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嘗試著每個朝代都總結一下。
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春秋和戰(zhàn)國,一統(tǒng)秦兩漢,三分魏蜀吳,魏晉南北朝,十國互相亂,隋統(tǒng)天下和,唐宋元明清,還有民國在。這是我國主要朝代的大體順序,每個朝代許多朝代有其非常鮮明的特點,如果每個朝代都用一個字來形容,略有難度,我們來試一下(主要是奴隸到封建社會)。
夏(首)
是中國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世襲制朝代。 夏時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數(shù)量的青銅和玉制的禮器, 年代約在新石器時代晚期、青銅時代初期。
商(殷)
作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商朝是中國第一個有直接的同時期的文字記載的王朝。至盤庚時,將國都遷至北蒙,改名為"殷"", 國都穩(wěn)定下來,因此,商朝又被后世稱為殷或殷商。
周(禮)
就我個人而言,對于春秋戰(zhàn)國,尤其是東周早年,有很多遐想。那時候不僅有魏晉風骨,更有志怪神話。那時候的人不僅僅奔放淳樸,而且謹守禮儀。他們祭祀天地,尊敬鬼神,巫術不分家,擁有虔誠地信仰,像是部落文明要進入到封建文明的一個混合時期。
春秋、戰(zhàn)國(霸)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戰(zhàn)國是中國歷史上東周后期至秦統(tǒng)一中原前,齊、楚、韓、燕、趙、魏、秦七國混戰(zhàn)不休,故被后世稱之為"戰(zhàn)國"。"戰(zhàn)國"一名取自于西漢劉向所編注的《戰(zhàn)國策》。
秦朝(雄)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秦朝是由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發(fā)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的王朝。結束了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jù)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多民族共融的中央集權制國家, 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
漢朝(長)
漢,公元前202至220年,是繼秦朝之后的大一統(tǒng)王朝,主要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五年。
三國(能)
我之前專門寫過此類問題,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http://toutiao.com/group/6819292248325226759/?iid=0&app=news_article
亂世出英雄,三國時期既是如此。這一時期,文有諸葛亮、司馬懿、賈詡、龐統(tǒng)、荀彧、荀攸、徐庶、陸遜等,武則一呂、二趙、三典韋,四關、五馬、六張飛,七許、八黃、九姜維,治世能臣、英雄人物,層出不窮......
兩晉(士)
晉朝皇帝靠著江南士族支持維系了王朝統(tǒng)治,所以晉統(tǒng)治特點是士族成為統(tǒng)治階級一份子。
南北朝(裂)
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也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民族大融合時期,上承東晉十六國下接隋朝,由420年劉裕代東晉建立劉宋始,至公元589年隋滅陳而終。
隋朝(惜)
隋是中國歷史上承南北朝下啟唐朝的大一統(tǒng)朝代,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定國號為"隋",589年南下滅陳朝,統(tǒng)一中國,結束近300年分裂局面,開創(chuàng)了開皇之治繁榮局面。604年,隋煬帝楊廣即位,修建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創(chuàng)立科舉制,三征高麗。后因內外舉措過度消耗國力,引發(fā)隋末民變和貴族叛變。619年隋朝徹底滅亡,享國38年。隋文帝勵精圖治、勤儉治國,隋煬帝好大喜功、毀譽參半,隋朝滅亡,可悲可嘆。
唐朝(盛)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是繼隋朝之后的大一統(tǒng)朝代,歷二十一帝,享國二百八十九年,因皇室姓李,故又稱為李唐,是中國古代最強盛的朝代之一。
宋朝(富)
宋朝重文輕武,軍事實力較為羸弱。但是,宋朝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jīng)濟、文化教育、科學創(chuàng)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
咸平三年(1000年)中國GDP總量為265.5億美元 ,占世界經(jīng)濟總量的22.7%,人均GDP為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
后世雖認為宋朝"積貧積弱" ,但宋朝民間的富庶與社會經(jīng)濟的繁榮實遠超過盛唐。
元朝(廣)
元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王朝。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元朝國土面積1372萬平方公里,大蒙古國建立后開始對外擴張,成吉思汗在位時開始征服西夏、西遼、金國、花剌子模沙朝等國,其繼承人又經(jīng)過兩次大規(guī)模的西征,至1259年蒙哥去世前,蒙古已征服了包括塞北、東北、華北、西域、吐蕃、中亞、西亞、北亞南部以及東歐大部在內的遼闊區(qū)域,建立起橫跨亞歐大陸的蒙古帝國。
明朝(剛)
明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tǒng)中原王朝,共傳十二世,歷經(jīng)十六帝,享國276年。明朝確實算得上大臣對皇帝進行死諫最多的朝代。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大事件,都是大臣死諫而造成大臣和皇帝嚴重對抗的結果。比如嘉靖時期的“大禮議”之爭。再比如萬歷皇帝和大臣之間的立儲之爭,這也直接導致了萬歷皇帝賭氣似的三十年不上朝。直到明朝末年國家即將滅亡,大臣們依然死諫不斷。
清朝(哀)
清朝是中國歷史最后一個大一統(tǒng)封建王朝,傳十二帝 ,享國276年。清朝從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改革最多,國力較強,社會穩(wěn)定,經(jīng)濟快速發(fā)展,人口增長迅速。清朝統(tǒng)治者將新疆和西藏納入版圖,最終確定了中國近代的版圖,積極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完整。 但鴉片戰(zhàn)爭后多遭列強入侵,主權和領土嚴重喪失。甲午戰(zhàn)爭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戰(zhàn)爭使得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清朝后期,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1912年2月12日,北洋軍閥袁世凱逼迫末帝溥儀遜位,頒布了退位詔書,清朝結束。清朝前期我們還能看到封建社會繁榮的“尾巴”,但到后期,給人的感覺只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