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先:“漢地”不止18省。

其次:

這個名稱是清朝時才出現的,時稱“一十八省”,沿自滿清對漢人與少數民族“分而治之”的施政理念,在原有的十五個承宣布政使司中,把湖廣分為湖南、湖北,南直隸(原江南地區(qū))分為安徽、江蘇,又從陜西中分出甘肅,此基礎上所設置出來的18個省份——其地理分界線就是長城,長城以北及鄰北地區(qū)則置于清廷直接治下。

為什么說“漢地”不止18?

由于近代中國革命是以推翻滿清為代表的封建王朝及其制度為目的,因此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經將“收復”所謂的“漢地十八省”作為目標,但是,其不過是首先要將漢人從滿清的統(tǒng)治下解放出來,而不是僅僅只要這18省的版圖,因為自古以來,“漢地”就遠遠不止這18。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燕國,其領土范圍包含今天的北京、天津、遼寧的全部,朝鮮(北部)、韓國、河北、吉林、山西、內蒙古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更北的地方,名義上也是屬于西周王朝的:

《左傳.昭公九年》,周景王在列舉其疆土時稱:“肅慎,吾北土也”。
根據《逸周書.王會》的記載,在成王5年至6年間的“成周大會”(第二次)上,肅慎確實作為周的臣子國派來了使臣,并且接受了周王室的冊封。

此后,東北地區(qū)除黑龍江外,基本上一直是在我中央王朝版圖內:

西漢時有“漢四郡”,當然也包括原燕國領土。

東漢時還有“后四郡”:

直到南北朝北齊時,原東漢四郡才陸續(xù)廢除,被崛起的高句麗和百濟等相繼侵占。

至唐時,在唐高宗李治滅高句麗后,在今天的遼東半島全境、朝鮮半島北部、吉林西北地區(qū)和朝鮮半島西南部的百濟故地,包含今烏蘇里江以東和黑龍江下游西岸及庫頁島的廣袤地方,設置了“安樂都護府”:

與此同時,又在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通遼地區(qū)設置“松漠都督府”與“饒東都督府”。

雖然后來時有得失,但是唐朝始終對整個東北地區(qū)有相當的掌控力,這是事實。

直到宋代,契丹的雄起,阻隔了正統(tǒng)王朝北宋對北中國地區(qū)的經略,才最終使“長城以北”逐漸脫離漢人王朝的統(tǒng)治之下。

自周以降,漢人為主體構成的中央王朝國家擁有北中國地區(qū)超過2000年。而失去“北中國”的時間之長,也不過才只有300年爾耳~:
明朝的奴兒干都司治在黑龍江、阿速江(今烏蘇里江)、松花江以及腦溫江(今嫩江)流域,含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東北部分及以西俄羅斯局部、烏蘇里江以東、外興安嶺及以北。

雖然存在的時間不長,但是大明王朝對遼東地區(qū)的控制還是一直堅持到了明末。

因此,以后不要再提“漢地十八省”,謝謝。


最佳貢獻者
2

文|小河對岸

滿清在入關之后,實行民族隔離政策。將國家分為中國本部(關內的漢地)、滿洲、蒙古、新疆、西藏等六部分,彼此界限明確,民族、語言、文化風俗也都涇渭分明。滿清對漢地的管理手段,也有其他地區(qū)不同。滿清只在漢人地區(qū),搞行省制(設督撫)。而東北、新疆的設省,都是到了清末時期,其統(tǒng)治搖搖欲墜之時,才改設行省以加強控制。

漢地的十八省,脫胎于明朝的直轄區(qū)域,按明朝的行政區(qū)劃,俗稱為“兩京十三省”。其中,兩京為京師(北直隸)與南京(南直隸),十三。ㄕ椒Q謂為布政使司)為:山東(遼東都司,在行政上隸屬於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四川、湖廣、江西、浙江、廣東、廣西、云南、貴州、福建。

滿清入關之后,對大明直轄區(qū)域的行政區(qū)劃稍作了調整。其中將江南。疵鞒哪暇追Q南直隸)拆分為江蘇。òㄉ虾#┡c安徽省,湖廣省拆分為湖南省與湖北省。另從陜西省析置出甘肅。ò▽幭模。形成了俗稱的漢地十八省,即:直隸(河北)、山東、山西、河南、陜西、四川、湖北、湖南、江西、江蘇、安徽、浙江、廣東(包括海南)、廣西、云南、貴州、福建(包括臺灣)、甘肅(包括寧夏)。

對比清朝的漢地十八省與明朝的兩京十三省,可以發(fā)現唯獨少了遼東(遼寧)地區(qū),那為何滿清要將遼東給分割出去呢?根本原因就在于滿清要保障滿人的利益。

遼東地區(qū),在戰(zhàn)國時期,為燕國所有,延至秦漢時期。至三國時期,司馬懿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割據遼東的公孫氏,而在遼東大肆屠殺,史載: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余人。收戶四萬,口三十余萬...時有兵士寒凍,乞襦,帝(司馬懿)弗之與。

司馬懿雖暫時解決了遼東割據之患,但同時也導致了遼東地區(qū)的人口空虛,致使,西晉以后,遼東地區(qū)漸為鮮卑、高句麗占據。至唐朝時期,雖滅了高句麗,而在當地設立安東都護府,但此時的遼東地區(qū),早已非當初的漢族聚居地。甚至連遼東再度淪為少數民族(契丹)所有都顯得悄無聲息,而不像石敬瑭割讓“燕云十六州”那樣有痛感,本質原因就在于唐朝時期的遼東地區(qū)并沒有多少漢族百姓居住,跟西域也沒啥區(qū)別。

漢族再度進入遼東地區(qū)墾殖,實際上是到了明朝。有人感慨,“燕云十六州”丟失了有四百多年,實際上遼東地區(qū)的丟失卻有一千年之久(這期間只有唐朝較為短暫的羈縻統(tǒng)治)。明朝時期,才正式開始向遼東地區(qū)大量移民,設立遼東都司(下轄25衛(wèi)2州,2州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區(qū)),行政上隸屬于山東布政使司。

所以,明朝的遼東(都司)跟唐朝的安東都護府不同。唐朝的安東都護府實質上跟明朝的奴兒干都司比較相似,都是羈縻統(tǒng)治。明朝的遼東,已經成為漢族人的熟地,而與內地無異。這也是明朝不能與后金(滿清)議和的根本原因,在明朝看來,少數民族聚居的羈縻地區(qū)可丟,漢人的聚居地絕不可丟。所以,奴兒干都司等地區(qū)可丟,而遼東絕不可丟,一旦丟失漢人的聚居地,就喪失了作為大一統(tǒng)王朝的理論依據。

滿清雖入主中原,可是由于其人口過于稀少,文明程度也較低。所以,滿清對能否占據中原(漢地),到底能占據多久?都不那么自信。故而,滿清的國策就在于“制漢”(聯(lián)蒙制漢),這也是滿清必將成為阻礙我國進步的根本原因所在。說白了,滿清統(tǒng)治下的中國,并沒有一個整體上的國家認識。對滿清來說,滿洲(東北)才是其根本,而其區(qū)域不過是其征服的戰(zhàn)利品而已。

滿清極其畏懼被漢化,而喪失自己的既得利益,在婚姻上也不與漢族通婚(準確來說,是旗民不通婚)。而遼東(遼寧)在地理上屬于東北,又是東北開發(fā)程度最高的地區(qū),也最適宜定居與墾殖。故在其入關之后不久,就將遼東的漢人或屠殺或驅逐至關內,而沿東北地區(qū)的邊緣,開挖溝壕,并植上柳樹,即所謂的“柳條邊”。其目的就是為了嚴禁漢人進入墾殖,以預防將來在中原待不住了,還可以像當初的元朝退居大漠那樣,回到東北另立為國。

3

一直都不明白,從秦朝開始,歷朝歷代都在開疆擴土,中華帝國的疆域不斷擴大,什么時候就有了個“漢地十八省”的說法,說漢人的腳步從未踏出漢地十八省,也未能對除了漢地十八省之外的土地進行過有效統(tǒng)治,其他的土地是滿清入關后帶來的嫁妝。什么時候會有這種說法,這種說法是對是錯呢?

事實上,這種說法是完全錯誤和雙重標準的,歷史上也從來沒有漢地十八省的這種說法,有些人為了達到一些目的,人為的宣揚只有漢地十八省才是中國的傳統(tǒng)統(tǒng)治區(qū),這是一種典型的分裂行徑。

所謂的漢地十八省,也就是清朝將明朝統(tǒng)治區(qū)中的十五個承宣布政使司中的湖廣分為湖南、湖北,南直隸(先改名為江南)分為安徽、江蘇,從陜西中分出甘肅,所設置的18個省份。事實上,除此之外的其他區(qū)域也本就為歷朝歷代開拓后的地區(qū),但卻被滿清政府列為其它民族居住區(qū),這是滿清政府的民族分化治理政策,并不是說漢地十八省就是漢人的,其他就是其他的。例如遼東自戰(zhàn)國以來就是漢族的傳統(tǒng)居住的地區(qū),但清入關后驅除了那里的漢人,并把其列為禁地,禁止?jié)h人進入。類似的禁地還有新疆、蒙古、西藏等。所這謂漢地十八省的建立就是為了對當時的滿人和漢人進行分離,其實也就是反映了當時的統(tǒng)治者對于漢族人口的歧視,這個漢地十八省的建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一種種族隔離,當時的清政府為了更好的統(tǒng)治漢人積極學習漢人的文化,但是實際上還是覺得滿人比漢人要高貴上不少。

而當時的遼寧,無論是在歷朝歷代,還是在明朝時期,是歸中央政府管轄的重鎮(zhèn),漢族百姓和駐軍都很多,正兒八經是歸屬山東管轄的。只是因為后來被努爾哈赤攻陷后,將其作為后金的政治軍事中心,漢人大部分被驅逐,所以也就成了被隔離在漢人區(qū)域之外的城市,自然在后來的滿清政府劃定隔離區(qū)時,被劃在外邊了。

4

這就要問明朝了。

明朝的能耐很有限,穩(wěn)定的疆域就是內地兩京+十三布政使司(以明朝末年為準),遼東都司在明朝末年被努爾哈赤吞并。

十八省其實就是在兩京+十三布政使司的基礎上形成的。

由于清朝將有些較大的省份拆分成小省。例如,明朝的南直隸(江南。┤肭搴蟊环殖山K、安徽二省,最終內地省份的數目由15個演變成18個。

十八省這個概念,流行于晚清。當時許多漢民族主義者都采納這個說法,他們認為這是漢族自古以來的傳統(tǒng)疆域。



例如,孫中山就認為:

支那國土統(tǒng)一已數千年矣,中間雖有離析分崩之變,然為時不久復合為一。近世五六百年,十八省之地幾如金甌之固,從無分裂之虞。

因此,辛亥革命就是要在十八省建立漢族的國家,甚至武昌起義后軍政府擬定的國旗都是代表十八省的十八星旗。當時的漢民族主義者計劃將少數民族趕回邊疆,邊疆那些地區(qū),在他們看來都不算是中國的地盤。

這種思維自然是非常危險,很有可能造成邊疆統(tǒng)治合法性的崩潰。所以,在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的思維成為主流。

5

清朝末年,革命黨在主張驅逐滿清政權的時候,曾有過這樣的主張:收復傳統(tǒng)的漢地十八省。而北洋集團意識到革命黨的這個主張存在著巨大弊端,提出了“五族共和”的口號。

在“五族共和”的劃分中,遼寧被劃入到了“滿洲”的范圍內,而在歷史上,遼寧和漢族王朝淵源很深,但是,“漢地十八省”卻不包括遼寧,這其中原因何在?

遼寧歷史

按照遼河為界,遼寧可以劃分為遼東和遼西兩部分。而這兩部分的歷史,卻是截然不同的。

比如遼寧的朝陽,曾經是十六國時期的“三燕”政權的國都,在歷朝歷代的詩文里面,時?吹綄|西、朝陽的描述,并且早在殷商時代,商朝的勢力就曾影響到遼西地區(qū)。

而遼東則蒙昧許多:遼東納入華夏的勢力范圍,是在東周時代。東漢滅亡后,遼東曾被公孫氏割據。東晉——唐初,遼東則處于高句麗的統(tǒng)治之下。遼東和中原的淵源,比起遼西要淺很多。

不過,對于中原統(tǒng)治者來說,不論遼西也好,遼東也罷,其實都屬于蠻荒、邊陲之地。因此,作為統(tǒng)治核心的邊陲之地,歷代統(tǒng)治者對其都不上心——除非遼寧地區(qū)出現足以威脅中原朝廷安全的政權。事實上,曹魏對遼東的討伐、隋唐對高句麗的討伐,都是因為這些政權如果不早日鏟除,必然成為中原王朝的大患所導致的。

到了明朝末年,遼東逐步落入后金汗國之手,由于明朝的腐朽,天啟帝的昏庸、崇禎帝的無能,導致整個遼寧全境落入后金汗廷之手。明朝朝廷也意識到后金的危害性,并且多次發(fā)兵討伐,最終,后金汗廷沒被明朝滅亡,崇禎帝先被掛在了樹上。

漢地邊緣

從遼寧的簡史不難看出,漢族王朝對遼寧的統(tǒng)治時間要比起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乃至珠江流域都要短暫。

而在人口比例上,遼寧地區(qū)也并非傳統(tǒng)漢人也樂意定居的熱土。因為傳統(tǒng)的漢人主要謀生的手段在于農耕。在古代,農產品的產量遠不能和當代的畝產數量相比,在既沒有農業(yè)技術支持,又沒有抗寒作物的情況下,農民在遼寧耕種一年所獲得的口糧,除去向官家繳納的賦稅后,可謂所剩無幾。因此,古代漢人不到走投無路,是不會考慮移民到遼寧的。

這就導致對統(tǒng)治者而言,遼寧是壓榨不出多少財富的“荒蠻之地”,不能和其他漢地相提并論。而對于漢族百姓來說,遼寧沒有太強的吸引力,因此遼寧漢人的人口比例也不能和其他漢族省份相比。最終,遼寧成為一塊特殊的“漢地”,被“開除”了“漢地”的序列。

不過,在當下,東北三省的主體民族都是漢族,這應當感恩于工業(yè)社會的進步性。

6

漢地十八省其實由大明“兩京十三布政使司”演變而來。

明朝共十五省,清朝分南直隸為江蘇、安徽,分湖廣為湖北、湖南,又從陜西中分出甘肅省,這便是十八省的由來。

在明朝,遼東屬于山東布政使司,而到了清朝由于東北是龍興之地,不準漢人出山海關。

清朝在東北設盛京、吉林、黑龍江三個將軍轄區(qū),從此,遼東(盛京)與內地十八省隔離開來。

但是,在歷史上,除了宋朝外,遼東一直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春秋戰(zhàn)國屬于燕國,漢代屬于十三州中的幽州。

隋唐四代帝王一定要滅了高句麗,就是因為高句麗占了遼東,而遼東是華夏故土。

7

答:漢地十八省的說法是不正確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清朝時候內地十八省,自然就不包括關外的遼寧省了。

明朝的遼東都司

明朝的兩京十三司,是傳統(tǒng)的漢人聚居區(qū),其中,遼中都司歸屬于山東布政使司。一直屬于傳統(tǒng)漢區(qū)。但是為什么到清朝就與其他漢地不屬于同一個地區(qū)了呢?


在明朝末期,起兵于東北的努爾哈赤占領遼東都司,很多漢人由于戰(zhàn)爭原因慘遭屠戮,后來皇太極在今沈陽建立首都,大量滿族移民進入遼東。清政府入住中原后,東北作為清政府的龍興之地,是不準漢人進入東北的,所以就和傳統(tǒng)漢地隔離開了。


后來在19世紀因為自然災害,大批移民開始去關外謀生(山海關),即闖關東。因此也有了關外,關內的說法,當然這些都是特定歷史時期才有的。而如今的內地顯然和以前是不一樣的了。

8

不要忘了漢晉時期的遼東郡、玄菟郡。

早在戰(zhàn)國時期,趙國的李牧、燕國的秦開,擊敗東胡,向北拓地千里,燕國筑長城,自造陽起,到襄平,置遼西、遼東郡,將東北的遼東(現在的遼寧省)納入版圖,并連續(xù)到朝鮮半島?梢灾v,中原王朝經略東北(遼寧省、吉林。┑臅r間,比秦皇漢武時期出兵攻占五嶺以南,還要早幾百年。如果算上箕子朝鮮、衛(wèi)滿朝鮮,漢人是東北古代四大族群之一。

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用亡國的代價也要收復遼東,阻止分裂,實現中國的統(tǒng)一。

明朝在永樂年間,將東北全境及外東北地區(qū)納入版圖,置奴兒干都司、遼東都司。

明朝中后期在東北修筑防御的遼東邊墻,從山海關延申至遼寧的開原一帶,然后向東抵鴨綠江口?梢哉f明朝與后金的主戰(zhàn)場在遼東地區(qū),薩爾滸之戰(zhàn)、松錦之戰(zhàn)、寧遠之戰(zhàn),都是在今天的遼寧省。在以遼土養(yǎng)遼人,以遼人守遼土的基礎上,建立了關寧鐵騎,守衛(wèi)大明東北邊疆。在皇太極繞道內蒙入關,直取京師的危急時刻,袁崇煥帶領關寧鐵騎急速回京勤王,解了京師之危,挽救了大明。

肅慎也是東北古民族之一,早在先秦時期,肅慎氏貢楛矢石砮,周王室公開申明,肅慎屬于我們北方的領土。當時的肅慎主要居住在黑龍江中下游、烏蘇里江流域。在明朝初年,居住在黑龍江依蘭的女真部斡朵里人,在首領猛哥帖木兒的帶領下向南遷徙,后來被明朝安置在開原以東,蘇子河流域,成為大明的建州女真部。努爾哈赤時期,在擊敗明朝四路大軍的圍剿后,才從赫圖阿拉遷都到沈陽。

要知先人拓土之不易,雖寸土亦不可輕易付予敵人。

所以,不要被日本滿蒙學派的“南北對立論”所迷惑和利用。

遼東、東北、外東北,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神圣不可分割的領土!

9

在清朝正史、官方編撰的政書以及官方文件中,都提到了“漢地十八省”的說法,這個名稱來源,其實是由明朝時期的“兩京十三省”演變而來。清軍入關后,對漢人和少數民族采取了“分而治之”的理念,所以在明朝“兩京十三省”的基礎上,將明朝原有的江南省拆分為了江蘇與安徽,湖廣省拆分為了湖南與湖北,隨后,又從陜西省拆分出了甘肅省,共設置18個省份。但是,在漢地十八省中,唯獨少了遼東地區(qū),這就讓不少人產生疑問,為何“漢地十八省”不包括遼東呢?

漢地十八省手繪圖

戰(zhàn)國時期,遼東歸燕國所有;秦漢時期,朝廷在這里設立了遼東郡;然而至三國時期,據史書記載,司馬懿為了解決遼東公孫氏割據問題,大肆屠殺遼東人口,司馬懿此舉確實解決了遼東割據之患,但是他的這一舉動又導致了遼東地區(qū)人口大規(guī)模減少。致使后來的遼東地區(qū),被鮮卑、高句麗、百濟等相繼侵占。盡管唐朝時期唐高宗發(fā)兵滅高句麗,并在此設立了“安樂都護府”,重新回歸中原王朝的掌控之中。但是此時的遼東,早已經不是當初的漢族聚居地。

割據時期的遼東

直到宋代,契丹在遼東崛起,與中原正統(tǒng)王朝北宋相抗,遼東又一次成為了少數民族割據地。但是,中原正統(tǒng)王朝失去遼東以后,朝廷和百姓對于這塊疆土的喪失卻毫無痛感,反倒是對“燕云十六州”的丟失痛心疾首。這一切皆由于此時的遼東早已沒有多少漢人居住,在朝廷心中和百姓心中,遼東更像是一個中原地區(qū)毫無關系的異域,有沒有它的存在對于中原而言毫無區(qū)別。

明朝時期地圖

發(fā)展至明朝年間,由于明朝政府向遼東地區(qū)大量移民,此后,漢人在遼東地區(qū)居住、墾荒的身影再次多了起來,在明朝年間,遼東地區(qū)又再次成為了漢人居住地,逐漸與中原融為一體。明朝在遼東地區(qū)設立遼東都司,對于遼東地區(qū)的控制,一直持續(xù)到明朝末年。那么,后來一切制度都效仿明朝的滿清,為何沒有將遼東地區(qū)納入“漢地十八省”呢?

這與明清兩朝大一統(tǒng)王朝的理論有關,在明朝廷看來,遼東地區(qū)是漢人聚集地,這里自然屬于大一統(tǒng)王朝中的漢地。但是,在清朝看來,遼東地區(qū)卻是他們的“龍興之地”,是他們統(tǒng)治中原的根本,一旦將遼東地區(qū)劃入了“漢地十八省”,就等同于喪失了自己原有的利益。

漢地十八省

滿清無論是在入主中原前,或者是入主中原后,滿清皇室都將東北認為是自己的根本所在,其他的中原區(qū)域,更像是被自己所征服的戰(zhàn)利品。而遼東地區(qū)在整個東北而言,又是最適宜居住與發(fā)展農業(yè)的地方,可以為滿人提供既得利益;如果滿清在中原地區(qū)的位置不保,還可以退回遼東再次立國。所以,當滿清在入住中原后,就將遼東地區(qū)的漢人驅逐關內,禁止?jié)M清與漢族通婚。正是由于以上原因,遼東地區(qū)在清朝時期沒有被納入漢地,自然不會被包括在“漢地十八省”之中。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