命也都沒有了,和你相關的一切也就沒有了。在這一場賭局中首先要看手中有多少籌碼,有多大籌碼。其次還要看在這場賭博中的膽子有多大。敢不敢孤注一擲,敢不敢show hand。這么誘人的賭注,沒有人不心動的,大家都是觀望,但是敢出手的人就不多了。贏的人少之又少,全天下也就是那么一兩個。輸者的白骨卻早已堆積如山。

      這場賭局中,兩種人敢于去賭。一種是豪強地主,他們有足夠的本錢,他們輸不怕。即使暫時輸了一局,他們還是可以拿出更多的籌碼再去賭一局。像楊堅、隴西李家等就是這類人。另一種是乞丐,他們不怕輸。反正自己已經(jīng)一無所有。拿自己的性命去換一個天底下人人羨慕的職業(yè),對他們來說是很值得的。為了皇帝大業(yè)老子豁出去了,像朱元璋就是這一類人。



      很明顯劉邦也屬于后一種,他什么也沒有資產(chǎn),所以他不怕輸。萬一要是輸了就把人頭輸出去,大不了把那個不疼自己的老爹的人頭一起輸出去。蕭何和曹參讀過書,算是一個讀書人,這兩個人花花腸子也更多一點。讀書人的優(yōu)點在于做事縝密,凡事多一個心眼,可以不用憑臉吃飯,完全可以憑自己的才華吃飯。但是讀書人也有自己的缺點,凡事想得太多、瞻前顧后,做事缺乏一定的魄力,而且做事死板。這也就決定一般文人當不了皇帝。蕭何和曹參有一定的社會地位,有一定資產(chǎn)。他們深知首惡必懲,脅從不論的道理。他們不想因為起兵一無所有,所以他們萬萬不會當這個造反派頭頭,他們絕不會當這個老大。他只想做一個輔助者,要是起義成功了自己也能富貴終生,撈一個大官當當。要是起義失敗了自己充其量也只是一個脅從者,把責任推給劉邦就可以了。



      當時的實際情況也不允許蕭何當造反派的老大。蕭何確實有一定能力,而且身份地位也比劉邦要高。但是蕭何的領導能力和威望并不如劉邦。蕭何是一個出色的王佐之才,是一個出色的丞相卻不是一名帝王之才。劉邦的領導能力非常強,劉邦的馭人之術和識人之能,也非常強。沛縣子弟經(jīng)過長時間的交往自然知道兩個人的才能長短,也知道兩個人的威望。沛縣子弟都聚集在劉邦身邊,而不是蕭何身邊。樊噲、夏侯嬰、周勃、等人和劉邦的關系非常要好,他們和蕭何的關系一般。蕭何當時只和曹參的關系不錯,他們兩個又都和劉邦要好。所以當時只有劉邦能粘合所有沛縣子弟,也只有劉邦能鎮(zhèn)住沛縣子弟。但是蕭何卻明顯不行,蕭何根本不能把人心聚集在一起。早在劉邦逃進芒碭山之前,劉邦實際上已經(jīng)是沛縣自己心目中的老大,包括蕭何在內都視劉邦為老大。劉邦前往咸陽的時候,蕭何送的錢都會比別人更多。



      劉邦不光在沛縣子弟中有一定威望,在沛縣老百姓心中也有一定威望。劉邦當時亭長的時候就已經(jīng)積累了一定的人氣,在當?shù)乩习傩招闹杏幸欢ǖ匚弧钪蕴油,是因為釋放了押往驪山的民夫。劉邦釋放民夫的行為直接導致自己逃到了芒碭山,也導致自己的家人受到牽連。但是,沛縣老百姓卻都念及劉邦的好,劉邦在他們心中有一定地位。劉邦逃到芒碭山之后,其實一些事也可以反映劉邦的威望。比如,呂后因為劉邦受到牽連的時候,一個叫做任敖的人曾經(jīng)打傷了對呂后輕薄的獄卒。沛縣子弟決定起兵推舉劉邦為老大,其實也只是走走流程。蕭何根本沒有資格跟劉邦一教高下。



      蕭何除了才能和威望不及劉邦之外,蕭何的實力也不如劉邦。蕭何除了在沛縣當過縣吏,其余就沒有什么勢力。我們一般說劉邦起義的標志,不會說沛縣起義,而會說劉邦在芒碭山斬蛇起義。其實劉邦沒有打回沛縣的時候,在芒碭山已經(jīng)是造反派的老大。劉邦返回沛縣的時候劉邦手下已經(jīng)有好幾百人。劉邦是當時沛縣城內最有實力的一方。劉邦在芒碭山的時候已經(jīng)是老大,現(xiàn)在到了沛縣反而讓他屈居蕭何之下,劉邦肯定不會答應。蕭何在沒有軍事力量做為支撐的前提下也不敢和劉邦爭。所以史書中的“眾莫敢為”應該有相當一部分原因是害怕劉邦手中的兵力。

      綜合多方面因素,劉邦當之無愧地當選為沛公。劉邦當選為沛公之后,便開始了自己爭奪天下的征途。事實證明,沛縣子弟的選擇沒有錯,他們成功地選出了大漢天子,選出了一個全新的時代。

      8

      前言:中國有句俗話,叫\(zhòng)"只選對的,不選貴的\"。這句話也適用于秦末沛縣農(nóng)民起義。其中,劉邦就是那\"對的\",身份不高但最適合做起義軍老大;蕭何就是那\"貴的\",一群人身份相對最高,但不是當一把手的料,他也很有自知之明,主動讓賢,推舉劉邦做一把手。


      1.沛縣起義是怎么回事?

      沛縣起義的爆發(fā),來自于沛縣縣令的反復無常。他本想起兵響應陳勝大軍,但自己長期作為秦朝官吏,威望不夠怕不能服眾,所以在蕭何建議下,邀請在民間威望很高的劉邦,率數(shù)百人前來沛縣,聽他指揮,用以震懾那些不聽指揮的\"刺兒頭\"。其實,這是蕭何的計謀,想借此機會為劉邦建功立業(yè)創(chuàng)造條件,搭建平臺。

      ▲蕭何

      劉邦收到蕭何的信,率屬下欣然前往。不料,縣令不知是自己想通了,害怕引狼入室,鳩占鵲巢,還是聽從了別人的建議,突然就反悔了。不僅關閉城門拒絕劉邦進入,還下定決心要殺掉蕭何、曹參。蕭、曹二人多年為官,與人為善,人緣很好,于是有人提前通風報信,二人一聽,立刻翻墻而出,投靠劉邦。

      ▲曹參

      劉邦正一臉歡喜呢,聽到縣令朝令夕改,翻臉不認人,頓時火冒三丈,立即決定攻城。

      俗話說:攻心為上,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方為上策。于是,在攻城前,劉邦抓緊做好宣傳工作,爭取民心。他派人用箭把布帛寫的信射上城頭(應該不止一封),并立在城墻下,大聲疾呼:敵軍遲早會來攻打沛縣。如不及時行動,立刻除掉縣令自救,則城池難保,家園必生靈涂炭……三言兩句,便搞的人人自危,頓時把城池安危與個人利益緊密聯(lián)系起來。

      大家一聽,一琢磨,哎吆,好像是這個理奧。真有大軍來犯的話,靠縣令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能干啥?還不如宰了他,換一個更有能力的人,比如劉邦,來保護大家的利益!于是,大家萬眾一心,一擁而上,殺了縣令,打開城門,歡欣鼓舞地擁護劉邦為縣令。劉邦推辭推辭再推辭,大家推選推選再推選,最終盛情難卻,接受大家好意,入主沛城,史稱沛公。

      2.為什么大家會選劉邦,不選蕭何或曹參等做一把手?

      關于這一點,司馬遷在《史記》中有這樣幾句描述:

      蕭、曹等皆文吏,自愛,恐事不就,后秦種族其家,盡讓劉季……

      這句話的意思很簡單,就是說:蕭何、曹參等都是秦朝的文官膽子小;又愛惜名節(jié),不愿意背上造反首犯的罪名;家里有地有房,要為家族考慮,考慮退路……所以,最終推選劉邦當一把手。

      司馬遷這短短的一句話中,把蕭何、曹參這樣的心理狀態(tài)描述的非常準確。蕭、曹二人之所以不能、不愿當一把手,原因就在其中,總結一下有點:

      第一:不能當皇帝。

      中國的知識分子,優(yōu)缺點很明顯。

      優(yōu)點是:關心國家大事,熟讀中國歷史,平時喜歡思考,所以站位高、眼界高,看人看事看得清、看得準、看得透。

      然而,缺點也很明顯:

      一是知道的太多,所以想問題做事情會瞻前顧后,遲遲下不了決心,不夠果斷。比如,《亮劍》中,李云龍泥腿子出身,趙剛燕大畢業(yè),二人身上這種性格,氣質就相差很大。李云龍做事干脆果斷,趙剛則患得患失,一會兒擔心旅部不同意,一會兒又覺得這樣是違反紀律……

      ▲李云龍



      ▲趙剛

      二是心胸不夠寬廣,不能團結聯(lián)合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首先,文人相輕,知識分子一多,就誰也不服誰,總想分出個第一名來。其次,因為古代讀書與科舉做官直接掛鉤,因此知識分子往往比較驕傲,自詡社會精英和中流砥柱(個別一些確實算的上,但大部分不是),比較清高,看不起農(nóng)工商等其他階層,也不可能放下架子,真心做朋友。

      做決定優(yōu)柔寡斷,不能團結三教九流朋友一起奮斗,則這樣的人是不適合當皇帝的。所以,像蕭何這些人,要么輔佐皇帝,成為能臣干吏,要么利用所學,當個狗頭軍師,比如《水滸傳》中智多星吳用。你讓他們自己當一把手,不是那塊料。王倫一介書生,倒是想過一把手的癮,結果晁蓋一上山,林沖就一槍挑了王倫。

      而劉邦就不同,他性格豁達,三教九流英雄豪杰都有結交,最善于看人,用人,不同類型、不同能力的人,都能各得其所。他又性格果斷,做事情一旦下定決心,就不會顧慮太多。

      第二,不敢當老大。

      老大,是危險職業(yè)。通過起義,武裝奪取政權,更是危險職業(yè),風險很大。成功當然好,但幾率很小。失敗了,則作為一把手,肯定要被處死。陳勝吳廣起義,最終失敗,一把手陳勝當初何其風光,缺最終被砍了腦袋,九族被滅,看得人心寒。

      對蕭何,曹參來說,他們長期擔任秦朝的小官,雖然官不大,一個是負責人事的功曹,相當于縣委組織部部長,一個是負責監(jiān)獄的獄吏,相當于監(jiān)獄長或看守所所長,都是縣里有頭有臉的人物,家里有房有地有產(chǎn)業(yè),為了家族利益,肯定不能去當出頭鳥,當一把手。否則,真像陳勝一樣被株連九族,從此絕后的話,祖宗在天之靈也饒不了他們。打拼多年的基業(yè),也隨之化為烏有了。

      相反,如果只是作為謀士輔佐劉邦,就不一樣了。成功了,就是開國功臣,家族也跟著風光。如果失敗了,他們只是謀士,出出主意而已,大不了更換門庭,再繼續(xù)輔佐其他人。就算要殺,也有老大頂著,怎么算也算不到他們身上。

      這樣算來,還是不當一把手,而是當個謀臣好。

      而劉邦就不同了,他本身就出自社會底層,打破現(xiàn)狀,改變命運的愿望非常強烈。當年遠遠看到秦始皇東巡時的壯觀場景,更刺激了他,堅定了\"大丈夫當如此\"的理想信念。反正一無所有,輸了,也不可能比現(xiàn)在更差了,至少也風光過,大不了十八年后又一條好漢!倘若贏了,那就賺得盆滿缽滿了。有這樣一個當老大的機會,干嘛不干!

      總結:

      老大不是那么好當?shù),他得信仰堅定,意志堅決,泰山不能移其志;他得決策果斷,在一堆紛亂的建議中,抽絲剝繭,尋找出最佳的選擇并能承擔起選擇的后果;他還得海納百川,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推動敵我態(tài)勢的轉變。

      根據(jù)這些要求,接近一無所有的劉邦,最適合當老大。而其他人如蕭何等,因為家里有房有產(chǎn),進可攻,退可守,因而戰(zhàn)斗意志遠沒有無產(chǎn)者劉邦堅定,擔負不起當一把手的重任,只能從利益最大化考慮,做個謀臣,做好輔佐工作。

      9

      劉邦“斬白蛇起義”之前,只是沛縣一個小小的亭長,而當時的蕭何卻是沛縣的主吏,而且出身于宦官之家,蕭何本人又極具知識、滿腹經(jīng)綸。由此可見,按照當時的形勢來看,蕭何比于劉邦,無論是身份還是墨水,蕭何都是完勝劉邦的。那為何當時起義之王不是蕭何,而是劉邦呢?換種說法便是,為何當時眾人皆擁戴劉邦當老大呢?

      熊良鐘先生曾經(jīng)在其所著的《中國古代宰相傳·蕭何》中寫過這樣一個故事:在沛縣父老鄉(xiāng)親殺了沛縣縣令之時,當時便面臨著一個很是突出的問題,既然咱們決定起義,那么這個領頭者該是何人呢?劉邦當時也是推辭不休,劉邦之下的蕭何和曹參也盡量避之,眾人你推我讓,爭奪好長時間,仍然沒有結果。于是蕭何便出了個注意,在10張紙上寫上10個眾望所歸、最有能力之人,由此來抽簽決議。蕭何是個聰明人,將十個紙條全都寫上了劉邦的名字,等到抽出一張名為“劉邦”的紙條后,機智的蕭何便將剩余9張全都吞于肚中,由此眾人皆呼“劉邦為王”,劉邦也就這么不清不楚地當上了這沛縣起義之王。

      那么我們來分析一下,為何當時眾人肯擁戴劉邦為王?這個人選卻不是更負盛名的蕭何呢?

      第一點:這一點也是最為直接的一點,眾人推舉劉邦當老大,那是在蕭何、曹參兩人的推薦下而順利進行的,若是蕭何毛遂自薦、自告奮勇要當此時此刻的領頭者的話,我個人認為,當時大部分人還是會擁戴蕭何的。但恰恰推薦劉邦的人群之中,蕭何卻是帶頭首先大力支持的。由此可見,蕭何早就在最初的時候便將自己脫離的干干凈凈了。

      第二點:據(jù)《史記》記載:漢高祖劉邦母劉氏在人澤坡休息,夢中與神人相遇,后來于即將臨產(chǎn)之時,天空中一金龍從戶窗而入,隨即飛入劉氏床榻之下。另外,民間傳說漢高祖劉邦出生之時左邊大腿之上天生便附有72顆黑痣。這些傳說放在封建迷信的當時來講,的確是很有說服力和震撼力的。如此分析來看,當時沛縣眾人有可能以此來定劉邦在亂世之中是具有帝王之相的,故眾人舉薦其為王。

      第三點:當時沛縣縣令在蕭何和曹參兩個人的鼓動之下已經(jīng)被百姓所殺,按照大清律例,“謀殺朝廷命官”已經(jīng)是死罪了。如今他們又在謀劃著起義造反之事,如果起義成功了,那么后果另當別論。但是如果起義進展不順利,被秦軍坑殺于雛形階段那可又該如何?謀殺朝廷命官是死罪,起義失敗更是難逃死罪。前一個“死罪”逼迫這伙人造反起義,也許還有一線生機。但是后一個“死罪”,便是眾人再也不敢承擔的罪名了。蕭何立足眾人之間,他所謀算的只是但求活命!皹尨虺鲱^鳥”的道理蕭何不是不懂,眾人也不是不懂。

      10

      從經(jīng)濟學的角度來說,蕭何擁戴劉邦的行為實際上是在規(guī)避投資風險。

      蕭何因為寫得一手好文書被聘為沛縣主吏掾的時候,劉邦仍然還是一個街頭小混混,所以沒少干犯法的事,如果沒有蕭何照拂的話,劉邦還不知道被發(fā)配到哪兒去了呢。

      即便后來劉邦當了泗水亭亭長,也仍然離不開蕭何的幫助。

      所以,說蕭何當時的聲望高于劉邦絕不為過。

      不過,劉邦后來也刷了不少聲望,一是呂雉她爹剛到沛縣的時候,二是劉邦負責押送囚犯去驪山服勞役的時候。

      呂公和沛縣令是朋友,所以呂公一到沛縣,沛縣令便為他設了一場接風宴,廣邀嘉朋,沛縣令特意吩咐蕭何說,賀禮不滿一千錢的人,讓他們坐廳堂下邊。

      當時好吃懶做的劉邦一則想著過去蹭飯吃,二則沒收到邀請,心里頗感不爽,所以想著去給沛縣令一點難堪。于是,他在“紅包里塞滿了厚厚的報紙”嚷嚷著“劉邦賀錢一萬”,便徑直進入廳堂了。

      呂公一見,哎呀呀,此人面相不簡單呀,一臉的帝王相!他急忙起身去迎劉邦,哎,我同你講呀,我以前學過相術,我相過這么多人,從來沒一個人的面相能夠比得過你,你得自愛呀!

      然后,呂公又是送錢,又是送女兒,將劉邦變成了自己的女婿。

      第一波聲望,劉邦欣然收下。

      后來,劉邦奉命要送刑徒去驪山,可才走到半路,刑徒便跑得差不多了,他一看,這樣不行呀,如果人送不到的話,自己的腦袋不得搬家了?

      所以,他故意放走了還沒來得及逃跑的人,還故意說了句,你們走吧走吧,你們走了,我也要跑路了!

      刑徒們一聽,頓時感動得不行,好人呀,哥,以后咱們跟你混了!

      這么一來,劉邦手下便多了一幫兄弟,他們在逃入芒碭山的路上碰到了一條白蛇,給嚇得不輕,劉邦趁著酒意嚷了一聲,讓開,讓某砍了這畜生!

      劉邦這廝平日里痞里痞氣,喜歡吹牛,吹著吹著,將斬蛇吹成了斬白帝的兒子,將自己吹成了赤帝的兒子。小混混小流氓們一聽,哎呀哎,此人了不得呀,咱們趕緊投奔他去!所以,劉邦手下的人也因此越來越多,等到陳勝吳廣造反之時,已經(jīng)聚集了數(shù)百號人。

      第二波聲望,劉邦也順利拿到手了。

      陳勝吳廣舉兵后,劉邦還苦哈哈地躲在芒碭山里不敢出來,怕被砍頭,卻沒想到秦始皇已經(jīng)死了,天下也亂了,他更沒想到的是竟然等來了沛縣令派人送來的“邀請函”——邦邦呀,你快出來,咱們一塊造反。

      陳、吳舉兵后,許多郡縣紛紛響應,許多人趁機宰了郡縣主官站在城頭稱王,沛縣令也怕自己會成為被宰了的那一個,所以也說要響應陳、吳,反了秦朝。

      蕭何和曹參一聽,紛紛搖頭:“你是秦吏,你說你要反秦,沛縣的人能信任和服從你嗎?你要真想反秦,不如叫上犯了事卻逃了的人一起,這么一來,你還可以輕輕松松得個幾百人,再憑借這股勢力,誰敢不從?”

      沛縣令又問:“你們可有人選?”

      蕭、曹連連點頭:“躲在芒碭山的劉邦最合適不過了!”

      沛縣令想了想,便讓劉邦的狗肉朋友樊噲去請劉邦帶著人出山一起反秦。

      可是,等到劉邦興高采烈?guī)е说搅伺婵h城下時,沛縣令后悔了,關緊了城門,還想在了蕭何曹參,嚇得蕭曹一個哆嗦跑出城去了。

      劉邦也生氣了,好個沛縣令,竟敢耍我!于是,在蕭何曹參的謀劃下,他用一句“天下苦秦久矣”贏得了沛縣人的支持,沛縣令在驚慌中被宰了。

      沛縣令一死,沛縣便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境地,所以得選個領導人帶領他們繼續(xù)“革命”,蕭何破有聲望,為何卻讓給了劉邦呢?

      劉邦的兄弟們當然擁戴劉邦當這個領導,可是,沛縣人不一定都買賬呀,一個小混混還想當領導?你當蕭何、曹參是擺設呢?

      蕭、曹一看竟有人擁戴自己,急忙搖頭,不行,不行,這事還得劉邦才行!為什么呢?

      第一,蕭、曹是讀書人,不會領兵,也不愿冒險,萬一失敗了被夷族可怎么辦?所以,還不如讓劉邦當這個出頭鳥!反正出事了的話,讓他頂包。

      第二,兵是劉邦的,蕭、曹當這個領導人,萬一劉邦生氣了,宰了他們怎么辦?手里沒兵,野心就不要瞎膨脹。

      第三,劉邦已經(jīng)刷到了不少聲望。

      所以,劉邦便在蕭何、曹參的極力擁戴下當上了沛公,帶著一幫人走上了反秦的“革命”道路。

      蕭何也沒太虧,規(guī)避了投資風險,還獲得了高額的利潤——漢朝開國之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