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秋后問斬,特別是明清比較多。古人從四季還分析了一套說法:天有四時,王有四政,春慶夏賞秋罰冬刑。古時一向重視立春日,有的地方甚至有立春大如年的說法。立春日迎春祭祀,是帝王的正式活動,大部分都是祭祖,而后還有籍田、迎春、貼春、送春等活動,有民間也有官方的。

夏賞,夏日是播種后生長的季節(jié),應該給予鼓勵,不應動刀動槍的。而夏季也是人們最忙最苦的時候,所以帝王有在立夏行賞封侯的觀點。

而秋罰冬刑,秋冬季樹木凋零糧食也收割完畢,這個時候就該找犯了過錯的人來算賬了。秋天也是在五行屬金,宜殺伐,因為糧都收了,可以去搶地盤了。

午時三刻,差不多中午12點,屬于每天最熱的時候,這在當時人看來是一天當中“陽氣”最盛。在陽氣最盛的時候行刑,可以抑制死人變鬼不敢出現(xiàn)。

最佳貢獻者
2

古時候秋后午時三刻問斬,主要說明了古人封建迷信的思想。

他們相信這個世界上有鬼神之說,那為何選在秋后呢,而不是,春夏呢?

在古人眼里,秋冬是萬木凋零,到處一片蕭瑟,象征著肅殺,選在這個季節(jié)處置犯人,也算是順從天意吧!

春天萬物復蘇,夏天生機盎然,那都象征著“生命”。既,是自然天象,人們不敢違背,所以犯了事的人,都會安排在秋后。

“秋后問斬”從西漢就有了,他們的秋后定位農(nóng)歷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執(zhí)行的時間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這一做法一直延續(xù)到清代。

那么為什么又要在午時三刻呢?

也并非所有的罪犯都在午時三刻行刑。午時殺人也分為午時問斬和午時三刻問斬兩種。

午時雖然陽氣重,但罪犯被殺后依然可以再入輪回,午時三刻殺人,就是魂飛魄散,再無半點殘留,所以只有罪大惡極的人才會被午時三刻問斬。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死刑犯從大早被提出來押赴刑場跪等行刑,期間不吃不喝,等到了午時已經(jīng)虛脫了,再被中午太陽一曬,整個人昏昏欲睡,這個時候行邢不會有太多感覺,這是一種比較人性的說法。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