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漢地”不止18省。
其次:
這個名稱是清朝時才出現的,時稱“一十八省”,沿自滿清對漢人與少數民族“分而治之”的施政理念,在原有的十五個承宣布政使司中,把湖廣分為湖南、湖北,南直隸(原江南地區(qū))分為安徽、江蘇,又從陜西中分出甘肅,此基礎上所設置出來的18個省份——其地理分界線就是長城,長城以北及鄰北地區(qū)則置于清廷直接治下。
為什么說“漢地”不止18?
由于近代中國革命是以推翻滿清為代表的封建王朝及其制度為目的,因此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曾經將“收復”所謂的“漢地十八省”作為目標,但是,其不過是首先要將漢人從滿清的統(tǒng)治下解放出來,而不是僅僅只要這18省的版圖,因為自古以來,“漢地”就遠遠不止這18。
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燕國,其領土范圍包含今天的北京、天津、遼寧的全部,朝鮮(北部)、韓國、河北、吉林、山西、內蒙古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更北的地方,名義上也是屬于西周王朝的:
《左傳.昭公九年》,周景王在列舉其疆土時稱:“肅慎,吾北土也”。根據《逸周書.王會》的記載,在成王5年至6年間的“成周大會”(第二次)上,肅慎確實作為周的臣子國派來了使臣,并且接受了周王室的冊封。此后,東北地區(qū)除黑龍江外,基本上一直是在我中央王朝版圖內:
西漢時有“漢四郡”,當然也包括原燕國領土。
東漢時還有“后四郡”:
直到南北朝北齊時,原東漢四郡才陸續(xù)廢除,被崛起的高句麗和百濟等相繼侵占。
至唐時,在唐高宗李治滅高句麗后,在今天的遼東半島全境、朝鮮半島北部、吉林西北地區(qū)和朝鮮半島西南部的百濟故地,包含今烏蘇里江以東和黑龍江下游西岸及庫頁島的廣袤地方,設置了“安樂都護府”:
與此同時,又在內蒙古自治區(qū)赤峰、通遼地區(qū)設置“松漠都督府”與“饒東都督府”。
雖然后來時有得失,但是唐朝始終對整個東北地區(qū)有相當的掌控力,這是事實。
直到宋代,契丹的雄起,阻隔了正統(tǒng)王朝北宋對北中國地區(qū)的經略,才最終使“長城以北”逐漸脫離漢人王朝的統(tǒng)治之下。
自周以降,漢人為主體構成的中央王朝國家擁有北中國地區(qū)超過2000年。而失去“北中國”的時間之長,也不過才只有300年爾耳~:明朝的奴兒干都司治在黑龍江、阿速江(今烏蘇里江)、松花江以及腦溫江(今嫩江)流域,含吉林省、黑龍江省、內蒙古東北部分及以西俄羅斯局部、烏蘇里江以東、外興安嶺及以北。雖然存在的時間不長,但是大明王朝對遼東地區(qū)的控制還是一直堅持到了明末。
因此,以后不要再提“漢地十八省”,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