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從舉事開始,直到當(dāng)上九五至尊的皇帝,他的身邊,確實是一群“狐朋狗友”在為他或出謀劃策,或沖鋒陷陣。試看看那些謀臣武將的出身:韓信是平民,蕭何是官差,陳平是游士,樊噲是狗屠,灌嬰是布販,彭越是強盜,婁敬是車夫……可謂三教九流,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
而這群“狐朋狗友”卻極不簡單,他們出身不顯,卻各有優(yōu)長,所以,后來他們都成了治國大才,試舉二人為例:
比如樊噲。樊噲與劉邦同鄉(xiāng),沛縣人,他出身于貧苦家庭,早年以屠狗為業(yè),劉邦好酒也好狗肉,經(jīng)常到樊噲那吃蹭吃,久而久之,兩人成了狐朋狗友。后來,劉邦娶了呂雉,樊噲娶了呂雉的妹妹呂媭,二人成了連襟。然而,就是這個屠狗出身的人,卻在劉邦面臨人生和事業(yè)關(guān)鍵抉擇的時候,挺身而出,給劉邦提建議,那建議真是智慧之言,而樊噲也因此而顯示出大臣之風(fēng)。
前207年,劉邦西征拿下了咸陽,進入秦都,頓時被秦朝府庫里數(shù)不清的金銀財寶和后宮三千佳麗迷亂了眼睛,他進入后宮,竟然陶醉于溫柔之鄉(xiāng),不愿意出來了。在項羽手握重兵之時,在諸侯虎視眈眈之際,這時為財色所迷,肯定會功虧一簣,一個屠狗的樊噲,不但沒有像其他人一樣,去瘋搶秦宮珠玉珍寶,反而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想到了這個高度。
于是,樊噲闖進內(nèi)殿,力勸劉邦趕快還軍灞上,不要貪戀奢美色。劉邦不聽,他又拉來張良,一起苦口婆心的勸諫,才最終讓劉邦清醒起來,還軍灞上。在關(guān)鍵時候,他能考慮到如此長遠,真是非尋常輩所能比。
又如蕭何。在秦朝時,蕭何任沛縣主吏掾,一個職小吏,他卻是個無論學(xué)、識、才、干都非常全面的人,有如下幾個鮮明的特點:
辦事穩(wěn)妥:在沛縣,蕭何辦事熨貼是非常有名的,當(dāng)時,秦朝一御史來監(jiān)察郡政,因工作需要,與蕭何一起辦公,蕭何事事妥當(dāng),大獲御史賞識,事情辦完后,蕭何因此被委任為郡卒史,考核名列第一。
深謀遠慮:劉邦西征進入咸陽后,手下那些謀臣悍將紛紛奔向秦府庫瓜分金銀財寶,唯獨蕭何趕往丞相府和御史府,將二府所藏秦朝律令、山川圖籍等珍貴資料拿到手中,既懷大局,又有遠見。
精明強干:劉邦還定三秦的過程中,蕭何以漢丞相留守漢中,全面主持大后方的事務(wù),鎮(zhèn)守地方,征收賦稅,源源不斷地為前線輸送給養(yǎng),確保了后援的充足。楚漢戰(zhàn)爭最艱難的那幾年,蕭何輔佐年僅五歲的太子劉盈,坐鎮(zhèn)櫟陽,制定法令,管理郡縣,建宗廟、立社稷、修宮室、治縣邑,井井有條。在劉邦打天下的過程中,隨著戰(zhàn)線不斷拉長拓寬,后援需求越來越大,蕭何在后方想方設(shè)法,朝乾夕愓,竭力使前線的糧草得到供應(yīng),兵源及時補充,給漢軍提供了堅強而有力的保障?梢哉f,劉邦如果沒有蕭何的后勤保障,他是打不過項羽的,更不可能奪取天下。
因此,可以說,是這樣一群“狐朋狗友”,把劉邦抬上了皇帝的寶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