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兵器發(fā)展到后期,性能主要以破甲為主,除了常用的刀矛以外,像是鐵锏、鐵錘等重型冷兵器也大規(guī)模出現在戰(zhàn)場上,至于劍則早就被淘汰了
自古以來,東西方的冷兵器是五花八門,從前秦時的長劍、長戈、斧鉞,到晚清時花樣繁多的十八般兵器,中國的冷兵器發(fā)展絕對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講清楚的,本文只是大體說一下。
前秦時期的武器,除了長矛以外,其他的武器都早就被淘汰了(弓箭、弓弩除外),例如“劍”這種武器,漢朝以后就很少使用了。
“劍”的巔峰是在先秦時期,在春秋戰(zhàn)國的亂戰(zhàn)之中,劍是軍隊的絕對主力武器。劍之所以在那個時代稱霸天下,主要是因為冶鐵技術不發(fā)達,青銅武器一直都是當時的主流。而青銅的質地是很脆的,不太適合劈砍,用青銅制成的青銅刀往往鋼性不夠,在劈砍時容易崩壞。而劍的主要使用方式是“刺”,對鋼性要求較低,這才導致青銅劍繁榮一時。(春秋時期名劍——越王勾踐劍)
可后來隨著鐵兵器的普及,劍很快就被刀給取代了,而且這個取代過程非?,此后劍也逐漸演變成一種禮器和裝飾物,徹底退出了戰(zhàn)場。
雖然劍的消失令人倍感遺憾,但漢代的環(huán)首刀,唐代的儀刀、橫刀都是源自先秦時期的長劍,也算是劍的一種延續(xù)。
到了宋朝,冷兵器的種類就非常豐富了。根據北宋的《武經總要》記載,宋軍主要近戰(zhàn)武器有:刀、槍、棒、骨朵。
這四種主戰(zhàn)武器中,刀和槍所演變出來的種類是最多的,其中刀的種的名目種類有: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戟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
槍的名目種類有:雙鉤槍、單鉤槍、雙鉤槍、環(huán)子槍、素木槍、鴉頸槍、錐槍、梭槍、槌槍、大寧筆槍。
相比之下,棒和骨朵的種類就較少,“棒”其實就是狼牙棒,“骨朵”則是一種鐵錘。
除了這四種武器以外,北宋時期其他的近戰(zhàn)冷兵器也有很多,例如:叉、鉤、斧、長矛等兵器。很多人都認為,古代士兵最主要的武器是刀,其實事實并非如此。對于步兵而言,長槍是最主要的作戰(zhàn)武器。
槍是“四大名器”之首,被稱為“百兵之王”。
戚繼光《紀效新書》寫道:
“長槍之法,始於楊氏,謂之曰梨花,天下咸尚之。其妙在於熟之而已,熟則心能忘手,手能忘槍。圓精用不滯,又莫貴於靜也,靜而心不妄動,而處之裕如,變幻莫測,神化無窮”。
所謂一寸長一寸強,槍的長度大約在1.8—2.2米之間,長度超過大多數冷兵器,起碼比刀長太多了。在步兵肉搏中,槍對于刀的優(yōu)勢非常大,有長槍護體,持刀者刀根本近不了身,在古代真正的步兵對抗中,槍是絕對的主力。
(警察在對付持刀兇徒時,都是使用長桿武器,因為在真正的近戰(zhàn)中武器越長越占優(yōu)勢,兇徒還沒靠近警察就被制服了)
而“槍”這種武器也有劣勢,槍最大的劣勢就是不宜掌握,需要經過長期的正規(guī)訓練才能熟練駕馭,再配合步兵陣型方可發(fā)揮其最大威力。
所以古代官軍的戰(zhàn)斗力一般是要大大強于農民軍的,因為官軍士兵都是職業(yè)軍人,天天訓練,對槍的運用比較嫻熟,這也是為啥經常會出現十幾萬農民軍打不過幾萬官軍的情況(明末常常是幾萬官軍吊打十幾萬農民軍)。
相比之下,刀的使用就很簡單,只要你有一把子力氣,就可以揮刀斬群雄。只不過刀實在是太短了,在步兵作戰(zhàn)中很吃虧。
但是除了長度吃虧以外,刀的殺傷力是不亞于槍的,所以到了唐朝,唐軍將刀和槍進行了結合,將刀的手柄加長,發(fā)明了陌刀,這種武器兼具刀和槍的優(yōu)勢,到了宋代更是被發(fā)揚光大。而這種長柄刀缺點只有兩個,第一是重量太大,第二是造價太高。
(北宋的樸刀就是一種長桿刀)
需要說明的是,對于任何一支步兵軍隊而言,武器絕對不是單一的,像刀和槍這種基本武器都是要裝備的,并且這兩樣武器也是相互配合的。明代的戚家軍就是長短兵器配合使用,達到了幾乎無敵的境界。(戚繼光的鴛鴦陣就是長短兵器結合,陣前有狼筅和長槍阻擋,倭寇的根本無法近身,即便是有個別倭寇殺入陣中,也有盾牌手持刀將他解決)
由此可見,在步兵作戰(zhàn)中長槍是絕對主力。但在騎兵作戰(zhàn)中,刀就成功完成逆襲成為騎兵的主要兵器。而除了刀以外,狼牙棒和流星錘也是宋、明時期騎兵的主要武器。
因為在宋代,遼、金、西夏、蒙古的鎧甲都已經非常強大了,刀根本砍不透鎧甲,于是狼牙棒和鐵錘這種“笨拙”的鐵疙瘩開始興起,因為只有流星錘和狼牙棒這種重型兵器才能突破敵人重甲,將敵人硬生生地砸死。(金軍重騎兵人馬具甲,被宋人稱之“鐵浮屠”,普通刀矛很難對其產生傷害)
北宋之后,火器慢慢地登上歷史舞臺。在最初的時候,火器配合冷兵器使用的,可是隨著火器的進步,到了后來就變成了冷兵器配合火器使用了。
據北宋官方撰寫的《武經總要》記載,北宋軍隊裝備的火器有:毒煙球、火炮、蒺藜火球、震天雷。
到了南宋時期,由于在騎兵上的巨大劣勢,南宋對火器尤為重視,在北宋的基礎上,南宋又開發(fā)出帶有步槍性質的突火槍,據《宋史·兵志》載:
“開慶元年“又造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后子窠發(fā)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余步”。
南宋在火器上的發(fā)展讓金國也不甘落后,由于金國占領了中原,金人獲得了大量能夠巧匠,在火器方面很快迎頭趕上。
在蒙金、蒙宋戰(zhàn)爭中,火經被大規(guī)模運用到戰(zhàn)場上,但是當時火器的威力還不是很大,特別是真正意義上的火槍武器還沒有出現,冷兵器依舊是主導。
順便提一句,可能有人會質疑,在蒙宋戰(zhàn)爭時期,蒙古人經常用回回炮攻打南宋城池,這種回回炮的威力極大,甚至可以摧毀城墻,可見當時火器的發(fā)展已經相當先進了。
但其實回回炮不是火炮,回回炮是一種從中亞引進的巨型投石機。這種投石機利用杠桿原理將巨石拋向遠方,進而摧毀敵人防御工事,當時的鐵火炮威力并不大。
明代之后,火器的發(fā)展使得耗資巨大的重甲騎兵逐漸退出了戰(zhàn)場,取而代之的是造價低廉,且對早期火器有一定防御作用的棉甲輕騎兵。
面對棉甲,普通的刀就足以破甲,而狼牙棒等重型兵器的裝備數量開始減少,畢竟這種武器的重量實在太大,對使用者的體力要求太高。
不過叉、鉤、斧、長矛、狼牙棒這些武器并沒有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直到晚清時期,這些武器依舊出現在中國的各大戰(zhàn)場上。
(《繡春刀2》中出現的明代狼牙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