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24年10月,馮玉祥在取得北京政權以后,將溥儀等人趕出了紫禁城。那么,大清亡了之后,大清的數(shù)萬乃至十萬的皇子皇孫去了哪里?


一、溥儀


溥儀先搬到了父親載灃處暫住,之后遭到了日本人的拉攏,連其父親都罵他沒有骨氣。最后,在天津住了七年。溥儀一直想復辟,在1934年,在日本人的扶持下,成立了“偽滿洲國”,年號康德,成了傀儡皇帝。后來,溥儀從天津又去了東北。


溥儀當時從紫禁城搬走之后,帶出了大量的珍寶,隨后在天津變賣了一些,以此來彌補生活上的一些開銷。


1945年日本投降,溥儀準備逃亡國外時,被蘇聯(lián)紅軍俘虜,后來在軍事法庭上控訴了日本人的罪行,算是做了一點貢獻。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學習、改造。1959年12月被特赦,并成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成了一名普通的公民。

(溥儀與李淑賢)


后來,溥儀上了戶口,還與護士李淑賢結婚,過起了普通人的普通的生活。


二、其他皇族人員的去向


當時的皇族成員,據(jù)有關統(tǒng)計男性有兩萬人左右,再加上女性,估計也有差不多十萬人了。那么這么多的人,都去了哪里呢?


首先,他們先改了姓氏,畢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皇族了,愛新覺羅已經成了過去式。有的改為了“金”,有的改為了“那”,還有的改成了“羅”。當然,也有改姓王、孫、艾、羅、肇、范、關、鄂、依等,不一而足。


改姓金,是因為愛新在滿語中是黃金之意。譬如,金默玉,原名愛新覺羅顯琦,滿族,是清末八大親王之一的肅親王善耆最小的女兒,原為十七格格;啟功,清世宗的第五子和親王弘晝的后代,他是棄姓不用的典型代表,叫啟功,而不加愛新覺羅姓。


也有說法是愛新覺羅是被俘虜?shù)乃纬暮笠幔拘铡w’,‘覺羅’就是趙的意思。在我國東北地區(qū)和河北的滿族,有一大部分改姓‘趙’。

那么,這些皇室成員到底去了哪里呢?

1、留在北京繼續(xù)生活


雖然皇室的日子不在了,但是很多皇室成員都有自己的家業(yè),有一大部分人選擇留在京城生活,并守著自己的祖業(yè)。比如溥儀的父親載灃就是如此,后來在四十年代末期,日子過不下去了,才把房子給賣了,維持生活。

大書法家啟功就是雍正的九世孫,是雍正的兒子弘晝的一脈。他們非常低調,在書法上很有造詣,并不愿向人提及自己是皇室后裔。

我們熟悉的歌手那英、關曉彤都是皇室后裔,她們都是憑借自己的本事讓自己更出色。

(啟功)


2、跟著溥儀去了東北

溥儀去天津,去東北的時候,有一些皇室成員就選擇跟著溥儀一起走了,比如溥儀的幾個妹妹和妹夫,還有溥儀的一些親信們。

有一部分人到了東北之后,就隱姓埋名,甚至成立了村子,一起靠著自己的特長,或者是經商,或者是務農,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撫順市新賓滿族自治縣上夾河鎮(zhèn)有一個300多年的滿族村,它是清朝皇族后裔聚居村:

腰站村里聚居著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同宗、愛新覺羅家族的后裔。全村總面積為17.98平方公里,共計3個自然屯,4個村民小組。村民324戶,1193人,滿族人口占97%,其中,滿族清朝皇室后裔肇姓409人。


3、去海外尋求發(fā)展

有的清朝后裔還帶著金錢去了國外發(fā)展,比如有的在香港開照相館,留著清朝時期的長辮子,穿著象征著高貴的黃色的衣服招攬著生意。比如愛新覺羅.州棠,就生活在香港的尖沙咀,以經營照相館為生。

還有的就在海外坐吃山空,靠變賣一些祖上的寶貝過活。

4、去其它地方過著隱居的生活

同時,還有一些人去了祖國其他的地方,投親靠友,尋找最適合自己的落腳地。不論怎樣,他們都成了新中國的普通的公民,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愛新覺羅的后裔——恒紹,乾隆皇帝的七世孫。在2013年的時候,他帶領族人對清朝的皇陵進行了一次大型的祭拜活動,海外有一部分人也參加了。這是從清朝滅亡之后,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祭拜活動。但是反響很大,有的人持反對態(tài)度,說大清朝已經是過去式了,不該舉辦。自此,再也沒有舉辦類似的大型祭拜活動。


滿清比較有名的皇室成員代表:


  • 愛新覺羅·恒紹,男,1958年10月出生,滿族,副主任中醫(yī)師。吉林省政協(xié)常委、吉林市滿族聯(lián)誼會會長、清乾隆帝七世孫。
  • 愛新覺羅·毓紫薇,1960年生,女畫家。道光皇帝第五子惇勤親王奕誴的第4代孫女。
  • 愛新覺羅·溥光,香港人,自稱清太祖十一世孫,身份有爭議,當代學者。
  • 啟功(1912年-2005年),愛新覺羅氏,康熙皇帝九世孫,極具皇子氣息。
  • 溥任,“最后的皇弟”,我國杰出的教育工作者。
  • 金毓嶂,生于1943年5月,醇親王載灃的長孫,溥任的長子。

最佳貢獻者
2

首先,厘清一下清朝皇族的概念。

清朝皇族是個很大的范圍,它包括宗室和覺羅。按照清制,以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為大宗,稱其直系子孫為宗室;而以其叔伯弟兄之子孫為覺羅。覺羅的身份標志是系紅帶子,而宗室則系黃帶子。

覺羅是皇族的遠支

因為覺羅距離政治心臟距離較遠,相對宗室來說,他們的存在感很低。清朝自1644年入關執(zhí)政,前后歷時268年,其中滄海桑田,再加上皇族人口的龐大。至清末,覺羅的特權已經被不斷地攤薄。

覺羅領取了紅帶子以后,就有了貴族的標志,其正常的待遇是:月例銀子2兩,加婚慶銀20兩、治喪銀30兩。

清朝滅亡以后,對覺羅的影響有限,他們雖然失去了國家的貴族津貼,仍然擁有數(shù)目可觀的莊田,妥妥的收租一族。他們中少數(shù)人從龍入關,大多數(shù)仍舊聚居在關外,就是今天的東三省。

相比明朝,清朝的宗室顯得更幸運

隨著明朝江山的飄搖,明朝的宗室起先被農民起義軍殺戳,接下來遭到了新朝更為血腥的清算。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南巡,到南京拜祭明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孝陵,并下令求訪明朝后裔,使奉守朱氏世祀。

雍正二年(1724年),清世宗訪查出明宗室后裔朱之璉,封為一等侯,入正白旗令世襲,以奉明孝陵的春秋祀事。

至此,明宗室后裔才結束逃亡生活,恢復了普通平民的身份。

清朝是一種契約的形式退位。1912年2月12日,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同日,民國政府頒布《關于大清皇帝辭位之后優(yōu)待條件》、《優(yōu)待皇室條件》。



依據(jù)契約,民國禮待溥儀,并允其暫居宮禁。同時保護清朝皇室的私產和宗廟,年提供400萬兩白銀的歲用。

1917年,張勛復辟,溥儀率先違背契約,半推半就地宣布復位。因為此事,惹惱了愛國將領馮玉祥。



1924年10月,馮玉祥在取得北京政權以后,下定決心廢除了溥儀的帝號,并將其趕出故宮。

溥儀的前半生是萬分恥辱的。他被趕出故宮后,搬進北府(載灃的居處),繼而又逃進日本公使館,最后在天津租界生活了七年。1934年,他配合日本的侵華戰(zhàn)略,成立了臭名昭著的“偽滿洲國”,恬不知恥地當起了傀儡皇帝。

在清朝退位以后,其宗室很少有被殺戮的記載。

清朝宗室的去向

第一類,覺得在國內不安全,利用以前的社會關系,移民去了日本和歐美,還有的去了香港。



例如:愛新覺羅.州棠,他現(xiàn)今生活在香港的尖沙咀,以經營照相館為生。他追念自己是清朝宗室,特意剃發(fā)垂辮,穿起了黃色的清朝阿哥服飾。



第二類,投親靠友。

例如:近代的書法家啟功先生,他是雍正皇帝的九世孫,和親王弘晝這一支。



清帝退位,其曾祖絕意政治,不愿再居住京城。恰其曾祖有一門生,叫陳云誥。以前是翰林,其家在河北易縣,廣有資財。于是,陳云誥出資在易縣的城中購買房舍,請啟功先生全家遷居易縣。

啟功先生的書法,線條柔美、間架結構挺拔雋逸,十分得現(xiàn)代書法界的推崇。并且,啟功先生為人謙和,他自稱姓啟名功,從不愿以清朝宗室后裔的身份在人前炫耀。

第三類,隱姓埋名,散布在全國各地。

這類清朝宗室居多,他們紛紛改為其它姓氏,集中在趙姓或金姓。在以后的歲月里,他們經過陣痛,選擇自力更生,從事各種行業(yè)。例如:字畫鑒定、天橋雜耍、人力車夫等。

第四類,追隨溥儀,遷至偽滿。

有些皇室情節(jié)嚴重的宗親,因為溥儀當了偽滿洲國的皇帝,自然把他當作是領頭羊,紛紛遷至關外,附庸偽滿。

當然,偽滿洲國讓他們十分失望,溥儀當時處于兒皇帝的地位,他的太上皇是日本關東軍司令部。他們并沒有得到溥儀太多的照拂,還是依然決定定居東北,畢竟那里是他們祖上的龍興之地。

現(xiàn)在,中華56個民族大融合,小編身邊居然也有一個滿族朋友。她隨丈夫在武漢定居,說著京味十足的普通話,熱愛運動,喜歡擼串。在羽毛球場,她奮力拼搏、陽光十足。歷史都已經成為過去,現(xiàn)在人人平等,各族人民和睦相處,真的挺好!

3

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頒布了一道退位詔書,標志著享國268年的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宣告結束。

如果我們把偽滿洲國的成立視為滿清復辟的話,小編想把時間線分割成兩個部分來回答這個問題,一一舉例說明。

新中國成立以前,軍閥混戰(zhàn)、日本侵華,中華大地自清朝滅亡以后陷入四分五裂之中,滿清后人既有化身百姓融入各行各業(yè),亦有人野心勃勃活躍于政界軍界。

中華民國代替清朝繼承中國國統(tǒng)后,在北京的和全國各地相當一部分滿族人隱姓埋名,變成了漢人,原因是怕革命對他們進行報復,確實當時在西安的滿洲駐防官兵和家屬遭到了屠殺,被害約3萬多人。沒有改民族的滿族人則說起了相聲、干起了小生意,比如著名的相聲演員常寶華、侯寶林家族等都是旗人改了生計后才去說相聲的。他們和漢人百姓一樣,過著普通人的生活。

另一方面,許多滿清貴族妄圖復辟,如愛新覺羅·溥儀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fā),1912年2月12日被迫退位,清朝統(tǒng)治結束。九·一八事變之后在日本人控制下做了滿洲國的傀儡皇帝,年號康德(1934年—1945年),所以又稱“康德皇帝”。及肅親王善耆第十四女愛新覺羅·顯玗活躍于國家層面,積極復辟。自1912年清朝滅亡。善耆欲借日本之力復國,將女兒顯玗送給川島浪速做養(yǎng)女。顯玗從此更名川島芳子,被送往日本接受軍國主義教育,成年后返回中國,長期為日本做間諜。川島芳子歷任偽滿洲國“安國軍總司令”、“華北人民自衛(wèi)軍總司令”等要職,曾先后參與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變、滿洲獨立運動等秘密軍事行動,并親自導演了震驚中外的上海一二八事變和轉移婉容等禍國事件,被稱為“男裝女諜”、“東方女魔”。1945年日軍戰(zhàn)敗投降。1948年3月25日,川島芳子被以漢奸罪判處死刑,在北平第一監(jiān)獄執(zhí)行槍決,終年41歲。此后坊間一直流傳著川島芳子系替身代死,其本人隱姓埋名直至1978年病故。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8月17日,溥儀在沈陽準備逃亡時被蘇聯(lián)紅軍俘虜,被帶到蘇聯(lián)。之后經歷解放戰(zhàn)爭,新中國成立以后,包括溥儀在內的滿清皇室及偽滿政府成員于1950年8月初被押解回國,在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學習、改造。

例如經過改造的溥儀在1959年12月4日接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毛澤東的特赦令并成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溥儀一生四次結婚,娶過五個女人,最后一次婚姻是在1962年與李淑賢結婚1967年10月17日,溥儀因腎癌在北京逝世,享年61歲。先葬于八寶山,后遷于清西陵內崇陵(光緒陵)附近的華龍皇家陵園。

溥儀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于1964年4月由群眾出版社出版。其獨特的富有戲劇性的經歷,多次被改編成影視作品,推薦大家看看《末代皇帝》這部電影,還原度很高。


在新中國成立以后,曾經皇室淪為平民,與旗人、滿人,改名換姓,漢化融入到社會當中,其中不乏方方面面的人才,例如著名歌手那英,就是慈禧太后家族其中一支的后代,原姓葉赫那拉,現(xiàn)在就簡稱“那”了;還有王珞丹的同學愛新覺羅啟星,曾祖父是末代皇帝溥儀的嫡堂兄,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希望大家珍惜生活,團結民族。祝大家生活越來越好,謝謝!

4

謝謝邀請。

清朝是中國封建歷史上的最后一個朝代,在明朝朱姓家族統(tǒng)治日漸沒落的時候,東北苦寒之地的一個家族崛起,這個家族起先只是為了報殺父之仇,后來隨著實力的強大,志向也從復仇變成了建國,并征服天下,這個家族就是愛新覺羅家族,也是清朝的皇族。

清朝的愛新覺羅家族自從入關后,共經歷10位皇帝,統(tǒng)治268年,最后在1912年滅亡,但是當時皇族依然存在。

這里的皇族不僅僅是指愛新覺羅本身,因為愛新覺羅大多和滿洲貴族聯(lián)姻,因此也算皇族,所以當時的皇族群體高達10多萬,那大清滅亡后,10多萬皇族子孫去了哪里呢?

愛新覺羅等皇族們雖然在清朝時期,享盡富貴榮華,然而清朝滅亡后,就得接受從皇族變成公民的命運了。

改名換姓,過普通人的生活

皇族們在清朝滅亡后第一件事就是改名換姓,在袁世凱掌握大權以后,要求愛新覺羅們改姓金,因為“愛新”在滿語中有黃金的意思。

而且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很低調的,真正的皇族后裔不會處處顯擺自己出身愛新覺羅。

大多數(shù)皇族都變成了平民,和普通人一樣追求自己的愛好,然后融入到社會中。

像著名的書畫家啟功先生就是正宗的滿人,是雍正皇帝的第九代孫子,但是他卻從來不愿提及自己的姓氏。

還有歌手那英,就是慈禧太后家族其中一支的后代,原姓葉赫那拉,現(xiàn)在成“那”了,還有關之琳,她本是滿族正白旗瓜爾佳氏,后來改了“關”姓,社會上各行各業(yè)還有很多這種例子,這里不做贅述了。

和溥儀去了東北

大清滅亡后,雖然大清沒了,可是皇族們的小皇帝還在,溥儀被馮玉祥趕出故宮以后,去了天津,當時很多滿清遺老遺少們還是跟隨者溥儀。

在溥儀跟隨日本人去了東北當偽滿洲國皇帝以后,很多皇族也和溥儀去了東北,雖然當時的溥儀是日本人的傀儡皇帝,可是那些皇族有很大一部分也選擇安家在了東北,畢竟東北是他們老祖宗的龍興之地,他們也隱姓埋名重新過起了普通人務農或者經商的生活。

在遼寧省本溪市轄區(qū)內有一個小村莊叫“泥塔村”,這個村子大部分都是大清皇族的后裔,很多還保留著皇族生活的習俗。

艱難謀生

大清滅亡后,貴族子弟們曾經不學無術,還沒有賴以生存的技能手藝,很多人拉人力車賺口飯吃,有的貴族子弟賣起了蔬菜,還有街頭賣藝的。

甚至還有很過分的,日子過不下去了,挖自己祖墳的,畢竟很多祖宗去世前,家里還是很顯赫的,也有點珍奇寶貝,也可以變賣來勉強度日,總之沒有一技之長的會過的很慘。

帶著錢財出國

有一些皇族子弟還存在很多有遠見的人,因為在那個風雨搖墜的大清末期,有腦子的人或多或少會有警覺,畢竟當時出國也不算稀奇事情了,外國人在京城都有一大堆。

因此很多皇族子弟們帶著已經積攢好的錢財移居到了海外,有的留學,有的定居,這也間接造成了白銀和奇珍異寶的外流。

綜上所述,大清滅亡后,皇族們深知自己早已沒有了特權階級,也都順應歷史的潮流,選擇當起了普通公民,過起了適合自己的生活。

5

清朝立國之初,為了維護滿族人的封建統(tǒng)治,滿族人享有著種種優(yōu)厚待遇,清朝推行“首重滿洲”的立國之策,讓滿族人生來就是“天潢貴胄”。尤其是滿清皇室愛新覺羅家族,更是享受了種種特權,因此,滿清皇族子弟,從入關時的數(shù)百人,迅速膨脹到清末是的十萬余人。

然而,當大清王朝近300年的封建統(tǒng)治在革命的炮火中土崩瓦解之后,這些習慣享受官銀、俸祿,過著優(yōu)渥生活的清朝皇族子孫,他們在大清滅亡之后都去了哪里呢?

末代皇帝劇照

先說十萬皇室子弟的“老大”,清朝末帝溥儀,1912年,末代皇帝溥儀雖然退位,但是民國政府與清朝王室早已經簽訂了一份《清室優(yōu)待條件》,所以在1912年到1924年之間,生活在紫禁城內的清朝皇族,依然過著昔日鐘鳴鼎食的帝王生活,除了沒有了政治特權,生活排場并沒有多少轉變。

直到1924年,馮玉祥打破了紫禁城里面看似一片祥和的封建假象,溥儀徹底被趕出了紫禁城,大清宣統(tǒng)帝的皇帝尊號被永遠廢除,昔日的皇帝淪為了平民。然而,這位皇帝被趕下臺以后,又迅速投入了日本人懷抱,成為了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

清朝皇族

1945年日本投降,偽滿垮臺,溥儀淪為了蘇聯(lián)的階下囚;1960年他被特赦出獄以后,開始在北京植物園從事一些極為簡單的勞動工作,他最終成為了一個中國的普通公民。當然,這只是溥儀一個人的身份轉變,大清滅亡之后,還有那么多的沒落貴族,這些王公貴族在昔日顯赫一時,然而在革命的浪潮中,他們也走到了日落西山的沒落境地。

自稱清朝王爺?shù)娜?/p>

辛亥革命過后,原本屬于八旗王公貴族管轄的莊田,也鬧起了“反抗王公貴族統(tǒng)治”的革命,各個莊田的莊頭、佃戶,開始將自己耕種多年的莊田據(jù)為己有,同時,也堅決不給清朝的王公貴族繳納地租賦稅。

這就讓這些宗室王公的收入銳減,再加上早已經沒有大清王朝給他們繼續(xù)發(fā)放高額俸祿,在這種情況之下,那些手中還有閑錢的王公貴族,開始投資工礦企業(yè)、開當鋪、開飯店、開澡堂,他們自力更生,日子倒也過得不差。

清朝皇族后裔

能夠自力更生并成功的昔日皇室子弟畢竟是少數(shù),絕大多數(shù)的前王公貴族們,早已經過慣了揮霍無度的日子。這讓他們缺乏生產、生活技能,最后,坐吃山空、變賣家產、首飾維持生計,因為他們并無一技之長,更沒有自力更生的毅力,祖產吃光喝光后,這些人逐漸成為了北京的破落戶。

最終,為了生存,沒有文化的王公貴族,大多都淪為了只會干苦力的工人、車夫、小商販,每天過著縫補漿洗的日子;那些曾接受過文化教育的滿族人,開始在社會從事老師、警察、醫(yī)生等工作。還有一些會吹拉彈唱的滿族人,成為了梨園里的戲子。

至于那一些有著雄厚財力的宗室子弟,一家人都移居國外,遠走他鄉(xiāng)。其實大多的清朝王公后裔,能夠在當時社會掙扎著做一個文職,都已經非常不容易了。絕大多數(shù)的人都淪為了只會干體力的底層工人,甚至有的人都成了沿街乞討的乞丐,這樣的遭遇也是令人嘆息。

6

清至滅亡之際,真正算得上皇族后裔的其實只有兩萬左右,通常所說的十四萬皇族后裔是算上愛新覺羅氏的支系、旁系。若討論十四萬皇族后裔的結局,則需分清近支遠支,因為二者在雖在優(yōu)待條例中統(tǒng)稱為皇族,但由于清室的待遇有別,故而結局亦有不同,總體上歸納為定居海外和隱姓埋名兩大類,當然也有個別宗室成員依舊活躍在各個時期的政壇當中。

遠近之別

“夫無形者,物之大祖也;無音者,聲之大宗也。祖、宗皆本也!薄痘茨献印ぴ烙枴

愛新覺羅這個皇姓的發(fā)展其實雷同于漢人所說的姓和氏,漢人的氏即追本溯源至宗,所謂的宗就是始祖的意思,所以有祖宗一說,如秦始皇屬于趙氏,嬴姓。清朝的開山鼻祖努爾哈赤本是女真小部族里的一個遠支,這個部族名為愛新,覺羅實際上是姓,愛新覺羅指的就是愛新部族里的覺羅姓族人,從努爾哈赤的發(fā)家史看,這個姓氏可能在最初就只有努爾哈赤在內的六祖與22個兒子。到皇太極時效仿漢制,取消了選支大宗之分,這個在漢族也可見,姓后取名就行了,沒有再追蹤屬于何氏,所以愛新覺羅就成了清皇族的姓。

漢人講究嫡庶之分,滿人則講究遠近之別。所以在清朝有宗室和覺羅之分,這個區(qū)別的原則基本上是按照與皇帝血緣關系的遠近,皇帝的直系親屬稱本支,皇帝兄弟的子女以及別的各支則為遠支。宗室是指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的后裔,也就是努爾哈赤一脈傳承下來的,從塔克世系到清末代皇帝溥儀系的直系子孫,以及努爾哈赤親兄弟的后代子孫。覺羅是指努爾哈赤曾祖父福滿和祖父覺昌安的后世子孫,以及塔克世親兄弟的后裔。宗室身系黃帶子,覺羅身系紅帶子以加區(qū)分,宗室犯錯降為紅帶子,覺羅犯錯降為紫帶子,這是身份不同的象征。

宗室與覺羅不僅身份上有所差別,且在待遇上也有較大差異。眾所周知,清朝的宗室覺羅的爵位襲承有兩種模式,一為遞減式,如父為親王,子無殊功則一人襲封為郡王,孫無殊功則一人襲封為貝勒,以此類推;另一種則是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有清一朝總共冊了12位鐵帽子王,其中在清初是冊了八位開國功臣,這八位皆出自宗室,六位封為親王爵,兩位封為郡王爵。清中后期又因時局所需封了四位鐵帽子王,亦皆出于宗室。

一般來說,遞減式的爵位到了輔國將軍這個級別也就不再降爵,但若犯罪,則奪爵。而鐵帽子王世襲罔替至有人犯罪,一般不會奪爵,而是以其旁支襲爵,但也有例外,如多爾袞的睿親王,在1650年死后無嗣承襲,弟弟多鐸將兒子多爾博過繼到多爾袞膝下為嗣子,順利承襲睿親王爵,但次年多爾袞以謀逆被奪爵,多爾博無奈回到原支。那么差異就來了,覺羅各支至輔國將軍只有一人承襲下來,相當于二品武官,各等歲俸在360至460兩白銀。而宗室各支中除了一人襲爵,其余沒有襲得爵位的宗室成員即稱“間散宗室”,皆配四品頂戴,雖不能等同于四品官員,但若不犯罪,皆享有四品官員的俸祿,也就是105至140兩白銀。

也就是說宗室與覺羅的差別在于宗人府還管不管你的生活問題,或者說宗室成員是財政全供的鐵飯碗,而覺羅就是財政差供,有本事就做官領俸祿,沒本事就吃家族老本,享受一個旗人的貼補。鐵帽子王歲俸是1萬兩,雖然清初的鐵帽子王并不“鐵”,但也都傳承十世以上,這些家底的積累是覺羅不可比擬的。所以清帝退位后,優(yōu)待條例里只有溥儀享受400萬元的補貼,而皇族沒有了經濟來源,就到了拼家底的時候。

清末皇族的生活

1912年由裕隆太后代表清廷簽訂退位詔書并不是清室最艱難的日子,而到1924年,馮玉祥發(fā)動了北京政變,將清室徹底趕出了紫荊城,這才是清末皇族的冬天。此時已經距離溥儀退位過去了12年,那些窘迫的皇族在遜清小朝廷里還有“宗人府”支配日常用度,而出了小朝廷連棲身之所都難尋。而如上述的大宗室而言,沒了皇帝的日子反而自在許多,我們所說的清中后期的鐵帽子王,承襲到清帝退位仍有怡親王毓麒、醇親王載灃、恭親王溥偉、慶親王載振。

這個愛新覺羅近支的輩分是康熙時開始定下了規(guī)矩,而輩分所用字幾乎是四代定一次,乾隆時定下“綿、奕、載”;道光時又定下“溥、毓、恒、啟”,所以上面講的四位親王一目了然,載灃和載振的輩分最高。清末宗室衰落,甭管這幾位幾斤幾兩,還都受到重用,載振在清末新政中擔任商部尚書,這是個肥差,后又隨著機構改革進了農工商部任職,1924年被驅逐之后便跑到了天津,從事老本行,干起投資行業(yè),通過自己的銀行存款和投資回報,生活過的奢華依舊,直到1947年才病逝,他代表了清末皇族里的一類典型,即有些家產,以老本投資過上富貴生活。

而載灃是溥儀的親爹,因此在清末任職更為顯赫,做到軍機大臣、攝政王、代理海陸軍大元帥,要說老本,他比載振更雄厚。載灃自辛亥革命以后便閉門自居,出了紫荊城也一樣,遷居天津,對政治不管不問,甚是悠閑。只是日本人利用溥儀之時,他站出來強烈反對,之后也在無舉動,只是居于醇親王府安度晚年。建國后,載灃將醇親王府賣掉,據(jù)說當時賣了九十萬斤小米,換得錢財另購一套住處,剩余的錢財全部分給溥杰、溥任、韞龢、韞穎、韞嫻、韞馨、韞娛、韞歡,也算是老父親給子女們留下的家產了,王府里的古董文玩這類價值連城的東西想必也由這些子女分了。

毓麒就沒有這么幸運了,他的親王是載恒這一支犯罪,而被載敦接承,載恒的家產是抄沒殆盡,一點也沒剩下。載墩傳給兒子溥靜后,由于義和團問題又被革了爵,這才落到侄子毓麒手里,是個沒有任何家底和基礎的親王。被馮玉祥趕出紫荊城后,算是最為沒落的親王,過著隱姓埋名的生活。這也代表了大部分出宮的皇族后裔,他們幾乎沒有任何經濟來源,常出沒于各種當鋪,將宮里帶出來的文玩古董點了錢財繼續(xù)生活,王公貝勒手里的寶貝多,點了之后仍可以逍遙快活,但普通皇族就只能勉強度日。甚至由于革命軍或者軍閥的仇視,他們多數(shù)改為漢族姓氏,如金、趙等;有點關系的后來隨著溥儀介紹,跑到了日本定居,有點錢財?shù)膭t赴歐美居多,而沒錢沒關系的多數(shù)就遷居到了東北一帶,他們相信溥儀在日本人的幫助下會恢復愛新覺羅昔日的榮耀。


溥偉則是另一種出路的代表,幫助日本人策反溥儀,做了漢奸,不管如何,這也算是一條出路,這種出路就是將自己的才能繼續(xù)發(fā)揮,畢竟他們是站在曾經國家頂層的人物,對于人際關系和資源的掌握終有一用。無論是軍閥混戰(zhàn)時期,還是國民政府時期,一些皇族后裔都能謀求個一官半職。如溥儀的七叔載濤,當過張勛的禁衛(wèi)軍司令、徐世昌大總統(tǒng)的將軍、張作霖的翊衛(wèi)使;到了國民政府時期,又被南京政府聘為國難會議的會員;日軍侵華期間,拒絕到偽滿洲國任職;新中國成立后,被任命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司令部馬政局顧問。不過即便如此,皇族的奢侈生活還是得不到滿足,所以像載濤這種有能力的人也得賣一賣家里得文玩字畫,甚至不惜將自己的貝勒府也賣了。

綜上,據(jù)《愛新覺羅宗譜》統(tǒng)計,到了清末時期,愛新覺羅氏宗室的后裔有 8萬多人,覺羅的后裔有近6萬人,這些人員大部分回到了東北遼寧一帶生活,也有一部分留在了京津、河北一帶。1924年的時候,國民政府還在北京開辦了平民工廠,優(yōu)先收納旗人,其中也有沒落的皇族后裔?傊,一個時代的結束,換來的是更為平等的社會,所謂皇族的結局,無非就是高高在上的優(yōu)越感煙消云散,從此與平民大眾無異,適應社會的終究會獲得新生,如拉洋車的末代王爺,仍然沉睡不醒的就只能敗光家產郁郁而終。

參考史料:《清史稿》、《我的前半生》

7

我是雪上長留馬行處,見字如同見面。

清朝是中國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滅亡后,還遺有14萬皇室宗親,這些貴族子弟的命運要比明朝的朱家子弟好的多,明末的皇室宗族有百萬之多,全被農民起義軍和清軍剿殺殆盡,而清朝是禪位的,所以皇室宗親子弟的生命和財產得以保留,中華民國對清室實行優(yōu)待政策,不過這些優(yōu)待政策只限于皇室本身,1924年就廢除了,所有的宗族都成為了一介平民。

由于這些八旗子弟都是有清朝供養(yǎng)的,過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寄生生活,一下子斷了供給,又要維持花天酒地的生活,只有靠變賣財產度日,時間一長,紛紛敗落。敗落后就要想辦法生存,但在京城又很難找到工作,老百姓對他們非常憎恨,甚至在大街上一旦被認出,就會遭到追打和辱罵,這樣,他們只能隱姓埋名,四下逃匿。

大概有三萬多貴胄變賣了家產,回到了東北這個滿族的龍興之地,對于他們來說是返回故鄉(xiāng),他們改名換姓,重新生活。有一部分移居了海外,當時清朝的許多珍寶就是被他們帶走的,也有一部分投親靠友,散落在各地都有,具體多少已無法考證,估計和回故鄉(xiāng)的差不多。有的不愿走,因為清軍入關已260多年了,他們早已把京城當做了自己的故鄉(xiāng),這部分人后來干什么的都有,有教書的,畫畫的、剃頭的、賣菜的,甚至街頭賣藝,有些人最后實在沒辦法了,就拉人力車謀生,干不動也不想干的,有沿街乞討的,也有餓死街頭的。日本人來后,有些人當了漢奸,但也有人加入了革命隊伍。

總之,10多萬皇族子孫去哪里的都有,許多都改了漢姓,甚至改了民族屬性,娶了漢女或嫁了漢夫,保不齊我們周圍就有,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如今滿族是第二大少數(shù)民族,人口超過了一千萬,仔細考證也許更多,演藝圈的英達、吳京、那英都是滿族的,不知您身邊有沒有呢?

謝謝閱讀

8

他們是干什么的都有,但是他們當中最有氣節(jié)的當是清未的陸軍大臣載濤。在清朝倒臺后他先是給北洋政府軍閥們當過顧問,后來隨著家道中落他不僅是買掉了原來的大宅院搬進了小胡同里甚至于淪落到靠做小買賣維持生計的地步,既便是這樣他卻拒絕擔任偽職而且是與參與偽政權的任何皇族有來往。他曾經將溥儀請他來去偽滿的隨從轟出家去又拒絕了日偽在北京威逼利透他和做的企圖所以他贏得了國共雙方及北京老百姓的遵重。解放后毛澤東周恩來接見他時給了他很高的評價,他不僅被聘請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而且被聘請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騎兵馬政總顧問,他也對溥儀的改造起了很關鍵的作用。

9

滿清統(tǒng)治二百多年時間里,旗人都有特權,但同時,他們不事生產,也被禁止從事工商、貿易。生活貧困的問題,到后為也就越發(fā)明顯。清末朝廷也曾有所改變,讓他們或者務農、或者經商,以能解決個人生計為目標。

?

但是辛亥革命的爆發(fā)提前把他們拉進了新時代。在老舍的話劇《茶館》里很生動地展示出旗人生活的狀況。已經演變到了群體的潦倒了。1920年5月23日,上!睹駠請蟆返橇恕督袢罩烊松顮顩r》一文,將當日的旗族生計狀況略分為四類:貴官派指那些享受《優(yōu)待條例》的親貴宗室,這批人雖有積產,但入不抵出,亦因少不經事,“眾家丁分肥”,預計“將來不至窮死不止”;謀生派是那些勤求有強,能經營和自立者,“此派為旗族中之尚佳者”,逐漸可與其他各族同化;勞動派以漢軍旗人居多數(shù),普通以人力車為謀飯之計,困頓但尚能自存;待死派則是那些注定“老死牖下”的赤貧者。

據(jù)考察,北京內城的旗人居民,“殆已由積弱而漸流于乞丐一類。以數(shù)十萬眾老幼男女,皆成叫化,于治安、于國光、于觀瞻,皆有可注目之價值。”占人數(shù)最多的“勞動派”,雖仍可勉強糊口,但由于經濟狀況下降、生活費用提高等原因,“可恃之收入,少于前四五年前一倍”,生活愈見窘迫。其實,即便“貴官派”,也未見得都養(yǎng)尊處優(yōu)。民初報紙上,時常可以看到“世子王孫倒斃城門洞,郡主命婦墜入煙花院”的時聞。入民國后,滿洲王公的貧困化實則很迅速。莊士敦說,當他在1919年認識他們時,其中一些早已不再是富人,許多都“已陷入可悲的境地”。出于“臉面”考慮,他們不可能公開賣古玩,賣也只能得到“低得可笑的價錢”

?

莊士敦提到一位親王,乾隆五世孫毓朗,光緒時封鎮(zhèn)國將軍三等將軍,辛亥年位至軍諮大臣,算是親貴上層。清亡不過十年,他已經“窮困潦倒”。另一位重量級親貴載澤也在入民國后,迅速“變窮”,一群民國的士兵還搶劫了他存放值錢東西的“庫”,這位曾經“中國最富有的人之一”,1920年代末在北京窮困落魄,郁郁而終。溥儀的堂兄弟溥澗,家產吃完,靠賣畫為生。莊王的后代餓死在南橫街的一個空房子里。睿王的后代鐘氏兄弟,因生活無著而私掘祖墳。清末重臣慶王奕劻,家貲億萬,孫子竟沒落為揀破爛的。這些被取消特權的貴族,俸祿也沒有了,家產吃光,便只能流浪街頭,或轉乎溝壑,甚至凍餒而死。

一名叫桂順的皇族,因家境貧窮,由京去天津謀生,行至楊村,不幸病倒店中,當賣全無,又無衣無食,無奈之下向溥儀發(fā)了一封告急稟文,叩求“我主大皇帝恩賜錢財,奴才好養(yǎng)病度日”。當時皇族有三萬余口,類似情況,比比皆是,小朝廷也是救不勝救,無能為力。許多人,就在貧病交加中死去了。王公親貴尚且這樣“窮了下來”,一般旗人的貧困更可想而知。清帝宣布退位,在與新成立的民國政府達成的一系列《優(yōu)待條件》中,明文規(guī)定,保護旗人財產,維持旗人一般生活,其中《關于滿蒙回藏各族待遇之條件》中規(guī)定,“先籌八旗生計,于未籌定之前,八旗兵弁俸餉仍舊支放。”《保護旗人公私財產文》中指出:“凡八旗人民公私財產,應有地方官及公正士紳清查經理,以備籌畫八旗生計之用!钡珜嶋H情況并非如此,旗人公私財產不僅沒得到應有的保護,往往以各種原因被沒收

 民族大同會會員劉揆一、吳景濂等人專門上書袁世凱,要求禁止沒收旗人私產。呼吁歸呼吁,旗人財產屢被沒收的狀況并沒有多少改變。此外,由于財政困難,許多地方在裁撤旗營后,僅短暫發(fā)放過少數(shù)幾次旗餉,大部分地方都很快停發(fā)。北京是堅持發(fā)餉時間較長的,到1924年也停止了旗餉,糧食早在民國二三年就不再發(fā)放了。袁世凱死后,餉銀漸有拖欠現(xiàn)象,至民國七八年,旗餉只在正月、五月、八月三大節(jié)時發(fā)放,成了變相的救濟款(張福記《清末民初北京旗人社會的變遷》)。金啟孮也記錄了民國的“不發(fā)餉”:所謂旗兵改編后“餉額如舊”,始終沒有如約履行過,首先生活不了的是營房中的寡婦,清朝規(guī)定八旗寡婦有一種叫做“鰥寡孤獨”的恤金。若是男人為國戰(zhàn)死,還有優(yōu)厚撫恤,這種規(guī)定已行之二百多年,現(xiàn)在忽然不發(fā),立刻臨于斷炊、挨餓的慘境。京旗的寡婦和外地駐防的寡婦首先在北京請愿(當時這種請愿全國都有),徒勞奔波毫無結果。

 后來出現(xiàn)了京旗和外三營的索餉,依然是什么也得不到。于是引起了大規(guī)模的請愿運動。“請愿運動完全是被逼得無法生活下去,而對民國還抱有一定幻想的情況下舉行的!狈▏睦仙嵫芯繉W者保爾·巴迪先生曾引證了一些當時在北京的外籍人士以旁觀者身份記錄的旗人境遇:他們的數(shù)量當然相對來說是有限的,但他們的境遇卻相當悲慘,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shù)是從富貴與悠然的境地突然墮入貧窮的境地。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