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公元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駕崩于應天皇宮(今南京故宮),享年71歲。朱元璋的駕崩讓大明王朝開啟了第一次皇位傳承。然而,歷史告訴我們,這是一次失敗的皇位傳承。因為在朱元璋傳位后,僅僅過了四年,皇位便易主了。
朱元璋一意孤行,選擇隔代傳位。
朱元璋白手起家,踩著無數(shù)白骨和鮮血鑄就了大明王朝。雖然朱元璋出身貧寒,文化程度不高,但對于其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王朝基業(yè),朱元璋自然是極力呵護。其中,冊立太子是穩(wěn)固朝政、確立王朝正統(tǒng)的一項最重要、最基本的政策。
朱元璋有26個兒子,但其在建國稱帝時便第一時間冊立了嫡長子朱標為太子,確定朱標的地位的同時,也樹立了大明王朝“嫡長子繼承制”的皇位傳承制度。朱標太子的能力才干、威望影響力都極為出眾,是朱元璋理想的接班人。然而正值壯年的朱標卻英年早逝,打亂了朱元璋的所有安排。
朱標太子的死對于朱元璋影響巨大。但出于對太子朱標的喜愛以及對于后世執(zhí)政理念的考慮,朱元璋執(zhí)意選擇隔代傳位?粘鰜淼奶又缓芸毂恢鞓酥又煸蕿伤〈。朱元璋封朱允炆為皇長孫,確立了朱允炆的地位。為了給朱允炆繼位鋪路,年過花甲的朱元璋再次大開殺戒,將藍玉等一眾可能影響朱允炆皇權的開國功臣全部誅殺。
那么,朱元璋就沒有考慮到他那些擁兵自重的眾多兒子嗎?對于年輕的朱允炆,這些藩王叔叔或許才是最大的威脅和隱患。
朱元璋臨終前連喊三遍“朱棣來否”并非年老糊涂。
朱元璋封藩諸子后,命令各路藩王到其藩地就藩,沒有詔令,不得私自進京。除了當時的全國局勢的確需要藩王鎮(zhèn)守這個客觀現(xiàn)實外,防止反正在朝中結黨營私,保證皇儲地位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既然有這個明確的規(guī)定,為何朱元璋臨終前會連喊三遍“朱棣來否”?難道是老糊涂了嗎?
根據(jù)朱元璋彌留之際留下的遺詔:一是讓朱允炆繼承皇位,二是喪事從簡,三是不讓諸藩王入京祭拜,只能留在自己的封地。由此可見,朱元璋此時思路清晰,徹底杜絕了朱允炆在其死后順利繼位的隱患。
所以說,朱元璋那三遍“朱棣來否”并非他說的糊涂話,而是確有其事。那么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朱元璋秘密下詔讓朱棣進京。
那么在朱元璋臨終之際這種關鍵時刻,朱棣得到進京秘密詔令后,不論是出于什么目的他必然會前往京城。可是,為何朱棣最終停在南京城外不進城呢?
朱元璋召朱棣入京唯一目的就是替朱允炆解決后患,朱棣看破朱元璋意圖。
朱允炆繼承人的地位在朱標太子死后不久就被確立了。朱元璋不僅親自教導這位皇長孫,還不惜再次大殺功臣,目的就是為了給朱允炆繼位鋪路。朱元璋既然考慮到了外部的威脅,對于內部的潛在威脅自然也不會坐視不理。不過礙于當時邊防以及全國的局勢,朱元璋自然不可能對諸藩王有什么大動作,況且藩王們都是自己的兒子,不到最后時刻必然不會痛下殺手。
到了朱元璋彌留之際時,為了朱允炆的皇位坐的穩(wěn),朱元璋不得不出手了,因為再不出手就沒有機會了。當時各路藩王中,就以燕王和寧王勢力最大,而此時燕王又是朱元璋眾皇子中最年長的,也是最有可能不服朱允炆的藩王。朱元璋召朱棣入京自然不可能是要改立朱棣,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要誅殺朱棣,以絕后患。
誅殺朱棣,既可以解決朱允炆繼位后最大的威脅,還不會讓朱允炆背負“殺叔”罪名。更重要的是,朱元璋臨終前誅殺掉燕王朱棣,可以起到震懾其他藩王的作用,可謂一舉多得。不要朱元璋的狠辣,為了皇孫可以坐穩(wěn)龍椅,為了大明的江山穩(wěn)定,犧牲一個朱棣絕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只不過朱元璋最終沒有達成這個目的,因為他疏忽了兩點。
- 1、朱元璋忽略了朱允炆的立場和想法。
朱允炆以皇長孫的身份繼承皇位,若說沒有心理負擔那是騙人的。畢竟有那么多手握兵權的藩王叔叔,他朱允炆既沒有威望又沒有足夠的實力壓制,將來皇位能不能坐穩(wěn)還兩說,F(xiàn)如今,朱元璋突然秘密召朱棣入京城,第一反應就是朱元璋要更換繼承人。包括當時在場的諸多大臣都沒有回復朱元璋的問話,顯然也是受這種可能性的影響。如果朱元璋在最后時刻更換繼承人,那么他朱允炆又該如何自處?雖然這種可能性不大,但面對皇位的誘惑,朱允炆不可能沒有戒備。
- 2、朱元璋忽略了朱棣這個最像他的兒子。
朱棣歷來被認為是朱元璋眾兒子中最像朱元璋的一個。一樣的心狠手辣,一樣的文武兼?zhèn)。同樣的,朱棣也是極為聰明的一個人。朱元璋臨終前只詔令他一個人回京,必然不可能是要傳位于他。如果要傳位,憑借朱棣的能力和勢力,恐怕無需親自面見,留下傳位遺詔就可以直接將朱允炆擺平。換位思考,如果朱棣是朱元璋,必然要將可能阻礙朱允炆繼位的威脅通通除掉,哪怕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朱元璋的想法,朱棣完全可以感同身受,自然也就知道這次入京必然有去無回。
朱元璋一心想要在臨死前替朱允炆除掉最后的隱患;朱允炆則害怕到手的皇位不翼而飛;而朱棣則洞悉了朱元璋的目的。祖孫三人各有心思,最終讓朱元璋最后的“安排”沒有得以實現(xiàn),也為后面“靖難之役”的爆發(fā)埋下了伏筆。
我是月關略萌,以上是我的獨家原創(chuàng)分析。不足之處懇請批評指正,歡迎點贊和關注,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