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色一区二区三区,一本大道道久久九九AV综合,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综合亚洲国产2020

    <legend id="mljv4"><u id="mljv4"><blockquote id="mljv4"></blockquote></u></legend>

    <sub id="mljv4"><ol id="mljv4"><abbr id="mljv4"></abbr></ol></sub>
      <mark id="mljv4"></mark>
      教育培訓 > 中印邊界沖突的原因是什么?

      中印邊界沖突的原因是什么?

      2020-07-20 01:24閱讀(80)

      中印邊界沖突的原因是什么?:中國印度邊界之間的沖突的禍根在當年英國在殖民印度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當時的英國是日不落帝國,完全不可一世,對于當時和印度:-

      1

      中國印度邊界之間的沖突的禍根在當年英國在殖民印度的時候就已經埋下了,當時的英國是日不落帝國,完全不可一世,對于當時和印度接壤的西藏,也進行了多次侵略,還弄出一個麥克馬洪線出來。



      雖然中國歷屆政府對麥克馬洪線都不承認,但是印度獨立之后,卻根據(jù)這個所謂的麥克馬洪線,認為中國有很大一塊地盤都是它的領土,所以數(shù)次挑起爭端。印度獨立之后,在南亞體量巨大,可謂沒有任何敵手,所以一度非常的猖狂。當時印度的總理的尼赫魯就說,印度要做一個有聲有色的大國,怎么叫做有聲有色大國呢?那就是對周邊的國家都采取霸權主義,和當年的他們的主子英國人一樣。



      所以印度和中國之間的矛盾自然也就尖銳起來了,雖然中方一再強調要采取和平的手段,但是由于矛盾無法調和,最終還是在1962年爆發(fā)了比較大規(guī)模的一次沖突。在這次沖突中,中國軍隊的戰(zhàn)斗力強無比強大,把印度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印度苦心經營的所謂有聲有色的大國,在這一次戰(zhàn)爭中可謂是支離破碎。而印度總理尼赫魯遭受了沉重的打擊,不久之后就去世了。



      當然印度這么多年來軍備有了不少的發(fā)展,裝備了很多現(xiàn)代化武器,所以印度的野心也得到了一步步的膨脹。尤其是多年來印度欺負南亞的國家,包括巴基斯坦,錫金不丹,尼泊爾,斯里蘭卡,都可謂是得心應手。所以這也自然進一步助長了印度的野心,讓印度覺得自己再也不是60年前那個印度了,以至于在和中國之間的邊境摩擦中也不斷擴大規(guī)模。這一次比較大規(guī)模的沖突,印度吃了不小的虧,估計將來印度可能有很長一段時間都會偃旗息鼓。



      總之,中國和印度之間的沖突,除了麥克馬洪線之外,還在于印度和中國是兩個相鄰的大國,雙方之間的沖突恐怕是不可避免的。

      2

      6月15號晚,中國和印度的軍隊在加勒萬河谷地區(qū)爆發(fā)了激烈沖突,這是1987年五月桑多河谷事件以來,中印之間爆發(fā)的一次最激烈的沖突。

      網傳沖突現(xiàn)場衛(wèi)星照片


      中印兩國都是有核國家,但是這次沖突的特殊之處是雙方不僅沒有動用重型武器,連手槍都沒有使用。雙方的主要武器是用鐵絲纏繞的木棍,也就說這是一次冷兵器級別的對抗。從結果來看,印度方面的指揮官被打死,前后至少20名士兵死亡,另有數(shù)十個人失蹤。中方的損失沒有公布,但是從種種跡象來看,中方并沒有吃虧。那么為什么在這個時候印軍會主動挑釁呢?

      加勒萬河谷衛(wèi)星圖片


      我們先來看一下印度是一個什么樣的國家

      一、地理位置:印度所在的南亞次大陸是非常封閉的,東北方向是尼泊爾,以北是全世界最高的喜馬拉雅山脈,西北是阿富汗,邊境地帶都是崇山峻嶺,其余的幾個方向被印度洋所包圍,是非常封閉的,這解釋了印度人很喜歡自娛自樂,喜歡自我陶醉的深層次原因。


      二、GDP和人口:在南亞次大陸,印度的領土面積、人口規(guī)模和人均GDP都是當之無愧的霸主,印度的人口有13.6億人,僅次于中國,是全球第二人口大國。2019年人均GDP是2140美金,在全球GDP排名中,印度到了第五,總量達到近30000億美元,以此速度發(fā)展下去很快就會超過德國和日本,成為全球第三大經濟體。

      印度人口的平均年齡非常年輕,只有28歲,相當于中國1998年左右的水平(現(xiàn)在中國的平均年齡大概是38歲)?梢哉f印度是一個非常年輕、荷爾蒙分泌非常旺盛的一個國家。另外,在美國硅谷的高科技公司里,印度裔的中高層管理人員和基層的優(yōu)秀程序員也不少,以上這些情況造就了印度盲目自大的心理。

      我認為基于以上性格特點考慮,印度最近三面出擊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印度總體來說還是一個農業(yè)國家,F(xiàn)在因為疫情大爆發(fā),印度的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又比較薄弱,且人口眾多,情況非常不容樂觀,年輕人口眾多這一點在經濟好的時候叫人口紅利,但現(xiàn)在因為疫情導致經濟停滯,沒有就業(yè),這就變成了人口定時炸彈,何況還多是荷爾蒙分泌旺盛的年輕人,加之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本身帶來的各種社會矛盾,這時如果發(fā)生問題而稍有處理不好,就很容易引發(fā)國內的動亂和沖突,這就是印度此時挑釁中國、巴基斯坦和尼泊爾的最大原因。因為它有國內的各種壓力和不穩(wěn)定因素,需要轉移國內矛盾。

      二,印度的民族主義情緒很強,1962年發(fā)生武裝沖突戰(zhàn)敗后,印度對中國產生了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印度的社會本身組織非常分散,光語言就有100多種,平常不好團結和組織起來,但是利用民族主義情緒就可以非常容易調動起來,使得整個國家空前團結一致。

      三,中印之間的貿易額2019年的時候突破了6300億人民幣,但其中的中國對印度的出口是5156億,從印度進口的是1238億,有3917億人民幣貿易順差。中國的已經奠定了世界工廠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對印度來講,它對這個世界工廠地位一直是虎視眈眈,它是全球第二人口大國,又以年輕人居多,勢必要解決就業(yè)問題,有對中國這個世界工廠地位進行搶奪的動機或者說利益訴求來挑釁中國,面對國內的這種疫情爆發(fā)失控,經濟停滯不前,國內矛盾無處轉移的絕境,導致印度挺而走險,主動挑釁。

      3

      謝謝邀請。

      當年在軍校學習時,系統(tǒng)學過中印邊界沖突戰(zhàn)例,并觀看過全過程武裝沖突的內部紀錄片。日前,中印邊界沖突再起,雙方又發(fā)生了軍人傷亡,只不過這次和1962年相比,沒有使用武器罷了。當年的軍校教員和參戰(zhàn)過的前輩軍人當面告訴我們:中、印西部邊界,東北部邊界的領土糾紛是個“死結”,達成協(xié)議就意味著一方讓步,而這兩個方向的廣袤地區(qū),皆是牽一發(fā)動全身的領土。

      翻出了當年的軍校學習筆記本,回答一下中印邊界沖突發(fā)生的歷史原因吧。

      1.中、印西部邊界沖突的起因。19世紀上半葉,當時號稱“日不落國家”的大英帝國在亞州西北方向,將邊界推進到興都庫斯山脈和喀喇昆侖山脈匯合處的時候,終于在喜瑪拉雅山前停住了,因為這時候英國遇到了大清帝國的頑強抵抗。

      1892年,中國為了阻止英帝國的不斷入侵,在南部邊疆的喀喇昆侖山口樹立了一塊界石,界石上的銘文宣告:“中國領土此開始。”然而,這時英國已將印度淪為其殖民地,大英帝國肯定不會就此止步,當時的英陸軍少將約翰·阿爾達向英國外交部和印度事務部呈交了一份文件和一張地圖,公然將印中邊界擅自劃到了昆侖山一線。按照阿爾達的版圖,阿克賽欽地區(qū),葉爾羌和喀拉喀什河系的上游地區(qū),都將并入印度的領土。

      英國人這種強權行為,清政府斷然予以拒絕,通過外交途徑對英國表示了堅決反對。英國人的這種蠻霸行為,就連時任印度總督埃爾金勛爵也看不下去,否認了阿爾達的前進方案。埃爾金警告?zhèn)惗卣、如果試圖推行阿爾達提出的邊界,必然會導致英、中關系的緊張甚至戰(zhàn)爭。他進一步說明,喀喇昆侖山脈大概是世界上最難進入的地區(qū),在山的另一邊人煙稀少,道路崎嶇 ,如果印度向前推進,就會使自己同前沿哨所之間,出現(xiàn)一條交通最困難的地帶,這不但削弱了印度的軍事陣地,在經濟上也無法撈到任何好處。這就是百余年來中、印西部邊界爭端的起因。

      2.中、印東北部邊界沖突的起因。關于東北部邊界,其實早已在一個世紀前的歷史活動中就形成了,這里的察隅和達旺都是中國西藏的領地,其中的達旺寺,更是方圓千里內最著名的佛教中心,商業(yè)活動也特別發(fā)達。1904年,印度總督寇松勛爵授命上尉軍官榮赫鵬出使拉薩,簽訂了《拉薩條約》,表示尊重西藏的領土完整。

      發(fā)生沖突的導火索是,1911年英國官員諾埃爾·威廉遜越過中印邊界,去西藏地區(qū)進行間諜考察時,被一個部落的藏人給殺害了,這下英國人找到了報復的理由,先后進行了四次武裝討伐,殺死了近千名西藏人。特別是在1914年4月,英、中、俄三方在召開的西姆拉會議上,英方代表麥克馬洪爵士,拿起手杖先在中方代表的額頭前揮舞了一下,繼而狂傲地用手杖在地圖上劃了一條長長的弧線,將西藏的門隅、洛瑜和下察隅地區(qū)全部圈了進去,這一地區(qū)面積約九萬多平方公里,然后施加淫威,強迫中方代表簽字,這就是歷史上臭名昭著的麥克馬洪線的由來。中國代表陳貽范、陸興祺在英國人現(xiàn)場逼迫下,在英方擬定的條約草案和附圖上做了草簽,但是國際上認定,草簽和正式簽字在法律上不具有效力,特別是中國政府獲悉后,斷然予以否認,西姆拉會議只好草草收場,無果而終。事后連麥克馬洪也承認:談判未能使中國政府在三邊協(xié)定上正式簽字,西姆拉會議垮了。這就是中、印東北部邊界沖突的起因。

      3.1962年中、印邊界武裝沖突的起因。1947年8月14日,在印度開國總理尼赫魯?shù)念I導下,印度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tǒng)計,宣布獨立。不到兩年后的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宣告成立。尼赫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頭幾年里,把與中國的友好作為印度外交政策的中心,為了實現(xiàn)這一目標,他可謂奔走呼號,不遺余力。1950年4月,印度作為非社會主義國家,率先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尼赫魯認為:“與世界上其他所有國家相比,今后世界的命運將更多地取決于美國、英國、蘇聯(lián)和中國! 甚至在1952年5月22日的印度國會人民院會議上,尼赫魯公開稱:“中國是我最崇拜的國家。” 那個時期印度和中國相互支持,在不結盟會議,萬隆會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都給予對方最有力的支持。

      然而,中、印兩段邊界的爭端,沒有隨著兩國建國之初關系的友好而改變,外交紛爭不斷,邊境摩擦不止。1962年10月1日,正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13周年大慶的時候,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國防部作戰(zhàn)廳里,正在進行著十分重要的作戰(zhàn)會議,主持會議的是印度國防部長梅農,正與各級將領研究對中國開戰(zhàn)的“里窩那”作戰(zhàn)計劃。1962年6月,在克節(jié)朗河畔,印軍向我巡邏的邊防部隊打響了武裝沖突的第一槍,中印兩個有著古老文明和密切交往的國家開始了兵戎相見,爆發(fā)了那場戰(zhàn)爭。

      在中國與周邊所有的國家領土糾紛中,中、印領土糾紛是最復雜的,兩國雖然展開了多輪領土堪界談判,但沒有任何實質進展。2017年發(fā)生的洞朗印軍越界事件,剛剛發(fā)生的加勒萬河谷沖突事件,都是印軍先行越界。這兩個地區(qū)都是戰(zhàn)略要地,誰控制了這兩個地區(qū),意味著是對對方的鉗制,而這兩個地區(qū),早已明確是中國的領土,F(xiàn)在,印度當政者為了轉移國內矛盾,自恃有西方國家支持,不惜窮兵黷武,可今天中國的實力,絕不是1962年可比,王毅外長和印度外長通話時的提到的“印方務必不要對當前形勢做出誤判,務必不要低估中方維護領土主權的堅定意志”,絕不是說說而已。

      (圖片來自網絡)

      4

      中印邊境沖突的責任在于印度方面,是印度越來越強烈的領土擴張野心和越來越強烈的民族主義情緒,以及越來越自我感覺良好的錯覺引發(fā)的。印度社會中普遍存在有一種優(yōu)越感,也就是自我欣賞,印度好吹捧,也喜歡被吹捧,因此,很容易點燃起民族主義情緒。印度遇到什么事時感覺他們都群情激昂,看似很團結,其實不然,印度屬于自掃門前雪的性格,毫無目的瞎參與,并沒有什么主體思想,好面子的味道很重。

      中印邊境沖突,印度是有目的的,首先是一個心結問題,前文說了,印度喜歡自我標榜,印度政府也極力推崇印度大國形象,而印度人好面子的秉性很容易被激發(fā)出來。隨著印度的發(fā)展,特別是被國際上的一些吹捧言論搞的飄飄然,什么二十一世紀屬于印度,什么第四軍事大國,人口大國,經濟發(fā)展大國等等,讓印度沉浸于自我感覺良好的夢中。正如西方學者所說,印度喜歡被吹捧,而且從來不在乎別人怎么看它,只沉浸于自我欣賞中。印度和所有鄰國都有領土糾紛,這讓印度覺得和響當當?shù)拇髧匚徊幌喾,而且,印度周邊,都是弱國,印度在很多的和鄰國的事物中處于領導者的地位。然而,這個地位受到了挑戰(zhàn),印度覺得把這種挑戰(zhàn)歸結于中國,而且,上世紀六十年代那場戰(zhàn)爭,也卻實夠丟人現(xiàn)眼的,這也成了印度揮之不去的一個心結,在自我膨脹的民族主義激情的慫恿下,印度想重塑形象,現(xiàn)在的印度不是1962年的印度了,這種聲音存在于印度各階層,足以說明印度確實糾結于此事,有點入魔了。

      二是想殺雞儆猴:印度喜好攀比,感覺自己總是被一個巨大的影子壓著,周邊鄰國敢于和印度頂嘴了,也是有影子的存在,如果把這個影子壓下去,哪怕是在一些肢體沖突中占上風,經過印度媒體自己陶醉式的一渲染,印度的威風就樹立起來了,敲山震虎,殺雞儆猴,印度就可以在處理周邊事物中重獲主導地位。不過,結果是打仗打不過,打架輸?shù)母鼞K。

      第三是印度利用和大國搞對抗,獲得美國等國家的支持。印度地理位置優(yōu)越,而且具有發(fā)展?jié)摿Γ绹芟肜瓟n印度成為亞太戰(zhàn)略的一個幫兇,印度應該說是不會成為美國的棋子好,印度要成為一個叮當響的大國,但是,印度也想以此獲得美國的支持,幫助。從印度有目的的挑起事端來看,印度有政策改變的意思,不過印度這個想法并不高明,印度也是未來美國的對手,一個被打趴下的印度似乎更對美國的口味。

      還有就是轉移矛盾,印度的矛盾并不單純來自國內,而且是和鄰國都出現(xiàn)了矛盾,印度受新冠肺炎病毒疫情影響,經濟下滑嚴重,社會矛盾嚴重,喜歡搞形象工程的印度政府需要用強勢的態(tài)度來處理問題,所以,印度這些年有點發(fā)狂。印度其實就是自己給自己設置心結,總是覺得自己頭上有一個巨大的影子壓著,領土擴張野心也被這個影子震懾,本來就和所有鄰國存在領土爭議,而且都是在印度面前忍氣吞聲,一旦都背靠這個影子去后果不堪設想。于是印度在盲目的民族主義激情的渲染下,去挑起邊境沖突,覺得自己不是1962年的自己了,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幾斤幾兩了,結果印度吃了虧。不過,要打醒一個夢游中的人,力道還需要加大,否則,它醒不了。

      (以上是兔哥哨位個人觀點,歡迎關注兔哥哨位,歡迎探討評論,圖片來源網絡)

      5

      中印邊界沖突有歷史的原因,也有現(xiàn)實的原因,歷史的原因,比較復雜,簡單的說,有2點:

      1、英國推進。早在印度還是屬于英國殖民統(tǒng)治的時候,跟清朝就存在邊界糾紛,當時(大概18世紀90年代)大英帝國將印度的邊界向前推進到興都庫斯山脈和喀喇昆侖山脈,被喜馬拉雅山擋住,加上清軍在這里進行抵抗,無疾而終,但已經占領了部分清朝。也是同一個時代,英國的少將約翰·阿爾達向高層提交了一份文件和一張圖紙,公然將中印邊界擅自劃到了昆侖山一線,按照他這個版圖,阿克賽欽地區(qū)、葉爾羌和喀拉喀什河系上游地區(qū),完全并入了印度的版圖,如此,才是中印邊界的沖突來源。

      說到底,就是大英帝國留下的遺留問題,將清朝的版圖,惡意納入其帝國范疇,而印度擺脫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后,就理所當然的覺得,當初阿爾達上交的這一份版圖,就是他們的領土了,實際上,就是英國這個少將一廂情愿的認為而已。

      2、還有一個原因是,1914年,英國、中國和俄羅斯三國召開的西姆拉會議上,英國代表麥克馬洪爵自視清高、傲慢無禮地用拐杖在地圖上畫了一條線,把西藏的門隅、珞瑜和下察隅地區(qū)全部劃出去,達到了9萬平方米,當時中國政府代表迫于英國麥克馬洪爵的淫威,被迫簽字,不過,這個只是草簽,并不是正規(guī)的,不具有法律作用,也沒有得到中國政府的認可,甚至的反對,不具備法律效率,何況,當時國際社會也不認可,自然就不能算數(shù)了。但是,這個也就留下了遺留問題了,在后來的印度政府認為,這個地,就是他們的。

      這就是兩個國家有關領土糾紛的來源,因為這些地方,都是戰(zhàn)略要害部位,誰都不愿意讓步,一旦讓步,不僅會民眾不同意,政府形象也會大打折扣,何況,重要戰(zhàn)略位置,一個國家是不可能作出讓步的,那么,結果來的:

      第一、縱觀過去的歷史,這些有爭議的領土,都是中國的,印度純粹是無理取鬧。

      第二、這一次印度軍方首先越過邊境線,屬于挑釁行為,從法從理方面,都不占優(yōu)勢。

      第三、兩國軍方和外交上還在對于爭議的地界進行協(xié)商和談判的時候,印度方面公然越過爭議的界限,顯然是錯誤的。

      那么,問題來了,印度為何要越過邊境線,挑起事端?且屢次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是什么原因?

      1、印度的傲慢。印度一直覺得,自己是世界強國,是亞洲大國,面對爭議的領土,就要用強硬戰(zhàn)爭的方式解決,先是越界挑釁,之后引發(fā)沖突,1962年如此,2年前也如此,前幾天也如此,他們挑釁,就是想樹立大國意思,事實上,是一種沒有自信、自卑心理。

      2、印度一直覺得,生活在大國的陰影下。中國是世界強國、大國,在印度看來,他們也有13億多人,各種實力一直不差,但就是被周邊大國壓制著,心里不是舒服啊,你讓他千年當老二,不愿意,因此,硬是要用邊境爭端的地方來搞一點小動作,摩擦,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它想釋放一種信號:我比你強,按照目前印度高層的話來說:如今,我們不是50年前的印度了,看看吧,就是這種心理,導致如今的沖突和摩擦。

      3、想向美國討好。印度一直是美國的盟友,他知道,中國和美國的關系,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向美國表白,希望美國支持他,給他更多的好處,說白了,就是向美國獻媚,贏得美國的好感和給予更多的支持。實際上,這是一種沒有自信的表現(xiàn),作為世界第二人口大國,還需要向美國表白,可見多么的沒有自信。

      4、轉移國內矛盾。印度經濟一直不景氣,加上如今的疫情非常嚴重,達到將近38萬,民眾怨聲道哉,莫迪的政府聲譽直線下降,為了轉移國內矛盾和民眾的視線,減輕政府壓力,利用邊境沖突,來轉移民眾的視線。

      5、激發(fā)狹隘的民族主義。印度挑起邊境糾紛事端,說白了,就是想提升自己的自信心的同時,激發(fā)民眾的狹隘民族主義。印度是一個人口大國,但一直不自信,加上民眾狹隘民族主義情況嚴重,莫迪如此做,就是想刺激民眾的極端民族主義思想,提高印度國家的凝聚力。

      6、殺雞給猴看。他們想啊,我敢越界中國,敢還跟世界大國挑釁,難道還怕你等尼泊爾、巴基斯坦等小國嗎?說白了,就是想利用這樣的機會,給予其他國家震懾和威懾作用,殺雞給猴看,殊不知,不管是尼泊爾還是巴基斯坦,人家根本就不20你,你看看尼泊爾收回失地,巴基斯坦也是強硬回應印度的挑釁,可以說,印度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弄巧成拙,聰明反被聰明誤。

      6

      對于這次中印邊界沖突,雖然也有許多的歷史原因,但主要還是與印度總理莫迪當局嘗到了開啟“戰(zhàn)端”來提升民調支持率的“甜頭”有關。

      第一次嘗到了開啟“戰(zhàn)端”的甜頭

      自2014年莫迪上任印度總理以來,各種衛(wèi)星沒有少放,四年下來政績平平,民眾的支持率一直在下降。

      就在這時,莫迪的對外政策“洞朗事件”,成了他就職以來的支持率由降轉升的最大轉折之一。2017年6月18日,印度邊防部隊跨過中印邊界錫金段,進入中方境內,直到8月28日才撤回印度界內。

      當時,我國本著和平解決“洞朗爭端”的意愿,并未對進入中方境內的印軍給予鐵血打擊。其實,以我國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給予迎著痛擊,一定會讓印方悔不當初。

      但是,印度撤軍后,并沒有感念中方的和平之意,反而在印度《經濟時報》上大肆宣揚:“印度不費一兵一卒,贏得洞朗戰(zhàn)爭!

      因此,莫迪政府的威望和支持率迅速回升。2017年1月,據(jù)印度新德里社會研究中心的民調顯示,65%的選民希望莫迪繼續(xù)擔任下屆總理,比2014年印度大選時的支持率還高出了7個百分點。

      第二次嘗到了開啟“戰(zhàn)端”的甜頭

      不過,莫迪政府的執(zhí)政能力確實不咋滴,在貪污、失業(yè)率居高不下和經濟不振等方面的問題,并沒有得到較明顯的改觀。因此,支持率剛剛上升沒有多久,很快又開始下滑。據(jù)民調顯示,2018年12月20日至2019年1月8日期間,莫迪的支持一直在32%左右徘徊。

      若一直下去,必然影響莫迪在2019年的印度大選連任。于是,莫迪政府又開展動起了歪腦筋。2019年2月26日凌晨3點,印度空軍出動12架米格—21戰(zhàn)機和蘇30MKI戰(zhàn)機,對巴基斯坦控制的克什米爾地區(qū)的激進組織穆罕默德軍的一個訓練營地投下1000公斤炸彈。

      事后,印度外交部秘書維賈伊·戈克雷稱:“疑似有300名穆罕默德軍恐怖分子”被擊斃。

      雖然,巴基斯坦方面稱,沒有人員傷亡。但是,隨后民調機構稱,印度總理莫迪的支持率迅速飆升至62%。

      事發(fā)3個月后,莫迪在印度大選中借機肆意宣揚民族主義、軍國主義。他對第一次投票的選民說:“你們會把你們的選票投給那些進行空襲的勇敢的人嗎,投給那些在普爾瓦馬襲擊中喪生的愛國陣線的人嗎?”隨后,莫迪成功獲得大選連任。

      對此,有人認為,這是印度對激進組織穆罕默德軍的突襲,成功將人們的注意力從經濟問題轉移開來的結果。但也有人認為,愛國主義或許能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第三次卻嘗到了開啟“戰(zhàn)端”的苦頭

      2019年以來,莫迪的經濟學失靈,印度經濟持續(xù)低迷,加之接連出現(xiàn)蝗災、颶風以及新冠疫情等災害,國內的經濟、就業(yè)等問題不斷突顯。4月末,印度國內失業(yè)率達到27.1%,失業(yè)人數(shù)超過1.2億創(chuàng)歷史新高。

      于是,為了轉移民眾視線,莫迪政府積極復制美國的作法,四處開啟“戰(zhàn)端”,或許也是印度軍方內部出現(xiàn)了問題,同時向中國、巴基斯坦和尼泊爾挑釁。

      結果,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巴基斯坦和尼泊爾,都沒有討得了好,更是在“中印加勒萬河谷沖突事件”中死亡20名官兵,包括上校指揮官bSantosh Bau。

      雖然,今年印度四處開啟“戰(zhàn)端”,并且沒有討到好處,但卻成功轉移了國內民眾的視線,明明印度疫情那么嚴重,但莫迪的民調支持率卻反而上升了。5月初,《印度時報》進行了一項民調顯示,93.5%的受訪者對莫迪政府的抗疫表現(xiàn)感到滿意;美國Morning Consult民調機構通過線上調查顯示,80%的印度人認可莫迪在疫情期間的領導力。

      對此,美國《紐約時報》認為,這可能源自重大危機時民意的“聚旗效應”

      所以,中印邊界沖突的本質原因就是莫迪政府為了提升民眾支持率,而做出的冒險荒唐舉動。

      圖片來源網絡

      7

      常言道:“馬善被人騎,人善被人欺”。在國與國之間,依然存在這種情況。長期以來,中國一直秉承與世界各國友好往來的原則,對一些國與國之間的沖突,采取友好協(xié)商相互信任相互諒解的態(tài)度,進行談判。但是長期這樣進行的結果,給其他國家以軟弱可欺的感覺,因此自然讓他們會得寸進尺,很難達成公平公正的相互遵守的協(xié)約。

      印度就是這樣的國家,在處理中印邊界問題上,中國都是本著友好忍耐的態(tài)度進行的,但印度絲毫不考慮中國的感受。其實中國與印度有爭議的邊界有近2000公里,西段有600公里,中段有450公里,錫金有200公里,東段有650公里。西段的阿克賽欽地區(qū)有33000平方公里,實際在中國手中控制,中段有2000平方公里和東段的藏南92000平方公里及錫金地區(qū),都由印度實際控制著。西段有所謂的約翰遜線,是1865年英國殖民者地理堪測局的約翰遜未經清政府同意單方劃定的界線,將三萬多平方公里的中國國土并入他的殖民地;東段就是所謂的麥克馬洪線,是1914年英國殖民者麥克馬洪通過西姆拉會議,與西藏地方政府劃定的界線,將中國藏南九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納入英屬印度殖民地,未經當時的中華民國政府同意,以后中國歷屆政府都不承認這一非法界線。后來印度從英屬印度殖民地獨立后,對英國殖民者所劃定的非法界線給予肯定,認為中印邊界線就應該以這些界線為準。剛建國時,中國為了發(fā)展同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對印度的無理要求給予駁斥,但因各項事情繁雜,對印度控制的這些地區(qū)以容忍的態(tài)度,但印度竟變本加利,又進一步占領了麥克馬洪線以北的不少地區(qū)。在交涉無果的情況下,1962年中國對印度發(fā)動了自衛(wèi)反擊戰(zhàn),一下子就打垮印度軍隊,一直打到印度首都新德里。但不久中國軍隊又撤到實際控制線,并釋放了三千多名俘虜和繳獲的各種武器。西邊阿克欽地區(qū)被我方控制。此后,印度依然不依不饒,占據(jù)我國藏南地區(qū)九萬多平方公里土地,仍不滿足,在邊境不斷挑事。中國的藏南地區(qū)有中國江南之稱,在雅魯藏布江谷地,氣候濕潤,土地肥沃,植被豐富,是西藏的聚寶盆,但一直被印度控制,竟變成了印度的阿魯納卡爾邦,完整的中國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土地,豈能少了這九萬多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區(qū)?

      印度蛇心不足欲吞象,實際控制了這些地區(qū)仍不滿足,仍在雙方非控制線內尋釁滋事,一來是為了殺雞儆猴,為了給巴基斯坦、尼泊爾、不丹等小國家看,讓他們知道他印度無所畏懼;二來是為了轉移國內包括疫情在內的各種不可調和的矛盾,提高邊界升級,減輕來自國內的壓力。三來是迎合美國,趁著美國對中國的不斷打壓,中國應對不暇之際,蠶食中國。四來是鍛造自己的大國情結,挽回自己在1962年中印戰(zhàn)爭慘敗的面子,抬高自己在世界的地位。面對印度的肆意妄為,我們決不能聽之任之,要針鋒相對,團結聯(lián)合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徹底打擊他們的囂張氣焰,讓他們真正認識到,在領土問題上,中國是寸土必爭的,是決不會讓步的,最終讓他們有所畏懼地被迫回到談判桌上。

      8

      勸君喝杯恒河水,來世還做印度人。

      有一種自信,叫謎一般的印度自信,叫莫迪式的“藍星上有聲有色的大國”的自信。

      以前在頭條上看過一個視頻,是中印兩國人士的一個電視采訪節(jié)目,我們的專家闡述我們的政策、發(fā)展之類,印度專家一直在那打斷我們專家的話,我們的專家開始其實挺奇怪的,折騰了幾分鐘,終于明白了,原來我們老拿自己和美國做對比,都沒和印度做對比,這很傷印度專家的心,你這是看不起我啊,我們專家只好解釋:真沒有,只是……中印之間比什么呢?……印度專家可不管:不行不行,你們不和我們對標就是看不起我們……

      當我們GDP世界第五的時候,我們“韜光養(yǎng)晦”地依然覺得在世界只是一個普通的發(fā)展中國家,印度已經宣稱自己是世界強國。

      當GDPGDP世界第三的時候,我們還在苦苦思索,超過日本可能還要20年。

      而當印度GDP世界第五的時候,已經斗志昂揚發(fā)誓3年內達到世界第三。

      當GDPGDP世界第二的時候,我們依然感覺萬里長征第一步,要和美國并駕齊驅至少還得50年,我們在科技、軍事、文化等方面和美國實在差距太大。

      而印度已經高喊著要在5年之內,成為超級大國。

      印度曾經有過很好的立國基礎,在20世紀下半期,也有過比較黃金的發(fā)展期,冷戰(zhàn)時期,也確實比我們在國際上有面子,有地位。

      1960年代,印度作為不結盟運動領袖,坐擁大英帝國留給它的豐厚遺產,軟硬件條件都比當時的種花家好得多,而且國際環(huán)境好的出奇,是美蘇爭相拉攏的對象,GDP的增速保持了一定時間的7%以上,那時候印度在國際社會是比較牛的,幾乎就是第三世界的主流代表。

      到了1980年代,此時的巴基斯坦早已被印度肢解,印度的經濟增長率一度高達9.6%,在甘地家族的統(tǒng)治下,印度1980年代奉行對外強硬政策,斯里蘭卡、馬爾代夫的事務都直接出動軍隊干預,GDP也依然比種花家高,以至于那時候西方覺得,種花家不是印度的對手。

      至少在1990年,中國和印度的GDP都是3000億美元多一點點,當時我們的經濟還很薄弱,大規(guī)模的基礎設施建設也是處于起步階段,

      印度當時的鐵路比中國還多幾千公里,雖然大多是吃英國原殖民時期的老本,但好歹硬件就是多。

      時光荏苒,如今過去了快30年,印度的GDP從3000多億上漲到了2.73萬億美元,種花家則漲到了13.6萬億美元,比印度整整多出了5倍。

      這20多年,是西方產業(yè)轉移、第三世界國家工業(yè)發(fā)展的黃金期,包括東南亞一些國家也靠著承接外國的產業(yè)轉移實現(xiàn)了經濟起飛,比如越南,種花家也是老老實實,從幾億件襯衫換一架大飛機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地干,悶聲搞發(fā)展,對外采取韜光養(yǎng)晦的政策,一點一點積攢實力,今天的種花家的實力,是一步步做出來的。

      印度呢,有點讓人傷感,基礎工作看不上,基礎設施搞不起來,直接越過工業(yè)發(fā)展的起步期,直接干的就是軟件、航天航空、三代機、航母等等尖端產業(yè),這幾年,網絡上的段子諸如:印度幾十年掉了上千架飛機、航母修著修著就炸了、阿瓊坦克光輝戰(zhàn)機搞了幾十年軍隊也不愿用、哪怕不成功的登月行動等等,其實說白了就是底子不扎實,配套不到位造成的。

      印度的GD不過是中國的五分之一,但在印度媒體和西方媒體的吹捧下,無數(shù)印度人堅信21世紀是“印度世紀”,21世紀是印度洋的世紀。

      許多印度民眾和政客無視印度和中國之間的差距,非要一心一意和中國在數(shù)據(jù)上比這個比那個,為了追趕中國的GDP,印度不惜修改國際通用的GDP計算標準,并且是隔幾年就修改一次,終于使得印度的GDP增速在2015年超過了中國,消息一出,印度舉國上下彈冠相慶。

      成為大國尤其是世界大國的夢想,這肯定是好的,值得肯定,可30年河東,30年河西,30年過去,中國已經大變,登頂世界頂級的玩家之一,印度又在做什么呢?

      二戰(zhàn)后,為了彰顯自己的大國地位,印度表現(xiàn)地非常霸凌:肢解巴基斯坦、吞并錫金、欺負尼泊爾、控制不丹、軍事干預斯里蘭卡、馬爾代夫……南亞所有的國家,統(tǒng)統(tǒng)被印度欺負個遍。

      這么囂張,印度倒是很驕傲,覺得這就是彰顯世界大國的事情,美國人能干的,我們印度人也能做。

      這也難怪,作為繼承大英帝國在南亞殖民地的衣缽的國家,印度覺得自己根正苗紅,整個南亞都是它的地盤,南亞就是印度的南亞。

      而要成為更進一步的世界大國,中國就是擺在眼前的戰(zhàn)略對手,雖然中國的眼光在太平洋彼岸,在印度看來:不把中國贏在腳下,自己怎么能真正地做世界大國呢?

      況且,在印度看來,中國和巴基斯坦就是一伙的,讓印度不能逞心如意地控制南亞,如果不讓中國“低頭”,自己又怎么能坐穩(wěn)南亞霸主這張交椅呢?

      再加上1962年的恥辱,這場印度政客已經銘記了近60年的所謂恥辱,他們總是有意無意地在發(fā)泄自己的不滿。

      總之,看著北方鄰居橫豎不舒服,所以總想找點機會讓鄰居不舒服,只要鄰居不舒服,印度政客們就能獲得短暫的快感。

      即使是一次又一次打疼他,他依然會帶著超級大國的夢想,繼續(xù)對你各種不舒服。

      雖然比較煩心,但是攤上這么個鄰居,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反正每次來了揍一頓就是了。

      9

      印度:你的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我的我的都是我的!

      這就是中印沖突的主要原因,簡單一句話概括就是印度強烈的領土擴張野心與偏執(zhí)的民族情緒相融合的結果就是失去了理性的判斷與認知!

      中印邊界全長約2000公里,分為東、中、西三段。

      由于復雜的歷史原因,中印邊界全線從未正式劃定,各段都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爭議,雙方爭議地區(qū)面積共約125000平方公里!

      中印邊界沖突禍根是當年英國殖民印度時期埋下了的!

      這個禍根的根源是“大印度聯(lián)邦”在作祟。

      “大印度聯(lián)邦”是英國殖民者以印度為基地,向周邊乃至東亞和印度洋沿岸拓展勢力范圍的戰(zhàn)略構想!

      按照這個戰(zhàn)略構想,英國對于當時和印度接壤的西藏有了領土野心,進行了多次侵略,電影《紅河谷》就記述了這段歷史!

      后來英國人弄出一個麥克馬洪線,中國歷屆政府對麥克馬洪線從未承認!

      印度獨立之后認為自己理應繼承英國的所有遺產,就根據(jù)這個所謂的麥克馬洪線,認為中國有很大一塊地盤都是它的領土,數(shù)次挑起邊境爭端!

      中印兩國在獨立與解放之前,雖然未曾正式劃定過邊界線,卻早已形成了一條各自遵守的習慣邊界。

      印度1947年獨立后,一直遵守這一邊界。

      1954年,印度政府卻單方面修改了官方地圖,把東段非法的“麥克馬洪線”作為已定國界,占領了屬于中國的9萬平方公里土地!

      又在中段侵占了阿里地區(qū)的2000平方公里土地,還把西段的巴里加斯劃入印度版圖!

      印度累計共侵占中國領土達到12.5萬平方公里,相當于中國一個福建省!

      我國對印度多次提出雙方通過談判來解決領土爭端,印度卻置之不理!

      尼赫魯?shù)囊巴?/h1>

      中印兩國本是友好鄰邦,印度是第一個和我國建交的非社會主義國家!

      20世紀50年代,兩國官員頻頻互訪,周恩來總理4訪印度,共同確立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8年,中國在尼赫魯?shù)闹鲝埾聟⒓尤f隆會議,尼赫魯訪華也受到了中國方面的高規(guī)格禮遇!

      然而尼赫魯卻對“大印度聯(lián)邦”情有獨鐘,1934年就在自傳中寫道:

      “我個人對未來遠景的看法是這樣的:我認為將來會建立一個聯(lián)邦,其中包括中國、印度、緬甸、錫金、阿富汗和其他國家!

      他在《印度的發(fā)現(xiàn)》一書中對此作了修正,把他的“大印度聯(lián)邦”定格在印度洋地區(qū)、東南亞和中亞西亞,而印度必將成為該地區(qū)的政治經濟中心!

      尼赫魯一廂情愿設計了印度的“理想邊界”:將克什米爾、尼泊爾、錫金、不丹和阿薩姆作為印度的防務內線,把中國的西藏作為“緩沖國”納入印度的勢力范圍,將“麥克馬洪線”和“約翰遜—阿爾達線”作為印中理想的邊界線!

      尼赫魯認為印度要建立以自身為盟主的“大印度聯(lián)邦”,以此為基礎成為世界性的大國與強國!

      印度獨立后,尼赫魯開始實踐“大印度聯(lián)邦”狂想,多次在中印邊界問題上橫生事端!

      1951年2月2日,印度軍隊乘中國在朝鮮激戰(zhàn),派兵占領西藏地方政府管轄的達旺地區(qū)。

      中國政府多方交涉表明態(tài)度,印方有所收斂。

      但印度政府拒不退出占領的中國土地,加緊了蠶食進程!

      在尼赫魯劃西藏為印度戰(zhàn)略緩沖區(qū)的妄想成為泡影后,他公然向中國政府提出:把有爭議的12.5萬平方公里土地全部劃歸印度!

      尼赫魯完全阻絕了中國政府防止邊界沖突的各項建議,偏執(zhí)的執(zhí)行“前進政策”,繼續(xù)侵占中國領土。

      1962年10月,尼赫魯向印度軍隊下達了“將中國軍隊趕出去”的命令,中印邊界戰(zhàn)爭全面爆發(fā)。

      兵戎相見

      1962年10月,印度發(fā)動了大規(guī)模的武裝進攻,中國駐西藏、新疆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wèi)還擊!

      對印自衛(wèi)還擊戰(zhàn)從1962年10月20日開始,至11月21日結束,歷時1個月。

      10月20日至28日。主要反擊方向為克節(jié)朗——達旺地區(qū)。

      自20日上午7時30分開始反擊至當天下午,取得首戰(zhàn)勝利!

      隨后我軍分兵5路乘勝追擊,于24、25日先后進駐車新橋、達旺等地。

      此戰(zhàn)全殲印度“王牌旅”第四軍第七旅,活捉旅長達爾維準將!

      印軍第七旅由英國殖民主義者建立,二戰(zhàn)中第七旅參加了與德、日、意三國法西斯軍隊的作戰(zhàn),號稱“打遍歐、亞的勁旅”。

      第七旅所屬的幾個營大都成立于18、19世紀,有著100多年的歷史,自稱是歷經百戰(zhàn),功勛顯赫。

      此戰(zhàn)還俘虜印軍3968名,印度舉國震驚,總理尼赫魯痛心疾首!

      20日8時25分我軍在西段發(fā)起對入侵加勒萬河谷和紅山頭之敵的反擊,經1小時戰(zhàn)斗,全殲該敵。

      至23日全部掃除清班公湖兩岸及其以北地區(qū)的31個印軍據(jù)點,揮戈南下,反擊巴里加斯地區(qū)之敵,殲其一部。

      駐守加勒萬河谷與班公湖地區(qū)的是印軍的114旅,“杰特聯(lián)隊”曾經是“八國聯(lián)軍”中的一員!

      昌都、林芝、山南分區(qū)部隊,也于10月20日實施反擊,進占易古通、馬尼崗、塔克新和哥里西娘等地!

      11月16日至21日,我軍主要反擊方向為西山口——邦迪拉地區(qū)和瓦弄地區(qū)。

      此戰(zhàn)印軍印軍投入兵力3萬余人,遭到我軍重大打擊后印度第4軍軍長和第11旅旅長倉皇逃走!

      至21日,先后進至薩木維爾和金古底,逼近傳統(tǒng)習慣線。

      東段中部,我軍也于11月18日開始反擊,先后拔除印軍據(jù)點16處,殲敵一部。1962年11月22日零時,中國軍隊遵照毛澤東主席命令,在中印邊界全線停火!

      戰(zhàn)爭后期,我軍先頭部隊最遠曾推進到距印度首都新德里不足300公里的戰(zhàn)線!

      印度國民從未經歷過如此情形,全國陷入一片混亂。

      新德里城內居民四散逃跑,印度上層領導人苦無對策,印度政府被迫臨時將總理府從新德里遷往孟買!

      然而當中國軍隊單方面宣布;鸩⒅鲃映吠说1959年11月中印實際控制線后20公里的時候,印度政府卻對中國的誠意不予理睬,拒絕任何形式的談判!

      中印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至此落下帷幕,成為了印度人心中永遠的傷疤!

      加勒萬河谷是阿克賽欽外圍屏障

      1963年邊界談判,基本確定了以分水嶺為國界的基本原則。

      按照這一原則,不僅加勒萬河谷,就連什約克河沿線,都是我國土地。

      1962年,我國戰(zhàn)勝后勝利撤軍至控制線20公里之內,就連加勒萬河谷這樣的戰(zhàn)略要地都撤出了。

      結果是人家誤以為是咱們軟弱可欺,又占領了加勒萬河谷,還沿著河谷推進5公里,修建公路,與我軍發(fā)生對峙。

      最終什約克河成了實際控制線,什約克河北面的加勒萬河谷,自然還是我們的地盤。

      加勒萬河,發(fā)源于我國新疆和田縣阿克賽欽南部薩木崇嶺地區(qū)的加勒萬岡日峰,發(fā)源地冰川長度達35公里,向西北流出國境!

      加勒萬河長度僅約80公里,但水流湍急,至少發(fā)現(xiàn)有深度達數(shù)十米的深潭9處。

      它位于中印漫長邊界線西段的新疆地區(qū),屬于有“萬山之母”之稱的喀喇昆侖山脈,接壤印控克什米爾地區(qū),都是渺無人煙的高原山區(qū)。

      加勒萬河谷及其延伸出來的冰川區(qū)是我國邊境防護的屏障,加勒萬河谷區(qū)后面是完整的高原地區(qū),可以有效推進到阿里地區(qū)!

      換句話說就是印軍突破了這里,南疆與阿里就遭到了威脅,新藏公路也隨時會被切斷!

      加勒萬河谷地區(qū)地形割裂破碎,占據(jù)河谷就占據(jù)了地利優(yōu)勢,易守難攻!

      邊境犬牙交錯的接壤地帶,這種優(yōu)勢位置我們有好幾個,利用少量的哨所和人員就可以拒險而守!

      什約克河流域則俗稱”雞脖子走廊“,加勒萬河口是我國唯一接近”雞脖子走廊“的地方,只要控制加勒萬河谷,居高臨下隨時可以掐斷雞脖子!

      也就是說我軍只要控制了加勒萬河谷,隨時就能切斷威脅我國阿克賽欽等地的對方的前線基地。

      阿克賽欽地區(qū)是連接新疆與西藏地區(qū)的樞紐,新藏公路的重要節(jié)點,加勒萬河谷就是阿克賽欽地區(qū)的外圍屏障!

      帕米爾高原古稱蔥嶺,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空氣稀薄,地面沒有植被,數(shù)萬平方公里都是荒無人煙的無人區(qū)!

      唐代高仙芝曾經翻越蔥嶺占領大小勃律,創(chuàng)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跡!

      由此便截斷了吐蕃進入西域的通道,之后才能夠將大唐的國土向西擴展到了極致!

      阿克賽欽地區(qū)在唐代就屬于大小勃律管轄,大小勃律在今天的克什米爾東部拉達克地區(qū),扼印度次大陸、中亞細亞,是青藏高原西部和西北部地區(qū)之間的交通要道!

      這里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不容有失,印度想蠶食加勒萬河谷是我國絕對不可能忍受的逆鱗!

      印度對于加勒萬河谷是念念不忘,一片癡情!

      1962年在這里損失慘重卻仍然不吸取教訓,今天再次卷土重來了!

      原因就在于這塊不毛之地是印度進攻我國最重要也是最快速的通道,一旦占據(jù)則可以直接威脅阿克賽欽地區(qū)和阿里地區(qū)!

      對于中印之間的爭端,我國一直希望雙方能夠通過談判來解決問題,正式劃定雙方的邊界!

      但是印度特有的思維模式使他們根本就不肯與我國進行邊界談判,把我們的善意當作軟弱,自吹自大自以為是!

      以上所述就是中印邊界爭端的歷史根源與現(xiàn)實態(tài)勢,水平有限請不吝賜教!

      10

      就目前情況來看,造成中印邊境沖突的責任在印度方面,無論是17年的洞朗印軍越界事件,還是近期的加勒萬河谷越界事件,都是印度軍隊先行越界到我方領土,所以說,造成中印邊界沖突的責任在印度一方。


      洞朗以及加勒萬河谷地區(qū),本身就是非常關鍵的戰(zhàn)略要地,誰控制了這兩處戰(zhàn)略要地,誰就可以憑借著絕對的地理優(yōu)勢對對方形成鉗制作用,而這兩個地區(qū)早已明確為我國領土。也正因為如此,印度方面才會多次挑釁試圖改變現(xiàn)狀。

      至于說,中印邊界沖突的原因是什么呢?除了前面講的戰(zhàn)略要地因素之外,還有另外兩個原因,分別是轉移國內矛盾,以及找回所謂的大國自信。先來說說轉移國內矛盾吧,截至到目前為止,印度已累計確診病例,達到381,091例,新增確診病例為21,693例,累計死亡12,604人。


      從這一數(shù)據(jù)來看,印度的疫情顯然已經處在失控狀態(tài),其累計確診病例已經超過38萬人,累計死亡人數(shù)也已經超過12,000人,更為糟糕的是,印度當前的新增確診病例,還在以每天2萬多人的速度快速上漲,這只能說明,印度的疫情不但沒有任何好轉,反而出現(xiàn)了進一步惡化的趨勢。

      而隨著印度疫情的失控,整個印度的經濟出現(xiàn)了斷崖式的下跌,失業(yè)人口大幅度上升,截止到今年的4月底,印度國內的失業(yè)人口已經超過1.2億人,失業(yè)率超過20%以上,隨著失業(yè)人口的不斷上漲,印度國內底層民眾對現(xiàn)任政府的不滿情緒已經達到了臨界點,這一點,印度政府是非常清楚的,如果應對稍有不當?shù)脑,很可能會給現(xiàn)任政府帶來非常大的麻煩。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莫迪政府只能采取將矛盾外移的策略,主動挑起邊境沖突,近段時間以來,印度不斷挑起與巴基斯坦,尼泊爾,以及和我們之間的邊境對峙事件,其主要目的還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以此來達到緩解現(xiàn)任政府執(zhí)政壓力的作用。

      除了轉移國內矛盾這個原因之外,印度還想找回所謂的自信。細心的朋友可能還記得,就在17年洞朗越界事件發(fā)生之后,印度國防部長賈特利就曾經說過,“現(xiàn)在的印度已經不是1962年的印度了”。從他這一句話當中就能夠看出,1962年 還是給印度留下了一個揮之不去的心結。

      為了從這個心結當中走出來,印度就不斷的武裝自己,從國外購買了大量的武器裝備,2019年的軍費支出更是達到了創(chuàng)記錄的711億美元,軍費開支排名世界第3位,按照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發(fā)布的所謂軍力報告來,印度軍隊當前的常規(guī)實力排名世界第4位。


      由此可見,正是由于印度已經被西方國家捧成世界第四大軍事強國,才讓他們似乎又找回了大國的感覺,甚至有些飄飄然的自我感覺良好,因此,驕傲自滿的印度 就需要通過發(fā)動邊境沖突 來抹平1962留下的心結,并以此來重新找回所謂的大國自信。

      關注小柳聊聊兵 更多精彩內容觀看

      相關問答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