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從歷史上來看,藩王制度必然導致割據(jù),于中央集權(quán)不利,埋藏著藩王謀逆的隱患。

要解決這個問題,先搞清楚所謂的封建社會到底是什么含義。

封建社會有馬克思主義歷史論和西方歷史論兩種大同小異的認知。就中國而言,封建指的是“封國土,建諸侯”。這是封建的最早來歷。

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古代的封建社會其實指的是夏、商、周、漢四個朝代。然而,在明朝,竟然又出現(xiàn)了這種形式,不可不說朱元璋的思路比較清奇。當然,朱元璋還恢復了殉葬制。這同樣無法為人們所理解。所以說,朱元璋其人的思想極為復雜,許多已經(jīng)明顯消失好多年的政策,在明代竟然會集中恢復出現(xiàn),這確實讓人很是費解。

那么朱元璋為何恢復這種明顯落后時代的制度呢?

難道他不知道藩王制的結(jié)果嗎?即使他不知道,他手下的大臣們難道也不知道?在他一意孤行的時候,就沒有人能夠勸阻的了他嗎?

這其實和朱元璋的性格以及行事風格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每一個人的性格形成,都無法脫離其生活環(huán)境。幼時極端困苦和各種災難不斷降臨的情況磨礪了朱元璋的意志,同樣也導致其對官員們的深切的不信任感。

在朱元璋的心目中,可以說是無官不貪的。這樣去認為倒也沒有什么錯誤。在古代,貪官污吏才是最真實和最普遍的存在,海瑞那般的清正到近乎潔癖狀態(tài)的官員,倒不是沒有,只是歷朝歷代能出現(xiàn)一位就很不錯了。在多如過江之鯽的官員中,清正廉明的官員所占的概率近乎為零。

而這也是朱元璋哪怕是奪得了天下之后,依舊對這些官員不信任的原因所在。所以他制定了極為苛刻的束縛官員的政策,同時也為其博得了嗜殺的名號。

而對官員的不信任也就導致了其只能將國家的權(quán)利交給自己的子孫后代。他認為將自己的子孫們分封到各地,牢牢把持大明帝國的權(quán)利,就能使得朱明王朝綿延萬世。

于是,他將一個個兒子分封到帝國各地,分別把守住帝國的各個方位,成為帝國穩(wěn)定的中流砥柱。然而他卻忽略了權(quán)利對人們私欲的誘惑,以及血緣關(guān)系淡薄后,同一個姓氏在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面前不具有實在的意義。這也是他尸骨未寒,兒孫就開出現(xiàn)了爭權(quán)奪利的情況。

最佳貢獻者
2

朱元璋建立藩王制度的初衷是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結(jié)果造成的后果是他始料未及的,在他死后不久,朱家內(nèi)部發(fā)生了叔叔奪了侄子帝位的靖難之役,后來經(jīng)過明成祖朱棣和宣宗朱瞻基的削藩,藩王對皇權(quán)的威脅解除了,但是,藩王的經(jīng)濟上特權(quán)依然保留,極大的增加了明朝后期的財政負擔,藩王淪為社會的大毒瘤,明朝的滅亡與此不無關(guān)系。

01.朱元璋分封諸王的原因有哪些呢?

第一,在北方防御元朝殘余勢力的需要。

明初,元朝雖然撤出了大都,實力尚存,一直威脅著新生的明朝政權(quán)。

第二,轉(zhuǎn)移軍權(quán)的需要。

朱元璋認為功臣大將是明朝內(nèi)部的火藥桶,為了剝奪他們的權(quán)力,培養(yǎng)兒子領(lǐng)軍成為必然,為屠戮功臣出現(xiàn)軍事人才的交班,做好人才的準備。

第三,防范權(quán)臣的出現(xiàn),為以后能有保護皇權(quán)的人做好準備。

由此可以看出來,朱元璋的終極目的是朱家的皇權(quán)世代相傳。

為此,朱元璋在北方的邊防線上,選擇軍事上戰(zhàn)略地位重要的地方封了九個藩國:

燕王朱棣、寧王朱權(quán)、遼王朱植、谷王朱橞、代王朱桂、晉王朱棡、慶王朱栴、秦王朱樉、肅王朱楧。

這九個藩王的封地,分布在北方漫長防線的軍事戰(zhàn)略重地。

明太祖朱元璋先后把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分封在全國的軍事重地,想要他們來保衛(wèi)皇權(quán)。

朱元璋這么做的原因與他歷史上的分封制的認識有關(guān),例如關(guān)于漢朝的七國之亂,通常認為起因在七國,他卻認為,七國之亂的根源在于天子不顧親情剝奪了各個諸侯的土地,才釀成動亂。為此他告誡太子朱標要好好對待兄弟們。

02.這些藩王有哪些權(quán)力?

1.政治權(quán)力。藩王在地方上代表著皇權(quán),有自己屬官,包括文臣和武將。另外,地方的布政司受其節(jié)制,藩王可以在封地調(diào)遣布政司官員,并直接下達皇帝諭旨,儼然是皇帝在地方的代言人。藩王在衣食住行僅次于皇帝,公侯大臣見了他們要俯身下拜;

2.軍事權(quán)力,最重要的一點是擁有自己的軍隊,多少呢?朱元璋規(guī)定,藩王允許有親軍護衛(wèi),少的有三千人,多者有近19000人。

北方九王中的寧王、晉王、燕王的勢力最大。寧王有80000人的軍隊,朱元璋特別倚重的晉王和燕王,甚至能節(jié)制宋國公馮勝、潁國公傅友德。他們還有軍中除了大事外無需匯報的特權(quán)。特別是燕王朱棣,因?qū)掖温时驍≡瘹堄鄤萘Φ能婈牐煸熬土钇洹肮?jié)制沿邊士馬。”

此外,藩王還有一項特殊的監(jiān)督朝臣的權(quán)力,朱元璋在《皇明祖訓》里規(guī)定,地方的藩王可以向中央索要奸臣和率軍清君側(cè)的權(quán)力。后來朱棣就是利用這一條舉兵靖難的。

經(jīng)過成祖和宣宗削藩之后,藩王在政治上軍事上的權(quán)力被剝奪,作為補償,明代藩王在經(jīng)濟上獲得巨大的利益,除了享受歲祿,還享有田地、湖泊、商稅等其他利益。到了后期,各地藩王還大量侵占農(nóng)民的土地,加劇了社會矛盾。此外對藩王的供養(yǎng)制度,對朝廷的財政也是雪上加霜。

03.小結(jié)

從漢朝劉邦分封以來,以后還沒有出現(xiàn)過權(quán)力如此巨大的封國。它的存在必然構(gòu)成對皇權(quán)的威脅。建文帝的敗亡就是因為削藩造成的。

3

幾千年的歷史證明,分封制度容易造成地方割據(jù),動搖中央的統(tǒng)治。朱元璋的歷史課學得還是不錯的,可是他依然實施分封制度,大封藩王,這難道是歷史的后退嗎?

朱元璋分封的原因

明初朱元璋建立了藩王制度,大封諸王,主要目的有幾個:首先,出于防御蒙古軍隊的考慮,當時蒙古在北方對明朝的依然虎視眈眈,對明朝來說是一個嚴重的威脅。第二,出于對大將的防范,需要將軍權(quán)從宿將的手中轉(zhuǎn)移到自己信任的兒子身上。第三,加強中央集權(quán),配合宰相制度的廢除,將權(quán)臣的大權(quán)牢牢握在手中,賦予諸王“清君側(cè)”的權(quán)力。總而言之,用朱元璋自己的話來說就是“藩屏帝室”。朱元璋不知道分封的危害嗎?并非如此,他曾經(jīng)和太子朱標討論過七國之亂,朱元璋問太子,七國之亂誰的錯?朱標說:“是七國的過失!倍煸皡s認為是君主的過失,因為天子太過薄情寡恩,不知道敦睦九族,輕易削減諸侯的土地,釀成了無法彌補的事故。

朱元璋分封的具體情況

朱元璋希望國家長治久安,他一共進行了三次分封,第一次在洪武三年,其后是洪武十一年和二十四年。總共分封了24個兒子和1個侄孫。其中,以北方九王最為重要,也就是在北邊,令諸王坐鎮(zhèn)軍事要地,“據(jù)名藩控要害,以分制海內(nèi)”。秦王駐西安、晉王駐太原、燕王駐北平、代王駐大同、肅王駐甘肅、遼王駐廣寧、慶王駐寧夏、寧王駐大寧、谷王駐宣德,九王形成了一條嚴防北方蒙古入侵的有力屏障,軍事意圖明顯。

藩王的實際權(quán)力

由于藩王有拱衛(wèi)王朝的功能和義務,他們的實際去權(quán)力就不可能小。軍事權(quán)力上,親王可以擁有護衛(wèi),且護衛(wèi)的人數(shù)比較多,每府護衛(wèi)大約有3千左右。親王可以帶兵打仗,成為軍事統(tǒng)帥。秦王、晉王、燕王就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同時,諸王還可以管理地方的事務,調(diào)遣封地的布政司官員。經(jīng)濟上,諸王也享受著較好的待遇,他們擁有諸多的田產(chǎn)。

朱元璋對諸王的防范

朱元璋對分封的危害是清楚的,所以朱元璋在設(shè)計制度的時候,也制定相應的措施以防范諸王。這一點集中體現(xiàn)在《皇明祖訓》的修訂上,祖訓的首章要求諸王遵守藩輔之禮,告誡諸王不得覬覦皇位,對于皇命中“不合理”的要求可以拒不執(zhí)行,這實際上賦予了諸王一定自主權(quán),為后來埋下禍端!痘拭髯嬗枴返摹岸Y儀”篇共16條,其中有13條就涉及了諸王;“法律”“職制”篇都有15條,全部是關(guān)于諸王的權(quán)力和義務的。祖訓先后修訂了58次,反映了朱元璋在對待諸王問題上的反復考量。為了防范諸王,朱元璋在禮儀上增加了保護朱允炆的內(nèi)容,限制諸王的人事和司法權(quán),諸王之間不能見面,行動也遭到限制,但是為了補償,強化了諸王的利益。

然而,朱元璋千算萬算,他制定的防范措施在靖難之役上顯得不堪一擊。歷史證明,只要諸王的軍事實力還在,威脅就不可能解除,禮法制定得再嚴密,也是墻上的風景?偠灾煸敖⒌姆踔贫,弊大于利!

4

藩王制度的出現(xiàn),明顯是劉邦和朱元璋這樣的草根帝王不自信的表現(xiàn)。同樣缺乏自信的還有晉武帝司馬炎,自己得國不正,生怕篡位的事情繼續(xù)發(fā)生。

而實行藩王制度,不光會給國家財政帶來沉重負擔,而且這三個王朝,無一例外,都付出了慘痛代價,漢有七國之亂,晉有八王之亂,明朝有靖難之役。

在這三位帝王實行藩王政策時,不知道有沒有想到后代感受。漢朝藩王問題連續(xù)困擾好幾代;晉朝八王之亂直接耗盡國力,導致西晉迅速滅亡;時隔千年,朱元璋卻沒有吸取教訓,靖難之役更是無異于改朝換代,要不是朱棣迅速解決戰(zhàn)斗,成功后精心治國,恐怕朱元璋真的要留下千古罵名了。

5

明朝的藩王制,雖然是經(jīng)過朱元璋針對漢朝和晉朝分封制所改良的新型拱衛(wèi)京師,保衛(wèi)大明江山的一種封王制。但是依然是一種歷史的倒退,因為經(jīng)過改良的封王制,對大明王朝沒有一點好處,就算是被后代帝王一再改良,終究還是逃脫不了歷史的檢驗。為什么這樣說?



首先來看,朱元璋封藩的本意和意義在哪里?

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在與其謀士們總結(jié)歷史上治亂興衰的經(jīng)驗時,一致認為,宋朝和元朝之所以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主弱臣強,朝廷得不到宗室藩屏,于是以前朝為鑒,決定建藩,并在洪武三年(1370)、十一年(1378)、二十四年(1391)先后將其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侄孫封于邊疆及內(nèi)地的主要城市。護衛(wèi)著大明千秋萬代,這就是朱元璋封藩的本意。本意是好的,但是朱元璋忽略了皇帝只有一個,誰不想做呢?這么多的王室子孫都有權(quán)力在手,誰又會甘心做王呢?

明太祖朱元璋在封藩時就想這用藩王實現(xiàn)開疆擴土的想法是很不錯的,如果朱元璋制定的藩王開疆擴土如果實施成功,北方游牧民族就無法擊破像秦、晉、趙、齊、燕這樣的壁壘,來實現(xiàn)對中原的征服,嶺北行省的游牧民族反而要時刻面對來自諸侯侵奪牧場領(lǐng)土的威脅。這一制度在最初是為了對抗元代殘余勢力、拱衛(wèi)王室,所以各藩府類似一種軍事組織,有極大的兵權(quán)。這在當時確實能很好的對元代殘余起到震懾作用。明代藩封制度在初期確實起到了抵御侵略、拱衛(wèi)王室的目的,連朱元璋也不禁感嘆"朕無北顧憂矣"。這就是朱元璋封藩的意義。用現(xiàn)在的話就是說,想法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要知道龍生九子各有不同,諸王難道都是打仗的材料嗎?就算是諸王和皇帝一條心,難道說諸王的兒子們,孫子們也是和皇帝一條心的嗎?歷史總是告訴我們很多道理。但是作為一個乞丐變成的皇帝想要大明江山千秋萬代,也是能夠理解的,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就是這個道理吧!


其次,再來看看,藩王起到的一些作用有哪些?

其中作為明代九邊的遼、寧、燕、谷、代、晉、秦、慶、肅九國,為了抵御外族的侵略和反擊,更是定期操練,有提兵專制的權(quán)利。同時,藩王作為宗室對屬地的異姓功臣起到了監(jiān)視、限制的作用。對當?shù)氐恼我话咽忠灿斜O(jiān)督彈劾的權(quán)力。在明初也很好的起到了督查的作用。特別是在地方上出現(xiàn)災難時,諸王能起到很好的帶頭作用。但是這些在我看來,都是微不足道的。





最后,說說藩王制隨著朱元璋的去世,有哪些變化,最后給大明王朝帶來了什么?

藩王制的弊端,作為帝王,也不會看不到藩王的權(quán)力過大,會給中央造成什么樣的影響,朱元璋就在想:朕還活著還能鎮(zhèn)得住這些小崽子們,但是后繼之君呢?朱元璋不禁陷入了沉思。為了防止諸王叛亂,顧規(guī)定諸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并規(guī)定一套嚴格的封藩制度。這一制度被明朝歷代皇帝奉為萬世不變的祖訓。但未從根本上對藩王軍事權(quán)利進行限制,認為他的兒孫們都很聽話不會做出叛亂之事,但是結(jié)果卻造成了"靖難之役"。

朱棣登基后,雖未繼續(xù)"削藩",但在政策上對藩王的限制越來越多,直至形成"藩禁"之制,甚至對省墓、入朝等作了事無巨細的規(guī)定。藩府成員不農(nóng)、不工、不士、不商,只作為宗室享受一定的政治待遇。朱棣嚴格按照朱元璋制定的一套嚴格的封藩制度來執(zhí)行。一直延續(xù)至明末。這一制度在大明200多年的歷史中不斷延續(xù),給朱家王朝沒有帶來一點助力,更是在明朝中后期,成為了明朝的一個很大的累贅。為什么這樣說呢?根據(jù)朱棣對藩王的限制,也就是“藩禁”之制來說,明朝的皇室什么都不用做,整天吃喝玩樂就好了,然后每個月都可以領(lǐng)導朝廷發(fā)的祿米。可能明朝初期還不太明顯,皇室的人不是很多,但是經(jīng)過百年的繁衍生息,這將是一個龐大的開支。所以說是一個大累贅。試問這樣的藩王和朱元璋設(shè)想的藩王一樣嗎?我想要是朱元璋知道非得氣死。這也就能明白崇禎皇帝吊死煤山上的時候,為什么沒有見到一個朱姓皇室的人來馳援的原因吧。

從這些方面來看,藩王制就是一種歷史的倒退。為什么這樣說呢?朱元璋建立藩王制,本意是想拱衛(wèi)京師,開疆擴土。但是朱元璋忽略了人性的貪婪,更何況是權(quán)力的得失。

這些僅是本人自己的觀點,歡迎評論留言。

6

應該說,朱元璋建立的藩王制度,還是有它的合理性的,老朱雖然是個大老粗,但歷史多少還是知道些的,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歷歷在目,藩王很可能是定時炸彈,那么朱元璋到底是怎么想的呢?為何執(zhí)意分封,黑水布衣認為有三個原因:

一、相信血緣

帝室和藩王說到底是一家人,同祖同宗,血管里流一樣的血,在根本利益和重大關(guān)頭,大家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終歸較任何外人可靠,畢竟一筆寫不出兩個朱字,相比唐代的藩鎮(zhèn)割據(jù),一家人怎么鬧也是一家人。

二、相信教育

老朱雖然文化不高,但對子女的教育是十分重視的,他覺得過去建藩結(jié)果之所以大壞,不在建藩本身,關(guān)鍵在教育失敗、家法不嚴,或轉(zhuǎn)過來說,只要他這個“老祖宗”抓好子女教育、厘清規(guī)范,防弊在先,建藩之舉必定能收良效,成為帝權(quán)的真正保障。他不僅以最純、最正宗的儒家思想為教育內(nèi)容,而且為諸皇子擇師亦慎之又慎,皆為學問、人品俱佳的一時之選。

“明初,特重師傅。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諸王傅亦慎其選。”——《明史》

三、實力不強

退一萬步說,真有一天某些子孫不安分,真的造反了,那么限制這些藩王的就是他們本身的實力了,按照規(guī)定,一般藩王有三個護衛(wèi)營,每個護衛(wèi)營的兵力在5000到17000之間。所以說,藩王能擁有1萬多軍隊,邊境上的藩王甚至擁有好幾萬軍隊。但要和中央幾十萬甚至百萬的軍隊相比,那真是小巫見大巫了,加上有能力的藩王更少,朱元璋認為他們拱衛(wèi)邊境可以,但要進犯中央,還缺乏實力。

其實老朱真的料到了大多數(shù)的可能,朱棣發(fā)動四年的“靖難之役”,雖然勝多負少,但并沒有占領(lǐng)幾個城池,消耗也非常之大,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精銳部隊太少,雖然借來的朵顏三衛(wèi)實力很強,但要推翻政府真的有些力不從心?上怂悴蝗缣焖,朱棣繞過各個重鎮(zhèn),直奔南京,其實雖然南京空虛,但要死守,也夠朱棣喝一壺的。遺憾的是人算不如天算,堅固的堡壘都是從內(nèi)部攻破的。

朱棣奪權(quán)之后,對藩王的管理更加嚴苛了,再也沒有能成氣候的藩王出現(xiàn)。不過到了明末,藩王不斷的繁衍,對明朝財政造成了極大的壓力,變相的讓大明王朝走向滅亡,這真是老朱沒想到的吧。

7

朱元璋建立的藩王制度在那個時代有其先進性,不能因為朱棣造了反就否定藩王制度的優(yōu)越性。

朱元璋建立的藩王制度和周朝、西漢的諸侯國制度有著本質(zhì)的區(qū)別,藩王制度其實就是朱元璋對子孫的一種封賞,大多數(shù)的藩王都是有名無權(quán),享受待遇,不掌握實權(quán)。

明朝初期,天下并不太平,雖然朱元璋在南京登基稱帝了,其實元朝的勢力依然存在,而且所占的區(qū)域還很大,明王朝依然危機四伏。朱元璋不但要加強對北方元朝勢力的打擊,更是要防患內(nèi)部勢力抬頭。

朱元璋是造反起家,他最害怕的是別人也造他的反,他對所有的功勛權(quán)貴都不放心,這是他作為農(nóng)民起義首領(lǐng)深植靈魂的恐懼。既然不放心,要么剪除,要么收權(quán)。

朱元璋的洪武朝基本就干兩件事兒:

1、征討北元

2、打壓功勛

這兩件事兒都做得很成功,但卻有面臨另外一個問題,誰去鎮(zhèn)守邊疆,抵御殘元以及蒙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這是非常棘手的問題。朱元璋用藩王制度完美的解決了這個難題。

藩王本是朱元璋封賞子孫的一種爵位,各個兒子都派駐到各個地方就地為藩,但并不具備實權(quán),都是閑散王爺,這樣的封賞對明朝政治來說是非常先進的。既讓子孫后代有了皇家待遇,又能讓他們遠離京城,不得染指皇權(quán)。

既然功勛已經(jīng)被打擊得差不多了,那么鎮(zhèn)守邊疆的事情就交給有能力的兒子們?nèi)ジ桑皇B,既可以把藩王固定在藩地上,又能讓他們盡心盡力的為朝廷出力。天下都是朱家的,朱家人為自己家看門護院,理所應當。

朱元璋確定能夠戍邊守土的藩王其實并不多,也就燕王、秦王、寧王那幾個能征善戰(zhàn)的,其他的藩王都是老老實實在藩地混吃等死。

藩王要戍邊,那就得有兵權(quán),有了兵權(quán),朱元璋難道不擔心那幾個兒子會造反嗎?朱元璋也擔心,他誰都不放心,包括自己的兒子。他給那些藩王設(shè)置了諸多限制,比如戍邊藩王的軍隊人數(shù)不得超多多少;藩王只管對外軍事行動,不得參與地方政務;藩王的任何行動均要向當?shù)氐闹莞啄X匯報等等。

這樣的制度其實很先進,對于當時朱元璋面臨的局面來說,兒子戍邊一定比武將鎮(zhèn)疆要好得多,既讓皇帝放心,同時也能讓朝中很多蠢蠢欲動的謀逆者忌憚。

雖然藩王制度在當時有先進性,可是朱元璋千算萬算,算錯了人心,兒子也是人,是人就會有私心,朱元璋活著則罷,要是他死了,保不齊這些藩王有異心。

藩王有異心那是一定的,當朱元璋死后,藩王制度的危害就凸顯出來了,因為這些藩王忽然之間具備了另外一種身份——潛在的皇權(quán)繼承者。

誰都想當皇帝,藩王也不例外,更何況他們本身都具備當皇帝的天然資格——他們都是朱元璋的兒子,符合傳承法統(tǒng)。

藩王有了皇權(quán)繼承者的身份,更重要的是他們手上有了兵權(quán),如果沒有合法的得到皇位繼承權(quán),他們會不會鋌而走險,起兵造反。

起兵造反風險很大,收益卻很高。朱允炆登基后,沒有任何一個藩王主動會起兵造反,連燕王朱棣都沒有考慮過,如果新任皇帝要剪除藩王呢?這就是把這些藩王往造反的路上逼了。

本來還忌憚風險大,擔心掉腦袋,這下好了,腦袋遲早要掉,老子不但是皇子,還有重兵在手,不反也得反了。

藩王制度在朱元璋的洪武朝代是個不錯的選擇,充分的發(fā)揮了藩王制度的優(yōu)越性,同時又在制度上最大限度的規(guī)避了藩王的危害。如果后世之君能夠循序漸進的逐步削藩,肯定能夠不會引發(fā)后來的“靖難之役”。

8

對于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藩王制度這件事,只能說沒文化真可怕,或者說朱元璋不該狠心的時候太狠心,該狠心的時候卻又在自欺欺人。明朝的藩王制度,在明朝初期引發(fā)了靖難之變,皇室內(nèi)部骨肉相殘;南明時期,又引發(fā)諸王內(nèi)訌,無力團結(jié)抵御滿清;縱觀整個明朝,藩王制度的延續(xù),給明朝帶來了很多的麻煩與負擔。

第一,朱元璋的知錯不改,盲目自信

分封制的歷史由來已久,早在先秦時代就有了相當完善的體系,然而在歷史上,分封制帶來了很多的弊端,比如漢朝初期的七國之亂,晉朝的八王之亂等,歸根究底其禍端的源頭都來自于分封制的缺陷——藩王力量做大,最終勢必尾大不掉威脅到皇權(quán),最終的結(jié)局就是,輕微點就是宗室相殘,嚴重點就是天下大亂到滅亡。

朱元璋不知道這回事么?當然知道,就算朱元璋沒啥文化,可他手下有的是飽讀詩書的能人,所以他不可能不知道分封制會帶來哪些禍端。當年朱元璋建立藩王制度的時候,葉伯巨就曾經(jīng)直言上疏陳述分封制的各種弊端,結(jié)果朱元璋非但沒聽進去,還給葉伯巨給弄死了。

對于漢朝七國之亂,晉朝八王之亂這樣血淋淋的教訓,朱元璋是怎么看待的呢?朱元璋認為當年七國之亂的主要原因是漢景帝做太子的時候打死吳王世子,不顧親情在前,所以導致吳王后來作亂;八王之亂是因為晉朝的繼承制度過于混亂,而且有妖后賈南風外戚干政,最終把晉朝弄得一塌糊涂。在朱元璋眼里,七國之亂、八王之亂的禍根不在分封諸王,而在其他。

那么,朱元璋又是怎么做的呢?

明朝確立的藩王分封制度的主要規(guī)則就是“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錫土”,也就是諸侯王雖有名義上的封地,卻并沒有實際的領(lǐng)土與人口,所有諸侯爵位都跟皇位繼承一樣,嚴格奉行嫡長子繼承制,其余諸子降爵分封,諸侯的供養(yǎng)俸祿都由朝廷供應。朱元璋想盡辦法來彌補他所認為的藩王制度的各種缺陷,想要借此消弭分封制可能帶來的危害

第二,朱元璋一手改造出來的藩王制度到底帶來了啥

雖然朱元璋認為漢朝七國之亂、晉朝八王之亂都是可以提前規(guī)避的禍端,很可惜,他想多了。太祖在世的時候明朝藩王的確沒出什么亂子,可其剛駕崩沒多久,明朝就發(fā)生了能夠與七國之亂、八王之亂一起列入分封制帶來的災難事件的“靖難之變”。

明朝諸侯國雖說沒有國家這樣的實體,可為了防御北方的邊患,明朝不少藩王都手握重兵,后來發(fā)動靖難之變的燕王朱棣只不過是其中之一罷了。藩王手握兵權(quán),朱元璋自然還不覺得有啥,可能還洋洋得意,認為都是自家人,可建文帝朱允炆可就不這么想了。自始至終,朱允炆都認為藩王手里的權(quán)勢太過,對皇權(quán)實在是個莫大的威脅,所以一上任就著手削藩。

所謂覆水難收,當年交到諸侯手里的權(quán)勢,再想收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面對皇帝執(zhí)意削藩,諸王當然不會乖乖聽話,燕王干脆就直接反了,趕走了侄子朱允炆自己做了皇帝。

不僅僅是江山最終易主,朱元璋欽定的繼承人被趕走,靖難之變間接帶來的影響更多,比如為了奪位,朱棣大量抽調(diào)北方精銳,諸多邊防的衛(wèi)所空虛難守,最終導致北方邊線被迫后撤,為了穩(wěn)住江山,朱棣遷都北京親自戍守,最終粉飾粉飾說好聽點,變成了“天子守國門”。現(xiàn)在有人一說起明朝就是什么天子守國門,可明朝北京當年又是怎么變成國門的,有人卻只字不提。

朱元璋也是窮苦出身,無論是想將兵權(quán)啥的掌握在自家人手里也好,是想讓自家子孫世代享受富貴也好,這都是朱元璋執(zhí)意重新恢復分封制的重要原因。朱元璋尚在人間的時候,這些目的都確實實現(xiàn)了,可其一死,明朝藩王制度的大量弊端,就像是被打開的潘多拉魔盒,一下子就關(guān)不上了,帶來了大量負面影響。

第三,藩王制度帶來的危害

總結(jié)一下,當年朱元璋一意孤行建立的明朝藩王制度的危害,首先就是對于財政的巨大消耗。明朝藩王尤其在靖難之變后,開始變得有名無實。藩王們在各地的封地,不能參與政事,也不能參加科舉,士農(nóng)工商一律不準,更不能輕易踏出封地,最終,藩王們最重要也為數(shù)不多的消遣娛樂活動,就只剩下了繁衍后代跟尋歡作樂。

宋朝的宗室地位其實很低,但可以經(jīng)商、參加科舉等等,非常自由,而明朝就完全相反,說難聽些就是完完全全光吃飯不干活,而且這樣的群體還在不斷擴大。清朝除了鐵帽子王世襲罔替,尋常宗室諸王都是降等承爵,親王位傳一代就成了郡王,而明朝是親王傳給嫡長子還是親王,其他嫡子是一群郡王。所謂“子子孫孫無窮盡也”,明朝宗室吃空餉的現(xiàn)象,越來越嚴重。

明朝兩百多年里,當年明太祖朱元璋的子孫到底繁衍到了個什么樣的規(guī)模,實在是不敢相信。明朝本來就比較窮,其賦稅算得上歷朝歷代中相當?shù)偷,而且其金融系統(tǒng)存在著很大的問題,所以崇禎帝手里有很多的白銀,可依舊拿不出錢來補充軍餉。明朝宗室這么大一群吃白飯的蛀蟲,對于明王朝來說,實在是個非常巨大冗沉的負擔。

藩王制度的最后一個禍害,就是明朝正朔滅亡之后,南方殘存下來的南明小朝廷。雖然當時的南明仍舊擁有相當完整的國家機器,情況比當年的南宋不知道好多少,可問題是崇禎帝自盡也沒說讓誰繼位啊。這下子好了,南明諸王紛紛自立,北邊的李自成和滿洲還沒來,南明內(nèi)部宗室諸王自己先干起來了,最終,本來可能還能救一下的明王朝,徹底沒救了。

9

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大封皇子們?yōu)橛H王,且往封地就藩,而且藩王們各個手握重兵,節(jié)制地方軍政之權(quán),也就是太祖皇帝將大明王朝定制為“封藩制”。要知道歷史上凡事搞“封藩制”的王朝,藩王無不作亂,更何況大明王朝的藩王們又有如此之大的軍事特權(quán),這豈不是眼睜睜地埋下“作亂犯上”隱患的種子?老朱皇帝為何要倒行逆施?

想要弄清楚這個事兒之前,需要先了解一下朱元璋之出身。朱元璋應該是中國歷史上最傳奇的帝王了,說他傳奇,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出身。論出身,朱元璋絕對是最卑微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真正意義上農(nóng)民出身的帝王。與另一位出身卑微的皇帝——漢高祖劉邦相比,朱元璋之出身同樣無法匹及。劉邦好歹還干過保長,而朱元璋在入伍搞事情之前,最“優(yōu)越”之身份是和尚,而且是專門司職打掃衛(wèi)生的小和尚。而癖性行為與劉邦相比,年輕時期的朱皇帝就更是忠厚老實之人了,基本上屬于逆來順受,有口飯吃就行一般的順民。

但是,身處元朝末年,兵荒馬亂之際的朱元璋,硬是被生活錘煉得從一位老實巴交之人,變身成為一代梟雄,當然這一切功績也離不開朱元璋與生俱來的超強大腦和強悍體魄。最終,朱元璋終于成為元末群雄逐鹿的最后勝利者。踏著失敗者的尸骨頭顱,登上了令無數(shù)英雄為之折腰的皇帝寶座。朱元璋得以御宇天下,建立了中國封建社會最后一個漢人王朝——大明王朝。

登上皇帝寶座,坐擁天下,按理說此時朱元璋應該志得意滿,剩下的事情就是放手治理國家即可。然而,心思縝密,深謀遠慮的朱元璋并沒有滿足,他那顆“懸著的心”一直也沒有“放在肚子里”,甚至此時此刻他更加惶恐不安了。

新晉皇帝朱元璋為何會如此反常?

原因就是這些當年和自己出生入死的老哥們兒,老功臣們,著實難讓朱元璋心煩不已。

一方面,這些人對朱元璋太了解了,他們不少人和朱元璋一起光著屁股長大,一起砍柴放牛,所以對于朱元璋神話自己的那些鬼話,他們大都嗤之以鼻。再加之,這些人大多農(nóng)民出身沒有文化,更沒有朱元璋那種學習提高之勁頭,開國之后,這些人雖然公侯將相,但是行為粗鄙豪放,甚至有違君臣之禮,這些都讓朱元璋十分反感。

而另一方面,這些功臣們又是朱元璋離不開的,因為開國之初,各地并非立馬化零為整,死心塌地地接受朱元璋統(tǒng)治,各地規(guī)模型起義不在少數(shù),同時北方蒙古政權(quán)(北元)也是極大威脅,朱元璋需要這些獨當一面的老臣們?yōu)樽约浩蕉ㄅ褋y,鎮(zhèn)守邊疆。

前文說過朱元璋這個人看的很遠,什么事兒都想著未雨綢繆,這也是朱元璋取得載入史冊之功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朱元璋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十分重感情,也許有些讀者會不以為然,這樣一位誅殺功臣的皇帝居然會重感情?誅殺功臣是后來的事兒,當然也事出有因,后文再表。

就開國之初,朱元璋大封功臣之時,一口氣封了六公二十六侯,這些人大部分都是他的老鄉(xiāng),更不乏發(fā)小玩伴。而且拜公入侯朱皇帝還覺得“不過癮”,竟然給這些人頒發(fā)了丹書鐵券,免死金牌,這個只在評書小說中廣為流傳的傳說,在大明王朝之初,成為現(xiàn)實。據(jù)說,在頒發(fā)鐵券之時,這些功臣們無不感激涕零,聲淚俱下。這一時期,所有人都堅定不移地認為,這位帶頭大哥絕對夠意思!

注重鄉(xiāng)土之情是農(nóng)民出身朱元璋與生俱來的淳樸情感之一。然而,我國百姓最注重的情感是什么?絕對是血緣至上,而以父(母)子之情最為重要。所以,無論朱元璋如何獎賞功臣老鄉(xiāng),如何與這些人稱兄道弟,最終還是比不上朱家血脈至親的子孫們。

因此,在朱元璋內(nèi)心之中,唯一真正信得過之人,只有他的兒子們;谶@種最淳樸的父子之情,朱元璋需要逐步完成大明王朝由依靠功臣而轉(zhuǎn)型為老朱家自我保衛(wèi)江山之模式。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朱元璋第一步計劃就是分封諸位皇子為親王,且有封地、有兵權(quán),成年之后就要離開京城往封地就藩。

要知道,在明初,這些藩王各個盤踞一方,擁兵自重。尤其是位居北方的這幾位藩王,因為需要他們抵御北元之侵襲,所以各個更是手握大明王朝之精銳之師。例如,皇四子燕王朱棣,也就是后來造反成功的明成祖,鎮(zhèn)守北京傭兵過萬。而皇十二子,寧王朱權(quán),因封地處于關(guān)口喜峰口外,最為突前,所以竟然傭兵八萬有余,而他麾下的朵顏三衛(wèi),那更是驍勇善戰(zhàn)之鐵騎。朱棣之所以能夠掀翻侄子建文帝朱允炆,正是因為施計策得到了寧王這朵顏三衛(wèi)之雄兵。而其他諸皇子也是要么把守關(guān)隘,要么身居江南富庶之地,為朱元璋看住老朱家的“錢袋子”。

朱元璋如此對自己的兒子們委以重任,稍有歷史常識之人都會意識到它的弊端,西漢和西晉時期藩王亂政的例子并不少,而大明王朝這一倒行逆施的政策自然也很難逃脫歷史悲劇之重演。中國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從不缺乏忠誠者,即使在朱元璋對文臣極其藐視的明初朝代,也有敢于冒死直諫之人。這不,有一位名叫葉伯巨的大臣就指出“封藩之優(yōu)渥太奢侈”,向朱皇帝陳述了這一大弊端之巨大隱患。應該說葉伯巨此舉完全出于一片忠心,更是為了老朱家江山穩(wěn)固著想,而且言辭鑿鑿,有理有據(jù)。然而,葉大臣卻被朱元璋定義為離間他們父子骨肉親情之人,決意要親自將葉伯巨射殺以泄憤。最后還是在諸位大臣勸諫之下,朱皇帝網(wǎng)開一面,將葉伯巨下了大獄,最后將其活活餓死在獄中。類似這種慘無人道的殘殺文臣之事,太祖皇帝不知道干了多少。

葉伯巨的下場是令人生畏的,如此再不見哪個“不開眼”的在冒頭。然而葉伯巨所預測之事也是一點不差的如期而至。就在朱元璋死后三年,燕王朱棣到底還是反了,而且成功奪位。而被叔叔奪了皇位的太祖皇帝皇太孫朱允炆,生死未卜,下落不明。這恐怕是朱元璋生前所未預料到的吧。另外更讓老朱皇帝“意想不到”的是,這種封地就藩制度成了明朝中后期國家巨大的負擔,就藩的王爺們,由于體制的限制,整天無所事事,混吃等死。不但侵占國家大片良田,吸吮民脂民膏,而且還強搶民女,無惡不作,最終成了大明王朝滅亡原因之一。最后這些作惡多端的朱元璋后人們,雖然遍布全國,但是能得個好下場者寥寥無幾。

言歸正傳,隨著分封在外的親王們長大成人且經(jīng)過實戰(zhàn)檢驗能夠獨當一面之時,朱元璋知道是到了清理一批功臣以及其子弟的時候了,因為這些人已經(jīng)對于自己的統(tǒng)治已經(jīng)不在那么必要了。洪武三十二年,首當其沖的就是七十多歲的宣國公李善長,由頭竟然是十年之前的胡惟庸案,罪名是李善長造反,這純粹就是莫須有,進而“順藤摸瓜”又牽連了一批公侯。處理結(jié)果就是,這些人都株連三族,幾萬人死于非命。緊接著,太子朱標病死之后,朱元璋愈發(fā)覺得功高震主之武將不安全,于是在洪武二十六年,又制造了“藍玉案”,這次朱元璋又成功清洗了以涼國公藍玉為首的又一批功臣及其三族家屬,誅殺人數(shù)一二萬之多。

經(jīng)過老朱皇帝處心積慮地兩次“大清洗”,大明王朝僅存的幾位功臣一個個也早已被嚇破了膽,只能茍活于世罷了。這時候的朱元璋總算是放心了。一生兢兢業(yè)業(yè),自以為給子孫后代就下了一個鐵打的萬年江山的太祖皇帝,在洪武三十一年終于結(jié)束了他這“圣賢,豪杰,盜賊之性,實兼而有之”的一生。




10

朱元璋的藩王制度,其目的是為防范朝廷內(nèi)權(quán)臣勢力膨脹,但歷史上分封制度的離心力是有目共睹的,最終釀成了靖難之役導致明成祖成功奪位,明成祖奪位后仍然要解決藩王問題。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