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俗話,叫做楞的怕橫的,橫的怕不要命的。關公與龐德本不在一個層次,但二人后來竟戰(zhàn)成了平手,也是有原因的。
關羽戰(zhàn)龐德時,關羽已是鎮(zhèn)守荊州的統(tǒng)帥,威名顯赫,天下皆知。隨著自己地位的提高,將軍虎威也發(fā)展到極至,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已成常事。在優(yōu)越的生活和政事的繁忙中,關羽早已荒廢了武功,刀放架,馬去鞍,再加年長力衰,精氣神大不如從前。因此,作為關公呢,對陣時已是主帥的他,根本沒必要親自出陣與龐德撕殺,贏了倒還好說,輸了或出什么意外,不僅自己威名掃地,也影響士氣不是?然而關公是誰呢?他又服過誰?盛氣凌人的關公怎禁得龐德叫罵?于是不聽關平等的勸阻,就提馬挺刀,與龐令明干上了。作為龐德呢,年紀比關公小,血氣自然比關公旺,又曾在曹操處夸下?,再加投降曹操后,時刻急于想立功表現(xiàn),以博的個封妻蔭子,因此武功自然不敢荒廢,時時日日練,又精進不少,這次出戰(zhàn)關羽,關羽何等名聲?倘若能戰(zhàn)勝關公,自己不大發(fā)了?就是不勝,與關公一戰(zhàn),縱使身死,也能表忠曹操,足可青史留名。龐德左思右想,與關公之戰(zhàn),無論輸贏生死,自己都是賺的,因此決定不惜性命,抬棺一戰(zhàn)。果不其然,關公受不得激,就親自出陣戰(zhàn)龐德,二人大戰(zhàn)一百多個回合,不分勝負。關公說:沒想到龐德刀法精熟,真我敵手。第二天再戰(zhàn),關公可能也因龐德故主馬超在蜀漢,有心收服龐德,二人又戰(zhàn)了上百合,關公終未痛下殺手,沒有及時使用自己的絕技拖刀計斬龐德,但龐德卻志在殺關公,趁兩人回馬之際,就暗射了關公一箭。要知道關公是善攻不善守之人,黃忠曾射其盔纓以警示,后來荊州失守也曝露了他這一缺陷。關公中箭,切齒痛恨,才有了必殺龐德之心。后來關公刮骨療毒,臂上箭傷稍愈,但終留下隱患,雖擒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但不久就難敵徐晃,失荊州,敗走麥城,為東吳犬輩擒殺,這與自己的臂傷未愈不能不無關系。
要知道,當一個人一旦身體有了硬傷,是很影響這個人的心智與行動的,可惜啊關公,雖為吳狗擒殺,實乃龐德之為也!龐德雖死,卻成就了大名,其子龐會不解,不分是非曲直,滅蜀后以戴天大仇,滅誅關公子孫,實令后人痛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