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馮保在歷史上頗具爭議。他被稱為一代賢宦,明神宗即位后,他被稱為內(nèi)相,與張居正一內(nèi)一外,配合默契,對萬歷中興起到了關鍵作用。他當然也有缺點,陷害高拱,貪財?shù)龋强偟膩砜,他的形象還是偏正面居多。

馮保其人

馮保,字永亭,號雙林,河北深縣人。除了是一位政治家之外,馮保也有很高的文化修養(yǎng),擅長書法和彈琴,這是他與一般宦官很不一樣的地方。

圖:馮保的真跡

據(jù)史書記載,馮保在嘉靖年間入宮。嘉靖十五年,馮保入選內(nèi)書堂讀書 ,此后輾轉(zhuǎn)司禮監(jiān)六科廊、內(nèi)書房和文書房,終于在嘉靖三十九年升任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

明朝中后期,因為有替皇帝批紅的權力,司禮監(jiān)實質(zhì)上成為內(nèi)廷的另一個內(nèi)閣,首腦掌印太監(jiān)可以看成與內(nèi)閣首輔看齊的“內(nèi)相”,秉筆太監(jiān)則視同為權力堪比次輔。換言之,馮保在嘉靖年間已經(jīng)做到了宦官中的二把手。

隆慶元年,馮保提督東廠,御馬監(jiān)。按道理,掌管御馬監(jiān)的下一步就是升任掌印太監(jiān)。然而馮保與時任首輔高拱不和,高拱兩次舉薦了其他人擔任掌印太監(jiān)。直到隆慶帝去世,馮保在太后的支持下,拿出隆慶帝遺詔,升任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自此,馮保走上了權力巔峰,權傾朝野。

教育明神宗,支持張居正

明神宗即位時,年僅十歲,因此李太后和張居正一直對他要求很嚴厲,馮保受李太后信任,對明神宗的教導也是不遺余力。

舉個例子,別的太監(jiān)都是教皇帝怎么玩,馮保卻教導明神宗習文。他所主持的司禮監(jiān),專門為皇帝刊刻《啟蒙集》、《四書》、《書經(jīng)》等。明神宗初期喜歡書法,也是受了馮保的影響。

對于某些事情上,馮保對明神宗的要求甚至比張居正還要嚴格。比如內(nèi)閣產(chǎn)白蓮花、翰林院有雙白燕,張居正把這些東西都弄來給皇帝賞玩,但是馮保就勸張居正:“皇帝年幼,不應該用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使皇帝貪玩!

對于明神宗犯的錯誤,馮保也會及時地報告李太后。有一回,明神宗酒后調(diào)戲?qū)m女,馮保就稟報了李太后,結果李太后大怒之下差點廢了明神宗,最后罰明神宗跪了三個時辰,還要下罪己詔。當然,盡管馮保的出發(fā)點是為了明神宗好,但是也引起了明神宗的反感,這是后話。

對內(nèi),在教育明神宗方面,馮保和張居正一內(nèi)一外,配合默契,都想把明神宗教育成一代明君;對外,關于張居正主導的改革,馮保也是不遺余力地支持。

當初張居正當上首輔,就是和馮保通力合作趕走了高拱,兩人自此建立了牢固的政治同盟。等到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觸動了很多人的利益,朝廷內(nèi)外樹敵無數(shù),但是依然屹立不倒,馮保在其中也出了不少力。

有一回,馮保的侄子馮邦寧在街上肆意妄為,醉打衙卒, 張居正派人把這件事告訴了馮保。馮保立即對馮邦寧作了杖打四十,革職待罪的處理,維護了張居正的威信。

張居正曾贊揚馮保,宮中內(nèi)外的大小事情,都是和自己商量過再行動,從來沒有主動干預朝政。這無疑對政令統(tǒng)一、新法的推行起了很大作用的。

宮中府中,事無大小,悉咨于余而后行,未嘗內(nèi)出一旨,外干一事”。

縱觀中國歷史,很難再找到像馮保和張居正這樣,分別手握內(nèi)外大權卻能親密合作的例子,僅憑這一點,馮保就稱得上賢宦。

構陷高拱,貪財好貨

馮保有賢的一面,也有惡的一面,惡主要表現(xiàn)在他對高拱的構陷和貪財上。

前面提到了馮保和高拱不和,為了趕走高拱,馮保和張居正聯(lián)手。他借由高拱曾經(jīng)說過的一句“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向皇帝和兩宮太后添油加醋地告狀,終于將高拱趕下了首輔的位子。

雖然扳倒了高拱,但是馮保仍不滿意,還想置高拱于死地。在這一點上,馮保表現(xiàn)出了很多太監(jiān)的共性,睚眥必報。

萬歷元年,一名叫王大臣的男子潛入宮中,并且沖撞了明神宗。侍衛(wèi)將王大臣擒獲后,從他身上搜出刀劍各一把,于是將其押送東廠審問。馮保暗地里引誘王大臣,讓他假認是出自高拱的指使。

這招實在是太陰毒,如果高拱被定罪,等待他的將是滿門抄斬。幸好當時的都察院左都御史葛守禮、吏部尚書楊博挺身而出,堅決要求將王大臣案由刑部、督察院與東廠共同審理。高拱最終被洗刷了冤情,王大臣則被處以死刑,馮保卻因此惹惱了很多朝臣。

除了這件事情,馮保最遭人詬病的一點是他貪財好貨,這其實也是幾乎所有太監(jiān)的共性,畢竟生理上的欲望被抑制,對物質(zhì)的欲望就會更多。馮保和其他太監(jiān)不同的是,除了錢財,他還喜歡很多文雅之物。

比如他就利用手中的權力,從宮中偷出了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圖》并在上面提字;他也大肆收取賄賂,包括張居正先后送給他的名琴七張、夜明珠九顆、珍珠簾五副、金三萬兩、銀二十萬兩。

除此之外,賣官鬻爵、花費巨資修建生祠和墓地,查抄其他去世宦官的家財?shù)榷际撬奈埸c。無盡的權勢和財富,也讓他越發(fā)膨脹,以至于皇帝的賞罰,沒有馮保的同意都得不到執(zhí)行。

結局凄涼

盡管在明神宗小的時候,馮保和他關系很好,被親切地稱為“大伴”。但是隨著明神宗逐漸長大,漸漸開始對馮保和張居正的嚴格教育產(chǎn)生了逆反心理。尤其是馮保數(shù)次向李太后告狀,以至于明神宗受罰,引誘他玩樂的幾個太監(jiān)都被嚴懲,這一切都讓明神宗心里無比痛恨。

萬歷十年,張居正病逝,馮保失去了他最重要的盟友,明神宗身上則少了一道枷鎖。加上明神宗大婚后,太后還政于皇帝,馮保一下子孤立無援。

在御史和其他宦官的攻擊之下,馮保被明神宗下令抄家,并發(fā)往南京孝陵種菜,最終病死在南京。馮保的弟弟馮佑、侄子馮邦寧削職后被捕入獄,死在了牢里。一代權宦就此謝幕!

【我是@小熊貓看歷史 ,如果您認同我的觀點,別忘了點贊加關注哦,謝謝您的支持!】

最佳貢獻者
2

在我國封建歷史上,外戚和宦官干政一直是中國封建王朝政治體制的一大特點。在有明一朝,更是達到了宦官專權的巔峰。為集中皇權,明朝大設特務機構,很多重權都由宦官把持。

有道是“一山不容二虎”,在明朝,很多宦官和文臣素有間隙,但在宦官馮保身上卻沒有出現(xiàn)這種局面,他與太后和有關文臣相處甚密,但其最終怎么又會落得被發(fā)配的悲慘下場呢。聽小哲講來。

一、馮保的進宮之路

馮保是明朝著名的太監(jiān),侍奉三朝皇帝:明世宗朱厚熜、明穆宗朱載垕和明神宗朱翊鈞。明嘉靖年間,為了求得名利,馮保閹割之后入宮,當起了太監(jiān)。

馮保此人比較聰明,也算是一個深諳官場之人,所以他心里清楚,要想站穩(wěn)腳跟,除了要會做事之外,就必須跟上司搞好關系。

歷史給馮保的平價是一代賢宦,可能是因為他是眾多“惡”宦之中比較“鶴立雞群”的一位了。馮保是明朝著名的改革家,跟首輔張居正是政治盟友。馮保能跟文臣相交甚好,可以看出,馮保身在大明的特殊立場。光會做事和拍須溜馬還不夠,還要有手段。也許是看不慣馮保的做派,明穆宗不喜歡馮保,所以在推薦掌印太監(jiān)人選上,馮保被淘汰了。隆慶六年,穆宗駕崩時,遺名內(nèi)閣首輔高拱、次輔張居正與高儀三人為顧命大臣,后來馮保等人私下矯詔,馮保把自己的名字也加了進去。

也許歷史就是客觀公正的,向來弄權臣子哪怕極力去討皇帝的歡心,最終也得不到一個好結果,更何況馮保還押錯了寶。所謂個性決定命運,馮保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二、目無皇權,得罪皇帝

前文已述,馮保伺候過三位皇帝。在萬歷元年(公元1573年),十歲的明神宗朱翊鈞登基以后,在太后的撐腰下,馮保一開始受到重用,由秉筆太監(jiān)一路晉升為掌印太監(jiān),而且還幫助李太后負責小皇帝的日常教育,明神宗稱呼馮保為“大伴”。隨著馮保權勢越來越大,也引起朝堂大臣一度不滿,認為此等奸詐之臣,勢必引起禍端。在這些大臣里,就有一個高拱。高拱與馮保不和,可以追溯到馮保“矯詔”之前。

高拱認為,若任由馮保發(fā)展下去,一定會導致宦官干政加劇。所以他提出“還政于內(nèi)閣”的口號,意在打壓、彈劾馮保。而馮保也以高拱曾在穆宗病故后說“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的把柄,向皇后誣告高拱。隨著高拱被革職查辦,高拱的附和聯(lián)盟也被一舉摧毀。

馮保除了會討皇后、皇妃的歡喜,對于王公大臣,他也有自己的聯(lián)盟,此人正是他依靠的張居正,是明朝的首輔大臣。兩人在朝堂上相互呼應,一時間風生水起,弄權于廷。

要說馮保如此討好太后,如此善于弄權,但卻忽略了一個最致命的問題,那就是沒把當朝皇帝當回事,甚至揭皇帝的“短”。明神宗朱翊鈞18歲時,由于調(diào)戲?qū)m女,被馮保發(fā)現(xiàn),馮保遂將此事跟太后稟報,正因如此,太后差點將朱翊鈞的位子給擼了。后來,明神宗下“罪己詔”,又在慈寧宮下跪面壁思過。所以神宗一直對馮保心生嫉恨。

三、馮保之死說明了什么問題

萬歷十年,太后已經(jīng)還政與皇帝許久。馮保失去了依靠,才覺得自己已然是窮途末路、大勢已去。而此時,江西道御史李植上疏彈劾馮保十二大罪狀。主要有徐爵與馮保挾詐犯法、收受賄賂、奢華貪腐等。我們知道,明神宗對馮保本來心有怨恨,后來在其他諸大臣的協(xié)助下,明神宗下令將馮保抄家、發(fā)配南京。

《酌中志·卷五》:“(馮保)謫死于南留都,葬于皇廠。林木森然,巍峨佳城……”

自古“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馮保在官場上可謂“小心翼翼”,但隨著權力的增大,欲望跟著膨脹,更何況他在目無皇權的這招棋上,注定是死局。

3

是個好太監(jiān),明朝三大政治弊端,廷仗,詔獄和宦官。封建時代三次宦官時代。東漢,唐代和明代。東漢和唐朝的宦官都達到了控制的皇帝的地步,而明代的宦官則是完全依附于皇帝的產(chǎn)。自古以來宦官風評都不高。明代更是如此。明代有兩個宦官評價頗高,一個是鄭和。另外一個就是馮保。

馮保(?-1583年),字永亭,號雙林,是隆慶和萬歷時期頭號大宦官,是司禮秉筆太監(jiān)和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馮保由于自幼撫養(yǎng)萬歷長大。所以得以在萬年初年成為內(nèi)宦第一人,馮保最值得稱道的是與張居正聯(lián)手擠走高拱。與張居正聯(lián)手形成外相內(nèi)相聯(lián)手。使得大明政權在萬歷初年出現(xiàn)中興局面。就個人而言,馮保有著較好的文化素養(yǎng),《清明上河圖》之所以能夠保留下來,和馮保有著莫大關系。后因張居正病逝,馮保被萬歷認為是張居正一黨,被放逐到南京后病死。

馮保這人很有文化,也很“男人”,沒有因為少了一個物件而變態(tài),馮保好音樂,善詩書,篤好琴書,頗有儒家風度,這不是附庸風雅,是實打?qū)嵉膶W問,《明史》稱贊他頗有“儒者風度”。小時候萬歷啟蒙和課本都是馮保教授和校的,如今看看水平也是不低?吹竭M士考卷,也感嘆現(xiàn)在的進士沒水平。要知道魏忠賢根本不識字。更為難得是的有政治頭腦,善理政務。知民間疾苦。

在就是馮保人不壞,比王振,魏忠賢,劉謹不知道高出多少倍,也比汪直和張永也強多了,與張居正聯(lián)手“攻擊”高拱更多的政治斗爭,而且還是以張居正為主,畢竟高拱不會和馮保搶職務、更關鍵是的馮;旧夏軌蚰芗s束其子弟,不敢肆惡,史載“都人亦以是稱之”。在教育萬歷的問題上。馮保還是很“嚴格”的,張居正曾進獻過一對白燕給小皇帝玩,馮保和張居正說,主上沖年,不可以異物啟玩好。無論他的目的怎樣,但行為是值得稱道的。

張居正和馮保是政治盟友,完全可以說,沒有馮保就沒有張居正的萬歷新政!張居正的變法新政的推行,馮保是幕后功臣。馮保的職位是萬歷朝的掌印太監(jiān),俗稱”內(nèi)相”。而張居正能坐上首輔的位置,全靠馮保的幫扶,張居正是外相。二人聯(lián)手自然國家政治推行方便。馮保對張居正最大作用就是,馮保是張居正獲得皇帝信任和政策延續(xù)的重要橋梁。他們二人之間存在良好的默契關系。馮保與張居正是一對政治盟友。

在張居正死后,萬歷歸政,馮保失去了政治盟友,也缺少了制約,萬歷把對張居正的怒火都發(fā)泄到了馮保的身上,萬歷皇帝令馮保回鄉(xiāng)養(yǎng)老,馮保被貶亡南京病死?偹懵涞蒙平K,馮保作為太監(jiān)能夠青史有名,而且不錯可謂難得。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4

政治家、音樂家、書法家,這樣閃亮亮的名頭被賦予一個太監(jiān),總覺得讓人匪夷所思,但我們必須承認,馮保卻恰恰就是這般耀眼的存在!

關于馮保如何被“一刀斬斷是非根”成為太監(jiān),現(xiàn)在已經(jīng)無從考證,我們只知道他是深州人,在嘉靖年間凈身進入皇宮。大明王朝比較重視太監(jiān)的教育問題,為此專門設立了內(nèi)書堂,選拔伶俐太監(jiān)接受教育,馮保就是在內(nèi)書堂接受了系統(tǒng)的教育,由此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功底。他不僅寫得一手好字,而且在音樂方面還有很高的造詣,簡直就是太監(jiān)中最靚的仔。

不過馮保的最高追求顯然不在文學藝術上,他和王振、劉瑾等太監(jiān)前輩們一樣,終極目標都是在政治上攀登頂峰,成為整個王朝的“內(nèi)相”,也就是太監(jiān)中的魁首: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在這個過程中,馮保遇到了極大的阻力,但也和著名的權臣張居正,結成了政治同盟。

話說馮保在嘉靖年間,就已經(jīng)嶄露頭角,成為太監(jiān)中的明星,等到嘉靖駕崩隆慶繼位,他已經(jīng)是提督東廠、御馬監(jiān)的大太監(jiān),后來又升任司禮監(jiān)的秉筆太監(jiān),距離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的位置只有一步之遙。但馮保在跨越這一步時,遇到了攔路猛虎,此人就是隆慶皇帝的心腹大臣高拱。高拱先是推薦了他的政治盟友、太監(jiān)陳洪,陳洪之后又推薦了太監(jiān)孟沖,這兩個人在資歷上都不如馮保,這讓馮保心中忿忿不平。

時間轉(zhuǎn)眼就到了隆慶六年,隆慶皇帝朱載垕因為長期服用chun藥,又十分熱衷于和后妃宮女們做身體交流,終于支撐不住了。他留下的遺詔是任命高拱、張居正和高儀三人顧命組閣,輔佐繼任的萬歷皇帝。高拱在三人中居首,擁有絕對的權力。

馮保憑借著萬歷皇帝“大伴”的身份,此時已經(jīng)升任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但他并沒有放下對高拱的怨恨,同時也深知如果不干掉高拱,他這個“內(nèi)相”的權力會始終受到打壓和限制。馮保要除掉高拱,就一定要有堅定有力的政治盟友,他選中了心中有野望的張居正。張居正恰恰和馮保面臨著同樣的問題,他要想成為內(nèi)閣首輔獨攬大權,就一定要做掉高拱。于是兩人一拍即合開始了倒高活動。

高拱這個人才華和眼光都不錯,但脾氣比較臭還是有名的大嘴巴,說話根本就不分場合、對象,一言不合就懟同僚,為此得罪了不少人。萬歷皇帝繼位的時候剛剛十歲,高拱對此憂心忡忡,他想表達自己首輔地位的重要,因此說道: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結果這句話被張居正這個政治高手進行了充分利用,指使馮保跑到太后那打小報告:拱斥太子為十歲孩子,如何作人主。

這兩句話的含義大不相同,按照張居正和馮保的說法,高拱已經(jīng)不把皇帝放在眼里了,認為皇帝根本沒資格做天下的主人。李太后、陳太后和萬歷皇帝聽信了馮保的誣告,內(nèi)心對高拱產(chǎn)生了極度的恐懼:高拱此言,難道是要選擇年長的藩王取萬歷而代之?

于是太后和皇帝先是召集大臣們,當面責備高拱擅權,眼中根本沒有皇帝,然后又發(fā)出圣旨當中宣布:今有大學士高拱專權擅政,把朝廷威福都強奪自專,通不許皇帝主專。不知他要何為?我母子三人驚懼不寧。高拱著回籍閑住,不許停留!

高拱就此徹底滅火,張居正順利登頂成了首輔,馮保也成了大權在握的權宦!

馮保雖然熱衷權勢和金錢,但和王振、劉瑾、魏忠賢之流卻不太一樣,在政治上始終支持張居正的改革措施,在生活問題上對萬歷皇帝要求也十分嚴格,有時候張居正這位帝師為了讓皇帝放松一下,送皇帝一些好玩意兒,馮保都出來阻止:你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會耽誤皇帝的學業(yè)!

馮保還因為萬歷皇帝沉湎娛樂活動,私下向太后去告狀,萬歷皇帝為此受到嚴厲斥責,并且被迫下了罪己詔,這讓萬歷皇帝十分羞愧,同時也在心理埋下了對馮保的怨恨種子!等到張居正病逝、萬歷皇帝親政,就開始對這個昔日的“大伴”下手了:將他貶斥到南京明孝陵附近種菜,直至終老。馮保雖然失去了權勢,但總算是得享天年。

有人用三個“絕對”評價馮保:絕對不是好人,也絕對不是壞人,更絕對不是男人!

喜歡請關注,圖片來源網(wǎng)絡侵權聯(lián)刪。

5

明朝自開國皇帝朱元璋廢除宰相后,即采用條旨(票擬)的政務處理體制。至明宣宗朱瞻基時期,朱瞻基下令,設置“內(nèi)書堂”,教導宦官們讀書,提高宦官的處理文書的能力,后來設立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

朱瞻基此舉是為了減輕皇帝處理政務的壓力,通過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設立,使內(nèi)閣的奏議得到快速處理,御批能夠盡快下達。當皇帝能控制朝廷,勤政務業(yè)時,這種方式無疑是快速高效的,但如果皇帝怠政或年幼無法處理政務時,就會形成宦官濫用權力的宦禍。

明朝時期的宦禍既是由此制度畸變發(fā)展而來。從宦官王振誘導朱祁鎮(zhèn)親征,導致“土門堡之變”,到明末太監(jiān)魏忠賢被稱“九千九百歲”,有明一朝慘遭宦官擅權攬政,深受其害。

(影視形象)

明代宦官馮保則是其中的特例,他歷經(jīng)嘉靖、隆慶、萬歷三代皇朝,官至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被稱為一代賢宦、太監(jiān)政治家。

馮保是河北深縣人,在嘉靖朝入宮,擔任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隆慶年間,在爭奪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時,因為內(nèi)閣首輔高拱的反對未能如愿。

此時的張居正是內(nèi)閣次輔,距離首輔之位是一步之遙。

馮保和張居正主動交好,為了掌印太監(jiān)和首輔之位聯(lián)手互動。

明穆宗駕崩時,張居正和馮保密謀,利用張居正起草皇帝遺囑的機會,寫入“司禮監(jiān)與閣臣同受顧命”的內(nèi)容。然后和萬歷生母溝通,罷免時任掌印太監(jiān),由馮保兼任。這樣馮保和首輔高拱、次輔張居正一起成為顧命大臣。

隨后張居正和馮保聯(lián)名上疏奏請萬歷生母為皇太后,討得歡心。馮保又多次在皇太后面前訴說首輔高拱的不是,終將首輔高拱罷黜,張居正出任首輔。

(影視形象)

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馮保和內(nèi)閣首輔張居正互為犄角,相互支持。馮保全力支持張居正改革,改變了明朝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惡斗不斷、內(nèi)外不睦、虛耗國力的政治格局,推行“一條鞭”法,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裁減冗員,減少支出,使大明政權出現(xiàn)復蘇的局面。

馮保有很高的文化修養(yǎng)。他在司禮監(jiān)任上刻了許多書,如《啟蒙集》、《四書》、《書經(jīng)》、《通鑒直解》、《帝鑒圖說》、《經(jīng)書音釋》等,直至崇禎年間,還在宮中流傳。

馮保書法頗佳,他收藏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在上面題跋,自署官稱“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兼掌御用監(jiān)事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

馮保還是音樂家,通樂理、擅彈琴。他親手制作的琴,被當時的人當作寶貝來收藏。

馮保雖然識大體,明事理,沒有擅權攬政,但也是貪財好貨。張居正為了維持和他的關系,送給馮!捌邚埫、九顆夜明珠、珍珠簾五副、金三萬兩、銀二十萬兩!

(影視形象)

馮保在政治上是頗有遠見的,識大體,明事理,但又是不擇手段,貪財好貨,身上帶著濃重文人氣息的儒者。我以為,評價歷史人物應看他對國家民族的貢獻,而不是道德規(guī)范。

6

1馮保是明代一個頗有爭議的太監(jiān),作為一個權勢熏天的大太監(jiān),他頗識大體,主動聯(lián)手張居正,改變了有明一代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惡斗不斷、內(nèi)外不睦、虛耗國力的政治格局;使得張居正政令所至,暢通無阻;全力以赴、大刀闊斧地推行改革。新政“考成法”、“一條鞭法”,成效卓著地開創(chuàng)了萬歷新政的新局面,也造就了大明王朝最富庶的十年。

2.馮保學識不凡,頗有文人風骨。他在好友張居正的規(guī)勸與引導下,一刻不敢或忘自己的職責。對待神宗皇帝,他既是一名忠仆,又像一位嚴師。時刻督促著新皇進步(朱翊鈞幼年時曾一度醉心于書法,就是受到他的影響)。他混跡深宮數(shù)十年,深明“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明知天威不可觸犯,但是為了報答李太后的知遇之恩,絲毫不計較個人得失。最終,他也因此遭到皇帝的忌恨,落得個抄家貶謫,老死江南的下場。

3.馮保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萬歷新政的一等大功臣,同時也是一名奸詐弄權的大貪官。包括《明史》在內(nèi)的諸多正史記載:他因泄私忿陷害高拱,還假傳圣旨“司禮監(jiān)與內(nèi)閣同受顧命”。他“貪財好貨”,曾經(jīng)接受張居正“七張名琴、九顆夜明珠、珍珠簾五副、金三萬兩、銀二十萬兩!钡荣V賂。他花費巨款,給自己建造生壙。在北京和河北深縣(今衡水市)的老家,分別建造了兩座叫做“雙林寺”的家廟。而在他的手上,各種賣官鬻爵的事也時有發(fā)生。

4.馮保是一個老謀深算、頗有見第的政治掮客;又是一個矛盾重重,身上帶著濃重文人氣息的儒者。(《明史》稱贊他頗有“儒者風度”)




7

如果要給馮保一個評價的話我認為是一個有文化修養(yǎng)的太監(jiān)政治家,他不是一個絕對的忠臣和好人,也不是一個絕對的逆臣和壞人。為什么這么說呢?

1、馮保作為一個權勢熏天的大太監(jiān),他頗識大體,主動聯(lián)手張居正,改變了明朝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惡斗不斷、內(nèi)外不睦、虛耗國力的政治格局;使得張居正政令所至,暢通無阻;全力以赴、大刀闊斧地推行改革。新政“考成法”、“一條鞭法”,成效卓著地開創(chuàng)了萬歷新政的新局面,也造就了大明王朝最富庶的十年。同時他也是一個相對的好人,比如萬歷四年(1576年)五月,馮保會同三法司進行全國“大熱審”,平反昭雪了許多冤獄。

2、正如所有的太監(jiān)都逃不了貪財?shù)拿\一樣,馮保同樣貪財,比如他曾經(jīng)就接受過張居正“七張名琴、九顆夜明珠、珍珠簾五副、金三萬兩、銀二十萬兩的賄賂。后來他又花費巨款,給自己建造了生祠,當時的張居正還寫了《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馮公預作壽藏記》,對他歌頌不已。明神宗曾賜象牙圖章與馮保,內(nèi)刻“光明正大”、“爾惟鹽梅”、“汝作舟楫”、“魚水相逢”、“風云際會”,更“直以宰相待之”(《萬歷野獲編補遺》卷一)。后來,馮保更加驕橫,即使皇帝有所賞罰,馮保不開口,誰也不敢執(zhí)行。

3、作為太監(jiān)群體中的另類太監(jiān),他又是一個有些很高文化修養(yǎng)的人。他在司禮監(jiān)任上刻了許多書,如《啟蒙集》、《四書》、《書經(jīng)》、《通鑒直解》、《帝鑒圖說》、《經(jīng)書音釋》等,直至崇禎年間,還在宮中流傳。他的書法頗佳,通樂理、擅彈琴,并造了不少琴,“世人咸寶愛之”(《酌中志·卷五》)。

8

1、馮保作為一個權勢熏天的大太監(jiān),他頗識大體,主動聯(lián)手張居正,改變了明朝宦官集團與文官集團惡斗不斷、內(nèi)外不睦、虛耗國力的政治格局;使得張居正政令所至,暢通無阻;全力以赴、大刀闊斧地推行改革。新政“考成法”、“一條鞭法”,成效卓著地開創(chuàng)了萬歷新政的新局面,也造就了大明王朝最富庶的十年。同時他也是一個相對的好人,比如萬歷四年(1576年)五月,馮保會同三法司進行全國“大熱審”,平反昭雪了許多冤獄。

2、正如所有的太監(jiān)都逃不了貪財?shù)拿\一樣,馮保同樣貪財,比如他曾經(jīng)就接受過張居正“七張名琴、九顆夜明珠、珍珠簾五副、金三萬兩、銀二十萬兩的賄賂。后來他又花費巨款,給自己建造了生祠,當時的張居正還寫了《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馮公預作壽藏記》,對他歌頌不已。明神宗曾賜象牙圖章與馮保,內(nèi)刻“光明正大”、“爾惟鹽梅”、“汝作舟楫”、“魚水相逢”、“風云際會”,更“直以宰相待之”(《萬歷野獲編補遺》卷一)。后來,馮保更加驕橫,即使皇帝有所賞罰,馮保不開口,誰也不敢執(zhí)行。

3、作為太監(jiān)群體中的另類太監(jiān),他又是一個有些很高文化修養(yǎng)的人。他在司禮監(jiān)任上刻了許多書,如《啟蒙集》、《四書》、《書經(jīng)》、《通鑒直解》、《帝鑒圖說》、《經(jīng)書音釋》等,直至崇禎年間,還在宮中流傳。他的書法頗佳,通樂理、擅彈琴,并造了不少琴,“世人咸寶愛之”(《酌中志·卷五》)。

9

中國自古至今都是信仰祖宗,祭拜祖宗。年輕時要努力工作光宗耀祖,要結婚傳宗接代,死后要認祖歸宗。

太監(jiān)是一個特殊的職業(yè)群體,因為各種原因投身于此。不能傳宗接代,不能認祖歸宗,稍微有點身份的都看不起他們,他們只能活自己。因此大多數(shù)太監(jiān)為了生存,生活的更好,貪財,弄權,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和明代的同行們比起來,馮保是個非常奇特的太監(jiān)——奇特得不像個太監(jiān)。

大多數(shù)的太監(jiān)是不認字或者只能認少數(shù)字而他在司禮監(jiān)監(jiān)刻了《啟蒙集》、《帝鑒圖說》、《四書》等很多書。而且還是著名的音樂家,擅長演奏多種樂器,此外他還喜歡繪畫,時常也搞點收藏。 萬歷六年,馮 保收藏《清明上河圖》在上面題跋,自署官稱“欽差總督東廠官校辦事兼掌御用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講述曾于御前待奉皇帝時見到此畫。他對《清明上河圖》的畫工大加贊賞,視之為“比隋珠和璧還要珍貴的東西”。


政治上他跟張居正合作搞垮了高拱,并協(xié)助張居正進行改革,一條鞭法,考成法等等。確實給當時的明朝帶來了復興的希望。但也是權力讓他沖昏了頭腦。

慈圣太后遇帝嚴。保倚太后勢,數(shù)挾持帝,帝甚畏之。時與小內(nèi)豎戲,見保入,輒正襟危坐曰:“大伴來矣!彼菍O海、客用為乾清宮管事牌子,屢誘帝夜游別宮,小衣窄袖,走馬持刀,又數(shù)進奇巧之物,帝深寵幸。保白太后,召帝切責。帝長跪受教,惶懼甚。

在太后歸政,張居正死后,他徹底沒了依靠,后輩太監(jiān)們也想上位就給長大的小皇帝說他壞話,錯誤的教育方式遭到皇帝的忌恨,最終這個充滿爭議的太監(jiān)政治家落得個抄家貶謫,老死江南的下場。

10

馮保是一個很有政治頭腦的宦官,和張居正相互支持,為張居正新政的實施做出了很多的貢獻!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