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代人并沒有現(xiàn)代人這種名族觀念,這是現(xiàn)代才有的觀念,即使有現(xiàn)在的這種觀念,也沒什么好說的,因為侍奉胡人大汗的漢人,比比皆是,五胡亂華時北方豪門侍奉夷狄的很多,元朝、清朝漢人為官的也并不少,

就拿清朝來說吧,漢臣不要太多吧,從立國開始,一直到滅亡,漢人大臣比滿人要多得多,有人說什么嗎?不是還有很多人捧臭腳,稱他們?yōu)椴皇莱龅氖ブ鳎杆麄冊倩钗灏倌辏?/p>

“我侍奉仁君圣主有什么問題?”

不能說,中行說歷史影響不好,他就是漢奸賣國賊,曾國藩就是圣人?

最佳貢獻者
2

謝邀,我來談?wù)勎业目捶ǎ?/p>

最冷門的西漢官職

按理說漢文帝任命中行說,擔(dān)任漢朝的送親代表團團長,那是對他無以復(fù)加的賞識。但奇怪的事情是他堅決反對,并祭出了背叛國祖的咒語,事實表明他也是這么說的,因此我們有必要來分析下其中的原因!

漢朝第一個送親的人是劉敬,早在劉邦逃出白登之圍以后,為了緩和雙方敵對的局勢,劉敬建議劉邦:“如今的匈奴單于冒頓,是通過響箭殺死了其父頭曼單于,其血腥的手段讓族人,對他是敢怒不敢言。因此只要陛下您獻出魯元公主,嫁給冒頓單于為閼氏,然后每年都郵寄給他歲幣絹帛,這樣不論是他身為你的女婿,還是他死后你的外孫做單于,從道德禮俗方面都無法攻打我們!眲盥犕甏嗽捄箢l頻點頭。

當(dāng)晚劉邦回到寢宮就說起了此事,呂后提起了粉拳砸向劉邦哭咽道:“我這輩子就劉盈、魯元兩個孩兒,你還記得你被項羽追殺時,他們倆跟著我除草澆水的不幸嗎?”舐犢情深的劉邦,最終決定以宗室女子為自己的女兒,并且安排劉敬送到匈奴的龍庭。俗話說“小事不過五,大事不過三”,算起呂后欺騙冒頓的那一會,中行說這是第三次了。

——西漢的首個送親團長劉敬

除了擔(dān)心冒頓惱怒成羞外,匈奴的主戰(zhàn)派代表右賢王也是他忌憚的對象。漢文帝三年右賢王入侵黃河以南,掠奪了大量的糧食與人口,一時間漢朝北疆是狼煙四起。為此丞相灌嬰帶領(lǐng)精銳八萬五千人,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在高奴打敗右賢王。揚眉吐氣的漢文帝駕臨太原,正當(dāng)他犒賞有功的漢軍時,國內(nèi)的濟北王發(fā)動叛亂,迫使?jié)h文帝緊急撤回追擊右賢王的漢軍,給了瀕臨死亡的右賢王可喘之機!

都說外交是軍事的延續(xù),作為漢朝的女婿冒頓單于,為了給漢文帝面子在其四年五月。特意處罰右賢王去攻打疆土遼闊的月氏,沒想到這一下子連同月氏、樓蘭、烏孫、呼揭等二十余小國,被納入匈奴的版圖,右賢王的權(quán)勢達到了頂峰!漢文帝六年冒頓單于病故,其幼子稽粥繼承王位是為老上單于。然而他勢單力薄不得已,想通過與漢文帝和親來制衡右賢王!

因此通過上面的剖析,不難得出送親團長就是塊燙手山芋,誰接了誰就極有可能有生命之虞。如果留在漢朝,那么中行說憑借靈活的頭腦,出頭的日子遲早會來臨!

最寬裕的發(fā)現(xiàn)空間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常被人用來勉勵深處困境中的人。令中行說想不到的是,受漢文帝排擠的遭遇,在匈奴找到了發(fā)揮才能的環(huán)境。匈奴的祖先是夏侯氏,沒有固定的城池居住,常把家具擱在馬車上面,趕著家畜逐水草而居。家畜以馬、牛、羊為主,夾雜著少量的駱駝、驢子等。沒有形成文字的法律,全靠官方的語言約束百姓。匈奴人從孩童時期,年幼的騎馬射鳥鼠,年長的用箭射狐貍,受地理環(huán)境的限制以吃肉為生。在和平時期則發(fā)展畜牧業(yè),若有戰(zhàn)事則全民皆兵。

當(dāng)中行說不情愿的到達匈奴時,竟然發(fā)現(xiàn)眼前的匈奴和古籍記載的截然相反。他們吃著漢朝送來的稻谷,穿著錦繡華麗的絲綢,完全喪失了艱苦樸素的作風(fēng),至于彎弓射大雕的尚武精神自然早已蛻滅。說出去的話還在耳邊回響,中行說必須行動起來了。首先他跟老上單于分析道:“你們吃完這一頓就該覆滅咯,但最后都得淪為漢軍的刀下鬼!崩仙蠁斡诩鼻凶穯栐,中行說繼續(xù)解釋:“漢軍最害怕的就是你們的騎兵,快如閃電的速度讓步軍為主的漢軍,是追不上也逃不掉?涩F(xiàn)在你們穿著豁風(fēng)的漢服,吃著中原的稻谷,自然是戰(zhàn)斗力急劇下降!”

——西漢的首個漢奸中行說

最后在老上單于的支持下,中行說首先改變了匈奴的外交辭令,之前漢代給匈奴的國書,是塊一寸的木牘,卷首語是漢朝皇帝……,為了從氣勢上壓倒?jié)h朝,中行說將國書改成一寸二的木牘,卷首語則是天地所生,日月開頭。不僅如此,他還把病死的牛羊扔在喝酒的源頭,導(dǎo)致作戰(zhàn)的漢軍士兵身染瘟疫而死,估計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細(xì)菌戰(zhàn)。

通過分析中行說的一生,讓我浮想起“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的詩句,病故在長沙的賈誼和中行說那么的相似,都是因為自己的才能與領(lǐng)受的任務(wù)不匹配。但不同的是賈誼到死都是愛國者,不像中行說做出了叛國的舉動!

——END——

3

你好,我是史事君,為您解答!

你知道中國歷史上最早記載的漢奸是誰嗎?他就是漢朝的中行說。

中行說,本是漢文帝時期的一個太監(jiān),后來陰差陽錯,竟然投靠了匈奴,給大漢朝制造了很多麻煩。

▲ 中行說

一個太監(jiān),怎么投靠了匈奴呢?這中間有一個曲折的故事。

話說,在西漢初期,漢朝是干不過匈奴的。沒辦法,漢朝人只好想出了一個委曲求全的辦法:與匈奴和親。名義上,是把漢朝的公主嫁給匈奴的單于,同時送上不菲的嫁妝。但在實際操作時,是不會真的把皇帝的女兒嫁過去的,而是找一個宗室里的姑娘代替。

既然要嫁姑娘,而且匈奴又路途遙遠(yuǎn),那么,就要選一個送親的領(lǐng)頭人。選誰呢?漢朝的規(guī)矩是,選一個太監(jiān)。

▲ 網(wǎng)絡(luò)配圖

很不幸,中行說被選上了。

但中行說拒絕了。為何?因為他的母親正處于重病之中。如果他出一趟遠(yuǎn)門,回來后可能就見不著母親了。可中行說的拒絕沒被當(dāng)回事兒。

于是,在出發(fā)之前,中行說發(fā)下毒誓:我一定要報復(fù)漢朝。

正當(dāng)送親的隊伍走到半道時,中行說就得到消息,他的母親病逝了。這讓中行說對于漢朝的最后一絲牽掛也被切斷了。

▲ 網(wǎng)絡(luò)配圖

所以,到達匈奴后,他立即就投降了。

匈奴人向來厚待漢朝投降的官員。所以,中行說就在匈奴當(dāng)了大官,匈奴的單于對他十分器重。

投降匈奴后,中行說主要為匈奴做了三件事:

(1)幫助匈奴樹立文化自信

一直以來,匈奴人對于漢朝的錦衣玉食、生活方式是十分向往的。但是,中行說告訴匈奴人,漢朝的那一套中看不中用,而且并不適合匈奴。匈奴人自己的東西就是最好的,匈奴人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最牛的。

▲ 網(wǎng)絡(luò)配圖

總之,匈奴的文化,棒棒噠。

(2)破壞和親政策,慫恿匈奴人進犯漢朝邊境

中行說告訴匈奴單于,漢朝的和親政策,只是個權(quán)宜之計,一旦他們強大了,就會翻臉不認(rèn)人。

▲ 網(wǎng)絡(luò)配圖

而且,送來的根本不是真正的公主。至于那點財物,我們完全可以自己搶啊。

于是,在中行說的慫恿下,匈奴不斷地侵犯漢朝的北部邊境,燒殺搶掠,異常殘暴。

(3)發(fā)明“生化武器”,毒殺漢朝將士,間接害死了霍去病

中行說是個善于觀察生活的人。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fā)現(xiàn)腐爛的牛馬尸體,會讓水質(zhì)變得有毒,人喝后就會患病。

▲ 霍去病

于是,他把這個發(fā)現(xiàn)用到了軍事上。在與漢朝交戰(zhàn)時,他讓人把腐爛的牛馬尸體埋在水源的上游,漢朝的將士飲用這種毒水后,紛紛病死。

后來,這個武器成了匈奴人的常規(guī)武器。漢武帝時的名將霍去病,就是因為喝了這種毒水,才患病去世的。

(參考資料:《史記》、《漢書》)


本文作者/史事春秋: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大家點贊、評論、關(guān)注!

4

像中行說這樣的人,不僅在中國歷朝歷代有,即便是到了今天也是很多,說穿了,這就是所謂的精致利己主義者;蛘叱鲇谝患褐,或者出于對國家的不滿,便訣絕走上漢奸之路,至死不反悔。

中行說本是一名宦官,他本是出生于燕地,這里緊挨著匈奴,故而他對匈奴的情況是知道得比較多。后來,漢文帝延續(xù)與匈奴的和親政策,需要派一名對匈奴比較了解的人隨同和親使團北上,挑來挑去,就挑中了中行說。中行說雖是個宦官,卻頗有本事,人很機智,口才也很好,這也是漢文帝選中他的一個理由

然而,中行說根本就不愿意去匈奴。為什么呢?因為他的皇帝后院混得很好,在皇帝諸妃嬪里左右逢源,小日子過得不錯,哪里想去荒涼的北方受苦呢?然而,他只是個宦官,哪里有跟皇帝討價還價的資格呢?無奈之下,他懷著滿腔的怨恨出發(fā)了,發(fā)誓一定會報復(fù),讓漢室不得安寧。

到了匈奴后,中行說也不當(dāng)什么外交使臣了,直接向匈奴單于投降,不把自己當(dāng)中國人,而是以匈奴人自居。此后,中行說便不斷在單于面前挑撥與漢室的矛盾,不遺余力地攻擊大漢帝國。

當(dāng)時匈奴的文化非常落后,中行說能讀書識字,也懂得算術(shù),他便把自己會的知識傳授給匈奴人,幫助他們登記戶口,登記牛羊數(shù)量等,因而深得匈奴單于的器重。

他不僅竭盡所能破壞漢匈兩國的關(guān)系,而且還極力慫恿匈奴單于不斷在漢匈邊境上挑起爭端。在他的慫恿下,公元前166年,老上單于單方面撕毀與漢帝國的和平盟約,率領(lǐng)十四萬騎兵南下。這也是繼白登之戰(zhàn)后,匈奴對大漢帝國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用兵。

我們不知道中行說是怎么當(dāng)了宦官,其中必有許多可憫之處,否則哪個正常人愿意挨一刀成太監(jiān)呢?在歷史上,太監(jiān)因為生理殘缺往往導(dǎo)致內(nèi)心扭曲,在他們看來,這世界是與自己為敵,所以往往會以種種方式發(fā)泄自己內(nèi)心的怨恨,中行說就是其中之一。所以,可恨之人,亦有可憐之處。

5

謝邀答題。

據(jù)史書記載,中行說是漢文帝時期被迫陪送公主到匈奴和親的一個宮廷太監(jiān)。

當(dāng)時國力衰退,無法與強悍的匈奴相抗衡。為了緩和與匈奴的關(guān)系,只好繼續(xù)前朝的和親政策,下令宗室女吉匈奴和親。并讓太監(jiān)中行說與陪同侍臣一起前往。想到那荒無人煙的蠻夷之地,不知何時是歸途。中行說百般不愿,臨走時對漢文帝說:“我如果到了匈奴,就肯定會威脅漢朝。"然而漢文帝并沒當(dāng)回事,只當(dāng)他說的思?xì)庠挕5诨实鄣耐葡乱仓荒軒е鴿M腔的憤恨隨同前往。不曾想中行說到了匈奴立刻歸降,還得到了老單于的寵信。

中行說竭力勸說匈奴不要太看重漢朝豐厚的物質(zhì)匱贈與美色,要增增匈奴的自身經(jīng)濟的發(fā)展增強囯力,還教匃奴人記數(shù)的方法。老單于采納了中行說的很多建議,并給漢文帝回書,口氣傲慢,對朝廷使臣也威逼利誘索要財物,并不斷襲擾邊關(guān),使?jié)h朝疲于應(yīng)付。由此中行說成為漢朝歷史上第一個漢奸。

漢文帝不能知人善用。所以中行說把對皇帝的不滿與憤怒,轉(zhuǎn)化成勾結(jié)匈奴報復(fù)朝廷,以泄私恨逞一時之快,所以才心甘情愿當(dāng)“漢奸。“給國家和人民選成了極大的危害。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6

他的生殖器被割了,母親生病也要被派到塞外送親,結(jié)果母親病死,他懷恨在心。歷史就是這樣,剛好中行月又是一個聰明的人,這就為大漢朝出一個武帝埋下了伏筆,也為漢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礎(chǔ),歷史大勢,有好有壞,否泰交替。這些都留給后人解讀。

7

中行說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叛國投敵、叛君不忠的漢奸倿臣,為己私欲竟背叛大漢投降匈奴、背棄自己國家民族,為匈奴出謀劃策傷害自己同胞。他也是第一個被訂在歷史恥辱柱上的漢奸叛臣,永遠(yuǎn)遺臭萬年留下千古罵名。

8

他能出賣國家?所謂的國家不過是劉氏一族的家產(chǎn)而已。 中行說的名字又不在房產(chǎn)證上他有心想賣也沒法過戶吧。那個時候給誰干都是打工仔,能得到老板的器重肯定要盡心盡力的拼市場為老板獲利。他的遭遇對他作為的影響是決定性的

9

中行說也并非是甘心情愿,更多的是出于一種報復(fù)的心理。即借助匈奴的勢力,來完成自己扭曲的報復(fù)漢朝的心愿。而且,這是戰(zhàn)國時期“士氣”的回光返照。等到“獨尊儒術(shù)”確立后,尤其是東漢時期大力提倡氣節(jié),“忠臣不事二主”才成為理所當(dāng)然。

中行說因何到了匈奴

無論是《史記》還是《漢書》,都沒有為中行說單獨立傳,只是把他的事跡記載在《匈奴列傳》中。至于中行說年輕時的事跡,我們很少得知,只知道他是燕地人。中行說闖入大眾眼簾,還是他在被派去匈奴后。

孝文皇帝(漢文帝)復(fù)遣宗室女公主為單于閼氏,使宦者燕人中行說傅公主。說不欲行,漢強使之。說曰:“必我行也,為漢患者!

自劉邦“白登之圍”后,大漢長期對匈奴保持了和親的舉動。漢文帝的時候,把宗室女作為公主,嫁給了新登基的單于。塞北苦寒之地,這嬌滴滴的公主要是身邊沒有人照顧,很難生存下去。所以被選中的中行說,雖然萬分不想去,但還是被大漢朝強制送去匈奴。

中行說雖然身體有殘缺,但言語上卻非常男人:“你們強制我去匈奴,到了那里我必將成為你們的心腹大患!”因為中行說是燕地人,靠近匈奴的地盤,所以對匈奴是比較了解的。再加上中行說本人的能力也比較強,所以很快獲得了匈奴單于的信任。

中行說既至,因降單于,單于甚親幸之。

原本只是作為“公主”陪嫁一員的中行說,到了匈奴之后,卻立刻投靠匈奴,搖身一變成了匈奴的“智囊”。中行說受到重用后,分析了漢朝、匈奴的各自利弊,提出建議讓匈奴單于壯大自己的實力。其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撕毀和親協(xié)議,抓緊入侵漢朝。

匈奴日益驕,歲入邊,殺略人民畜產(chǎn)甚多,云中、遼東最甚,至代郡萬人。

原本漢朝打不過匈奴,起碼還能打打口水仗。只是深知漢朝情形的中行說投靠匈奴后,漢朝打嘴仗也占不到便宜了。

“最了解你的,永遠(yuǎn)是你的敵人”,況且這個敵人還曾經(jīng)是自己陣營中的一員。那么,中行說投靠匈奴的背后,除了有賭氣、報復(fù)的成分外,更深刻的原因是什么呢?這還要從戰(zhàn)國時期的“士”說起。

戰(zhàn)國“士氣”的回光返照

隨著春秋時期階級制度的打破,平民有了擇業(yè)的自由。許多淪為平民的貴族,則成為各國為了實現(xiàn)富強而爭相招攬的人才。

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

這些懷有政治長材和政治野心的士,往往能獵取到高官厚祿。而各國的國君或貴族,不管這些“游士”的品質(zhì)如何,通常是不敢得罪的。害怕得罪他們而擔(dān)上惡名,使得真正有才能的人不愿前來。再者也害怕得罪這些人之后,他們跑到敵國。如果他們一旦飛黃騰達,將會是后患無窮。

亦貧賤者驕人耳,富貴者安敢驕人?國君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夫士貧賤,言不用,行不合,則納履而去耳,安往而不得貧賤哉!

正是在這種風(fēng)氣下,蘇秦能佩戴六國相印,吳起能歷仕魯、魏、楚。而西漢距戰(zhàn)國不遠(yuǎn),還深受這種風(fēng)氣影響。漢高祖劉邦時的韓王信、燕王盧綰都是先后投入到了匈奴。匈奴對這些前來投靠的人,往往給予很優(yōu)厚的待遇,使得這些人有“士為知己者死”的感慨,從而為匈奴出謀劃策。

所以,中行說投靠匈奴自有其性格扭曲的原因,也和當(dāng)時寬松的輿論條件密切相關(guān)。等到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后,氣節(jié)、名節(jié)才成為理所當(dāng)然,“忠臣不事二主”才是天經(jīng)地義。而當(dāng)時的中行說,而沒有這種心理負(fù)擔(dān),所以投靠匈奴就沒有那么大的思想包袱,但這也只是“士氣”的回光返照罷了。

中行說投靠匈奴的影響

中行說先后輔佐老上稽粥單于、軍臣單于,幾乎相當(dāng)于“帝王師”的角色。而中行說為了報復(fù)漢朝,一直鼓動匈奴單于侵略漢朝。

軍臣單于立四歲,匈奴復(fù)絕和親,大入上郡、云中各三萬騎,所殺略甚眾而去。

就是因為一個宦官叛變,使得漢朝和匈奴的和親遭到嚴(yán)重破壞,典型的小人物影響了歷史大走勢。自此以后,漢朝在處理類似事情時,也吸取了中行說的教訓(xùn),不敢再強行派遣。

也正是因為匈奴和親亦侵漢朝,不和親亦侵漢朝,才最終使得一代雄主漢武帝,最終決定花大力氣解除匈奴的威脅。這才有了衛(wèi)青、霍去病名垂史冊、燕然勒石的壯懷激烈。

當(dāng)然,把漢匈之間的戰(zhàn)爭歸結(jié)于中行說一人是不客觀的,但他本人確實是個誘因,加深了漢匈兩族人民的苦難。雖然中行說本人是被強迫派遣到苦寒之地,他的行為不能說事出無因,但“情有可原,罪無可恕”!

張騫、蘇武等人被扣匈奴十幾年,仍舊持節(jié)不改,這才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中行說這種出賣國家的人,為保一己私仇而心甘情愿為敵國出謀劃策,進而侵犯自己的祖國,被稱為漢奸理所應(yīng)當(dāng),自然會被永遠(yuǎn)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10

個人觀點,如有謬誤,歡迎指正。這種問題肯定應(yīng)該先從他個人的性格和早先的遭遇分析,比如是否遭受過極為不公的迫害(可能是受刑成為的閹人?被逼入宮為奴?),是否受過刺激。不過我沒有查到相關(guān)的資料,也不敢妄加猜測。那就從僅有的文字記錄來分析。一,中行說本來是皇宮里的宦官,皇帝要送公主去與匈奴單于和親,強迫中行說作為陪嫁的侍臣一同前往匈奴。我們分析一下如果中行說本來就是侍奉這個公主的宦官,在公主千里遠(yuǎn)嫁時還選到他,那他跟公主多少應(yīng)該會有那么一點親近感吧,不太可能公主都要遠(yuǎn)赴匈奴了,還給她配個平時都特別討厭的侍者,如果這種情況中行說應(yīng)該不會有這么激烈的反應(yīng)。最可能的就是中行說跟公主沒有交集,他在皇宮里混的還行,本來已經(jīng)有了一些上升渠道和上升空間了,這時卻被人下了黑手(參考王昭君),“推薦”了他去匈奴。本來在大多數(shù)漢朝人眼里匈奴就是一幫茹毛飲血的未開化的人,他這一去本來幻想的榮華富貴沒有了,他要在大漠戈壁過著非人的生活一直到死。心里肯定是極度的絕望,極度的怨恨。另一方面,他到匈奴以后,匈奴首領(lǐng)待他還不錯,給予了他信任和恩寵,所以他要報匈奴人的知遇之恩,展現(xiàn)自己的才干,另一方面也要發(fā)泄對漢朝的怨恨。所以他才死心塌地的輔助匈奴于漢朝為仇作對。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