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使”源于周禮,春秋時期雖然各諸侯國之間常發(fā)生戰(zhàn)爭,但顧念周天子和禮法有很多的戰(zhàn)爭禮節(jié),不光不能斬殺來往的使節(jié),還要列隊歡迎好酒好肉相待,開戰(zhàn)的時候雙方都是你來我往彬彬有禮。
而后禮崩樂壞諸侯獨大,戰(zhàn)爭充滿了詭譎和突然性,殘酷程度也是大大的上升。為什么不能斬使者,斬了又會有什么樣的后果呢,且聽歷史漫談君細細道來。
第一,不斬殺來使的第一個事例。
“兩軍交戰(zhàn),不斬來使”來源于春秋時期的宋國華元作為使者只身前往楚軍軍營談判,要求楚軍撤圍宋國都城,兩國停戰(zhàn),而華元則作為人質到楚國居住,這一規(guī)則逐漸演變?yōu)椤皟绍娊粦?zhàn),不斬來使!
第二,不輕易斬殺來使的原因。
禮崩樂壞過后,中國逐漸進入了真刀真槍搶地盤的時代,各國都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前面,已經逐漸不在需要道義的支撐,但依然不會輕易斬殺來使,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使者對他也有用是他的“手機”。
古代是沒有手機郵件這樣的通訊工具的,雙方聯系只能靠互通使者,使者有來有往,誰人都不希望自己的人受損,也不想把“使者”這個信鴿變成全國最高危的職業(yè),在去別國送消息前需要交代完自己的生前身后事。
而且作戰(zhàn)是要有軍事頭腦的,使者除了有傳遞消息的作用外還可以加以利用,利用使者傳遞一個假情報,或者描述一個假情形,收效比直接斬殺他大的多。國家進行任何的事情都有自己的原因有自己的目的,不是為了殺人,而是為了利益,你拿夠足夠的利益就走,或者我撐不下去了投降,或者兩邊不想打了坐下來談談怎么結束,這才是戰(zhàn)爭的正常狀態(tài)。
所以大多數情況下都不會隨便殺使者,免得萬一真打不下去了沒得談,留著使者也是給自己留一個后路,讓自己不至于退無可退走向滅亡。
第三,斬殺了來者又會如何?
切斷這條聯系的通道,其實是要釋放一種信息:“不談判,不妥協(xié),不投降,要么你死,要么我活”。這種要分強國和弱國來看,強國斬殺來使無非就是告訴這個弱國:“不用再掙扎了,我不要錢,不要地,不要和親的媳婦,要的就是你整個的國家。
”弱國斬殺強國的來使就比較有勇氣了,他殺使者,不只是殺給敵人看,也是殺給自己人看,后路已斷,打輸了全都得死。這也是所謂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戰(zhàn)。究竟會怎么樣,有什么后果,歷史漫談君不妨舉幾個例子。
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派出了一個450人的龐大商隊前往西域,希望用自己的金銀珠寶換回來戰(zhàn)馬和糧食,但經過花剌子模國的訛答剌城時,遭到了當地的圍追堵截將商隊人全部消滅了。花剌子模人為自己的經濟利益就動了強大蒙古國的任,蒙古國顏面受損,立馬出兵花剌子模國。
花剌子模國過了一把手仞使者特別爽的癮,但很快便有了屠城的危險。成吉思汗實行了恐怖主義政策,你殺我的商隊動我的使者,我便不留你一個人。他下令屠城,殺了花剌子模國120多萬的人,小孩老人孕婦都沒有放過,只留下了幾個樣貌還不錯的美女。
還有一個鮮活的例子,耿恭被匈奴圍困,匈奴派使者招降,耿恭親手殺了使者,并且在城頭用火炙烤匈奴使者尸體。
這就是《滿江紅》中“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出處。耿恭用自己的行為告訴匈奴自己永遠不會妥協(xié),而且也告訴著自己的將士已經無路可退,戰(zhàn)還可能活不戰(zhàn)就只能死。漢軍的戰(zhàn)斗力也確實大大的增強,用不足一千人的將士和兩萬多的匈奴死扛,最終堅持了兩年等來了援軍,也給世界上留下一個傳奇。
“兩國交戰(zhàn),不斬來使”也傳承到了現在,《日內瓦條約》曾有過明確的規(guī)定:“世界各國不能虐待俘虜,不能射殺醫(yī)務兵、老人以及孩子,同時也不能殺害雙方的談判人員!
不斬來使在現代更加詳細,人權概念也逐漸得到了各個國家各國人民的代表,如果行為有不做好之處會受到國際社會的譴責。
我是歷史漫談君,歡迎大家留言,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歡迎大家點贊,關注,謝謝您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動力。
(文/歷史漫談君·半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