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朝曾經活躍著兩家將門,其中一家是陜西府谷縣城東北的折家,也就是楊家將楊業(yè)夫人折太君的娘家,他們的功績主要是抵抗契丹。另一家是青澗城的營造者種世衡種家將。
廣順元年(公元951年),中原王朝再次更替,后周建立。在后周統(tǒng)治期間,折從阮歷任宣義軍、保義軍和靜難軍節(jié)度使,討伐野雞族并收服了他們二十一個部族。折德扆出任永安軍節(jié)度使。
顯德元年(公元955年),折從阮被封為鄭國公。第二年,折從阮病逝,享年六十四歲,被朝廷追封為中書令。
第二代折家將:折德扆
960年,宋太祖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后,建立宋朝。第二年,折德扆歸附宋朝,并得到趙匡胤的高度認可。宋朝廷給予了折家世襲的特權,繼續(xù)鎮(zhèn)守府州。乾德年間,折家軍在折德扆和他弟弟折德愿的率領下,多次大敗北漢軍,可惜的是乾德二年(公元963年),折德扆英年早逝,享年四十八歲,被宋朝廷追封為侍中。
折德扆之女折賽花,就是楊家將中著名的佘太君。
第三代折家將:折御卿
宋太宗期間,折德扆次子折御卿屢立戰(zhàn)功,歷任崇儀使、府州觀察使、永安軍節(jié)度使。
不久后,契丹韓德威率領萬余人妄圖通過小路偷襲府州,折御卿率領折家軍在子河汊痛擊契丹軍。此役契丹軍被斬殺五千余人,繳獲戰(zhàn)馬一千余匹,韓德威僥幸逃走。一年后,韓德威通過間諜探得折御卿重病在身,為了洗刷之前兵敗的恥辱,他再次卷土重來。折御卿帶病勉強出戰(zhàn),兩軍陣前,韓德威見到折御卿后竟然不敢向前。折御卿母親擔心兒子的病情,派人召回他。折御卿說:“折家世受國恩,邊寇沒有滅掉,是我折御卿的罪過,要讓我臨陣不顧士兵的死活,自己回去,萬萬不可,就算我死于軍中也是我的本分。請告訴太夫人,不要掛念我,忠孝豈能兩全?”說完后,他淚如雨下。第二天,年僅三十八歲的折御卿的就過世了。
第四代折家將:折御卿之子折惟昌繼承了他鎮(zhèn)守邊關的重任。
折惟昌去世時也年僅三十七歲,他弟弟折惟忠接任。
第五代折家將:折惟忠之子折繼宣為政苛虐被朝廷撤職,繼任的是他弟弟折繼閔。
第六代折家將:折克行是折繼閔之子
西夏攻慶州,折家軍由折克行率領,作為援軍在葭蘆川斬首西夏軍四百余人,收降千余人,奪取馬匹萬余。折克行御邊三十余年,愛護士兵,戰(zhàn)功卓著,被稱為“折家父“。
第七代折家將:折可適是折克行之侄,他鎮(zhèn)邊四十余年,一生與西夏交手數百次,被封為武安軍節(jié)度使。
靖康年間,折可求被金將威脅,被迫降金,為折家將抹上了不光彩的一頁。,
第八代折家將:折可適之子折彥質是文武全才,抗金名將卻生不逢時。隨康王南渡后,紹興三十年(公元1160年),逝世于長沙。
種家將
1、種世衡是種家軍的創(chuàng)建者
種世衡嫉惡如仇,他在任職涇陽知縣時,里胥王知謙犯法,按罪該流放,眼看事情敗露的王知謙卻望風而逃。待到大赦之時,他卻回來自首企圖逃脫責罰,種世衡知道如果把他送往州府,王知謙就會被赦免。于是種世衡在縣內杖責了他然后向知府請罪,知府李諮上報后免除了種世衡的罪過。
為了解決西部守備不足的問題,種世衡向朝廷建議,在延安東北的寬州故城進行舊堡壘改造。
見到宋軍建城,西夏軍多次前來騷擾,種世衡一邊抵御西夏的進犯,一邊修城。在修城的過程中,宋軍碰到了一個難題,此處雖險卻無泉水可用,大家都對修城的事心存異議,只有種世衡堅持己見。在種世衡的領導下,水井挖掘到一百五十尺才挖到石頭,工人氣餒不肯再往下挖,重賞之下,終于挖出泉水。城修完后,朝廷賜名為青澗城。
種世衡在青澗城開營田兩千頃,之后他升遷為洛苑副使、環(huán)州(今甘肅省慶陽市環(huán)縣)知府。
在環(huán)州羌族部落,有位牛家族人名叫奴訛,有新知府到來,他向來不出來拜見。人的名樹的影,當種世衡上任時,他急忙前往郊外迎接。種世衡與他相約,第二天一起去慰問當地部落百姓,當天晚上大雪封路,雪深有三尺左右。種世衡手下勸他,在這種惡劣天氣下去少數民族部落太危險。種世衡卻說:“我剛到羌族部落,應該講信用,不能失信!坝谑撬半U前往,當他到達奴訛帳中時,奴訛還在床上琢磨,種世衡今天一定不會來的時候,屁股上挨了一腳。奴訛回頭看見種世衡,大驚道:”以前官員從來沒有到過我的部落的,您現(xiàn)在竟然不懷疑我!“,奴訛率領他的部族拜見種世衡,并從此聽命于他。
種世衡帶兵有他自己獨特的一套激勵機制,在他的軍隊中,如果有人犯錯,可以有機會用射箭來抵過,如果能射中目標,可免罪責。如果想請求某件事或者推辭某件事,也可以用射箭的中不中來決定。所以在種家軍中,每個人都精于射箭,敵軍數年都不敢靠近種世衡的轄區(qū)。
范仲淹當初令種世衡與蔣偕建筑細腰城,當時種世衡已經臥病在床,接到命令后他強打精神,率領部下日夜趕工,城建起來之時,種世衡卻逝世了,享年六十一歲。
種世衡將軍,作為種家軍的建立者,行事不拘泥于常法。
2、三種將軍
種世衡有八個兒子,最出名的是種詁、種諤、種診,被當時的人們稱為“三種“。
種詁,對科舉不太感興趣。人稱“小隱君”。在他父親過世后,被朝廷錄為天興尉,之后升遷為西京左藏庫副使、涇原路都監(jiān)、知原州(今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固原市)。歷任西上閣門副使、環(huán)慶、永興軍路鈐轄、寧州知州、鄜、隰二州知州。享年七十歲。
種諤,曾受陸侁推薦出任青澗城知州。元豐四年(公元1081年),西夏梁太后因不滿其子夏惠宗割讓黃河以南部分土地歸宋,將他兒子囚禁,身為鄜延(今陜西延安)副總管的種諤上疏朝廷請戰(zhàn)西夏。經朝廷同意后,種諤帶兵攻打米脂,打了三天沒攻破米脂,西夏也派出了八萬援軍支援米脂。雙方在無定川鏖戰(zhàn),種諤利用伏兵將西夏軍截為三段,使其不能相互呼應,宋軍大敗西夏軍,米脂守將介訛遇投降。種諤留千人守米脂,繼續(xù)前往銀、石、夏三州,一路上并沒有碰到西夏軍的抵抗。班師后,種諤被升為鳳州團練使、龍神衛(wèi)四廂都指揮使。
種諤一直有占據橫山的打算,他派兒子種樸前往朝廷獻策,朝廷派徐禧、李舜前往鄜延與種諤商議具體事宜。徐禧意見與種諤不同,徐禧堅持己見修永樂城,并上奏朝廷讓種諤守延州。
永樂城后來被圍,種諤作壁上觀沒有及時前往救援,導致永樂城之戰(zhàn)大敗,由于種諤是守邊重將,所以宋神宗并沒有追究他。種諤五十七歲時,死于背疽。
種誼是種世衡的小兒子,他風流倜儻,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他出任岷州知州,吐蕃首領鬼章誘殺景思立后,聯(lián)合羌族部落準備聯(lián)合攻宋。種誼在得到這個消息后,上報朝廷請求出戰(zhàn),朝廷派遣游師雄與種誼商量對策,最終決定與姚兕共同出兵討伐。鬼章戰(zhàn)敗后,逃往洮州。追到洮州城下,正趕上大霧,種誼率軍攻城,生擒鬼章。種誼也因功被封為西上閣門使、康州刺史,之后出任鄜州知州。
當時在延安流傳著一句"得誼,勝精兵二十萬。"的傳言,可見種誼的能力之強!
3、老小種經略
種師道是種世衡之孫,種記之子。他原名建中,因為避諱宋徽宗年號,改名為種師極,后被徽宗賜名為種師道。因為得罪蔡京被貶職,還被劃入了元祐黨籍。十多年間不能被重用。
之后,種師道出任懷德軍(今寧夏固原)期間,西夏想重新劃定邊境,西夏使臣焦彥堅稱要收回原來的國土,種師道說:“如果說故地,漢唐時疆界,西夏的國土可沒有現(xiàn)在這么大。”
西夏使者無言以對。
宋徽宗召種師道入朝詢問邊疆情況,想要提拔于他,卻遭到了童貫的嫉妒。
種師道在渭州期間,西夏入侵,兵發(fā)葫蘆河,種師道陳兵河邊做出了決戰(zhàn)的態(tài)勢。暗中卻派遣偏將曲克出橫嶺裝作援兵,西夏兵聽說宋軍援兵已到,氣勢上就矮了一截,種師道的心理戰(zhàn)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他又安排楊可世斷西夏軍后路,姚平仲正面迎敵。夾擊之下,西夏兵大敗。
種師道對童貫征遼存有異議,被迫辭官。金人南下,種師道被重新啟用。當種師道到洛陽時,完顏宗望已經到達開封。有人勸種師道屯兵汜水,他認為在金兵不知他虛實的情況下,應該大張旗鼓,這樣可以鼓舞開封軍隊的士氣。種師道的勤王兵馬號稱百萬,金人聽說后,稍有忌憚,將軍隊稍微北退,暫緩了開封的壓力。
當時,種師道年事已高,天下都稱呼他為“老種”,這應該就是老種經略的來歷。種師道到達開封后曾經勸諫宋欽宗與金軍決戰(zhàn),被欽宗拒絕。
種師道的兄弟種師中也是當時的名將,金人南下,種師中奉命支援中山、河間。完顏宗翰到太原后,周邊各縣相繼被困。許翰信的責備種師中延誤戰(zhàn)機,種師中倉促出兵,由于準備不足,以及約好的姚古、張灝失信沒有及時救援,種師中最終力戰(zhàn)而死。
太原失陷后,種師道曾經勸欽宗暫時前往長安,暫避鋒芒,卻被朝臣們視為怯戰(zhàn)。不久種師道病死,享年七十六歲。京城被金軍攻破后,欽宗曾經后悔,沒有聽種師道之言,以至于才有了靖康之恥。
京師失守,帝搏膺曰:"不用種師道言,以至于此!"金兵之始退也,師道申前議,勸帝乘半濟擊之,不從,曰:"異日必為國患。"故追痛其語。建炎中,加贈少保,謚曰忠憲。
總結:
折家將一直處于抵抗契丹的最前沿,種家將也在抵抗西夏的過程中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們可以稱為虎父無犬子的典范,但是在重文輕武的宋朝,他們的能力卻被處處掣肘,沒能發(fā)揮到最大化,是一個時代的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