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諸侯國確實沒有苞茅,不是周天子要,其實是齊國以此為借口來討伐楚國,達到稱霸的目的。
先解釋一苞茅
苞茅是南方的一種茅草,盛產(chǎn)于荊山。苞茅是祭祀的時候用來過濾酒的。因為古代釀的酒會有雜志,在祭祀的時候都會過濾,試了很多東西過濾,效果不是很理想。而楚國的苞茅用來過濾,效果很好。于是楚國就給周王室進貢苞茅。因為苞茅不能保存太長時間,所以楚國每年要派很多人進貢很多次。久而久之,楚國也不愿意進貢了。到了東周時期,周王室衰落,楚國強大,就更不進貢苞茅了。
齊桓公以此為名討伐楚國
齊桓公為了霸業(yè),在國力強大后討伐諸侯,而討伐諸侯也不能隨便征討,總要有名義。齊桓公聯(lián)合了很多諸侯討伐楚國,名義就是楚國不向周王室進貢苞茅。而這場仗最終也沒打起來,如果真的打起來,對雙方都不好。齊國力聯(lián)合諸侯,兵力強盛,但是楚國也是大國,縱然楚國戰(zhàn)敗,也無法滅楚。所以雙方議和,楚國服軟,繼續(xù)進貢苞茅,齊國退兵。
齊國成就霸業(yè)
雖然沒打起來,但是楚國迫于壓力,也服軟了,繼續(xù)向周王室進貢苞茅,還取消了王號。因為楚國早就自己稱王很多次,也很多年了。這次以苞茅為名義的討伐確立了齊國的霸主地位,楚國作為大國,也暫時屈服了,齊國霸主地位不可動搖。這場戰(zhàn)爭,周王室只是被借用而已,打著為了周王室的口號,成就自己的霸業(yè)。
春秋前期的戰(zhàn)爭還是講究名義的,要師出有名,而且齊國打出尊王攘夷的口號,以不敬周天子為名,征討諸侯。雖然因為苞茅使得楚國被討伐,最終服軟,但是楚國元氣未傷,為之后的稱霸打下基礎(ch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