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秦國后期最突出的人才,是秦始皇最得力的左膀右臂。
秦始皇在的時候,李斯一路開掛,絕對是個人生贏家。秦始皇走了后,李斯悲哀的生活開始了,先是被人脅迫,后來被人排擠,最后被人腰斬,李斯的晚期,完全應(yīng)了一句話:“活得不如狗”。
在李斯被腰斬前,面對這么一個功勛人物,滿朝文武沒人求情,這到底是為什么?難道李斯的人品真的如此差勁?
沒人求情,是因為秦始皇的時代,李斯讓很多人早就不爽了
李斯曾經(jīng)做過小吏,是個妥妥的公務(wù)員,不過不是秦國的,而是楚國的。當(dāng)時的文人們,愛國主義精神并不強。不甘心當(dāng)個小小公務(wù)員的李斯,有一天決定去和一位“大牛”學(xué)習(xí)帝王之術(shù),這個大牛叫荀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
“畢業(yè)”了,對“市面上的幾個國家”做了系統(tǒng)而深度的分析,李斯決定去秦國,一是秦國欣賞法家人物,商鞅就是例子;二是秦國重視外來人才;三是秦國素有大志(統(tǒng)一)。
無疑,李斯的路走對了。先投呂不韋門下,后被舉薦到了秦始皇那里。當(dāng)時的嬴政雖然年輕,但思想很活躍,很有抱負(fù)。
中間階段,秦始皇也曾經(jīng)有了驅(qū)逐各國人才的舉動,李斯冒著危險,陳述驅(qū)逐人才的劣勢,大談留住各國人才的優(yōu)勢。
《史記》寫道:秦王政十年(前237年),進(jìn)上《諫逐客書》,阻止驅(qū)逐六國客卿,遷為廷尉。
看出來了嗎?敢于直諫,李斯獲得了秦始皇更多的欣賞,也成了所有外國人才在京城的主心骨。
李斯的位置越來越高,成為了秦始皇手下第一位重臣,真正達(dá)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李斯的上位,引起了眾多人的嫉妒,嫉妒的人,既有秦國的本土派官員,也有各國來的人才。但李斯招人恨,主要是因為李斯給秦始皇出的“統(tǒng)一六國”的策略,什么遠(yuǎn)交近攻,什么滅韓滅趙等。韓非子就因為反對“秦國先攻打韓國”而下了獄,最后送了命。
大家想一想,如果有人攛掇一國領(lǐng)導(dǎo),攻打你的祖國,你該作何處理?你會對這位感恩戴德,還是仇深似海?想必會是后者。
所以說,李斯在秦始皇時代后期,支持者就已經(jīng)少了很多。本土派看不慣他的得志,國外派恨他建議攻打自己的祖國。
李斯在秦始皇死后的助紂為虐,很招人恨
(趙高)
秦始皇死的時候,身邊只有趙高、胡亥和李斯。為了讓胡亥上位,趙高逼迫李斯篡改遺詔,并且讓其矯詔賜死扶蘇、蒙恬。
李斯本來是不愿意的,但在趙高的嚇唬、逼迫下,做了虧心事?上,扶蘇見到了“矯詔”,自殺了,蒙恬也吞藥了,而在朝廷的蒙毅,在趙高和李斯的配合下,也被整死了。
朝廷官員并不都是傻子,很快就猜到了李斯伙同趙高等人做了什么壞事。也是的,本來關(guān)系一般的兩個人,突然之間關(guān)系好了,這說明兩人之間一定發(fā)生了什么。
但是,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李斯和趙高,同樣想掌控朝廷,最后是趙高仗著比李斯更不要臉,做人更陰狠,把李斯推到了懸崖邊,在趙高“挾持”下的胡亥,判了李斯一個腰斬。
朝廷其他官員非常高興,在他們看來這就是場“狗咬狗的戰(zhàn)爭”,對于李斯的遭遇,幾乎所有人都有兩個字準(zhǔn)備著:“活該!”
確實活該,優(yōu)秀的扶蘇被推下馬,重臣蒙恬蒙毅兄弟,雙雙被暗算。這樣的李斯,誰會求情?可能,大家巴不得李斯趕快死。
所以說,秦始皇死后,李斯的種種舉動,實在過分。這樣的人太招人恨了。
無人為李斯求情,是怕受牽連
李斯所在的那個階段,朝廷的各級官員看得很清楚,趙高、李斯都是小人,但趙高更卑鄙、更陰狠,而秦二世就是個傀儡。
這種情況下,誰敢求情?為李斯求了情,趙高能放過嗎?大概率不放過。誰敢給李斯求情,誰就會被劃到李斯那個陣營,如此下去,誰就會被趙高下毒手了。
所以說,李斯也不是沒有一點支持率,只是,面對趙高的“淫威”,大家保持了沉默,一個對皇帝都敢“指鹿為馬”的家伙,誰還敢惹?無人求情,無人敢擋。
于是,在秦二世二年(前208年),李斯父子被腰斬于咸陽,夷滅三族。理由是“謀反”,李斯怎會謀反?沒錯,是屈打成招了。
綜合來說,李斯被腰斬,無人求情,是因為三個原因:一是李斯曾經(jīng)出主意,滅六國,失去了大家的擁護(hù);二是李斯篡改遺詔,矯詔殺死扶蘇,蒙恬,讓大家失望;三是迫于趙高的“淫威”,大家不敢規(guī)勸和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