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其他諸侯國確實沒有苞茅,不是周天子要,其實是齊國以此為借口來討伐楚國,達到稱霸的目的。

先解釋一苞茅

苞茅是南方的一種茅草,盛產(chǎn)于荊山。苞茅是祭祀的時候用來過濾酒的。因為古代釀的酒會有雜志,在祭祀的時候都會過濾,試了很多東西過濾,效果不是很理想。而楚國的苞茅用來過濾,效果很好。于是楚國就給周王室進貢苞茅。因為苞茅不能保存太長時間,所以楚國每年要派很多人進貢很多次。久而久之,楚國也不愿意進貢了。到了東周時期,周王室衰落,楚國強大,就更不進貢苞茅了。



齊桓公以此為名討伐楚國

齊桓公為了霸業(yè),在國力強大后討伐諸侯,而討伐諸侯也不能隨便征討,總要有名義。齊桓公聯(lián)合了很多諸侯討伐楚國,名義就是楚國不向周王室進貢苞茅。而這場仗最終也沒打起來,如果真的打起來,對雙方都不好。齊國力聯(lián)合諸侯,兵力強盛,但是楚國也是大國,縱然楚國戰(zhàn)敗,也無法滅楚。所以雙方議和,楚國服軟,繼續(xù)進貢苞茅,齊國退兵。



齊國成就霸業(yè)

雖然沒打起來,但是楚國迫于壓力,也服軟了,繼續(xù)向周王室進貢苞茅,還取消了王號。因為楚國早就自己稱王很多次,也很多年了。這次以苞茅為名義的討伐確立了齊國的霸主地位,楚國作為大國,也暫時屈服了,齊國霸主地位不可動搖。這場戰(zhàn)爭,周王室只是被借用而已,打著為了周王室的口號,成就自己的霸業(yè)。



春秋前期的戰(zhàn)爭還是講究名義的,要師出有名,而且齊國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以不敬周天子為名,征討諸侯。雖然因為苞茅使得楚國被討伐,最終服軟,但是楚國元氣未傷,為之后的稱霸打下基礎(chǔ)。

最佳貢獻者
2

苞茅是南方的一種茅草,又叫菁茅,盛產(chǎn)于荊山南麓,主要作用是用來釀酒。周天子建立分封制度后,各個諸侯國國君都要按時參加天子舉行的朝會,同時給天子上貢本國的珍貴動植物。楚國由于多苞茅,因此常年給王室上貢苞茅,用于釀酒;后來楚國僭越稱王,王室多次率兵伐楚,楚國擊敗王室后,就再不給天子上貢苞茅。春秋時期,天子權(quán)威進一步削弱,王室實力進一步衰微,于是強大的諸侯國代天子征四方,伐不臣,這類的諸侯國君稱為霸主。


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第一任霸主,齊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多次擊潰入侵華夏的北方蠻族,好幾個諸侯國被蠻族滅國后又在齊國的幫助下復(fù)國。北方無戰(zhàn)事后,南方的楚國成為齊國攻伐的對象,畢竟楚國實力強大,不尊王、還多次侵占諸夏國土。楚國曾公開表示“我蠻夷也、不與中國謚”,西周時期,周昭王曾親征楚國,結(jié)果兵敗身亡,因此楚國讓諸夏十分忌憚。


春秋時代,楚國不尊王更加明目張膽,楚國周邊的諸夏不是被楚國滅亡,就是依附于楚國,隱隱然,楚國成為南方霸主。齊桓公為了伐楚,故意將夫人蔡姬休了,蔡姬歸國后,蔡公直接將蔡姬嫁給楚國貴族。齊桓公聽聞后大怒,親率八國聯(lián)軍伐蔡,蔡國一戰(zhàn)即潰,接著聯(lián)軍揮師南下伐楚,因為楚國才是聯(lián)軍的真正目標(biāo)。楚國集結(jié)十萬大軍嚴陣以待,雙方兵力相當(dāng),一時間誰也不敢主動開戰(zhàn),于是雙方開始談判!


楚使屈完與管仲談判,屈完說:齊國居北海,楚國處南海,兩者風(fēng)馬牛不相及,何故伐我?

管仲回答說:天子賜齊國攻伐諸侯之權(quán),以輔助周王室。楚國不給王室進貢苞茅,導(dǎo)致王室沒有酒喝,今天我代表王室來收繳貢品;當(dāng)年昭王伐楚,一去不返,我特來查詢此事。

屈完表示:不貢苞茅,楚國之過,事后我立即上貢;昭王南巡不返,你最好去問問漢水。

最終齊楚相互忌憚對方的實力,雙方達成和解,齊國退兵,楚國給王室上貢。至于后來楚國到底進貢沒有,并沒有記載,筆者認為楚國后來沒有給王室進貢苞茅。

因此不貢包茅是齊國找的伐楚借口而已,維護的是王室尊嚴,求的是齊國霸主地位。就算楚國不進貢包茅,楚國周邊的小國也會向王室進貢包茅的,王室是不會缺酒喝的。

3

楚國建立之初,地位低下,又窮的要命,周王室根本沒有期望楚國能夠進貢什么像樣的貢品,也就是象征性地把包茅定為了楚國的貢品。

典故的來源

關(guān)于楚國向周王室進貢包茅草,并不是其他諸侯國沒有,而是楚國對周王室的義務(wù)。

據(jù)《左傳 僖公四年》記載,齊桓公率領(lǐng)中原各國討伐楚國,管仲代表齊桓公來責(zé)備楚國代表屈完。內(nèi)容如下: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復(fù),寡人是問!睂υ唬骸柏曋蝗,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給?昭王不復(fù),君其問諸水濱!

在這段記載中,楚國進貢包茅主要用途是為了縮酒,也就是過濾酒的意思。

齊桓公此次伐楚其實也是色厲內(nèi)荏,不然管仲也不會把楚國不進貢包茅作為首要借口,而把問罪周昭王淹死在漢水之事作為次要借口。

楚國代表屈完也正是因為看穿了齊桓公的色厲內(nèi)荏,才避重就輕的承認了楚國不進貢包茅的錯誤,而對周昭王淹死在漢水之事進行了冷嘲熱諷,把責(zé)任推給了漢水,這就是典型的不把齊桓公聯(lián)軍放在眼里的表現(xiàn)。

那么,以楚國的實力,為什么僅僅進貢包茅這種沒有價值的東西呢?


楚國建立之初究竟有多窮?

楚國在立國之時,可謂是一窮二白,成語“篳路藍縷”就是楚國在這個時期艱難創(chuàng)業(yè)的寫照。要說楚國究竟窮到什么程度呢?

據(jù)出土的《清華簡 楚居》記載,楚國熊繹被周成王封為子爵,正式立國。后來,熊繹遷到丹陽,建立了一座祭祀先人的祭堂,可是窮的連祭祀祖先的祭品都沒有。無奈之下,楚國人就跑到臨近的鄀國那里偷了一頭小牛。據(jù)記載:

室既成,無以內(nèi)之,乃竊鄀人之犝以祭。

可是要是白天殺牛祭祀,怕被鄀人發(fā)現(xiàn),就偷偷的連夜宰殺祭祀。從此之后,楚國的祭祀習(xí)俗就變成了都是在夜間了。

這還不算,楚國雖然被封為了子爵,但是在周王室眼中地位極低,根本上不了臺面。據(jù)《國語 晉語》記載:

昔成王盟諸侯于岐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shè)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與盟。

這段記載的意思是:楚國根本沒有資格參與周王室的祭祀儀式,只能是和東夷一個待遇,負責(zé)看守祭祀山川的柱表和燎天的烽火。其地位之低可想而知。

總結(jié)

楚國地位低下,又窮的要命,周王室根本沒有期望楚國能夠進貢什么像樣的貢品,也就是象征性地把包茅定為了楚國的貢品。

可是,楚國的歷代先人們不辭辛勞,篳路藍縷,終于開創(chuàng)了一個泱泱大國。在周桓王時期,楚國國君熊通通過漢陽諸姬姓國家向周天子要求進爵。在被拒絕后,公元前704年,楚國就放棄了與周王室的臣屬關(guān)系,自立為王。

到了楚莊王時期,楚國就已經(jīng)具備了挑戰(zhàn)周王室的能力。公元前606年,楚莊王親率大軍,以勤王的名義來到洛邑,“觀兵于周疆”,并詢問周王室九鼎的重量。要不是楚莊王認為時機尚未成熟,以楚國此時的實力完全可以滅掉周朝。

看來,“自助者天助”這句話在出楚國身上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如果不是楚國歷代國君勵精圖治,發(fā)憤圖強,楚國這個連貢品僅是包茅的小國,又如何會發(fā)展成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疆域最大的國家呢!

4

其他諸侯國有類似的草,但包茅這種草應(yīng)該是白茅,屬于楚國獨有。不過這又如何?齊國要稱霸,既然打著“尊王攘夷”的旗號,自然要找些借口有所行動。

包茅之貢的出處

內(nèi)容出自《左傳·僖公四年》。

當(dāng)時,齊桓公喜好霸王之術(shù),為了稱霸諸侯任用管仲改革,國力日強。在公元前681年就召集宋、陳等四國諸侯進行會盟,擔(dān)任盟主,提出“尊王攘夷”的旗號,積極展開對外活動。所以,齊國名為尊崇周王室,實則是讓各大諸侯國承認其霸主地位。



楚國原先并不是周王朝的分封國之一,而是羋姓季連部落酋長,在商衰周興時率族及時投靠周文王,受到周王室的重視才給予的封號,所以,中原各國起初也視楚國為蠻夷之國,自然在“尊王攘夷”的打擊范圍內(nèi)。

公元前656年,齊國在打敗蔡國之后,于是又聯(lián)合諸侯國軍隊大舉進犯楚國。當(dāng)時楚國國力不如齊國,楚成王一陣懵,為什么突然來打他?



于是,先派個使者到齊軍中,質(zhì)問齊桓公“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fēng)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意思,齊國都在北邊,我們在南邊,中間隔了不少地盤,本來八竿子打不著的兩個國家,齊國軍隊怎么突然跑來楚國了?

齊國管仲馬上搬出來先王的口諭,說原來周文王的兒子姬奭對齊國的先君太公下過命令,周王朝分封的諸侯國,誰有不臣之舉,你都可以征伐,來輔助周王室。而楚國投靠周朝時就也在這個范圍,所以齊國軍隊當(dāng)然可以到楚國。同時,也不是沒有緣故,“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你們的包茅草沒有及時進貢,導(dǎo)致周王室祭祀環(huán)節(jié)中,把酒供給神靈沒有辦法完成(這個祭祀環(huán)節(jié),是把酒倒在一束茅上,酒渣殘留在茅草上,液體滲透下去,好像神靈飲用了一樣,也就成為了神酒);接著又說周昭王向南征伐,結(jié)果沒有返回,我過來問一問。

周昭王伐楚都是公元前977年左右的事,距離公元前656年,差不多300多年。而包茅草這個東西因為種種原因真沒有進貢,但其他諸侯沒有類似的草嗎?有(后面說),但又怎么樣,還不是齊國打楚國的借口。所以管仲的潛臺詞就是說,我就是要打你!

楚國使者一聽這話,就明白是來找茬了。立即表示,貢品沒有交納,是我們國君的過錯,我們怎么敢不供給呢?所謂,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但周昭王全軍覆沒是自找的,所以不要問我們楚國,“君其問諸水濱”,使者也不慫,直接懟回去,你們?nèi)h水邊上問鬼魂吧!

齊國一看,好家伙,懟我?軍隊繼續(xù)前進,后來楚國派屈完過來游說,促使齊國與楚國訂立了盟約。

包茅草是什么?

包茅草這個在百度百科是沒有的,只有包茅或包茅之貢兩個詞條。而包茅詞條中給予的解釋是叫菁茅,但編輯內(nèi)容來源沒有給出依據(jù)。

我猜青茅的來源,應(yīng)該是出自《尚書》夏書·禹貢中,“包匭菁茅,厥篚玄纁璣組,”一說,意思是南方的三個諸侯國進貢他們地方名產(chǎn),有包裹好的楊梅、包茅,裝在筐子里的絲綢和一串串珍珠。



而在《本草綱目(金陵本)》中,注意是金陵本,一般版本看不到。李時珍在注解白茅時,寫道,“茅有白茅、菅茅、黃茅、香茅、芭茅數(shù)種,葉皆相似。”,其中,白茅可以用來遮蓋,主要是“供祭祀苞苴之用”。苞苴什么意思呢?在《禮記·曲禮》中,有注解道,以草包裹魚肉,或者以配合器皿來存儲物品。



為什么在開頭說應(yīng)該是白茅,而不是青茅,因為茅草屬于禾本科植物,俗稱"某某草"。我查了關(guān)于禾本科的下屬分類,有白茅屬,至于青茅屬沒有。只有野青茅屬,這個類屬還有爭議,有些學(xué)者主張將這個歸并到拂子茅屬中。

然后白茅屬的白茅全國皆有,野青茅屬中野青茅分布東北、華北、華中及陜西、甘肅、四川、云南、貴州諸省區(qū)。

所以說管仲口中的“包茅草”難道只有楚國有嗎?也許其他諸侯國也有,就算沒有,類似的茅草替代品肯定是有的,難道會因為沒有包茅草的進貢而不開展祭祀嗎?不可能!

綜上,包茅草這種東西或者類似的東西其他諸侯國肯定有,不就是草嘛!齊國只是找個由頭打楚國,好實現(xiàn)稱霸諸侯的目的。就算你貢了包茅草如何,齊國還可以借口楚國的楊梅、珍珠等等。一切理由都是借口!

5

這體現(xiàn)了分封制的隱含利處,分封制之所以被周朝作為根本的制度,好處自然不少:

1.有利于穩(wěn)定當(dāng)時的政治秩序。通過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蓋了整個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周文化具有驚人的穩(wěn)定性和延續(xù)性。

2.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控制。周朝開發(fā)邊遠地區(qū),擴大統(tǒng)治范圍,并逐步構(gòu)織出全國的交通

網(wǎng)絡(luò)。

3.周天子具有至尊權(quán)威,國家政權(quán)也逐漸由松散趨向嚴密。

4.分封制加速了全國經(jīng)濟的發(fā)展。

當(dāng)然,以上所說的分封制的有利的一面,僅僅局限于表面,當(dāng)時的分封制是足以穩(wěn)定秩序、加速發(fā)展的,可是以上的“利處”卻沒有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面,也就是說在周朝,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相輔相成的,既然有“宗法制”,那么就必然會有“大宗”和“小宗”。

“大宗”和“小宗”之間是權(quán)利和義務(wù),大宗承擔(dān)對小宗的保護和調(diào)和矛盾的義務(wù),小宗保證著大宗的一部分財政收入(賦稅)、一部分勞動力資源(力役)、一部分供應(yīng)享受和大多數(shù)的戰(zhàn)斗資源(勤王的兵員),所以大宗和小宗是互相依存的。

其中,分封制中的周天子,可以通過手下的那些諸侯的貢物,整合一下各地區(qū)的資源,比如說楚國這個國家,最主要的是生產(chǎn)祭祀用的包茅草,那么包茅草就是楚國主要的進貢之物。這也就是分封制的另一個好處:整合各地區(qū)的優(yōu)勢資源,達到資源的相對平衡的配給(第五個原因)。

第六個原因則是每一代的周天子對于楚國都有一種思維定式的“鄙夷”,畢竟楚國被分封在南方荒蠻之地,周天子本能的以為楚國這個諸侯國十分的窮,這也讓周天子只能用實物而不是用珍寶來要求楚國的貢物。

當(dāng)然楚王也是因為身處荒蠻之地,所以才在春秋時期發(fā)憤圖強,慢慢地成為八百里的大國家。在春秋時代,能夠鉗制秦國的國家是晉國和楚國;可進入戰(zhàn)國時代,由于三家分晉,所以取代晉國的部分軍事力量的趙國也只能做積極的改革和防御,在壓制秦國的戰(zhàn)爭中,占不了半點便宜,晉國完了,楚國一支獨大;楚國是戰(zhàn)國時代唯一一個可以和秦國一戰(zhàn)的國家,然而由于楚國后期的國王政治和軍事能力都比較差勁,所以楚國也在公元前223年滅亡。

其他諸侯國之所以沒有包茅草,是因為土地氣候的不同,所以因地制宜很重要。既然楚國生產(chǎn)包茅草,那就讓他們進貢。其他的諸侯國都進貢珍寶。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