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使”源于周禮,春秋時期雖然各諸侯國之間常發(fā)生戰(zhàn)爭,但顧念周天子和禮法有很多的戰(zhàn)爭禮節(jié),不光不能斬殺來往的使節(jié),還要列隊歡迎好酒好肉相待,開戰(zhàn)的時候雙方都是你來我往彬彬有禮。

而后禮崩樂壞諸侯獨大,戰(zhàn)爭充滿了詭譎和突然性,殘酷程度也是大大的上升。為什么不能斬使者,斬了又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呢,且聽歷史漫談君細細道來。



第一,不斬殺來使的第一個事例。

“兩軍交戰(zhàn),不斬來使”來源于春秋時期的宋國華元作為使者只身前往楚軍軍營談判,要求楚軍撤圍宋國都城,兩國停戰(zhàn),而華元則作為人質到楚國居住,這一規(guī)則逐漸演變?yōu)椤皟绍娊粦?zhàn),不斬來使!

第二,不輕易斬殺來使的原因。

禮崩樂壞過后,中國逐漸進入了真刀真槍搶地盤的時代,各國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前面,已經逐漸不在需要道義的支撐,但依然不會輕易斬殺來使,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使者對他也有用是他的“手機”。



古代是沒有手機郵件這樣的通訊工具的,雙方聯系只能靠互通使者,使者有來有往,誰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人受損,也不想把“使者”這個信鴿變成全國最高危的職業(yè),在去別國送消息前需要交代完自己的生前身后事。

而且作戰(zhàn)是要有軍事頭腦的,使者除了有傳遞消息的作用外還可以加以利用,利用使者傳遞一個假情報,或者描述一個假情形,收效比直接斬殺他大的多。國家進行任何的事情都有自己的原因有自己的目的,不是為了殺人,而是為了利益,你拿夠足夠的利益就走,或者我撐不下去了投降,或者兩邊不想打了坐下來談談怎么結束,這才是戰(zhàn)爭的正常狀態(tài)。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隨便殺使者,免得萬一真打不下去了沒得談,留著使者也是給自己留一個后路,讓自己不至于退無可退走向滅亡。

第三,斬殺了來者又會如何?

切斷這條聯系的通道,其實是要釋放一種信息:“不談判,不妥協(xié),不投降,要么你死,要么我活”。這種要分強國和弱國來看,強國斬殺來使無非就是告訴這個弱國:“不用再掙扎了,我不要錢,不要地,不要和親的媳婦,要的就是你整個的國家。

”弱國斬殺強國的來使就比較有勇氣了,他殺使者,不只是殺給敵人看,也是殺給自己人看,后路已斷,打輸了全都得死。這也是所謂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戰(zhàn)。究竟會怎么樣,有什么后果,歷史漫談君不妨舉幾個例子。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出了一個450人的龐大商隊前往西域,希望用自己的金銀珠寶換回來戰(zhàn)馬和糧食,但經過花剌子模國的訛答剌城時,遭到了當地的圍追堵截將商隊人全部消滅了。花剌子模人為自己的經濟利益就動了強大蒙古國的任,蒙古國顏面受損,立馬出兵花剌子模國。

花剌子模國過了一把手仞使者特別爽的癮,但很快便有了屠城的危險。成吉思汗實行了恐怖主義政策,你殺我的商隊動我的使者,我便不留你一個人。他下令屠城,殺了花剌子模國120多萬的人,小孩老人孕婦都沒有放過,只留下了幾個樣貌還不錯的美女。

還有一個鮮活的例子,耿恭被匈奴圍困,匈奴派使者招降,耿恭親手殺了使者,并且在城頭用火炙烤匈奴使者尸體。

這就是《滿江紅》中“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出處。耿恭用自己的行為告訴匈奴自己永遠不會妥協(xié),而且也告訴著自己的將士已經無路可退,戰(zhàn)還可能活不戰(zhàn)就只能死。漢軍的戰(zhàn)斗力也確實大大的增強,用不足一千人的將士和兩萬多的匈奴死扛,最終堅持了兩年等來了援軍,也給世界上留下一個傳奇。



“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使”也傳承到了現在,《日內瓦條約》曾有過明確的規(guī)定:“世界各國不能虐待俘虜,不能射殺醫(yī)務兵、老人以及孩子,同時也不能殺害雙方的談判人員!

不斬來使在現代更加詳細,人權概念也逐漸得到了各個國家各國人民的代表,如果行為有不做好之處會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

我是歷史漫談君,歡迎大家留言,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歡迎大家點贊,關注,謝謝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文/歷史漫談君·半青)

最佳貢獻者
2

△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使。這是對一個國家。最基本的禮貌和尊重。放在現在就相當于驅趕對方的外交人員。我們都知道,一旦一個國家趕走了另一個國家的外交人員就相當于進入了戰(zhàn)備狀態(tài)。隨時準備攻打該國。這是我們現代的規(guī)矩。放在當時也一樣。如果有人想要破壞這個規(guī)矩,就會遭到其他諸侯國的群起而攻之。

春秋時期是最重視禮儀。這也就是為什么孔子一直推崇實行周朝舊法。儒家講究的修身養(yǎng)性跟知禮義廉恥和周朝的規(guī)矩如出一轍。還有各種有趣的規(guī)矩。而他們打仗就更有意思,春秋時期打仗先要下戰(zhàn)書。約定時間跟地點。然后戰(zhàn)書里面的用詞也要十分恭敬。

雙方都會優(yōu)待敵軍的使節(jié)要舉辦宴會跟歡送會。宴會上是一定要有歌舞節(jié)目的,而使者會作為客人進行道謝。春秋時期的戰(zhàn)爭是不允許奴隸跟平民上場作戰(zhàn)。他們只參戰(zhàn)不作戰(zhàn)。只負責喂喂馬呀,扛扛行李這的后勤工作。擔任作戰(zhàn)任務的是士,也就是最低一等的貴族男子。又稱作為戰(zhàn)士。作戰(zhàn)地點必須為兩國的交界處。

自從人類文明發(fā)展開始,戰(zhàn)爭作為一種爭奪利益的暴力手段,就隨之誕生,漫長的戰(zhàn)爭史上,交戰(zhàn)的雙方相互之間也保持了一定的默契,并且形成了一些規(guī)則,比如說最為簡單的“兩國交兵不斬來使”,在戰(zhàn)爭當中,不能以任何方式傷害對方傳達信息的人員。

公元前596年,楚國派遣使節(jié)申舟出使齊國,因為土地的摩擦問題,楚國和鄰國宋一直有矛盾,因此楚莊王在辭別申舟的儀式上特意交代他,不要出使宋國。沒想到這句話卻被宮人泄露了出去,傳到了宋國的執(zhí)政官華元的耳朵里面,這下他不高興了,楚國這是小肚雞腸嘛!那就別怪我做小人的事情了!因此特意派遣人前往申舟經過的交通要道設伏,殺死了楚國的使臣,有從人逃回了楚國,楚莊王聽說了這個消息,氣得渾身發(fā)抖,《左傳》記載他“投決而起”,立刻派遣大軍,包圍了宋國國都9個月。為此宋國只好派遣華元來到楚國軍營,向楚莊王低頭認錯,楚國軍隊因為連日的圍城,糧草也快吃完了,決定趁好就收,兩國隨即約定保護雙方使節(jié),華元則作為和談的人質來到楚國居住,這也是第一個有紙面協(xié)議的不斬來使約定了。

漢永平十八年,漢平帝去世,因此車師和匈奴趁機反叛,匈奴大軍將耿恭和數百名士兵圍困在孤城當中,幾個月后,漢軍糧食耗盡,但是耿恭親自激勵士兵振作,和他們同起同睡,并且用水煮鎧甲弓弩,吃上面的皮革獸筋,漢軍打退匈奴一波又一波的進攻,城里面也只剩下幾十人,這也讓漢軍有些動搖,耿恭心生一計,當北匈奴單于派使者進城勸降,耿恭竟然派人殺了那個使者,還在城頭烘烤北匈奴使者尸體,這讓單于徹底大怒,加派部隊繼續(xù)圍城,而士兵們得知了這個消息,明白自己一旦投降,下場肯定是非常慘,因此更加只好更加賣力堅持。最終數天之后,耿恭等人總算等來了漢朝的援軍,守住了這座孤城,最重要的是他們拖延了匈奴的攻勢,耿恭斬了來使,卻借此獲得了戰(zhàn)略上的勝利,這也算戰(zhàn)爭史上罕見的一幕了。

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使是古代戰(zhàn)爭中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矩。雖然沒有強制的約束力,但是雙方即便殺紅了眼,也沒有人能夠輕易的打破這一規(guī)則。

在春秋時期禮崩樂壞諸侯國之間經常交戰(zhàn),孟子就說過春秋無義戰(zhàn),但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爭還是講規(guī)矩的,首要的一個原則就是要下戰(zhàn)書,這叫師出有名。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爭都是貴族的運動,而且是以車站為主,雙方都要通過使者來約定戰(zhàn)爭的時間,在作戰(zhàn)的時候還要選進一個開闊地點,這個使者正式稱呼被稱為行人,行人的主要任務就是出使各國。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戰(zhàn)爭,雙方都以維護周天子的統(tǒng)治作為幌子進行攻伐。而對于前來溝通作戰(zhàn)地點的使節(jié)是沒有敵意的,而且更不會隨便的斬殺,很多時候這些使者都會得到很高的待遇,但是到了戰(zhàn)國之后,所謂的禮儀早就被拋到九霄云外了,戰(zhàn)爭充滿了各種陰謀詭計。


斬殺使者反而會中斷一些信息的來源。比如說司馬懿就通過蜀國的來使判斷出諸葛亮的飲食出了問題,已經活不長久了。戰(zhàn)爭期間互相派遣使者已經成為戰(zhàn)爭的一個部分,使者都是雙方將帥的工具。一些將領也可以通過厚待使者來瓦解敵方的君心,比如說在關羽知道自己的后背被東吳人給偷襲了,于是他就不斷的派遣使者去溝通,而呂蒙正好抓住這一點,每次都厚待關羽的使者,讓他們得到了很多的好處,還允許他們回家去報平安。而關羽的士卒知道自己的家人在得到了東吳的厚待,于是他們就不在聽從于關羽的命令,數萬精銳瞬間走時一大半,最終導致關羽兵敗身亡,可以說在這個問題上,關羽吃了大虧教訓非常的慘痛。

如果在戰(zhàn)爭期間斬殺對方的時間,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呢?最直接的一點就是斬殺對方的使節(jié)會激怒對方,導致對方死戰(zhàn)。但有時候斬殺使者也能瓦解敵方的軍心。

兩軍交戰(zhàn)不斬來使并不是說說而已,而是一種蘊含著更多政治軍事智慧的事情,在一般的情況下不要斬殺敵方的使者,否則會讓自己陷入被動。其實斬殺使者并不能起到很好的作用,畢竟使者的地位無足輕重,關鍵是如何的利用使者達到激勵自己的士氣或者瓦解敵方的軍心的作用。這也是一種戰(zhàn)爭藝朮。

3

由需求產生的規(guī)則

普魯士軍事理論家卡爾·馮·克勞塞維茨曾經說過一句很牛的名言,“戰(zhàn)爭是政治的延續(xù)”,這個被稱為西方兵圣的家伙一語道破了戰(zhàn)爭的本質,當國家政治訴求得不到滿足(無論是否合理)時才會使用武力。

基于這種特性,世界上大部分戰(zhàn)爭最后都是需要政治解決的,慘烈如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不也是軸心國投降而終的嘛。既然需要政治途徑解決,就必然得有對話渠道,在現代可能打個電話就行,古代通訊不發(fā)達,信息的傳遞必然經過人,這就是使者。

使者代表著戰(zhàn)爭雙方的談判意愿,有談判意愿的戰(zhàn)爭必然存在一定的底線,也是結束戰(zhàn)爭較理想的方式!秾O子兵法·謀攻篇》中就說“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在這種情況下,對使者的保護其實是在維持交流渠道,可以讓己方以較小的代價完成訴求,這是對自己利益的保護。另外“兩軍交戰(zhàn)不斬來使”這句話出現的比很多人想象的晚,吐槽機沒記錯的話應該來自清朝的小說《官場現形記》。

但是這種潛規(guī)則顯然出現的很早,在周朝的分封體制下,諸侯之間的糾葛不斷,伐攻伐交不斷,形成了一系列戰(zhàn)爭規(guī)則。比如敵軍退逃多少步就不再追擊,或者車戰(zhàn)的時候對方準備完畢才能攻擊之類的。

后來隨著戰(zhàn)爭形態(tài)改變,很多規(guī)則都成了空談,但對使者的保護算延續(xù)了下來。不過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翻開史書,我們可以發(fā)現很多毀書斬使的記載,即使到了近代都屢見不見。

脆弱的底線

其實關于斬殺使者的例子也分正反面的,漢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五月,戊己校尉耿恭為匈奴困于疏勒城,水糧皆絕。匈奴單于以封王誘耿恭投降,耿恭假意答應,把匈奴使者誘騙進城,親手擊殺,再到城頭上和士兵們分食其肉。這就是《滿江紅》里“饑餐胡虜肉”的來歷,也是在表達絕不妥協(xié)、不死不休的態(tài)度。

所以斬殺使者的第一個后果很顯然,徹底斷絕任何交流渠道,不再有任何底線,不再顧忌任何手段,不死不休。很多采取這種方式的將領不是做給對手看,是做給自己人看的,就是告訴自己人別再心存僥幸,勝了活,敗了死,沒有第三條路走,這應該算一種破釜沉舟。

當然也不乏愚蠢和狂妄之輩,1928年5月3日山東爆發(fā)了著名的濟南慘案,南京第一批談判交涉人員被日本人殺掉后,鬼子又制造摩擦對平民百姓下手。于是南京又派了蔡公時等17人繼續(xù)談判,結果又被殺害。

當時酒井隆根本就不是表達什么絕不妥協(xié)的態(tài)度,就是狂妄的裝X而已,老子就是欺負你了怎么著?把我們敬愛的常公凱申氣得在日記里指天發(fā)誓,一定要報此大仇。這也成了常隊長為數不多實現的嘴炮,1946年9月30日酒井隆在南京雨花臺伏誅,濟南6千無辜冤魂當覺欣慰。

所以斬殺使者的第二個后果也很明顯,沒有破釜沉舟的必要還這么玩,基本就是找死。除了凸顯低劣的道德和必然的罵名,啥東西都得不到,這是最愚蠢和混蛋的行為,沒有其他結論。


總結起來吧,斬殺使者這種事情不到必要時候盡量別用,從道德上說這是污點,從效果上看很少有什么好處。生而為人總該把底線設得高點,不好弄得跟野獸一樣。

4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使”其實是戰(zhàn)場的潛規(guī)則。

因為戰(zhàn)爭絕非雙方直接拼個你死我活,而是有很多外交上的聯絡的。

打個比方,圍攻一座城市之前,進攻一方一般都會派遣使節(jié)趕來詢問是否投降。

如果城市投降,市民大多會保護性命。

就比如斯巴達克斯在初期,明知道自己實力攻城會有很大損失,就派使者威脅羅馬某個城市,要求交出被囚禁的數千名角斗士。

羅馬城市被嚇住了,交出囚禁角斗士避免了攻城。

顯然,使者是很重要的。

如果不存在使者,斯巴達克斯就必須直接攻打,而羅馬城市也必須死傷,最終雙方都損失慘重,兩敗俱傷。

所以,斬殺使者是很愚蠢的行為。

因為使者只是小卒子,殺不殺其實無關大局,反而會激怒敵人,采用更殘酷的手段對付你。

正常來說,殺死使者主要在一些果斷作戰(zhàn)的場合。

元軍南下攻宋 ,名將王堅死守釣魚城,蒙古大汗蒙哥派降將招降,王堅把該漢奸降將押到閱武場,斬首示眾,軍聲大振。

王堅此舉表示與敵人勢不兩立,要血戰(zhàn)到底。

再比如,蒙古攻打日本時,使節(jié)攜帶忽必烈本人的國書,威脅日本必須投降。

當時的“執(zhí)權”幕府權臣北條時宗認為書狀無禮。決定不投降。

然而忽必烈連續(xù)派遣使者催促投降,書信威逼恐嚇,非常無禮。

北條時宗大怒之下,下令斬殺蒙古使者,以表明絕對不會投降。

忽必烈大陸,開始調集人馬,準備攻打日本

5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條規(guī)則不僅僅是歷史上流傳下來的約定俗成,而且還是現代國際法的規(guī)定。在現代《戰(zhàn)爭法》法中明文規(guī)定了軍使的待遇:

軍使是奉交戰(zhàn)一方的命令,前往敵方進行談判的代表!逗Q狸憫(zhàn)法規(guī)和慣例章程》規(guī)定:軍使以白旗為標志。軍使及其隨員(翻譯、號手、鼓手等)享有不可侵犯權。

那么,為什么要有這樣的規(guī)定呢?如果違反了這樣的規(guī)定會帶來什么樣的后果呢?

一、使者的使命。

使者是用來溝通兩個勢力之間的外交人員。這些使者都肩負著兩個勢力之間的外交使命。在和平時期,使者的任務就十分重要,而到了戰(zhàn)爭時期,使者的任務就更加重要,有時甚至上升到戰(zhàn)略的高度。

在中國古代的兵法就明確指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伐交,就是以外交的手段來建立自己的優(yōu)勢,打擊敵人。而伐交的主要施行者,就主要是這些使者。因此,這些使者也是戰(zhàn)爭的主要參與者。他們是外交這個無形的戰(zhàn)線上的戰(zhàn)士,一個優(yōu)秀的使者,所起到的作用有時會超過千軍萬馬。

我們可以在古代的記載中,看到很多這樣的事例。在戰(zhàn)國年代,很多縱橫家都擔任過使者。最出色的就是蘇秦、張儀。他們兩個一個合縱六國,一個連橫各國,極盡各自的手段,在歷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

和他們這些戰(zhàn)略家相比,更多的是溝通雙方勢力的使者。尤其是處于戰(zhàn)爭狀態(tài)下,雙方的使者。這些使者穿梭于火線,把自己一方的要求告訴對方。他們有的是和平的使者,而更多的是外交戰(zhàn)的戰(zhàn)士。在很多情況下,他們都要冒著生命的危險。

比如著名的諸葛亮五次北伐的時候。司馬懿看破了諸葛亮后勤補給的困難,堅守不出,使得諸葛亮無法和司馬懿進行決戰(zhàn)。在無奈的情況下,諸葛亮就派出使者,把一套女人穿戴的巾幗送給司馬懿,以示侮辱,逼司馬懿出戰(zhàn)。

這個諸葛亮的使者就是外交上的戰(zhàn)士,他很可能就會因為他的這個使命死于非命。但是,司馬懿并沒有上諸葛亮的當。他不但沒有殺使者出兵,反而招待使者?上еT葛亮的這個使者有勇無謀,無意間泄露了諸葛亮身體欠佳的秘密,反而更加堅定了司馬懿堅守的決心。

這一次諸葛亮和司馬懿的謀略對抗,司馬懿取得了勝利。而交鋒的人員,就是諸葛亮的這個使者。因此,使者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二、斬殺使者的情況及帶來的后果。

那么,既然使者是雙方的一種戰(zhàn)爭手段,留下使者的性命,保證自己的作戰(zhàn)權利是一種明智之舉?墒,為什么在歷史上,還有很多斬殺使者的事情呢?

這種情況,一般發(fā)生在一方和對方勢不兩立,完全沒有調和的可能時。斬殺使者,已經成為一方統(tǒng)帥,為了集中意志,提振士氣所采取的手段。在斬殺使者后,自己一方就全部認清了實際情況,不再抱有任何和解的幻想,只有死戰(zhàn)到底的一條路了。

比如在《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zhàn)時,曹操派使者來見周瑜。周瑜連送來的書信都不看,直接撕了,還把使者斬首。魯肅以兩國相爭,不斬來使相勸。周瑜說,斬使以示威,于是將曹操的使者斬首。曹操得知周瑜撕書斬使,大怒發(fā)兵,被周瑜打敗。

在這里,周瑜殺曹操的使者不是無禮,也不是沒有算計。這是因為當時東吳上下被曹操的威勢所壓倒,很多人都要求投降。在大敵當前的時候,自己陣營意見不一,心懷膽怯,正是犯了兵家大忌。

曹操這個時候派使者前來送信,無非是以威勢相加的勸降信。周瑜毀書斬使,正破了曹操的外交伎倆。這樣一來,東吳上下就沒有了退路,只有抗曹的一條路。意見統(tǒng)一,士氣大振的東吳軍隊在接下來的戰(zhàn)斗中順利的打敗了曹軍。

另外還有一種斬使的情況比較特殊,不過也屬于外交謀略的一種。在東漢初年,劉秀討伐隗囂。隗囂手下的大將高峻因為曾經投降過劉秀,害怕報復,堅守不下。劉秀派寇恂拿著自己的親筆信去招降高峻。高峻心里猶豫,于是派自己手下的軍師皇甫文來見寇恂。寇恂見皇甫文言辭傲慢,于是不顧其他人的反對,下令將皇甫文斬首。

出乎大家意料之外,高峻得知皇甫文被殺后,隨即投降了。這是因為皇甫文是高峻的軍師,高峻對他言聽計從;矢ξ囊凰溃呔褪チ艘锌,只得投降了。

我們可以看到,如果斬殺了對方的使者,就說明一方已經放棄了用外交解決爭端的手段。這樣,雙方就只剩下一條道路,那就是一方消滅另一方的道路了。

三、結語:

從上面我們可以看到,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是戰(zhàn)爭中雙方共同的需要。這是雙方進行外交戰(zhàn)的必要手段。只有雙方的外交渠道暢通,雙方才能施展各自的計謀。使者,也是戰(zhàn)斗在外交戰(zhàn)線上勇敢的戰(zhàn)士,他們隨時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

但是,在有些情況下,使者被殺也是謀略的需要。這里面有著雙方統(tǒng)帥的博弈。比如,諸葛亮出使司馬懿的使者,就抱著必死的信念去的。如果司馬懿殺了諸葛亮的使者,他就正中了諸葛亮的計謀。因此,使者的死活,也要看軍事謀略的需要,不能一概而論。

我是歷史笑春風,歡迎大家關注我,多提寶貴意見,謝謝。

6

一、”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來源

”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是戰(zhàn)爭史上的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出自周朝的春秋時期,周朝自周公旦輔政,制定了一系列的禮儀制度,涵蓋了周朝社會的方方面面,比如分封制、宗法制、嫡長子繼承制等都是周禮,就連春秋時期的戰(zhàn)爭,也是彬彬有禮的戰(zhàn)爭。

春秋時期的戰(zhàn)爭與后世朝代相差很大,當時的戰(zhàn)爭是兩方先約好時間、地點,然后各自帶著軍隊列好陣,擺好架勢,雙方都準備好再一聲令下,開始打仗,打仗都是點到為止的,一方戰(zhàn)敗后,另一方一般情況下不追,即使追,也是追規(guī)定的路程,然后戰(zhàn)爭結束。

現在看起來很好笑,當時的戰(zhàn)爭就類似于牛仔約架,或者君子動手,一切都是彬彬有禮的,既然是打仗,就需要雙方互派使者進行溝通:在哪里打?什么時候打?你們敢不敢來?使者在當時是負責協(xié)調雙方打仗的溝通員,戰(zhàn)爭的雙方根本就不會產生殺使者的行為,一方面是周禮限制,另一方面是殺了使者雙方就沒法溝通了,于是便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guī)定: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同時,在春秋時期發(fā)生了一場因為斬殺使者而引起的戰(zhàn)爭,讓這一規(guī)定成為一件俗定的規(guī)定,這就是發(fā)生在公元前596年的事,楚國派使者申舟出使齊國,半路上被宋國所殺,于是楚國大怒發(fā)兵攻打宋國,楚軍圍城圍了整整9個月,仍然沒有攻下宋國,宋國于是派出使者華元出使楚軍大營,雙方約定,宋國投降并派使者華元到楚國為人質,以此為條件,要求楚國后退三十里,以給宋國尊嚴,楚國答應宋國要求,雙方達到和解。

這事發(fā)生后,被后世稱為”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交戰(zhàn)規(guī)則,原因就是使者可以化解一場戰(zhàn)爭,同時又能便于戰(zhàn)爭雙方的溝通和協(xié)調雙方的利益。

春秋時期的周禮貫穿了整個周朝,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很多禮儀制度也發(fā)生了改變,同時隨著禮儀制度的崩塌,戰(zhàn)爭也越來越殘酷,從最早的君子約架到后來的無所不用其極,戰(zhàn)爭的性質發(fā)生了變化,作為戰(zhàn)爭的不成文規(guī)定:”兩國交兵,不斬來使“也成為一句空話,斬殺使者的現象經常發(fā)生。

二、不斬殺使者的情況

戰(zhàn)爭是政治的延續(xù),任何時代的戰(zhàn)爭都是有目的,只要達到了目的,就沒有必要再進行戰(zhàn)爭,戰(zhàn)爭可是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沒有好處和目的誰會發(fā)動一場無緣無故的戰(zhàn)爭呢?

楚漢戰(zhàn)爭時期,劉邦派了一個使者叫酈食其出使齊國,當時的齊國算是相當獨立的諸侯國,酈食其憑借三寸不爛之舌成功說服齊國歸降劉邦,沒有用一兵一卒酈食其就成功拿下齊國七十多座城池,這就是使者的作用,以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雖然后來韓信嫉妒酈食其的功勞,在蒯通的建議發(fā)動了對齊國的戰(zhàn)爭,讓齊國措手不及,齊王田廣認為使者酈食其是劉邦派出當幌子的,誘騙自己放松軍備,才讓韓信出兵擊敗的,所以齊王田廣殺了使者酈食其,這算是使者成功勸說戰(zhàn)爭,但又因故被殺的典范。

還有個三國時期的故事,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在五丈原時,司馬懿拒不出戰(zhàn),諸葛亮沒辦法了,就派出了一個使者拿著女人的衣服送給司馬懿,司馬懿仍然不為所動,也沒有為難使者,照樣該干嘛干嘛,這也不斬使者的例子。

歷史上,不殺的使者的情況是絕大多數,畢竟雙方交戰(zhàn),也需要派出使者進行一些溝通,戰(zhàn)爭不可能無限打下去,連劉邦和項羽這樣的死對頭也是鴻溝協(xié)議,雙方簽定暫時和平條款,這些事都是使者去辦的,使者的作用包括但不限于協(xié)商雙方戰(zhàn)爭的停止、俘虜的交換、協(xié)議的簽定、利益的談判等等,是不可或缺的一項職業(yè)。

三、斬殺使者的情況

當然了,戰(zhàn)爭中斬殺使者的情況也是非常多的,但比不殺的使者的情況稍微少一點,斬殺對方使者是需要向敵方傳達一個非常強烈的信號就是:我方一定要將戰(zhàn)爭進行下去,等著開戰(zhàn)吧,我不會投降的,斬殺使者其實說白了就是一種升級戰(zhàn)爭的行為,把戰(zhàn)爭延續(xù)到使者身上。

這種情況比比皆是,比如南宋時期,蒙古大汗蒙哥親自率軍攻打合州的釣魚城,南宋主將王堅與副將張鈺緊守城池,抗擊蒙古,蒙哥攻打了五個月都沒有攻下城池,于是派出使者原南宋降將晉國寶進城去勸降王堅,王堅怒斬使者,等于向蒙古傳達了拒不投降的意志,就連大汗蒙哥也戰(zhàn)死在釣魚城下,王堅斬殺使者就是用這種無言的方式表達繼續(xù)戰(zhàn)爭的決心,不給蒙古抱有希望。

還有三國時期的司馬懿攻打遼東公孫淵的事件,司馬懿采用聲東擊西、主動示弱之計擊敗了公孫淵,在大局快在明朗之際,公孫淵派出了相國王建、御史大夫柳甫作為使者出使司馬懿,希望司馬懿能夠接受請降,司馬懿卻一反常態(tài),把公孫淵派出的兩個高官使者給斬殺了,以示對公孫淵的心理威懾,之后公孫淵又派出侍中衛(wèi)演為使者來見司馬懿,司馬懿這次沒有殺使者衛(wèi)演,而是讓他叫公孫淵當面來投降。

從司馬懿的事件看,殺不殺使者都有自己的政治目的,由當時的戰(zhàn)爭形勢所決定,并沒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約束,完全是看當時的戰(zhàn)爭情況和所要表達的意思,如果一心對敵方表達決戰(zhàn)到底的意思,就完全可以殺了對方使者來促成,如果想要快速結束戰(zhàn)爭,一般情況不會殺害對方使者,而是會與使者積極溝通情況,解決戰(zhàn)爭。

總結

后世的戰(zhàn)爭中,早就沒有”兩國交兵,不斬來使“的約束了,殺不殺使者,取決于自己一方怎樣的政治目的,殺使者本身就是一種無言的抗議和戰(zhàn)爭的宣言,是會擴大戰(zhàn)爭的,不殺使者說明雙方愿意控制戰(zhàn)爭,不讓戰(zhàn)爭升級,或者有限度的戰(zhàn)爭,這都取決于政治目的,而不是這句約束的話。

7

為什么說“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使”,斬了會有什么后果?


“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使”,又稱作“兩國交兵,不斬來使”或“兩軍交戰(zhàn),不斬來使”!笆埂奔础笆拐摺,意思是兩軍在作戰(zhàn)期間,雙方要有互相協(xié)商的代表即使者傳達信息,不能斬殺“使者”。按理說,兩個國家達到了發(fā)動戰(zhàn)爭的地步了,就是已經有了不可調和的矛盾了,你死我活的,為什么不能斬殺“來使”呢?如果斬殺了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呢?

1、“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使”的出處。

“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使”出自周朝,3000年前的周朝,是一個各方面都很完善的國家,它對“禮”的要求是很全面的,當然也包括打仗。在西周的分封制下,諸侯國都是在周天子的統(tǒng)一領導下,周王室與諸侯之間、列國之間的活動交往,主要依靠派出的使節(jié)來溝通。所以各國對于使節(jié)都非常尊重,派出的外交使節(jié)是不可侵犯的。即使兩國處在戰(zhàn)爭狀態(tài),使節(jié)仍應該得到尊重和保護。因為在通信不發(fā)達的時代,使臣是兩個國家之間溝通調節(jié)的紐帶,對于避免戰(zhàn)爭是很有幫助的。于是“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使”便成為了規(guī)則,任何交戰(zhàn)方都得遵守。

但到了春秋末期則逐漸演變成了“兩軍交戰(zhàn),不斬來使”,即春秋時期的宋國華元作為使者只身前往楚軍軍營談判,要求楚軍撤圍宋國都城,兩國停戰(zhàn),而華元則作為人質到楚國居住,這一規(guī)則逐漸演變?yōu)椤皟绍娊粦?zhàn),不斬來使”。

2、兩國交戰(zhàn),為什么不斬來使?

一是因為使者往往是沒有惡意的,沒有攻擊性,他的目的只是為了傳遞信息,如果殺掉這么一個手無寸鐵之人,是會被人看不起的,在道德層議論層面會處于下風。我們知道,在古代,擔任兩國“使者”的大多是德高望重之人,相當于現在的外交官,在兩國交戰(zhàn)中,他們主要是傳遞信息,沒有任何武力。并且自古以來,仁義禮智信一直是古人尊崇的道德準則,尤其是在注重禮儀的春秋時期,那時候打仗十分講究“規(guī)矩”,打仗如君子之交,要先宣戰(zhàn),再出兵,一旦一方掛出免戰(zhàn)牌,則另一方不可進攻,這在當時是共同遵守的戰(zhàn)爭規(guī)則,一旦違背則被視為不義。在戰(zhàn)爭中如此,更何況是對待兩國的使者呢?況且使者本身沒有攻擊傾向,對于無抵抗能力的人下殺手,這種行為近乎無恥。所以,為了講究仁義,兩國即便交戰(zhàn),也從不斬殺使者。

二是因為古代的信息傳遞不發(fā)達,使者是傳遞戰(zhàn)爭雙方信息的重要媒介,并且使者本身地位不高,不存在威脅性,如果斬殺來使不僅沒有實際意義,而且會中斷信息來源。

三是因為使者是為戰(zhàn)爭的一部分,是雙方將帥利用的“工具”,通過“不斬來使”可以釋放一種信號,或借以瓦解對方斗志,其效果有時候遠比戰(zhàn)場搏殺來的大。倘若輕易殺死使者,這在己方看來就是先一步露怯,畢竟沒有信心的人才會用殺掠和暴力掩飾自己的虛心。正大光明的向敵人表示戰(zhàn)場相見,這才可以真正的鼓舞軍心,贏得戰(zhàn)場最后的勝利。

四是因為對方使者有時候能為“己方所用”。在戰(zhàn)爭中,使者一方面負責傳遞雙方信息,另一方面還負責打探對方信息、情報等。如果己方運用恰當,將計就計,則可借著使者前來的時機向敵人透露假消息,使自己出其不意取得戰(zhàn)爭的勝利。比如三國時期周瑜的計謀。

五是因為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戰(zhàn)爭只是手段,軍事是為政治服務的,人人都熱愛和平,將軍和士兵在戰(zhàn)場上流血犧牲,都是不愿看到的,所以將軍們也是很不愿意打仗的,能和解最好不過,沒有必要殺了對方的使者,引起對方的反感,斷了和談這條后路。并且一些政治家發(fā)動戰(zhàn)爭只是為了給對方增加壓力,并不想擴大事態(tài),小打小鬧之后,便會回到談判桌上,如果那些將軍不識相把對方使者殺了,則可能會成為政治的犧牲品,所以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使。

3、兩國交戰(zhàn),如果斬了來使,會有什么后果?

對使者的態(tài)度,就是對這場戰(zhàn)爭的態(tài)度,斬殺來使,就意味著不給自己留后路。斬殺來使,釋放的信息是:“不談判,不妥協(xié),不投降,要么你死,要么我活”。殺使者,不只是殺給敵人看,也是殺給自己人看,后路已斷,打輸了全都得死。

我們知道,戰(zhàn)爭不是目的,只是手段,是政治的延伸,不管多殘酷的戰(zhàn)爭,終究還是要到談判桌上去的,除非把對方(包括平民)全部殺光。但要做到這樣,除非你的實力強硬到絕對百戰(zhàn)百勝,或者一戰(zhàn)滅國,不然你斬了來使,你就等于給后面任何不可預測的戰(zhàn)爭局面都沒有留后路,一旦你要是想和談,或者退兵,或者聯盟,或者改變策略,你就要為你當初的莽撞和意氣用事付出百倍的代價來彌補。比如1860年清政府扣押英法外交使團,就引起了震驚世界的火燒圓明園的事件,并且還要賠款求和。

4、“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使”已是國際慣例。

《日內瓦公約》規(guī)定,世界各國不得虐待俘虜,不能射殺醫(yī)務兵、老人以及和孩子等無抵抗能力的人員,同時不能殺害雙方的談判人員,這也就是"兩國交兵,不斬來使",這是現代戰(zhàn)爭中所有國家都得遵守的一條規(guī)則,違反《日內瓦公約》會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以及各種壓力,處理不好,先前取得的優(yōu)勢都會化為烏有,正是在這個條約的框架下,大規(guī)模侵犯人權的現代戰(zhàn)爭才很少發(fā)生。

所以,小編認為,兩國交戰(zhàn),不是為了殺人,而是為了利益,一方獲得足夠的利益就走,或者一方撐不下去了投降,或者兩方不想打了坐下來談談怎么結束,這才是戰(zhàn)爭的正常狀態(tài)。而這時的“使者”則充當著“外交官”的作用,替雙方傳達意志,達成一致,所以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隨便斬殺使者的。

8

重復一遍一個老掉牙的故事吧!

有個花刺子模國國王,非常討厭使臣送來壞消息,無論是自己的使臣,還是敵人的使臣,凡是帶回來好消息的來使,一律升官加爵,凡是帶來壞消息的使臣一律殺頭不饒。

然后,他的使臣帶回來的全是好消息,把壞消息屏蔽掉了。

成吉思汗派來的“求和”使臣也被他殺掉了。

結果大家都知道,花刺子模國被成吉思汗屠殺殆盡。

一開始,成吉思汗為了全力攻打金國,是打算和花刺子模締結友好通商條約的,派了使臣領著一個500人的龐大商隊,帶著金銀財寶和商品前往通商。

花刺子模有一個總督見財起意,派兵襲殺了商隊,向國王報告“好消息”說是“戰(zhàn)爭獲利”,國王很高興,總督升官加爵了。

成吉思汗不是一個莽漢,為了息事寧人,為了貿易暢通,也為了集中力量攻打金國,決定還是和平解決的好。

于是,又派了使臣去提出要求:“不要這樣搞,把財物還給我們,隨便殺一個兇手,咱們還是好朋友,行不行?”

對于花刺子模國王來說,這絕對要算是“送來壞消息”的使臣了,還是來“搶到手財物”的使臣。

國王大怒!殺正使!剃光了兩位副使的頭發(fā),趕走了事。

怎么可能了事呢?

當時之世,只有成吉思汗才有實力可以蔑視一切外交禮節(jié)的,因為他擁有絕對的實力,可以碾壓一切。

然而,在花刺子模國的外交工作人員中,沒有人敢告訴花刺子模國王成吉思汗的實力,因為這是壞消息。

成吉思汗大怒......。


兩國交戰(zhàn),總是需要一個理由,或者一個原因。

比如努爾哈赤派人告訴大明朝“我這里有七大恨,所以我要打你”,大明朝怎么辦?殺了來使,再增加一大恨嗎?

當然不行了,除非大明朝有成吉思汗的本領,擁有絕對的優(yōu)勢,可以蔑視一切規(guī)則,大兵到處碾壓也就是了。

大明朝必須好好的接待努爾哈赤的使臣,“這不是鬧的嘛!多少年前的事了,當事人都不在了,你們究竟想干什么?是不是想‘要錢’花?”

于是雙方討價還價,討價還價是“使臣們”的專業(yè)工作呀!

專業(yè)事還是要交給專業(yè)人去干才是好的。

大明朝沒有錢,所以雙方打了起來。和使臣無關,不是使臣無能,不是使臣該殺。

如果大明朝有錢并且愿意花錢的話,明金之間完全可以學習宋遼的“澶淵之盟”的。

宋遼“澶淵之盟”不正是使臣們來來往往促成的嘛!避免了戰(zhàn)爭,爭取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促進了貿易經濟,造福了兩國人民,多好的事情呀!

“生于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不識干戈”

被大宋派去大遼談合約的使臣名字叫做“曹利用”。

據說,曹利用與遼人達成初步協(xié)議后,回去交旨,請見之時,正趕上宋真宗吃飯,坐在門口和侍者閑談,人家問他許給了遼國一年多少銀兩,他也不敢大聲說話驚了皇帝吃飯,伸出了三個指頭放在額頭上示意了一下,意思是三十萬兩,侍者見慣了大錢的人呀,以為是三百萬兩。

真宗飯罷傳見,侍者多嘴告訴真宗說“陛下,咱們一年要花三百萬兩白銀呀!”真宗大驚說:“太多了,太多了,寇準不會同意的”,于是臉色就很不好看。

曹利用進去之后,看見真宗臉沉如墨,也嚇的不輕,皇帝問“如何?”!

曹利用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答到:“陛下,三十萬兩,我還可以再去出使一趟,做做努力的!

你看,這就是使臣的好處,可以討價還價呀!難不成讓宋真宗和遼太后親自討價還價嗎?

真宗瞪了一眼侍者,高興的說:“才三十萬,這么少,你很會辦事,很會辦事,為國家省了大錢!”

于遼國來說呢?每年平白無故的曹利用這個來使就送來三十萬兩白銀。

曹利用這樣的“來使”能殺嗎?

不能!

 

9

古裝劇經常出現這樣一句話,“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使”,還有一種說法叫“斬使立威”,那么,來使到底該不該斬呢?斬了會有什么后果呢?

其實,“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使”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規(guī)矩,一般交戰(zhàn)雙方很少斬來使,因為使者充當郵遞員的角色,古代沒有電話,沒有網絡,交戰(zhàn)雙方只能依靠使者溝通。


倘若斬了來使,就意味著雙方不可溝通,沒有任何商量的余地,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這樣或許可以激發(fā)士氣,“斬使立威”,破釜沉舟,但同樣激怒了敵方,使得敵方拼死力戰(zhàn)。

戰(zhàn)爭是政治的延續(xù),“斬使立威”,使得己方立于死地,背水一戰(zhàn),總體來看,是不夠明智的。

“斬使立威”是有典故的。

東漢時期,北匈奴圍攻疏勒城,守城大將耿恭據城死守,糧草將盡,岌岌可危,后來,匈奴派使者前往勸降,但耿恭見了使者之后,二話不說,直接砍了使者,還將其尸體架在城墻上燒烤。

耿恭此舉視死如歸,但徹底激怒了匈奴,匈奴發(fā)動了一波又一波潮水般的進攻,好在,漢朝七千援軍及時趕到,沖散了匈奴,耿恭才得以保全性命。


與耿恭相比,司馬懿對待使者顯然聰明的多。

諸葛亮六次北伐,司馬懿龜縮不出,諸葛亮派使者送去一個禮盒,里面裝著粉紅色女仆裝,譏諷司馬懿不是個男人,哪知道司馬懿看了之后,一點不生氣,反倒重賞來使,還與來使聊了起來。

司馬懿問:“諸葛亮飲食起居如何呢?”

使者如實回答:“軍師事必躬親,打二十大板,還要親自數,每天吃米飯不過一升!

司馬懿內心暗喜:“諸葛亮煩心事這么多,吃的這么少,怕不久于人世了吧!”

司馬懿通過使者一席話,就窺探出了諸葛亮的身體狀態(tài),知道諸葛亮不行了,于是更加堅定了不出戰(zhàn)的信念。


與司馬懿相比,呂蒙更是利用使者,將關羽打入地獄。

關羽兵敗樊城之后,得知大后方被東吳偷襲,于是多次派使者去找呂蒙溝通,呂蒙隆重接待了使者,噓寒問暖,并帶他見了俘獲的關羽下屬的親眷們。

這些親眷們,見了使者之后,紛紛報平安,還委托使者捎去書信,結果,關羽部下見了親人的書信,士氣大損,無心戀戰(zhàn),親人在敵人手里,哪還有心情打仗啊,于是都偷偷地溜了,攔都攔不住。

結果大家都知道了,荊州丟了,關羽死了!

所以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使,還是大有道理的!

10

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使。如果對使者動粗,就是非常嚴重的政治事件,一般被視為翻臉的標志。

在這方面,付出了最沉重代價的國家,莫過于13世紀的花剌子模。

花剌子模是一個中亞國家。

1218年,蒙古商隊遭到花剌子模的截留,并被蘇丹摩訶末下令處死。成吉思汗得到這一消息后,就派蒙古使者到花剌子模交涉。

但是,摩訶末居然也被成吉思汗的死者殺死了。這個消息傳到蒙古帝國后,成吉思汗視其為挑釁。

于是在1219年,成吉思汗率領15萬大軍征討花剌子模,并消滅了這個中亞國家。這就是第一次蒙古西征的緣由。

事實上,只要把使者殺了,動手就無法避免。

例如,嘉靖二十年(1541)俺答汗派石天爵、懇切赴大同鎮(zhèn),和明朝官員交涉貢市的問題。史書記載:

北虜俺答阿不孩遣夷使石天爵、肯切款大同、陽和塞求貢。

結果,非但俺答汗的請求沒被接受,這兩個使者也被明朝處死了。面對這一挑釁,俺答汗怒不可遏,隨后就對明朝的邊境地區(qū)展開了報復。

總而言之,兩軍交戰(zhàn)、不斬來使,這是非常關鍵的注意事項,一旦你做了,就有可能要承擔責任。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