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色一区二区三区,一本大道道久久九九AV综合,国产香蕉97碰碰视频va碰碰看,综合亚洲国产2020

    <legend id="mljv4"><u id="mljv4"><blockquote id="mljv4"></blockquote></u></legend>

    <sub id="mljv4"><ol id="mljv4"><abbr id="mljv4"></abbr></ol></sub>
      <mark id="mljv4"></mark>
      教育培訓(xùn) > 歷代帝王為何多數(shù)喜歡把權(quán)利交給舅舅而不是叔叔?

      歷代帝王為何多數(shù)喜歡把權(quán)利交給舅舅而不是叔叔?

      2020-07-24 23:38閱讀(91)

      歷代帝王為何多數(shù)喜歡把權(quán)利交給舅舅而不是叔叔?:俗話說,“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老婆有還隔著一道手”。誰愿意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放到別人那里去保存呢?何況是

      1

      俗話說,“爹有娘有不如自己有,老婆有還隔著一道手”。

      誰愿意把自己喜歡的東西放到別人那里去保存呢?何況是權(quán)力這東西,最好是抓在自己手里,交給誰去管理也不放心哦。

      歷代帝王而且還是多數(shù)喜歡把權(quán)力交給舅舅一說,是不確切的,是不符合歷史史實的。最多是有些帝王出于無奈,有時候暫時把權(quán)力交給舅舅,而不是叔叔,包括他大爺。

      從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quán)制度以來,就一直存在著皇權(quán)與相權(quán)之間的矛盾。帝王希望把權(quán)力控制在自己手中,丞相也想把持朝政。秦朝的滅亡,就是因為權(quán)臣趙高和李斯控制了皇權(quán),修改始皇遺詔,廢掉公子扶蘇改立胡亥,控制了胡亥也就控制了朝政。

      之所以有的帝王設(shè)立左右丞相,就是出于分權(quán)的考慮,不想讓丞相掌握更大的權(quán)力。

      這個不是本題討論的重點,為了回答題主的問題,豹眼從兩方面說明一下,帝王為了穩(wěn)固皇權(quán)、削弱相權(quán)一般采取的措施,也就是把權(quán)力交給誰的問題。

      第一,分封同姓諸侯王。

      始皇實行郡縣制,廢除了分封諸侯王的制度。但在漢朝建立以后,歷朝歷代都有分封同姓諸侯王的慣例。

      諸侯王本身就有很高的地位和很大的權(quán)力,這些人都是當(dāng)朝天子的大爺、叔叔、兄弟、子侄,具有非常親近的血緣關(guān)系。他們的存在,對于家族的政權(quán)穩(wěn)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著威脅中央政權(quán),也就是皇權(quán)的問題。

      在這個情況下,皇帝如果再把權(quán)力交給叔叔們?nèi)ス芾恚腿鄙倭酥坪,很容易形成一家獨大的局面,這是很危險的事。

      比如漢初的“七王之亂”、晉初的“八王之亂”,都是帝王的叔叔們在作亂。

      第二,帝王把權(quán)力交給舅舅,也就是外戚。舅舅掌控了政權(quán),史學(xué)家一般會稱作“外戚干政”。

      這也是帝王不希望看到的結(jié)果,那為何不把權(quán)力交給叔叔而是把它交給了舅舅呢?

      出現(xiàn)把權(quán)力交給別人的情況,一般是皇帝年幼,不能親政。

      按照一般慣例,往往是太后臨朝聽政,也稱“垂簾聽政”。

      為何要“垂簾”呢?還是傳統(tǒng)的習(xí)慣,女人不方便拋頭露面。

      那么,在朝堂內(nèi)掛一個簾子,太后就可以處理公事,但外面的事就不方便處理。這時候就需要有人出面,也就是題主所說的,需要把權(quán)力交給別人。

      究竟是交給叔叔呢還是交給舅舅?

      豹眼以為這個問題很簡單,如果有的友友還不太清楚,那就問一下你的太太,立馬就清楚了。

      孩子太小,一般會把自己喜歡的東西交給娘來保管,而娘保管不了又會把它交給誰呢?她會交給她娘或者她娘家的人。

      太后臨政,她會把權(quán)力交給幼主的叔叔嗎?絕對不會。她首先想到的是她娘家那些兄弟,也就是幼主的舅舅。

      并不是舅舅就多么可靠,起碼太后認為比交給那些叔叔們更放心。

      即便是失控,那權(quán)力還是在娘家人手里。

      看一下呂后專權(quán)時的做法就很清楚,她不僅把權(quán)力交給呂氏,還想將來呂氏做皇帝。

      外戚干政,這是一般的規(guī)律。在漢末時期,小皇帝很多,許多二三十歲的皇后就做了太后,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

      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為了制衡。

      年幼的皇帝不能主政,有舅舅來輔佐,就會出現(xiàn)外戚、相權(quán)(大臣們的權(quán)力)、諸侯王三方的勢力集團。

      都清楚三角形具有穩(wěn)定性,三角婚姻除外。

      外戚掌權(quán)必然與諸侯王、朝廷大臣出現(xiàn)權(quán)力分配的問題,也就有了矛盾。相互牽制,彼此協(xié)作,這才是政治最理想的狀態(tài)。

      有時候帝王鑒于外戚干政帶來的后患,親政后把權(quán)力收回。甚至有些帝王還發(fā)狠,立下規(guī)矩不許外戚干政,但很快就恢復(fù)了原狀。

      只要是小皇帝繼位,太后臨朝聽政,幾乎避免不了外戚干政。

      曹丕鑒于漢末外戚干政的危害,曾經(jīng)專門下詔杜絕太后干預(yù)朝政。在整個曹魏時期,沒有出現(xiàn)外戚干政的情況,但權(quán)力到了叔叔及權(quán)臣的手里,小皇帝更危險。曹爽、司馬懿專權(quán)就是例證。

      總之,出于權(quán)力制衡及情感考慮,太后做主而不是小皇帝做主,一般喜歡把權(quán)力交給舅舅而不是叔叔。這在國人的情感中還是比較容易接受的,是一般的存在,不是個例。反而把權(quán)力交給叔叔,卻讓人意外。

      孔子一直推崇的周公輔政,那是把權(quán)力交給了叔叔。盡管《竹書記年》的記載,顛覆了一直以來的認知,但不管咋說,那都是個例。兄篡弟位、叔篡侄位的情況,反而成為常事。

      但外戚也會出現(xiàn)篡位的問題,王莽、隋文帝楊堅等都是外戚接受的禪讓,與叔、兄篡位一樣,都是搶占了小皇帝的位置,僅僅是江山姓啥的問題。

      因此,只有把權(quán)力抓在手里最保險。但由于太年幼抓不住權(quán)力,第一選擇還是交給舅舅好一些,都是無奈的選擇。

      2

      秦昭襄王在位近六十年,就是因為他有個舅舅。秦二世胡亥在位僅僅三年就被殺,就是因為胡亥沒有把權(quán)力交給舅舅。

      胡亥繼位后為什么要屠殺自己的兄弟?因為胡亥覺得這些哥哥們才是對自己威脅最大的人。就是這樣,死了的扶蘇還被陳勝等人用來大做文章。

      當(dāng)這些哥哥們被屠殺殆盡后,胡亥居然忘了還有個叔叔子嬰。趙高殺了胡亥之后,就擁立子嬰為帝,因為胡亥的這個叔叔也有資格做皇帝。

      胡亥繼位后,如果自己的親生母親還活著,胡亥有個舅舅可以依靠的話,怎么也不會落個如此下場。

      胡亥在自己舅舅的輔佐下,可能歷史就不是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樣子了。

      沒有任何一個帝王愿意把權(quán)力交給別人。像秦始皇、漢武帝、朱元璋等有能力的君主都是盡可能地把權(quán)力集中在自己手中。

      即便是劉禪這樣的君主,在諸葛亮死后,也取消了丞相一職,把相權(quán)給分散開來。

      只有自己能力不足的時候,才會采用他人來替自己分擔(dān)。這時候替自己分擔(dān)權(quán)力的人,一般只有宗室、后宮和權(quán)臣三類。

      對一個帝王來說,其實很不愿意造出一個權(quán)臣;對于自己的宗室一般也不愿選擇,因為對自己威脅最大的還是宗室。剩下的就只有太后或者皇后的勢力可以選擇了!

      即便是自己的舅舅,也不會讓他有太大的權(quán)力,一般會在宗室、外戚和大臣之間搞個平衡。讓他們互相制約,盡可能地不讓一家做大。一但失去平衡,他的帝位也就差不多了。



      【我喜歡以連續(xù)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jié)點。】

      【非常感謝您的閱讀、點贊、轉(zhuǎn)發(fā)、評論。如果喜歡敬請關(guān)注 @寄暇學(xué)宮

      3

      歷代帝王其實都不愿意自己的權(quán)力跟別人分享。但是在主幼國疑的特殊時期,年幼的皇帝是必然更為信任娘家人的。

      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叔叔是宗室,而舅舅是外戚!

      有人奇怪歷代很多皇帝都在防外戚防宦官干政么?漢朝就是不斷陷入外戚和宦官輪替干政的亂局中的么?這就對了,為什么外戚和宦官能干政?還不是因為年幼無的皇帝依賴外戚和宦官么?

      叔叔一旦獲得權(quán)力,因為宗室的關(guān)系,所以他本身就是先帝的血統(tǒng),在特殊情況下,他若取幼主而代之,就極有可能變得理所當(dāng)然。孫權(quán)如此,趙光義如此,朱棣更是如此。


      孫策死時才20幾歲,自己的唯一的兒子孫紹太小,讓孫權(quán)繼位是無奈之舉,要為尚未穩(wěn)固的江東考慮。孫權(quán)上位后,對待孫紹處處防備,處處打壓,最后郁郁而終,原因就一目了然了。


      趙光義更是“燭光斧影”,趙匡胤本身有自己的兒子,結(jié)果莫名其妙,暴斃身亡。即便拿來做幌子的\"金匱之盟\"也被爽約了,到最后選太子也沒有選太祖一脈。不過趙光義沒想到的是100多年以后,自己這一脈竟然絕后了,不得已還是把皇位還給了太祖一脈。


      朱棣實際上還是通過武力奪取的自己侄子的皇位,打著“靖難”的旗號,結(jié)果硬是把朱允炆搞得生不見人,死不見尸。朱允炆的兒女們被圈禁了多少代,放出來的時候,連草和麥子都分不清。

      但是舅舅就完全不一樣了,因為舅舅是外戚,自己即便擅權(quán),也要考慮下影響的。他必須還要維護自己的外甥。因為他的權(quán)力是依附于外甥的。


      東漢末年的何進,其實出發(fā)點是不錯的,誅殺宦官,自己當(dāng)了大將軍掌握實權(quán)。但是自己殺豬出身,水平有限,方法錯了;還有就是何太后實在腦子不夠用,竟然幫十常侍,不幫自己哥哥。


      還有唐朝的長孫無忌,選嫡別的沒意見,只有一個要求,那就是長孫皇后的孩子,文武雙全的李恪因為是楊妃之子,就沒那么幸運了,還是舅舅給力啊。


      王莽絕對是舅舅中的另類,有人說他是穿越的。但是他絕對算是外戚,按族種論,也算是個舅舅。但是他把漢平帝給殺了,自己當(dāng)皇帝推行改革,這恰恰就是他失敗的根本原因所在。結(jié)果天下共討之,他最終也萬劫不復(fù),腦袋被后世皇帝輪流收藏了幾百年。


      胤礽的舅舅索額圖對胤礽那絕對掏心掏肺。但是拱早了,康熙說收拾就收拾了,換個角度,胤礽若是上位,索額圖就是“索半朝”;康熙的舅舅(兼老丈人)佟國維深受康熙重用,人稱“佟半朝”。這些都是皇帝重用依靠舅舅的具體表現(xiàn)。

      所以通常來講,一般舅舅的權(quán)力是依附于皇帝的,所以只要他沒瘋狂到王莽這個程度,是更容易受到皇帝寵幸的。

      文/炒米視角

      原創(chuàng)首發(fā),歡迎關(guān)注或吐槽

      4

      一、這個問法本身就有問題,成年皇帝不喜歡把權(quán)力分給他人,舅舅也好、叔叔也罷,成年皇帝都不十分相信,成年皇帝都只相信自己。

      二、之所以母舅比叔叔更有權(quán)力,往往是皇帝年幼,皇太后不相信他人,想借哥哥、弟弟掌控朝政而已。如何進何屠夫竟成了漢大將軍。

      三、母舅比叔叔改朝換代的概率小得多!

      皇叔本是帝胄,無非長幼有序、庶嫡有別,再大權(quán)在握,危險系數(shù)五顆星;侍蠛妥约旱男值荜P(guān)系更親近些,更信任些,再說弄個叔子、伯子掌權(quán)也是個麻煩事兒,兩人挨近了,群臣要說閑話;離遠了,又可能屁股相對,麻煩。更怕叔子皇袍加身,把侄子趕下臺,甚至逼死,如趙光義對趙匡胤之子。當(dāng)年慈禧、慈安聯(lián)合叔子“鬼子六\",干掉肅順等八名顧命大臣后,把鬼子六還是架空了!

      5


      以實際來說,但凡腦子正常的皇帝,不會將權(quán)力交給任何人的。

      所以個人建議這個問題應(yīng)該是”歷代帝王為何多數(shù)喜歡重用舅舅而不是叔叔”,不能說是喜歡將權(quán)力交給舅舅,差別很大的!

      至于為什么呢,接下來宋安之來具體說說。

      這個通俗來說,皇帝的舅舅代表的是外戚這個團體,皇帝叔叔代表的是藩王這個團體,等于是本家。

      打個比方,就是咱平常老百姓家中,如果分家產(chǎn),基本上都是本家內(nèi)部分,你見過舅舅外公跑過來分家產(chǎn)的嗎?

      所以說白了就是外戚沒有繼承權(quán),對皇帝威脅不大,所以皇帝喜歡用。而藩王擁有一定的繼承權(quán),所以皇帝自然對其不放心,不打壓你就不錯了。

      當(dāng)然按照歷史來說,外戚篡位的不在少數(shù),諸王西漢之王莽,還有隋文帝楊堅,都是以外戚身份成為權(quán)臣,然后篡奪江山的。

      只不過相對于藩王篡位,他們難度大一些,所以多經(jīng)營了幾年,比如加九錫什么的。

      像王莽篡位,在掌握大權(quán)過程中費盡心機將自己樹立為道德楷模,甚至不惜逼死二兒子處死大兒子。就是掌握大權(quán)以后,還經(jīng)營了好幾年,先是安漢公,后是宰衡,又是加九錫,最后成為假皇帝,再篡奪漢家江山,建立新朝。

      而藩王篡位有一個好處在于,很多大臣只是忠于皇室而非具體到皇帝個人。所以藩王這個具有皇室血統(tǒng)的人篡位的話,那么往往他們會認為這是皇族內(nèi)部的斗爭,不會反對這種“家事”的,所以藩王篡位自然難度低了。

      為什么會這樣呢?

      因為皇帝太放心外戚這個外人了,太提防藩王這個本家了,所以對于外戚相對來說限制很小,所以外戚自然有做大乃至篡位的機會。

      現(xiàn)在大家看明白了吧?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chuàng)回答,歡迎吐槽、點贊、關(guān)注~

      6

      實際上,不管是叔叔還是舅舅,帝王都不喜歡把權(quán)利交給他們的。

      權(quán)利是一個類似金庸武俠小說《笑傲江湖》里《葵花寶典》一樣的東西,不管男女老少都喜歡,為了他,別說自宮,就是連自己的父母妻兒老可以拋棄。所以,帝王只要是成年之后,哪怕到死,很少有主動把權(quán)利移交給別人的。因為交過去,想再要回來,就難了。

      至于題主所說,歷代帝王為何喜歡把權(quán)利交給舅舅,而不是叔叔?

      這種情況很少,多發(fā)生在東漢時吧,比如皇帝年幼,無力執(zhí)掌大權(quán),于是在母親的支持下,權(quán)利暫時由舅舅保管。

      比如說《三國演義》時,漢少帝劉辨年幼,何太后的弟弟何進就封為大將軍,和文官聯(lián)合一起,對抗宮中的十常侍。

      戰(zhàn)國時的秦國,秦昭王年幼,宣太后羋八子執(zhí)掌朝政大權(quán),而當(dāng)時的相國,就是羋八子的弟弟魏冉,魏冉本是楚人,后來投奔自己的姐姐羋八子,在秦國做官,從秦惠王,就任職用事。秦武王贏蕩在洛邑因舉鼎重傷而亡之后,就和姐姐羋八子一起擁立了昭王,

      之后魏冉憑著他與昭王的特殊關(guān)系在秦國獨攬大權(quán),一生四任秦相,黨羽眾多,深受宣太后寵信。

      由于他權(quán)勢赫赫,對秦王政權(quán)構(gòu)成了嚴重威脅。在前266年,被秦王罷免,遷到關(guān)外封邑,由范雎代相,最后“身折勢奪而以憂死”于陶邑。

      這也是舅舅,魏冉與秦昭王之間權(quán)利的交接,也是布滿著血腥,直到一方死亡,才會結(jié)束。

      至于為什么會讓題主有君王愿意把權(quán)利交給舅舅而不是叔叔,由以下幾個方面:

      一、舅舅是外戚,哪怕專權(quán)。也只是一個外人。在注重血統(tǒng)的封建時代,舅舅專權(quán),哪怕想要奪權(quán),也缺乏在法理上的合理性。

      用通俗的話說,那就是舅舅再親,哪怕掌了大權(quán),也只是一個外姓人,只要朝廷穩(wěn)定,人心未變,舅舅想自己當(dāng)皇帝,一般不是會有人支持的。

      當(dāng)然也有例外,比如隋文帝楊堅,歷史上就是奪了自己外甥周靜帝宇文闡的皇位,自立國號為“隋”的。

      二、叔叔不一樣。叔叔是自家人,把權(quán)利交給他,就成他自己的,想要奪回非常的難。

      就比如宋朝,本來是趙匡胤陳橋兵變,奪了后周柴家的皇位,由于當(dāng)時立下“兄終弟及”的遺言,在他逝去之后,他的皇位就由自己的弟弟趙光義執(zhí)掌,一直到了南宋,宋高宗趙構(gòu)無子,皇位才回到了趙匡胤的宗下。

      總之,我的看法是,不管是哪個皇帝,在皇權(quán)的交接上都是自私的,不到實不得已的情況下,都不會把權(quán)利交給舅舅或者叔叔。

      如果交接的話,他寧可交給舅舅,而不是叔叔,因為交給舅舅,最多是外戚掌權(quán),只是一時的。如果交給叔叔,權(quán)利就徹底成了人家的了。

      我是木子君,記得關(guān)注我哦。

      7

      為何皇帝更相信舅舅,要防著叔叔呢。

      其實不止叔叔,伯伯堂哥都是要重點防范的對象。

      古代皇家是家天下的制度,劉邦當(dāng)年和大臣們殺白馬盟誓:非劉不王。

      這就限制了皇族之外的人對皇家權(quán)力的染指。

      但是,卻無法限制皇家內(nèi)部人對權(quán)力的覬覦,大家都姓劉,一筆寫不出倆劉字來,為啥你能坐皇帝位,我就不能?

      皇族作亂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比如漢景帝時候的八王之亂,比如明朝的靖難之役。

      這些都是皇家內(nèi)部為了爭奪權(quán)力,展開的內(nèi)耗運動。

      東漢開國,已經(jīng)是平民的劉秀能夠當(dāng)上皇帝,只是因為他姓劉。

      三國時劉備和皇族已經(jīng)八竿子打不著了,但是,就靠著這個劉姓。他拉起了自己隊伍,愣是在三國這個亂世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所以皇帝和叔叔親近蠻危險的,一旦這位叔叔有不臣之心做大了,很可能取而代之,而且這種取代能獲得法理上的支持。

      大家都是皇族。

      繼承皇位有天然的合理性。

      但是舅舅就不同了。

      舅舅是外姓。

      即使再權(quán)利熏天,也無法取皇帝而代之而代之,因為這需要付出的代價太大了。

      娘親舅大,舅舅是外戚,能在關(guān)鍵時刻給皇帝提供幫助,一旦皇帝覺得這位舅舅有點危險,搬開他也比搬開叔叔要省力些。

      畢竟舅舅是沒有出兵清君側(cè)的特權(quán)。

      歷史上著名的舅舅就是雍正皇帝的舅舅隆科多。

      雍正被隆科多的姐姐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撫養(yǎng)長大,所以對隆科多一口一個舅舅,因為康熙朝隆科多長期擔(dān)任九門提督,掌管京畿防務(wù),這職位太重要了,相當(dāng)于京城文武百官的性命都捏在他一人手中。

      雍正一口一個舅舅的叫著,隆科多為他日后登基,迅速穩(wěn)定局面巨功甚偉。

      畢竟有槍才是草頭王。

      但是即位之后,朝政穩(wěn)定下來,雍正第一個下狠手處理的人也是這位舅舅。

      雍正不想自己的性命捏在隆科多手里,他要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所以舅舅用好了就是一把利劍,用不好也是一把鈍點的利劍。

      但是叔叔有時候就是定時炸彈,不知道何時會爆。


      文:薛白袍

      8

      一直以來,大家都有一個誤解,覺得做皇帝很容易。其實做皇帝很累的。準(zhǔn)確點說,應(yīng)該是做個不昏聵的皇帝是很累的。

      如果做個只知道吃喝玩樂的昏君,那是很容易的。如果想做個不被篡位,甚至是有所做作為的皇帝,那就很累了。

      主要是心累。

      心累的原因之一,就是防備著被篡位。不但要防外人,更要防備自己的親人,尤其是兄弟們。

      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可以允許自己的兄弟們做個糊涂的富貴王爺,卻不允許他們積極做事,掌握權(quán)力。

      因為一旦兄弟們有所作為,皇帝就會覺得自己的皇位受到威脅。

      因此,歷史上就出現(xiàn)了很多看起來糊里糊涂的王爺。你以為他們是真的糊涂嗎?有些可能是真糊涂,有些卻是明哲保身,揣著明白裝糊涂,以此向皇帝表明心跡:兄弟我無心威脅您的皇位。

      對于這樣的王爺,皇帝一般都是愿意在錢財上多加優(yōu)待的。

      除了親兄弟,親叔叔、親大爺,雖然篡位的可能性低一點,但也是必須防備的。

      這就是很多皇帝寧愿讓舅舅掌權(quán),也不愿意讓親叔叔掌權(quán)的根本原因。

      舅舅掌權(quán),會形成外戚專權(quán)。但也僅僅如此。如果他想篡位,那么大臣們就會極力反抗。為何?因為你是外姓。

      比如漢朝時,呂后的娘家人呂氏家族掌權(quán),權(quán)勢熏天。等到呂后死后,呂氏想要更進一步,篡奪劉氏江山,那些原本隱忍的大臣們就不同意了。因為這是劉家的江山,你呂家憑什么當(dāng)皇帝?周勃等人便登高一呼,滅了呂氏。

      而他們請來做皇帝的,恰恰是漢惠帝的兄弟劉恒,也就是少帝劉弘的叔叔。

      可見,只要是先皇的親兒子,甚至是親兄弟,不管誰做皇帝,大臣們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外姓就不行。

      這也是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愚忠思想。

      鑒于此,皇帝要想保住皇位,必須打壓兄弟、叔伯,不能讓他們獲得大臣的支持。

      9

      因為叔叔比舅舅更危險,叔叔是同室同姓的,而舅舅是異姓的外戚。

      叔叔是同室的同姓的,要是真有什么意外被叔叔篡權(quán)了,那叔叔也能找理由圓過去,能再穩(wěn)定國內(nèi)的局面,那皇帝這回就真的是悲劇了,參考明成祖朱棣。

      如果是舅舅獨掌大權(quán)的話,任他狂妄最后也是落下了亂臣賊子的名稱。哪怕篡權(quán)成功,建立的新政權(quán)也絕對不會安穩(wěn),參考王莽。

      10

      交給舅舅 以后可能還是自己后代的天下

      交給叔叔 以后自己后代一定會死的很慘

      相關(guān)問答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