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個人認(rèn)為漢武帝實行的推恩令可謂是是中國歷史,乃至世界歷史上最強、最成功的陽謀。沒有之一。

首先來說一下推恩令實行的背景

劉邦在在建立漢朝以后,認(rèn)為秦國之所以滅亡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實行了郡縣制,天下揭竿而起反抗秦朝的時候,秦朝沒有外援來救助,所以秦朝短短幾十年就被十八路諸侯所消滅,正因為周朝實行了分封制,所以有八百年的國運。

但是劉邦認(rèn)為周朝滅亡的原因也跟分封制有很大的關(guān)系,周天子分封的諸侯過多,尤其是分封了很多的外姓諸侯,所以周朝才滅亡。

所以劉邦吸取了周朝和秦朝的教訓(xùn),兩種制度同時實行,分封制和郡縣制并從。并且制定了制度,就是只許給劉氏子弟分封,不許分封外姓王,這樣漢朝有難的時候就有外援,而且由于郡縣制的從在,諸侯也不會坐大,可以保證漢朝命運千秋萬代。

可是,劉邦沒想到的是在他死后,這些王侯不聽朝廷政令,慢慢的脫離了朝廷的掌控,所以多次發(fā)生了叛亂,而到了漢武帝的時代,諸侯和朝廷的矛盾更是尖銳,所以漢武帝采用了主父偃的建議,實行了推恩令。

再來說一下我贊同推恩令是最強陽謀的幾個理由

第一個理由:諸侯明知道是削藩,但不得不實行

漢武帝實行推恩令以后,這些諸侯都知道這樣下去,自己的國家肯定被分割的越來越小,所以諸侯和自己的長子都不同意,但是其他的兒子都支持,在以前因為是嫡長子繼承制,所以沒有他們的份,但是現(xiàn)在出現(xiàn)了新的制度,自己也可以得到一份,誰愿意放棄。這些諸侯要是不同意實行,那么他的其他兒子肯定不同意,會自相殘殺,到最后國家的實力肯定大幅度發(fā)下降,還不如實行政策,起碼能避免自相殘殺,所以就開始實行。

第二個理由:推恩令的效果超過了預(yù)期

剛開始的時候,漢武帝也只是抱著試試的心態(tài),實在不行就給諸侯添點亂子,但是沒想到效果如此之好,諸侯的兒子都在幫漢武帝。慢慢的,諸侯的國家一分再分,實力一降再降,對中央政府沒有了一絲絲的威脅,文景時期的大麻煩很容易就被解決掉了,而中央政府沒有出一兵一馬,也沒有出一貫錢財。

所以,我才認(rèn)為推恩令是史上最強陽謀。

希望大家多多支持一下我,我是小北談歷史。

最佳貢獻(xiàn)者
2

不是,毛主席的論持久戰(zhàn)才是,明白的告訴你敵人,我們怎么打,你們會有什么對策,下一步該怎么走,都明明白白的告訴日本人,最后怎么戰(zhàn)勝日本人,別看當(dāng)時日本很強大占領(lǐng)很多中國領(lǐng)土但是我們會一步步收復(fù)失地,毛主席的遠(yuǎn)見和計劃。

3

那是,當(dāng)然,不可能的

現(xiàn)代最強陽謀:我的游戲都是免費的

我認(rèn)為在當(dāng)代中國上,最強陽謀當(dāng)屬企鵝的帝國游戲,沒有之一。

鵝廠所有的游戲宣成是免費游戲,然而依靠龐大的用戶數(shù)量,每一個成功游戲人數(shù)必定爆滿,玩的人多了,想要站在全服頂端的王者你就需要不斷充錢,然而低戰(zhàn)玩家就失去了游戲體驗啊,但是企鵝把游戲做的很吸引人,低戰(zhàn)玩家不想離開游戲,又不想失去體驗,于是也加入了充錢行列。

鵝廠越賺越多,成為了當(dāng)代商業(yè)帝國,無關(guān)諷刺,但這的確是我心中的最強陽謀。

(我玩的手游,本服第一充了將近30W,第二15W,第三17W,加上退游的頂級土豪,以及我這樣的中氪玩家,一個服三年時間大概為企鵝創(chuàng)收四百萬左右,現(xiàn)在這個游戲安卓微信區(qū)已經(jīng)開到了1000多區(qū))

這個回答倒不是吐槽鵝廠,也不是不認(rèn)真戲謔答題,只是我覺得雖然推恩令雖然一個意義非凡的陽謀,但是要是說最強就差點意思了,作為漢武帝的后輩,劉秀的武官文進(jìn)也并不差與推恩令,再像是春秋時期種桑誤國,二桃殺三士,圍魏救趙,這都是頂級陽謀。

如果再說是國外的,那有一個直接的,就是你有沒有看過近代所有的不平等條約里面幾乎都有一個事情,開商控稅。

這是什么原因,是因為外國工業(yè)革命后大量的便宜制品可以傾銷國內(nèi),讓我國的手工業(yè)者無法生存,破壞我國的經(jīng)濟(jì),這也是頂級陽謀,這要比什么賠款割地狠的多。

時間太晚,本來不想答題,看見這么一個有意思的題目又忍不住,但是我這么晚不想再掉頭發(fā),就不去解釋一些典故來反駁了,姑且就回答這樣一個有意思的答案吧。

4

推恩令,是漢武帝劉徹在位時期的一項重大政治舉措,

推恩令規(guī)定了各諸侯在死后將其土地分給子孫,還要繼承他的頭銜。

其目的就是瓜分各諸侯王的實力,他們一個人的土地分成幾塊分給諸多子孫,而且子孫死后也一樣這樣做,到時土地越分越少,然后他們也就沒什么利益和權(quán)利所圖謀,雖然有留著個世襲的頭銜,但作用已經(jīng)不大。

《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記載:

“主父偃說上曰:‘古者諸侯不過百里,強弱之形易制。今諸侯或連城數(shù)十,地方千里,緩則驕奢易為淫亂,急則阻其強而合從以逆京師。今以法割削之,則逆節(jié)萌起,前日晁錯是也。今諸侯子弟或十?dāng)?shù),而適嗣代立,余雖骨肉,無尺寸之地封,則仁孝之道不宣。愿陛下令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德施,實分其國,不削而稍弱矣”。

元朔二年(公元前127)主父偃正式上書漢武帝提出推恩令,推恩令一出,諸侯王不僅嫡子或長子有繼承權(quán),其他庶子和次子也要分封,如此一來上一任諸侯王去世后,所有的兒子都有繼承權(quán)都要分封,一個大諸侯國勢必就被分成了若干個小諸侯國,如果子嗣更多的話小諸侯國更多,這樣幾代下去諸侯國越來越小,對中央的威脅幾乎就可以忽略不計了。

毫不夸張的說推恩令就是赤裸裸的陽謀,對于地方諸侯來說接受吧后果顯而易見,

不接受吧,庶子和次子們肯定不答應(yīng),禍起蕭墻發(fā)生內(nèi)亂幾乎是可以預(yù)見得到的,強勢的漢武帝更可以借此行廢立之事,后果更慘,

所以推恩令簡直是無解的陽謀,各地諸侯都無可奈何不得不捏著鼻子執(zhí)行??????

5

漢朝立國后,劉邦選擇:郡、國,并行治理天下,漢朝即有郡縣,又有諸侯國。

郡縣由始皇帝最先創(chuàng)立,雖然統(tǒng)一了六國,但大量的貴族和士人,沒有了升遷的道路,以往的諸侯王成了郡守,而郡守又都是中*央直接委派。當(dāng)時的士人卻無法完全認(rèn)同,這就留下了秦亡的隱患。

在漢初期,天下六十個郡,有四十個掌握在諸侯王手中,只有二十個在中*央。從漢高祖之后,在文帝、景帝兩位皇帝的時期,諸侯王權(quán)力過于強大的問題就一直存在著。

在那個時候,受中*央控制的地區(qū),甚至不到諸侯控制地區(qū)的一半,而受皇帝直接控制的人口,連諸侯控制的人口的1/4都不到。

這是一個很可怕的比例,等諸侯國的力量遠(yuǎn)遠(yuǎn)超過中*央的時候,就意味著諸侯王,只要慢慢強大自身,漢代早晚會重蹈周朝的覆轍。

劉邦是花費了好大的精力,鏟除了盧綰,英布,彭樂這些異姓王,同時又規(guī)定異姓不能封王,周就是姬姓限制外姓。

漢朝的天下,這才安定下來,但是國中之國,是個大問題,諸侯弱小了起不了作用,做大了,同是高祖后代,為何我不能做皇帝?

漢景帝時期,牛人晁錯主張,采取強硬措施削藩。漢景帝擔(dān)心會引起諸侯反叛。

但不削藩是反,削藩也是反,為什么不主動去干呢?或許還會掌握主動權(quán)。

挑軟柿子捏,隨便找了個借口,一紙政令先將膠西王,趙王,楚王,這三股力量小的各自的領(lǐng)地削去大片,直接劃給了中*央。。

這簡直是從諸侯王的嘴里搶利益,無論有沒有受到影響的其余各諸侯國,都產(chǎn)生了唇亡齒寒之感,

吳王劉濞和漢景帝,有個人恩怨,看到削藩,心想早晚會輪到自己,還不如早反。于是,集合膠西王昂、楚王戊、趙王遂、濟(jì)南王辟光、淄川王賢、膠東王雄渠,發(fā)動了七國之亂。

幸運的是漢景帝平定了這場叛亂。但削蕃也失敗了,他只能從權(quán)力上,給諸侯王一定的限制,而割據(jù)依舊沒有解決。

由此可見,削藩稍有不慎,真的就會引火燒身。

景帝之后繼位的漢武帝劉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宣揚君權(quán)神授的觀點,首先在思想上,加強了中*央的權(quán)力。

面對諸侯國尾大不掉的局面,在主父偃的謀劃下,公元前127年,他選擇了一個最不耗費國力的方式,削弱諸侯的力量,這就是推恩令。

漢朝的諸侯王,實行世襲制,但是這個爵位只傳給嫡長子,庶出的王子是沒有封地的。這樣諸侯王,就像是地方上的土皇帝,能永遠(yuǎn)的把這個爵位傳下去。

但是只傳嫡長子這件事上,是漏洞嘀,那庶出的王子該不該享有封地?推恩令就是抓住了這個弱點,武帝下詔:

都是兄弟,怎么能只有一個人獲得家產(chǎn),而看著其他人,一無所得呢?庶出的王子也享有封地。這樣一來,雖然不會削減某一個諸侯王的土地,諸侯王只要兒子多,他的封地就會分下去,直到最后無地可分。而且,他并沒有觸動諸侯王的利益,你的封地還是你做主,只是分配方式變了。

但嫡長子能夠得到的無疑變少了。把諸王除了長子以外的兒子,都拉攏了起來,本來啥都沒有,現(xiàn)在居然可以有封地。

就算諸侯想強硬反對都不行,庶出的兒子們,就能為了封地,先反了他自己,讓兒子們跟老子斗哎。。。

而封地小的地方被降為侯國,侯國與縣同一個級別,隸屬于中*央管轄,這樣諸侯國就會分解成,一個個小的侯國,從而都會隸屬于中*央。

諸侯雖然明白,這是削弱自己的軟刀子,卻被兒子們的利益牽制,而無法反抗。分家產(chǎn)的手段真是高明,皇帝讓你一碗水端平了,這大概就是,最有智慧的陽謀了吧。

它讓諸侯國沒有反對的理由,只能任由被肢解,在推恩令的法令下,諸侯國分裂成完全無力與中*央抵抗的小國,并且還會在內(nèi)耗中消耗掉。

自漢武帝推行推恩令以后,漢宣帝,漢昭帝又繼續(xù)實行,從而讓西漢的中*央集權(quán)越來越強。推恩令對中*央好,對諸侯王的庶子們有利。此之后,各諸侯國逐漸衰落,直至徹底消失。。。。

后世有觀點認(rèn)為:

用推恩令進(jìn)行削藩完全正確,比晁錯高明無數(shù)倍以上。只是漢武帝找借口,廢掉絕大多數(shù)的小諸侯,則是完全錯誤的,它加速了漢朝的滅亡。

假如漢武帝在實行推恩令的同時,想辦法把這些小諸侯遷徙到邊疆地帶,則既開發(fā)了邊疆地區(qū),又用一大群小諸侯制衡了朝廷里的外戚宦官以及軍功集團(tuán),那漢朝的江山,,,,則,千秋萬代。

須知,哪有不完的江山,總會出問題,月有陰晴圓缺,歷史總是這樣嘀。

6

我是潘多拉效應(yīng),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中國西漢為削弱諸侯王勢力而頒行的重要法令 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脹的諸侯王勢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臨的嚴(yán)重問題。文帝時,鑒于、的謀逆,曾提出“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建議。文帝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這一建議,但沒有完全解決問題。即位后,采納晁錯的建議削藩,結(jié)果吳楚七國以武裝叛亂相對抗(見吳楚七國之亂)。景帝迅速平定了叛亂,并采取一系列相應(yīng)的措施,使諸侯王的勢力受到很大的削弱。但至武帝初年,一些大國仍然連城數(shù)十,地方千里,驕奢淫逸 ,阻眾抗命 ,威脅著中央集權(quán)的鞏固 。因此 ,元朔二年( 前127),主父偃上書武帝,建議令諸侯推私恩分封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是上施德惠,實際上是剖分其國以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這一建議既迎合了武帝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quán)的需要,又避免激起諸侯王武裝反抗的可能,因此立即為武帝所采納。同年春正月,武帝頒布推恩令。推恩令下達(dá)后,諸侯王的支庶多得以受封為列侯,不少王國也先后分為若干侯國。按照漢制,侯國隸屬于郡,地位與縣相當(dāng)。因此,王國析為侯國,就是王國的縮小和朝廷直轄土地的擴(kuò)大。這樣,漢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國自析。其后,王國轄地僅有數(shù)縣。

7

至今為止,除了我國“漢武帝的推恩令”之外,還未聽說國外有哪個“陽謀”能比推恩令更高明的。

推恩令之所以被稱為史上最強“陽謀”,不僅在于它的“巧妙無解”,更厲害的是,此陽謀一招就瓦解了各大王國,未動一兵一卒辦成了大事,平定了天下。讓古今之人嘆為稀有。

漢朝建立后,各地諸侯勢力龐大,土地占有面積長達(dá)千里,這勢力范圍分明就是一個個的王國啊!因此這些諸侯非常藐視朝廷,對朝廷的命令經(jīng)常充耳不聞。

搞的漢朝幾任皇帝都無可奈何,打也不行,不打也不行,長此下去必然后患無窮。

直到漢武帝時,“主父偃”想出一個計謀,就是下令各諸侯,今后不要只傳位長子,連次子、庶子都有權(quán)力分得土地等財產(chǎn),此計可使諸侯王國從大變小,有效分解其力量。主父偃將此政策命名為“推恩令”,漢武帝聽后感覺甚好,很快便下達(dá)實施。

各地諸侯收到命令后,明知朝廷的意圖是什么,但命令已經(jīng)昭告天下,他們的兒子都已知道了,就算不執(zhí)行朝廷的命令,那些次子、庶子都不會答應(yīng),手足間日后必定為此事相互殘殺,根本不用朝廷動手,自己就把自己給滅門了,所以推恩令已讓各路諸侯無計可施,為保子孫太平無事,后繼有人,只能順從了朝廷的安排,連諸侯的兒子們都會感恩朝廷的政策,會極力幫助朝廷實行,要不怎么叫“推恩令”呢?真是高明到極處。

再看看歷史上其它著名的“陽謀”,與“推恩令”比起來如何?

1、二桃殺三士

“晏子”為齊景公出了一個計謀,只為幫助齊景公除掉三個有危害的人。

一天,齊景公把那三個勇士請來,說要賞賜他們?nèi)藘蓚很珍貴的“桃子”,可是三個人無法平分兩個桃子啊,于是就讓三個勇士比功勞,誰的功勞大誰就得一個桃子,公孫接與田開疆二人,各自憑功勞得到桃子一個,可這時古冶子認(rèn)為比他倆功勞更大,卻沒撈到桃子,甚為憤怒,當(dāng)公孫接與田開疆了解到古冶子的功勞確實大過他倆,就深感羞愧并讓出桃子,而后自盡身亡,古冶子一看兩位勇士竟被自己逼死了,深感內(nèi)疚,悲痛不已,竟然也自刎而亡。

就這樣,齊景公只用了兩個桃子,輕而易舉的解決了三個危險人物。不過這個計謀雖為陽謀,但逼死三名有情有義的勇士,實在是有些缺德。

2、圍魏救趙

公元前354年,趙國被魏國軍隊包圍都城,眼看就要被滅,便趕緊向齊國求救,齊國便派出田忌和孫臏帶兵前去解救趙國,一開始田忌要直沖趙國方向與魏軍開戰(zhàn),孫臏認(rèn)為應(yīng)該去圍攻魏國的都城,逼迫魏國大軍放棄趙國,趙國的的危機(jī)自然解除。

魏國大軍聽說都城被齊軍圍攻,無奈之下只好放棄趙國,否則都城一旦失守,也就等于魏國完了。在魏國大軍回去的路上遭遇到齊軍的埋伏,導(dǎo)致魏軍損失慘重。

孫臏此計不僅解救了盟國,而且重創(chuàng)了敵軍的勢力,這個陽謀用的也是非常高明,魏國大軍明知是計謀,卻又不得不放棄到嘴的肥肉,不然老窩被人端了,吃到肥肉又有什么意義。

陽謀與陰謀的區(qū)別

就在于敵人明知對方是設(shè)的計謀,但已被動式的掉入陷阱,進(jìn)退都是個死,必死無疑,即便如此也得按照對方的計劃行事,已經(jīng)被控制在鼓掌之間,無計可施,這就是陽謀。

而“陰謀”起初從表面絲毫看不出什么,對方會從背后或暗地里下手害人。如果陰謀提前被發(fā)現(xiàn),則計謀就無法成功,這是與陽謀最大的區(qū)別。

“陽謀”一詞是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發(fā)明的,因為毛主席從古史中學(xué)習(xí)到很多治敵計謀,都屬于一些特別有智慧的、正大光明的方法,在抗日戰(zhàn)爭與解放戰(zhàn)爭中,運用的淋漓盡致,充分發(fā)揮了中國古代“陽謀”的威力,“推恩令”當(dāng)屬最強的一個。

8

推恩令應(yīng)該是漢武帝政治生涯中最拿得出手的成績單了,幾乎是兵不血刃便徹底解決西漢初年以來尾大不掉的諸侯問題。

西漢王朝初期采取的是一個分封制和郡縣制并存的行政區(qū)劃。

因為漢高祖劉邦是從秦朝手里奪來的天下而建立的漢朝,而劉邦奪取天下后便深感秦朝之所以這么快歷二世而亡是因為秦朝沒有實行分封制,而改用郡縣制。

因此在秦被攻打時并沒有人能夠舉兵勤王,所以有感于此,他便大舉分封同姓諸侯,并且給予他們很大的權(quán)利,因為他想到若是以后有其他異姓之人想推翻漢朝,那么,這些劉姓以后他便可群起而滅之。

但是別忘了,異姓人會覬覦皇位,自己家同姓的也會,因此漢初造成了諸侯王權(quán)利過重,與中央分權(quán)抗衡的局面。

漢初諸侯勢力很大,幾乎是占據(jù)西漢王朝的半壁江山。他們擁有相當(dāng)獨立的軍事政治權(quán)力,對于西漢王朝的統(tǒng)治威脅很大。

“漢初全國共計54郡,朝廷直轄者不過15郡,諸侯王國就占近40郡;漢初越1300余萬人,王國編戶180萬,人口850余萬”

于是,漢朝后來的皇帝便想削弱諸侯王的勢力,以保證中央的長治久安。進(jìn)而有了漢景帝的削藩,但諸侯王也不是吃素的,削藩的直接結(jié)果是導(dǎo)致了“七國之亂”,可見,一刀切式的強制裁撤是行不通的,這樣勢必會引發(fā)諸侯的一致反對。

漢武帝吸取先帝削藩失敗的教訓(xùn),接受大臣主父偃的意見,推出了一個史上最厲害的陽謀,所謂的陽謀就是你明知這是個陷阱,你還非得往里跳。

這個史上最強陽謀便是——推恩令。

武帝“用主父偃謀,令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漢為定制封號,轍別屬漢郡。漢有厚恩,而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

這是一個赤裸裸的陽謀,基本無解。

因為原來的諸侯王是世襲制的,而且遵循著嫡長子繼承的原則,封地財產(chǎn)由嫡長子一人繼承,所以老諸侯王死后便是更年輕的擁有同樣實力的下一任諸侯王。大部分時候,不會因為繼承問題而發(fā)生內(nèi)耗?梢匀f世一系,最大限度的保存封國實力。

而推恩令的主旨就在于諸侯把自己的封地財產(chǎn)除了分給其嫡長子外,還可以分給其他兒子。因此老諸侯王死后便是許多個實力不大的新諸侯王。然后父傳子,子傳孫,繼續(xù)傳下去,于是就會變成無數(shù)個小諸侯。

換句話說,只要是兒子,都有資格分家。這樣一來,每一代,就會將諸侯國分割成幾個小國。

諸侯王原來擁有的封地是固定的,就好比一塊大蛋糕,而如今諸侯王死后,他的兒子們都過來分一塊,就等于把封地給瓜分了,況且諸侯王大都妻妾成群,兒孫眾多,因此這蛋糕也就越變越小,最后就剩芝麻綠豆那么大點了。

那么這時候這塊芝麻綠豆大的小蛋糕又如何同中央這么個龐大的蛋糕相比呢?

所以不斷分化后的諸侯國也必將會因為血緣的漸疏和利益的糾葛而分崩離析,最后無論哪一個單個諸侯國都無法同中央抗衡,那么這時候中央想要隨便找?guī)讉借口慢慢廢掉諸侯王是輕而易舉的。

諸侯王們已經(jīng)不在像漢初的諸侯王那樣擁有巨大的土地和權(quán)利,甚至還可以聯(lián)合起來發(fā)動“七國之亂”,因此他們這些數(shù)百個小而不大的諸侯就只能唯中央命令馬首是瞻,故而慢慢地國家就輕而易舉兵不血刃地收回了諸侯封地。

這個道理諸侯都明白,但是他們無法反抗。因為如果不同意,那些次子、庶子就會聯(lián)合鬧起來,把自己搞掉。畢竟沒有推恩令,他們只能碌碌一生,沒有財產(chǎn),也沒有身份地位。如今卻能拿到一大片封地和爵位,自己當(dāng)家做主,豈不是大好事一件?

所以,如果諸侯們不照做,這些人會首先跳出來造反。

當(dāng)初淮南王劉安因為不滿推恩令想造反,結(jié)果被自己的孫子劉建舉報了。

所以,對于諸侯來說,執(zhí)行推恩令,至少自己能安度余生。如果不執(zhí)行,估計要骨肉相殘了。

由于“推恩令”的施行,諸侯們被不斷分割,實力越來越弱。

明明是陷阱可是別人還是會止不住往里跳,兵不血刃地解決諸侯王權(quán)利過大,威脅到中央的問題,漢武帝的推恩令真正堪稱史上最強陽謀。

9

不算,推恩令同歷史上的管仲之高價賣鹿之謀和當(dāng)今石油美元相比,則是小巫見大巫。

春秋時期,齊國拜管仲為相,當(dāng)時楚國經(jīng)過數(shù)代人的努力,國富民強,齊楚相鄰,楚強,齊弱,強楚成為齊國永遠(yuǎn)的痛,為了打敗楚國,管仲向齊王獻(xiàn)策,向楚重金購鹿,于是楚國民眾紛紛上山抓鹿,導(dǎo)至良田荒廢,,而齊國則偷偷抓緊生產(chǎn),廣積糧食,。當(dāng)災(zāi)年來臨,民以食為天,農(nóng)事荒廢的楚國則國民動亂不堪。齊國由于早做準(zhǔn)備,百姓安居樂業(yè),此消彼長,齊楚的國力發(fā)生了根本的轉(zhuǎn)變,齊國一舉挫敗強楚,成就春秋霸業(yè)。

1971年,世界最大石油輸出國沙特,為了獲得美國的保護(hù),同意了石油交易必需用美元結(jié)算的規(guī)則,成就了石油美元的誕生,通過石油美元奇特規(guī)則,美國一舉掌控世界經(jīng)濟(jì),挫敗另一世界超級大國[前蘇聯(lián)[,成就世界霸業(yè)。以此看出,孰強孰弱?一目了然。

10

漢武帝的推恩令確實堪稱史上最強陽謀之一。但是中外也有能出其右者。先簡單介紹一下推恩令。

漢武帝時期,藩王割據(jù),國家內(nèi)部諸侯國林立。漢武帝命令諸侯王的兒子不論嫡庶都要分有土地。這相當(dāng)于國家給諸侯王的庶子背書,支持他們挺起腰板和大哥分家產(chǎn)。

因為推恩令,漢武帝兵不血刃削弱了這些諸侯國的力量,最終讓他這些諸侯國隨著一代又一代的推恩分封,實力大大削弱。

同樣是處理藩王的問題,失敗的案例太多了。晉朝八王之亂,司馬氏政權(quán)崩了。朱元璋的皇太孫建文帝朱允炆,強勢消藩,讓燕王朱棣KO了。

中國歷史上的陽謀還有圍魏救趙,就是這么明目張膽,就是這么喪心病狂,你就說來不來吧。

美國歷史的美元經(jīng)濟(jì)、石油霸權(quán)也都是陽謀,擺明就是控制,就是赤裸裸的掐脖子,你就說你能咋滴?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