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伯勘黎”,是商周之交一個具有歷史轉(zhuǎn)折意義的重大事件。“西伯”,傳統(tǒng)上都認為是周文王;但從《清華簡·耆夜》相關(guān)記載可知,此時的西伯應(yīng)該是周武王。所謂“西伯勘黎”,就是說周武王派兵攻克了黎國。


黎國,在《史記》和《清華簡》中稱之為耆國,位于今山西長治西南一帶。長治市位于黃土高原東部,緊臨太行山。向東翻越太行山,就可進入廣闊的河北平原。商朝晚期之時,商王國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無論是考古學家們堅持的安陽,還是文獻記載的古代朝歌),恰好位于長治市附近的太行山腳下。搶占了黎國,意味著周人從此就能居高臨下,在合適的時機直搗黃龍、殺入商王都!

商、周之間的矛盾,在周文王生前就已經(jīng)徹底不可調(diào)和;但直到周武王執(zhí)政三年,周人才敢公開打出反商旗號;周武王八年時,周國軍隊在畢公高的率領(lǐng)下,一舉攻占了黎國——也就是“西伯勘黎”事件!拔鞑崩琛敝,周國對商國由守轉(zhuǎn)攻態(tài)勢已清晰可見。因此才說,“西伯勘黎”是商、周之交一個重大歷史轉(zhuǎn)折點。

在得知周人占領(lǐng)了黎國后,商紂王又是什么樣的態(tài)度?

《尚書·西伯勘黎》一文,就記載了商王室內(nèi)部對此事件的反應(yīng)。


大臣祖尹得知黎國被周人占領(lǐng)后,立刻去朝覲商紂王,當面對他大加指責:“天子,上天恐怕要終結(jié)殷商的國命了。現(xiàn)在占卜和神龜都看不到吉兆,不是先王不保佑后人,實在是大王你沉緬于酒色,自絕于先王!如今百姓都希望大王滅亡,紛紛祈禱:‘上天為什么還不顯靈?’現(xiàn)在天命還未顯現(xiàn),大王你現(xiàn)在究竟想怎么辦?”

這時,商紂王就答出了那句有名的話:“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乎?”意思是,“哎呀,我們不是還有天命嗎?”

對商紂王這一回答,后人大多認為他這是無視局勢惡化、狂人所說出狂語。

可從商紂王執(zhí)政生涯而言,他應(yīng)該還不是一位看不清現(xiàn)實的糊涂蛋。他之所以這么回答,其實是別有隱情——盡管這 背后的隱情并不能改變他執(zhí)政失敗的史實。


首先,商紂王之所以說出“我生不有命在天”,這受商人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

商代社會,本身就是一個神權(quán)獨尊、巫祝貞卜至上的宗教社會。商代初期,商湯在桑林祈禱求雨的故事,表明商王具有巫祝之長與政治領(lǐng)袖的雙重身份。也就是說,自商湯取夏而代之時起,商王室就掌控了世俗的政治權(quán)力與宗教的神權(quán)。在殷墟甲骨文中,經(jīng)常有“王其舞”、“王舞,唯雨”的文字記錄,說明商王經(jīng)常親自參與祭祀,證實了商王擁有雙重身份。


商王室崇拜鬼神,當然也就更加害怕神權(quán)外泄。

為防范外族竊取神權(quán),商王室對天下諸侯方國的祭祀權(quán)力進行了嚴格限制,甚至連商代著名賢相伊尹之后也不能擅自祭祀祖先,要祭祀必須得得到商王室許可。

不僅如此,為討好天神,商王室對天神祭祀的祭品也極為豐厚。

商人普通的祭祀,都得殺幾頭甚至幾十頭牲畜;大型祭祀,更是多達數(shù)百頭牲畜。也許是覺得牲畜不夠體現(xiàn)誠心,在祭祀中商人還經(jīng)常要殉人。殷墟甲骨文中,經(jīng)?梢姟巴跗滟в谛∫仪嘉迦恕、“大乙伐十羌”、“大乙伐十羌又五”、“大乙伐三十羌”之類的記載。所謂“伐”,就是以戈斬人頭的意思。1976年,在河南安陽商代王陵東區(qū)發(fā)掘了一系列祭祀遺址,共有191座祭祀葬坑。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共有1330具遺骨,都是商人祭祀時所殺!文字和實物考古,都證實了商人祭祀過程中的血腥!


日常生活中,商人對鬼神更是無限崇拜,“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神而后禮!泵刻齑笮∈录笾琳饔懛絿、祭祀先祖、修筑城墻,小到出行、牧人放牧、甚至作夢等等,都要進行祭祀,以定兇吉。這意味著,商人殺人祭祀的頻率也遠超乎現(xiàn)代人想象。

商人之所以如此虔誠地對待鬼神,正是因為他們長久以來就自詡為天選之族;為確保天神不會放棄商人,他們當然也就對天神加倍崇敬了。

所以,商紂王的“我生不有命在天”,實際上是商王室長久以來的信念,而并非是商紂王的狂妄自大。


事實上,對于周人占領(lǐng)黎國,商紂王心里極為清楚這是個致命威脅。

史書記載,都說商紂王“資辨捷疾,聞見甚敏,材力過人,手格猛獸。”可不幸的是,因為他個人能力太強,卻逐漸養(yǎng)成了“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聲,以為皆出己下”的高傲性格。稍有不合,惱怒之下的商紂王就能致人于死地!


可這次面對祖尹的指責時,商紂王卻意外地沒有進行強硬回擊。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商紂王知道丟失黎國是一項重大風險,無法用言語來為自己辯護,更不能濫殺大臣來掩飾自己執(zhí)政過失。

他回應(yīng)說“我生不有命在天”,是想安撫大臣——天命依然未變,天下大勢仍然可以挽回。史料記載,在被祖尹責罵一番后,商紂王痛定思痛,曾經(jīng)嘗試奪回黎國。他隨后下令,集合起商國軍隊,出征黎國——“商紂為黎之蒐”(《左傳·昭公四年》)!

商紂王親自率兵去攻打黎國,恰好證明此時他確實還有試圖挽回局勢的信心。

但無奈的是,雖然商紂王與商王室都相信“有命在天”,周人卻更信“天命無!薄>驮谏碳q王信誓旦旦地想奪回黎國之時,“天命”就突然發(fā)生了改變:商王國的后院突然起火了。山東半島的東夷人,因為長期與商人矛盾多多,突然發(fā)起了大規(guī)模叛亂!

商人也出自東夷,早期與東夷人多有合作。但在商代中期左右,商人與東夷關(guān)系惡化,從此后雙方征戰(zhàn)不斷。因為商紂王長期的殘暴統(tǒng)治,東夷人忍無可忍、適時發(fā)起叛亂,真可謂是“天命無!保東夷勢力龐大,又處在商人數(shù)百年來活動的中心地帶;萬一叛亂之火蔓延開來,整個中原都有可能不保!


面這樣的突然事件,商紂王權(quán)衡再三,不得不暫時放過了周人,轉(zhuǎn)而將兵力投向了山東半島,前往平息東夷之亂。令商紂王意想不到的是,東夷人戰(zhàn)斗力極其強悍,雖然商人取得了最終勝利,可商王室大軍卻折損大半。后人就此評價這次東夷之戰(zhàn):“紂克東夷而殞其身!”(《左傳·昭公十一年》)在山東半島一帶損失慘重的商王室大軍,再也無力攻上太行山,去奪回黎國了!

周人剛攻破黎國之時,商王室還有實力反擊,所以商紂王才敢說出“我生不有命在天”的話。但平定東夷之亂后,商王室實力損耗大半,最后的底氣已完全喪失。大約一年多之后,周武王就正式發(fā)起了第一次東征,并在牧野之戰(zhàn)中擊潰了商王室殘存的抵抗力量,徹底推翻了商紂王的統(tǒng)治。


因此,商紂王說“我生不有命在天”并不是狂人說狂話,這不過是商人長期以來篤信的堅強信念。在周人攻占黎國后,商紂王提及“我生不有命在天”更是為了安撫人心,在挽回局勢前穩(wěn)定朝政大局。


不過,由于商紂王長期沉湎于酒色而荒廢朝政,使得天下早就不是他所深信的“有命在天”,而轉(zhuǎn)向周人的“天命無!绷:“西伯勘黎”與東夷叛亂接連發(fā)生看似極其偶然,但這恰恰證明商王室統(tǒng)治早就不得人心,所以叛亂之火才會此起彼伏、連綿不息了。商紂王想用雙手來捂住多個冒火的壇子蓋,又怎么來得及?

商人的“天命”,早就已經(jīng)變了!

最佳貢獻者
2

不是歷史狂語。首先糾正一點,《尚書》中正確記載為:西伯勘黎,王曰:“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

西伯勘黎全文:殷始咎周,周人乘黎。祖伊恐,奔告于受,作《西伯戡黎》。西伯既戡黎,祖伊恐,奔告于王!胺窍韧醪幌辔液笕耍┩跻鶓蛴米越^。故天棄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敖裎颐褙璨挥麊,曰:‘天曷不降威?’大命不摯,今王其如臺!蓖踉唬骸皢韬簦疑挥忻谔!弊嬉练,曰:“嗚呼,乃罪多參在上,乃能責命于天。殷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于爾邦!

根據(jù)《史記》引“天”下有“乎”字,變成反問句,紂王說:“!我的命運難道不是早就由上天決定了嗎?”

所以才有下文:祖伊反,曰:“嗚呼,乃罪多參在上,乃能責命于天。殷之即喪,指乃功,不無戮于爾邦!

全文大致意思便是西伯侯也就是周文王打敗了殷商屬國黎,殷朝賢臣祖伊為殷朝安危擔憂,向殷紂王進諫。紂王不思悔改,最終商王朝也在他手中走向了滅亡。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