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雅克薩之戰(zhàn)的俄軍武器談不上有多厲害,十七世紀的火器能有多厲害?

清軍和俄軍一共打過兩仗,第一次雅克薩之戰(zhàn)時,俄軍與清軍用的都是鳥槍,雙方都需要一個支架來托起槍才能瞄準,不過俄軍用的支架是戰(zhàn)斧,所以俄軍的鳥槍手可以發(fā)動沖鋒,用白刃戰(zhàn)殺退清軍。這使得清軍在短兵相接的時候被俄軍吊打。然而雅克薩畢竟離沙俄的歐洲大本營太遠,缺乏重武器,所以當清軍搬出大殺器神威大將軍炮后(清軍的殺手锏),俄軍立馬就被炸懵逼了。

第二次雅克薩之戰(zhàn),此時俄軍的武器才算是領先了清軍。當時俄軍已經基本上完成了火繩槍到燧發(fā)槍的換代,八百多支槍里面有七百多支燧發(fā)槍。這種燧發(fā)槍不僅射程遠,而且更加機動靈活,射速也領先鳥槍,打得清軍鳥槍手潰不成軍。不過還是老問題,俄軍沒有足夠多的重武器,當清軍的神威大將軍炮出馬后,什么問題都擺平了。

說到這里很多人應該都看出來了。這兩次戰(zhàn)爭本來暴露出了清軍火繩槍落后的問題,但是由于清軍有大炮鎮(zhèn)場子,每次都是拿大炮解決俄軍。所以清軍從這兩次戰(zhàn)爭中悟出的道理不是改進鳥槍,而是造更多的大炮。

這里注意了,清軍領悟的道理是“制造更多的火炮,不是制造更多的先進火炮”。

清朝和沙俄簽訂《尼布楚條約》后,準噶爾又殺到了喀爾喀蒙古(外蒙古)。其實當時準噶爾兵所持有的火器是比清軍要先進一些的,幾乎都是俄制的燧發(fā)槍。

但是,由于噶爾丹入侵喀爾喀時,他的侄子策旺阿拉布坦把他的準噶爾老窩給端了。這就導致噶爾丹無家可歸,只能率三萬人與清軍十萬大軍火拼。最后兩次大戰(zhàn)下來,噶爾丹都是因為兵力劣勢才被清軍打敗。

▼清軍與準噶爾軍用火器對射▼

雍正九年(1731年)五至六月,清軍發(fā)動了一場偷襲準噶爾老巢的戰(zhàn)爭。這一戰(zhàn)在歷史上被稱作“博克托嶺、和通泊之戰(zhàn)”。

在這一戰(zhàn)中,清軍一萬八旗兵被全殲,損失慘重。戰(zhàn)后,清軍這才意識到自己的武器裝備太落后了,開始改進火器裝備。

但是,清軍換裝的學習對象是準噶爾。這就很搞笑了。

試想一下,準噶爾的火器是從哪來的?是從沙俄進口的。那沙俄的火器是從哪來的?是從西歐仿制而來的。

這也就是說,如果西歐是祖師爺,那么沙俄就是師傅,準噶爾是徒弟。清軍按照準噶爾的火器水平換裝,只是人家徒孫的水平。

不過,清軍好歹是換裝了,開始引進和仿制準噶爾人使用的重型火繩槍。乾隆皇帝繼位后,清軍基本全部換裝了這種裝備。雖然這種火繩槍并不先進,甚至落后于西方國家一百年,但是相較于和通泊之戰(zhàn)前,清軍使用的明朝鳥槍還是有很大進步的。

▼換裝了重型火繩槍的清軍▼



到了乾隆時期,清軍與緬甸大戰(zhàn)四次,當時緬甸土著士兵使用的是英制燧發(fā)槍,而清軍依然是老玩意。

看武器都知道,清軍比緬甸落后。但是由于緬甸士兵的素質不行,發(fā)揮不出英制燧發(fā)槍的優(yōu)勢,沒有打醒清軍。而當清軍搬出壓箱底的大炮后,立即就能扭轉戰(zhàn)場頹勢。所以清軍一直到十八世紀時,仍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武器落后問題,依然迷信火炮,陷入了瘋狂造炮,利用數(shù)量取勝的惡循環(huán)。

這一點很好理解,緬甸軍隊的英制燧發(fā)槍在戰(zhàn)場上并沒有起到致勝作用,而清軍的火炮能起到決勝作用。所以清軍也就不愿意浪費錢換裝當時最先進的燧發(fā)槍。



清軍不愿意花錢更新裝備,那當時的歐洲國家呢?由于當時歐洲國家拿破侖戰(zhàn)爭和工業(yè)革命的影響,軍事技術有了一波從量變到質便的進化。

十七世紀初,歐洲發(fā)明了線列戰(zhàn)術;

十八世紀初,英國軍隊發(fā)明了刺刀;

十八世紀末,拿破侖將炮兵的地位上升為了戰(zhàn)略兵種;

1840年時,也就是在英國發(fā)動鴉片戰(zhàn)爭的同一年,普魯士軍隊裝備了史上第一款后膛槍;

人家在大步流星的往前沖,清軍依然在原地踏步。

不過,還是要實事求是的說。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英軍的火力還沒有對清軍形成碾壓的優(yōu)勢。

因為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清軍的火炮和火繩槍雖然落后,但是數(shù)量多。當時清軍一共裝備有11萬門炮,26萬支火槍。雖然其中絕大多數(shù)都是破爛玩意。但是數(shù)量大,英軍也吃了不少苦頭。

那么,既然當時清軍的火力相比于英軍,還沒有到被碾壓的程度。為什么清軍的戰(zhàn)果卻是一塌糊涂的呢?

這是因為,清軍的肉搏戰(zhàn)不行。在長達兩年的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中,清軍在肉搏戰(zhàn)當中打不贏英軍,每每都被英軍虐。所以最后才輸?shù)靡凰俊?/p>



其實只要翻閱一些老資料就能發(fā)現(xiàn),清軍當時并不是拿著大刀長矛與英軍在作戰(zhàn)。清軍也是拿著火槍、火炮和英軍對射。雖然火力要差很多。

但是,很快英軍就發(fā)現(xiàn)了清軍存在士氣低落的問題。于是,從虎門之戰(zhàn)開始,英軍在投入戰(zhàn)斗后,直接就以火炮掩護加步兵登陸肉搏的作戰(zhàn)方式,向清軍發(fā)動白刃沖鋒戰(zhàn)。清軍見到英軍沖鋒,一般都是還有沒有接上短兵,就會一哄而散。

比如虎門之戰(zhàn),英軍先是轟擊清軍炮臺。遭到清軍的火炮還擊后,便等待海水漲潮,用步兵沖擊炮臺。一個圍攻,炮臺上的清軍就逃的沒影子了。

另外,清軍當時的后勤能力極差,根本集結不起大兵團。英軍只有兩萬人,但是每次遭遇清軍,人數(shù)都比清軍多。

火力沒人家強,白刃戰(zhàn)也不敢玩命,兵力也比人家少。這仗還怎么打?(這三點恰恰就是清軍在雅克薩戰(zhàn)勝俄軍的原因)


所以,清軍的落后,并不是單單的武器水平的落后。清軍和英軍的較量,完全是一個古代國家和近代化國家的較量。

至于說,為什么清軍在見識到沙俄先進的燧發(fā)槍后,不愿意仿制呢?

這個原因很簡單。縱觀整個康雍乾三世,清朝沒遇到過任何一個體量和軍事實力能與它匹敵的對手。因此,即使清軍的武器已經老舊,但清朝憑借龐大的體量也足以局部碾壓任何一個對手

當時歐洲的火槍并沒有在戰(zhàn)場上對清軍形成碾壓優(yōu)勢。清軍的火槍不行,但是架不住清軍的炮多。每每當步兵扛不住了,清軍就會搬出大炮救場。這就導致清軍對火槍的重視程度越來越低,對火炮的迷戀程度也越來越高

到了鴉片戰(zhàn)爭時期,清軍對火炮數(shù)量的迷戀程度已經達到了不重技術,不重質量,只看數(shù)量的毛病。并且,由于迷戀火炮,更滋生了軍隊不愿近戰(zhàn)的毛病。

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后,清政府終于意識到了火器的威力,開始大量進口先進的武器。清軍也開始裝備洋槍洋炮。

清軍不敢白刃戰(zhàn),后勤落后的毛病依然沒有改變。中法戰(zhàn)爭和甲午戰(zhàn)爭時,法軍和日軍只要發(fā)動沖鋒,清軍就有崩盤的可能性。一支近代化的軍隊不敢“刺刀見紅”,裝備再先進的武器又有什么用?

最佳貢獻者
2

答:這事兒,就得先替大清朝“正個名”:清軍在雅克薩之戰(zhàn)里,見識了西方先進武器不

假,但誰說大清“沒重視”這事兒?



一場打出東北邊境近二百年和平的雅克薩之戰(zhàn)里,冰天雪地里的清軍,重兵圍困沙俄盤踞的雅克薩城。而對這一仗里,俄軍先進的火器裝備,開打前的清王朝就有心理準備,還專門調來了擅長防御火槍射擊的林興珠藤牌軍,但即使這樣,俄軍強悍的火槍武器,還是給清軍留下了深刻印象。尤其體會極深的,就是俄軍的火槍。

當時清軍和俄軍之間,裝備差距最大的環(huán)節(jié)就是火槍:清軍第一次圍攻雅克薩城時,城里的俄軍就擁有300多支火槍。第二次圍攻戰(zhàn)里,城內八百五十名俄軍,火槍裝備竟多達九百五十多支。反而兵力數(shù)倍于敵人的清軍,僅擁有一百多支火槍。也正是敵人這兇悍的火槍射擊,使得擁有優(yōu)勢火炮的清軍,在攻城戰(zhàn)里一次次受挫,不得不采取長期圍困的戰(zhàn)略,以艱苦的圍困戰(zhàn),最終打贏這場戰(zhàn)役,簽訂了奠定東北和平的《尼布楚條約》。



而在這場艱苦鏖戰(zhàn)后,對于沙俄火槍的殺傷力,清軍真的沒重視?恰恰相反,清軍其實高度重視。特別是當時的清王朝,北方還面臨著與準噶爾的激戰(zhàn)。弓強馬快的準噶爾不同于先前的蒙古部落,他們除了有強大的騎兵軍團外,更憑借強大的手工業(yè)(主要學習沙俄),組建了兇悍的火槍部隊。所以在雅克薩吃了火槍大虧的清軍,火槍裝備也不斷更新。

也正是從雅克薩之戰(zhàn)起,清軍的火槍裝備比例不斷提高,火槍性能也不斷升級,戰(zhàn)術更是日新月異。雅克薩之戰(zhàn)五年后,即1691年時,康熙皇帝就在先前“漢軍火器營”的基礎上,增設了“八旗火器營”,清軍還在是年的閱兵里,演示了“連環(huán)槍式”等多種火槍齊射戰(zhàn)術,戰(zhàn)術水準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到雍正年間時,清軍的火槍裝備已經向各省普及,沿海各省駐軍的火槍裝備比例,已經占到了三成以上。這個裝備率,已經遠遠超過了明代的水平。



火槍的裝備也是日益更新改進。特別是雍正年間時,面對裝備兇悍土耳其火槍的準噶爾騎兵,清王朝也見招拆招,迅速引進仿制,以本土強大的軍工力量,升級出更輕便威力更兇悍的“贊巴拉克鳥槍”(清朝人也稱之為“大鳥槍”)。清王朝能夠歷經康雍乾三代,徹底平定準噶爾叛亂,捍衛(wèi)西北的領土完整。這不斷升級的“大清火槍”,就是背后英雄。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清王朝的火槍,曾經如此兇悍,那為什么后來卻停滯不前,以至于近代時慘遭痛打呢?

首先一個原因,應該說“聰明沒用在正處”。大清火槍不斷升級不假,甚至鴉片戰(zhàn)爭前夜,還在不停進步。但這類“升級款”的火槍,基本都是“御用火槍”,即“特供”大清皇帝們玩樂的槍械。比如“雍正御用花交槍”“乾隆御用準正神槍”“乾隆御用奇正純槍”“乾隆御用應手槍”等。這類“御用火槍”,不但性能先進,射程射速殺傷力都是同時代一流,且做工也相當精美,至今被視為名貴收藏品,動輒在國際收藏品市場拍出高價。



另外還有特供皇家子弟耍完的各類“特制火槍”,比如“花奇槍”“花線奇槍”等槍械,都是大清皇子們的最愛,性能也遠好于清軍裝備的火槍。清代皇室許多名人,也都是玩槍的高手。比如嘉慶的兒子旻寧(道光皇帝),做皇子時就是神槍手。嘉慶年間天理教奇襲皇城,危機時刻就是旻寧手起槍落,連續(xù)擊斃天理教首領,這才有驚無險保住了皇城。全程精彩表現(xiàn),堪比槍戰(zhàn)大片。

以這個意義說,一直到鴉片戰(zhàn)爭前,大清“造槍”的水平都不差?删退闼皆俸糜秩绾?這么好的槍械,主要都用來供皇家打靶打獵,造的再好也不過是玩物,于國防建設半點用都沒有。

而第二個重要原因也正在于此:比起越發(fā)突飛猛進的皇家用槍來,清王朝的軍用火槍,從雍正年間至鴉片戰(zhàn)爭前,卻是越造越爛。



如果說雍正帝在位時期,是清王朝“造槍”的一大高峰期,那么隨著乾隆年間成功平定準噶爾叛亂,清王朝的“火槍事業(yè)”,也迅速轉入了低谷。一方面是乾隆皇帝大規(guī)模的“修訂四庫全書”運動,使大批軍工科技圖書遭到焚毀,“造槍”技術也因此停滯不前。除了“特供”皇家的槍械外,軍用槍械也就一代比一代爛。外加清王朝腐敗加劇,就算再好的技術,偷工減料也成風,槍械質量也就每況愈下。

比如乾隆年間的名將?蛋簿驮鴩@息,清軍的火槍水平,不但一代比一代質量爛,而且“所見槍靶,一經磕擊,即有損壞”。到了鴉片戰(zhàn)爭前,情況就更糟,清朝沿海駐軍的火槍,有的竟然一百五十多年都沒有更換過,成了名副其實的“老槍”。而且就這類老槍,性能竟比新槍靠譜。鴉片戰(zhàn)爭時,清王朝臨時趕制的火槍,性能竟一支賽一支坑,新造的火槍“槍身長出尺許,配操不能便”,工藝水平常見嚴重不合格。

如此毛病,說起來,那真不是“不引進”“不學習”的事兒。鴉片戰(zhàn)爭打到這么慘,只怪清王朝封閉,那更是找錯了病因;饦尩谋澈,不止是保守的腳步,更是積弊已久的王朝頑癥。這,卻是比戰(zhàn)場勝敗,更值得思考的事兒。

參考資料:郭曄旻《雅克薩大捷與帝國的沉淪》、張建《火器與清朝亞洲內陸邊疆之形成》、毛憲民《清代火槍述略》、《清代諸帝與御用火槍》、茅海建《天朝的崩潰》

作者:我方團隊張嵚

3

這個問題問得好。

清朝早就知道火器厲害,一直非常重視火器的裝備。但是鴉片戰(zhàn)爭時,武器裝備卻落后西方兩百年!為什么?就是因為清朝初期在與周邊的戰(zhàn)爭中一直打勝仗,自以為自己的火器天下無敵,根本沒有意識到早已落后于時代。

第一,清廷不是傻子,也不是落后無知的蠻夷,他們善于引進先進武器裝備。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清朝初年的軍隊就是野蠻落后,只會騎馬射箭。后期的清軍就是腐朽落后,戰(zhàn)無不敗。其實不然,清軍一直很重視武器裝備的質量。特別是對火器,越來越依賴。

清軍的火槍兵

在努爾哈赤的年代,清軍主要依靠重甲和騎射。幾乎沒有火器。但是在與明軍的戰(zhàn)爭中,清軍認識到了火器的威力。下定決心大力發(fā)展自己的火器部隊。通過繳獲明軍的槍炮,自己鑄造火器,收編明軍的降兵降將,到皇太極時期,清軍已經建立起一支東亞地區(qū)最強大的火器軍隊,其質量和數(shù)量都已經遠超明軍。

入關以后,清軍連年征戰(zhàn),火器的比重不斷上漲。到鴉片戰(zhàn)爭的時候,清軍火器比重普遍已經達到了40%左右。幾乎到了離開火器就不能打仗的地步,完全喪失了近身肉搏的能力。很多關于鴉片戰(zhàn)爭的記載都提到,當清軍與英軍用火槍火炮互相射擊的時候,清軍還能勉強支撐。當英軍發(fā)起沖鋒,清軍直接就會崩潰。

鴉片戰(zhàn)爭以后的幾十年,清廷認識到武器裝備的巨大差距。立即開始引進西方先進武器。從后膛槍到管退炮,從機關槍到鐵甲艦,乃至于飛艇無線電,清軍的裝備一直走在東亞的前沿。甚至于很多先進武器,西方軍隊都還沒有裝備,清軍就已經裝備了。如果你看過中日甲午戰(zhàn)爭中,清軍的巨炮,你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比半個世紀以后我,軍的火炮還要先進的多。說實話,我,軍當時如果有這些巨炮,早把小日本打跑了。

甲午戰(zhàn)爭中清軍巨炮

第二,清軍長期稱霸東亞,沒有及時認識到自身的落后。

我們前文說了,清軍其實很重視火器。那它為什么還那么落后呢?原因就是清軍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落后了。

鴉片戰(zhàn)爭以前的一百多年,清軍一直在打仗。要命的是,他們一直在打勝仗。一個失敗者,很容易反省自身的缺陷。而勝利者,很少有人主動反省。他們總是總結經驗而不是教訓。甚至會把自身的錯誤當做是成功地經驗!

在雅克薩與沙俄的戰(zhàn)爭中,清軍的火繩槍明顯落后于沙俄的燧發(fā)槍,但由于清軍的數(shù)量優(yōu)勢和眾多的火炮,最終清軍獲勝。獲勝了,誰還在乎怎么勝的呢?

駱駝上馱的火炮

在與準格爾的長期戰(zhàn)爭中,清軍多次領教準格爾先進的燧發(fā)槍和火炮的威力。但最后還是憑借著數(shù)量優(yōu)勢獲勝。

在與緬甸的戰(zhàn)爭中,清軍第一次被先進火器打痛。1762年到1769年,由于緬甸不斷騷擾邊境。清軍先后四次發(fā)動對緬甸的戰(zhàn)爭。雖然最后以緬甸求和而告終,但清軍損失慘重。特別是緬甸裝備的燧發(fā)槍,給清軍造成了重大威脅。

一些參加過清緬戰(zhàn)爭的將領,目睹了部分緬兵所持火器威力之大,有感自身的火器技術落后。返回后曾上書乾隆帝,提議向西方購置先進的槍支,雇傭西方軍事技術人員,仿制槍支,增強自身國力。但乾隆未予以重視。

為什么乾隆不重視呢?因為他沒有到前線,沒有切身體會。他一直偏執(zhí)的認為清軍自己有火器,而且火槍不如火炮,而清軍有很多很多火炮。另外,八旗騎兵在緬甸戰(zhàn)爭中表現(xiàn)突出,給乾隆造成了錯覺,以為騎兵還是戰(zhàn)場的主宰。

總而言之,鴉片戰(zhàn)爭以前,清軍在與周邊的一系列戰(zhàn)爭中,都取得了勝利。清廷完全沒有認識到清軍武器的落后。它不了解西方的先進武器已經發(fā)展到了何種地步,它也沒有革新軍事技術和戰(zhàn)略戰(zhàn)術的動力。就在這樣的渾渾噩噩中,帝國主義的堅船利炮,來了!

4

對于清軍來說不需要引進這些所謂先進燧發(fā)槍的,因為清軍有紅夷大炮。

在第二次雅克薩戰(zhàn)爭中,沙俄的燧發(fā)槍第一次進入了和清軍之間的戰(zhàn)場。清軍也不是你想象的使用的大刀弓箭,而也是部分裝備了鳥銃之類的火繩槍。結果被沙俄的軍隊一頓猛揍,七葷八素。關鍵時刻就紅夷大炮上場,就徹底扭轉戰(zhàn)局了。

沙俄的軍隊本身人數(shù)少以外(只有800人,清軍有2000多人),關鍵是缺乏重武器,火炮最多的時候也只有十幾門,是無法和清軍當時裝備紅夷大炮相媲美的。自從孔有德教會了女真人使用紅夷大炮,這一直都是絕對的戰(zhàn)場屢試不爽的利器。所以整個清朝200多年間,改良的火炮共自行生產和海外引進了數(shù)10萬門。一直到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清軍擁有近11萬門火炮,但是除了后來大規(guī)模購買的海防炮以外,大都是處于17世紀水平的。

所以幾乎整個清朝后來很多戰(zhàn)爭的模式就是,實在不行就用炮轟。平三藩如此,收臺灣如此,攻打準噶爾也是如此。所以有為數(shù)眾多的大炮,清軍是不需要燧發(fā)槍的。

但是在雍正9年(1731年)和準噶爾的“和通泊之戰(zhàn)的慘敗,最終導致了雍正下狠心進行了軍事改革。

“和通泊之戰(zhàn)”,靖邊大將軍傅爾丹的一萬精銳,最終戰(zhàn)損7200多名士兵,13個高級將領。此戰(zhàn)使得大清和準噶爾形成了相持態(tài)勢。此戰(zhàn)失利,讓雍正大為震怒,因此痛定思痛,下狠心進行了改革。

在這場改革中,針對火繩槍進行了技術革新。其實母版就是準噶爾士兵使用的從奧斯曼帝國舶來的一種更為先進也更大的火繩槍,叫贊巴拉克火槍。雍正下令自行仿造,結果1年的時間就生產了1萬多支。這就是后來清朝一直用到鴉片戰(zhàn)爭時期的主要類型的火槍,我們通常叫它“抬槍”,也被稱為“大清神器。這種槍在18世紀可以與當時世界上先進的槍械媲美了,因為它不但解決了一般火繩槍的防水的問題,關鍵是射程高達400步以上。

“抬槍”成為“大清神器”,要感謝雍正之外,還要感謝另一個人那就是十四阿哥胤禵。因為仿制這種槍的第一代技術就是他當“撫遠大將軍王”期間,先行試水的。

他曾經生產了300支留在了甘州,準備后續(xù)使用到戰(zhàn)場的。但是后來回去奔喪之后就被軟禁了,也一直再未踏入戰(zhàn)場。

但即便如此,從“抬槍”這種武器也可以看出來一個問題,清軍求的是火力大而猛,可以壓制住敵人,而不是求的精而準。

一直到二戰(zhàn)期間,我們的民間抗日武裝還在用“抬槍這玩意,只不過可能自行生產的,工藝水平低,樣式、性能、射程還不如雍正那會呢,據(jù)說一次只能裝一粒彈,要兩個人抬,卻只能射30米左右,關鍵是沒膛線。《亮劍》里面其實就出現(xiàn)過,樣子不好看。

但是很可惜,此后一直到洋務運動,清朝幾乎再也沒有在槍械上進行過改革。

而是又再次陷入了雅克薩的旋渦之中,就是更大規(guī)模地依賴火炮,造了更多的火炮。直到鴉片戰(zhàn)爭的時候才突然發(fā)現(xiàn),就連火炮也早已落后于世界了。

但其實武器上的落后并不可怕,因為就如雍正一下令,清軍就能立即仿造出趨于世界先進的槍械。到了洋務運動期間,我們的也能自行生產出漢陽造。

關鍵可怕的在于第一次雅克薩之戰(zhàn)暴露出來的問題,一直沒有被清軍重視。

那就是第一次實際上沙俄的哥薩克士兵并不是在裝備上贏了清軍,而是用斧頭和兵刃打贏了清軍。這個問題到了鴉片戰(zhàn)爭的時候,就顯得格外明顯,曾經以白刃戰(zhàn)聞名的清軍面對刺刀卻慫了。




文/炒米視角

原創(chuàng)首發(fā),歡迎關注或吐槽

5

其實我們對清朝的歷史有一個誤區(qū)。

比如說西方以艦船巨炮撕開了中國的門戶,又說中國長期落后于世界,說對也不對,說不對的原因,大家可以參考北洋水師,當時的北洋水師擁有世界上極為先進的戰(zhàn)艦,戰(zhàn)力世界第九,亞洲第一,還曾到日本耀武揚威過,以至于日本人的神經過了敏,小孩們都組織起來玩打鎮(zhèn)遠的游戲,日本國上到天皇,下到普通百姓都捐錢捐物給海軍買軍艦要求戰(zhàn)勝中國。

那么為什么又說不對呢,其實也就是清朝的武器,要說從明朝后,其實并不落后,但漸漸的落后了原因并不是說他們不知道西方武器的厲害,而是他們認為對他們來說,最厲害的是老百姓,他們怕老百姓。

為此他們不惜讓中國成為落后于世界的榜樣,

先從千古一帝,圣祖康熙來說

要說他名不符實,也不盡然,康熙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然而就是他太聰明了,聰明反被聰明誤,滿清憑弓馬之利入主中原,便想著弓馬嫻熟不易,火器操作卻易,一旦漢人懂得了操作火器,會輕易毀掉了他們的江山,所以干脆就直接就禁止火器,他自己會幾何學這種炮兵的學問,還有人發(fā)明原始的連發(fā)槍,然而康熙自己的學問都是自己玩的,從來不往國內推廣,而連發(fā)槍的發(fā)明者更是被他流放致死,康熙這人的目地也是,武力必須由滿人掌握的狹隘民族主義思想,生怕漢人起來反抗,而他的后任也都是如此。

而整個滿清一朝對于火器的認識其實也都差不多,他們不是不知道熱兵器的厲害,只是他們認為熱兵器這種易于操作的武器會抵消掉他們弓馬嫻熟的優(yōu)勢,他們寧愿老百姓成為順民,成為奴隸,不會反抗自己,他們自己懂得科技,去不去推廣科技,最終害了自己,這就是滿清的統(tǒng)治者最為短視之處。

6

雅克薩時候清朝就領會了西方火器的厲害?你是在搞笑呢吧,雅克薩之戰(zhàn)不可一世的哥薩克們被清軍的火炮轟成狗。根據(jù)《俄國人在黑龍江》一書,兩次雅克薩之戰(zhàn)清軍均用大炮猛轟城市,把俄國人轟慘了,俄國人還稱贊清軍的炮擊令人驚懼。
第二次雅克薩之戰(zhàn),由于俄國人構筑了棱堡,清軍無法通過強攻攻破,因此改強攻為圍困,并架起大炮猛轟城市,打死了頭目托爾布津,而且俄國人僅剩六十余人?破找幌,棱堡即便是在同時代得歐洲都是要通過圍困攻克。

所以題目的描述分明是在胡說,但是清朝引進西洋火器了沒有?答案是必然的。

首先看一下《清圣祖實錄》中關于西洋炮的論述:

定遠平寇大將軍和碩安親王岳樂疏言,逆賊吳三桂,聞臣進取長沙,必固守要害。非綠旗兵無以搜其險阻。非紅衣礟不能破其營壘。提督趙國祚久在行間,熟練火器。兼統(tǒng)綠旗兵三千。屯墾都督陳平,有兵二千。乞俱令隨臣進討。其廣東送來紅衣礟甚重。路險難致。西洋礟輕利,便于運動。乞發(fā)二十具為攻剿之用。上諭:剿滅逆賊,平定湖南,俱賴安親王。練習宿將,及精兵、火器、俱不可闕。提督趙國祚、都督陳平并所屬官兵,悉依安親王所請。南懷仁所造火礟,著官兵照數(shù)送至江西,轉運安親王軍前。王不必待礟到始行。亟由吉安,或袁州進發(fā)上以狹西提督陳福,勤勞邊疆,忠貞甚著,其弟刑部主事陳壽,從優(yōu)以光祿寺少卿,鴻臚寺少卿用。


諭議政王大臣等,攻擊海賊營壘,宜用火炮。內造西洋炮甚利,且輕便易運?闪詈䦶V巡撫張朝珍,以湖廣所有西洋炮二十具,委官遞送福建總督姚啟圣軍前,用資剿御。

可見,康熙年間就引進并裝備了大量西洋炮用于機動作戰(zhàn),而且西洋炮甚利;而紅衣炮則過于笨重,不利于運輸。由此可見,清朝并不排斥外來火器。比如說康熙年間步兵就開始換裝鳥槍,雍正年間更是大面積換裝贊巴拉槍,贊巴拉槍是清朝引進西亞、中亞火槍的統(tǒng)稱,有燧發(fā)槍也有火繩槍,最多的一種應該是土耳其重型火繩槍。

同時,清朝一直將澳門作為進口西洋火器的中轉站,并且清軍也曾大量進口西洋火器。
比如這個,可能是12磅或者是18磅夷炮
還有這個,可能是68磅夷炮,屬于重炮了

而清軍真正的劣勢在于:第一,由于金屬冶煉的技術落后,無法仿制出和原產質量相當?shù)漠a品;第二,由于清軍戰(zhàn)術思想還停留在歐洲三十年戰(zhàn)爭時期的水平,使得先進火器發(fā)揮不出應有的功能;第三,由于清軍在戰(zhàn)爭中大規(guī)模使用火器導致武德喪失,清軍基本是在肉搏戰(zhàn)中敗給洋人。

全文完

7

明朝和清朝是截然不同的。1521年,明朝和葡萄牙爆發(fā)屯門海戰(zhàn),最終獲勝,但吃了對方火炮的虧。明朝政府戰(zhàn)后立刻下令仿制葡萄牙的戰(zhàn)船和火炮,這就是蜈蚣船和佛朗機炮,幾十年后佛朗機炮在明朝幾乎無處不在。

1548年,明朝在剿滅海盜的作戰(zhàn)中繳獲了鳥槍,覺得很不錯,從此開始仿制。1558年造出了一萬桿。1598年,明朝得到土耳其使臣帶來的重型火繩槍,決定仿制,就是魯密銃。1600年,明朝打撈英國沉船的艦炮。1621年,明朝從澳門引進西方先進的槍炮還有工程師。

明朝啥都好,仿制的意識很強, 火器著作還非常多。就是財政和工匠制度太奇葩。導致仿制的槍炮質量不行。徐光啟奏請完全按照西法練兵,明朝徹底沒有錢,只好作罷,直到滅亡。

對比大清財政制度強得很,但是學習和仿制的意識幾乎沒有,在和俄國,緬甸,越南,葛爾丹等幾十年的戰(zhàn)斗中,大清都吃了不少虧,但是沒有覺醒,1793年英國使臣馬嘎爾尼直接帶著先進的槍炮進京演示,換明朝早就決定仿制了,但是大清無動于衷。1800年大清的軍備走向廢弛,造的槍炮又落后,質量又差,甚至還要挖出來兩百年前的明朝大炮用。

8

18世紀時、西方處于初步發(fā)展的火器時代,中國處于冷兵器與火器并用的時期,弓箭、刀、矛大量地裝備清朝軍隊,清軍使用的是火繩槍,雖有燧發(fā)槍而未裝備于部隊(造價高),西方軍隊主要使用的是燧發(fā)槍,而滑膛槍的制造技術趨于成熟。

18世紀中西方火槍技術模式和機制原理,中國的炮工藝較為粗糙,而18世紀中國軍事科學技術發(fā)展緩慢的主要原因是:沒有西方那樣的科學理論、實驗、技術三者之間循環(huán)加速的內在機制。

雅克薩之戰(zhàn),發(fā)生于1685-1688年之間,此時處于17世紀末期,我們就姑且把時間算到18世紀好了,這一時期的歐洲軍隊火器的運用,并不一定比冷兵器軍隊戰(zhàn)斗力高處多少。

當時先進的燧發(fā)槍是沒有膛線的,射擊精度很低,所以彼時的戰(zhàn)爭形式就形成了所謂的“排隊槍斃”的兩軍交戰(zhàn)隊列,目的是為了提高命中率,同時在近距離開火,命中率也就更高?墒且话阍谌嘄R射之后,步兵進入近距離的廝殺,此時靠的就是拼刺刀,才是真正的戰(zhàn)爭開始。

燧發(fā)槍射擊的目的,并不是作為戰(zhàn)爭的主要擊殺方式,而是起到擊潰,打擊敵軍士氣的目的,畢竟傷亡不高,還遠遠達不到決定戰(zhàn)車勝負的程度。

同時,燧發(fā)槍的結構復雜,造價十分昂貴,使用很麻煩,整個裝彈、射擊過程很浪費時間,當兩軍野戰(zhàn)距離拉到足夠近之后,還去裝填彈藥射擊,無異于是一種自殺行為。人家敵人早就拿著刺刀給你刺個通透了。

所以說這一時期,東西方軍隊的作戰(zhàn)方式雖然不同,但其核心理念是一樣的,雖然燧發(fā)槍與火繩槍有技術差距,但其實有效射程和射擊精度都遠遠達不到19世紀戰(zhàn)爭的水平。

既然燧發(fā)槍還不能徹底改變戰(zhàn)爭的方式,那么戰(zhàn)爭還是只能停留在靠冷兵器肉搏的程度,所以往往在這一時期,火器部隊只是作為戰(zhàn)爭中的一種兵種,而非常規(guī)化的制式武器而存在。

如此一來,加上燧發(fā)槍造價比較高昂,康熙從實際角度出發(fā),不太可能耗費錢糧大規(guī)模引進這種燒錢的武器裝備軍隊,比較它此時的起到的效并沒有火繩槍好多少。

這就跟你在打刺激戰(zhàn)場的時候,你拿著一把98K,別人站在你面前拿著平底鍋,,你覺得你幾槍能打死他,而他又能用平底鍋幾下敲死你?

考慮到實際使用價值以及造價,所以康熙時期,大概只是小規(guī)模的引進了這種武器,大概也只是供有錢人防身用。

再說引進了又有什么用?大清并不具備科學理論指導的工匠對這些武器進行大規(guī)模的維護,而大清的火器管理部門也是人浮于事,官僚作風嚴重,而軍隊中裝備火繩槍的部隊一年都指不定放得了多少槍來做射擊訓練,最終的結果,也不過成為擺設而已。

不具備自主研發(fā),或者說不具備科學精神的大清,是無法將這種武器繼續(xù)優(yōu)化,以趨于追上西方的腳步,如此一來,再多的引進也無甚意義。

圖片來源于網絡,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請勿轉載,原創(chuàng)不易,若您喜歡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是對筆者最大的支持和肯定!

9

就是一個原因,清朝統(tǒng)治者扼殺新思想,害怕科技發(fā)展,漢人拿起武器推翻他們的統(tǒng)治。

俄羅斯自從趕走了蒙古人,便開始了擴張的道路,俄國早在萬歷年間便遣使來到中國,當時的萬歷帝給俄國的國書也是不卑不亢,國書中寫到:“爾為大國,而中國亦不小也”,不向俄國示弱,但又表示愿意和平交往,那是中俄第一次出現(xiàn)交集。

雅克薩戰(zhàn)爭爆發(fā)時間為1685年—1688年,當時的俄羅斯還沒有崛起,彼得大帝10歲登基,在位期間是1682年—1725年,那時的彼得大帝還未成年,還未向西方展開學習,可以說那時的俄國還不是很強大,還不足以和中國掰手腕,但是一些小股的土匪、冒險者就開始向東方入侵了。

那時的滿清剛入關不久,之后順治駕崩,康熙繼位,又開始除鰲拜,平三藩。俄國人就趁機入侵黑龍江流域,康熙一看,呀呵,我祖宗的發(fā)祥地都讓你占了,過兩年你再把我祖墳刨了,動了大清的龍脈還行。于是康熙派遣使者,與俄國遠征軍“多次交涉,鄭重聲明,雅克薩自古就是我國領土,神圣不可侵犯,我方嚴厲譴責俄國遠征軍的入侵行為!”俄國遠征軍的頭頭還真給面子,給清朝回話說:“我們注意!”,然而抓緊步伐修建堡壘,該干嘛還干嘛。

經多次交涉無果,康熙急了,派彭春帶了3000人去攻打雅克薩,水陸并進,當時的城內俄國人只有450人,炮3門,鳥槍300支,被彭春幾炮轟的受不了了,頭目托爾布津投降,不過有一個條件,就是能帶武裝撤退,這清軍將領也是沒腦子,最起碼得讓他放棄武器吧,結果連人帶武器都給放走了,就把雅克薩城毀了就走了,你也不想想這入侵者帶武裝,人家不隨時能回來嗎,正好應了那十六字方針“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

果然,托爾布津撤到尼布楚,便寫信給俄羅斯求援,俄羅斯當時就派出“大軍”600人支援,沒辦法,當時的俄國沒有后來的實力,只能派出這么多人,托爾布津卷土重來,再次入侵雅克薩,康熙聽了大怒,派2000多部隊再次出擊雅克薩。但是這次,戰(zhàn)爭打的就很艱難了,當時的雅克薩配備了西方的燧發(fā)槍,而且城門堅固,而清朝這時的火器水平,已經比晚明時期下降很大,不只是火器水平下降,八旗軍的整體素質也下826名侵略者,狂轟亂炸近一個月,楞是沒打下來,清朝那“神威大將軍炮”,轟到雅克薩城上,就是掉點墻皮,最后還是因為城里被困一個月,病死餓死不少,826人還剩下66人,才開城投降。

雙方之后和談,簽訂《尼布楚條約》,雖然《尼布楚條約》是一個平等條約,可是清朝統(tǒng)治者卻在占盡優(yōu)勢的情況下,放棄了大片領土,可以說清朝是不敗而敗,俄國是不勝而勝。

這是清朝和俄國實力最為接近的時候,可以說還強于當時的俄國,但是兩國的發(fā)展道路是背道而馳,截然相反,俄國在向西方學習的路上一路前行,而滿清則在閉關鎖國的道路上越行越遠,中俄差距自此拉開。

10

雅克薩之戰(zhàn)當時俄羅斯哥薩克人好像也沒有太多能讓清軍瞧得上眼的東西。雅克薩之戰(zhàn)俄軍投入使用的武器有:燧發(fā)槍,火繩槍,少量火炮(最多時12門)。

而雅克薩清軍則出動了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和威遠將軍炮,這兩種都是在西方傳教士南懷仁指導下制造出來的,神威無敵大將軍類似紅夷大炮這樣的直射火炮,但較明朝的火炮口徑更大,達到11cm,全炮重2274公斤,彈丸重量可以達到8斤;威遠將軍炮是一種發(fā)射爆炸榴彈的臼炮。兩種火炮均引進了熟銅鑄炮工藝,這是中國以前沒有的技術。更不要說清朝在南懷仁的制導下還制造了一批口徑和威力更大的武成永固大將軍炮,發(fā)射13磅的彈丸,全炮重量達到3500公斤,只是沒有投入戰(zhàn)斗。所以清軍的火力面對沙俄其實完全沒有劣勢。

神威無敵大將軍炮,威遠將軍炮,武成永固大將軍炮,均為配備跑車,可以當做野戰(zhàn)炮使用。而參加雅克薩之戰(zhàn)的俄軍的火炮數(shù)量少,重量更小,技術上并沒有更先進。

所以也就單兵火器二者有差距。但也不大。清軍均裝備鳥槍,也就是火繩槍,而俄軍是火繩槍和燧發(fā)槍混用。雅克薩之戰(zhàn)的時候彼得大帝剛剛繼位不久,當時的俄正規(guī)軍燧發(fā)槍都未完全普及,并不要說這些哥薩克。

一把俄式燧發(fā)槍工藝品


而且清軍并非沒有引進燧發(fā)槍,在對準噶爾和對緬甸的作戰(zhàn)中也都接觸過對方的燧發(fā)槍。只是清軍裝備燧發(fā)槍的數(shù)量很少。這個原因說實話我也沒搞明白,總之,燧發(fā)槍的只在清朝皇室的打獵槍和少量精銳部隊中使用。

清朝皇家打獵用的燧發(fā)槍

如果說雅克薩之戰(zhàn)真正讓清軍領教到西方先進性的,反而不是進攻武器,而是城堡。俄羅斯在雅克薩修筑的是一種按照幾何學設計的棱堡,帶有突出的敵臺,便于形成交叉火力。這種棱堡是文藝復興后旨在歐洲興起的,根據(jù)荷蘭學者繪制的雅克薩城可以看出,雖然它不像歐洲那些著名的星形棱堡那樣繁復嚴謹,但仍不失基本幾何學的原則,對構建交叉火力是完全夠用的。相比之下當時的清軍構筑的城防,仍然是方形突出的敵臺。后來棱堡技術也沒被清朝學去。

一名荷蘭學者根據(jù)和西伯利亞俄羅斯人的交流繪制的雅克薩城


正因為棱堡在防御上設計的十分合理,開戰(zhàn)的幾周內清軍一直無法攻破,哪怕已經發(fā)起了數(shù)次強攻也沒辦法攻破,反而自身傷亡慘重。而俄軍甚至囂張到主動出城奇襲,某次襲擊殺傷清軍150人,2名軍官,而自己僅陣亡21人。所以大家應該明白了,為什么清軍出動幾千人將800名俄國人團團圍住,但卻只能靠圍困,而不能攻破,原因就是棱堡在防御性能上的優(yōu)越。在臺灣鄭軍攻打荷蘭人是如此,在雅克薩也是如此。

只可惜,后面清軍直到鴉片戰(zhàn)爭前后,都沒有和俄羅斯再有正面交鋒,棱堡工事的優(yōu)越沒有引起清朝的足夠重視。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