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guān)于宋太祖趙匡胤在位十六年為什么始終沒有立事實嫡長子趙德昭為皇太子這個問題,個人認為,要分幾個階段來看。



首先是第一個階段,建隆時期。建隆元年,在陳橋驛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正式開元建國,建立了大宋王朝。雖然宋王朝后來成為了正統(tǒng)王朝,但是彼時它的性質(zhì)和五代十國時期的其他王朝并沒有太多不同。五代十國時期是一個有槍便是草頭王的時代,扯上一面黃旗往身上一披就敢自稱皇帝!周太祖郭威這么干過,宋太祖自己也是這么干的,周恭帝郭宗訓不就是這么讓宋太祖趕下臺的嗎?而主少國疑,正是后周政權(quán)倒臺的一個重要原因,稱帝之后的宋太祖面臨著和周世宗郭榮同樣的窘境。建隆元年,宋太祖活著的兩個兒子趙德昭才九歲,趙德芳尚在襁褓之中。一旦宋太祖像周世宗那般英年早逝(周世宗沒活過四十歲,而彼時宋太祖已經(jīng)三十三歲),他的兒子將面臨周恭帝同樣的局面。雖然人都不希望自己早死,但是有周世宗的先例在,宋太祖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那么,該怎么辦?四個字,找個備胎!那么誰最適合當這個備胎?很顯然,自己的胞弟趙光義(即宋太宗,原名匡義,為避宋太祖帝諱更名光義)最合適。于是,當初周世宗的那一套行頭被安在了宋太宗頭上,晉王兼開封府尹,這是五代時期約定俗成的無冕儲君?梢姡鸪跛翁娴拇_是將宋太宗置于了儲君的地位。但是,為什么沒有明立為皇太子或者叫皇太弟呢?原因很簡單,宋太宗就是一個備胎,一旦自己的兒子長大成人,宋太祖還是準備換上兒子的。一旦明立,勢必引發(fā)政局動蕩。而這個約定俗成的所謂無冕儲君,我愿意認、你就是,我不愿意認、你就不是!



第二個階段是乾德時期。建隆的三年、加上乾德的六年,九年時間。這個時期內(nèi),宋太祖的兒子們在漸漸長大,到乾德六年時,趙德昭已經(jīng)十八歲上下,用現(xiàn)在的標準來衡量也已經(jīng)成年了。而就在這九年的時間里,因為宋太宗一直頂著儲君的光環(huán),而宋太祖的兒子們沒有任何封爵,朝中勢力已經(jīng)紛紛開始站隊,宋太宗借機大肆發(fā)展自身勢力,而這也成了后來宋太祖用兒子替換胞弟宋太宗的最大障礙!因為兒子還在成長期,而且宋太宗仍然具有其繼續(xù)以儲君身份存在的價值,宋太祖并沒有急于易儲,畢竟彼時他才四十歲剛出頭、身體健康,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等,而貿(mào)然易儲,除了導致政局動蕩,并沒有太大益處。個人認為,到乾德后期時,實際上宋太祖內(nèi)心很可能已經(jīng)有了易儲的打算了,只不過沒有公開表露而已。



第三個階段是開寶時期,這個時候宋太祖內(nèi)心實際上已經(jīng)有了易儲的打算。如果擱明太祖朱元璋身上,或許就直接動刀子解決問題了,可是宋太祖偏偏是個不喜歡用刀子解決問題的人,這一點從他接連上演兩出杯酒釋兵權(quán)也能看得出。因此,宋太祖并沒有選擇極端方式,而是采取了溫水煮青蛙的處理方式,想逐步削弱胞弟宋太宗的勢力,以達到易儲的目的。從現(xiàn)有史料來看,這段時期也是趙氏兄弟矛盾較多的一個時期,這也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宋太祖彼時的心態(tài)。不過,畢竟宋太祖才四十多歲,來日方長,他并不著急,當然可能也有宋太宗尾大不掉的原因,宋太祖為了避免政局動蕩而沒有操之過急。



隨著時間的推移,宋太祖的身體卻慢慢等不起了。開寶晚期,宋太祖病了,還病得不輕。畢竟年近五旬,從畫像來看,宋太祖比較肥胖,加之這個年齡正是三高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fā)期,宋太祖身體變差也是正常的。到這個時候,宋太祖已然不能再等了。從宋太祖的行事風格來看,他很可能還是想再上演一出杯酒釋兵權(quán),如果動刀子解決問題,他早就應(yīng)該動手了,可是并沒有。個人認為,所謂“燭影斧聲”很可能就是一出草草收場、未能達到目的的杯酒釋兵權(quán)。趙氏兄弟為了這個問題發(fā)生了激烈爭吵,畢竟讓宋太宗主動交出即將到手的皇位,很難。或許有人會覺得臣下和皇帝激烈爭吵不太正常,不過別忘了,二趙曾經(jīng)做了二十年布衣兄弟,私下爭吵并不是沒有可能;蛟S正是因為激烈爭吵、情緒激動,加之酒精的催化,最終導致了宋太祖病情加重或者突發(fā)心腦血管疾病暴亡。從醫(yī)學方面來看,這種可能性是相當大的。本人向來不認同宋太宗弒兄說:一來弒君這種事根本沒有必要自己動手,歷朝歷代弒君篡位者都避嫌唯恐不及,沒有是誰自己親自動手的!二來宋太祖是武將出身、膀大腰圓,宋太宗相對要文弱許多,宋太宗想殺了宋太祖、還要全身而退,很難。三來第二天宋太祖被發(fā)現(xiàn)亡故后,開寶宋皇后的反應(yīng)不是追究宋太宗弒君,而且想迎立趙德芳制造既成事實,這不符合常理。至于不少人所謂的下毒說,就更加說不通了。給現(xiàn)任皇帝下毒可不是后來給李煜下毒,彼時的宋太宗恐怕還沒這個能力,更何況二人是在一起飲宴,宋太宗給他哥下毒就不怕出現(xiàn)意外、毒死自己?退一萬步講,即便他有這個能力、也能保證不會誤傷自己,古代的毒藥無非砒霜、鴆毒之類,中毒癥狀明顯。第二天宋太祖如果被發(fā)現(xiàn)中毒身亡,宋太宗就是第一嫌疑人,開寶宋皇后既然有心讓趙德芳即位,完全可以以此為借口,先將宋太宗弒君的事情公開,如此一來自己便占據(jù)了主動地位和道德制高點,完全沒有必要先派人迎趙德芳入宮、企圖制造既成事實,不是嗎?因此,下毒說根本站不住腳!



不管宋太祖怎么死的,總之他死了,一切戛然而止。他的兩個兒子根本不可能是羽翼豐滿的宋太宗的對手,最終只能接受既成事實。如果宋太祖當夜沒有暴亡,個人認為,事后或許他就沒這么客氣對待這位胞弟了,搞不好真會用刀子解決問題。畢竟彼時的宋太祖可是實權(quán)皇帝,宋太宗羽翼再豐滿,恐怕也斗不過宋太祖。但是,歷史沒有如果!趙光義最終成了趙炅,成了宋太宗。

最佳貢獻者
2

960年,趙匡胤發(fā)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取了后周的政權(quán),建立了宋朝,史稱“北宋”。至976年11月14日,趙匡胤駕崩,享年五十歲,在位十六年。

趙匡胤長子早亡,次子德昭在趙匡胤駕崩時,年已二十五歲。但德昭并沒有被趙匡胤立為太子。976年,宋太祖駕崩后,其弟趙光義登基為帝。

趙匡胤為什么不早立德昭為太子,培養(yǎng)接班人?駕崩不傳位于子德昭,而傳位于弟光義呢?用現(xiàn)在時髦的話來講:那就是“實力不允許呀!”。

不要認為是皇帝就權(quán)力無限。“陳橋兵變”應(yīng)該是趙匡胤和趙光義、趙普等人共同謀劃的。宋朝建立后,趙匡胤做了皇帝,但趙光義等人也分享了很大的權(quán)力。

趙匡胤需要顧及和平衡各種勢力。如果,趙匡胤早立德昭為太子的話,可能歷史上出現(xiàn)的不只是“燭光斧影”還會有太子的“英年早逝”。

979年,已坐上皇帝寶座的趙光義借故斥責趙德昭有謀奪皇位之心,趙德昭退朝后驚懼不已、自刎而死;剡^頭來看,趙匡胤當年沒有立德昭為太子,也是對他的一個保護吧。

3
《老規(guī)矩:一個欺負孤兒嫂子寡母的故事》

有個年輕的小伙子早年時期游走于天下,說白點就是無業(yè)游民,后來得到一位恩人賞識提拔得以施展才華,還和恩人的兒子成了過命的兄弟,恩人過世后恩人的兒子做了家主,這個年輕人也成了大管家,可惜得是兄弟死的早啊,臨死前把自己的妻子和年幼得兒子交給他照顧,嫂子對他十分信任,家里大小的事情都交給他,剛開始這個年輕人本本分分照顧嫂子和侄兒,可是權(quán)力的誘惑太大了,他安耐不住內(nèi)心的欲望假惺惺的演場賊喊捉賊的戲就仗著孔武有力霸占了兄弟家產(chǎn),還把兄弟的兒子趕到了偏僻的惡劣之地讓他自生自滅。

這個恩人是郭威,兄弟是柴榮,這個年輕是??

說正事兒:老趙家一家人那是老謀深算得一家子人兒啊,要知道那時候得宋朝也不是像我們大家現(xiàn)在認知中的一樣,建立得時候大家壓根兒不相信它可以存在300多年,趙匡胤那是怎么建立得宋朝,那是欺負自己老主子死后留下得孤兒寡母建立得這個國家,那時候皇帝和武將的關(guān)系更像是一種合作,只是手底下的兄弟沒想到剛剛把大哥捧到皇帝的位子上,老大就使軟刀子來了個杯酒釋兵權(quán),可是這些人影響力還在啊,隨時可以舉旗造反的,那天你老趙家剩下孤兒寡母的時候,說不定就來個你老趙第二,就許你欺負別人孤兒寡母,我也可以欺負你孤兒寡母。


沒有什么手足情深:翻手為云覆手為雨,所有一切都是老趙家兄弟的算計罷了!

各位看官大家仔細琢磨一下,五代十六國時期,多少個政權(quán)從建立到消失都只是幾十年得事兒,趙匡胤那是什么人,他能不清楚自己手底下這些兄弟得想法,他倒是想立自己得兒子做太子,下面兄弟可不會服氣這個剛剛才十歲得男孩子,至于為什么過了十六年還是沒有冊封自己得兒子而是讓兄弟做皇太弟,這也是老趙兄弟兩的謀劃,因為老趙篡位的時候,他兄弟怎么著也是參與了的,在軍隊里有一定威望,這樣一來下面兄弟一看咱是玩兒不過老趙兄弟的,安安心心做個本分臣子吧。而且嚴格意義上來說統(tǒng)一全國的是他弟弟趙光義!

造化弄人!造化弄人!你逼死手足兄弟之后,你手足兄弟逼死你的兒子。

最關(guān)鍵的是:老趙他沒有想到自己會死的這么早啊,他死的時候才49歲,算不得高壽吧,如果再給他十年時間那可能情況就不一樣了,老趙死后他的二兒子被趙光義逼死“按史書記載,是被趙光義責備后自盡而死”!

4

引言:《宋史》——《杜太后傳》里面記敘:“建隆二年,太后不豫,太祖侍藥餌不離左右。疾亟,召趙普入受遺命。太后因問太祖曰:“汝知所以得天下乎?”太祖嗚噎不能對。太后固問之,太祖曰:“臣所以得此天下者,皆祖考及太后之積慶也!碧笤唬骸安蝗唬芍苁雷谑褂變褐魈煜露。使周氏有長君,天下豈為汝有乎?汝百歲后當傳位于汝弟。四海至廣,萬幾至眾,能立長君,社稷之福也!碧骖D首泣曰:“敢不如教。”太后顧謂趙普曰:“爾同記吾言,不可違也。”命普于榻前為約誓書,普于紙尾書“臣普書”。藏之金匱,命謹密宮人掌之!贝藶椤敖饏T遺詔”,意思是杜太后要趙匡胤傳位于其弟弟趙光義,這份遺詔并沒有得到后世認同,甚至受到了質(zhì)疑。

一、趙匡胤死亡,事發(fā)突然,并沒有交代清楚太子人選。

趙匡胤奪天下并不名正言順,確實是因為皇帝年幼。周世宗柴榮北征回京后不久就身體不適,后來駕崩,在臨終前任命趙匡胤為殿前都點檢,掌握殿前禁軍兵權(quán)。

北漢及契丹聯(lián)合侵擾邊境,趙匡胤領(lǐng)命前往抵御邊境強權(quán),大軍于京城汴梁東北二十公里的陳橋驛發(fā)生兵變,將士們擁立趙匡胤為帝,史稱陳橋兵變。趙匡胤班師回京,后周幼帝柴宗訓禪位,趙匡胤陳橋兵變,黃袍加身。

一個武將東征西討,身體健康,精神飽滿,他并不知道自己會那么快就掛了,他料想不到未來的事情,在他稱帝后,還屢次御駕親征,吃嘛嘛香,身體倍棒。一個精力充沛的帝王,剛剛拿到皇權(quán)的入場券,他也不會輕易放權(quán)。

長子雖然早亡,但是次子趙德昭尚且年輕,一個年輕人在面對皇權(quán)競爭時,還是需要歷練的,縱觀帝王對于下一代的培養(yǎng),都是讓他們從基層做起,只有了解最基本的為帝之道,知道人間疾苦,方為合格的帝王。

趙匡胤自己奪得皇位,本就不名正言順,他更害怕下一代因為年幼而守不住得來的天下,但是他雖然有此打算,但是他沒有算出,自己的生命在何時結(jié)束,他的匆匆離開,讓帝位空懸。

他的死也成為了千古之謎,“燭光斧影”給他的死籠罩了一層神秘的面紗,開寶九年(976年),趙匡胤在北征契丹的途中,十月十九日夜里,與其弟趙光義飲酒,共宿宮中;隔日清晨,趙匡胤暴死,享年49歲。趙匡胤突然的暴斃,使得他根本來不及交代后事。

二、趙匡胤是從血與火里走出來的帝王,他懂得要坐好天下,必須在基層歷練,從他給趙德昭的職位來看,他是想讓年輕的趙德昭多多了解民情,從這些跡象表明,他是有意讓趙德昭做未來的繼承人的。

趙德昭為人沉穩(wěn),喜怒不露于行,按照習慣,皇子及笄就要出閣為王,但是宋太祖趙匡胤認為趙德昭年幼,并不適合立刻封王。

在波詭云譎的權(quán)利爭奪面前,趙德昭還是太年輕,趙匡胤知道自己帝位的來歷,確實是因為后周幼帝沒有主事天下的能力,沒有一個人不是自私的,自己奪下的江山,給其弟弟,趙匡胤也不是甘心的人。干德二年六月初五,趙匡胤授任趙德昭為貴州防御使。

領(lǐng)導要坐穩(wěn)天下,必然要從基層開始做起,慢慢了解民間疾苦,才能更好的為帝,開寶四年十二月初五日,宋太祖舉行慶;顒,增加趙德昭的食邑戶數(shù)。開寶六年,宋太祖授任趙德昭為興元尹、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在宋太祖在世之時,一直沒有給趙德昭封王。

種種跡象表明,趙德昭都在基層做領(lǐng)導干部,沒有這些基層工作經(jīng)驗,將來怎么管理煌煌天下,沒有封王之前的這些職務(wù),都是宋太祖對趙德昭的鍛煉。

趙匡胤是從血與火里走出來的帝王,他懂得要做一個好皇帝,是需要有“帝王之術(shù)”,趙匡胤雖然奪得天下的手段并不光明,但是他心地清正,寬仁大度,虛懷若谷,好學不倦,他自己也崇尚節(jié)儉,改變了五代以來的奢靡風氣,這些都是他體察民情,從基層里練就的東西,他當然知道,對于孩子,這些也同樣重要。

三、“金匱遺詔”的歷史謎案

歷史總是有很多謎案,這個金匱遺詔的真假,暫不去辨別,如果杜太后真說出了這番話,其中的道理還是有的。

趙德昭成年后,趙匡胤為何不立為太子,而要寵著弟弟,這就要說到五代十國的戰(zhàn)亂背景了,當時軍閥割據(jù),各自擁有勢力,皇帝無法制約武將專權(quán),這也為后來大宋“重文輕武”的國策留下了伏筆。

杜太后也是一個經(jīng)歷過大場面的女人,她說得也是極有道理的,她說,趙匡胤能夠稱帝,是因為主幼國疑,如果立趙德昭為太子,可能無法避免叔侄相殘,從而造成國家內(nèi)耗的局面。

趙匡胤也許真能聽進去杜太后的建議,但是金匱遺詔的疑點還是頗多的,所以趙光義是不是因為哥哥趙匡胤反悔而反目,這也是一個歷史謎案。

“金匱遺詔”的存疑之處:1、杜太后怎么能預言趙匡胤死后,兒子尚幼?事實上趙匡胤死后,趙德昭已經(jīng)是一位翩翩少年郎了,已經(jīng)25歲的孩子,心智成熟,哪一點不符合繼承帝王的資格?2、那“傳位于二弟”又是指傳位給趙光義,還是指趙廷美兩位弟弟?傳位之人尚不明確?

在趙光義即位后,連趙德昭的死因都是謎團,北伐失敗,將士們也多有微詞,有功不賞的事情,讓三軍的士氣低落,趙光義正在養(yǎng)傷,群臣不得覲見,趙德昭年輕氣盛,進入皇宮去勸說趙光義賞賜有功之人,不料趙光義勃然大怒,對趙德昭說:“等你當了皇帝后,再頒賞不遲!”

因為這件事,趙德昭居然自殺了,不知道什么樣的特殊力量,因為一件被訓斥的事情,趙德昭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趙光義聽說此事,跑過去就抱住趙德昭的尸體,大哭著說:"癡兒何必這樣?他后來改追封趙德昭為吳王,又改追封為越王。

金匱遺詔”、“燭光斧影”、“趙德昭之死”,都是千古謎案,沒有確切的證據(jù)說明真?zhèn),歷史的迷人之處,就在于他的神秘,趙匡胤在位十六年不立趙德昭為太子,不能一概而論就是因為“金匱遺詔”,也不能確定他真有心意把皇位傳給趙光義。

5

宋太祖趙匡胤自 " 陳橋兵變 " 稱帝至疑似 " 斧聲燭影 " 駕崩,共計在位 16 年。趙匡胤共有四個兒子,其中長子趙德秀和三子趙德林早亡,而另外兩個兒子趙德昭和趙德芳身體都很健康,而且禮賢下士,在朝野中有不錯的聲譽?墒菫楹谓K其一生,趙匡胤都沒有立太子,甚至沒給兒子封王呢?難道他是真的有意讓弟弟趙光義接班?


五代十國形勢圖

趙匡胤的嫡長子趙德昭在宋朝建立的時候就已經(jīng)十歲了,但是趙匡胤在位的 16 年時間中,趙德昭始終未被封王,他的最高官職就是做到了使相,上篇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對使相這個官職有過間斷的介紹,他的地位和節(jié)度使及宰相平起平坐,但是立親王還有一個臺階。而趙光義在宋朝建立后不久就被趙匡胤封為晉王,并且被擢升為開封府尹,這就是五代時期的 " 親王尹京 "。



后周太祖郭威

五代時期有一個慣例:尹京的親王就是帝國未來的指定接班人!周世宗柴榮就是以親王尹京的身份成為太祖郭威的接班人,而后周之后的宋朝則延續(xù)了這一慣例。那么,真的是因為 " 金匱之盟 " 的約定,讓趙匡胤不得不傳位給弟弟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傳位給弟弟,很可能就是趙匡胤的本意!



趙匡胤劇照

趙光義本來在朝野沒有多大的名望," 陳橋兵變 " 后,他長期的身份不過就是皇弟而已,但他的權(quán)勢是趙匡胤一手培養(yǎng)的。比如趙光義 " 陰養(yǎng)死士 ",高瓊、葛霸等一批武將長期圍著他轉(zhuǎn),趙匡胤不但不管不問,還賞賜給他們財物,讓他們盡心盡力輔佐晉王;晉王生病時,趙匡胤親手給他艾灸,晉王嫌疼,趙匡胤就在自己身上先做實驗;趙匡胤還多次表示 " 晉王龍行虎步,吾不如也 "。他的所作所為確實給人帶來了 " 傳位晉王之志素定 " 的印象。



趙德昭畫像

那么趙德昭既然已經(jīng)成年,趙匡胤為何不把他立為太子,而是始終寵著弟弟呢?這又要聯(lián)系到戰(zhàn)亂頻仍的時代背景了。后晉成德節(jié)度使安重榮曾毫無避諱地說:"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耳!" 五代時期的長期戰(zhàn)亂,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皇帝的勢力無法制止武將專權(quán),杜太后說得沒錯:趙匡胤之所以能夠稱帝,就是因為后周主幼國疑!所以,趙匡胤只有傳位給長君才能避免宋朝成為第 " 六代 "。趙匡胤、趙光義、趙德昭三人的年齡分別相差 12 歲,如果真的立趙德昭為太子,那可能真的無法避免叔侄相殘、國家內(nèi)耗的結(jié)局。所以,趙匡胤只有兩個選擇:要么除掉趙光義,要么傳位趙光義。他選擇了后者,來保全弟弟和侄子的性命。


趙匡胤與趙光義

然而,趙匡胤的一番良苦用心最終打了水漂,弟弟趙光義即位之后并沒有放過自己的兩個兒子。但從另一方面看,也許正是因為趙光義的即位,宋朝才避免了二世而亡的結(jié)局。

6

答:宋太祖趙匡胤是個雄謀大略之人,他在長達十六年的時間里都沒有將兒子趙德昭立為太子,是因為需要考慮的問題太多了。

首先,所謂的“金匱之盟”是趙光義坐了六年龍庭之后,和趙普合伙炮制出來的。這個以前我已專門論證過了,這里就不展開來說了。

不過,不可否認,“金匱之盟”里杜太后的擔心,趙匡胤是有的。

畢竟,五代亂世,改朝換代快得如同走馬燈,誰也不知明天會發(fā)生什么。

趙匡胤自己的江山是從周世宗兒子那兒搶來的,周世宗死的時候也不過才38歲,趙匡胤登位這年,他已經(jīng)33歲了。而他的兩個兒子,趙德昭才9歲,趙德芳尚在襁褓之中。

一旦自己有什么意外,乳臭未干的趙德昭怎么保得住江山不被別人奪了去?!

好在趙匡胤和周世宗不同,他有兩個弟弟,趙光義和趙廷美。

所以,趙匡胤是在兩個兒子尚處自幼階段,把弟弟趙光義當作備胎用的。

到了乾德二年,趙德昭17歲出閣了。

咦?趙匡胤為什么不冊封他為太子呢?

主要是趙光義在這個時候已經(jīng)形成了一股勢力,一旦趙匡胤在這時突然定儲,可能會引起趙光義不適,不定出什么亂子。

而且,這時的趙匡胤已經(jīng)到了41歲,過了周世宗死亡的那個坎,人也老練了,心也穩(wěn)定了,不再像早幾年那個瞻前顧后了,他也覺得趙德昭毫無政治經(jīng)歷,嫩,需要歷練。于是,不但沒有冊封太子,而且沒有按照規(guī)矩以皇子身份封王,而是循序漸進,到了開寶六年,趙德昭的職務(wù)已經(jīng)上升到興元尹、山南西道節(jié)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當然,為了照顧趙光義的情緒,趙匡胤也在這一年晉他封為晉王。

有人仍然覺得奇怪,為什么不同時給趙德昭封王呢?

但必須要注意,趙光義封王前已呈尾大不掉之勢,權(quán)壓宰相。

趙匡胤給他封王,卻也同時提升趙廷美和趙德昭的職位,加趙德昭任同平章事,增強他在中樞的影響;趙廷美則兼任侍中。另外,又把與趙光義相得甚歡的趙普解任,提升盧多遜為參知政事,成為副宰相。

這么一來,趙光義雖然封王,名義在宰相之上,但實際勢力并沒有得到增長,原來的一元結(jié)構(gòu)被打破,他已經(jīng)遭受到了一定的鉗制。

也在這一年,呂余慶、沈義倫、薛居正等人先后為相,可以說,趙光義慌得一逼。

如果趙匡胤不是在開寶九年突然遭遇了“斧聲燭影”,趙德昭封王、冊封為皇太子,那是鐵板釘釘?shù)氖隆?/p>

唉,趙匡胤老謀深算,算來算去,算不過天,算不過命,帝位落到了趙光義手上,可惜了。

7

趙匡胤在位期間沒有立太子,這是唐末五代環(huán)境使然——“五代不立太子是政治常態(tài)”,但他是有皇儲人選的,那就是晉王、開封府尹趙光義!緯翰徽摳暊T影和金匱之盟】

一、五代不立太子是政治常態(tài)

五代政權(quán)沒有一個正式冊封的太子,皇帝確認皇儲身份的方式是慣例做法——“親王尹京”,即“親王封號”+“京城府尹職銜”,試看如下例子:

1. 后梁時,養(yǎng)子朱友文以“博王、開封尹”為后梁太祖朱溫之儲(未即位,未冊太子,被殺);

2. 后唐時,子李從榮以“秦王、河南尹”為后唐明宗李嗣源之儲(未即位,未冊太子,被殺);

3. 后晉時,從子石重貴以“齊王、廣晉尹”為后唐高祖石敬瑭之儲(即位,未冊太子);

4. 后漢時,長子劉承訓以“開封尹”為后漢高祖劉知遠之儲(未即位,未冊太子,生前未及封王,死后追封魏王);

5. 后周時,養(yǎng)子柴榮以“晉王、開封尹”為后周太祖郭威之儲(即位,未冊太子)。

由此可見,即便是柴榮這種遵遺命即位,無可置疑的儲君,即位前也未被冊為太子。郭威本來是有充足時間冊立太子的,但他沒有,所留遺制內(nèi)容是“晉王榮可于柩前即皇帝位”,其他皇帝的遺詔通常也是“X王XX可于柩前即位”,沒有一個立太子的。

至于那些不是以“親王尹京”身份即位的帝王,如后唐李從厚、后漢劉承祐、后周柴宗訓等等,大多是因為前任皇帝死的比較突然,沒來得及走“封王+尹京”的程序,自然更不可能取得皇太子身份,只能直接按遺詔繼承皇位。

二、趙匡胤因襲五代慣例

趙匡胤建宋,制度大多沿襲唐末五代,沒有大的創(chuàng)新,朱熹曾說“太祖……只是去其甚者,其他法令條目多仍其舊。大凡做事的人,多是先其大綱,其他節(jié)目可因則因,此方是英雄手段!痹诖_立皇儲之事上,趙匡胤及其繼任者也受到五代慣例影響:

1. 宋太祖死前,趙光義為晉王、開封尹,正是柴榮即位前的職銜,皇儲之選;

2. 宋太宗即位,趙廷美為齊王,開封尹,后改封秦王,皇儲之選;

3. 宋太宗晚年,欲以三子襄王趙恒為儲,遂以為開封尹,改封壽王,于是立為皇太子。

事實上,自晚唐以來,“皇太子”就成了稀罕物事,中原王朝第一個經(jīng)過正式冊立的皇太子竟是宋真宗趙恒,以至于京師滿城歡喜雀躍,爭睹皇太子風采。

至于其中原因,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說的很明白:

“自唐天佑以來,中國多故,不遑立儲貳,斯禮之廢,將及百年”。

兵荒馬亂,禮崩樂壞,那些在承平年代實行的復雜禮制并不適用,趙匡胤在宋初也不可能預見今后的王朝命運,他不立皇太子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反正前朝都這么干。

綜上所述,親王尹京即是皇儲身份,不需冊立太子的慣例已沿襲數(shù)十年,成為世所公認、十分明確的意思表示,就連趙光義傳位給自己的親兒子,也要先廢了趙廷美這個皇儲,然后封趙恒為王,再任開封府尹,最后才名正言順冊立為皇太子。

至此,趙匡胤十余年不立太子的原因,和趙光義為皇儲的意思表示就十分明確了。

8

五代十國時期,沒有皇權(quán)天授的概念,一個皇帝能不能坐穩(wěn)天下,全看他在軍隊中有沒有資歷、有沒有治國的經(jīng)驗。

如果兩項都具備,就能坐穩(wěn)繼位。

反之,即便坐上了皇帝寶座,也坐不長久。

像這種資歷不夠卻坐上皇位,最后又被權(quán)臣搞下臺的案例,當時數(shù)不勝數(shù),比如后梁廢帝朱友珪,后唐閔帝李從厚,后漢隱帝劉承祐,后周恭帝柴宗訓等等。



我們知道,趙匡胤是靠篡位才上的位,皇帝是個什么玩意,他心知肚明。他很清楚,趙德昭的資歷不夠,即便自己立其為儲君,最后肯定也坐不穩(wěn)。所以,趙匡胤根本就沒想過要立年僅十歲的趙德昭為儲君,而是一開始就直接內(nèi)定了趙光義為繼承人

他讓趙光義以親王身份擔任開封尹,并且從不約束其發(fā)展私人勢力,這就是他立趙光義為儲君的證據(jù)。

立弟弟,不立兒子,雖然有違人之常情,但這就是事實。

在當時那個時代,趙匡胤如果不培養(yǎng)趙光義,可能歷史上就沒北宋了,“五代十國”就變成“六代十國”了。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會反駁,五代是五代,五代混亂是不假,可是趙匡胤當皇帝時,已經(jīng)是北宋了。而且趙匡胤登基后,他也做了很多加強皇權(quán)的政治改革。北宋和五代的情況怎么能混為一談呢?

這個問題要怎么說呢,北宋和五代雖然給人的感覺是兩個時代,趙匡胤登基后也確實加強了中央集權(quán),但是天下人的觀念并不會因為短短十幾年就能輕易改變的。

換而言之,趙匡胤在位的十幾年,政治制度上確實有改變,但老百姓和士大夫心中的觀念其實與五代時期,并沒有太大的區(qū)別。



就好比說后周,后周世宗實際上也有一定力度的集權(quán)改革,他為了把皇位傳兒子,可謂是煞費苦心,把權(quán)臣都防死了。可是他沒想到,他最信任的趙匡胤居然篡了位,而且整個朝廷沒人出來“伸張正義”……

又好比說趙光義,他在高梁河慘敗,坐驢車逃跑,諸將找不到他,以為他掛了,于是就要立趙德昭為皇帝,而不是說趕回去擁立趙光義的兒子趙元佐、趙元僖、趙恒等。趙光義為了這事,氣個半死,回去之后各種羞辱趙德昭,最終把大侄子逼死了。

這些例子都能說明,北宋初年,五代時期的作風沒散,換個天子很容易。老百姓和士大夫就是認為“兵強馬壯者”當為天子,儲君什么的都是白扯。誰兵強馬壯,大家伙就支持誰



說到這里可能又有人要說,就算你前面說的都有理,當初趙德昭年紀不大,趙匡胤確實沒得選,只能立趙光義。可趙匡胤死前,趙德昭已經(jīng)成年了,為什么趙匡胤還是不立他做繼承人呢?

這個問題說起來,只能怪趙匡胤自己挖的坑太大了,他已經(jīng)填不上了。

當時那個時代,皇帝有權(quán),禁軍大將們也有兵權(quán);实叟c大將之間即便沒有猜忌,也會因為權(quán)力而慢慢產(chǎn)生出猜忌。皇帝與大將之間相互屠殺,在當時是家常便飯的現(xiàn)象。

比如說后漢太祖劉知遠為了讓兒子劉承佑坐穩(wěn)皇位,臨死前吩咐劉承佑殺大將。大將們也不傻,皇帝要殺自己,難道手握兵權(quán)的自己就要伸著脖子讓他砍?所以大將郭威跟劉承佑一場火拼,最終把后漢滅了。

趙匡胤作為親歷者,很清楚這段歷史,所以他繼位后,他就把話挑明了,讓大將都把兵權(quán)上交,然后他也做出讓步,直接讓趙光義當接班人,大家都可以去巴結(jié)趙光義。這樣一來,皇帝與權(quán)臣之間的關(guān)系理清了,大家做到了相互信任,五代十國的混亂局面到這里才結(jié)束。

然而,flag已經(jīng)立下了,趙匡胤能穩(wěn)定社會的前提在于——他要守信用!

如果他敢背棄誓言,又改主意立趙德昭,他之前奠定的穩(wěn)定局面肯定會崩塌。之前被削權(quán)的大將們會覺得,趙匡胤說話不算數(shù)。

這些人會不會因此有反心,誰說的準?

另外,跟著趙光義混的一群人也會覺得皇帝哪天看自己老大不爽了,隨便制造個意外讓他掛掉,再立趙德昭,那大家之前的政治投資都白費了?現(xiàn)在再去巴結(jié)趙德昭,時間哪里還來不及?

在這種情況下,有異心的人肯定反叛。即便趙光義沒有反叛的心思,他手下的人為了富貴也會裹挾他造反。

所以,趙匡胤不敢玩這么大,他為了消除可能的猜忌,就必須要地位懸殊化,讓兒子不可能成為趙光義的威脅,這既是保護宋朝社稷,也是保護自己的兒子。

應(yīng)該說,趙匡胤的政治度量是非常大的。不過這么玩也有副作用,那就是趙光義與趙德昭的實力差距始終不在一個維度,趙德昭跟他三叔的差距被越拉越大。


當然從邏輯上說,趙匡胤的做法沒毛病。畢竟他也沒得選。五代那么多例子都證明了扶持兒子而兒子又坐不住江山,最后肯定是全家掉腦袋,社稷玩完。

只不過趙匡胤還是低估了趙光義,小看了人心險惡這句話。他以為自己恪守信用,趙光義也能恪守信用,保自己的幾個兒子一生平安。他人算不如天算,沒算到趙光義會如此下流,生生逼死了趙德昭、趙德芳。

如果趙匡胤早知道是這樣一個結(jié)果,可能他就跟趙光義火拼了。

9

趙匡胤死的時候已經(jīng)49歲,他的兒子趙德昭已經(jīng)25歲成年,按照中國古代的帝王傳統(tǒng),立兒子為太子,應(yīng)該是很正常的事情,為何他沒有這樣做呢?

我們都知道,趙匡胤死后,不是他的兒子繼承了皇位,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趙匡胤遲遲不立太子,是不是也從側(cè)面印證了“金匱之盟”的真實性呢?



想要搞明白這件事,不能按照現(xiàn)在人的思維去揣度,而應(yīng)該根據(jù)當時的時代背景,以及具體情況來分析。 縱橫總結(jié)出兩方面原因來解答,大家可以慢慢品。

趙匡胤和趙光義的合伙創(chuàng)業(yè)模式,讓趙匡胤不敢擅自立太子

趙匡胤是歷史上典型的權(quán)謀大師,在他設(shè)計的宋代政治體制下,幾乎從根本上消除了權(quán)臣,武將,地方勢力對皇權(quán)的威脅。

有人卻說趙匡胤百密一疏,沒有消除宗室子弟對皇權(quán)的威脅,最后導致自己的皇位被弟弟奪了去。

其實,我倒是認為,不是趙匡胤沒有想過“削蕃”,而是趙光義實在是一個很厲害的人,這樣趙匡胤也投鼠忌器,不敢把削掉趙光義的權(quán)力,甚至不敢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



大家看有關(guān)趙匡胤的事件時就會發(fā)現(xiàn),趙匡胤能夠發(fā)動陳橋兵變登上皇位,背后操控和執(zhí)行的人都是趙光義,可以夸張點說,沒有趙光義的支持,趙匡胤不一定有膽量篡位。

趙匡胤登基之初,北宋政權(quán)并非十分穩(wěn)定,也是一片混亂的局面,這個時候帶兵出征的人,還是趙光義。

簡單來說,趙匡胤的這個弟弟太牛了,而且也十分優(yōu)秀,正因為如此,可能也導致趙匡胤不敢擅自立太子。

兄終弟及傳位方式在五代十國時期的流行,趙光義本身也是皇位繼承人

由于很多人懷疑趙光義皇位來源的合法性,以至后來趙光義不得不拿出“金匱之盟”,也就是趙太后臨死前,讓趙匡胤答應(yīng)她在趙匡胤死后,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

口說無憑,還讓趙普“于榻前為約誓書,……藏之金匱”,所以就被稱之為“金匱之盟”。



很多人會說,哪有這么不靠譜的媽,因為寵愛自己另外一個兒子,就敢指定皇位繼承人,而且還留下證據(jù),肯定有假。

“金匱之盟”真假難辨,但是兄終弟及的皇位傳承方式,在五代十國以來極為流行。

因為亂世,所以容易出現(xiàn)非常規(guī)的事情,比如五代十國的假子制度就很流行,這些養(yǎng)子不但被委以重任,甚至還擁有繼承權(quán)。

五代只有幾十年,但是假子出身的皇帝就多達三個。

之所以會出現(xiàn)這種奇葩局面,就是因為局面太混亂,搞不好自己就被人整死了,自己的兒子太小繼承不了皇位,就得依靠自己扶持起來的養(yǎng)子來撐局面。

這種行為肯定是不利于長期發(fā)展的,但是五代十國太混亂,幾十年太久,只爭朝夕。

后周世宗柴榮就是郭威的養(yǎng)子,郭威死后,柴榮繼承大權(quán),柴榮死后傳給了自己的兒子,由于年幼,這才被趙匡胤取代。



趙匡胤當時兒子也不過二十多歲,北宋又處于內(nèi)憂外患之下,在趙匡胤死后,如果沒有一個強力的領(lǐng)導人物支撐的話,宋代未必不是五代的尾子。

連養(yǎng)子都能夠繼承自己的權(quán)力,自己的弟弟會沒有機會?

如果趙匡胤再活得久一點,或許趙德昭與趙光義的皇位爭奪會更激烈,但是當時來說,是沒有任何與趙光義爭奪的資本。

縱橫還是那句話,分析歷史事件,不能憑借現(xiàn)代人的思維去揣摩,而是根據(jù)當時的歷史背景去分析。

10

宋太祖趙匡胤在建立宋朝之時他的嫡長子趙德昭就已經(jīng)十歲了,然而宋太祖在位共計十六年中,他都沒有冊立太子,甚至他的兩個兒子(次子趙德芳)都沒有被封王。然而,在太祖即位的當年征討李重進之后,他的弟弟趙光義便被封為大內(nèi)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再加兼中書令,隨后又改封東都留守,封晉王。

趙匡胤的這種厚此薄彼,顯然是不正常的。另外,“親王尹京”的地位在五代十國時期本來就等同于皇位接班人。再加上后世流傳的“金匱之盟”,我們有理由相信,趙匡胤最初就有傳位給皇弟趙光義的計劃。他之所以做出這種選擇,可能于公于私有兩點考慮。

第一、五代時期戰(zhàn)亂頻繁,王朝更迭如同走馬觀花。后晉的承德軍節(jié)度使就曾經(jīng)直言不諱:“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兵強馬壯者為之耳”,所以在趙匡胤生活的年代,最忌諱的首先就是主少國疑,最忌諱的首先就是這個政權(quán)缺乏強有力的領(lǐng)導者。趙匡胤出于對這個剛剛建立的王朝的責任感,避免它成為五代之后的第六代而決定傳位給武功一般但文治頗強的弟弟,因為他知道宋朝現(xiàn)在最缺的是一位守成之君。

第二、傳位給弟弟趙光義也是避免宋朝內(nèi)耗的一種方式。趙光義在宋朝建立前后就已經(jīng)得到了很大的權(quán)利,并且工于權(quán)術(shù),如果讓仁義甚至堪稱懦弱的兒子趙德昭即位的話,則可能無法避免叔侄相殘導致國家內(nèi)耗的結(jié)局。所以,趙匡胤只有兩個選擇——除掉 趙光義或者傳位趙光義。他顯然無法選擇前者,而選擇后者直接傳位給趙光義的話,有保全兩個兒子的可能性,事實證明趙匡胤看錯人了,但這也是后話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