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來回答。

李建成作為大唐儲君,他的嫡系力量和人脈資源無疑是超級強大的,文臣武將不計其數(shù),本來收拾李世民毫無壓力,只可惜一著不慎滿盤皆輸。那么追隨他的兄弟們都是什么下場呢?小編隨機抽取八個人代表一下。

魏征。魏征是李建成身邊第一謀臣,多次建議李建成先下手為強干掉李世民,奈何李建成下不了手或者下手沒成功,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問,你為啥離間我們兄弟感情,魏征說太子早聽我的話何至于落到如此悲慘下場。李世民為了拉攏太子舊部,讓魏征安撫李建成在河北的武裝力量,就沒殺他。魏征日后轉投明主,對李世民忠心耿耿,共同開創(chuàng)了貞觀盛世,打造了君明臣賢的千古佳話。

王珪。王珪是李建成太子府的秘書長,府中號令全出自他手,深得李建成信任。李建成死后,王珪和魏征一樣轉投明主,當過宰相,給魏王李泰當過老師,李世民還把女兒嫁給他兒子,為人嫉惡如仇,和魏征一樣以忠直著稱。如果說什么領導用什么下屬的話,李建成重用王珪和魏征,可以反推李建成的確是當皇帝的合適人選,是個能夠舉賢任能的人。

羅藝。羅藝是李建成討滅劉黑闥后在河北培植的軍事力量,立場相當明確,李世民派親信拉攏他,被他找茬一頓暴揍。李世民當了皇帝,羅藝故意放水讓突厥人直抵長安城下,害的李世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這幫神請走。突厥剛撤走,羅藝就造反了,李世民派長孫無忌和尉遲恭前去平叛,羅藝被部下殺死。羅藝想借突厥人的手干掉李世民為李建成報仇,可惜沒成功。

李瑗。李瑗和李建成是堂兄弟,兩人關系特別好。李建成圖謀殺死李世民時曾找他幫過忙。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召他入京師,他以為事情敗露了,于是和同事兼親家王君廓商量造反,被王君廓勒死傳首京師。朝廷下令將他廢為庶人,絕其宗室屬籍,他的大小老婆也被李世民收了。

韋挺。李建成從小玩到大的朋友,負責太子府的安全保衛(wèi)工作,李建成對他相當好,別人都比不上。因楊文干事件給李建成頂缸被貶放,玄武門之變時不在長安城。李世民把他召回來結為兒女親家,歷任尚書右丞、吏部侍郎、黃門侍郎、御史大夫等職。李世民征伐遼東,他搞后勤不得力,以延誤軍機罪被流放,病死。如果玄武門之變時他就在京師,也像李元吉一樣勸李建成小心點,可能李建成就會聽了吧。

薛萬徹。薛萬徹和羅藝是朋友,羅藝向李建成舉薦了他,成為李建成心腹。玄武門之變當天,薛萬徹聽說李建成有難,帶領兩千人猛攻玄武門,還想攻打秦王府,后跑到終南山避禍。出來自首,李世民說,此皆忠于所事,義士也。對其既往不咎。后來屢立戰(zhàn)功,與突厥、吐谷渾、薛延陀、高句麗都干過仗。李治即位后牽連房遺愛謀反案,被長孫無忌誅殺。

馮立,有武藝,略涉書記,李建成托以心膂。李建成死后,身邊人作鳥獸散。馮立說,活著受人恩惠,死了撒丫子跑路,這么做真的好嗎。于是帶兵猛攻玄武門,殺了玄武門守將敬君弘。跟人說,我這也算報答太子了。投案自首,李世民說,你離間我們兄弟感情,殺傷我的將士,還敢回來。馮立說,太子對我有恩,幫他對付你是我的職責所在。李世民把他放了,他說,我一定以死相報太子(此處指李世民)。馮立生性節(jié)儉,為官清廉,死在廣州都督任上。

裴矩。裴矩是李建成太子府管家,太子府內(nèi)外事務和賞罰黜陟全由他做主。李建成和李元吉被殺死后,太子府和齊王府兩千多人聚集在太子府負隅頑抗,李世民命裴矩前往勸諭,東宮兵馬紛紛逃散。貞觀元年病死。裴矩歷仕北齊、北周、隋朝、先后效力于隋文帝、隋煬帝、宇文化及、竇建德等人,始終受到尊重?梢娝麑罱ǔ梢膊粫倚牡侥膬喝。

最佳貢獻者
2

俗話說,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玄武門政變中,李世民與兄弟李建成、李元吉火并,李建成、李元吉被殺。那么,李建成與李元吉那些忠實的部下,最終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魏征劇照)

一、魏征。

魏征的情況我們都熟悉,那時候魏征是李建成的太子洗馬,首席謀士。他早就看見李世民的軍功對李建成構成了威脅,因此,多次勸說李建成把兵權抓在手里,去建功立業(yè)。

李建成也很聽魏征的勸說,最終率軍擒拿并斬殺劉黑闥,平定山東。

玄武門政變發(fā)生后,李世民讓人把魏征帶去見他,并責備他說,你為啥要離間我們兄弟之間的感情。魏征也不畏懼,說,太子要是早點聽了我的建議,就沒有今天的禍事了。

魏征雖然說話這么直截了當,不過李世民并沒有為難她,還讓他擔任詹事主簿。

后來,魏征的發(fā)展我們都知道,他敢于犯上直諫,而李世民也善于納諫,君臣之間,演繹了一段千古佳話。魏征最終被封為鄭國公,謚號“文貞”,并且還被列入凌煙閣中。這樣的結局,確實是讓人意想不到的。

(韋挺劇照)

二、王珪、韋挺。

王珪是李建成的太子中允,也是李建成的心腹。他一直跟隨在李建成身邊,深受李建成的器重。韋挺則擔任太子左衛(wèi)率,是負責宿衛(wèi)東宮的,他和王珪構成李建成的一文一武。

不過,后來由于發(fā)生了楊文干兵變,李淵非常生氣,認為是李建成身邊的東宮官員們不作為,因此王珪、韋挺都受到了處罰,被流放到巂州。

這里需要補充說明一下楊文干兵變。楊文干本來是李建成的身邊侍衛(wèi),后來被外放到慶州擔任都督。那時候,李建成迫于李世民的壓力,暗中吩咐楊文干招募勇士,并且讓人把甲胄送到慶州。誰知道這件事遭人告發(fā)。楊文干嚇壞了,舉兵造反。李淵非常生氣,派人率兵平定楊文干之亂。后來甚至直接派李世民帶兵平亂。平定叛亂以后,李淵認為,這是李建成身邊的大臣不作為。把王珪、韋挺都給予流放。

李淵為了求得平衡,各打五十大板,把李世民身邊的杜淹也一并流放到巂州。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王珪、韋挺因禍得福。李世民上臺以后,立刻把他們召回來。王珪最后官職升到了宰相,李世民還很信任地讓他擔任自己很喜愛的一個兒子魏王李泰的老師,還把自己的第三女南平公主下嫁給王珪的兒子?梢,雖然王珪曾是李建成的心腹謀臣,李世民上臺后,對他卻是極為信任的。

李世民上臺后,同樣把韋挺召了回來,歷任尚書左丞、吏部侍郎、黃門侍郎、御史大夫等官職。李世民也讓他去幫助魏王李泰。后來李泰犯錯,李世民處罰了杜正倫,但反而沒有處罰韋挺。韋挺最后得以善終。

(薛萬徹劇照)

三、薛萬徹、馮立、謝叔方。

薛萬徹本來是李建成的心腹愛將,李建成把他送給李元吉,擔任李元吉齊王府的副護軍。馮立當時是李建成東宮的翊衛(wèi)車騎將軍,也很受李建成的愛戴,謝叔方則是齊王府左車騎將軍。

玄武門事變發(fā)生后,三人組織了東宮及齊王府兩千人馬趕到玄武門相救。不過,當時玄武門守將張公謹早已被李世民買通,關閉了城門。因此三人雖然有兩千人,卻從玄武門那里攻不進去。不得已,三人調(diào)轉馬頭,前往攻打秦王府。殺死了敬君弘、呂世衡等秦王府將領。這時候,尉遲敬德為了避免事態(tài)擴大化,割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頭顱,拿去給三人看。三人見大勢已去,才分別逃走了。

薛萬徹率領數(shù)十人逃到終南山,躲藏起來。后來李世民多次派人安撫他,稱贊他是“義士”,把他召回,擔任右領軍將軍。馮立則在玄武門政變發(fā)生后的第二天,就前去自首。李世民數(shù)落他一陣后,還是放過了他。謝叔方也是第二天就去自首,李世民贊揚了他,讓他去地方上擔任多任刺史,最終死在任上。

后來,馮立在突厥入侵中立下功勞,被李世民派去擔任廣州都督,后來也是死在任上。薛萬徹則率領唐軍南征北戰(zhàn),立下了不小的功勞。同時,他娶了李世民的妹妹丹陽公主,成了李世民妹夫。最終官拜右武衛(wèi)大將軍,封武安郡公。

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雖然這些人都曾是李建成、李元吉的心腹,但最終李世民并沒有為難他們,依然對他們非常重用,他們也因此得到善終。這也是因為李世民有寬闊胸懷和高遠眼光的表現(xiàn)。也正因為如此,李世民才能成就“貞觀之治”的歷史偉業(yè),為開掘大唐盛世,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資料:《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

3

看了前面幾位對李建成手下謀臣猛將的論述,我這里也就不在啰嗦了,我就說說李建成吧。

李建成的聰明不比李世民差多少,但卻比李世民仁慈,這從平劉黑闥叛亂就能看出。

竇建德死后,竇建德舊部在劉黑闥帶領下,起兵造反,大唐反復平叛,總是平了又反,反了再平,平了再反。

但太子李建成出馬,一次就搞定了,原因就是李建成仁慈。

李建成平叛前首先想到的就是叛亂地區(qū)的老百姓怎么活?

所以李建成平叛是以反叛第區(qū)老百姓的生活為主,軍事平叛為輔,老百姓衣食有了著落,誰還會支持叛軍?

所以劉黑闥叛亂之災,李建成出馬就搞定了。

但這種仁慈君子注定在政治斗爭中是失敗者。

玄武門之變,李元吉在身中數(shù)箭的情況下,奮力把李世民拉下馬,雙手拼盡全力恨扼李世民的脖子,要在咽氣之前結果李世民性命,可見李元吉對李建是多么成的忠誠。

只可惜中國歷史從來都是由勝利者來書寫。

4

李世民手下眾多文臣武將的印象源于他能成功取得皇位,如果最高職位僅是秦王,那么他的手下在歷史上就會被寫為新君的名臣。李建成的手下也如此。李建成作為皇位的繼承人,大唐的皇太子,在位時不用說自然是門庭若市,畢竟趨炎附勢的人比堅守節(jié)操的人多,哪有富貴可期的儲君不去巴結而去結納一個王爺?shù)。塵埃落定后,首當其沖的太子府中人死的死走的走降的降,剩下一些能夠縮頭的也歸于新君麾下,自然很難看出當時李建成的手下是哪些人。


魏征是縮不了頭的建成黨,他原是隋官,歸順瓦崗李密,多次出謀劃策,李密敗后歸唐,李建成賞識他,用為太子洗馬,聽從他的建議,帶兵二征劉黑闥,得了部份山東豪杰的人心,在李世民鋒芒漸露時,魏征屢勸李建成把李世民調(diào)動起來,安排到外藩就職,免致后患。(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fā))李世民上位后,為收買原太子黨人心,量材而用,任命他為尚書左丞。魏征多次犯顏直諫,李世民也能虛心接納,君臣相得,雖有一些小不愉快,也算善始善終。貞觀十七年魏征去世,李世民為他廢朝五天。


提魏征就不能不提及王珪,王珪也是隋官,被漢王楊諒謀反案牽連歸隱,李淵入長安時啟用了王珪,被任命為太子中舍人,陷入太子秦王爭儲風波的楊文干兵變事,李淵以王珪未能勸導太子,使其兄弟失和,把他流放。李世民上位后,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王珪與魏征一同被召回朝中,出任諫議大夫。(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fā))與魏征一同建言獻策,曾任魏王李泰老師,貞觀十三年病逝。還有一位隋朝大老裴矩,歷仕北齊、北周、隋朝,曾參加隋滅陳之戰(zhàn),并率三千弱兵平定嶺南,隋亡歸唐,成為太子左庶子、太子詹事。雖是太子屬下,懷疑此人腳踏兩條船,玄武門之變后,受李世民之托前到東宮勸諭建成余部,讓他們放下武器。李世民時官至民部尚書,一年后逝世。

李建成的麾下武將有薛萬徹、馮立、丁節(jié)等,后世知名的是薛萬徹,父親是隋左御衛(wèi)大將軍薛世雄,與其兄薛萬均分屬太子秦王兩派,玄武門之變時,薛萬徹和東宮翊衛(wèi)車騎將軍馮立、屈咥至直府左車騎謝叔方率東宮、齊府精兵二千人趕來,猛攻玄武門不下,想轉攻秦王府,見到建成元吉首級后,眾人潰散,薛萬徹逃入終南山,李世民多次派人撫慰宣召才重新入朝仕官,在抗擊異族有出彩表現(xiàn),擊敗突厥、征吐谷渾,大敗薛延陀、從征高句麗等,李世民把妹妹丹陽公主嫁給他,發(fā)生了一件趣事“萬徹蠢甚,公主羞,不與同席者數(shù)月”,經(jīng)太宗開解才和好。高宗時陷入房遺愛案被處死。

以上是李建成身邊的明顯心腹,作為一國儲君,受到在外各地手握重兵的大佬支持也是意料之中,比較顯名的有幽州羅藝,幽州大都督廬江王李瑗,邢州都督任環(huán)等人。羅藝就是演義小說中羅成之父,他的歸附李建成,倒可能與仇恨李世民在洺水之戰(zhàn)中毀他精銳有關,李世民上位后,羅藝立即起兵反叛,被長孫無忌與尉遲敬德出兵平定,兵敗身死。

5

提起李世民身邊的文臣武將,想必大家都知道凌淵閣二十四功臣。但你知道李建成身邊都有哪些猛將文臣嗎?

小時候看電視劇《隋唐英雄傳》,劇中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給人的感覺,就是嫉賢妒能沒啥本事。

但是真實歷史上的李建成和李元吉,真的猶如影視劇和某些書中的那般,沒有什么本事身邊盡是庸碌之人嗎?

然而并不是李建成隨李淵太原起兵,對內(nèi)穩(wěn)定朝局對外抵御突厥平定劉黑闥,而李元吉也不是什么酒囊飯袋,而是武功高強的猛將。

可惜李建成和李元吉卻還是敗給了李世民,因為他們不夠心狠也不夠警惕。到頭來親人被殺,文臣武將死的死逃的逃降的降!

那么李建成身邊有哪些文臣武將呢,他們在李建成被殺后命運又是如何?

李建成手下三大文臣


魏征歷史上有名的文臣以直言進諫聞名,唐太宗的重要臣子。他的一生經(jīng)歷了多位主公,最終遇到了李世民成就了人間佳話。

魏征先是瓦崗寨李密的手下,后來李密敗給了王世充。魏征便投靠了竇建德,遺憾的是不久后竇建德敗給了李唐。

魏征也隨即進入了唐王朝,成了太子李建成的心腹之一。作為李建成的手下魏征盡心盡力,感受到李世民對太子的威脅后,他極力勸諫李建成要么把李世民除掉,要么把李世民調(diào)離京城。

奈何李建成沒有采納他的意見,最終落了個玄武門外被射死的下場。李建成死后魏征的被李世民重用,最終成了凌淵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王珪李建成太子府里的第一謀臣,隋文帝是擔任太常治禮郎,后來受叔父王頍造反牽連,王珪棄官跑到終南山隱居。

后來隋煬帝繼位天下大亂,李淵占據(jù)長安建立唐王朝,王珪出山被李淵任命為太子中舍人。

負責輔佐李建成后因李建成手下謀反,被李淵降罪流放。李世民登基后和魏征轉投李世民,最終成為大唐初年的著名宰相之一!

裴矩本來也是太子李建成手下的謀臣,李建成死后歸附李世民。晚年的時候出任宰相,用離間計分裂了大唐王朝的勁敵突厥。

五大猛將:羅藝、韋挺、薜萬徹、李瑗、馮立


韋挺李建成從小玩到大的朋友,李建成帳下猛將之一。

和王珪同被流放后王珪投靠李世民后,被舉薦回朝后負責李世民討伐遼東時的后勤供應,因后勤差事辦得不好被李世民下令流放病死途中。

馮立李建成帳下文武兼?zhèn)涞奈鋵,在玄武門兵變中得知太子被遇襲,領兵救駕不少人看到太子首級后紛紛潰逃。

而馮立為報太子知遇之恩,任然率兵攻打玄武門殺了李世民手下大將。李世民為了安撫仁心對兵敗后的馮立既往不咎,最終病死在廣州都督任上。

羅藝大唐猛將受李建成拉攏成為其心腹,曾毒打到李世民心腹被李世民嫉恨。被李淵派往邊關防守,李建成被殺時羅藝正在涇州鎮(zhèn)守,后因懼怕李世民報復起兵被殺。

除此之外李瑗和李建成是堂兄弟關系,從小便和李建成交好后來更是李建成的左膀右臂。李世民被立為太子,朝廷命李瑗回到朝廷最終懼怕被報復李瑗,慫恿人造反被殺。

薛萬徹和兄長薛萬均,本為隋將后轉頭李唐,跟隨羅成破劉黑闥戰(zhàn)竇建德。后和羅藝歸附太子李建成,玄武門之變時領兵攻打秦王府。后見大勢已去帶著十幾騎逃往終南山,后被李世民派人全返認錯后得到李世民重用。

李建成身邊的能臣猛將不少,只因太過猶豫錯失良機,最終落了個兵敗被殺的下場!

6

魏征,是李建成當下最有名的謀臣。他最后的下場是歸降了秦王李世民,成為了大唐貞觀年間的一代名相。

馬三寶,是李建成手底下除了魏征之外又一重要的謀臣。他最后的下場也是歸降了秦王李世民,成為了大唐貞觀年間的一代名相。

王珪,是李建成手下除了魏征馬三寶之后的又一重要謀臣。玄武門事變以后,他歸降了秦王李世民。成為了大唐貞觀年間的一代名相。

從這一點我們來看,其實李建成網(wǎng)羅人才的手段和能力一點也不比李世民差。李世民手下有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而李建成手下有魏征,馬三寶,王圭。

但是李建成之所以會輸給李世民,是因為他不夠狠心,如果他找一些聽從了魏征的建議,殺掉李世民,那么也許歷史將會改寫。

但是很遺憾。歷史給了李建成手下表現(xiàn)的機會,卻沒有給李建成表現(xiàn)的機會。


7

中國歷史上最繁榮昌盛的一個朝代之一莫過于是唐朝,當然唐朝的繁榮最得益于一個人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說起李世民我想大家也都是非常的了解,單論做皇帝這方面李世民可以說是舉世無雙的,但是這個皇帝的寶座卻來的有些不光彩。

玄武門之變

唐朝的江山多半是出自李世民之手,我想大家應該也知道,秦王李世民南征北戰(zhàn)打下了唐朝的半壁江山,也是深得民心,可是奈何古代的嫡長子繼承制度讓李世民無緣皇位?墒抢钍烂褡罱K當上了皇帝,而且他采用一個強行的方式就是玄武門兵變,李世民當初打仗之時手下的能人強將眾多,許多人為他出謀劃策,可是李建成堂堂太子手下就沒有猛將嗎?

羅藝

李建成帳下的羅藝我相信大家都是有所耳聞的,他武藝高強,能力出眾,他乃是唐朝得一員猛將,但是因為過于勇猛所以受到了李建成得拉攏,成為了太子身邊的人。羅藝威名遠揚讓北夷人望而生畏,所以當時李淵也讓他前去鎮(zhèn)守邊疆,所以李世民玄武門之變之時并不能在李建成的身邊保護他,后來李世民成功登上皇位之后,他知道李世民是不會放過自己的,所以他起兵造反,結果兵敗而亡。

馮立

馮立是李建成手下極為器重的一名文武雙全的大將,李建成是非常的欣賞他的才能的,當時在玄武門兵變的時候,馮立也是帶著軍隊前去保護李建成,可是城門已經(jīng)被關閉,而馮立只能攻城而進,他殺了當時守門的兩員大將,直到尉遲恭帶著太子的人頭來到他的面前,他喪失了斗志前去深山老林中躲起來,后來李世民赦免他的罪責,并且還封了他官職。

薛萬徹

薛萬徹和兄長薛萬均原本乃是隋朝的大將,隋朝被破之后他們投靠了李淵,在唐朝建國之期也是立下了赫赫戰(zhàn)功,后來他們同羅藝一起成為了太子的心腹,玄武門之變時薛萬徹帶領士兵去攻打秦王府,大勢已去之后的,薛萬徹歸隱山林,后來李世民安撫他,勸他出山并加以重用。

李建成并不是手下沒有能人強將,而是李建成對自己過于自信,才導致了最終的失敗。

8

古往今來,多少賢德仁愛的帝王身邊總是聚齊了不少名臣大將,也正因為有這些人的輔佐,這些帝王才將國家治理的井井有條,也才迎來了所謂的太平盛世。但凡身邊少賢臣多奸佞,國家就會陷入動亂,國破山河支離破碎。

就大唐來說吧,如果李世民沒有發(fā)動玄武門之變的話也許大唐又是一番不可描述的景象,相信歷史上的大唐也會比這更加短暫要么就是歷史上的大唐盛世也就不存在。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李世民是一個特別愛惜人才喜歡招攬人才的皇帝,也因為李世民敢于聽取賢臣的諫言才會有了貞觀之治,當然了,李世民有所作為并且為之后的大唐盛世開啟了發(fā)展壯大的大門,并未后來的盛世奠定了基礎有一大半的功勞是要歸屬于在他身邊的賢臣大將。比如被民間老百姓當做門神的秦叔寶就是李世民身邊的左膀右臂之一,像秦叔寶這樣的人物,李世民身邊可是有不少的。

那么作為李世民的競爭對手李建成和李元吉的身邊是否也有一些人才呢。歷史上的李自成和李元吉其實并不像電視劇里面的那樣只知道享受昏庸無道不知道招攬人才和愛惜人才,歷史上的李建成其實也同樣深受李淵的看重,所以李淵登基之后才會有立李建成為太子的打算。

在隋朝時期跟隨李淵的時候兩兄弟也是沒有閑著的,雖然李淵能夠順利進入長安稱帝功勞最大的就是李世民,李世民身邊的得力人物也成為后來大唐的名臣,但是也并不能說明在李建成他們的身邊就沒有得力的大將和名臣謀士。

李世民在招攬人才的同時,李自成和李元吉同樣也沒有閑著,只不過李自成和李元吉兩兄弟性格比較軟弱,手段不夠快,做事喜歡拖泥帶水猶豫不決,早在李淵登基之初,還投效李建成的魏征就向李建成提議應該盡早鏟除李世民,可是李建成左右拿捏不定,最后因為心慈手軟而沒有對李世民下手,李建成不僅擁有魏征這樣的謀士還擁有當時擔任宰相的裴寂,以裴寂為代表的大臣都是支持李建成的,還有太子左庶子以及幽州大都督都是李建成的謀士大將,不過到了后期卻成為了兩面人物,既支持李建成也支持李世民。

至于李元吉,為李淵的第四個兒子,地位低于李建成和李世民,不過李元吉和李建成的關系比較親近,李元吉在歷史上名聲就不太好了,手段比較毒辣,而不像李建成那樣比較有作為,因為李元吉和李建成走的很近,所以很多謀士自然也就投到了太子的門下,李元吉的謀士也就少了。雖然李元吉的謀士大將少,可是他卻是最有心機的一個,歷史上的他曾打算借助李建成的手除掉李世民,之后坐收漁翁之利。

李世民在登基之后,對于兩兄弟門下的謀士都是采取比較溫和的手段,也就是如果洗心革面就可以入朝為官,其實當時不少人暗地里早就是李世民的人了,所以也不存在什么叛逆。所以李建成李元吉的謀士真正被殺被洗牌的其實是很少的。

9

玄武門政變之后,原東宮僚屬一律被降職處分,只有魏征等幾人后來提拔重用。

李建成的才能并不亞于李世民。世人都說李建成平庸,才能不顯,包括影視劇都編排得李建成毫無才能;小說評書中甚至說他在外打仗還尋歡作樂害死了羅成。這其實是成王敗寇的體現(xiàn)。歷史上的李建成其能力還是很不錯的,無論是軍事還是內(nèi)政,但其才能更多的體現(xiàn)在內(nèi)政上。

唐朝之所以能定都西安,其功勞要歸功于李建成,是李建成帶兵一路從晉陽打到大興的。在李淵剛起兵的時候,軍事斗爭基本上是李建成在指揮。來看看他的戰(zhàn)績吧:六月,義軍建旗發(fā)兵,建成受命率眾攻取西河。九日往返,義軍首戰(zhàn)告捷。李淵建大將軍府,授建成左領軍大都督,統(tǒng)左三軍,封隴西郡公。七月,義軍挺進關中,建成又出謀劃策,力戰(zhàn)攻克霍邑。九月,建成奉命率劉文靜、王長諧等數(shù)萬人屯永豐倉、扼守潼關、大敗屈突通。十月,建成率精兵與李淵會合,在攻克長安的戰(zhàn)役中其部下雷永吉率先登城。也就是說唐朝前期的疆域是李建成打下來的,跟李世民沒有多大關系。

李淵稱帝后,定都西安,立李建成為太子,這個時候李建成就退出軍屆,轉為內(nèi)政和后勤了?赡苁浅鲇谄胶饫罱ǔ傻膶嵙Γ顪Y開始扶持李世民執(zhí)掌軍事。這后來基本上就是李世明在前面打仗,李建成在后面供應糧草軍械。

但是李建成也有自己的班底。其身邊聚集起王珪、魏徵、李綱、竇軌、裴矩、鄭善果、庾抱、陳子良、蕭德言、趙弘智、徐師謨、歐陽詢、唐臨、唐憲、竇干、馮立、謝叔方、薛萬徹、羅藝、李瑗、韋云起、郭行方、裴龍虔、楊文干爾朱煥和校尉橋公山等一大批能臣武將。

楊文干在玄武門之變前因造反被殺。

玄武門之變發(fā)生后,李建成的大將馮立、謝叔方、薛萬徹等起兵為其報仇。把守玄武門的士兵與薛萬徹等人奮力交戰(zhàn),持續(xù)了很長時間,薛萬徹擂鼓吶喊,準備進攻秦王府,將士們大為恐懼。此時,尉遲恭提著建成和元吉的首級給薛萬徹等人看,東宮和齊王府的人馬頓失戰(zhàn)心,迅速潰散,薛萬徹與騎兵數(shù)十人則逃入終南山中。馮立殺死敬君弘后,對部下說:"這也可以略微報答太子殿下了。"于是,他丟掉兵器,落荒而逃。

政變后的第一天,即武德九年六月初五辛酉日(626年7月3日),馮立和謝叔方都自動出來負罪。薛萬徹躲起來以后,李世民多次讓人明示他,于是他也出來了。李世民感慨地說:"這些人都能夠忠于自己所事奉的人,是義士啊"!便赦免了他們。

10

李世民麾下能人異士很多,但李建成、李元吉手下的厲害人物也不少,其中最忠誠能干的有四個人,他們最終的結局如何呢?

魏征

曾經(jīng)是李建成最忠實的擁護者,李建成身邊的第一謀士,曾經(jīng)數(shù)次建議李建成先下手為強,暗中干掉李世民,可是均未能得手,玄武門之變之后,本以為自己必死,卻不料李世民愛惜他的才能與氣節(jié),赦免了他,并啟用他做詹事主簿。

李世民登基后,任命魏征做了尚書右丞,經(jīng)常召見他詢問國事,魏征從來都是直言不諱,前后直言上諫兩百多件事,李世民幾乎全部都采納。

魏征直言敢諫且理直氣壯,而李世民也可算帝王中最大度和最包容的,因此造就了一代明君賢臣的千古佳話,讓后人津津樂道。

貞觀17年(643年),魏征病逝,李世民很傷心,為此五天沒有上朝,并追贈魏征為司空,相州都督。

王珪

太子李建成的心腹屬下之一,也是忠于太子之人,先后任太子中舍人、太子中允等職,是李建成最信任的人之一。

公元624年,李世民與李建成矛盾加劇,發(fā)生了慶州楊文干兵變,李淵為平衡各方勢力,將王珪當做了犧牲品,理由是王珪未能勸導太子,讓兄弟失和,將他流放到今天的四川西昌。

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不久后登基為帝,并將王珪召回長安,任其為諫議大夫,專門給朝廷和皇帝挑刺兒,王珪對李世民說,只要皇上您廣開言路,聽取意見,我一定會竭盡全力。

王鮭也是一位直言敢諫的名臣,先后任諫議大夫、黃門侍郎、侍中、同州刺史、禮部尚書等職,并被封為永寧郡公。

公元639年,王珪病逝,被后人譽為”唐初四大名相”之一。

薛萬徹

本來是隋朝大將,降唐后隨羅藝轉戰(zhàn)四方,被羅藝舉薦進入太子府,成為李建成心腹愛將。

玄武門之變時,薛萬徹得知李建成被困玄武門,隨即率兵攻打玄武門,但久攻不下,薛萬徹轉而想攻擊秦王府,但這時尉遲恭手持李建成,李元吉首級前來,薛萬徹一見,知大勢已去,帶領少數(shù)人逃入終南山中。

李世民很賞識薛萬徹的武勇,數(shù)次派人勸說他復出,并承諾對往事既往不究,在平定突厥、薛延陀、出征高句麗中都立下大功,后來因參與謀立李元景為帝這件事,被長孫無忌殺死。

馮立

一位能爭慣戰(zhàn)的猛將,武藝高強,深受李建成的倚重,擔任東宮翎衛(wèi)車騎將軍。

玄武門之變發(fā)生時,李建成被殺,東宮轄下軍事上逃離,唯有馮立說:”太子生前對我們有恩,死了我們都逃跑,這樣子做,我不屑也,于是率領他的部隊攻打玄武門,殺死了玄武門守將,隨后棄械投降。李世民說:殺我的將士,還敢來投降。馮立說我不過報太子之恩,對付你是我的職責,李世民覺得他說的不錯,就赦免了他,經(jīng)過這件事,他說我一定以死相報(李世民)。

馮立生活節(jié)儉,為官清正廉明,后來死于廣州都督任上。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