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宋太祖趙匡胤在位十六年為什么始終沒有立事實嫡長子趙德昭為皇太子這個問題,個人認為,要分幾個階段來看。
首先是第一個階段,建隆時期。建隆元年,在陳橋驛黃袍加身的宋太祖趙匡胤正式開元建國,建立了大宋王朝。雖然宋王朝后來成為了正統(tǒng)王朝,但是彼時它的性質(zhì)和五代十國時期的其他王朝并沒有太多不同。五代十國時期是一個有槍便是草頭王的時代,扯上一面黃旗往身上一披就敢自稱皇帝!周太祖郭威這么干過,宋太祖自己也是這么干的,周恭帝郭宗訓不就是這么讓宋太祖趕下臺的嗎?而主少國疑,正是后周政權(quán)倒臺的一個重要原因,稱帝之后的宋太祖面臨著和周世宗郭榮同樣的窘境。建隆元年,宋太祖活著的兩個兒子趙德昭才九歲,趙德芳尚在襁褓之中。一旦宋太祖像周世宗那般英年早逝(周世宗沒活過四十歲,而彼時宋太祖已經(jīng)三十三歲),他的兒子將面臨周恭帝同樣的局面。雖然人都不希望自己早死,但是有周世宗的先例在,宋太祖不得不考慮這個問題。那么,該怎么辦?四個字,找個備胎!那么誰最適合當這個備胎?很顯然,自己的胞弟趙光義(即宋太宗,原名匡義,為避宋太祖帝諱更名光義)最合適。于是,當初周世宗的那一套行頭被安在了宋太宗頭上,晉王兼開封府尹,這是五代時期約定俗成的無冕儲君?梢姡鸪跛翁娴拇_是將宋太宗置于了儲君的地位。但是,為什么沒有明立為皇太子或者叫皇太弟呢?原因很簡單,宋太宗就是一個備胎,一旦自己的兒子長大成人,宋太祖還是準備換上兒子的。一旦明立,勢必引發(fā)政局動蕩。而這個約定俗成的所謂無冕儲君,我愿意認、你就是,我不愿意認、你就不是!
第二個階段是乾德時期。建隆的三年、加上乾德的六年,九年時間。這個時期內(nèi),宋太祖的兒子們在漸漸長大,到乾德六年時,趙德昭已經(jīng)十八歲上下,用現(xiàn)在的標準來衡量也已經(jīng)成年了。而就在這九年的時間里,因為宋太宗一直頂著儲君的光環(huán),而宋太祖的兒子們沒有任何封爵,朝中勢力已經(jīng)紛紛開始站隊,宋太宗借機大肆發(fā)展自身勢力,而這也成了后來宋太祖用兒子替換胞弟宋太宗的最大障礙!因為兒子還在成長期,而且宋太宗仍然具有其繼續(xù)以儲君身份存在的價值,宋太祖并沒有急于易儲,畢竟彼時他才四十歲剛出頭、身體健康,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等,而貿(mào)然易儲,除了導致政局動蕩,并沒有太大益處。個人認為,到乾德后期時,實際上宋太祖內(nèi)心很可能已經(jīng)有了易儲的打算了,只不過沒有公開表露而已。
第三個階段是開寶時期,這個時候宋太祖內(nèi)心實際上已經(jīng)有了易儲的打算。如果擱明太祖朱元璋身上,或許就直接動刀子解決問題了,可是宋太祖偏偏是個不喜歡用刀子解決問題的人,這一點從他接連上演兩出杯酒釋兵權(quán)也能看得出。因此,宋太祖并沒有選擇極端方式,而是采取了溫水煮青蛙的處理方式,想逐步削弱胞弟宋太宗的勢力,以達到易儲的目的。從現(xiàn)有史料來看,這段時期也是趙氏兄弟矛盾較多的一個時期,這也從另一個側(cè)面反映了宋太祖彼時的心態(tài)。不過,畢竟宋太祖才四十多歲,來日方長,他并不著急,當然可能也有宋太宗尾大不掉的原因,宋太祖為了避免政局動蕩而沒有操之過急。
隨著時間的推移,宋太祖的身體卻慢慢等不起了。開寶晚期,宋太祖病了,還病得不輕。畢竟年近五旬,從畫像來看,宋太祖比較肥胖,加之這個年齡正是三高及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fā)期,宋太祖身體變差也是正常的。到這個時候,宋太祖已然不能再等了。從宋太祖的行事風格來看,他很可能還是想再上演一出杯酒釋兵權(quán),如果動刀子解決問題,他早就應(yīng)該動手了,可是并沒有。個人認為,所謂“燭影斧聲”很可能就是一出草草收場、未能達到目的的杯酒釋兵權(quán)。趙氏兄弟為了這個問題發(fā)生了激烈爭吵,畢竟讓宋太宗主動交出即將到手的皇位,很難。或許有人會覺得臣下和皇帝激烈爭吵不太正常,不過別忘了,二趙曾經(jīng)做了二十年布衣兄弟,私下爭吵并不是沒有可能;蛟S正是因為激烈爭吵、情緒激動,加之酒精的催化,最終導致了宋太祖病情加重或者突發(fā)心腦血管疾病暴亡。從醫(yī)學方面來看,這種可能性是相當大的。本人向來不認同宋太宗弒兄說:一來弒君這種事根本沒有必要自己動手,歷朝歷代弒君篡位者都避嫌唯恐不及,沒有是誰自己親自動手的!二來宋太祖是武將出身、膀大腰圓,宋太宗相對要文弱許多,宋太宗想殺了宋太祖、還要全身而退,很難。三來第二天宋太祖被發(fā)現(xiàn)亡故后,開寶宋皇后的反應(yīng)不是追究宋太宗弒君,而且想迎立趙德芳制造既成事實,這不符合常理。至于不少人所謂的下毒說,就更加說不通了。給現(xiàn)任皇帝下毒可不是后來給李煜下毒,彼時的宋太宗恐怕還沒這個能力,更何況二人是在一起飲宴,宋太宗給他哥下毒就不怕出現(xiàn)意外、毒死自己?退一萬步講,即便他有這個能力、也能保證不會誤傷自己,古代的毒藥無非砒霜、鴆毒之類,中毒癥狀明顯。第二天宋太祖如果被發(fā)現(xiàn)中毒身亡,宋太宗就是第一嫌疑人,開寶宋皇后既然有心讓趙德芳即位,完全可以以此為借口,先將宋太宗弒君的事情公開,如此一來自己便占據(jù)了主動地位和道德制高點,完全沒有必要先派人迎趙德芳入宮、企圖制造既成事實,不是嗎?因此,下毒說根本站不住腳!
不管宋太祖怎么死的,總之他死了,一切戛然而止。他的兩個兒子根本不可能是羽翼豐滿的宋太宗的對手,最終只能接受既成事實。如果宋太祖當夜沒有暴亡,個人認為,事后或許他就沒這么客氣對待這位胞弟了,搞不好真會用刀子解決問題。畢竟彼時的宋太祖可是實權(quán)皇帝,宋太宗羽翼再豐滿,恐怕也斗不過宋太祖。但是,歷史沒有如果!趙光義最終成了趙炅,成了宋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