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色一区二区三区,一本大道道久久九九AV综合,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综合亚洲国产2020

    <legend id="mljv4"><u id="mljv4"><blockquote id="mljv4"></blockquote></u></legend>

    <sub id="mljv4"><ol id="mljv4"><abbr id="mljv4"></abbr></ol></sub>
      <mark id="mljv4"></mark>

      您現(xiàn)在的位置是:商家促銷

      青島城市記憶:消失了的沙嶺莊村

      2019-03-31 12:40商家促銷

      簡介本文作者為社區(qū)網(wǎng)友“滴定管”、島城文史學者宋立嘉老師,2005年11月發(fā)表于城市檔案論壇。也以此文,紀念解放后青島市消失的第一個村莊。 沙嶺莊很久以前是個小漁村,據(jù)傳在明朝萬歷年間,有一姓韓者居住在海邊沙丘上,以捕魚種地為生,取名沙嶺莊。從村名看...

      本文作者為社區(qū)網(wǎng)友“滴定管”、島城文史學者宋立嘉老師,2005年11月發(fā)表于城市檔案論壇。也以此文,紀念解放后青島市消失的第一個村莊。



      沙嶺莊很久以前是個小漁村,據(jù)傳在明朝萬歷年間,有一姓韓者居住在海邊沙丘上,以捕魚種地為生,取名沙嶺莊。從村名看,這里曾是一片海灘,1988年,青島化工廠在建廠內(nèi)發(fā)電站時,搞基建挖下10多米深,下面還是沙子即可證明。村莊初建的時候,村民以打漁和種地為生,打魚的船很小,只能上2—3人,俗稱“小舢板”。不用出很遠的海,就能滿載而歸,海貨吃不了就曬在屋頂和村中的空地上,魚汛季節(jié),村中到處都彌漫著魚蝦的腥氣。種地則困難的多,土地貧瘠,只能種地瓜和玉米,產(chǎn)量很少。



      上個世紀初,德國人修建了膠濟鐵路,在沙嶺莊設站。后來,鐵路沿線紛紛建起了工廠,1935年建的豐田紗廠(國棉四廠),1934年建的上海紗廠(國棉五廠),還有1946年建的豐田鐵工(紡機),1947年建鑫和膠皮廠(青島化工廠)。幾家工廠都有鐵路專用線由沙嶺莊車站延出,20世紀40年代專門從大水清溝和沙嶺莊站間修了一條路,取兩端首字即大沙路。那時運輸除火車外,其余是獨輪車、地排車和馬車,汽車是很罕見的。這就需要大量的勞動力從事貨物運輸工作,與此同時工廠的發(fā)展,也同樣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使處在中心位置的沙嶺莊村得到空前的發(fā)展。


      當時有名的“福興永”酒家,掌柜就是沙嶺莊村人。他開始創(chuàng)業(yè)只是以賣開水為生,后兼賣煙,隨著沙嶺莊的發(fā)展,逐漸有了資本雇人打火燒和賣小百貨。豐田紗廠、上海紗廠建廠時工人從南方來的多,吃飯就成了問題,就開始賣蔬菜和面粉,由于需求的人多,買賣非常興隆。1937年“七七事變”,工人紛紛逃難,由于那時賣東西不是現(xiàn)金交易,是賒賬,到年底結(jié)賬,戰(zhàn)爭爆發(fā),人都跑了,買賣就破產(chǎn)了。后來,“福興永”東山再起,除做百貨生意外還用大黃米做成大黃酒出售,買賣處于鼎盛時期時在北京路有鋪面,有自家的釀酒場,自產(chǎn)自銷,買賣興隆,遠近聞名。各飯店用酒由“福興永”提供,解放前,無“福興永”的酒不成席無人不曉。雇有帳先生和好多工人,家中還安有兩位數(shù)的電話,是青島市最早安上家庭電話的大戶之一。留下9個兒女,5個是大學生,最不濟的也是高中文憑,在沙嶺莊很有名。

      還有一位名人是保長王福令,外號王鐵嘴。是三開人物,共產(chǎn)黨、日本鬼子、國民黨都吃得開。沙嶺莊興教育與他有很大關(guān)系。村民最感激他的是國民黨撤退時,他把青年全藏在他家里,所以沙嶺莊沒有被抓去到臺灣當壯丁的。

      值得一提的還有生活在低層的能工巧匠,安瓦匠、張鐵匠、周皮匠。安瓦匠勤勞肯干,解放前,家家都有大炕,把炕盤得又好燒又節(jié)柴,沒有一定的經(jīng)驗是不行的。當然換瓦砌墻對老安那更是輕車熟路,把山墻老安不用水平和吊線一樣壘得又快又好。張鐵匠打白鐵可是不簡單,什么樣的東西,只要你說出來他就能打出來。留下倆個兒子,都學了前輩的好手藝。一個曾是四方機廠的高級技師,另一個還到化工學院給大學生上過多次鈑金課呢。周皮匠以縫鞋為生,妻子給他打下手。倆人雖然生活貧困,卻是相依為命。周皮匠1986年去世,沒有幾天老伴也撒手人寰,讓人感嘆不已。


      沙嶺莊村有400多戶,是個大村莊。每年清明節(jié),各村都到沙嶺莊村打秋千,轉(zhuǎn)秋千同時可上5個人,可謂盛況空前。過年時,各村都到沙嶺莊村舉行踩高蹺、劃龍船、舞獅子比賽,至于為什么在沙嶺莊,沒人說得清,我想大概與其經(jīng)濟地位有關(guān)吧。沙嶺莊村還設有“同樂會”,負責大型的文體活動,由村里大戶人家出資,過年時組織到有頭臉的人家拜年。其中扮演旦角的演員最受歡迎,吃飯時都安排在正席。

      沙嶺莊村有王、宋、曹、畢、滕五大姓氏,歷年移民非常多。其中王姓就是因德國強占會前村而搬遷過來的. 王姓族人被強遷后,分別在浮山所、沙嶺莊和即墨溝岔草草落戶,遷居沙嶺莊的是王氏的9世孫。宋姓則是從楊戈莊遷來的,族譜是增、述、立、得、澤,文、明、初、啟、昌,現(xiàn)在已傳了8世(代)了。滕姓和下四方村滕是一家。各姓氏形成一個圈子,就有了王家胡同、宋家胡同、曹家胡同、滕家胡同、畢家胡同等。


      村子有兩條大路由東到西,把村子分為3部分,這兩條大路就是南街、中街。街上有商店、酒館,街上鋪有長方形石條的“車軌石”,方便拉地排車和獨輪車的人力車夫。


      原來的大沙支路小學在大門的左側(cè)



      青島開平路小學


      沙嶺莊村非常重視教育,初在曹家祠堂設有私塾。1944年村里在“后沙窩”建起初級部的—沙嶺莊小學,使小學生足不出村就能接受教育。先生有林老師和曹老師,教師的待遇不是輪飯制而是由村里出資。學校有2—3個班,招收10歲以下的小學生。4年級以上的學生則到大水清溝的學校上學(現(xiàn)四流南路小學),這種情況一直延續(xù)到解放。解放后,國家投資建立了開平路小學,沙嶺莊村的孩子都到那上學了。

      那時上學最怕下雨,下雨后水清溝河就有了大水,每到此時西兵營的解放軍就到河邊幫助小學生過河。1957年化工廠還在東南山(現(xiàn)開封路銀行附近)建起“硫酸壇子”小學方便搬遷的小學生上學,這個學校存在了3年。解放前,有錢的人家還把孩子送去上中學,學校大部分在現(xiàn)市北、市南區(qū),坐火車上學,現(xiàn)在聽起來像天方夜談,實際是真事,走30多里路上學也是常有的事,少數(shù)大戶人家有騎自行車上學的。


      解放后,沙嶺莊村得到空前的發(fā)展,周圍的工廠在青島市是最多的,當工人村民的多起來,打魚的基本上是沒有了。但由于靠海,得天獨厚吃海的還是很多。沙嶺莊的蛤蜊聞名島城,特產(chǎn)花蛤量大質(zhì)優(yōu),為當?shù)鬲氂。淺海泥沙中的花蛤肉嫩味鮮,大潮期有的能往家里搬運兩趟,讓周圍村子羨慕不止。蛤蜊挖回后,根本吃不了,就曬蛤蜊肉,碰上連陰天就放大鍋烘干。后因工廠污染蛤蜊數(shù)量大大減少,味道也是差遠了。

      1954年青島化工廠發(fā)生氯氣泄露重大污染事故,在村東很多人中毒,光孩子就10多個。工廠迅速把中毒的村民送進青紡醫(yī)院,由于搶救及時,沒有人死亡,但后遺癥留下了,沙嶺莊哮喘病人多,人所周知。在村東有一條通向第3糧庫的鐵道線,還建有月臺,1963年大洪水,沙嶺莊遭受滅頂之災,大水把大部分房子淹沒。關(guān)鍵時刻解放軍趕到現(xiàn)場,搶救老百姓,先把人轉(zhuǎn)移到月臺上,由于水大硫酸壇子和玻璃容器四處飄蕩,很多戰(zhàn)士受傷。恰好又趕上大潮期,水不斷上漲,解放軍又幫助全村男女老少都轉(zhuǎn)移到青紡醫(yī)院禮堂,青紡醫(yī)院免費提供醫(yī)療、食物和住處,使村民倍感社會主義大家庭的溫暖。


      已經(jīng)拆遷的海晶化工廠(原青島化工廠)



      原海晶化工地塊四至


      因國家基本建設需要,1958年經(jīng)市政府批準,由用地單位的青島化工廠負責在閻家山西嶺(現(xiàn)鄭州路)和鹽灘南山(現(xiàn)幸;▓@)建起了新房,稱為沙嶺莊新村,遷移安置住戶。1963年,沙嶺莊終于消逝,這是解放后青島市第一個消逝的村莊。




      2000年,新沙嶺莊開始改造,一片嶄新的大樓替代了往日的趴趴屋。2003年,新沙嶺莊的市民開始搬進新居,新的生活又開始了。(來源青島城市檔案論壇 整理:何良慶)

      Tags:青島,城市,記憶,消失,了的,沙嶺,莊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