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接受某個人的建議只能是延遲亡國的時間,改變不了結(jié)局。

面對強大的秦國,燕國亡國的結(jié)局還是會來的。

最佳貢獻者
2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我認為燕太子丹如果是心胸開闊的,有著遠大志向的人,他能夠虛心接受了他老師鞠武提出的方案。燕國是有可能不亡的。


燕太子丹是在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國,五年后也就是公元前227年,向他的老師鞠武詢問報復(fù)秦國的建議,鞠武給分析說:燕國的國力比較弱小,地處比較偏僻,應(yīng)該邀請趙,魏,楚,齊合縱同盟,同時向北方匈奴借兵,聯(lián)合抗秦,這樣才能成功。雖然燕太子丹認為鞠武的建議很好,但是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合縱又不能保證一定成功,所以燕太子丹不愿意采用鞠武的計劃。


由于燕太子丹的心胸不夠?qū)拸V,一心想對抗秦國,頭腦比較簡單,缺少謀略,急功近利,想通過讓刺客荊軻來刺殺秦始皇,來實現(xiàn)一勞永逸的解決國家的危機。其實,這就叫做不作不死,他有沒有想過,讓荊軻刺殺秦始皇,不管成功與否,燕國都要亡國了。刺殺不成。秦國發(fā)怒,燕國就要滅亡了,刺殺成功了,秦國更是發(fā)怒,燕國一樣要滅亡。

那么如果燕太子丹能夠按照鞠武的方案去做,可以挽救燕國不被秦國滅亡嗎?

我想也不是不可以做到的。

首先,燕國的國力比較弱小,和秦國硬來,肯定不行,邀請趙,魏,楚,齊合縱同盟,

可能性也不大,因為秦國的虎狼之師,大家都看到了,沒什么國家敢惹,躲還來不及呢,所以合縱成功的可能性比較小。

  但是如果燕國愿意韜光養(yǎng)晦,忍辱負重,燕國還是有機會生存下去的,因為燕國地處偏僻反到是一個優(yōu)勢,如果燕國能深謀遠慮,通過以空間換時間。去打一場持久戰(zhàn),燕國也可能不會滅亡的。

比如,可以采取以下策略

(1)積極備戰(zhàn),

(2)避免去惹怒秦國

(3)避開秦國的鋒芒,積極向北方和朝鮮方向拓展,

(4)聯(lián)合其他國家給秦國制造麻煩

只要燕國不去主動惹怒秦國,而努力向北拓展,秦始皇可能不一定去追那么遠。秦始皇的主要方向應(yīng)該是南方。

再學(xué)習學(xué)習越王勾踐,來個臥薪嘗膽,只要能撐到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了,他們就算熬出頭了。

如果采用鞠武的策略,那么鞠武的才能又會被充分挖掘,并能充分發(fā)揮出來,說不定歷史上又多了一位名將。

燕國比齊國形勢要好,齊國是沒有地方可去了,只能投降。燕國雖然地處偏僻,卻可以一直向北拓展,熬個十幾年,秦始皇死了,再殺回來,說不定那時候,就沒有劉邦項羽他們什么事了。


總之,荊軻刺秦,是下下之策。一路向北是上上之策。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說不定,一個念頭就讓歷史重寫了。

3

太傅鞠武認為不可以收留樊將軍,秦王政暴虐無道,而且一向很憤恨燕國,又何況聽說樊將軍在燕國呢,希望太子丹趕緊讓樊將軍投奔匈奴,以便消除秦國發(fā)兵攻燕的借口。同時鞠武往西跟韓、魏結(jié)盟,往南跟齊、楚訂約,往北跟匈奴講和,這樣之后才可以想辦法對付秦國。

燕太子丹認為樊將軍走投無路才來投靠他,我絕對不能因為被強秦威脅,就拋棄朋友,把他打發(fā)到匈奴去。

4

鞠武提出的外交戰(zhàn)略很不錯,但是一點也不新鮮。基本是繼承了蘇秦的策略,但可惜的是,那時,非但燕國沒有蘇秦那樣的外交人才,其他國家也沒有。

沒有合格的人才去落實,再好的政策都不過是紙上談兵、畫餅充饑。

再有,鞠武在燕國政壇崛起的時代,秦始皇的統(tǒng)一大軍已經(jīng)有了橫掃天下的實力,即使聯(lián)合了天下諸侯一起攻秦,但是以諸侯聯(lián)軍一向各自為政、首鼠兩端的尿性,被秦軍各個擊破幾乎是毫無懸念的。

所以,燕國必亡,而有了太子丹的一通騷操作之后,它滅亡的更快!

5

不好說。

6

無力回天。因為同時代找不到秦國真正的對手。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