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成吉思汗、窩闊臺、蒙哥祖孫三代蒙古大汗都曾經(jīng)發(fā)動過大規(guī)模的西征。其中以窩闊臺汗發(fā)動的那次西征聲勢最浩大,殺戮、破壞最慘烈,差點征服了整個歐洲,歷史影響也極為深遠。

拔都西征

公元1235年,窩闊臺繼揮軍滅金、侵宋后,威望與日俱增,遂開始策劃又一次大規(guī)模的西征軍事行動。這次西征,被《蒙古秘史》稱為“長子西征”。據(jù)記載,窩闊臺汗本想率軍親征,但察合臺建議,命各支宗室的長子替汗西征,各萬戶、千戶、百戶那顏(蒙語“官員”之意)以及公主、駙馬的長子都要隨軍出征。窩闊臺采納了察合臺的建議 。決定派遣諸王以及官員們的長子率軍西征。但參加這次西征的并不僅限于長子。

此次西征的參加者與領導者大都是成吉思汗的孫輩 。拉施特·哀丁在《史集》中列出了他們的名字:術(shù)赤子拔都、斡兒答、別兒哥、昔班,察合臺子拜答兒、孫子不里,窩闊臺子貴由、合丹,托雷子蒙哥、拔綽兒等等。大軍出征前,窩闊臺汗明確指示:“這次遠征的皇子和大臣們以拔都為首”,因而各種史籍都習慣性的把這次西征稱為“拔都西征”。拔都雖為西征統(tǒng)帥,但這支遠征軍的靈魂人物是驍勇善戰(zhàn)的大將速不臺,他曾經(jīng)參與過成吉思汗西征,在滅金之戰(zhàn)中又屢建奇功,足可做諸王的指導者。

征服欽察

《蒙古秘史》記載,1236年春,速不臺和諸王率十余萬大軍誓師西行。秋天,大軍抵達不里阿兒境內(nèi)(今俄羅斯維亞特卡——伯利亞納以東地區(qū)),與先期到達的拔都兄弟會師。

蒙古軍開始圍攻不里阿爾城,這是一座用木料構(gòu)筑的大木城,早在此前的1223年成吉思汗西征時哲別與速不臺曾經(jīng)攻打過這座城池,但未攻克。此次一舉攻破,遂大肆擄掠,還縱火將木城焚毀。冬天來臨后,蒙古軍沿伏爾加河而下,向欽察草原腹心深入,居住在玉里博山中的欽察首領之子班都察見蒙軍勢大,自知不敵,遂率部眾歸附。另一位欽察首領八赤蠻不肯投降,聚眾抵抗,被蒙軍一舉擊潰,八赤蠻落荒而逃,藏匿到里海的一個小島上。蒙哥率軍銜枚急追,泅渡登島,擒殺八赤蠻,將其殘余部眾盡數(shù)誅滅。蒙軍隨后又攻擊了欽察附近的阿速人。后來,蒙古軍將欽察忽坦汗的軍隊徹底擊潰,忽坦汗率殘部逃往馬扎爾(今匈牙利)境內(nèi)。

至此,成吉思汗、術(shù)赤父子生前都很喜歡的欽察大草原成了蒙古人的駐牧地。

攻伐羅斯

《史集》記載,公元1237年秋季,拔都與諸王商議后準備征伐羅斯(13世紀的羅斯并非今日的的俄羅斯,它很小,只包括今日歐洲部分的第聶伯河中游地區(qū),其首都是今日烏克蘭的基輔)。蒙古軍首先擊服摩爾多瓦,隨后開至梁贊國。

拔都向梁贊公國大公玉里吉(尤里·伊戈列維奇)提出全體居民按年繳納稅賦,被大公拒絕。伊戈列維奇大公一面派人向附近各公國求助,一面派兒子率使團攜帶禮品去拜見拔都請和,拔都不許。史載,1237年12月16日,蒙古軍將梁贊城圍得水泄不通,隨后開始攻城。城中軍民浴血抵抗,激戰(zhàn)六天六夜,蒙古軍破城,伊戈列維奇大公被執(zhí)殺;守城軍民們大部分慘遭屠戮,一部分被燒死。拉施特寫道:“一切都蕩然無存,只剩硝煙、焦土與灰燼”。

搗毀梁贊城后,蒙古軍隊經(jīng)科洛姆納、莫斯科轉(zhuǎn)向弗拉基米爾公國,一舉擊潰弗拉基米爾大公弗謝沃洛多維奇的軍隊。彼時的莫斯科城很小,居民也沒進行抵抗,仍被蒙古軍燒殺搶掠,守城大公也被蒙軍俘虜。1238年2月3日,蒙古軍兵臨弗拉基米爾城下,隨即展開圍攻,四天后城陷,蒙軍大肆擄掠,還縱火焚城。不久,整個弗拉基米爾公國全部被蒙軍占領。3月4日,西齊河之戰(zhàn)爆發(fā)。拔都大軍擊潰前來增援的羅斯軍隊,弗拉基米爾大公弗謝沃洛多維奇戰(zhàn)死。蒙古軍分兵四出,先后攻取羅斯托夫、戈洛杰茨、雅羅斯拉夫、德米特里耶夫、尤里耶夫、沃洛科等城市。

三月,蒙古軍向諾夫哥羅德方向進發(fā),不久因天氣轉(zhuǎn)暖,河水解凍,道路泥濘難行,被迫回撤。拔都率軍后撤時轉(zhuǎn)向東南方,順道攻擊柯基爾斯克城,該城很小,但守城軍民頑強抵抗,蒙軍苦戰(zhàn)四十余天方才攻克,拔都大怒,下令屠城。拔都率軍返回欽察草原休整了一段時間,接著又返回羅斯境內(nèi),朝著第聶伯河流域開進,攻滅了比列亞斯拉夫爾公國。冬天,蒙哥、貴由率軍進攻定居庫班河流域的阿速人,圍攻阿速都城蔑切斯,因守城軍民拼死堅守,三個月后才陷落。阿速貴胄杭忽思率部投降,蒙哥命其子阿塔赤率千名阿速軍人隨征,并做先鋒。

1240年夏季,蒙軍包圍基輔,蒙哥派人進城招降;o人殺掉蒙古使者,基輔大公乘夜逃往馬扎爾(匈牙利)。不久,拔都率蒙軍主力開至,隨即展開攻城。蒙古軍征調(diào)漢人工匠用攻城機械投石擊破城墻,從豁口沖進城去,在教堂附近與守軍進行了激烈的巷戰(zhàn)。負責指揮守城的德米特爾千戶受傷被擒,因表現(xiàn)英勇被拔都赦免。占領基輔后,蒙哥、貴由被窩闊臺汗召回了蒙古。

連滅波、匈

1241年春,蒙古大軍征服羅斯公國后繼續(xù)西進。蒙古軍兵分兩路,一路由拜答兒與速不臺子兀良合臺率領侵入孛烈兒(今波蘭),另一路由拔都、速不臺率領搗入馬扎爾(今匈牙利)。當時的波蘭內(nèi)訌不斷、四分五裂,其國王無力組織抵抗。2月,拜答兒、兀良合臺率軍橫渡維斯瓦河,連破桑多梅日和克拉科夫(彼時波蘭的首都)二城,所經(jīng)無不殘破灰滅。蒙軍隨后進入西里西亞,強渡奧德河,進攻西里西亞都城弗洛茨拉夫。西里西亞大公亨利在利格尼茨城集結(jié)了孛烈兒(波蘭)軍、日耳曼重甲騎兵、條頓騎士團共三萬大軍,準備迎擊蒙古人。蒙古軍在數(shù)量上占優(yōu)勢,裝備則各有所長。4月9日,在利格尼茨附近的尼斯河畔,兩軍展開了廝殺。蒙軍并不與敵正面接觸,而是利用速度優(yōu)勢從兩翼包抄過來,重盔重甲的波蘭、日耳曼、條頓聯(lián)軍在蒙古軍密如飛蝗的箭雨下紛紛人仰馬翻,蒙軍乘勢遮殺過來,聯(lián)軍被殺的大敗虧輸,尼斯平原上尸橫遍野,血流成河,亨利大公被殺。據(jù)記載,蒙古士卒為計算殲敵人數(shù),打掃戰(zhàn)場時從每具敵尸上割下一只耳朵,整整裝了9大麻袋。當月蒙軍又侵入摩拉維亞,一路燒殺搶掠,如入無人之境,一直打到今天的德國、捷克、波蘭三國交界處。

進軍途中,拜答兒又率軍圍攻摩拉維亞公國的奧洛穆茨城,城中軍民精血守城,死戰(zhàn)不降,蒙軍久攻不克。6月24日夜,奧洛穆茨城守軍夜襲蒙古軍營,蒙軍酣睡不備,傷亡慘重,主將拜答兒被殺。蒙軍殺戰(zhàn)俘祭祀拜答兒,三天后撤圍南下,進入匈牙利境內(nèi),與拔都大軍會合。

彼時的匈牙利,因與入境的欽察忽坦汗所率領的數(shù)萬殘兵混戰(zhàn)不休,加上內(nèi)訌不止,早已率弱不堪。國王貝拉二世本指望與欽察人聯(lián)手對付蒙古軍,但愿望落空,只得調(diào)集各路援軍來守衛(wèi)國都佩斯城。4月初,蒙軍發(fā)動試探性進攻,與匈軍稍一接觸即主動后退至撒岳河東。貝拉二世將大營設在撒岳河以西。撒岳河有橋,可連通東西,貝拉命千人守橋。4月10日夜,蒙軍悍將速不臺在下游命軍士用皮筏偷渡,偷偷繞到貝拉大營背后,拔都則率大軍從上游涉淺灘而過,架起“回回炮”攻橋。黎明時分,匈牙利軍發(fā)現(xiàn)自己已被包圍,士兵頓時喪失斗志,競相抱頭逃竄,陣腳大亂。蒙古軍緊追不舍,大砍大殺,隨后速不臺指揮蒙軍一舉攻克佩斯城,拔都下令屠城,并縱火焚燒,隨后離去。

公元1241年,蒙古西征大軍仍然在多瑙河東面的匈牙利平原駐扎 ,牧放戰(zhàn)馬,休養(yǎng)士卒,時不時外出搶掠,還順帶滅掉了保加爾(今保加利亞)。這年8月,一支蒙古偵察部隊抵近奧地利維也納新城附近窺視,當時城中僅有50名守軍、二十位弓弩手,危若累卵。奧地利大公聯(lián)合波西米亞(吉普賽)王的軍隊入援,蒙古軍主動退走。年底,多瑙河結(jié)冰,速不臺率軍踏冰而過,在圣誕夜一舉攻克匈牙利第二大城格蘭。1242年初,速不臺派合丹率軍追擊匈牙利王貝拉,一直追到今天克羅地亞的薩格勒布,貝拉最后逃入亞得里亞海邊的一個島上。合丹率軍一面追趕,一面抄掠,擾動很大,3月間來到亞得里亞海濱,但無法登島捉拿貝拉,只得遙相守望。不久,合丹進兵達爾馬提高原,再經(jīng)塞爾維亞,與拔都大軍會合。蒙古軍準備休整一段時間,再向歐洲更遠的西部腹地進軍。

蒙軍東歸

恰在此時,傳來了窩闊臺汗去世的消息,于是拔都放棄了西進計劃,準備率軍東返。蒙古大軍在高加索山以北駐扎了數(shù)月,因被征服的欽察人又起兵反抗蒙古人的統(tǒng)治,攻打拔都之弟升豁兒,需出兵救援、鎮(zhèn)壓。1243年初,拔都大軍輾轉(zhuǎn)回到了伏爾加河下游的欽察草原。

拔都因故東歸,歐洲因此逃過一劫。假如窩闊臺不死,拔都沒有率軍東歸,以蒙古軍隊勢如卷席的兇悍戰(zhàn)力與咄咄逼人的征服欲望,那么整個歐洲很可能都會成為蒙古人的牧場......拔都西征的結(jié)果,是在欽察草原以及鄰近地區(qū)廣袤無垠的土地上形成了一個龐大的游牧帝國,中亞史料中將它稱作術(shù)赤兀魯思汗國(因拔都是術(shù)赤嫡子),也有叫青帳汗國的,俄羅斯編年史將它稱為術(shù)赤金帳汗國。

【插圖源自網(wǎng)絡】

【寫作不易 請勿搬運】

最佳貢獻者
2

戰(zhàn)線太長!兵源齊缺!區(qū)區(qū)十萬人!能力總歸有限!沒全軍覆沒就是老天對你的眷顧

3

鞭長莫及,大軍遠征后勤保障接濟不上,爭城掠地,安民設政都需要人力物力,蒙古鐵騎打仗天下無敵,管理城市,安撫百姓,不是他的強項,游牧民族沒有管理國家的歷史和經(jīng)驗,元朝二世即崩。

4

蒙古帝國時期的蒙古軍隊著實厲害。所到之處,都如秋風掃落葉的陣勢。當時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和民族,能夠抵擋得住蒙古軍的窮追猛打。當時最厲害的也就是南宋,雖然蒙古人打南宋,先后發(fā)動了三次大規(guī)模的戰(zhàn)役,但好歹把南宋拿下來了。而西亞的國家和歐洲的國家,在和蒙古人對陣中,基本上沒有勝績。

既然如此,當年蒙古人為什么不一鼓作氣把整個歐洲拿下來呢?他們本來沒有遇到任何阻礙,為什么只打到東歐就停止了呢?這其中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事,他們沒能繼續(xù)向前推進呢?

(蒙古軍隊)

蒙古人對歐洲的打擊,前后經(jīng)過了兩次。

第一次是成吉思汗親自領導的。不過,他只打了歐洲的少許部分。他打擊的重心是放在西亞。當時西亞有一個非常強大的花剌子模,本來,成吉思汗是想和花剌子模做生意,但是花剌子模侮辱成吉思汗。成吉思汗一怒之下,就率軍西征。

花剌子模主要是西亞的國家,也包括一小部分歐洲的土地。當然了成吉思汗也沒有停止征伐的腳步,他還在繼續(xù)往前打。包括現(xiàn)在的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等地,都被成吉思汗打了下來。

蒙古人攻打歐洲,主要發(fā)生在第二次西征期間。第二次西征,也被稱為“長子西征”,是由蒙古帝國的第三代擔任的統(tǒng)帥。蒙古帝國的第三代統(tǒng)帥中,主要有拔都、貴由、蒙哥等人。拔都是成吉思汗長子術(shù)赤的次子,由于性格豪邁,能征善戰(zhàn),他被大汗窩闊臺任命為全軍統(tǒng)帥。貴由是大汗窩闊臺的長子。但是他卻要歸拔都指揮,也就因此,兩人有矛盾。

蒙古人的第二次西征打得也比較順利,在歐洲幾乎沒有遇到什么強力的抗擊。就順利地打到了奧地利匈牙利一帶。如果說繼續(xù)往前打的話,把整個西亞拿下來都是沒有問題的。因為當時相對強一些的,還是東歐的俄羅斯。西歐處在教皇統(tǒng)治之下,整個社會都是死氣沉沉,他們根本抵擋不住蒙古人的強弓利箭。

(成吉思汗)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他們一下就停止了進攻的腳步了?

我們說了,在第二次西征中,拔都是整個軍隊的統(tǒng)帥,但是貴由是大汗的長子。照一般的情況下,窩闊臺是應該讓他的長子擔任整個軍隊統(tǒng)帥的。但是,窩闊臺這個人在政治上不太清醒。他特別喜歡貴由的娘脫列哥那,但就是不喜歡作為脫列哥那生的兒子貴由,基本上什么好事,都不會給貴由,當然更不會讓貴由擔任軍隊統(tǒng)帥了。

貴由沒有擔任軍隊的統(tǒng)帥,本來就是因為他的爹對他不信任。不過,他把怨氣發(fā)在拔都身上,不服從拔都的指揮,和拔都大吵大鬧起來。這就使得整個蒙古軍隊產(chǎn)生了極大的分裂。

蒙古軍能夠打勝,最重要的就是有統(tǒng)一的意志。這樣產(chǎn)生分歧,顯然就沒辦法再打下去了。這個事件之后,拔都打道回府,只剩下貴由還在高加索一帶活動。

不過貴由在高加索一帶也沒有打太長時間,后來又遇到了一件大事情。這件大事情就是窩闊臺去世了。

窩闊臺死得很離奇。但是不管怎樣,最終蒙古由窩闊臺的遺孀,也就是貴由的母親脫列哥那攝政。而當時,由于窩闊臺突然去世,很多人正在覬覦窩闊臺的汗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脫列哥那就把她的兒子貴由喊回來了。

(窩闊臺)

貴由回來以后,在脫列哥那的幫助下,繼承了汗位。

貴由繼承汗位以后,由于不滿拔都,就以發(fā)動西征為名,舉兵攻打拔都。但出征不久,又離奇去世了。

貴由去世后,整個蒙古帝國,又涉及到汗位更迭的問題。本來汗位一直在窩闊臺的后人中傳遞。但是由于拔都不滿貴由曾試圖打他,所以,他仗著兵強馬壯,擁戴蒙哥,取代窩闊臺的后人當了大汗。

蒙哥當了大汗以后,戰(zhàn)略思想發(fā)生了轉(zhuǎn)移。他沒有繼續(xù)進攻西歐,而是開啟了對南宋的征伐。

蒙哥不進攻西歐,主要是因為迪歐在拔都地盤的西邊。他為了感激拔都,對拔都勢力范圍的事情,完全不聞不問。拔都呢,也沒有進攻西歐的打算。畢竟他只是偏師。

所以,最終在這些機緣巧合之下,西歐得以保全,沒有落入蒙古人手里。

(參考資料:《蒙古秘史》《蒙古黃金史》)

5

蒙古三次西征,最終都會不約而同的停下腳步,甚至退兵。其實都發(fā)生了一件事,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導致蒙古大軍停止進攻。

第一次西征,約1219-1224年,成吉思汗時期,主要進攻中亞等地,1227年,成吉思汗去世,進攻也就停止了。

第二次西征(長子西征),1235-1242年,窩闊臺大汗時期,由拔都統(tǒng)帥,二次西征,打到歐洲,最西打過了多瑙河的布達、佩斯兩座城,然后就結(jié)束了,甚至掉頭回來了,原因是:窩闊臺大汗去世了(1241年)。

第三次西征(旭烈兀西征),1252-1260年,第四任大汗蒙哥汗時期,由蒙哥的弟弟旭烈兀統(tǒng)帥進行西征,打到非洲,但在1260年就結(jié)束西征,原因是:蒙哥大汗在1259年去世,他在攻打南宋釣魚城時,被流彈擊中。

蒙古大軍三次西征,最終都因蒙古大汗去世而告結(jié)束,并且還會撤兵。按蒙古慣例,新的大汗,必須經(jīng)過“忽里臺會議”推選任命才行,“忽里臺會議”相當于貴族議會,由蒙古貴族組成。老大汗去世,那些貴族要回來參加“忽里臺會議”,于是,停止西征,帶著自己的人馬,回來開會了。

開會重要,歐洲才逃過一劫。


6

13世紀,蒙古人橫掃了亞歐大陸,成為當時世界上實力首屈一指的大帝國,也是人類歷史上疆域面積最為龐大的帝國。但是在此時,蒙古鐵騎卻停下了攻伐的腳步,近在咫尺的歐洲大部分地區(qū)幸免于難。

對于當年為何蒙古人會停止進攻,比較一致的看法是蒙古內(nèi)部出現(xiàn)了問題。

1252年7月,成吉思汗的孫子蒙哥汗發(fā)動了蒙古帝國的第三次西征,在各宗王部眾中每十人抽出二人,組成十二萬大軍,交由胞弟旭烈兀統(tǒng)率西進。蒙古鐵騎如狂飆一樣掃過中東大地,1258年,旭烈兀攻陷巴格達并處死哈里發(fā),立國五百余年的阿拔斯王朝最終滅亡。1260年初,蒙古軍又攻克了今天依舊戰(zhàn)火頻燃的敘利亞重鎮(zhèn)阿勒頗與大馬士革。這年夏天,蒙古軍的先鋒已經(jīng)抵達加沙,距離非洲只有一步之遙。

然而,正當蒙古大軍準備朝歐洲和非洲全境進發(fā)的時候,蒙古人后方出現(xiàn)了大問題。

在后方,窩闊臺突然去世,而后忽必烈和阿里不哥開始爭奪帝位。這導致在前線的旭烈兀等皇子們再也無心留戀戰(zhàn)場,轉(zhuǎn)而班師回朝,也開始加入各自的陣營進行皇權(quán)的爭奪。

這種情況很容易理解。畢竟和爭奪汗位相比,攻城略地就成了小事。而當時蒙古帝國的版圖已經(jīng)龐大到了三千多平方公里。

一來一回就要花上太久的時間。另外,這些回到中央的王子們,幾乎都參加了激烈的權(quán)利爭奪斗爭中去。這直接導致后來的蒙古帝國分裂成了四塊。

分裂后的蒙古帝國實力上被嚴重削弱,除此之外,他們最大的敵人也從歐亞大陸的各國,變成了兄弟們的國度。相較于其他國家的兵力,他們更加忌憚自己兄弟。

所以,基于這個原因,分裂后的蒙古各個帝國也就失去了進取的決心,轉(zhuǎn)而開始經(jīng)營自己的既得地盤。

結(jié)語:從蒙古國的發(fā)展來看,十三世紀可以說是蒙古人最為輝煌的世紀。蒙古部落在黃進家族的帶領下,從亞洲腹地開始,通過連年的戰(zhàn)爭逐步建立了東到東海,北到北冰洋,南至南海,西至東歐的龐大帝國。在世界歷史上抹下了極為濃厚的一筆,堪稱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然而可惜的是,窩闊臺的去世讓本來一致對外的蒙古人轉(zhuǎn)而將全部的精力用在內(nèi)部的紛爭上。對可汗位置的爭奪極大的削弱了蒙古帝國的實力。最終龐大的帝國被肢解成四個部分。相互之間的征伐不斷,再也無心無力延續(xù)成吉思汗的遺志。

7

蒙古打到東歐就停手了,并不是害怕自己打不過,而是因為蒙古大汗死了,停手回老家奪權(quán)去了。

蒙古人作為傳統(tǒng)的草原游牧民族,一直有著武裝掠奪人口和財富的傳統(tǒng),是一個由軍事游牧貴族構(gòu)成的,旨在征服世界的封建君主專制帝國,與古代中原王朝和西方封建王國有著根本區(qū)別。

最初幾代蒙古大汗,也秉持著征服世界的理念連續(xù)發(fā)動三次大規(guī)模的西征,進而建立起世界上國土面積最大的封建帝國。

第一次西征,入主中亞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國后,率先發(fā)起了對曾經(jīng)奴役自己的金國的戰(zhàn)事。為了集中力量對付金國,成吉思汗遣使向西邊的花刺子模,表達和平共處的愿望,希望締結(jié)貿(mào)易協(xié)定。

然而,花刺子模自恃為中亞霸主,不僅決絕了成吉思汗和平共處的請求,還將蒙古的使者和商隊全部屠殺。成吉思汗為了滅金大局,不愿意與花刺子模發(fā)生沖突,于是再派使者,希望花刺子模對之前殺使者的事情給個交代,然而花刺子模作大死的,又一次將蒙古使者殺害,并將副使的頭發(fā)胡須剃光,驅(qū)逐出境,以作羞辱。

兩國交戰(zhàn)尚不斬來使,況且蒙古和花刺子模無冤無仇,遭到巨大羞辱的成吉思汗,將攻滅金國的事情交給了木華黎,決定親自帥軍滅了花刺子模,開啟了第一次蒙古西征。

過程就不贅述了,總之,成吉思汗僅用了十多萬的兵力,在兩年多的時間內(nèi)就橫掃了花刺子模,共消滅40萬花刺子模軍隊,順道還把茍延殘喘的西遼給滅了。

滅亡花刺子模后,蒙古帝國控制了從額爾齊斯河以西到烏蘭爾河以東整個中亞地區(qū),成吉思汗將中亞地區(qū)交給長子木赤管理,自己則回到蒙古本部,繼續(xù)主持滅金戰(zhàn)爭。但金國的戰(zhàn)事遠沒有中亞那么簡單,西夏的背盟導致蒙古軍大敗,主將木華黎戰(zhàn)死,再次受到挑釁的成吉思汗,再次親征西夏,但卻在途中打獵的時候受傷染病,在西夏亡國后,自己也病死在六盤山,并留下了“拓展疆土,開藩建汗”的遺訓。

第二次西征,征服東歐

成吉思汗死后,三子窩闊臺繼任蒙古大汗。窩闊臺上臺后,終于在1234年攻滅金國,消滅了蒙古族的宿敵。繼承了成吉思汗意志的窩闊臺,一方面繼續(xù)南下攻宋,另一方面開啟了第二次蒙古西征,這次的目標就是東歐,征服伏爾加河流域的欽察(伏爾加河下游地區(qū))、斡羅斯(東歐平原上的斯拉夫人國家)等國。

1236年,窩闊臺派成吉思汗長子術(shù)赤長子拔都、次子察合臺長子拜答兒、三子窩闊臺長子貴由、四子拖雷長子蒙哥各統(tǒng)本王室軍共15萬,有拔都率領開始西征,因為大軍有四大宗室長子統(tǒng)領,也稱“長子西征”。

當時的東歐處于后基輔羅斯時期,統(tǒng)一的東斯拉夫國家已不復存在,處于封建割據(jù)時期。當蒙古帝國四大王子率領大軍攻打過來時,分散在東歐的各個諸侯國完全沒有招架之力,象征性的抵抗了三年便全部被納入蒙古帝國的統(tǒng)治之下。

雖然完成了征服欽察和斡羅斯的戰(zhàn)略目標,但拔都、貴由、蒙哥等人并不滿足,分四路大軍繼續(xù)向多瑙河流域進攻。先后擊敗波蘭、匈牙利、波西米亞、奧地利等國軍隊,攻占了大量城市。

在拔都等人意猶未盡之時,突然接到了蒙古大汗窩闊臺的死訊,又因為他們遠在歐洲,此時的窩闊臺都死了一年多了。蒙古帝國大漢暴斃,而擁有繼承權(quán)的貴由又在歐洲,如此微妙的政治形勢,使得拔都等人紛紛停止西征,趕回蒙古本部,爭奪政治利益,第二次西征也由此結(jié)束。

第三次西征,征服中東

貴由緊趕慢趕從歐洲跑回蒙古本部,終于在窩闊臺死后的第五年當上了蒙古大汗,不過貴由的命并不好,在大汗的位置上做了一年便病死了,蒙古大汗的位子落在了托雷長子蒙哥的手中。

蒙古軍第一次西征滅花刺子模,第二次西征征服保加爾、欽察、斡羅斯、波蘭、匈牙利后,蒙古帝國的實力已經(jīng)擴展至中亞和歐洲。但蒙古大汗的夢想是征服世界,因此蒙哥即位之后,開始籌劃第三次西征,這次的目標是中東。

1252年,蒙哥派自己的弟弟旭烈兀率領10萬大軍攻波斯。這個時候的波斯同東歐一樣,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tài),而曾經(jīng)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國早已經(jīng)瓦解。當蒙古大軍西征之時,波斯地區(qū)較小的國家和部落紛紛投降,較為強大的木剌夷國和黑衣大食王國也在旭烈兀的進攻下覆滅。

旭烈兀征服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后,又繼續(xù)西征,進入阿拉伯,滅亡阿拉伯帝國最后的遺種,隨后又攻滅了最后一個強國敘利亞,徹底控制了中東地區(qū)。

正當旭烈兀準備進攻埃及,將蒙古帝國的勢力滲透進非洲之時,蒙古大汗蒙哥卻在與南宋的戰(zhàn)爭中,意外死在了釣魚城。一場汗位爭奪戰(zhàn)即將到來,旭烈兀放下了西征埃及的計劃,趕回蒙古本部。

四分五裂的蒙古帝國

蒙哥死后,他的四弟忽必烈和七弟阿里不哥為爭奪蒙古大汗汗位爆發(fā)了兄弟大戰(zhàn),而木赤系(欽察)的拔都,窩闊臺系的海都、察合臺系阿魯忽站在了阿里不哥這邊,而旭烈兀則站在了忽必烈這邊。

雖然忽必烈贏得了最后的勝利,成為蒙古大汗,但拔都、海都等人并不認可忽必烈的汗位,巨大的內(nèi)部矛盾使蒙古帝國一分為五,形成了欽察汗國(金帳汗國)、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伊爾汗國和元朝

分裂的帝國陷入了長期的內(nèi)斗,再也沒能發(fā)起如以往那樣規(guī)模巨大的對外征戰(zhàn),僅僅走向衰落和滅亡。

綜上所述,并不是蒙古人不想整個歐洲,而是幾乎每一次西征都因為蒙古大汗死亡而中斷。經(jīng)歷了忽必烈和阿里不哥激烈的汗位爭奪站后,蒙古帝國瓦解,這個時候即便有心征服歐洲,也沒有了以往的實力。

8

蒙古軍實際已經(jīng)打到了中歐的維也納,離打下全歐洲只剩一步之遙。問題敘述嚴謹點好。

直接原因是蒙古大汗窩闊臺去世,需要由蒙古貴族召開忽里臺大會來選舉新的蒙古大汗。

而此次進軍歐洲的征戰(zhàn),又被稱為長子西征,軍中有眾多蒙古貴族宗王其中包括成吉思汗長子術(shù)赤長子拔都、次子察合臺長子拜答兒、三子窩闊臺長子貴由、四子拖雷長子蒙哥,萬戶以下各級那顏亦分遣長子都在其列。

關鍵后來的蒙古大汗貴由以及他的競爭者也在此其列,因此他們才在戰(zhàn)爭勝利的情況下急速回撤。

由于蒙古大軍回軍后,拔都因與貴由不睦而稱病不歸在東歐建立新的欽察汗國。但不是說蒙古就只是打到了這里。

9

蒙古帝國西征共有三次,即成吉思汗時期的第一次西征、窩闊臺時期的長子西征和蒙哥時期的旭烈兀西征。其中前兩次西征,蒙古大軍均打到了東歐地區(qū)。

第一次西征,成吉思汗的主要軍事目標是消滅中亞的花剌子模國。在追擊花剌子模殘部的過程中,蒙古大軍在烏克蘭東部重創(chuàng)基輔羅斯,教訓了斯拉夫人。

長子西征時,蒙古大軍的主要戰(zhàn)略任務是征服伏爾加河以西諸國,東歐是蒙古騎兵蹂躪的主要戰(zhàn)場。旭烈兀西征主要是征服西亞諸國,一度打到非洲埃及。

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的重點不在歐洲,僅在追擊殘敵時順帶毆打斯拉夫。長子西征的主戰(zhàn)場才是歐洲,蒙古在這次西征中,一度摸到了神圣羅馬帝國核心。

成吉思汗在達到戰(zhàn)略目標后,停止了第一次西征。第二次西征停止的原因是窩闊臺大汗的病逝,第三次停止的原因則是蒙哥大汗的病逝,都是被迫撤軍的。

以至于有人戲說,窩闊臺的死拯救了歐洲,蒙哥的死拯救了非洲。這雖然有些夸張成分,但也說明了蒙古騎兵在十三世紀的所向披靡,征服力不可忽視。

下面來介紹一下蒙古帝國西征歐洲的情況。

蒙古大軍在歐洲的征服情況

眾所周知,蒙古西征的路線主要有兩條,一是從伊朗高原向西進攻美索不達米亞以西的廣大地區(qū),二是從中亞經(jīng)里海北部橫掃伏爾加河流域并侵襲烏克蘭。

第二條線路地勢平坦,給了蒙古騎兵大肆發(fā)揮的空間。在第一次西征時,大將哲別和速不臺在追打殘敵時由波斯入格魯吉亞,一路洗劫哈馬丹和大不里士。

在打敗格魯吉亞人后,哲別率軍從里海西岸越過高加索山入東歐平原。哲別和速不臺在烏克蘭東部與斯拉夫軍隊遭遇,在一番血戰(zhàn)之后,斯拉夫人被擊退。

這一戰(zhàn)使得羅斯人和魯塞尼亞人一路狂奔到第聶伯河以西,燒毀了所有渡河船只。但這時哲別和速不臺已完成戰(zhàn)略任務,在東撤時,順帶襲擊了保加爾人。

這時東歐人第一次領教了蒙古騎兵的威力,一度讓威尼斯人膽戰(zhàn)心驚。真正讓歐洲人感到恐懼的是蒙古第二次西征,窩闊臺派出了術(shù)赤之子拔都率軍西征。

拔都率領下的蒙古大軍,想要征服歐洲的愿望更強烈。在首次西征結(jié)束十二年后,拔都和速不臺率領兩萬多蒙古騎兵開始西征,伏爾加保加爾首先被吞并。

聽到風聲的庫曼人主動選擇了投降。第二年,蒙古大軍用六天時間血洗了梁贊,這是拔都攻陷基輔羅斯的第一個城池。隨后,基輔羅斯的莫斯科也被血洗。

接著,弗拉基米爾大公國被攻陷,弗拉基米爾公爵一家死于大火。拔都隨后大軍指向烏克蘭,很快征服魯塞尼亞。蒙古騎兵的犀利,使匈牙利人倍感緊張。

就連羅馬教皇也倍感震驚。蹂躪了基輔羅斯之后,拔都兵分三路,分別進攻波蘭、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這四地突破之后,歐洲核心將暴露無遺。

在萊格尼察戰(zhàn)役中,察合臺之子拜答兒和窩闊臺之子合丹率領一萬蒙古騎兵打敗波蘭軍隊,波蘭王亨里克二世陣亡。在南部,拔都主力抵達布達佩斯外圍。

匈牙利王室認為蒙古人不堪一擊,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親自率軍抗擊。國王親征,使得匈牙利軍隊士氣大漲,一度在蒂薩河東突襲了蒙古大軍個措手不及。

拔都改變以往策略,派遣一支精銳迂回突襲,最后蒙軍主力使用突火槍等火器,給了馬扎爾人沉重一擊。隨后蒙古大軍對匈牙利的城池進行了掠奪和蹂躪。

蒙古軍停止征服歐洲的原因

高傲的匈牙利王室逃到了神圣羅馬帝國,整個歐洲陷入恐慌之中。正當蒙古大軍軍威正盛之時,窩闊臺汗的死訊傳到軍營,拔都隨即召回合丹,率軍東還。

合丹在攻下克羅地亞和黑山二城后,經(jīng)塞爾維亞與拔都會合。窩闊臺死后,蒙古大汗之位爭奪激烈,當時正值蒙宋戰(zhàn)爭時期,第二次西征不得不就此終止。

蒙古汗位的空缺,使得諸王紛紛率軍東歸。拔都也被召回鎮(zhèn)守欽察,這便是欽察汗國的前身。窩闊臺在位時,汗位繼承人是其第三子闊出,后來闊出戰(zhàn)死。

汗位繼承人又改定為闊出之子失烈門。窩闊臺去世時,失烈門年紀尚幼,出現(xiàn)了汗位爭奪的現(xiàn)象。蒙古對外的戰(zhàn)爭全部停止,第二次西征也因此而終止了。

窩闊臺死后,拔都和貴由的矛盾激化,速不臺也被召回。隨后拔都將歐洲主力撤出,以鞏固他在基輔羅斯和中亞的統(tǒng)治。他的統(tǒng)治區(qū)域被稱為“欽察汗國”。

蒙古大軍是否能征服全歐洲?

不可否認,蒙古騎兵確實是十三世紀世界最具攻擊力的軍隊之一。在西征歐洲時,的確是勢不可擋,但并非是保持全勝戰(zhàn)績,在波蘭和匈牙利就吃到敗仗。

蒙古軍隊的長處是騎兵突襲,但面對東歐的森林和沼澤,就表現(xiàn)的束手無策。還有一個令蒙古人頭疼的地方,就是歐洲的各種城堡,蒙古軍也是難以拿下。

蒙古軍在維也納附近的諾伊斯塔特城下,就被不足百人的軍隊打退。如果蒙古軍越過匈牙利向西進發(fā),則會遇到更多的黑森林及城堡,蒙古大軍肯定受阻。

再加上戰(zhàn)線太長、兵力不足、財政吃緊、內(nèi)部分裂等因素,蒙古大軍打下全歐洲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還有蒙古軍自成吉思汗以后,整體戰(zhàn)斗力呈下降趨勢。

所以說,打下歐洲的難度非常大。蒙古大軍打到東歐停止的原因,就是窩闊臺大汗的病逝,引起了諸王的激烈爭奪,對外戰(zhàn)爭皆被叫停。

10

成吉思汗曾坦言:“人類最大的幸福在勝利之中:征服你的敵人,追逐他們,奪取他們的財產(chǎn),使他們的親人流淚,騎他們的馬,擁抱他們的女人!”

成吉思汗是這么說的,也是這么做的。從他登上汗位到去世的21年中(1206~1227),蒙古鐵騎踏遍了中北亞大地,而他最終也如一個追日的夸父,渴死途中。

成吉思汗死后,蒙古大軍的西征的腳步不但沒有終止,反而邁到了比他更遠的地方。他的孫子拔都(術(shù)赤次子)橫掃歐洲,另一個孫子旭烈兀懷著“從阿姆河西岸到埃及盡頭的土地都要尊循成吉思汗的習慣和法令”的信念鏖戰(zhàn)歐洲,陳兵非洲邊境。

然而,蒙古大軍雖然在歐洲大陸橫沖直撞,但是他們并沒在當?shù)亍奥涞厣,反而如同潮水般鋪天蓋地涌入,悄無聲息退出。就連成吉思汗親手締造的四大汗國,也全部演繹了一個倏興倏滅的故事。

那么,蒙古大軍為什么沒有打下全歐洲呢?我們先從蒙古的三次西征說起,從而理清問題的來龍去脈。

一、成吉思汗西征

最初,成吉思汗并沒有西征的打算,但是13世紀的歐亞大陸如同一個沒有人看管的寶藏,里面的金銀珠寶是難以拒絕的誘惑。如果是在漢唐朝時期,成吉思汗自保都難,想必也不會有此“非分之想”。而此刻放眼四望,南部中原已經(jīng)分裂為西夏、南宋、金國、大理等幾個小國,一路向西依次是頹廢的喀喇汗國、外強中干的花剌子模還有搖搖欲墜的阿拔斯王朝。無論南下,還是西進,于成吉思汗都是一馬平川。而不久,花剌子模首先給成吉思汗遞去了“邀請函”。

1218年春天,成吉思汗派出一支由450人組成的友好使團商隊出訪近鄰花剌。本來是一次愉快的放行,沒想到當使團行至訛答剌時遭遇搶劫,而且商隊成員全被殺。隨后,成吉思汗派使團到花剌子模交涉,要求對方嚴懲兇手,交還貨物。但花剌子模根本沒有把蒙古人放在眼里,因為他們倚仗有40萬雄兵坐陣,可以隨著戲辱蒙古帝國。接下來,花剌子模的操作更加亮眼,他們先將正使處死,后將副使的胡子與眉毛燎光,然后枕戈待旦,恭候蒙古大軍光臨。

1219年,成吉思汗親率20萬大軍蕩平花剌子模,除工匠外,花剌子模國民全遭屠殺,幾乎無一幸免;ㄘ葑幽跄υX末逃亡到里海,最終葬身于一座孤島上,他的兒子在蒙古大軍的追擊下逃往印度南部。既然已經(jīng)爬到了半山腰,何不去看看山頂?shù)娘L光!于是,成吉思汗又向高加索開進,先打敗格魯吉亞人,后擊垮俄羅斯軍團,最終占領基輔羅斯。

接下來,是享受勝利果實的時刻,成吉思汗的幾個兒子得到相應的封分,四大汗國建立有三。不久,東方傳來了西夏公然對抗蒙古的消息,成吉思汗命長子術(shù)赤留守欽察草原,自己揮師東歸。然而,此次東歸于成吉思汗來說更像是生命的落葉歸根。因為,在與西夏交戰(zhàn)的過程中,65歲的成吉思汗墜馬負傷。1227年進攻金國時舊傷復發(fā),當時年7月,與世長辭。因此,隨著成吉思汗生命的結(jié)束,蒙古大軍的第一次西征畫上句號。

二、拔都西征

成吉思汗死后,三子窩闊臺繼承汗位,是為元太宗。1236年,元太宗拜大哥術(shù)赤次子拔都為兵馬大元帥,率領由名將速不臺、拔都之弟斡兒答、別兒哥、昔班及窩闊臺之子貴由、合丹、窩闊臺之孫海都、察合臺之子拜答兒、察合臺之孫不里等豪華陣容的組成的15萬軍團,開始了蒙古歷史的第二次浩浩蕩蕩的西征。

戰(zhàn)爭如同生意,投入的資金越多,獲利越容易。第二次西征,成吉思汗子孫不虛此行,首先保加爾人的卡馬突厥國被蕩平;其次俄羅斯草原上的欽察人望風而逃,來不及逃走者舉手投降;再則,阿蘭人蔑怯思城被攻陷,俄羅斯公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全被摧毀;最后,就連波蘭、匈牙利也慘遭蹂躪。而正當蒙古大軍如火如荼攻城掠地、歐洲大地瑟瑟發(fā)抖之時,元太宗窩闊臺去世,于是大軍核心成員一窩蜂回故鄉(xiāng)奔喪、奪權(quán)。如此一來,歐洲人又迎來喘息的機會。

三、旭烈兀西征

1252年,元憲宗蒙哥派五弟旭烈兀再次西征,一路上諸如今伊朗、巴格達、敘利亞等地區(qū)的國家不戰(zhàn)而降。唯一拒不投降的阿拔斯王朝,都城遭屠。隨后,蒙古大軍橫掃大馬士革,整個西亞匍匐在蒙古鐵騎蹄下,致使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焦土千里,一片廢虛。而就在旭烈兀高哥猛進的時候,同時在攻打四川釣魚城的蒙哥陣亡。由此,蒙古朝廷內(nèi)部又產(chǎn)生了新一輪的權(quán)力爭奪戰(zhàn)。旭烈?紤]再三,決定從巴勒斯坦與埃及戰(zhàn)場撤軍,率主力東歸,參與角逐。同時命先鋒怯的不花率五千人馬繼續(xù)于當?shù)刈鲬?zhàn)。

然而,當旭烈兀率軍走到波斯時,東方傳來忽必烈繼承汗位的消息。原本旭烈兀就是四哥忽必烈的擁護者,因此他停止東歸,接受冊封,建立伊兒汗國。但是,陷入孤軍奮戰(zhàn)怯的不花卻被埃及軍團圍剿殆盡,敘利亞相繼丟失。曾幾何時,旭烈兀也萌生過西征復仇的念頭,無奈近鄰金帳汗國早有吞并自己的意圖,因此旭烈兀只好扎根于波斯大地。如此一來,蒙古大軍第三次西征的腳步最終回歸中亞。

總結(jié):蒙古大軍前赴后繼,三次西征,均沒有完全占領歐洲,其原因并不復雜,并不是蒙古大軍實力不夠。除成吉思汗親征外,其余兩次均是由于繼承權(quán)的爭奪而被迫中止。如同一名馬拉松隊員,在歷盡艱辛即將跑到終點的時候,卻被告知比賽取消一樣的無奈。

事實上,自蒙古帝國建立到元朝滅亡,蒙古的權(quán)力中心一直暗流涌動。就在成吉思汗去世前,三個兒子就因汗位爭的不可開交。因此,為了防止手足相殘,成吉思汗臨終前特立下遺命,將漢位傳予三子窩闊臺。而窩闊臺去世后,蒙古內(nèi)部的爭奪戰(zhàn)更加此起彼伏。

從窩闊臺去世的1241年,到1251年拖雷長子蒙哥繼承汗位的10年間,蒙古朝政大權(quán)先后由窩闊臺遺孀馬乃真、長子貴由及貴由遺孀斡兀立?海迷失輪番操控。而當蒙哥殞命釣魚城時,蒙古帝國內(nèi)部又掀起新一輪的角逐。因此,在與南宋作戰(zhàn)正酣的忽必烈爭位,急忙回兵,才給了南宋20年的喘息之功。

然而,從忽必烈去世的1294年,到最后一位皇帝元順帝繼位的1333年,元朝在短短的39年中換了9位皇帝。由此可見,元朝內(nèi)部權(quán)力爭斗之激烈程度。所以,盡管成吉思汗的子孫們都稱得上是積極的創(chuàng)業(yè)者,但他們的內(nèi)心又時刻惦記著祖上的那份家產(chǎn)。而當家產(chǎn)需要繼承人時,他們又停止創(chuàng)業(yè),轉(zhuǎn)而加入爭奪家產(chǎn)的行列,致使數(shù)次創(chuàng)業(yè),半途而廢。這就是他們沒有打下全歐洲的關鍵原因。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fā)表不同看法!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