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公元1398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駕崩于應天皇宮(今南京故宮),享年71歲。朱元璋的駕崩讓大明王朝開啟了第一次皇位傳承。然而,歷史告訴我們,這是一次失敗的皇位傳承。因為在朱元璋傳位后,僅僅過了四年,皇位便易主了。

朱元璋一意孤行,選擇隔代傳位。

朱元璋白手起家,踩著無數(shù)白骨和鮮血鑄就了大明王朝。雖然朱元璋出身貧寒,文化程度不高,但對于其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王朝基業(yè),朱元璋自然是極力呵護。其中,冊立太子是穩(wěn)固朝政、確立王朝正統(tǒng)的一項最重要、最基本的政策。

朱元璋有26個兒子,但其在建國稱帝時便第一時間冊立了嫡長子朱標為太子,確定朱標的地位的同時,也樹立了大明王朝“嫡長子繼承制”的皇位傳承制度。朱標太子的能力才干、威望影響力都極為出眾,是朱元璋理想的接班人。然而正值壯年的朱標卻英年早逝,打亂了朱元璋的所有安排。

朱標太子的死對于朱元璋影響巨大。但出于對太子朱標的喜愛以及對于后世執(zhí)政理念的考慮,朱元璋執(zhí)意選擇隔代傳位?粘鰜淼奶又缓芸毂恢鞓酥又煸蕿伤〈。朱元璋封朱允炆為皇長孫,確立了朱允炆的地位。為了給朱允炆繼位鋪路,年過花甲的朱元璋再次大開殺戒,將藍玉等一眾可能影響朱允炆皇權的開國功臣全部誅殺。

那么,朱元璋就沒有考慮到他那些擁兵自重的眾多兒子嗎?對于年輕的朱允炆,這些藩王叔叔或許才是最大的威脅和隱患。

朱元璋臨終前連喊三遍“朱棣來否”并非年老糊涂。

朱元璋封藩諸子后,命令各路藩王到其藩地就藩,沒有詔令,不得私自進京。除了當時的全國局勢的確需要藩王鎮(zhèn)守這個客觀現(xiàn)實外,防止反正在朝中結黨營私,保證皇儲地位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既然有這個明確的規(guī)定,為何朱元璋臨終前會連喊三遍“朱棣來否”?難道是老糊涂了嗎?

根據(jù)朱元璋彌留之際留下的遺詔:一是讓朱允炆繼承皇位,二是喪事從簡,三是不讓諸藩王入京祭拜,只能留在自己的封地。由此可見,朱元璋此時思路清晰,徹底杜絕了朱允炆在其死后順利繼位的隱患。

所以說,朱元璋那三遍“朱棣來否”并非他說的糊涂話,而是確有其事。那么只有一個可能,那就是朱元璋秘密下詔讓朱棣進京。

那么在朱元璋臨終之際這種關鍵時刻,朱棣得到進京秘密詔令后,不論是出于什么目的他必然會前往京城。可是,為何朱棣最終停在南京城外不進城呢?

朱元璋召朱棣入京唯一目的就是替朱允炆解決后患,朱棣看破朱元璋意圖。

朱允炆繼承人的地位在朱標太子死后不久就被確立了。朱元璋不僅親自教導這位皇長孫,還不惜再次大殺功臣,目的就是為了給朱允炆繼位鋪路。朱元璋既然考慮到了外部的威脅,對于內部的潛在威脅自然也不會坐視不理。不過礙于當時邊防以及全國的局勢,朱元璋自然不可能對諸藩王有什么大動作,況且藩王們都是自己的兒子,不到最后時刻必然不會痛下殺手。

到了朱元璋彌留之際時,為了朱允炆的皇位坐的穩(wěn),朱元璋不得不出手了,因為再不出手就沒有機會了。當時各路藩王中,就以燕王和寧王勢力最大,而此時燕王又是朱元璋眾皇子中最年長的,也是最有可能不服朱允炆的藩王。朱元璋召朱棣入京自然不可能是要改立朱棣,那么唯一的可能就是要誅殺朱棣,以絕后患。

誅殺朱棣,既可以解決朱允炆繼位后最大的威脅,還不會讓朱允炆背負“殺叔”罪名。更重要的是,朱元璋臨終前誅殺掉燕王朱棣,可以起到震懾其他藩王的作用,可謂一舉多得。不要朱元璋的狠辣,為了皇孫可以坐穩(wěn)龍椅,為了大明的江山穩(wěn)定,犧牲一個朱棣絕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只不過朱元璋最終沒有達成這個目的,因為他疏忽了兩點。

  • 1、朱元璋忽略了朱允炆的立場和想法。

朱允炆以皇長孫的身份繼承皇位,若說沒有心理負擔那是騙人的。畢竟有那么多手握兵權的藩王叔叔,他朱允炆既沒有威望又沒有足夠的實力壓制,將來皇位能不能坐穩(wěn)還兩說,F(xiàn)如今,朱元璋突然秘密召朱棣入京城,第一反應就是朱元璋要更換繼承人。包括當時在場的諸多大臣都沒有回復朱元璋的問話,顯然也是受這種可能性的影響。如果朱元璋在最后時刻更換繼承人,那么他朱允炆又該如何自處?雖然這種可能性不大,但面對皇位的誘惑,朱允炆不可能沒有戒備。

  • 2、朱元璋忽略了朱棣這個最像他的兒子。

朱棣歷來被認為是朱元璋眾兒子中最像朱元璋的一個。一樣的心狠手辣,一樣的文武兼?zhèn)。同樣的,朱棣也是極為聰明的一個人。朱元璋臨終前只詔令他一個人回京,必然不可能是要傳位于他。如果要傳位,憑借朱棣的能力和勢力,恐怕無需親自面見,留下傳位遺詔就可以直接將朱允炆擺平。換位思考,如果朱棣是朱元璋,必然要將可能阻礙朱允炆繼位的威脅通通除掉,哪怕是自己的親生兒子。朱元璋的想法,朱棣完全可以感同身受,自然也就知道這次入京必然有去無回。

朱元璋一心想要在臨死前替朱允炆除掉最后的隱患;朱允炆則害怕到手的皇位不翼而飛;而朱棣則洞悉了朱元璋的目的。祖孫三人各有心思,最終讓朱元璋最后的“安排”沒有得以實現(xiàn),也為后面“靖難之役”的爆發(fā)埋下了伏筆。

我是月關略萌,以上是我的獨家原創(chuàng)分析。不足之處懇請批評指正,歡迎點贊和關注,感謝。

最佳貢獻者
2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應天皇宮內,彌留之際的朱元璋在安排后事,他對大臣說,皇太孫朱允炆仁慈孝順,適合當皇帝,讓好好輔佐他;喪事要從簡,不可用金子玉石等貴重物品陪葬;各藩皇子們只可留在藩地祭拜,不可進京!睹魇贰

朱元璋在臨終前真的喊“朱棣來否”了嗎?他為什么要這么喊?

大家知道朱元璋出身貧寒,經(jīng)過15年的刀光劍影,最終建立大明王朝?墒撬類鄣膬鹤犹又鞓藚s去世了。朱標是朱元璋和馬皇后的第一個兒子,他的性格和馬皇后極為相似,寬厚仁慈,從小就受到朱元璋的悉心教導。

朱標對弟弟們寬愛有加,每當他的眾弟弟們鬧矛盾要打斗時,他都和顏相勸,在朱元璋面前替弟弟們說好話,讓他們免收責罰。朱標的弟弟朱?被人告發(fā)謀反,朱元璋要處死他,朱標痛哭流涕,替弟弟求情,使朱?免死。所以他在眾皇子中的威信是最高的,大臣們也為他的宅心仁厚擁護他?上诤槲涠迥辏1392年)因感染風寒去世了,年僅37歲。


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諸子心中不滿

朱標的死給了朱元璋最沉重的打擊,64歲的朱元璋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一向不認命的他,曾一度把命運交給上天安排。朱元璋極度傷心,痛定思痛,按照原則,嫡長子不在則應立嫡長子嫡長孫,而朱標的長子夭折了,朱元璋就立了朱標的次子,自己孫子朱允炆為皇太孫。朱允炆聰明溫和有教養(yǎng),非常孝順。朱標生病時他日夜悉心照料自己父親,寸步不離朱標左右,整整兩年,完全顛覆了“久病床前無孝子”的說法。父親朱標死后他過度哀傷,變的非常消瘦,這讓朱元璋心生愛憐,非常喜歡朱允炆。朱元璋把對朱標的愛和思念轉移到朱允炆的身上。

但是朱允炆又缺少勇武,性格太柔弱,靦腆,過于溫順。當朱元璋選他當皇太孫時他的叔叔們根本不服尤其是朱棣。但是他的出身又讓他心存芥蒂。

朱棣的生母很可能是元朝的一位妃子,這位妃子在元朝滅亡時,被朱元璋收為帳下,封為碽妃,據(jù)說她在成為朱元璋的妃子前就懷上了朱棣,這引起朱元璋的懷疑,盡管朱棣文武雙全很有能力,朱元璋還是不怎么愛朱棣。

朱棣后來娶了大將徐達的女兒,又受到徐達等將士們的精心輔導,作戰(zhàn)勇敢,善于用兵,變的越來越狂傲,目中無人。1392年朱元璋冊封他哥哥朱標的兒子朱允炆,而不是讓他當太子,燕王朱棣明顯露出失望的表情。有朱元璋在,他不敢怎么樣,即使不滿也只能埋在心里。朱元璋彌留之際朱允炆已經(jīng)21歲,但他沒有治國的經(jīng)驗和能力,朱元璋死后有些官宦對他失望,轉而投向朱棣。而他的叔叔朱棣智勇雙全,善于謀略,會籠絡人心。

藩王手握重兵埋下隱患。

之前朱元璋為御侮防患,曾兩次分封諸子(25個兒子)為 藩王。據(jù)《明史·諸王傳》中記載,

“皇子封親王,授金冊金寶,歲祿萬石,府置官屬。護衛(wèi)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萬九千人,隸籍兵部!

太子朱標在世時,眾藩王已各擁重兵,坐鎮(zhèn)一方,特別是秦、晉、燕、寧諸王勢力最強。太子 朱標死后,朱元璋感到他這幾個兒子會有不臣之心,他為朱允炆擔憂。所以不防大膽假設一下:

如果彌留之際的朱元璋真的呼喚朱棣,那絕不會是傳皇位給朱棣,朱元璋要把皇位傳給朱棣他早傳了,不可能等到自己要咽氣的這一刻鐘,所以朱元璋喚朱棣很可能是要除掉他,為愛孫朱允文掃清障礙。

如果朱元璋連呼2遍,得知朱棣沒有來。朱元璋應該是放心了,他怕諸皇子進京鬧事,危害到國家安全,危及到朱允炆的帝位。

既然沒有來,朱元璋就因此立下遺詔,自己死后不許諸藩王歸京。

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各藩王擁兵自重,朝廷權威難立,朱允炆繼位后對諸王的勢力深感憂慮,于是實行削藩,燕王朱棣起兵反抗。朱棣早就用招降蒙古士兵的辦法擴充了他的部隊,同時他又和不滿新皇帝的宦官內外勾結起來。幸好朝廷用他的三個兒子在南京作為人質,確保他不亂說亂動。

可是足智多謀的燕王在1398年和1399年出盡鬼把戲,裝病、裝瘋,利用朱允文的仁慈,想博得同情。1399年6月朱允炆果然上當準許他的幾個兒子回到他們父親身邊——歷史學家們把這一決定稱為愚不可及;2個月后,燕王發(fā)動靖難之役,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最終坐上了皇位。

朱棣改歷史

朱棣的皇位來得名不正言不順,建文帝又活不見人,死不見尸。朱棣開始篡改歷史,他不承認建文帝的年號,將建文四年,直接改為洪武三十五年。朱棣令解縉、姚廣孝兩次重修《明太祖實錄》,還順手把專門記載朱家血脈傳承的《玉牒》也改了。

《明太祖實錄》改成:

“皇長子朱標、皇次子朱樉和皇三子朱棡都是明太祖嬪妃所生(庶出),只有皇四子朱棣和皇五子朱橚是馬皇后所生(嫡出)!

成祖朱棣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把自己從一個妃子所生的歷史事實篡改成馬皇后所生。想以嫡出的身份來正名自己的皇帝位置。也因此他的親娘碽妃被湮沒在歷史的長河中。

這樣一來他的高明之處:他上面的皇子(一、二、三)都死了,又都是嫡出,下一個皇位的繼承人就理屬老四朱棣了。

朱棣把朱元璋在彌留之際的場景改編為:朱元璋呼喊“朱棣在否?”而且還連呼兩遍,讓人誤以為朱元璋要把皇位傳給他。這樣他就有了被朱元璋立為太子的事實證據(jù),篡位就不能說成篡位,而是正大光明地“繼承”。

關于朱棣的生母是碽妃,這方面史學家也多有論證。這個事實被記于主管禮儀的機構太常寺的《南京太常寺志》,后書遺失,卻在后來的《國史異考》、《三垣筆記》中所提及。據(jù)說1412年朱棣下令重建大報恩寺,目的為了紀念其親生母親碽妃。

3

朱元璋臨終連喊三遍朱棣來否,為何朱棣就是在南京城外不進城?(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歷史故事。


常言道“百善孝為先”。中國自古以來以孝道為根本,但凡家中老人去世,兒女都要守孝三天才能下葬,更不要說在老人臨終前要侍奉左右了。但作為一代帝王的朱元璋卻在臨終前連喊三遍兒子朱棣,問其來沒有?作為兒子的朱棣就在南京城外,卻不進城與自己的父親見最后一面,這到底是為什么呢?這其中到底有什么隱情呢?

我們知道,作為大明朝開國皇帝的朱元璋,為了讓朱家子孫永坐江山,他登基后制定了嚴格的皇位繼承制度,即“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所以,朱元璋就立了長子朱標為太子,并全力以赴培養(yǎng)這個接班人,朱標也不負重托,各方面都比較優(yōu)秀,勤政愛民,幫父親治國有方。但可惜的是,朱標的人生過于不幸,英年早逝,竟然在朱元璋之前便去世了。之后,朱元璋并沒有立其他兒子為太子,而是立了孫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并計劃傳位于朱允炆,也就是建文帝。

對于這種隔代傳位的做法,曾有人提出異議,說朱元璋還有其他兒子,這樣做勢必會留下隱患。對此,朱元璋,不惜背上罵名,大肆屠戮開國功臣,并把自己的兒子分為藩王,派駐封地之內,并規(guī)定:無召不準進京,為年輕的朱允炆掃清障礙。

常言道“知子莫若父”,朱元璋當然知道藩王會對朱允炆不利,尤其是四兒子燕王朱棣。朱棣從小就十分聰明,有很強的辦事能力,他文韜武略不在自己之下,并且性格殘暴,做事狠毒,是最有可能威脅到朱允炆的人。并且朱元璋也發(fā)現(xiàn)了他兒子朱棣有奪嫡之心。朱元璋有一次上朝的時候,發(fā)現(xiàn)皇太孫朱允文在大殿的右角,而燕王朱棣竟然站在左前方。

于是,朱元璋有生之年,一直在監(jiān)視著朱棣,但這不可能根本上解決問題,尤其是自己死后,朱棣還有可能會失控,因此朱元璋臨死前做了一件事:召朱棣進京。

史料記載,朱元璋臨死前秘密下了一道圣旨召燕王回京。至于為何這樣做,沒人知道答案,據(jù)猜測可能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朱元璋可能要改立朱棣為繼承人。朱元璋雖然不喜歡朱棣,但論文韜武略,論手段謀略,唯有朱棣最像朱元璋。對他的能力還是十分認可的,朱元璋也曾有意立皇四子朱棣為太子。所以,朱元璋臨終之際特召朱棣進京,就是想當面改換繼承人。因為,朱元璋在南京,而朱棣遠在北京,如果不當面下傳位遺詔,朱元璋駕崩后,沒等朱棣獲悉消息,朱允炆早已登基。

二是朱元璋可能要將朱允炆托孤于朱棣。朱元璋為了穩(wěn)固朱家江山,他不惜屠戮功臣,幾乎把當年一起打江山的好哥們趕盡殺絕。但是,朱元璋卻把兒子們全都封了王,鎮(zhèn)守在全國各地。他過分信任兒子們,以至于不相信他們會在自己死后造朱允炆的反。但是,朱允炆主少國疑,大明王朝的第一次皇位傳承注定充滿隱患,為了避免這一隱患,朱元璋首先想到便是將朱允炆托孤給能力強的朱棣,因為他既有謀略又有實力。所以,朱元璋臨終召見朱棣,也可能是想要把幼主朱允炆托孤給他。

三是朱元璋可能要除掉朱棣永絕后患。朱元璋是一個非常有主見的皇帝,他一直認為,打江山需要強主,而守江山需要仁主,所以,相比較于朱棣,朱標和朱允炆才是更合適的皇位繼承人。但是考慮到朱棣有奪嫡之心,以朱元璋的性格,肯定會把危險扼殺在萌芽,所以,傳召朱棣回京,其目的有可能是要除掉朱棣。

作為兒子,應該要與自己的父親見上最后一面的,但朱棣為什么沒有進南京城見自己的父親呢?

第一種說法,皇太孫朱允炆擔心朱元璋召朱棣進京是接替皇位,擔心自己皇位受威脅,于是他假傳圣旨讓朱棣不得進京,朱棣馬不停蹄的在趕往京城的路上接到圣旨后,不敢進南京城。

第二種說法,朱元璋病重時曾下令不許藩王進京看望。但最后他為了試探朱棣有沒有謀反之心,暗中傳召朱棣進京,聰明的朱棣知道父皇的用意,所以他明明身在南京城外,偏偏沒有入城。

第三種說法,朱棣知道朱元璋最忌憚的是自己,況且也非常了解自己父親的手段,一旦進南京城面圣,將會兇多吉少,所以他沒敢進京。

第四種說法,朱棣早有奪嫡和奪位之心,心中有鬼,不敢面見自己的父親,以朱元璋的雄才大略,一定會洞察其心中所思所想,所以,他不敢進南京城面圣,怕有去無回。

朱元璋在病榻之上等了許久,也沒見到朱棣,于是連問三遍“朱棣來否?”沒人敢回答,朱元璋知道朱棣肯定是不會來的。于是就寫下遺詔:各地藩王只得在封地祭拜,不得來京。

所以,以朱元璋與朱棣父子倆的智慧和手段,因為兩人極為相似,最終因為彼此生疑,朱棣沒有進南京城,而朱元璋臨死前沒有見到最后朱棣。但是不管父子倆當是如何想的,人算不如天算,最后江山還是落在了朱棣的手里。




4

朱元璋時期皇權高度集中,后來朱元璋忙不過來了,只能把軍權分封給自己的兒子,在各地立藩王,所以朱元璋無疑是給朱允炆埋下了定時炸彈。

朱元璋臨終前喊了三遍朱棣來否?原意是放不下這個四兒子,因為朱棣非常像自己,希望他不要造反,好好輔佐自己的侄子。但是因為身體虛弱終究是沒能等到朱棣的到來駕崩了。

朱元璋在立儲這方面很注重長幼有序,只能立嫡子,很可惜他的嫡子朱標終究是沒活過朱元璋。最后無奈只能立長孫。朱允炆很像他父親比較仁愛,這點朱元璋希望下一任皇帝不要像他那樣殺虐,壞人他做,希望后世的皇帝以仁治天下?梢哉f朱元璋用心良苦,但是朱允炆真的能鎮(zhèn)得住他的這位四叔么?

朱棣在從南京趕來的路上,然而朱元璋的叫喚引起了朱允炆的猜疑,他臨時假傳圣旨讓燕王朱棣不得踏足南京。朱允炆覺得朱元璋有可能是要變卦想要傳皇位給朱棣,很可惜,朱允炆也為自己后面埋下了炸彈,他們爺孫倆也是真夠做的,這個誤會也讓朱棣誤解了,他覺得本來是要傳位給他的,是朱允炆從中作梗,導致他不能見父親最后一面還錯過了皇帝寶座。怎么說呢,不愧是叔侄,臆想的功夫都是如此同步!

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師抗命,下諭將士,打著“清君側”旗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

建文四年六月燕王率軍十萬直逼皇城,南京城燃起了熊熊大火,然而燕王趕到時只有被燒焦的尸體,朱允炆是不是葬身火海至今仍是個迷。不出朱元璋所料的事情,朱棣繼位后,殺戮更勝于他的父親。朱棣將一批忠于建文的諸臣剝皮的剝皮、活人下油鍋,他們的女眷淪為官奴,被軍隊里面的士兵輪著侮辱直至死亡。

所以朱元璋這三聲叫喚改變了歷史,他本意無人能理會,當初要是直接將朱棣滅了也不會有靖難之役,曾經(jīng)朱元璋就對朱棣起過殺心,但是馬皇后不忍父子相殘,朱棣是馬皇后撫養(yǎng)長大,馬皇后失去了長子把朱棣視為己出,所以說婦人之仁有時候真的是影響頗廣。

朱允炆在位時期,實行仁政,在法律上就取消了祖父的嚴刑苛律。當然朱棣繼位后又恢復了。減少稅賦,將土地還給百姓。百姓生活改善,但是建文帝還是太天真了,他動了僧侶和當官的蛋糕,還被朱棣造反落下了口實。說他的侄子違犯了《祖訓錄》;為他提供了對皇帝進行“懲戒行動”的理由。

由此可見,朱棣就算不造反,朱允炆的執(zhí)政生涯也會遇到困難,畢竟是封建王朝,官僚階級不可能以人民的利益至上,朱允炆不得不說是在自挖墳墓。

5

朱元璋為了能讓自己的寶貝孫兒朱允炆安安穩(wěn)穩(wěn)地繼承皇帝寶座,確實是操碎了心。

不過,朱允炆也確實夠廢,好好的一手牌竟然被他打的稀巴爛。

朱元璋為了讓自己放心,曾經(jīng)試探過朱允炆,他對自己的寶貝孫兒說:你的叔叔們被我打發(fā)去了邊地,將來即便會有外敵來犯,也是你的叔叔們擋在前線,讓他們給你抵御外敵,如此你便可以安安心心地當你的皇帝了。

朱允炆聽了,心中總覺得哪里不對勁兒,想了想后,說:叔叔們抵御了打上門來的胡虜,可是,如果打上門來的是我的叔叔們呢?他們如果造反,誰去抵御他們?

朱元璋也不是沒有想過這事,只是,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總不能讓他為了讓朱允炆安安穩(wěn)穩(wěn)當皇帝,或將自己的兒子們貶為庶民,或砍了自己兒子們的頭吧?

他看著朱允炆,他希望朱允炆能夠想出一個更為完美的辦法,問到:對此,你可有什么好的辦法?

對此,朱允炆也沒什么高見,畢竟他也沒真正處理過什么政事,只是聽了幾節(jié)所謂“帝師”講的課,所以他也只能給朱元璋一個不能說對、也不能說錯的答案:我會用道德去感化我的叔叔們,我會用禮法去約束我的叔叔們,可是,如果道德和禮法起不了作用的話,我便削奪他們的封地;還不行的話,我也可以廢了他們的爵位;再不行的話,我發(fā)兵滅了他們!

這顯然不是朱元璋想要的答案,但是他也想不出更好的辦法了,除了先禮后兵,也只能先禮后兵了。

朱標一死,朱元璋立朱允炆為皇太孫,這擺明了是在告訴所有人,將來他死了,皇位便是朱允炆的。

可是,最是無情帝王家,生在帝王家里,誰不想坐到那個位置上去?不管別人想不想,總之朱棣很想。

后來,朱元璋的二兒子和三兒子也在幾年時間里先后死去,朱棣這個老四便成了朱元璋的兒子中的“老大”,同時他在北方立了不少軍功,手里也握著不小的軍權,在軍中頗有威望,所以儼然成為了“藩王之首”。

朱棣也因此成了朱允炆繼位當皇帝這條路上最難邁過的一道坎,邁過去了,自然坐穩(wěn)了皇位,邁不過去的話也只能從皇位上摔下來了。

朱元璋很清楚朱棣的能力,也很清楚朱允炆的能力、威望皆不如朱棣,所以,他在臨死前仍然放心不下朱允炆。

為了讓朱允炆能夠在自己死后順利登基,朱元璋臨終前下了一道圣旨,要求“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兒子們呀,你們好好地在自己的封地上乖乖待著,不用赴京奔喪了!

朱元璋的這份旨意,實際上說白了是發(fā)給朱棣的,他以為只要朱棣待在北平,不在南京,便沒辦法趁機奪位,只要朱允炆順利即位,朱棣便會乖乖臣服,只可惜,他終究沒有那么的了解自己的四兒子。

當時,朱棣原本已經(jīng)從北平出發(fā),在趕來北京的路上,卻突然接到了這個圣旨,所以只好停了下來。

所以,朱棣根本不在南京城外,他更不敢獨自一人前往南京。

可是,朱元璋為什么這邊下了“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的命令,那邊卻又在嘴里念叨了三遍:老四來了沒有?

難道,朱元璋臨死之前,突然改變主意了,要廢了朱允炆,改立朱棣?又或者他是要想趁著朱棣來京之后,將他軟禁?

朱元璋憋足了氣,問了三遍之后,身邊的人沒有一個人敢回答他這個問題,然后他便一命嗚呼了。

實際上,朱元璋所下的“藩王不許來奔喪”的圣旨和他臨死前嘴里念叨著的“老四來了沒”是矛盾的,既然已經(jīng)說了不讓藩王來京,為什么又要問朱棣來了沒有?

然而,這種是是非非的意思卻是朱棣所需要營造的假象,他讓朱元璋臨死前念叨“老四來了沒”是在說朱元璋最后真正想傳位的是他朱棣,不是朱允炆。如此一來,朱元璋臨死前所下的不許藩王赴京奔喪的圣旨便可以推翻了,因為那是朱允炆的陰謀,是朱允炆矯詔!

同時,朱棣又說自己當時正在奔喪的路上,如此又可以保全自己的名聲,不是自己不孝,實在是他朱允炆騙了我呀!

如此,朱棣便可以名正言順地發(fā)起“靖難之役”了,也可以為自己的“造反”正名了。

朱棣當了皇帝之后,便著手修改了部分史實,包括朱元璋的圣旨下達之時他的行蹤,以及朱元璋臨死之前所喊的三聲“老四來了沒”。

所以,朱棣當時很可能一直躲在北平靜待消息,沒有動身前往南京奔喪,更不用說什么已經(jīng)到了南京城外了。

朱允炆這個廢柴也夠傻,用了幾個自詡讀了幾本破書便能夠安邦治國的文人,結果挖了坑埋了自己,將好好的一個皇帝寶座讓給了朱棣。

朱棣對朱允炆的狠也很徹底,他根本不承認朱允炆的帝位,畢竟如果承認了朱允炆是皇帝的話,便是在說自己確實造了反,所以他連謚號廟號也沒給朱允炆。

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恐怕得扇朱棣好幾個耳光,叔叔竟然造了侄兒的反!

6

朱元璋臨死前,特囑所有的孩子都不要來京城。 卻又單獨傳旨,讓朱棣來見自己!朱棣自然快馬加鞭,風雨兼程,很快到了淮安地界,

其至淮安,用事者矯詔即還。

但還沒到南京城,有人偽造了皇上的圣旨,讓朱棣回去;朱棣接到了“圣旨”,只好調轉馬頭一言不發(fā)地趕回了燕地。如果他以“千里投京,為何不讓進城”相問,并堅持要見皇帝的話,很可能會“以抗旨不尊”的罪名被關押或殺掉。

朱棣是聰明人,可以說,他一看“圣旨”就知道是假的,但他懂得偽造這份圣旨的人,是不希望自己接近皇帝,而當時朱棣驟然南下,身邊又無武裝力量,如果不打道回府,很可能會一命嗚呼的!

其實,朱棣本人也不想去見太祖,因為朱標大哥英年早逝后,太子的位置沒輪到自己身上。所以,這時朱棣肯定已經(jīng)動了謀反的心思了,“伴君如伴虎”呢!如果太祖在臨終前會見自己,發(fā)現(xiàn)自己有了反意,十條命也不夠賠的!

事過境遷,朱元璋為何臨終要見四兒子呢?猜想:朱棣能征慣戰(zhàn),所有兒子里面他能力最強,太祖肯定有了他將來會謀反的擔心,所以叫朱老四在自己沒死前白紙黑字地立下永遠不反的承諾。試想:如果朱棣簽了承諾,那么后來的靖難之役就師出無名了!

7

我們要想說清這個問題,需要說一說朱元璋對于儲君和其他藩王尤其是朱棣的態(tài)度的變化。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北伐成功的皇帝,朱元璋的能力毋庸置疑,他培養(yǎng)的那些兒子也是人中翹楚,個個都是獨當一面的棟梁之才。其中尤以嫡長子朱標為最。

朱標品性賢良,慈仁殷勤,在文武群臣、兄弟諸王之中威信極高,如果說明初有完人的話,非朱標莫屬。朱元璋對于這位將來帝國的掌舵人及其放心,其他蕃王看著朱標,對帝位可以說也是毫無覬覦之心。
圖——

如果歷史按部就班的發(fā)展,朱元璋死,朱標登基,大明平安發(fā)展?上v史喜歡捉弄人,總喜歡按照自己的意愿改變進程。

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朱元璋派朱標考察陜西長安城,看是否適合定都。從長安回到南京之后,朱標一病不起,英年早逝。

晚年喪子,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而且送走的還是耗盡一生心血培養(yǎng)的國之儲君,朱元璋的心情一般人肯定無法理解。

朱標之后,朱元璋最有能力的兒子就是燕王朱棣了。

當初殘元北逃,當實力仍在,經(jīng)常南下侵擾。朱元璋效法古人,施行“諸王靖邊”之策,分封了自己二十四個兒子為藩王。其中有九人被分在北方邊塞,既有抵御北元之意,也有互相牽制之心。
圖——明初朱元璋冊封的藩王

這九個塞王之中屬燕王朱棣能力最強,轄區(qū)戰(zhàn)略位置最為重要。

朱棣十歲受封燕王,二十歲就藩北平,多次參與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曾招降蒙古乃兒不花,并曾生擒北元大將索林帖木兒,在北方軍隊中威望極高。

朱標去世之后,朱元璋沒有冊立其他兒子為儲君,反而立了朱標之子朱允炆為繼承人。這引起了其他藩王尤其是朱棣的不滿。但此時朱元璋對于自己的兒子還是相信的。

有一次,朱元樟和朱允文對話。朱元樟說:我按排你的幾個叔叔守護邊界,你可以安心的在家做皇帝了。”朱允文卻說:“外敵入侵,叔叔們可以抵擋,但叔叔們要是有異心呢?”
圖——我印象最深的朱允炆劇照

這時的朱元樟愣了一下:是啊,外敵好御,家賊難防,如果有人有錢的藩王造反怎么辦?從此朱元璋對于藩王加強了監(jiān)視。

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朱元璋派去監(jiān)視朱棣的人傳回一個消息,令朱元璋動了殺心。

當時,朝鮮國王李成桂派五子靖安大君李芳遠率領使團向明朝獻馬。李芳遠路過北平時與朱棣徹夜長談,相談甚歡。不僅如此,李芳遠竟然將本來要貢獻給朱元璋的馬分出來一部分私下給了朱棣。

李芳遠和朱棣經(jīng)歷相似,在兄弟中排行老五,能力卻是最強,但父親李成桂立了其他兄弟為世子。于是李芳遠借鑒李世民,弒兄殺弟,威逼李成桂。

李芳遠和朱棣這一夜會談什么呢?李芳遠將朝貢給皇帝的東西給了藩王,一個敢給一個敢要。大了說,這是有謀反之心,小了說,這是僭越。知子莫若父,朱棣想什么朱元璋比誰都清楚,以前在朝堂之上就曾有過朱棣將朱允炆趕到右邊的情況。明朝以左為尊,朱棣的心思不言自喻。

朱元璋找來親信重臣劉三吾,商討誅殺朱棣。劉三吾極力反對:邊塞九王互相制衡互相支援。如果殺了最強藩王朱棣,外,給了殘元可乘之機;內,打破諸王之間平衡,得不償失。

雖然朱元璋將此事擱置不談,但內心已經(jīng)開始防范朱棣。

圖——胡軍版朱元璋

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朱元璋次子秦王朱樉【shang三音】去世。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三子晉王朱棡【gang一音】去世。

朱元璋生命的最后幾年接連失子,而且是制衡朱棣最強的兩個藩王,反觀朱棣則羽翼漸豐。生命垂危的朱元璋下了除掉燕王為朱允炆鋪路的決心。

可惜天意弄人,晉王朱棡去世不足百日,朱元璋也走到了生命盡頭。

臨死之前,中國好爺爺朱元璋想幫孫子朱允炆最后一把。

病榻上,朱元璋對駙馬梅殷哀嘆道:“燕王病矣!”朱棣病了,這句話一語雙關。朱棣一心覬覦帝位,這是病,不僅是朱棣的病,也是大明的病。有病就得治,剜肉補瘡不如去掉病根一勞永逸。

于是朱元璋下詔招燕王進京,要么虎毒食子,要么永遠圈禁。

但是朱棣并沒有奉詔,一說是朱允炆怕朱棣進京奪位,矯擬了一封詔書,命朱棣不得進京;一說是朱棣知道自己進京之后性命難保,所以并沒有上路,而是在北平坐觀其變。

不管是何原因,總之朱元璋到死再也沒見到朱棣。

臨死之前,朱元璋對身邊的人連問了三句“燕王何在”,可這誰敢回答他呢?回答他朱棣還在北平?那還不立刻一口氣出不來歸西了嗎?

朱元璋生前沒有辦了自己想辦的事,于是留下遺詔:自己死后“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你朱棣不是沒來嗎?那你永遠不要來京城了,就在北平祭拜我吧。
圖——影視劇劇照朱元璋逝世

后面的事大家都清楚了。朱允炆一登基就削藩,而且專挑軟柿子捏,這讓硬柿子朱棣有了準備時間。經(jīng)過四年靖難之役,朱棣入主南京城,朱允炆下落不明,成為歷史最大懸案。

朱棣呢,最后也遵從了朱元璋遺詔,你不是不讓我來南京嗎?我過來奪了天下再走行不行?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遷都北平,死也不和朱元璋葬在一起了。

8

看看有多少連史書都不參考就胡言亂語的,我發(fā)現(xiàn)只要在頭條提到朱元璋,下面總能給你編一籮筐故事,然后還不忘加一句:“最是無情帝王”,仿佛看透了人生,看透了世道一般的感嘆。

謠言

有些人說朱元璋在臨死前對朱允炆不放心,覺得他太懦弱,想要朱棣來繼承皇位。但是他喊了三聲:“朱棣何在?”沒有人回應,朱元璋無奈之下只好把皇位傳給了朱允炆。事已至此朱元璋也只好為朱允炆掃清障礙,遺詔命令諸王不得進京奔喪。據(jù)說朱元璋在喊這句話的時候,朱棣就在南京城外。只是被朱允炆攔在外面,不得入城。

但是朱元璋當年自己訂立的規(guī)矩,諸王不得擅自離開封國,諸王不得私下聯(lián)絡,諸王不能同時入京。他自己訂的規(guī)矩,自己能不知道?他就是喊破喉嚨,朱棣在北平也聽不到!

朱棣不可能到南京

事實上,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誤的。我們先看在《明史》中關于朱元璋死前的描述,在《太祖本紀》中寫道

閏月癸未,帝疾大漸。乙酉,崩于西宮,年七十有一。

什么意思呢?就是在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八日,朱元璋病情加重。到了十日,駕崩于西宮,享年七十一歲。并且朱元璋在臨死前下了一道詔書,要求天下臣民只要哀悼三日,就可以脫去孝服,不要耽誤嫁娶之事。諸王留在封國內,不得進京奔喪。在《明史》中的原話是

天下臣民,哭臨三日,勿防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這個時候朱棣還在燕京呢,等他去奔喪的時候,收到了朱允炆派人送過去的詔書,就停下來了。在《成祖本紀》中有記載

三十一年,閏五月,太祖崩。皇太孫繼位,遺詔諸王臨國中,毋得至京師。王自北平入奔喪,聞昭乃止。

你可能會問朱棣這個時候到哪了呢?是不是在南京城下被朱允炆攔住了呢?我們從《國榷》記載:“燕王入臨,將至淮安”?梢灾喇敃r朱棣還沒到淮安,就被攔下了。淮安距離南京還有200公里呢,他怎么可能突然到了南京城外?

退一步來說,朱棣是以奔喪的名義前去南京的,那么他至少要確定朱元璋已經(jīng)駕崩,才可能從北平動身吧。如果他提前離開封國,朱元璋要是沒斷氣,先不說治他個欺君之罪,至少也要追究他擅離封國的罪吧?等他確認朱元璋已經(jīng)駕崩,然后從北平動身前往南京,等他到南京,朱元璋早就涼了,還大喊三聲:“朱棣何在”,這特么就是詐尸了。

既然朱棣不可能到南京,那朱元璋就一定不可能把皇位傳給他。繼位的人不在京師,立國肯定不穩(wěn)。就是皇帝在外死了,大多也是秘不發(fā)喪,等到諸事皆定才會發(fā)喪。朱元璋這個道理不可能不懂,所以他在臨死前不可能在改變主意。

咱們編故事也要有點邏輯性好不好,你不參考史書也就罷了,但是你不能把讀者當傻子糊弄。

9

在我國過去數(shù)千年的封建社會中,皇帝至高無上的位置和說一不二的權力讓許多人艷羨。在只以血緣為唯一必要繼承條件,同時參考皇子智慧和才能的皇位傳承過程中,不少皇室的子孫經(jīng)常因為皇位的爭奪反目成仇,也有許多的傳奇故事發(fā)生。大明王朝本就因草根皇帝出名,同時又因為朱棣和自己的侄兒朱允文之間皇位爭奪戰(zhàn)爭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據(jù)歷史記載,當時朱元璋臨終前曾經(jīng)三次向身邊的大臣詢問朱棣來了沒有,而卻沒有大臣敢回答。我們都知道,歷史中的三經(jīng)常表示多數(shù),那么也可以推斷有那么多兒子的朱棣在臨終前奄奄一息的時候,作為一個皇上最后的寶貴時間里,竟然好幾次追問朱棣的行蹤,這背后意味著什么?而就算是父親如此追問,朱棣也沒有出現(xiàn),而是在南京城外靜靜等待,連父親的最后一面也沒有見到。這又是什么原因?

朱元璋晚年(劇照)

朱元璋雖然是草根出身,但是畢竟身邊的謀士眾多,有遠見有內涵的臣子也許多臣服于他。了解到過去歷朝歷代分封親王的危害之后,朱元璋一開始選擇將所有的權力全部集中到自己的手中。但是偌大的明王朝事務繁多,就是日夜不停地處理也處理不完,更何況一國之君的身體如此重要,如何能累壞了呢?于是后來的朱元璋就寄希望于自己的兒子們,希望將自己沒有繼承皇位的兒子封為藩王,意味著像藩籬一樣牢牢守護住朱家的大明王朝。而自己的嫡親兒子朱標則是自己高壓統(tǒng)治之后撫平人心的平和皇帝。這樣一來明王朝就能進入一個平穩(wěn)發(fā)展的時期,經(jīng)濟社會全面健康運行。然而讓人沒想到的是,他所寵愛的朱標竟然英年早逝,朱元璋白發(fā)人送黑發(fā)人心情悲痛萬分的同時,也要考慮未來王朝的繼承者。當時他的許多兒子以為自己有了機會,一個個躍躍欲試,沒想到竟然最后竟然是朱標的兒子,一個他們的晚輩當上了太子。這讓他們心里很不平衡,而朱允文雖然沒什么本事,但是也沒到傻到自己的叔叔們對自己充滿敵視也感受不到,心里對其他人十分防備。

這年,一代帝王朱元璋終于到了時限。據(jù)史書記載,當時的朱元璋雖然臥在病榻,但是神志十分清醒,連喊了三次朱棣的名字,問他來了沒有。然而朱棣卻一直都沒有出現(xiàn),這種情況讓當時在場的大臣汗毛陡立,不敢出聲。這到底是怎么回事,背后又有怎樣權力的爭斗?我們先來分析一下朱元璋臨終喊朱棣的原因。

這其一便是最顯而易見的原因,陪伴。就算在現(xiàn)在的民間,父親臨終的時間兒女子孫不出現(xiàn)都是不孝的象征,而在十分注重孝道的古代,朱棣作為父皇,到了最后的日子,沒有什么意外的話必定是希望自己的兒子都能夠陪伴自己的。然而就是這有這樣一個兒子,竟然沒有出現(xiàn),這讓一個臨終的父親十分傷心。

當然,皇室中的父子必定不能夠按照尋常人家的思維簡單考慮。就算是臨終的皇帝,也是皇帝,他考慮最多的往往也是自己的王朝。當時的朱元璋因為處于對朱標這個兒子的寵愛,就在他出事之后還要把皇位傳給朱標的兒子。然而我們知道,當時的朱元璋還是有其他的嫡子。他這樣做既不符合祖宗的禮制,也不能服眾。因而很多自己的親生兒子對這個決定暗暗不滿,不能如何自己的父親,就可能對自己的侄兒動手。朱元璋雄才大略,自然知道自己將這個至高無上的位子傳給朱允文的同時也將最大的危險留給了他,這個最大的危險就是朱棣。朱元璋早看出他的野心,為了朱允文的安危,他必須壓制住他。而在朱元璋的有生之年,一直都是在監(jiān)視著他。而在最后時刻,關于他招朱棣進京的目的,有兩種說法。

一說是他為了勸說朱棣不要和自己的孫子爭奪皇位。這第二個說法,就是他決定一了百了,將朱棣圈禁在京城中,永絕后患。若說第一個說法是因為考慮到人之將死其言也善,朱元璋一開始沒舍得將可能威脅到孫子的兒子出除去,最后也只想憑借著父子之情勸說他。這種說法在小編看來簡直是民間心軟之人的推測。朱元璋登上皇位以來,一直實行高壓政策,不光對犯了錯的臣子,就是對懷疑的開國功臣也毫不手軟。他既然多年監(jiān)視朱棣這個兒子,必定了解朱棣這個人的兇狠和狡猾,而且對皇位有著超出其他兄弟的渴望。就是這樣一個人,如何能指望通過臨終的幾句勸說便讓其改變心中志向呢??所以說,第二種的可能性更大。而讓人沒想到的是,朱棣遠道而來,竟然沒有進京。對于他沒有進入南京城的原因,也有兩種說法。

一種是說,朱棣急匆匆趕到了南京城外,卻突然意識到自己父親的目的,于是按兵不動,等待朱元璋去世,意圖保留實力。而第二種更加廣為流傳,據(jù)說當時的朱允文聽說朱元璋臨終竟然急召朱棣進京,以為是自己的祖父臨時改變了心思,想要將皇位傳給朱棣。于是假傳圣旨讓朱棣不要進去。朱棣回去之后聽了宮人的傳言,以為是自己的侄子真的搶走皇位,再加上后來朱允文著急忙慌地削藩,這大大激怒了朱棣,于是大舉用兵,貢獻南京。若真是如此,那么朱允文還真是自作聰明,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最后因為自己的這一招徹底丟了皇位。

不管原因到底是如何,但朱棣的這一舉動大大惹惱了朱元璋,他最后一道圣旨,便是要求要求所有藩王不得進京,在屬地祭拜即可。這到底是作為父親的失望,還是作為君王最后的計謀,只有留待后人商討了。

10

朱元璋把皇位傳給長孫朱允炆,不是傳給任何一個兒子,所以,臨終之時會想到所有兒子,但是,不能讓所有兒子都進京,只能讓一個最有代表性的兒子進京,這個兒子最合適的就是朱棣。

朱棣是馬皇后的第四個兒子,上面三個哥哥都已經(jīng)不在了,按照大小順序,朱棣應該繼承皇位。

在朱元璋消滅所有反對派、尤其是消滅元朝殘余勢力的過程中,朱棣建功最多、最大。這是其他兒子、孫子沒法相比的。

因此,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就是朱棣。

既然沒讓朱棣繼承皇位,臨終之時,朱元璋還是希望見一見朱棣。于是,《明太祖實錄》中有如下兩段記載:

“上崩于西宮。上素少疾,及疾作,日臨朝決事,不倦如平時。漸劇,乃焚香祝天曰:‘壽年久近國祚短長子孫賢否?惟簡在帝心,為生民福!辞仓惺坛址俳裆线京,至淮安,用事者矯詔即還。上不之知也,疾亟問左右曰:‘第四子來未?’言不及他,聞雨降,喜形于色,遂崩”。
“朕膺天命三十有一年,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諸王臨國中,毋至京師”。

仔細琢磨這兩段文字,可以發(fā)現(xiàn),朱元璋只要見朱棣,其他兒子都不許進京。

朱元璋的想法其實還是能夠理解的。朱棣排行最大、功勞最大,是所有兒子們的榜樣。

朱元璋自信,自己的威望是有的,教育兒子會起作用的。

朱元璋把朱棣召進皇宮,當面親口告誡他支持朱允炆、管理好自己的王國、維護大明王朝的穩(wěn)定。

如果朱棣能夠做到這幾點,其他各位藩王斷然不會謀反、也不會再有篡奪皇位的野心了。

朱元璋越是擔心孫子坐不穩(wěn)皇位,越是急切想要見到朱棣、當面交代他一定要維護大明王朝的江山穩(wěn)定。見不到朱棣,朱元璋心情是不能平靜的。

所以,朱元璋臨終之時,十分迫切地連喊三遍:朱棣來否?

既然朱元璋派人召見朱棣,朱棣確實來到淮安,離南京已經(jīng)很近了,為什么又不進城、親自面見皇父呢?

從史料中可以看見:用事者矯詔即還。就是主持大事的人假傳圣旨,要求朱棣立即回去。

已到淮安的朱棣,接到圣旨后,必須立即趕回北京、而不是繼續(xù)進入南京,無論圣旨是真的還是假的。

如果圣旨是真的,朱棣不進南京城,是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

如果圣旨是假的,朱棣更不能進入南京城。進入南京城就是死路一條,因為矯詔的人一定已經(jīng)做好準備,等待朱棣進城、立即以抗旨不遵而誅殺朱棣。此時的朱棣根本沒有做好應對的準備。

退一步想想,即使矯詔的人不殺朱棣,朱棣進入南京城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皇父不可能臨終改變主意,把皇位傳給朱棣的。

這時候的朱棣,如果沒有篡位之心,應該回到北京,守好國土;

如果已經(jīng)有了篡位之心,更應該立即回到北京,秣馬厲兵、尋找適當?shù)睦碛、等待合適的機會,發(fā)動一場轟轟烈烈的靖難之役。

朱棣當然不能進入南京城!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