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臏與龐涓是戰(zhàn)國時期的一對宿敵,據(jù)《史記》記載,他們原本都是在鬼谷子門下學(xué)習兵法韜略,但龐涓天分不如“兵家至圣”孫武的后人孫臏,于是能力也就遜色一些。后來,二人學(xué)成離開,龐涓先在魏國找到了“工作”,在魏惠王的賞識下當了將軍,而孫臏則被龐涓騙到魏國,用計砍斷雙腳,并在臉上刺字。
龐涓以為,將孫臏變成一個無法自己行動,還在臉上烙有恥辱印記的廢人,他就不會對自己不利,但孫臏憑借強大的意志力堅持了下來,并成為了齊國的參謀。最終,孫臏為自己報了仇,將龐涓逼死在樹下,令人大感暢快,不過,龐涓臨死前卻發(fā)出怒吼,痛斥了孫臏。那么,龐涓臨死前怒吼了哪六個字?這又說明了什么呢?
這一切,還要從周顯王十五年(前354)時的一場戰(zhàn)爭開始說起。這一年,趙國進攻衛(wèi)國,而身為盟國的魏國則出兵相救,且在龐涓的帶領(lǐng)下一舉反攻到了趙國首都邯鄲,于是趙國四處求援,齊國選擇了出手相救。于是第二年,齊軍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前往救援,對戰(zhàn)況進行評估后,孫臏提出了著名的“圍魏救趙”之計。
齊軍沒有直接前往邯鄲,而是攻向了魏國的首都大梁,這一舉動使得龐涓率領(lǐng)的大軍不得不連忙回防,卻在半途被孫臏所伏擊,損失慘重。周顯王二十七年(前342),魏國進攻韓國,齊國再次出兵援助,這次,孫臏還是采用圍魏救趙的計策,直接向大梁出兵,但孫臏也預(yù)料到中過一次計的龐涓不會輕易上當,于是對原本的計策進行了“改良”。
對于孫臏的計策,明末大臣李廷機曾經(jīng)寫詩道:“減灶暗行兵,龐涓被其獲!孫臏的計策其實也十分簡單,他剛剛進入魏國境內(nèi)時,埋了十萬個爐灶,表明自己有十萬大軍,而向前進軍,第二天只埋了五萬個爐灶,到了第三天,更是只埋設(shè)了三萬個。龐涓原本十分慎重地在后方追趕,但看到齊軍爐灶減少,便以為是齊軍紛紛逃散,短短數(shù)日便走了數(shù)萬人。
見此狀況,龐涓一改小心謹慎的進軍指令,帶上精銳部隊火速追趕,想要貫徹“兵貴神速”的理念。不過,這一舉動卻正中孫臏計謀,他提前設(shè)伏于龐涓的必經(jīng)之路,并趁其經(jīng)過時號令兵士們?nèi)f箭齊發(fā),將其部隊射死大半,據(jù)《史記》記載:“龐涓自知智窮兵敗,乃自剄,曰:‘遂成豎子之名!’”
這六個字翻譯過來就是:結(jié)果成就了你小子的名聲!豎子一詞含有濃重的貶義,表達的是無盡的輕蔑,而龐涓認為自己成就孫臏的名聲,于是破口大罵。那么,龐涓之所以說出這句話,筆者猜測,有兩大原因。第一大原因便是,龐涓將孫臏變成廢人,而世人卻反而稱贊孫臏的身殘志堅,龐涓的惡毒之舉幫助孫臏取得了更多贊譽。
其次,便是龐涓認為孫臏勝之不武。龐涓在魏國領(lǐng)兵,大多是直接與敵人正面對決,憑借兵力優(yōu)勢取勝,而孫臏則更多的是利用計謀,不耗費太多兵卒便獲利,在龐涓眼中,這種作戰(zhàn)方式是投機取巧,但是孫臏靠此笑到最后,所以龐涓痛罵他靠詭計成名,算不得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