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朝立國后,劉邦選擇:郡、國,并行治理天下,漢朝即有郡縣,又有諸侯國。
郡縣由始皇帝最先創(chuàng)立,雖然統(tǒng)一了六國,但大量的貴族和士人,沒有了升遷的道路,以往的諸侯王成了郡守,而郡守又都是中*央直接委派。當(dāng)時的士人卻無法完全認(rèn)同,這就留下了秦亡的隱患。
在漢初期,天下六十個郡,有四十個掌握在諸侯王手中,只有二十個在中*央。從漢高祖之后,在文帝、景帝兩位皇帝的時期,諸侯王權(quán)力過于強大的問題就一直存在著。
在那個時候,受中*央控制的地區(qū),甚至不到諸侯控制地區(qū)的一半,而受皇帝直接控制的人口,連諸侯控制的人口的1/4都不到。
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比例,等諸侯國的力量遠(yuǎn)遠(yuǎn)超過中*央的時候,就意味著諸侯王,只要慢慢強大自身,漢代早晚會重蹈周朝的覆轍。
劉邦是花費了好大的精力,鏟除了盧綰,英布,彭樂這些異姓王,同時又規(guī)定異姓不能封王,周就是姬姓限制外姓。
漢朝的天下,這才安定下來,但是國中之國,是個大問題,諸侯弱小了起不了作用,做大了,同是高祖后代,為何我不能做皇帝?
漢景帝時期,牛人晁錯主張,采取強硬措施削藩。漢景帝擔(dān)心會引起諸侯反叛。
但不削藩是反,削藩也是反,為什么不主動去干呢?或許還會掌握主動權(quán)。
挑軟柿子捏,隨便找了個借口,一紙政令先將膠西王,趙王,楚王,這三股力量小的各自的領(lǐng)地削去大片,直接劃給了中*央。。
這簡直是從諸侯王的嘴里搶利益,無論有沒有受到影響的其余各諸侯國,都產(chǎn)生了唇亡齒寒之感,
吳王劉濞和漢景帝,有個人恩怨,看到削藩,心想早晚會輪到自己,還不如早反。于是,集合膠西王昂、楚王戊、趙王遂、濟(jì)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發(fā)動了七國之亂。
幸運的是漢景帝平定了這場叛亂。但削蕃也失敗了,他只能從權(quán)力上,給諸侯王一定的限制,而割據(jù)依舊沒有解決。
由此可見,削藩稍有不慎,真的就會引火燒身。
景帝之后繼位的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宣揚君權(quán)神授的觀點,首先在思想上,加強了中*央的權(quán)力。
面對諸侯國尾大不掉的局面,在主父偃的謀劃下,公元前127年,他選擇了一個最不耗費國力的方式,削弱諸侯的力量,這就是推恩令。
漢朝的諸侯王,實行世襲制,但是這個爵位只傳給嫡長子,庶出的王子是沒有封地的。這樣諸侯王,就像是地方上的土皇帝,能永遠(yuǎn)的把這個爵位傳下去。
但是只傳嫡長子這件事上,是漏洞嘀,那庶出的王子該不該享有封地?推恩令就是抓住了這個弱點,武帝下詔:
都是兄弟,怎么能只有一個人獲得家產(chǎn),而看著其他人,一無所得呢?庶出的王子也享有封地。這樣一來,雖然不會削減某一個諸侯王的土地,諸侯王只要兒子多,他的封地就會分下去,直到最后無地可分。而且,他并沒有觸動諸侯王的利益,你的封地還是你做主,只是分配方式變了。
但嫡長子能夠得到的無疑變少了。把諸王除了長子以外的兒子,都拉攏了起來,本來啥都沒有,現(xiàn)在居然可以有封地。
就算諸侯想強硬反對都不行,庶出的兒子們,就能為了封地,先反了他自己,讓兒子們跟老子斗哎。。。
而封地小的地方被降為侯國,侯國與縣同一個級別,隸屬于中*央管轄,這樣諸侯國就會分解成,一個個小的侯國,從而都會隸屬于中*央。
諸侯雖然明白,這是削弱自己的軟刀子,卻被兒子們的利益牽制,而無法反抗。分家產(chǎn)的手段真是高明,皇帝讓你一碗水端平了,這大概就是,最有智慧的陽謀了吧。
它讓諸侯國沒有反對的理由,只能任由被肢解,在推恩令的法令下,諸侯國分裂成完全無力與中*央抵抗的小國,并且還會在內(nèi)耗中消耗掉。
自漢武帝推行推恩令以后,漢宣帝,漢昭帝又繼續(xù)實行,從而讓西漢的中*央集權(quán)越來越強。推恩令對中*央好,對諸侯王的庶子們有利。此之后,各諸侯國逐漸衰落,直至徹底消失。。。。
后世有觀點認(rèn)為:
用推恩令進(jìn)行削藩完全正確,比晁錯高明無數(shù)倍以上。只是漢武帝找借口,廢掉絕大多數(shù)的小諸侯,則是完全錯誤的,它加速了漢朝的滅亡。
假如漢武帝在實行推恩令的同時,想辦法把這些小諸侯遷徙到邊疆地帶,則既開發(fā)了邊疆地區(qū),又用一大群小諸侯制衡了朝廷里的外戚宦官以及軍功集團(tuán),那漢朝的江山,,,,則,千秋萬代。
須知,哪有不完的江山,總會出問題,月有陰晴圓缺,歷史總是這樣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