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算什么,就連功名赫赫的年羹堯,備受雍正器重的十三爺胤祥,都沒有獲得過三眼花翎這個榮譽。在大清的276年歷史中,賜帶雙眼花翎的大臣也只有寥寥20余人。
施瑯因收復臺灣功不可沒,當康熙帝為他加官時爵之時,他卻給予拒絕,獨獨提出三眼花翎的要求。可見,三眼花翎在大清的地位之榮耀,高貴無比的黃馬褂也無法與之相比。
根據(jù)《清史稿》記載:“凡孔雀翎,翎端三眼者,貝子戴之。二眼者,鎮(zhèn)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之。一眼者,內大臣,一、二、三、四等的侍衛(wèi),前鋒、護軍個統(tǒng)領、參領,前鋒侍衛(wèi),諸王府長史,散騎郎,二等護衛(wèi),均得戴之。領根并綴有藍翎。貝勒府司儀長,親王以下二、三等護衛(wèi)及前鋒、親軍、護軍校,均戴染藍翎!
也就是說,大清官員帽子上的頂戴花翎,是有嚴格佩戴制度的,特別是三眼花翎,尤其以大清初年為最。而且這個花翎是分“花翎”和“藍翎”兩種,花翎用孔雀的尾羽制成,俗稱“孔雀翎”,寓意高貴;藍翎用染成藍色的鹖鳥羽毛制成,俗稱“染藍翎”, 又因鹖鳥天生性好斗,所以多為有功軍官佩戴,寓意英勇善戰(zhàn)。同時,花翎又分為“單眼、雙眼、三眼”之分。
雖然三眼花翎榮耀高貴,但并無太多實際意義,如同后世的榮譽勛章、立功獎章(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等,僅是一種榮譽的象征。
那么,在大清國276年的歷史中,享此殊榮的7人又有誰呢?
據(jù)朱彭壽《舊典備征》記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及固倫額駙準戴三眼花翎……按二百年來膺是賞者,惟傅恒、?蛋、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等七人!在此7人中,和珅的弟弟和琳赫然在列,難道在乾隆心目中,和琳比和珅更加受寵?當然不是,原來和珅、和琳二人少年時,根據(jù)各自喜好確定了發(fā)展方向,即:前者重文,后者重武。而且二人學習都非?炭,備受詩人袁枚稱贊:“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逼溲浴扒嫣臁钡氖呛土粘鰧,“捧日”的是和珅入相。后來,和珅憑借學識成為了乾隆年間的一方權臣,而和琳則跟隨阿桂將軍屢立功績。
1786年5月,乾隆派和琳與軍機大臣阿桂處理浙江杭州織造盛住貪污案。因盛住是乾隆小舅子,而阿桂性格剛直,處理不當,被乾隆責罰,而和琳辦事恰當,被乾隆升遷為湖廣道御史。不久,又因彈劾湖北按察使李天培假公濟私有功,次年被乾隆升遷為吏部給事中,之后歷任內閣學士、兵部右侍郎兼工部左侍郎等職。
1792年,和琳和大將軍?蛋材跖浜希瑩敉死獱柨Γń衲岵礌枺┤肭治鞑,因功授都統(tǒng)銜,升任工部尚書。
1795年,任四川總督時,鎮(zhèn)壓貴州、湖南苗民起義,并生擒義軍領袖吳半生,受賞雙眼花翎、黃腰帶,后加封太子太保銜。
1796年,乾隆下令和琳督辦軍務,他又生俘義軍領袖石三保,因功賞三眼花翎。同年8月,和琳病死于平隴戰(zhàn)役之中,因此乾隆晉贈一等公爵,并準許后代世襲、建專祠祭奠,謚忠壯。
雖然和琳榮獲三眼花翎皆靠自己之能,但是期間和珅出謀劃策的身影依舊存在。由此可知,三眼花翎的榮耀確實非常難以獲得。
至于享有三眼花翎的惟傅恒、李鴻章、徐桐等6人,皆于國家穩(wěn)固與發(fā)展作出大貢獻。
清末時期,因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造成國庫空虛,雖然有錢就可以買到頂戴花翎(官稱捐翎),當時花翎每枝實銀10000兩、藍翎5000兩,同時還可參照捐管之項進行折扣。
到了咸豐九年,花翎的價格更是跌到了實銀7000兩、藍翎4000兩。再到后來,花翎僅需實銀200兩。但是,至始至終三眼花翎都未列入“捐翎”之列,可見三眼花翎不但代表的是一種榮耀,更是一種不滅的貢獻精神。
圖片來源網(wǎng)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