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位一事,不能說水到渠成,起碼是木已成舟。不管是不是下詔,都已經(jīng)無能為力了。
這種事不是蓋個章,讓宦官讀一下就完事那么簡單。
帝位禪讓,程序一定很復雜,但幾乎所有的史書都記載很少,其中的奧妙不言自知。
無論如何修飾,都擺脫不了逼迫之嫌,能隱瞞就隱瞞,不好大書特書。
但如果出現(xiàn)題主所說的問題,寧死不從,拒不下詔,又將會如何呢?
既然選擇禪位就不可能選擇自盡,如果被殺,就不可能會出現(xiàn)禪位。
01
禪位的歷史淵源
禪位(shàn wèi)即禪讓制。是中國統(tǒng)治者政權(quán)更迭的一種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將統(tǒng)治權(quán)讓給他人。形式上,禪讓是在位君主自愿進行的,是為了讓更賢能的人統(tǒng)治國家。通常,禪讓是將權(quán)力讓給異姓,這會導致朝代更替,稱為"外禪" ; 而讓給自己的同姓血親,則被稱為"內(nèi)禪",讓位者通常稱"太上皇",不導致朝代更替。禪讓一詞語出唐朝劉知幾的》史通·疑古》:“堯知子丹朱不肖,故有禪讓之志!
這是大家都熟悉的故事,堯?qū)⒌畚粋鹘o了賢德的舜,舜又把帝位傳給了禹。禹選擇皋陶、伯益作為接班人,準備將來把帝位傳給他們。但禹的兒子啟以父傳子的方式取得了帝位,結(jié)束了原始社會部落首領(lǐng)禪讓的制度。
堯舜禹禪讓的傳說故事,歷來被儒家所推崇,盡管不少人對此懷疑,但沒有確鑿的證據(jù)佐證其是虛假的。
根據(jù)《晉書》記載:西晉時期,有個名叫不準(音 Fǒu Biāo )的汲郡人盜墓,得到了
竹簡數(shù)十車,一說是戰(zhàn)國時期魏襄王墓,也說是魏安厘王墓。竹簡上全部是戰(zhàn)國文字,或說是“蝌蚪文”,或說是小篆?傊,認識的人不多,他們說啥就是啥。
這些竹簡史稱《汲冢書》、《古文紀年》、《竹書紀年》等。
此書共十三篇,其中,《五帝紀》就記載了關(guān)于舜的故事:
昔堯德衰,為舜所囚也。
舜囚堯于平陽,取之帝位。
舜放堯于平陽。(放,流放)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意思是堯年齡大了,不再是德高望重,德政衰敗,舜就把他囚禁在了平陽。而且阻止堯的兒子丹朱去見堯。
這跟傳統(tǒng)的正史記載,相差很大,與舜賢德的形象相去甚遠。
對于遠古時期是否存在禪讓,歷來爭議很大,早在戰(zhàn)國時期就有人持疑。特別是《竹書紀年》橫空出世,徹底顛覆了人們的理念。
我的理解,更傾向于《竹書紀年》的記載,認為這恐怕更符合史實。
02
獻帝禪讓
《三國志·魏書·文帝傳》記載,獻帝認為眾望在魏,于是專門下詔,要把帝位禪讓給曹丕。曹丕自然客氣客氣,一般是客氣三次,也就是再三客氣,最后是沒辦法只得接受了。
史書記載的情況是,獻帝的皇后,也就是曹丕的親妹妹曹節(jié)不干了,當派人去取皇后印璽時,曹節(jié)大怒,把印璽仍在軒窗下,并賭咒說“上天不會保佑接受這個印綬的人!
由此可見,起碼曹丕的妹妹,曹皇后是不情愿獻帝禪讓的,即便是禪讓給自己的親哥哥也不行。
老羅在演義中自然寫得沒有這么客氣,但演義中寫到:曹丕接受獻帝禪位后,對群臣說“舜、禹之事,朕知之矣”。
盡管老羅沒有明說曹丕知道了些啥,但不難推測,禪讓無不是被逼無奈,否則,沒有誰樂意把帝位傳給別人,甚至是自己的親生兒子,也不樂意禪位給他。
當然,也有例外。宋朝徽宗禪位給欽宗,這恐怕是真心的。但那爺倆那檔子事就沒法提了。
曹丕接受禪讓,這是在西晉《竹書紀年》出土之前。曹丕所言也說明《竹書》所記載舜的故事可信度很高。
因此,禪位多是出于無奈,是不情愿的。
那么,問題就來了。如果獻帝拒不禪讓的話,將會如何呢?
03
史上禪讓的事例
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禪讓的事比比皆是。
南北朝那些禪讓之事就不必說了,實在是沒法說,全部都是拿刀子逼著干的。連基本的客氣一下都沒有,僅僅是沒有通過直接的戰(zhàn)爭罷了。
周靜帝宇文衍禪讓給隋文帝楊堅;隋恭帝楊侑禪位給唐高祖李淵;唐哀帝禪位給梁太祖朱溫等,都類似于獻帝禪位給曹丕。
不說南北朝那些禪位,僅僅隋唐這些禪位,大家就清楚禪位是個啥情況了。
沒有人樂意主動禪位,但不禪位又能如何哪?
歷史上也有一些完成了禪位程序,但卻以失敗告終的。
公元前316年,戰(zhàn)國時代的燕王姬噲禪讓給子之。
403年,東晉安帝司馬德宗禪讓給桓楚武悼帝桓玄。
551年,南梁帝蕭棟禪讓給漢帝侯景。
619年,隋帝楊侗禪讓給鄭帝王世充。但這些失敗的禪位,卻都不是拒不下詔或者原來的帝王自盡導致的,而且都是完成了禪位的程序。
實際上像題主所說的情況,就稱不上禪位。前帝王拒不下詔,自盡或者被殺,那還算是禪位嗎?自然不能算禪位,那是弒君篡位,這是有根本區(qū)別的。
還是看一下王莽接受禪位的事吧。
西漢元帝皇后王政君,六十余年為天下母,輔佐了四個皇帝。外戚王莽依靠姑母王政君開始從政。最初表現(xiàn)恭謹勤勞,不知疲倦的工作。廣泛結(jié)交名士和將相大臣,深得人心,朝野上下皆贊王莽。
漢哀帝死后,王莽官居大司馬,以太后名義執(zhí)掌軍政大權(quán)。立漢平帝,并把女兒嫁給平帝立為皇后,之后獨攬朝政。
漢平帝死后,王莽指使同黨上書太皇太后王政君,讓王莽代天子臨朝。王太后無奈,只好順從,由王莽攝政,稱為“攝皇帝”。
公元6年,王莽立年僅兩歲的劉嬰為皇太子。此后數(shù)年,關(guān)于王莽將代漢稱帝的符命圖讖頻繁出現(xiàn)。都清楚這是咋回事,遮人眼目而已。
公元8年,王莽稱帝,即天子位,定“國號”新“。
王莽自然也是履行了禪讓的程序,但新朝很快滅亡,劉秀最后重新建立了漢朝。
自然王莽也就變成了篡漢自立的奸賊。
如果王莽也能成為隋文帝、唐高祖一樣的開國明君,起碼延續(xù)幾代帝王,又將會是如何哪?
之所以說一下王莽的事,是不想假設(shè)獻帝拒絕下詔,被迫自盡或者被殺的情形。
歷史沒有假設(shè),我認為獻帝的禪讓跟史上其他的禪讓沒有根本的區(qū)別。
如果如題主所說,其結(jié)果就類似于王莽代漢稱帝。先是立一個小皇帝,然后行禪讓之事;如果不行,那就再換一個小皇帝,直到主動禪讓為止,起碼看上去是這么回事。
幾乎所有的禪讓,都是箭在弦上,不得不發(fā)。就像“陳橋驛兵變”時的趙匡胤,黃袍披在你身上,你不干還不行。心里咋想的那是另一回事。
王莽也好,楊堅也罷,都是姥爺篡了外甥的帝位。如果獻帝拒不交出大印,即便曹丕不想篡漢,他手下那幫子人也會把獻帝兒子的帝王大印拿來,交給曹丕。最終還是舅舅篡了外甥的帝位。
天下未必是有德者居之,更多數(shù)情況下,是有實力者得之。
已經(jīng)具備了稱霸天下的勢力,不管是不是禪讓基本都一樣。
獻帝劉協(xié)還是聰明的,得以善終,維系劉氏廟祀,算是不錯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