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滅亡的過程中,雖然后主劉禪投降,但是整個蜀漢集團還是有不少忠烈之士的,除了詐降后在鐘會之亂中被殺的姜維之外,還有不少蜀將為劉備建立的這個國家流盡了最后一滴血。
趙云之子——趙廣
蜀漢名將趙云有二個兒子,趙統(tǒng)(長子)和趙廣(次子),趙云去世后,長子趙統(tǒng)襲爵永昌亭侯,后官至蜀漢虎賁中郎督,加行領軍,后病死。
趙廣官拜牙門將,公元263年,曹魏大舉伐蜀,趙廣隨同姜維出征,沓中之戰(zhàn)姜維被鄧艾擊敗退守劍閣,趙廣負責斷后掩護蜀軍撤退,英勇戰(zhàn)死。
諸葛瞻父子
諸葛亮有二個兒子諸葛喬和諸葛瞻,但是諸葛喬實際上是諸葛瑾的次子,是被過繼的。
諸葛瞻是諸葛亮唯一的親生兒子,在諸葛亮46歲這一年才出生,老來得子的諸葛亮對他寄予厚望,諸葛亮臨死前作《誡子書》給兒子諸葛瞻,里面那句“非澹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流傳千古。
實際上劉禪對諸葛家族一直非常關愛,諸葛瞻在諸葛亮死后襲爵武鄉(xiāng)侯,蜀漢后期與輔國大將軍董厥并為平尚書事,統(tǒng)領中央事務。
公元263年,曹魏征西將軍鄧艾奇襲陰平,諸葛瞻率長子諸葛尚、將軍張遵、李球、黃崇等人在綿竹關前與魏軍交戰(zhàn),諸葛瞻和兒子諸葛尚聽戰(zhàn)死。
對于蜀漢集團,諸葛家族可謂是滿門忠烈,現(xiàn)在不少人另辟蹊徑從能力方面指責諸葛瞻,這就是站在上帝視角批評歷史人物,而實際上后來的史官常璩考證,指出陳壽曾經在諸葛瞻手下任職時受辱,所以陳壽在寫《三國志》時故意貶低諸葛瞻,稱其“無能匡矯”。
一門忠烈的傅僉
傅僉是蜀漢的關中都督,公元263年曹魏大舉伐蜀,傅僉和蔣舒負責防守陽安關。
蔣舒詐稱要出城與魏軍交戰(zhàn),結果實際卻帶著陽安關大部分軍隊投降了魏將胡烈,陽安關空虛,魏兵強攻關口,傅僉拒不投降,英勇戰(zhàn)死,死前一刻還帶傷與魏兵搏斗,魏將胡烈大為感慨。
傅僉的父親是傅肜,劉備攻打東吳的時候,傅肜為別督,劉備被陸遜擊敗,傅肜帶領百人斷后,手下士兵悉數(shù)戰(zhàn)死,吳將招降傅肜,傅肜大罵說:“吳狗!怎么會有投降的漢將軍!”之后壯烈戰(zhàn)死。
傅肜、傅僉父子是蜀漢的英烈之臣,稱得上是一門忠烈。
結語
蜀漢滅亡并不想我們想的那樣不堪一擊,事實上有大量將士戰(zhàn)死,趙廣、諸葛瞻父子、傅僉只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對比吳國滅亡,蜀漢的忠臣烈將明顯要多得多,有時候不得不承認,這個偏安一隅的小政權一直是有血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