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孫臏與龐涓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對宿敵,據(jù)《史記》記載,他們原本都是在鬼谷子門下學(xué)習兵法韜略,但龐涓天分不如“兵家至圣”孫武的后人孫臏,于是能力也就遜色一些。后來,二人學(xué)成離開,龐涓先在魏國找到了“工作”,在魏惠王的賞識下當了將軍,而孫臏則被龐涓騙到魏國,用計砍斷雙腳,并在臉上刺字。

龐涓以為,將孫臏變成一個無法自己行動,還在臉上烙有恥辱印記的廢人,他就不會對自己不利,但孫臏憑借強大的意志力堅持了下來,并成為了齊國的參謀。最終,孫臏為自己報了仇,將龐涓逼死在樹下,令人大感暢快,不過,龐涓臨死前卻發(fā)出怒吼,痛斥了孫臏。那么,龐涓臨死前怒吼了哪六個字?這又說明了什么呢?

這一切,還要從周顯王十五年(前354)時的一場戰(zhàn)爭開始說起。這一年,趙國進攻衛(wèi)國,而身為盟國的魏國則出兵相救,且在龐涓的帶領(lǐng)下一舉反攻到了趙國首都邯鄲,于是趙國四處求援,齊國選擇了出手相救。于是第二年,齊軍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前往救援,對戰(zhàn)況進行評估后,孫臏提出了著名的“圍魏救趙”之計。

齊軍沒有直接前往邯鄲,而是攻向了魏國的首都大梁,這一舉動使得龐涓率領(lǐng)的大軍不得不連忙回防,卻在半途被孫臏所伏擊,損失慘重。周顯王二十七年(前342),魏國進攻韓國,齊國再次出兵援助,這次,孫臏還是采用圍魏救趙的計策,直接向大梁出兵,但孫臏也預(yù)料到中過一次計的龐涓不會輕易上當,于是對原本的計策進行了“改良”。

對于孫臏的計策,明末大臣李廷機曾經(jīng)寫詩道:“減灶暗行兵,龐涓被其獲!孫臏的計策其實也十分簡單,他剛剛進入魏國境內(nèi)時,埋了十萬個爐灶,表明自己有十萬大軍,而向前進軍,第二天只埋了五萬個爐灶,到了第三天,更是只埋設(shè)了三萬個。龐涓原本十分慎重地在后方追趕,但看到齊軍爐灶減少,便以為是齊軍紛紛逃散,短短數(shù)日便走了數(shù)萬人。

見此狀況,龐涓一改小心謹慎的進軍指令,帶上精銳部隊火速追趕,想要貫徹“兵貴神速”的理念。不過,這一舉動卻正中孫臏計謀,他提前設(shè)伏于龐涓的必經(jīng)之路,并趁其經(jīng)過時號令兵士們?nèi)f箭齊發(fā),將其部隊射死大半,據(jù)《史記》記載:“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

這六個字翻譯過來就是:結(jié)果成就了你小子的名聲!豎子一詞含有濃重的貶義,表達的是無盡的輕蔑,而龐涓認為自己成就孫臏的名聲,于是破口大罵。那么,龐涓之所以說出這句話,筆者猜測,有兩大原因。第一大原因便是,龐涓將孫臏變成廢人,而世人卻反而稱贊孫臏的身殘志堅,龐涓的惡毒之舉幫助孫臏取得了更多贊譽。

其次,便是龐涓認為孫臏勝之不武。龐涓在魏國領(lǐng)兵,大多是直接與敵人正面對決,憑借兵力優(yōu)勢取勝,而孫臏則更多的是利用計謀,不耗費太多兵卒便獲利,在龐涓眼中,這種作戰(zhàn)方式是投機取巧,但是孫臏靠此笑到最后,所以龐涓痛罵他靠詭計成名,算不得英雄。

最佳貢獻者
2

人最怕的就是在同一個地方跌倒兩次。不幸的是自視甚高的龐涓也犯了這個錯誤。

桂陵之戰(zhàn)被孫臏圍魏救趙打了個埋伏,馬陵之戰(zhàn)又被孫臏圍魏救韓打了個埋伏。

所以當最后龐涓被萬箭穿心而死時大喊一聲:遂成豎子之名。絕望中透露出深深的不甘。

龐涓與孫臏是同門師兄弟,都是鬼谷子的高徒,兩人求學(xué)時,感情甚好。怎么最后就成了這水火不容呢?名利二字害死個人。

1.原生家庭的影響,讓龐涓與孫臏兩人勢同水火

與孫臏比起來,龐涓骨子里一直是自卑的。這種自卑隨著龐涓地位的上升而更顯強烈。

他畢竟只是一個平凡人家的孩子。相比于孫臏的出身差了太多,孫臏是大軍事家孫武的后人。在講究出身的戰(zhàn)國年代,本身這就是一塊金子招牌。

這也是為什么魏惠王在得知了孫臏的出身后,對孫臏親眼有加,進而引起了龐涓對孫臏的嫉妒與憤恨。

龐涓通過自己的努力,好不容易得到了地位與權(quán)勢,但孫臏一直會對他有著莫大的威脅,因為孫臏出身好。

最后龐涓通過陰謀詭計,挖掉了孫臏的膝蓋骨,讓他變成了一個廢人。而孫臏不得不靠裝瘋賣傻來茍延殘喘。

2.沒有人是圣人,在現(xiàn)實中以德報怨是不存在的。畢竟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孫臏,想方設(shè)法回到齊國之后,通過田忌賽馬這件事情,獲得了大將軍田忌與齊威王的青睞。并在齊威王面前一炮而紅。

得到了君主的信任,預(yù)示著孫臏的復(fù)仇之路成功的踏出了第1步。

當公元前354年龐娟發(fā)兵攻擊照顧邯鄲,孫臏便與田忌一起,直接發(fā)兵,攻打魏國都城大梁。圍魏救趙迫使魏軍回援。

桂陵之戰(zhàn),魏軍損失了最精銳的鐵騎。

13年后,龐娟又開始攻打韓國。孫臏用同樣的戰(zhàn)術(shù)又去攻打魏國的首都大梁。逼的龐涓不得不再次回救大梁。

這一次他沒這么幸運,在馬陵道被萬箭穿心而死,名滿天下的魏武卒更是損失慘重。成就了孫臏的一世英名。

3.如果當時在魏國,龐涓不陷害孫臏,那兩人是否會和平相處呢?

龐涓就輸在一個做人的格局上。

從年齡上來說孫臏比龐娟大,

從性格上來說,孫臏比龐涓柔和。

再加上二人又有十幾年的同窗之誼,如果當時在魏國龐涓領(lǐng)兵,孫臏作為軍師,兩人雙劍合璧,再加上名滿天下的魏武卒和大魏鐵騎,整個趙國的格局,可能會發(fā)生更大的變化。

但歷史向來不能假設(shè)。龐涓該死還得死。

3

龐涓臨死之前,大吼了六個字,“遂成豎子之名”,說罷吐血而亡。

龐涓的這六個字,意思是“孫臏啊,孫臏,你小子這次終于可以揚名立萬了!”


五百年后,有一個江南帥哥也聲嘶力竭喊出了六個字,“既生瑜,何生亮!”,這個人是周瑜。

周瑜與諸葛亮是一對冤家,被諸葛亮活活地氣死了,龐涓和孫臏也是一對冤家,被孫臏萬箭射死了。

周瑜嫉妒諸葛亮,屢次三番設(shè)計謀害,卻次次被諸葛亮識破,龐涓嫉妒孫臏,機關(guān)算盡,卻反害了卿卿性命。

他倆真是一對難兄難弟啊,被嫉妒的火焰折磨的夠嗆,最后被火焰反噬。

不過,諸葛亮三氣周瑜,這是羅老先生杜撰的,周瑜其實死于心梗發(fā)作,而龐涓嫉妒孫臏,這確確實實發(fā)生過的。


龐涓和孫臏是一對師兄弟,他們的老師是中國歷史上最牛老師,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鬼谷子,鬼老師。

鬼老師徒弟很多,除了孫臏和龐涓,還有蘇秦、張儀、商鞅、李斯、呂不韋、白起、李牧、王翦、徐福、毛遂、范蠡、甘茂、樂毅等等五百多個業(yè)界精英。

然而,鬼老師專業(yè)課教的賊好,他的學(xué)生個個都是業(yè)界精英,但遺憾的是,他顯然忽視了思想品德教育,以至于學(xué)生中出現(xiàn)了許多道德渣渣。

如徐福,典型的超級大忽悠;呂不韋,唯利是圖的奸商;范蠡,拐騙少女西施的大騙子,今天說的龐涓,道德上同樣存在巨大瑕疵,這不能不說是鬼老師教育上的巨大敗筆。

所以,思想品德教育很關(guān)鍵哦!


龐涓學(xué)成之后,第一個下了山,很快就在魏國站穩(wěn)了腳跟,后來師兄孫臏給他寫了一封信,信的內(nèi)容是這樣子的:

師弟,聽說你最近發(fā)達了,成了魏國二把手,可否提攜一下哥哥?

很快,龐涓回信了:

師哥,你客氣了,當年你如此照顧我,你就是我的親哥哥,我一切安排好了,快點來吧!想你!

孫臏屁顛屁顛地跑去了,路上還想,這個師弟真心不錯,不枉我之前這么照顧他。

然而,到了魏國之后不久,孫臏就被親愛的師弟卸了膝蓋骨,成了廢人一個。



龐涓為何要害師兄?

因為嫉妒。

龐涓是普通家庭出身,而孫臏不同,他是大軍事家孫武的后代,這顯然就是個金字招牌。

所以當魏王見到了孫臏,聽說他是孫武后代之后,眼冒綠光,對他青睞有加,奉若上賓。

龐涓就像妒婦一樣,嫉妒的火焰熊熊燃燒,后來用陰謀詭計撬了孫臏的膝蓋骨。

孫臏用裝瘋賣傻之計騙過了龐涓,后來逃到了齊國,通過田忌賽馬在齊國一炮而紅。

后來,孫臏圍魏救趙打敗了龐涓一次,在馬陵之戰(zhàn)時,在馬陵道埋伏射死了龐涓。

龐涓輸就輸在一個格局上,輸在一個氣度上,假如師兄二人兄弟同心,雙劍合璧,加上名滿天下的魏武卒和大魏鐵騎,說不定會改變戰(zhàn)國格局。

4

戰(zhàn)國時期龐涓臨死前怒吼哪六個字?說明了什么?

龐涓自從拿到了魏國上將軍的大印,一直在思考。

他思考的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向自己的偶像吳起看齊,出將入相。

上將軍自己已經(jīng)拿到,如果能把宰相之位也拿到,那就更好了,軍政一把抓,這比自己的偶像還要厲害,畢竟吳起是在魏國當?shù)膶④,在楚國當(shù)牧钜ǔ䥽脑紫嘟辛钜?/p>

想到遠在天邊又近在咫尺的魏國相位,龐涓笑了,前段時間,被自己師弟孫臏攪的緊繃的神經(jīng)也稍微放下了一點,但他一直又忐忑不安,因為他懷疑自己師弟是裝瘋賣傻,尤其是井邊孫臏的鞋子更有蹊蹺。

事情還得回到幾天前,孫臏來到魏國時,龐涓就隱隱感覺到不快,因為自己這個師弟肚子里的用兵之道,比自己厲害太多了。

龐涓看著魏王對孫臏有重用之意,為了保住自己上將軍之位,龐涓就陷害孫臏,指其通齊,于是孫臏的苦日子就來了,在龐涓的迫害下,孫臏被挖了膝蓋骨。

龐涓看著如甕中之鱉插翅難逃的孫臏比較滿意,此時孫臏還瘋了,龐涓就放松了警惕,直到手下人報告說孫臏跳井了,龐涓才意識到事情有蹊蹺。

因為一個真正的瘋子,如果是失足掉進了井里,怎么會在井邊留下自己的鞋子呢?

但龐涓沒心思再管一個廢人了,因為那時候有個不成名的規(guī)定:殘疾人不可為將。

龐涓為了穩(wěn)定自己的位置,為了離丞相之位更近一步,他建議魏王開啟滅國之戰(zhàn),成就一番偉業(yè),首先要打的就是趙國,這一建議得到了魏王的肯定。

只是讓龐涓沒有想到的是,孫臏逃回了齊國,并得到了齊國大將田忌的賞識,因為他幫助田忌贏得了和齊王的賽馬比賽,從而被田忌引薦給了齊王,并得到了齊王的贊許。

龐涓攻打趙國,一路所向披靡,直接打到了趙國邯鄲,趙國急忙向齊國求救。

正在齊國尋求報仇機會的孫臏看到了機會,急忙勸說齊王趕緊出兵,齊王也覺得這正是樹立齊國威風的時刻,于是任命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救援趙國。

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情就是我們都知道的圍魏救趙的故事了,具體過程我們不在贅述,說說結(jié)果,這次龐涓打趙國,其實是把邯鄲給攻下了,然后又揮師救援大梁的,魏國在這次雖然失敗,并未丟了老底。

真正讓魏國元氣大傷的是,十年后的圍魏救韓。

這次戰(zhàn)爭和圍魏救趙如出一轍,龐涓對于自己這個師弟也是咬牙切齒,于是為了一雪前恥,龐涓急躁中又上了孫臏減灶計的當,結(jié)果追孫臏到一顆樹下,書上有一排字:龐涓死于此樹下。

當龐涓看清這一行字的時候,已經(jīng)晚了,因為孫臏設(shè)置的伏兵已經(jīng)瘋狂的開始屠戮曾經(jīng)赫赫有名的魏武卒了,看著士兵一個接一個的倒下,龐涓絕望了。

因為他知道自己出將入相的夢想破滅了,此后人們提起他只會嘲笑,自己的一世努力,最后卻還是成就了自己最厭惡的師弟。

六個字從龐涓嘴里不自覺的喊了出來:遂使豎子成名!

5

龐涓是魏國名將,一生叱咤風云,可以為人心胸狹窄,不能容人,最后死于孫臏之手,空留滿腔的貪戀,卻再也無法馳騁疆場。

在臨死之前,面對大勢已去的局面,龐涓深深的知道他徹底敗了,于是高聲大喊:遂與豎子成名!直到自盡這一刻,龐涓還在認為他的死成就了孫臏的名,或許在他心中,人與人都是算計,全是名利!

昔日,龐涓與孫臏一起求學(xué)鬼谷子。龐涓心胸狹隘,看重名利,鬼谷子對其多有防范,反而對寬厚睿智的孫臏極為喜愛,將畢生所學(xué)都傳給我孫臏,這讓龐涓心里很不痛快!

龐涓學(xué)成下山,投奔魏國,受到魏國的重

用,成為了一名大將軍,威風凜凜。

孫臏學(xué)成下山后,來到一位好友家中,幾次面試都沒能成功,這樣的結(jié)果讓孫臏心灰意冷,在朋友家暫住的孫臏心里也很不是滋味。

這一天,他的朋友興高采烈的回家來,告訴孫臏龐涓在魏國當了大將軍,成就極高,既然沒人慧眼識珠,你為何不去投奔昔日的同窗龐涓呢?

孫臏本來不是很想投奔龐涓,但是此時的處境非常尷尬,自己沒人重用,在朋友家有叨擾許久,迫于窘境,孫臏決定去投奔昔日同窗龐涓。

來到魏國的孫臏,沒得到預(yù)想中的熱情,龐涓因為心胸狹窄,忌憚孫臏的能力,怕孫臏影響他的地位,所以龐涓躲著孫臏不見,想讓孫臏知難而退。

龐涓后來轉(zhuǎn)念一想,如果孫臏離開,勢必會遇到伯樂,到時候與自己為敵,那不是更難辦嗎?于是龐涓改變策略,熱情迎接孫臏,但是他不推薦孫臏給大王,只是把孫臏留在自己的府中做謀士。

時間一久,龐涓狹隘心胸和追名逐利的做法讓孫臏開始反感,他不喜歡龐涓不擇手段的行為,于是決定離開龐涓,另謀出路。

孫臏高看了龐涓的為人,當他決定離開的時候,龐涓露出了他的獠牙,他將孫臏搞成了雙腿殘疾,但是他保留了一絲人性,留了孫臏一條性命。

孫臏用計出逃,來到齊國,從此天高任鳥飛,龐涓再也無法限制孫臏,在多次的交手之中,龐涓敗在了孫臏的“圍魏救趙”,最后吞下了自己種下的惡果,死于非命。

龐涓的性格缺陷,鬼谷子早就看透,自然也看透了他的結(jié)局,不擇手段、心胸狹隘、嫉賢妒能的龐涓,利欲熏心之下,最后慘死在所難免。

龐涓最后喊的六個字“遂與豎子成名!”也正是他看重名利性格的體現(xiàn),直到死去也沒有改變半分。


順手關(guān)注野史日記,了解歷史內(nèi)容。

6

戰(zhàn)國時期有一對師兄弟,拜同一個老師學(xué)習兵法,相信很多人都能猜到他們是誰,即孫臏和龐涓,兩人天分都比較高,但總有高下之分,孫臏在兵法上確實比龐涓強一點,如果兩人聯(lián)手在同一個國家效力的話,兩人肯定能成為最佳拍檔,成就一番大事業(yè),但很可惜的是,龐涓存了別的心思。

他自己先到了魏國做將軍,等站穩(wěn)腳跟后就想到了孫臏,作為同窗,他們都是最了解對方的人,龐涓知道孫臏能力在自己之上,這樣的人將來成就很可能在自己之上,所以他想將這種可能性扼殺在搖籃中。

龐涓就寫信讓孫臏到魏國去,說咱們師兄弟在魏國大干一場啊,孫臏就喜滋滋地到了魏國。師兄弟一見面,把酒言歡,彷佛又回到了求學(xué)的那些日子,但是孫臏沒有想到的是,幾天后,龐涓就給他按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然后將孫臏的雙足給砍掉了,這在當時叫做臏刑,也因此,才有了孫臏這個名字,這還不算,臉上也給刻了字,這叫做黥刑。

孫臏沒有想到自己投奔同窗會是這樣的結(jié)果,此時此刻的孫臏已經(jīng)基本變成了一個廢人,臏刑和黥刑加身,基本不可能再出人頭地,而即便這樣了,龐涓也不肯將孫臏放走,他太知道孫臏的能力了,于是將他囚禁起來,而孫臏則一直在尋找機會逃出去。

終于有一天,他聽說了有齊國的使者到大梁來了,他想辦法和齊使聯(lián)系上,說服齊使暗暗將他帶到了齊國,然后成為了齊國將領(lǐng)田忌的門客,為了盡快脫穎而出為自己報仇,孫臏在田忌面前沒少表現(xiàn),尤其是幫助田忌贏得了貴族間的馬術(shù)比賽,讓齊威王成功的注意到了孫臏。

于是齊威王經(jīng)常向?qū)O臏請教兵法,而孫臏自然也是賣力的表現(xiàn)。時間很快到了公元前353年,這一年,魏惠王下令攻打趙國, 攻占邯鄲。趙成侯趕緊向盟國齊國求援,而齊威王決定讓孫臏做主將去救援趙國。雖說齊威王看重孫臏,但是孫臏畢竟受過酷刑,不能做主將,于是田忌為主將,而孫臏為軍師,組成了救援大軍。

接下來就是著名的圍魏救趙,孫臏建議不用援兵邯鄲,而是去圍攻大梁,這樣做的目的就是以最小的傷亡去圖謀最大的利益。如果直接救援邯鄲,可能就是一場硬仗,還不一定能救成,但如果圍住大梁的話,魏國主將聽說后一定會離開邯鄲回國自救,這樣就能接邯鄲之圍。

其實孫臏此法是想讓魏趙之間使勁打打,彼此都有傷亡,而魏軍回國自救必然疲憊,齊國很容易就能打贏這場仗。果不其然,魏軍回撤途中與齊軍在桂陵遭遇,然后魏軍大敗,齊軍大勝而去。

第二年,齊國趁機繼續(xù)攻打魏國,它聯(lián)合了幾個小國圍攻魏國的襄陵,但是被魏國打敗。魏國畢竟是戰(zhàn)國第一個強大起來的諸侯國,其實力遠不是一場大戰(zhàn)就能減弱的,所以齊國暫時壓下了圖謀魏國的事情。

十二年后,魏國和趙國聯(lián)合起來攻打韓國,而韓國向齊威王求救,齊國軍師孫臏又來了一個圍魏救韓,魏軍主帥龐涓領(lǐng)兵回國自救。孫臏太知道自己這個同窗的性格,更知道魏國強悍已久,悍兵必驕,但齊國也已經(jīng)很強大,這是孫臏報仇的機會。

孫臏對田忌說:“魏軍向來強悍并且輕視我們齊軍,我們可以利用這一點來打贏這一仗,怎么打呢?我們可以讓魏軍知道我們害怕了,知道我們很多將士都逃跑了,F(xiàn)在,下令將士們進入魏地后先砌供十萬人吃飯的灶,第二天只砌供五萬人吃飯的灶,再過一天就只砌三萬人吃飯的灶,這樣就能讓魏軍知道我們的將士人數(shù)越來越少,他們一定會上當?shù)!?/span>

果不其然,當龐涓探查到這個情況后,知道齊軍膽怯了,很多將士都已經(jīng)逃跑了,這樣的話,根本不需要多少魏軍就能將他們打趴下。龐涓迫不及待要打贏齊軍,他嫌棄步兵太慢,自行領(lǐng)著騎兵先行一步,追趕齊軍而去。

而孫臏預(yù)估著龐涓的速度,在易守難攻的馬陵設(shè)下埋伏,估摸著龐涓晚上就能到達這一塊,孫臏特意選了一棵顯眼的大樹,然后將樹皮弄去一片,露出里面的白色木頭,孫臏就在那上面寫了八個字:“龐涓死于此樹之下”。然后將一萬名箭術(shù)高超的將士在馬陵道旁埋伏好,只等著晚上,樹周圍亮起火把的時候就射箭。

等到了晚上,龐涓果然感到了馬陵這個地方,隱隱約約看到一棵樹上似乎寫著什么字,龐涓就讓人點著火把去看樹上的字,結(jié)果就看到了“龐涓死于此樹之下”八個大字,龐涓心里咯噔一下,知道這是孫臏為自己設(shè)下的套,但此時明白已經(jīng)太晚了。

齊軍的弓弩手們已經(jīng)萬箭齊發(fā),魏軍大亂,本來魏軍數(shù)量就少,這一亂,更沒法和齊軍對陣,龐涓知道自己必然會落到孫臏手中,到時候還不一定會被怎樣侮辱。索性自己死了算了,所以他仰天長嘆“遂成豎子之名!”然后拔劍自刎。

主帥一死,群龍無首,潰散的更快,這一仗,齊軍大獲全勝,俘虜了魏國的太子申。魏國經(jīng)過這一仗國力下降,不復(fù)強勢,而孫臏也如同龐涓說的那樣,經(jīng)此一仗,揚名于世。

這對昔日的同窗,曾經(jīng)的師兄弟,沒想到出師后會是這樣的一番交集,龐涓為了不讓孫臏的成就超過自己,讓孫臏失去了雙足,而孫臏不畏艱難,逃到齊國,最終為自己報仇,通過與龐涓的一戰(zhàn),揚名于世。

其實,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孫臏算是踩著龐涓的尸體成名的,能逼的魏國的將領(lǐng)自殺,讓魏軍大敗,俘虜魏國的太子,將魏國從戰(zhàn)國第一強國的位子上拉下來,孫臏功不可沒,可不就揚名立萬了嗎?

7

馬陵之戰(zhàn),是戰(zhàn)國名將龐涓的最后一戰(zhàn)。此戰(zhàn),魏國完敗于齊國,龐涓完敗于孫臏。

臨死前,龐涓仰天長嘯,天空飄過六個字:遂使豎子成名。

這句話里,包含著龐涓深深的不甘?墒遣]有任何卵用。輸了就是輸了,你不服,只能說明你沒有自知之明。

很顯然,龐涓口中的“豎子”指的是孫臏。

其實,龐涓與孫臏是同學(xué)!顿Y治通鑒》記載,“孫臏與龐涓俱學(xué)兵法。龐涓仕魏為將軍,自以能不及孫臏”。

野史稱,龐涓與孫臏的老師是鬼谷子。但是,正史并無此記載。正史倒是記載了,鬼谷子是蘇秦和張儀的老師。

不管怎么說,龐涓對孫臏是知根知底的,知道自己的本事不如孫臏。

當一個人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反應(yīng):一種人會表示欽佩——這是普通人;一種人會奮發(fā)追趕——這是有志者;還有一種人會嫉妒,然后暗地里使絆子——這是小人。

龐涓就是個小人。

他自知不如孫臏,便把孫臏騙到魏國,害他。

要不是孫臏裝瘋賣傻,命都難保。

這件事展現(xiàn)了龐涓的兩個致命缺點:一是格局太小,嫉妒心太重,難以容人;二是不夠狠辣。既然已經(jīng)出手,把孫臏殺掉不就完了?

龐涓的缺點,讓孫臏失去了行走能力,但是保住了性命。逃到齊國后,孫臏的春天來了。

在齊國,孫臏在貴族田忌的手下效力。然后,孫臏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計謀故事。比如田忌賽馬,比如圍魏救趙,再比如后來字馬陵之戰(zhàn)中的減灶惑敵。

確實,龐涓雖強,但本事遠遠不及孫臏,因此每每掉進孫臏制造的陷阱之中。

既是技不如人,輸了有啥可委屈的,有啥不甘心的。

龐涓其人,有傲氣而無傲骨,死在孫臏的計策之下,算是死得其所。

而孫臏,大仇得報,十分圓滿。

8

在馬陵之戰(zhàn)中,龐涓遭遇埋伏大敗,怒吼道“遂成豎子之名!”,自刎而死(也有說是被亂箭射死)。

“遂成豎子之名”,意思就是“成全了你這小子的名聲”,這句話反應(yīng)出了龐涓的不甘心。他嫉妒心太強,名利心太重,作為同門師兄弟,自打出道以來,他一直處處防著孫臏,甚至處心積慮地要置孫臏于死地,可是一直未能如愿,結(jié)果還讓孫臏用自己的死而揚名天下,他心中怎能不恨!



公元前341年,韓國遭到魏國入侵,連戰(zhàn)連敗,于是向齊國求助。

齊威王任命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攻打魏國,用的是“圍魏救韓”的計策。

魏惠王急忙調(diào)回正在攻打韓國的軍隊,以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與齊國決戰(zhàn)。

孫臏決定采用誘敵深入的辦法,在馬陵埋伏大量弓弩手伏擊龐涓軍隊。馬陵道路狹窄,地勢險要,孫臏叮囑兵士只要看到龐涓的部隊過來就立刻放箭。

在撤退的過程中,孫臏還使用了減灶誘敵的計謀。他邊打邊退,退兵的第一天,齊軍造了10萬人做飯用的灶臺,第二天減少到5萬,第三天減少到三萬。

龐涓見齊軍連連敗退,鍋灶也不斷減少,誤以為齊軍敗退,士兵潰散,便只帶著少量騎兵窮追不舍。

傍晚,龐涓的騎兵追到馬陵道時,埋伏在路旁的齊國弓弩手萬箭齊發(fā),魏軍頓時大亂,傷亡慘重。

龐涓身中數(shù)箭,自知走投無路,怒吼一聲“遂成豎子之名!”,拔劍自刎。

馬陵之戰(zhàn)后,齊軍乘勝追擊,大敗魏軍,殲敵10余萬,俘虜了魏國主帥太子申。魏國精銳盡失,元氣大傷,自此失去了霸主地位。

9

龐涓和孫臏是同門師兄弟,一起學(xué)習兵法!妒酚洝飞弦矝]具體指明他們師從何方神圣,雖然后人傳他們都是鬼谷子的高徒。

但是,我就在想,孫臏為孫武的后人,不習家傳的孫子兵法,跟著鬼谷子去學(xué)兵法。而且就當時來說,孫武可是幫助吳王闔閭攻破了楚國郢都,而名震天下。那個鬼谷子好像沒打過什么仗吧?

既然講到這里,我不妨再來一條證據(jù)。當時,漢武帝要培養(yǎng)霍去病,拿出了孫吳兵法。這里的孫子就是孫臏的祖先孫武,既然鬼谷子這么厲害,為什么漢武帝不拿出他的兵書呢?不要和我說什么他的神秘,據(jù)后人的宣傳,戰(zhàn)國時代的孫臏、龐涓、白起、王翦、李牧等人都是他的弟子,有兵書早就人手一冊了。

言歸正傳,龐涓臨死前說了哪幾個字?“遂成豎子之名!”什么意思,就是龐涓的死成就了孫臏的名聲。

主將龐涓都活不下去了,他身邊還有人活著傳話給齊軍嗎?其實,這六個字是太史公對馬陵之戰(zhàn)的評價。

魏武侯在位25年,在吳起的輔佐下,國力逐漸強盛,奪取楚國在中原的大部分土地。

公元前343年,魏武侯之子魏惠王率領(lǐng)諸侯朝見周天子,史稱逢澤之會,正式標志著魏國成為新一代的霸主。至此,魏國已經(jīng)稱霸中原上百年。

龐涓時任霸主魏國的上將軍,雖然能力不及孫臏,但因為其出道早且魏國為霸主,故早就名揚天下。

龐涓為了保住自己的聲譽,不惜殘害同門,將孫臏誘騙至魏國。然后,給孫臏羅織莫須有的罪名,砍掉其雙腳,并且在其臉上刺字。臉上刺字叫做“黥”,這個刑罰雖然比不上其它幾種酷刑,但是絕對是摧毀人的自信和意志!

所以,龐涓此舉,就是將孫臏困死在魏國,讓他自卑,從此不敢拋頭露面。這樣他便高枕無憂了,天下再無對手,至少他是這么認為的。

沒想到,孫臏竟然坐上齊國使者的馬車跑了。然后,龐涓的好日子便到頭了,孫臏采用圍魏救趙的戰(zhàn)術(shù),桂陵之戰(zhàn)大敗魏軍。

公元前343年,魏國稱王,盟友韓國不從。第二年,魏國出兵攻打鄰近的韓國。韓國遣使向齊國求救。孫臏再度采用圍魏救韓的戰(zhàn)術(shù)。龐涓打聽到這個消息,大喜過望,立刻帶著所有兵馬回剿過境的齊軍。

齊軍已經(jīng)來不及撤退,于是孫臏將計就計,叫軍士們一路撤灶,迷惑龐涓。龐涓以為齊軍潰散,為了盡快逮住孫臏,放棄步兵,只帶著精兵日夜追趕齊軍。

孫臏設(shè)伏于馬陵的險隘之處,又派人在龐涓必經(jīng)之路上找一顆大樹,砍去樹皮,露出白木,寫上:“龐涓死于此樹之下!比缓竺罟涫郑骸巴砩峡匆姌湎禄鸸饬疗,就萬箭齊發(fā)。”

是夜,龐涓果然趕到了這顆大樹下。月光下,慘白的木頭顯得那么的格格不入,上面依稀還寫著大字。龐涓清楚,這是孫臏給自己的留言?催是不看?最終,強大的好奇心驅(qū)使他點燃火把,想要看看上面究竟寫著什么?

突然,“嗖嗖嗖”數(shù)萬枝利箭穿過夜空,朝著火光處鋪天蓋地地飛過來。魏軍頓時大亂,死傷無數(shù)。龐涓心里暗呼不好,連忙熄滅火把。但是,為時已晚,看著亂作一團的魏軍,知道敗局已定,仰天長嘆:“竟成就了這小子的名聲!”話畢,拔劍自刎。齊軍乘勝追擊,擊潰魏軍,俘虜了魏國太子申。

馬陵一戰(zhàn)讓魏國跌下了霸主的神壇。孫臏因此名揚天下,后世社會上流傳著他的《兵法》。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侵刪。

10

公元前342年在馬陵之戰(zhàn)中,魏國大將龐涓率10萬大軍中了齊國大將田忌,軍師孫臏的埋伏。當夜幕降臨時,魏軍來到一片樹林,龐涓舉起火把照在一棵大樹時,上面寫著“龐涓死于死樹之下”。這時,萬箭齊發(fā)。魏軍紛紛倒地。龐涓自知失敗,于是拔劍自刎,臨死前說:“遂成豎子之名”。

“遂成豎子之名”翻譯成現(xiàn)代文就是“就讓你小子成全你的名聲吧”。龐涓臨死前的怒吼,反映了多種問題。

首先反映了龐涓的絕望心情。孫臏與龐涓是老同學(xué),師從鬼谷子學(xué)習兵法。龐涓自認為才能智慧比別人強,于是來到魏國發(fā)展,但他知道才能智慧比不上孫臏,于是把孫臏騙到魏國,施以剔除膝蓋骨的刑罰,讓孫臏不能拋頭露面,自己少了一個強有力的競爭對手。沒想到孫臏還是置自己于死地。

其次,反映了戰(zhàn)國時期爾虞我詐,不擇手段,追求名利,貪圖富貴,漠視友情親情的社會心態(tài)。戰(zhàn)國時期是一個社會大變革的時代,封建社會形成。社會階層經(jīng)歷了由上到下由下到上的劇烈變動,人們不講規(guī)則,打破規(guī)則,只求目的,只求效果。

再次反映了孫臏的計謀深遠。史書上講,孫臏跟隨田忌出征坐的輜車。電視節(jié)目中,大學(xué)教授把輜車解釋為拉輜重的車,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準確的解釋應(yīng)該是有幃帳的車。如果是拉輜重的車,則表明孫臏做事低調(diào),出奇制勝。如果是有幃帳的車,則表明孫臏也做了充分的思想準備,深藏不漏,必欲置龐涓于死地。

最后“遂成豎子之名”,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私學(xué)教育的嚴重問題,即只重視學(xué)術(shù)技能的培養(yǎng),而忽略了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人們像禽獸一樣去爭奪,去廝殺,而根本不考慮社會秩序,道德規(guī)范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