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806年,一個小矮子帶著法國的軍隊占領(lǐng)了柏林,他來到柏林郊區(qū)的一塊墓地旁,手撫著墓碑告訴手下人:如果這哥們還在,我們是不可能來到這里的。
這個小矮子就是拿破侖,而墓里躺著的那哥們便是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那么這哥們到底有多牛?能讓幾乎征服整個歐洲的拿破侖感到自愧不如呢?
一、一打三,開掛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公元1756年,英國和普魯士結(jié)成聯(lián)盟,與法國、俄國、奧地利三國聯(lián)盟之間發(fā)生戰(zhàn)爭?此剖嵌热木置妫蠹乙捕疾惶。
可是英國這家伙壞得很,當時它正在實行自己的日不落計劃,全世界各地搶掠殖民地,所以壓根就沒有派兵支援腓特烈大帝。
除了嘴上賺吆喝,兜里再揣倆硬幣外,英國沒有給予普魯士任何幫助。這么一來腓特烈大帝就要一人單挑三個強大的國家。
這三個國家的實力到底如何呢?我們來做一個比較就能看得清楚了。
- 當時的俄國,也就是沙皇俄國,號稱歐洲第三強的國家,占地面積2000萬平方公里,人口基數(shù)3000萬人。
- 當時的法國,號稱歐洲大陸上的第一強國,占地50萬平方公里,人口基數(shù)2500萬人。此外他還有400萬平方公里的海外殖民地。
- 當時的奧地利,僅次于俄國,在歐洲排名第四。占地60萬平方公里,人口基數(shù)是1500萬人。在這三個國家里面算是小弟弟的角色了。
- 那么我們的主角普魯士當時是怎么個情況呢?它占地15萬平方公里,人口370萬左右。連人家小弟弟奧地利的四分之一都比不上。
如此巨大的實力差距,這仗還要打嗎?這就好比當年戰(zhàn)國七雄中的秦國、趙國和齊國共同起兵攻打燕國一樣,那就是一場殲滅戰(zhàn)。
可是讓所有人大跌眼鏡的是,這一場戰(zhàn)爭打了足足7年之久,最終以普魯士獲勝告終。為什么?開掛的人生不需要解釋。
二、過程遠沒有想象中那么順利。
腓特烈大帝不是什么神話般的人物,他的所有成功都是站在懸崖的邊緣摘取絢爛的花,兇險和碩果一直相伴在他身旁。
戰(zhàn)爭初期奧地利大軍立刻攻占了西里西亞大部分地區(qū),甚至有一支對方的聯(lián)盟小分隊已經(jīng)悄悄朝著柏林前進。一旦柏林沒了,那腓特烈大帝的所有根基都沒了。
這個時候占領(lǐng)東普魯士的俄軍突然撤退,因為主帥懷疑他們家的女皇病重了,這是給了腓特烈天大的好機會。這樣他就只需要對付法軍和奧地利軍了。
兵力處于絕對優(yōu)勢的法國和奧地利聯(lián)軍居然在配合上出現(xiàn)了問題,腓特烈大帝趁此機會,果斷出擊,以550人損失的代價,造成了聯(lián)軍7000人的損失。誰都不看好的普魯士居然打了這么一個大勝仗,這讓它的同盟英國都感到詫異。
腓特烈大帝并沒有高興多久,因為他的國家依舊到處都是戰(zhàn)火,都是敵人的入侵軍。比如說黎塞留公爵帶領(lǐng)的法軍,依舊占領(lǐng)著漢諾威大部分地區(qū)。而且4.3萬法軍包圍了普魯士在西里西亞的補給中心施韋德尼茨。
不久之后施韋德尼茨陷落,腓特烈大帝不得不與法奧聯(lián)軍決戰(zhàn),結(jié)果奧地利大軍被俘2萬人,300名軍官陣亡,1.8萬名士兵陣亡,而腓特烈大帝這邊只損失了5000人。
這一戰(zhàn)的勝利,使得腓特烈大帝徹底成為了歐洲戰(zhàn)場上的一顆明星?蛇@個時候俄國聯(lián)合瑞典人再次入侵東普魯士,而且再有幾天就能打到柏林了。俄國人是真的不好對付,腓特烈大帝派遣3.4萬回去支援,一陣廝殺后,雙方的損失都很慘烈。俄國損失了1.8萬人,而普魯士也損失了1.2萬人之多。
在這些戰(zhàn)爭過程中,腓特烈大帝曾經(jīng)多次想到過自殺?墒敲看嗡紙猿至讼聛恚瑳]有人能隨隨便便創(chuàng)造奇跡,腓特烈大帝的成就,是他用血和汗水一點點澆灌出來的。
三、外交是這場戰(zhàn)爭結(jié)束的關(guān)鍵。
托爾高戰(zhàn)役時,腓特烈以4.4萬人,與奧地利的5.3萬人交戰(zhàn),結(jié)果雙方損失慘重,腓特烈本人和奧地利元帥道恩也受了重傷,雙方這才罷兵。
公元1761年,已經(jīng)是七年戰(zhàn)爭的第5個年頭。英國國王喬治二世去世,他的孫子喬治三世上臺以后,打算結(jié)束這場消耗戰(zhàn),英國駐扎在漢諾威的軍隊全部撤離。這是對普魯士的一場背叛。
英國甚至督促腓特烈大帝承認失敗,將西里西亞割讓出去。同時普魯士的士兵們也失去了戰(zhàn)斗的想法,面對盟友的背叛,面對士兵們的頹敗,腓特烈大帝陷入了迷茫。
萬沒想到的是,這個時候俄國女皇伊麗莎白一世去世了,新上臺的彼得三世那是腓特烈大帝的小迷弟。這么一來俄國就是可以爭取的,為此腓特烈大帝將俄國的所有俘虜都送了回去,彼得三世立刻表示,與普魯士停戰(zhàn),同時瑞典軍也與普魯士結(jié)成聯(lián)盟。
當彼得三世再次進入歐洲戰(zhàn)場的時候,卻是以普魯士盟友的身份前來。他到底對腓特烈多癡迷呢?他曾經(jīng)穿著普魯士的軍裝跑到腓特烈面前高喊:主人,我將為您效勞。
可惜彼得三世后來被推翻了,俄國軍隊再次撤回了俄國。好在腓特烈大帝利用時間差,趁著俄國撤軍的命令還沒下達的情況下,又打了奧地利一個措手不及,重新攻占了施韋德尼茨。
戰(zhàn)爭到了后期,所有聯(lián)盟國家通過外交手段,基本都宣布退出了,1763年的時候,只剩下了普魯士和奧地利還在對峙當中。
最終奧地利選擇低頭,與普魯士簽訂了《胡貝爾圖斯堡和約》,承認普魯士對西里西亞和格拉茨伯爵領(lǐng)地的所有權(quán)。
總結(jié):腓特烈大帝用行動證明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相比較奧地利、法國和俄國的聯(lián)軍,普魯士簡直微不足道。可是他偏偏靠自己這么一點力量,不斷堅持著對抗敵人。
在堅持的過程中,不斷尋找新的機遇。有時候乍一看都是困難,可是在經(jīng)受困難的時候,往往能夠找到出路。只可惜大多數(shù)人畏懼困難,所以連入局的膽量都沒有。
參考資料:《世界文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