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和珅算什么,就連功名赫赫的年羹堯,備受雍正器重的十三爺胤祥,都沒有獲得過三眼花翎這個榮譽。在大清的276年歷史中,賜帶雙眼花翎的大臣也只有寥寥20余人。

施瑯因收復臺灣功不可沒,當康熙帝為他加官時爵之時,他卻給予拒絕,獨獨提出三眼花翎的要求。可見,三眼花翎在大清的地位之榮耀,高貴無比的黃馬褂也無法與之相比。

根據(jù)《清史稿》記載:“凡孔雀翎,翎端三眼者,貝子戴之。二眼者,鎮(zhèn)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之。一眼者,內大臣,一、二、三、四等的侍衛(wèi),前鋒、護軍個統(tǒng)領、參領,前鋒侍衛(wèi),諸王府長史,散騎郎,二等護衛(wèi),均得戴之。領根并綴有藍翎。貝勒府司儀長,親王以下二、三等護衛(wèi)及前鋒、親軍、護軍校,均戴染藍翎!

也就是說,大清官員帽子上的頂戴花翎,是有嚴格佩戴制度的,特別是三眼花翎,尤其以大清初年為最。而且這個花翎是分“花翎”和“藍翎”兩種,花翎用孔雀的尾羽制成,俗稱“孔雀翎”,寓意高貴;藍翎用染成藍色的鹖鳥羽毛制成,俗稱“染藍翎”, 又因鹖鳥天生性好斗,所以多為有功軍官佩戴,寓意英勇善戰(zhàn)。同時,花翎又分為“單眼、雙眼、三眼”之分。

雖然三眼花翎榮耀高貴,但并無太多實際意義,如同后世的榮譽勛章、立功獎章(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等,僅是一種榮譽的象征。

那么,在大清國276年的歷史中,享此殊榮的7人又有誰呢?

據(jù)朱彭壽《舊典備征》記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及固倫額駙準戴三眼花翎……按二百年來膺是賞者,惟傅恒、?蛋、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等七人!

在此7人中,和珅的弟弟和琳赫然在列,難道在乾隆心目中,和琳比和珅更加受寵?當然不是,原來和珅、和琳二人少年時,根據(jù)各自喜好確定了發(fā)展方向,即:前者重文,后者重武。而且二人學習都非?炭,備受詩人袁枚稱贊:“擎天兼捧日,兄弟各平分!逼溲浴扒嫣臁钡氖呛土粘鰧,“捧日”的是和珅入相。后來,和珅憑借學識成為了乾隆年間的一方權臣,而和琳則跟隨阿桂將軍屢立功績。

  1. 1786年5月,乾隆派和琳與軍機大臣阿桂處理浙江杭州織造盛住貪污案。因盛住是乾隆小舅子,而阿桂性格剛直,處理不當,被乾隆責罰,而和琳辦事恰當,被乾隆升遷為湖廣道御史。不久,又因彈劾湖北按察使李天培假公濟私有功,次年被乾隆升遷為吏部給事中,之后歷任內閣學士、兵部右侍郎兼工部左侍郎等職。

  2. 1792年,和琳和大將軍?蛋材跖浜希瑩敉死獱柨Γń衲岵礌枺┤肭治鞑,因功授都統(tǒng)銜,升任工部尚書。

  3. 1795年,任四川總督時,鎮(zhèn)壓貴州、湖南苗民起義,并生擒義軍領袖吳半生,受賞雙眼花翎、黃腰帶,后加封太子太保銜。

  4. 1796年,乾隆下令和琳督辦軍務,他又生俘義軍領袖石三保,因功賞三眼花翎。同年8月,和琳病死于平隴戰(zhàn)役之中,因此乾隆晉贈一等公爵,并準許后代世襲、建專祠祭奠,謚忠壯。

雖然和琳榮獲三眼花翎皆靠自己之能,但是期間和珅出謀劃策的身影依舊存在。由此可知,三眼花翎的榮耀確實非常難以獲得。

至于享有三眼花翎的惟傅恒、李鴻章、徐桐等6人,皆于國家穩(wěn)固與發(fā)展作出大貢獻。

清末時期,因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造成國庫空虛,雖然有錢就可以買到頂戴花翎(官稱捐翎),當時花翎每枝實銀10000兩、藍翎5000兩,同時還可參照捐管之項進行折扣。

到了咸豐九年,花翎的價格更是跌到了實銀7000兩、藍翎4000兩。再到后來,花翎僅需實銀200兩。但是,至始至終三眼花翎都未列入“捐翎”之列,可見三眼花翎不但代表的是一種榮耀,更是一種不滅的貢獻精神。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最佳貢獻者
2

花翎是清朝特有的“冠飾”,就是官員帽子上那個像尾巴一樣的東西。之所以叫花翎,一是因為它是佩戴在帽頂上,二是因為它是用孔雀翎做的,花里胡哨很好看。

花翎有兩個作用,一是用來裝飾帽子,二是用來賞賜貴族,花翎表面看起來都一個樣,實際上大有文章,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

“眼”是指孔雀翎毛上的圓形花紋,因特別像動物的眼睛而得名,所謂單眼、雙眼、三眼,指花翎上“眼”的數(shù)量,分別是一個、兩個、三個,數(shù)量越多,表示越尊貴。

花翎由皇帝賞賜給貴族,但賞賜有嚴格規(guī)定,不同身份賞賜不同的花翎。

1,單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內大臣、前鋒營和護軍營的各統(tǒng)領、參領,但擔任這些職務的人必須是滿洲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上三旗”出身,有資格享戴。

2,雙眼花翎,皇族宗室和藩部中被封為鎮(zhèn)國公或輔國公(爵位)的宗親、和碩額附(即嬪妃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

3,三眼花翎,皇室中的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資格享戴;

至于比貝子爵位更高、最顯貴的親王、郡王、貝勒,在清初反而是不佩戴花翎的,從乾隆年間,他們兼任內大臣,才開始佩戴三眼花翎。

由上述規(guī)則可見,有資格佩戴花翎者均為皇族、宗室和滿清貴族,其他官員品級再高也沒有資格佩戴。整個清朝前期,只有福建水師提督施瑯降清后被賜籍漢軍鑲黃旗,并在平定臺灣立下軍功后,力辭“靖海侯”爵位,懇求賜戴花翎(單眼),康熙才“特旨許之”。

到乾隆時,規(guī)則有所放寬,非宗室貴族,如有顯赫軍功者也可賜戴。即便如此,皇帝賞賜花翎時也極其謹慎,從乾隆至清末,被賜雙眼花翎的大臣(非皇族宗室)約20多人,被賜三眼花翎的,只有傅恒、?蛋病⒑土、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等7人。

為什么這7個人能獲賜三眼花翎呢?

1,傅恒,乾隆孝賢純皇后的弟弟,滿洲鑲黃旗人,大金川之戰(zhàn)、平息準噶爾部叛亂、清緬戰(zhàn)爭的統(tǒng)帥,因軍功獲賜三眼花翎。

2,福康安,滿洲鑲黃旗人,傅恒的兒子,乾隆孝賢純皇后的侄子,平定甘肅回民田五起事、臺灣林爽文事件、廓爾喀之役、苗疆起事的主帥,生前被賜貝子,因此獲賜三眼花翎。

3,和琳,滿洲正紅旗人,和珅的弟弟,追隨?蛋苍诳箵衾獱柨Χ窢幜⒐,因軍功獲賜三眼花翎。

4,長齡,蒙古正白旗人,參與平定白蓮教起義,主持平定張格爾叛亂,因軍功獲賜三眼花翎。

5,禧恩,滿洲正藍旗人,皇族成員,睿親王淳穎第二子,主持平定湖南瑤族叛亂,因軍功獲賜三眼花翎。

6,李鴻章,漢人,具體事跡大家都清楚,被慈禧太后視為“再造玄黃之人”,獲賜三眼花翎。

7,徐桐,漢人,因頑固守舊,反對變法,力挺慈禧廢掉光緒,深得慈禧器重,獲賜三眼花翎,這位仁兄的“三眼花翎”完全是拍馬屁得來,最不能服眾。

我們看和珅的情況,這位乾隆最信任的“紅人”享戴的是雙眼花翎。

和珅,鈕祜祿氏,滿洲正紅旗,他一生擔任過數(shù)十個重要職務(爵位),但始終沒有資格享戴花翎,一直到乾隆四十五年,和珅領侍衛(wèi)內大臣,才具備佩戴單眼花翎的資格;又到乾隆四十八年,才因功賞戴雙眼花翎。

至于三眼花翎,由于和珅不是皇室,又沒有特別卓著的軍功,即便他在乾隆面前紅得發(fā)紫,乾隆也沒有“徇私”給他搞例外,所以和珅一生并未獲得三眼花翎,反倒是和珅的弟弟和琳因軍功獲賜三眼花翎。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3



首先,我們講一下什么是花翎。眾所周知,清朝官員的帽子上都插著一根孔雀的羽毛,被稱為花翎或者藍翎。在清朝建立以后,各方面都借鑒了明朝的制度,例如官員們制服上的補子,就是借鑒了明朝的樣式。但是在官帽上,清朝保留了自己的特色。清朝官員的官帽上都插著一根孔雀羽毛,一般的官員都只能佩戴藍翎。只有那些高級官員才能佩戴花翎,而且花翎的頒發(fā)標準非常高。在清朝前期,單眼花翎的數(shù)量比較多,雙眼花翎已經(jīng)非常稀少。至于三眼花翎,則屬于傳說中的物品,很多官員一輩子都沒見過。



按照清朝的規(guī)定,親王、郡王等高級貴族們能夠佩戴花翎,但僅僅是單眼花翎而已。那些立下巨大功勞的貴族才能佩戴雙眼花翎,在清朝歷史上,只有20多個貴族和官員獲得了雙眼花翎。清朝入關之后,歷經(jīng)了順治、康熙、雍正三朝,三眼花翎沒有授予任何人。在雍正皇帝時期,十三弟胤祥和大將年羹堯立下了那么大的功勞,仍然沒有得到三眼花翎。由此可見,三眼花翎的賞賜資格非常嚴格。但是從乾隆朝開始,出現(xiàn)了賞賜三眼花翎的記錄。乾隆皇帝在位60年,總計賞賜了3個人三眼花翎。



我們看一下這三個人都是誰?分別是傅恒、福康安、和琳。傅恒是乾隆皇帝的小舅子,富察皇后的弟弟,而且還是清朝赫赫有名的大將。于公于私,傅恒能夠得到三眼花翎。福康安是傅恒的兒子,但民間一直傳說是乾隆皇帝的私生子。鑒于這一層關系,?蛋惨驳玫搅巳刍。至于和琳,則是權臣和珅的弟弟。和珅雖然權力很大,但是并沒有得到三眼花翎。至于和琳則是乾隆末期的大將,依靠鎮(zhèn)壓白蓮教起義,乾隆皇帝最終賞賜了三眼花翎。在乾隆皇帝之后,還有4個官員獲得了三眼花翎,分別是長齡、禧恩、徐桐和李鴻章。



這4個人中,大家應該最熟悉李鴻章。李鴻章開展洋務運動、組建北洋水師等等,在清朝末期的歷史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實,其他三個人的地位都與李鴻章相當,或者說比李鴻章還高。都是清朝的頂級官員,而且立下了巨大的功勞。除了這7個人之外,再也沒有人獲得三眼花翎。曾國藩、僧格林沁、林則徐、和珅、年羹堯等清朝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都沒有三眼花翎。至于其他的官員,可能連雙眼花翎都沒有。在康熙皇帝在位時期,大將施瑯甚至愿意用侯爵換取花翎,但康熙皇帝沒有同意。



其實三眼花翎、雙眼花翎等賞賜都是榮譽性的,不會因為賞賜花翎而升官或者增加俸祿。由于只有清朝使用了花翎,因此沒有合適的比方。花翎類似于近代的勛章,三眼花翎等于地位最高的勝利勛章。在清朝歷史上,除了三眼花翎,還有其他賞賜對官員們的誘惑力很大。例如賞賜黃馬褂,據(jù)說和珅有10多件黃馬褂,都是乾隆皇帝賞賜的。最后就是抬旗,抬旗直接影響了官員們的前途。例如原本是漢人,可以抬旗進入漢八旗。地位的變化意味著待遇的變化,抬旗是很多官員們夢寐以求的。

本人不是歷史學家,不過是根據(jù)電視劇和一些清代歷史資料的情節(jié)做出猜想,故事為主,歡迎網(wǎng)友吐槽! 請關注頭條號:日堯居k古史!堅持原創(chuàng)。

4

印象中在電視劇《康熙王朝》好像有這么一個場景:康熙朝的重臣納蘭明珠因為犯了錯誤,惹惱了康熙,被康熙重罰,拔去了頭頂上的花翎。

這個場景雖然是一個電視劇虛構的場景的,但也并不是導演無中生有。在清朝,被拔去花翎可是一種極為嚴重的處罰,也可以說明花翎在有清一朝是一種極高的榮譽象征。

經(jīng)?辞鍖m劇的筒子們可能會發(fā)現(xiàn),清朝大臣的帽子上有根尾巴一樣的東西,這個叫做翎枝。清朝的翎枝分為兩種,藍翎和花翎。

藍翎是用鹖鳥羽毛制作而成,通體被染成藍色,一般是皇帝用來六品以下,在皇宮或者王府當差的侍衛(wèi)。

花翎是孔雀羽毛制作而成,根據(jù)上面“眼睛”的多少而分為三眼花翎、雙眼花翎、單眼花翎。

花翎可不是一般人能佩戴的。

在清朝時期,只有親王(包括蒙古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和固倫額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這些人,才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這些人可是皇室成員中地位較高的那一波人。

鎮(zhèn)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附(即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可以佩戴雙眼花翎。這些人同樣屬于皇室成員。

至于單眼花翎,要求要低不少,但是也只有滿洲八旗中的上三旗(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品級在五品以上官員才有資格。

簡單來說,花翎這玩意,只有皇帝自己人才可以用。什么是自己人,一是宗室成員,二是滿洲上三旗高級成員。

但是,這偌大的天下,光靠“自己人”是治理不過來的,所以清朝的皇帝還得依靠外人來治理國家。怎么能讓這些外人死心塌地的幫自己干活呢?自然是要給他們一點甜頭!什么甜頭?把他們當成“自己人”。

因此,賞賜給本沒有資格帶花翎之人以花翎,那就是意味著皇帝把他們當自己人了,那就是莫大的榮譽!而能賞賜三眼花翎之人,那更加是榮譽之中的榮譽。

當然,花翎也不能隨意賞賜,三眼花翎更是如此,正所謂物以稀為貴,多了就不值錢了。自乾隆朝以來,能被賞賜三眼花翎者寥寥7人而已,賜雙眼花翎的也不過二十余人。

那么這7個獲得三眼花翎的幸運兒又是誰?他們分別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

傅恒,富察皇后之弟弟,乾隆的小舅子,本是也是乾隆倚重的大將,指揮了大小金川之戰(zhàn),還參加了清緬戰(zhàn)爭。


?蛋玻岛阒,也是乾隆重點培養(yǎng)的對象。參加了第二次金川戰(zhàn)役。

李鴻章:慈禧時期的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人物之一,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和琳:此人也是雙重身份,既是乾隆寵臣和珅的弟弟,也是乾隆所依賴的大將,鎮(zhèn)壓過貴州的苗民起義。

長齡:蒙古人,參加了平定甘肅、新疆、臺灣、廓爾喀的叛亂。

禧恩:清朝宗室,世襲鐵帽子王睿親王淳穎之子,封鎮(zhèn)國將軍,按規(guī)定可以享受雙眼花翎。

徐桐:晚清大臣,慈禧太后的鐵桿支持者。

上述七人,除了李鴻章、徐桐是慈禧太后離不開的漢人大臣之外,其他幾人都是滿蒙貴族,有的本是就是宗室或者外戚。可見這三眼花翎并不好得。

以和珅的身份和地位,乾隆賞賜一個三眼花翎倒也不為過。但是和珅家族已經(jīng)榮耀滿身了,和珅之子豐紳殷德是乾隆最愛十公主的丈夫,是固倫額駙,有佩戴三眼花翎的資格;和珅的弟弟和琳也是賜的三眼花翎。

所以說和珅沒有獲得三眼花翎也是正常,畢竟和珅家族已經(jīng)有了兩根。

5

在清朝賞穿黃馬褂是對有功牛人的榮耀,然而更大的榮耀則是對更有功的牛人賞戴兩眼花翎,最榮耀的就是對最有功的牛人,賞戴三眼花翎!不過題主賞戴三眼花翎歷史上只有七人的說法,不免有些錯誤。福垊舉個栗子,《東歸英雄傳》里的渥巴錫的朝服就是三眼花翎就連堂侄也是。

現(xiàn)在大家對三眼花翎有個初步印象,那么福垊就簡單談談清朝的頂戴花翎。清朝的官帽分為春夏的涼帽,以及秋冬季的暖帽。上圖渥巴錫戴的官帽就是暖帽,無論涼帽還是暖帽,在其頂部都有一個翎管,用以插翎枝。翎枝分為兩種,一種是孔雀羽毛所制,也就是花翎;一種是鹖羽毛所制,即藍翎。六品以下在皇宮和王府當差的官員,可以戴插有藍翎的頂戴,也就是沒有眼的翎枝。五品以上的皇宮內大臣及統(tǒng)領、參領(三上旗即正黃、鑲黃、正白旗人擔任)可以戴單眼插有花翎的頂戴。宗室、外戚內的鎮(zhèn)國公、輔國公以及和碩格格的額駙可戴兩眼花翎。皇宮內的親王、郡王、貝勒、貝子以及固倫額附還有就是蒙古的親王都可以戴三眼花翎。

至于其他人要戴兩眼花翎甚至三眼那得看功勞,關鍵是你的功勞朝廷認可不認可。曾國藩牛人一枚,消滅了太平天國;实墼(jīng)要說封王的,結果給人家一個侯,別說三眼花翎,連個兩眼花翎也沒有。還有左宗棠鎮(zhèn)壓回亂,收復新疆,功勞大于天,清廷也認可,就是不給,這左宗棠也不好意思要啊。再說了,當初他是舉人出身,朝廷已經(jīng)滿足的他的虛榮心,都給賞過進士了。

福康安有三眼花翎雖然他不是宗室,但他是外戚,最后還封了郡王,這三眼基本上是送的,所以福垊認為福康安應該從那七個人中剔除。福垊認為真正符合大臣符合三眼的只有四人。和珅雖然是乾隆的紅人寵臣,但他沒有什么軍功,乾隆再把他當鐵哥們也得避免別人說閑話不是。福垊猜想,他弟弟和琳不全是因為軍功才得到三眼花翎的,跟他這個哥哥是皇帝的紅人也有很大的關系。傅恒,也就是?蛋驳母赣H更外戚出身,其姐乃孝賢皇后。傅恒因為裙帶關系,加上屢有戰(zhàn)功,不久就升任鎮(zhèn)國公的爵位,自然兩眼花翎到手。后來,軍功越來越大,皇帝也就恩賜戴三眼花翎,見下圖。這個似乎也應從六人剔除。

另外四人是長齡、禧恩、徐桐和李鴻章。長齡在新疆平定張格爾之亂,張格爾不姓張,不是漢人。全稱是張格爾和卓,漢語意思是世界和平。看到和卓有沒有想起大小和卓之亂啊,他還真跟大小和卓有關系啊。大和卓是他爺爺,小和卓是他二爺。平定大小和卓的人,也沒戴上三眼花翎。其中禧恩也應剔除,因為他是睿親王淳穎的兒子,這下就剩下四個了。徐桐是個老頑固,但八國聯(lián)軍侵華后,他率全家滅門殉國,也算對的起他那三眼花翎了。李鴻章就不用說了吧,他這個裱糊匠對清朝對慈禧絕不可少,給三眼花翎戴戴也不多。遺憾的是還有很多文臣武將,他們的功勞也很大,但依然沒有帶三眼花翎的資格。而對于袁世凱來說,估計他對三眼花翎并不稀罕,他稀罕的是當總理大臣,稀罕的是當總統(tǒng),甚至稀罕的是當皇帝。

如果統(tǒng)計沒有錯的話,清朝也就四人獲得三眼花翎。滿人一名,和琳。蒙人一名,長齡。漢人兩名徐桐、李鴻章。當然傅恒,這個有點爭議,算上也不多。最后,福垊再放上一張三眼花翎的畫像,他就是福垊首段提到的,渥巴錫的堂侄策伯克多爾濟,土爾扈特部的首領。

6

清朝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其制度基本沿襲明朝設立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傳統(tǒng)。但為了加強中央集權,清朝還建立了一套有別于其他朝代的官制,在各種清宮劇中,經(jīng)常可以看到清朝官員朝服罩身,花翎飾頂,官員在犯事后,常常受到摘去"頂戴花翎"的處罰?那么,"頂戴花翎"指的是什么?

"頂戴"也稱"頂帶",是清代官員所戴帽頂和珠飾的統(tǒng)稱,帽頂制度開始于元代,流行于明清時期,清軍入主中原后,建立了一套等級森嚴的官制,對官員的服飾按照品質、顏色和數(shù)量的不同,來區(qū)分官位的大小。

一般說來,從顏色上看,一、二品為紅色;三、四品為藍色;五、六品為白色;七品以下為金色,即使是同一種顏色,也有純色和雜色之分,例如一、二品中有純紅和雜紅之分,三、四品中有兩藍和暗藍之分。從材質上看,一品官員頂珠用紅寶石,二品用"珊瑚",三品用"藍寶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硨磲",七品用"素金",八品用"陰文鏤花金",九品用"陽文鏤花金"。帽頂上沒有帽珠的,便沒有品級,清朝官員在犯法后,往往會在革去官職的同時,拿下頂上的帽珠。

"花翎"則是插在帽子上的裝飾品,是清代特有的冠式,通常由皇帝特賜,賞給有功或者對朝廷有特殊貢獻的人,花翎的作用是用以"昭明等級,賞賜軍功",是不能隨意佩戴的,一旦違反就會被嚴刑處罰;嵬ㄟ^翎管和冠帽連接,翎管的材質一般為白玉或者翡翠。清代的花翎也稱為"翎子"、"翎枝",翎子有"花翎"和"藍翎"兩種,花翎是以孔雀的尾羽制成,因此也稱作"孔雀翎","藍翎"通常由染成藍色的鹖鳥羽毛制成,所以又稱"染藍翎",據(jù)說,鹖鳥生性好斗,至死不屈,賞賜給有功的軍官,寓意其英勇善戰(zhàn)。頂戴和花翎和官階相對應,共同構成了清代服飾制度的重要內容,即頂戴花翎制度。

花翎又分為單眼、雙眼和三眼,其中以三眼最為尊貴,所謂的"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眼狀形的圖案,一個圓圈算是一眼,藍翎和花翎的性質相同六品以下的官員賞給藍翎,五品以上的官員賞給單眼花翎,雙眼花翎只有大官才能得到,而三眼花翎通常是賞給親王、貝勒等皇親國戚和又特殊貢獻的功臣。

根據(jù)《清史稿》記載:"凡孔雀翎,翎端三眼者,貝子戴之。二眼者,鎮(zhèn)國公、輔國公、和碩額駙戴之。一眼者,內大臣,一、二、三、四等的侍衛(wèi),前鋒、護軍個統(tǒng)領、參領,前鋒侍衛(wèi),諸王府長史,散騎郎,二等護衛(wèi),均得戴之。領根并綴有藍翎。貝勒府司儀長,親王以下二、三等護衛(wèi)及前鋒、親軍、護軍校,均戴染藍翎。"

可見,花翎的佩戴有著嚴格的等級要求,通常是官居高位的王公貴族特有的冠飾,即使是有佩戴資格的貴族們,也要在10歲,經(jīng)過必要的騎、射兩項考試,通過后才允許戴用,后來花翎賞賜多了,這一考試過程便逐漸消失了,而即便是被賜花翎的王公貴族,也不能在覲見時戴花翎,因為戴花翎是"臣僚之冠",親王貝勒等是宗室貴族,戴花翎有"紆尊"之嫌。

根據(jù)清朝朱彭壽的《舊典備征》中記載:"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及固倫額駙準戴三眼花翎。乾隆以來,大臣中亦有特賞者,然勛戚入傅文忠,當時尚不敢戴用,是以受賜者尤稀。按二百年來膺是賞者,惟傅恒、?蛋、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等七人。"大臣中賜帶雙眼花翎的也只有寥寥二十余人,可見皇帝賞賜花翎是很謹慎的,被賞賜到的可說是巨大的榮耀。

然而,到了清末時期,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因國庫空虛,竟然有了捐翎的例制,用錢就可以買到花翎戴,當時花翎每枝實銀一萬兩,藍翎五千兩,而且可以參照捐管之項進行折扣,咸豐九年(1859),花翎改為每枝七千兩,藍翎四千兩;嵋灿纱俗呦蛄讼缕侣罚_始掉價了,到后來,每枝花翎僅用兩百元就可以捐到。

7

正所謂人靠衣冠馬靠鞍,清朝幾萬名公務員,誰也沒有把握全都認識,所以在服飾和穿戴上,對不同等級官員進行區(qū)分就十分必要了。此外也可以通過規(guī)范化等級禮儀制度,來凸顯皇帝對有功之臣的恩寵;岜闶瞧渲幸环N。


什么是三眼花翎

帽子,作為官員最顯著的服飾穿戴,每天都要戴在頭上,也是隨好辨別身份的標志之一。清朝官員的帽子上的裝飾分為三部分:頂珠、翎管和翎羽。其中頂珠分為:

  • 紅寶石(一品官員佩戴、寶石紅)

  • 珊瑚(二品官員佩戴、珊瑚紅)

  • 藍寶石(三品官員佩戴、寶石藍)

  • 青金石(四品官員佩戴、青色)

  • 水晶(五品官員佩戴、透明)

  • 硨磲(見注釋1,六品官員佩戴、白)

  • 素金(七品官員佩戴)

  • 陰紋縷花金(八品官員佩戴)

  • 陽紋鏤花金(九品官員佩戴)

  • 此外無頂珠者無官品。

大家有沒有發(fā)現(xiàn)九種頂珠顏色相差很大,一般只需一眼即可以辨識出來,所以官員們打了照面,只需要辨識一下,就知道互相該怎么行禮了,簡單、方便!等到很會過家的皇帝——雍正登基后,就把官員頂珠用顏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六品以上的寶石。怪不得給兒子乾隆省出來那么多錢,會過日子!

翎管一般分為兩種:文官用翡翠、武官用白玉。

而花翎的種類就比較少了,分為四種:藍翎、一眼花翎、二眼花翎、三眼花翎。

什么人有資格佩戴

在清朝初期,有資格在帽子后面佩戴花翎的可都是皇帝的“自己人”,按照親疏遠近分別佩戴三眼、二眼和一眼的花翎。其中皇室成員中親王、郡王、貝勒的貝子和皇后所生公主的駙馬才有資格享戴三眼花翎(乾隆朝開始),三眼花翎基本都要與皇帝有很近血親的。

次一等的二眼花翎一般需要是宗室親貴,其需要封有爵位,此外還有妃嬪所生公主的丈夫,這里看出嫡庶尊貴之分。

再次一等的一眼花翎,則一是滿族上三旗(見注釋2)出身的侍衛(wèi)長官。若非此類,一邊都邊靠。

當然凡事皆有例外,在康熙朝收復臺灣時,施瑯就曾因為立有大功并且辭授靖海侯,而被破例授予花翎,開了因功受賞花翎的先例。再比如御前侍衛(wèi)出身的權臣和珅就被賜過兩眼花翎。

物以稀為貴,正是因為花翎的稀缺性,所以其所代表的恩寵含金量就很高,自乾隆朝廷開始到滅亡,被賜過三眼花翎的外大臣只有傅恒、?蛋、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稀缺如斯可見一斑。

不過到了清朝后期,吏治腐敗,朝廷國庫空虛,于是就有了花錢買官帽的事情,一枚花翎為7000兩實銀,藍翎為5000兩實銀!

小小的頂戴花翎,似乎見證了大清吏治的興衰。


注釋1:硨磲(chē qú),貝殼類的一種,具有裝飾作用。

注釋2:所謂上三旗就是天子的嫡系,皇太極繼位后,把正藍旗兵權弄到自己手中,加上原本屬于他的兩黃旗,形成最開始的上三旗,后來順治繼位,多爾袞攝政,就用自己的嫡系正白旗替換掉了正藍旗。形成新版上三旗。當然了。多爾袞死后,八旗兵權盡歸天子,就無所謂上下之分了,但上三旗的說法仍被民間延用。


8

歷朝歷代都講個等級分明,森嚴的等級是之分是人治社會的一大標志,這不僅體現(xiàn)在國內各個階層的劃分,也體現(xiàn)在某一個群體的劃分,官員作為國家公務人員,自然也要分出個高低貴賤來。怎么分呢?最明顯的就是體現(xiàn)在服飾上。

清朝官員的服飾跟前代一樣繁復,有朝冠、補服、朝帶等等區(qū)分,要說三眼花翎,就得先提一下清朝的禮帽。

清代的禮帽有兩種,一種為夏天戴的涼帽,另一種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開始戴涼帽,八月?lián)Q戴暖帽。所有禮帽的頂珠下都有翎管,可以用來安插翎枝,三眼花翎就是最高級別的翎枝。

翎枝也分兩種,藍翎是用鹖羽所做,花翎則是用孔雀羽所做,孔雀羽毛帶有“目暈”,被稱作“眼”,按照“目暈”的數(shù)量,有單眼、雙眼和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說明地位越高。

一般情況下,只有五品及以上官員才能戴花翎,而且絕大多數(shù)戴的都是單眼花翎,只有少數(shù)是雙眼花翎,至于三眼花翎,清朝兩百多年間獲得者都寥寥無幾。

物以稀為貴,花翎賞賜得如此之少,也使得其成為眾多大臣的追求,比如施瑯在降清后被賜籍漢軍鑲黃旗,平臺后獲封靖海侯,但他卻請辭,并請求賜戴花翎,康熙皇帝準許。

官員們獲得三眼花翎艱難無比,宗室王爺們卻容易得多,按清初的規(guī)定,親王、郡王、貝勒等都是不戴花翎,但乾隆年間,許多人上表乞翎,乾隆帝也就賞賜給他們三眼花翎。

至于和珅為什么沒有獲得三眼花翎,原因很簡單,因為乾隆帝曾下詔表示有卓著戰(zhàn)功的官員能夠獲得三眼花翎(宗室另算)。和珅并無戰(zhàn)功,也不是宗室,沒有三眼花翎很正常,他的弟弟和琳卻是有戰(zhàn)功的,再加上和珅的關系,獲得三眼花翎也就順理成章了。

乾隆朝還有兩人獲得三眼花翎,那就是傅恒和?蛋策@對父子倆,他們都受乾隆寵信,且有戰(zhàn)功傍身,也撈得三眼花翎。

隨著清朝的腐敗,花翎也漸漸變得不那么稀缺了,各方面對國家有功之人均可賞戴花翎,到得后來更是出現(xiàn)了捐翎,也就是花錢買,花翎明碼標價7000兩實銀。

當然,三眼花翎勉強保住了它的地位,即便在清末,也只有徐桐和李鴻章兩人獲得,在他倆之前,也只有長齡和禧恩兩人獲得,總共就是傅恒、?蛋、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七人。

9

三眼花翎指的是清朝禮帽后面的翎的一種。古代階級明顯,不同職位的官員,不同品級的官員所帶的禮帽是不一樣的。三眼花翎是最高的一種等級,花翎也是很高的一種等級。所謂的花翎指的是孔雀翎(孔雀毛),三眼花翎不是說這根翎上有三個眼睛一樣的“日”(就是有三個同心圓)。

先不提插孔雀翎有什么寓意,單單看一下三眼花翎就知道了。一般孔雀翎只有一個眼,兩眼花翎是兩個孔雀翎重合制成的,有一個支漏出一只眼。同理,三眼花翎就是三支孔雀翎疊加,漏出三只眼。用料多,用料足說明重視,高貴。

清朝的禮帽制度。

這個得由清朝的禮制講起。清朝的時候改變了禮帽的制度,將明朝和以前的漢政權的禮帽制度全盤否定,采用了一種新的制度。在電視劇《大明王朝1566》中對于明朝的禮帽有詳細的介紹和描寫,材料是烏紗的。大家經(jīng)常說“小心你的烏紗帽”說的就是禮帽。

清朝的禮帽一共有兩種:一為暖帽,圓形,有一圈檐邊,多用皮、呢、緞、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紅色帽緯、帽子最高處有頂珠,其材料多以寶石制成、有紅、藍、白、金。這個就是大家看電視的時候經(jīng)常看到的“圓頂紅帽子”。二為涼帽,無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綾羅,多為白色,也有湖色、黃色,上綴紅纓頂珠。

很多電視劇中夏天很熱的時候還帶著暖帽是一種很低級的錯誤。暖帽是平常的時候戴的,涼帽是夏天天氣熱的時候戴的。兩者只是戴的時節(jié)不同而已,沒有其他區(qū)分,至于什么時候戴什么帽子都是有明確的規(guī)定的,不可能出現(xiàn)一個大臣戴暖帽一個戴涼帽的情況。所以筆者在看一些清宮劇的時候常常感到很尷尬。

清初規(guī)定只有武職五品以上,文職巡撫巡撫兼提督銜及派往西北兩路大臣才能使用孔雀翎翎。其他官員是不能使用的,使用了就是重罪,而且離職之后必須還給上面,不能再次使用。其他人使用的是藍翎,就是沒有眼的孔雀翎。既然連對使用花翎的人要求都那么高,花翎中的三眼花翎作為所有翎中最高級的也就顯得最高貴了。

什么人能戴三眼花翎。

三眼花翎既然那么高貴,那什么人才能戴呢?這個要分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乾隆之前,第二個是乾隆之后。在乾隆之前,所有的親王,貝勒爺?shù)仁遣荒艽骰岬模瑒e說三眼花翎了,連花翎都不能帶。只是到了乾隆時期,很多在內閣或者朝廷工作的親王郡王等人多次向皇帝祈求花翎,于是乾隆同意了這個請求。

從此以后所有的滿清親王、郡王、貝勒爺都戴三眼花翎。他們的三眼花翎只是一種象征意義,說明了自己身份的尊貴,并不能說明他們?yōu)閲易龀隽硕啻筘暙I。也就是在乾隆時期,有顯赫軍功者也可以戴用。只是這顯赫軍功可不好得呀。也就是從那以后,三眼花翎成為了滿清王公貴族的裝飾品。意義和地位有所下降。

在清朝獲得三眼花翎的大臣一共有七位,他們分別是:傅恒、福康安、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徐桐。

和珅為什么得不不到三眼花翎。

和珅是一個文臣,他只是得到了乾隆的喜歡而已。就算是乾隆再喜歡也要按規(guī)矩辦事。能得到三眼花翎的人已經(jīng)說得很清楚了:親王、郡王、貝勒爺、有顯赫軍功者。和珅沒有一樣能夠滿足要求的,倒是他的弟弟和琳因為有顯赫軍功,得到了三眼花翎。但是到了清朝的后期,也就是慈禧年間,花翎竟然是可以捐出來的,明碼標價。

所以越往后花翎的實際意義越來越小,賞賜的人數(shù)也在不斷增加,只是三眼花翎依然是少之又少,珍之又珍。

10

三眼花翎,是個什么物件?這還得從花翎的歷史說起。

作為清朝官員身上,最具裝飾性的點綴之物,也就莫過于官帽后面的那一根孔雀翎了。歷史上的花翎主要還是有以下三種,根據(jù)上面眼的數(shù)目分為:一眼、兩眼、三眼,這里所說的眼其實就是孔雀翎上邊,宛如眼睛一般的圓斑花紋!

三眼花翎可不僅僅是裝飾品那么簡單,而是根據(jù)戰(zhàn)績功勛,在朝廷中官職大小來佩戴,按照當時《清會典》中制度規(guī)定,五品以上官員才可以佩戴單眼花翎,單眼花翎算是最基礎的存在了,往上的雙眼花翎、三眼花翎,才是真正代表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權力大小一看便知,

作為拿錢也買不到雙眼花翎,是作為特殊戰(zhàn)績貢獻的恩賜。

當然有些特殊場所的武官也有權利佩帶,有些郡王和親王,也會因為沒有花翎佩戴眼熱不已,就比如《清稗類鈔》記載順承勤郡王,泰斐英阿求花翎字一事。就拿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多爾袞,先前也才佩戴的是單眼花翎。

根據(jù)當時的制度規(guī)定:能夠佩戴三眼花翎的,不外乎這幾種人,按照當時的爵位劃分,佩戴三眼花翎的最低級別也要是親王郡王,當時清朝時期的貝勒貝子,或者是嫡系的固倫公主的額駙,才能夠享受此殊榮。

除此之外那就是皇室中,亦或者是分封的藩王,按照當時的親屬關系,也只有鎮(zhèn)國公和輔國公之類的宗親大臣,以及碩公主的額附,也才有資格享受兩眼花翎。但是這僅僅是針對滿族人所制定的要求,在當時嚴苛的等級制度之下,漢族人不僅有極大的升遷障礙,而且對于三眼花翎更是可遇不可求!。

至于權臣和珅為什么沒有三眼花翎,還是與他當時的地位和社會影響力有關,同時也進一步說明了三眼花翎的獲取難度。

話說在乾隆年間,當時乾隆覺得三眼花翎的獲取難度未免太大,當時也為了讓有些親王和郡王感到舒心,就為了有別于三眼花翎,進一步設立五眼花翎,就是為了滿足一下有些人的虛榮心。

但這一舉動卻被和珅制止了,如若不是特殊地位的象征,那三眼花翎就可以算是戰(zhàn)功顯赫的軍功章,與我們現(xiàn)如今的軍隊勛章有異曲同工之妙,尤其在和平年代,更不容易獲得,也算是天時地利,加人和的終極產物。

盡管和珅作為當時的權臣,按他當時的地位獲取三眼花翎足以,但其實他并沒有顯赫的功勛戰(zhàn)績,影響力是有可他并沒有獲取3眼花翎的硬性條件。由于他在當時并非武臣,自然也沒有顯赫的軍功可言,要評起軍功章來和珅壓根沒有參選資格。

說起歷史上僅僅佩戴三眼花翎的7個人,無非就是傅恒、?蛋,外加和琳、長齡、禧恩、李鴻章和徐桐等人了。

傅恒、?蛋、和琳他們三人,都是當時位高權重的皇親國戚,自然得到乾隆的賞識嘉獎也無可厚非,本來就有先天優(yōu)勢,再加上其利用后天資源發(fā)揮,飽受乾隆皇帝恩寵,所作出的卓越貢獻也不容小覷。

傅恒和?蛋捕际莾(yōu)秀將領,平定叛亂有功,戰(zhàn)功顯赫,雖然和珅沒有但他的弟弟和琳,卻還是有這樣資格的,畢竟他常年在外征戰(zhàn),也為大清立下汗馬功勞。

相信李鴻章的功績我們也再熟悉不過,剩下的三人,不僅有著顯赫的地位,而且還有著卓越的功勛,雖然這是作為當時地位的象征,但他的主要獲取條件卻是憑借軍功來考量的。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