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在軍工方面以官辦為主,而在關注民生方面的輕工業(yè),滿清沒有徹底開放以民營為主的主要力量,同時也沒有把山西票號為主的全融轉向以投資為導向刺激加快民營企業(yè)和以國防為主的重工業(yè)及相關配套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另外在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中也沒有相關的人才引進機制和人才培養(yǎng)的現(xiàn)代教育體制。

最佳貢獻者
2

晚清著名失敗改革有洋務運動、戊戌變法、成立責任內閣。我們倒著盤點改革中遇到的問題。

1911年5月8日,清朝滅亡前幾個月,清政府在極不情愿的情況下成立了責任內閣,而內閣十三名成員只有四人是漢族,其余九人皆是滿族,九人中又有超過半數是皇族。名為內閣,實則是軍機,立憲派要求清政府重組內閣,可是卻遭到了拒絕,立憲派和漢族官僚集團皆對此表示失望,就這樣滿清丟掉了最后的救命稻草,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敲響了清朝滅亡的喪鐘,次年2月12日,溥儀宣布退位,滿清的封建統(tǒng)治就此結束。

對于清廷來說,組建責任內閣本來可以為自己爭取很多力量的支持,可是卻硬生生被自己玩脫了。歸根起源就是皇族太過貪婪,不愿意放權。1911年都是什么時間了?1905年慈溪就派人去歐洲考察憲政,1908年就回國決定組建責任內閣,拖到了1911年才正式成立,沒想到成立出來這么一個玩意,國人譏諷稱其皇族內閣。

再看戊戌變法,光緒帝本是躊躇滿志蓄意改革,可惜慈禧太后不愿意放權給皇帝,僅僅百日就宣告失敗,戊戌六君子英勇就義,梁啟超、康有為奔逃海外。主要問題還是掌權者愿不愿意放權。

清朝最失敗的改革就是洋務運動,從19世紀60年代開始,轟轟烈烈鬧了幾十年,被日本一次打回原形。原因是洋務派只知道引進先進武器,而不學其先進制度;洋務派是地主階級代表,說到底還是害怕改革制度后會影響自身利益。

綜上可以得出結論,清朝所有失敗改革的核心問題就是當權者不愿意放棄自己既得利益,改革總是僅僅表于形式,而不注重內核,結局注定是慘淡收場。

3

大清朝是離我們最近的古代王朝,晚清是中國歷史上最值得探究的一段,晚清改革的成敗興衰更有借鑒意義,更值得探討!

當時,中華民族面臨的是五千年未有之大變局,作為晚清統(tǒng)治集團,當然也不希望就此衰敗,因此統(tǒng)治集團也通過不同方式尋找自強之路。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的失利驚醒了一部分士大夫,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開始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但當時統(tǒng)治者,對于東西方實力的長消還是認識不足,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然占據主導,盡管英國等西方國家在1840年工業(yè)化程度已經非常高,但是我們對西方工業(yè)品的需求沒有西方國家想象的那么強烈,反倒是我們的茶葉,絲綢,陶瓷等傳統(tǒng)手工業(yè)制品在西方需求巨大,清政府的財政收入每年仍有上億量白銀!盡管鴉片戰(zhàn)爭之后,被迫開放通商口岸,即五口通商,賠款2300萬兩,但對統(tǒng)治者來說影響不大,沒有迫切改革的需求!沒有迫切學習西方的需求!這種狀態(tài)持續(xù)到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之后,英法聯(lián)軍火燒圓明園,皇帝北狩避暑山莊,這才打疼了滿清統(tǒng)治集團,洋務運動由此開始,師夷長技以制夷,開啟了工業(yè)化進程,但是洋務運動的目的是鞏固統(tǒng)治,有民族自強的成份,但成份不足,因此終究不能完成自強的歷史使命!隨著甲午戰(zhàn)爭的失敗,洋務運動宣告失利!歷史書上說洋務運動說的失敗在于清政府的腐敗,在于統(tǒng)治者的無能,在于制度層面的未變革,但一個歷史事件絕非幾句話就能概括,歷史細節(jié)更讓人哭笑不得。因此甲午戰(zhàn)爭更是值得探討的歷史課題,本來中興有望的大清,至此失去翻盤的機會,這個話題留于日后再論!

甲午戰(zhàn)爭之敗,我們歸結為制不如人,因此有了公車上書,百日維新!要走仿效日本,維新變法,在制度層面的變革開始進行!但改革未成,到是弄出個帝后之爭,成了統(tǒng)治者爭權的把戲!隨著戊戌六君子的街頭喋血和光緒的瀛臺被囚,變法失敗!國家更顯離亂?偨Y維新存在的問題就是變法者未得到民心支持,不能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還把本來能夠團結的力量推向對立面,比如李鴻章主動拜貼維新會還被拒之門外,原因是簽訂馬關條約名聲太臭,可見維新派的一些人目光之短淺!變法領袖的人品也有問題!尤其是康有為后來的作為根本不像一個維新領袖,更像是一個投機者,出逃日本后矯昭頻出,至光緒帝的死活于不顧。更是利用他作為維新領袖的身份在南洋華僑中借機斂財,過著驕奢淫逸,妻妾成群的奢靡生活!更有甚者他還做過逼迫他人募捐的齷齪事,這樣的人領導維新變法豈能不失敗!

4

第一、洋務運動

之所以失敗原因:

  1. 洋務運動在不觸動腐朽的封建制度前提下,洋務派試圖利用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長處來維護封建專制統(tǒng)治,這種手段和目的是相互矛盾的,使得洋務運動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另外,洋務運動處處受到頑固派的阻撓和破壞,增加了洋務運動開展的阻力。

  2. 洋務派本身階級具有局限性,決定了他們既是近代工業(yè)的創(chuàng)辦者和經營者,也是摧殘者和破壞者。洋務運動開辦的企業(yè)采用的是封建衙門和官僚式的管理體制,必定會導致洋務運動的失敗。
  3. 洋務運動的目的之一就是抵御外侮,但洋務派在外交活動中,卻對外妥協(xié)投降。他們所創(chuàng)辦的近代企業(yè)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利益的作用,但是卻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4. 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洋務派標榜的自強、求富目標并沒有實現(xiàn),洋務運動基礎上算是失敗。而且當時大多數國人對洋務知之甚少,思想還處于被封建禮教束縛的階段。

第二、戊戌變法

失敗原因:

  1. 光緒和維新派的人,太過書生意氣,換句話說,就是只有規(guī)劃的能力,卻沒有執(zhí)行力。

  2. 光緒和維新派的人,沒有徐徐圖之的想法,太過倉促和急迫。

  3. 光緒和維新派的人觸動了其他人的蛋糕。

  4. 光緒和維新派的人沒有推動變法的力量。

清末新政

失敗原因:

  1. 新政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封建統(tǒng)治的實質,而只是清政府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措施,并不能滿足人民對民主的要求。

  2. 清政府想方設法籌集經費,增加了人民的負擔,使中國勞苦大眾生活更加貧困化,社會矛盾更加尖銳。為了籌款,清政府不得不向下攤派,這是清末新政經費的最主要來源。

  3. 某些經濟政策的公布,客觀上也為帝國主義輸出資本創(chuàng)造了方便條件。帝國主義對華經濟侵略加速擴張,民族危機空前深重,西方列強的侵略方式也由原來的商品輸出為主轉為資本輸出為主,近代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經濟形態(tài)最后形成并進一步深化。

(圖片來自網絡,侵權聯(lián)刪)

您的點贊評論,都是對作者的一種肯定和鼓勵,更多精彩,關注我哦!

5

作者:史遇春

清德宗(愛新覺羅·載湉)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農歷庚子年),義和拳之亂爆發(fā),清廷欲利用民間力量打擊外洋,結果,引發(fā)各國聯(lián)軍入侵,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率光緒帝倉皇出逃到西安。

光緒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公元1901年9月7日),清廷與英(大不列顛與愛爾蘭聯(lián)合王國)、美(美利堅合眾國)、法(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德意志帝國)、俄(俄羅斯帝國)、日(日本帝國)意(意大利王國)、奧(奧匈帝國)、西(西班牙王國)、荷(尼德蘭王國)、比(比利時王國)十一國在京師簽訂近代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中,清廷必須承擔的結果主要有:

1、賠款價息合計9.8億兩白銀(詳情為賠償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約9.8億兩);

2、在京師劃定特定區(qū)域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

3、保證嚴厲懲處對外國人不利的民眾和官員;

4、拆毀天津大沽口到京師沿線設防的炮臺,允許列強各國派駐兵駐扎京師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辛丑條約》的簽訂,以及這一時期一系列事件的發(fā)生,對清廷的打擊很大。

兩宮回鑾之后,就連清廷的保守派都主動要求進行改革。

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在慈禧太后的默許下,清廷開始改革。

其時,改革內容多與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戊戌變法的內容相似,但是,從改革的力度與程度上來看,又比戊戌變法更廣更深。

此番改革,僅就統(tǒng)治機構方面來看,其要點如下:

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撤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設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

光緒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設商部。

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設巡警部。

同年,設學部,裁國子監(jiān)。

清廷改革的初心,當然是為了強化管理,鞏固統(tǒng)治。

可是,由于當時清廷積弊已深,改革在準備過程和具體實施中,都存在一些問題。結果,舊有各部依然存在、新設衙門開始運作,事權、職權多有不清晰、不明了的地方。于是,晚清的改革,就演成了新舊衙門之間的爭權互斗。

下面,就依清人胡思敬《國聞備乘》卷三《新衙門爭權》一節(jié)為據,說說當時的情況。

按照清廷原來的制度,京官簽收錄取、進入各部的途徑,大約有四種:

一是進士,通過科舉考試入職;

二是拔貢,經地方推薦貢舉入職;

三是蔭生,承襲余蔭取得資格入職;

四是捐納,憑借捐資納粟入職。

如果不是通過以上四種途徑,即便是樞機大臣,想要在京官中以其他手段安插一個人進去,一般情況下,也是辦不到的。

承襲前明舊制,再經過二百多年的發(fā)展,到晚清時期,清廷各部的事務處理流程和方式,已經完全程序化、格式化。故而,所有需要進行的事務、開展的工作,都有制度可以依循,都有舊例可以參照。

在具體事務處理時,各部的尚書、侍郎如果想按照自己的意志辦事而與成規(guī)舊例相違逆,那么,其所在各部的部曹、郎官是完全可以引用慣例來與上司爭辯的。同樣的道理,部曹、郎官在處理具體事務時,如果想要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而有所輕重、有所偏倚時,胥吏引用舊例來請說,部曹郎官也是不能強辯的。

京師各部處理地方事務不妥當時,即使是該事件已經奏聞主政者并請旨,封疆大臣也可以援引成例,拒不接受,進行申辯。

以上為舊制。

自從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改為外務部、設立商部、設立巡警部、設立學部之后,便開始出現(xiàn)了混亂的局面。

類似以上新部設立之后,用人和行政都沒有成規(guī)往例可以參考。

這些新部,也就依著沒有規(guī)矩可循,任意行事。

各個新部在提取款項時,移文之中,抒寫所需的銀兩數目,動輒達數十百萬兩之巨;需要增加人員時,移文之中,指名奏調的人員數目,動輒至數十百人之多。

這種處事方式,打開了很多漏洞。

一些在其間奔走辦事的小吏,通過拉攏關系、投機鉆營,車馬喧闐于王公大臣的門下。然后,這些小吏投王公大臣之所好、向王公大臣之所趨,結果往往是,好一點,小吏可以升擢為新部丞參【清末改革官制,內閣各部除陸軍部與海軍部外,各部尚書、侍郎之下置左右丞掌機密文書,綜領部內事務,左右參議擬訂并審議有關法令。左右丞與左右參議統(tǒng)稱丞參!;稍微差一點的,小吏也可以遞補為新部的郎官。

因為以上這些做法,在新設各部之中,都是開先河之舉,即使其間有很多的徇私徇情,其他官員也是沒有辦法引用成規(guī)舊例來對其進行駁責。

新設各部用人行政過程中,朝三暮四、此是彼非的狀況不少;通過語言相會碾軋、借助權力相互傾覆的事件屢見;暗通關節(jié)后的收受賄賂有之,私相授受下的唯唯諾諾多有。

因為各部是新設,很多事情尚不明了,所以,也很難指斥其是在違規(guī)亂法。

新設各部之中,進入其間的那些官員,他們也是需要做事的。

既然要做事,那么,官場上的惡習,在他們做事的過程中,一樣也不會少。就其外部而言,他們會以新部的名義去擾亂地方郡縣;就其內部來說,他們當然也要攫取權力,與京師舊有六部相爭。

廢止科舉,建立學堂,這些事情,原本是禮部管理的,這個時候,權力被新設的學部瓜分去了。

裁撤綠營,訓練巡警,設立巡警署,其長官為四品廳丞,并掌管京師的刑名。此時的廳丞,權位與古代的廷尉一般。這樣一來,原本屬于兵部、刑部的權力,就被新設的巡警部瓜分去了。

關卡厘稅在戶部每年的收入中,占去了一大半。商部設立之后,認為這事屬其管轄,所以,戶部必須向其稟知。這樣,戶部的權力就被商部瓜分去了。

庚子之變中,外官當中,有很多人因為所謂的保護教堂不力,被彈劾罷官。后來,這些人慢慢又被吏部開復。外務部認為,這些官員的事情,曾經牽涉到外國人,所以,應當照會使館,能不能開復他們,必須由外務部說了算。這又是外務部在與吏部瓜分權力。

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改大理寺為大理院之后,法部【光緒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由刑部改稱!烤妥兂蔁o事可做的閑衙門了。為了分爭權限,大理院與法部咨會往來之間,往往形同水火。

新舊各部權力瓜分時,清廷支離破碎的現(xiàn)象已經外露了。

到后來,巡警部又改成了民政部。

這個民政部,簡直就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管。它可以自己署置官僚、如同吏部一般;它可以自己創(chuàng)辦鋪捐、車捐等,如同戶部一般;它可以自己訓練警兵,如同兵部一般;它可以自己開設學堂,如同學部一般;它可以把持訟獄,如同刑部一般;它可以整治街道、開辟馬路,如同工部一般。不過,它所做的,很多也都是地方官衙該做事。自古以來,各有職分,從來就沒有過如此這般,尚書親自插手民事的。

(全文結束)

這是我的頭條號網址:


https://www.toutiao.com/c/user/6134662558/#mid=6134493673


謝謝大家關注!

6

從辦洋務、煉鋼廠、變法、到派學子出國留洋,最后辦新軍、清朝試圖變法來改變國力衰弱的情況。

滿清政府在改革方面確實沒少想法子,不過結果都無一例外以失敗告終,那么具體原因是什么?我認為有以下重要因素。

守舊派勢力強大

咸豐駕崩于熱河后,慈禧榮升為皇太后,兒子載淳(年號同治)登基為帝,從此慈禧走向了人生巔峰。

咸豐知兒子年幼恐會造成母強子弱的局面,臨終前除了慈禧、慈安垂簾聽政外又另外任命八名顧命大臣輔助治理朝政。

利欲熏心的慈禧不甘受人掣肘,聯(lián)合恭親王欣發(fā)動政變,史稱“辛酉政變”一舉解除了八名顧命大臣的勢力,從此一人把持朝政直到死去。

歸政的陰謀

光緒皇帝已經有了治理國家的能力,慈禧也不好一直用垂簾聽政的方法一直控制光緒,只得以退為進歸還朝政等著光緒犯錯誤。

1895年滿清政府簽訂《馬關條約》新學代表康有為等人上萬言書痛斥引起了光緒的注意,得知康有為、譚嗣同等人有著可以改變國家積弱的辦法就開始放手讓康有為一黨實行變法,把軍機處的一幫守舊大臣換的換,辭退的辭退,同時取消八股文科舉制度,鼓勵私人辦企業(yè),傳播新思想。

這幫人都是慈禧的親信,哪受得了這委屈,紛紛跑到慈禧面前痛哭流涕,要求慈禧從新把持朝政,按耐不住的慈禧終于等到了這個機會,再一次發(fā)動政變把光緒囚禁在瀛臺,同時緝拿康有為、譚嗣同一干人等,歷時百天的戊戌變法徹底宣告破產,滿清政府失去了最后翻盤的機會,一直到滅亡的那一天。

所有的改革都是要革去舊勢力,重新洗牌組成新的執(zhí)政體系,而在新體系根基不穩(wěn)之時就貿然行事則失敗是必然的。

積重難返

清朝后期還在醉生夢死的時候,西方世界開始飛快發(fā)展,工業(yè)革命的力量把西方國家武裝到了牙齒。經歷了多次割地賠款的恥辱的清朝并沒有痛定思痛,反而一次次的在爭權奪利置國家未來于不顧,這樣爛到根子的王朝滅亡也是天意。

7

晚清歷史不堪回首。但我們不能,更不敢忘記這段屈辱史。

一八四二年八月二十九日,滿清代表耆英、伊里布在南京江面上的英國軍艦"漢華麗"號上與英國簽訂了《中英南京條約》。該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它開創(chuàng)了一個用條約的形式,把列強對中國的瘋狂掠奪和奴役加以"合法化"的罪惡先例。

當時晚清政府統(tǒng)治下的中國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國家還處于落后的封建社會。小農業(yè)和家庭手工業(yè)相結合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這種長期的封建的自給自足經濟,對西方資本主義現(xiàn)代工業(yè)品與"文明"的侵入有著天然的頑強抵抗。這是當時的大環(huán)境。

列強攜著槍炮、鴉片和"文明"闖進來了。割地、賠款、開通自由貿易口岸、……國家內憂外困,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的覺醒。一部分激進的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在殘酷的現(xiàn)實影響下,逐漸拋棄改良思潮與幻想,開始了所謂的"洋務運動"社會改革。他們以"求強求富"為標榜,聘請洋人軍官,購置洋人槍炮;以洋人標準生搬硬套建立國防工業(yè)以及與之有關的工礦運輸業(yè);設立同文局或西學館,派遣留學生與洋務考查官員等改革形式。另一面,鴉片貿易造成大量白銀外流,晚清政府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吸食鴉片在官吏和軍隊中泛濫也動搖了統(tǒng)治秩序,這也迫使晚清政府一度開展起禁煙運動。但,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與方式只是(僅僅只是)不得已的無奈之舉。從"改革"初衷來說,這些都是被迫的、重病亂投醫(yī)似的舉措行為;從本質上看,改革就是照搬照抄、搞形式與無用的花架子。國家體制層面上不僅沒改,政治上更是維護、維持僵尸一般的封建君主專制政體。慈禧弄權專橫,官員恐洋媚外,小資產階級思想意識狹隘,廣大人民不能夠積極參與。這些都是晚清所謂"改革"主要存在的問題所在。

8

1、以恭親王、張之洞、李鴻章等為代表的洋務運動,該運動是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機器生產、科學技術和軍事裝備等,目的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自強”、抄“求富”運動。但是中法戰(zhàn)爭和中日甲午戰(zhàn)爭都宣告了洋務運動無法救中國。

2、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戊戌變法。1898年6月—9月21日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主要領導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通過光緒皇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fā)展農、工、商業(yè)等度的政治改良運動。但是戊戌變法知因損害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利益,所以遭到強烈抵制與反對,最終在政變中失敗。

3、以慈禧太后、張之洞為主的新政。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下詔變法,實行“新政”。一是成立商部,鼓勵工商;二是廢除科舉,建立近代化性質的“癸卯學制”;三是改革政制與軍制。

4、立憲運動:1906年12月5日,清末立憲派開始結成組織推動君主立憲。但是1911年5月清政府組成皇族內閣,導致立憲失敗。

9

清末時期,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狀況,要想改變這種局面,就需要改革,在改革過程中遇到了一系列問題。主要問題如下:

1、改革阻力:以慈禧為代表的守舊派在中央處于絕對的支配地位,守舊思想根深蒂固,從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改革的實行。守舊勢力過于強大,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進行的改革根本不可能實施。

2、經濟條件:自給自足自然經濟占支配地位,經濟基礎相當脆弱,不能擺脫外國資本主義的壓迫和控制,又不能擺脫封建勢力的阻撓和侵蝕,必然失敗。

3、群眾基礎:他們效法的不是在君主政體下民權也能得到最大保證的所謂“君民共治”的英式議會君主制,而是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很多封建殘余的日本、沙俄式的君主立憲政體,在當時中國民主斗爭最高潮的這么一個時期,他們的這種改革肯定得不到廣大人民的支持,甚至被好多人,包括現(xiàn)在的官方學者都誤認其為“一場騙局”,試問一下,一個人如果在臨死前還要自欺欺人,不是傻是什么,更何況是一個政權。沒有發(fā)動廣大群眾,缺乏群眾基礎。

4、社會背景:清政府的改革都是在“內憂外患”形勢下所采取的“自救”措施。

5、改革速度慢。國會老舍不得開,雖說已經成立了準議會(資政院和咨議局)但是正式國會遲遲不開,內閣又出了個皇族內閣,其實從慈禧開始實行新政以來廢科舉、練新兵、鼓勵興辦實業(yè),可以看到清廷真的是認識到變法的必要性,然而變法時又沒有什么經驗,故而鬧出了上述如皇族內閣、國會延期等致命錯誤。

這一系列問題,導致清朝改革失敗,最終結束了中國的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0

雖然后來李鴻章把江南制造局看作他打敗捻軍的原因之一,但是總的說 來,江南制造局卻使他大失所望。從一開始,李鴻章就要兵工廠生產一種優(yōu) 質來福槍?墒,一直到 1871 年增聘的洋員和添置的機器到達之后,江南制 造局才開始制造林明敦式后膛來福槍。到 1873 年年底,生產了這種步槍四千 二百支左右,但不僅它們的造價高于進口的林明敦槍,質量也遠不如后者。 這種槍李鴻章連自己的淮軍都拒絕使用。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