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風,民怨,民怒之中可見一國之不祥,不必去虎穴,也沒必要去沼澤。市井,市俗走走,看看,聽聽便知曉了!
“國有三不祥”這個故事其實是一篇小說,來自西漢劉向所寫的《說苑》。雖然是一部小說作品,但里面的人物都是歷史上真實的人物,比如故事里出現(xiàn)的齊景公和晏子,就是春秋時期的人。
齊景公是齊靈公的兒子,本來他是沒有資格做齊國國君的,但因為他的哥哥齊莊公發(fā)生了意外,私通下屬之妻,還拿著下屬家里的帽子到處去炫耀,結(jié)果被下屬殺了。齊景公因為哥哥出了意外,因此而做上了齊國的國君。
齊景公做了國君后并不像他哥哥這樣荒唐,他雖然也貪圖玩樂,但也會重用忠臣,比如晏子就是他非常信任的人之一。
晏子就是晏嬰,在影視作品《鐘無艷》和評書作品《丑娘娘》里都有這個人物,但文藝作品里把他與齊宣王放在一起來講,這是沒有歷史依據(jù)的。晏嬰輔佐了齊國三代君主,分別是齊靈公、齊莊公和齊景公,齊宣王在歷史上出現(xiàn)得更早一些,那時候晏嬰還沒出生呢。
“國有三不祥”故事
這個故事說的是齊景公出去打獵,上山遇到了老虎、下山在沼澤地里遇到了蛇,于是他的心里非常不爽!打獵回來把晏嬰叫到跟前問:“我今天出去打獵,上山遇虎,下澤遇蛇,這是不祥之兆嗎?”
晏嬰解釋說:“國家有三不祥,但你今天這事還真不在其中。這三不祥分別是,有賢才卻不知道,此為一不祥;知道了卻不任用,此為二不祥;任用了卻不信任,此為三不祥。你上山見虎,下澤見蛇,這有什么不祥呢?那里本來就是他們的家!”
從故事的表面來看,這是一場“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辯論,齊景公遇到猛獸毒蛇心里害怕,擔心會有不好的事情發(fā)生;晏嬰則勸說他要破除迷信,別自己嚇唬自己。但繼續(xù)想,晏嬰是否答非所問了呢?
齊景公打獵遇到虎蛇,其實他擔心的是自己的安危,他口中所說的不祥是出于對自己的想法。晏嬰對答的卻是國家的安危,希望君王可以廣招賢才,重用有才能之人。這看似牛頭不對馬嘴的對話,正是體現(xiàn)了晏嬰的高明之處!
晏嬰向齊景公提出“國有三不祥”,不僅是解答齊景公心中的疑慮,更重要的是要告誡他:你不要整天只顧著玩樂,還跑到老虎和毒蛇的家里去,回來又覺得害怕了?你還要把精力放在治理國家上,想想怎樣去發(fā)掘人才,留住人才,重用人才!
結(jié)束語
“國有三不祥”的故事雖然是西漢作者寫的,但歷史上的齊景公也確實是這樣的君王,他重用賢才,也會聽取忠臣的意見,同時他又貪圖享樂,身邊也有一群為他尋找樂子的大臣。
齊景公在位58年,雖然沒有重現(xiàn)齊桓公時期的霸業(yè),但齊國的整體情況還算穩(wěn)定,也沒有發(fā)生過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齊國的百姓也能夠在這春秋亂世中暫得安穩(wěn)生活。
三不祥,文中只談其一:糟蹋人才。第二不祥:腐化奢糜。第三不祥:不重教化。
不知有賢能,是耳目閉塞,不思招賢納士,使國家強盛;知有賢能而不用,是三觀不同,心胸狹隘;用賢能但不重用,則是偏聽偏信,所謂的用,只是流于形式。
“國有三不祥”,這個典故出自《晏子春秋·諫下》:
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殆所謂不祥也!标套訉υ唬簢腥幌,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今……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也?
晏子,本名晏嬰,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齊靈公26年,任齊國上大夫,歷經(jīng)靈公、莊公、景公三朝,著有《晏子春秋》。
晏子與齊景公圖
齊景公外出打獵,遇到一些狀況,深恐這是齊國的不祥之兆,因而詢問晏子。
晏子的回答很有策略性。他直接避開了齊景公遇到的兩種狀況,開門見山亮出自己的觀點:一個國家,確實有三種不祥之兆。那么,究竟是哪三種不祥呢?
- 其一,朝廷(民間)有賢明的人才,大王卻不知道。
- 其二,大王知道有人才,但是不肯去重用他們。
- 其三,用是用了,但對人才缺乏信任,不敢放手讓他們?nèi)ナ┱共湃A。
一一列舉過之后,晏子概括地說,這三種不祥與大王您遇見的虎、蛇,風馬牛不相干。
此話怎講?蓋因山是虎的巢穴,溝是蛇的洞穴。你去到虎、蛇的穴窩里了,踫見它們,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啊!
晏子深入淺出的回答,總算徹底打消了齊景公心中的憂慮。
那么問題來了,上山見虎,下溝見蛇,如此稀松平常的一件小事,怎么會令齊景公心慌意亂,需要找人答疑解惑呢?
其實,齊景公的這種心態(tài),是所處時代使然。通過占卜、占夢和測字等手段來預卜吉兇,在商周春秋時期已蔚然成風,甚至一度成為統(tǒng)治階級的信仰,成為國家的一種制度。
在《蜀志·魏延傳》里,就有這樣一段故事,它融合了占夢與測字兩種手法:
諸葛亮出北谷口,魏延為前鋒。延夢頭生角,以問占夢趙直。直詐曰:“麒麟有角而不用,此不戰(zhàn)而附之象!蓖硕嫒嗽唬骸敖侵疄樽,刀下用也。頭上用刀,其兇甚矣!焙螅ㄑ樱┕麨闂顑x所殺。
占夢師欺騙魏延說,麒麟本是傳說中的神獸,神獸現(xiàn)身百獸自退,它頭上有角而不必用。你魏延是武將,上陣殺敵憑的是刀槍,盡管夢到頭上長角,也派不上用場。你做先鋒,敵人也會不戰(zhàn)自退。
而魏延的結(jié)局大家都知道,諸葛亮死后,他同長史楊儀爭權(quán),最后被馬岱斬殺。
這段故事雖然出自史書,但也不能排除,其中占夢的情節(jié)純屬杜撰。樓主之所以引用它,只是為了說明,像占卜、占夢、測字等神秘文化,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
據(jù)專家們考證,一直到秦、漢以后,它們才逐漸由官方轉(zhuǎn)轉(zhuǎn)到民間,連同算命、八卦等,一并進入迷信活動范疇了。
顯而易見,“國有三不祥”的典故傳承至今,通過破除封建迷信的言論,體現(xiàn)了晏子的唯物主義思想。
另一方面,晏子的“國有三不祥”,實際上就是不折不扣的“人才論”:由發(fā)現(xiàn)人才到錄用人才,再到大膽信任人才。
三千年前的晏子,已經(jīng)充分認識到,能否重用人才,關(guān)乎一個國家的興衰。不妒賢嫉能,不埋沒人才,不扼殺人才,才是社會穩(wěn)步向前的致勝法寶。
國有三不祥,出自西漢劉向所著的小說集《說苑》:
齊景公外出打獵,上山碰到了老虎,下山又碰到了蛇,感覺很掃興,并且是不祥的預兆,于是將晏子找來問這個問題,晏子回答的也很干脆,說對國家而言有三件不祥之事,分別是君王有眼無珠不識有才之人、知道有才之人的存在卻不啟用他、任用他卻又不信任他!這才是真正的國有三不祥,你說的那些怎么能算是不吉祥呢?
但是,一個國家出現(xiàn)不詳,確實是有預兆的。這里,我們舉一個單位為例,并收集一些句子,供大家參考。
舉例說明:
有一所縣級重點中學,他們的老師連公職都不要,紛紛只身下廣東,有的家小還在這里,也不顧了。
學校教學質(zhì)量下落千丈,考上九八五、二一一大學的學生大幅下滑。
為什么?
就連他們的辦公室主任也下廣東了。
我問他們的辦公室主任。他只給我講了一個故事,從這個故事可窺見一斑。
有一天,領(lǐng)導開會后照相。辦公室主任安排大家就座。等各位座落妥當,主任去叫校長來照相。
校長大怒:“我是你能來叫的嗎?”
辦公室主任悻悻而歸,匯報給了分管的副校長。副校長親自前去請校長來參加照相。
太過于講究級別,官僚盛行。
講到這,辦公室主任一臉的無奈。
所以說,一個組織開始破敗是有跡象的。一個國家也是這樣。
兩本論述的關(guān)于國有不詳?shù)臅?/strong>
1.《素書》
相傳為黃石公所作,傳給張良。張良不得其傳人,隨喪入墓,后盜墓賊盜墓發(fā)現(xiàn),才重見天日。
1.國將霸者士皆歸,邦將亡者賢先避。不重視人才,這是破國的先兆。
2.山峭者崩,澤滿者溢。自滿,高傲,聽不進別人的進勸。
3.棄玉取石者盲,羊質(zhì)虎皮者柔。貌似強大,實則羸弱不堪。
4.柱弱者屋壞,輔弱者國傾。國之四梁八柱不強,大夏不穩(wěn)固。
5.足寒傷心,人怨傷國。怨聲四起,這也是破國的先兆。
6.山將崩者下先隳,國將衰者人先弊。
7.根枯枝朽,人困國殘。
2.《反經(jīng)》
相傳為李白的老師——趙蕤所寫,用“九風”來描述國之不祥。
1.治國之風:上不勝其下,下不犯其上,上下不相勝犯,故禁令行,人人無私,雖經(jīng)險易而國不可侵,治國也。
2.衰國之風:禮俗不一,職位不重,小臣讒疾,庶人作議。此“衰國之風”也。
3.乖國之風:君臣爭明,朝廷爭功,大夫爭名,庶人爭利。此“乖國之風”也。
4.亂國之風:上多欲,下多瑞,法不定,政多門。此“亂國之風”也。
5.荒國之風:以侈為博,以伉為高,以濫為通,遵禮謂之拘,守法謂之固。此“荒國之風”也。
6.叛國之風:以苛為察,以利為公,以割下為能,以附上為忠。此“叛國之風”也。
7.危國之風:上下相疏,內(nèi)外相疑,小臣爭寵,大臣爭權(quán)。此“危國之風”也。
8.亡國之風:上不訪下,下不諫上,婦言用,私政行。此“亡國之風”也。
9.強國之風:內(nèi)無專寵,外無近習,支庶繁息,長幼不亂,昌國也。農(nóng)桑以時,倉廩充實,兵甲勁利,封疆修理,強國也!
“國有三不祥”的典故,記載于劉向的《說苑》:
齊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所謂不祥也?”晏子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也?”
齊景公上山打獵,在山上看到一頭虎,在山下看到一條蛇,神神叨叨的他一回到宮里,就召來晏嬰請教:看到這兩樣東西,是不是不詳?shù)念A兆?
晏嬰說:國家有三種不詳?shù)念A兆,其一是有賢才國君不知道他的存在;其二是直到賢才存在卻不能使用他;其三是雖然啟用了賢才卻不能委之以大任,這才是真正的國家的三大不祥兆頭。上山跑到老虎窩里,下山跑到蛇穴里,碰到它們不是很正常嗎?有什么不詳?shù)模?/p>
“國有三不祥”典故的背景
晏子論“不詳”的典故不是出自史書,所以并未標注清除事件的發(fā)生時間。不過,從內(nèi)容來看,這個故事應該發(fā)生在齊景公中晚期。
齊景公在位五十八年,是歷史上少有的長壽君主。齊景公的執(zhí)政,表現(xiàn)出前后截然不同的風格,他一面銳意進取,從諫如流,一面又貪圖享樂,沉迷于酒色之樂。前期進取是主流,后期享樂是主流。這個故事很可能就是齊景公晚年,醉心于聲色犬馬的生活寫照。
人老了,往往對生死格外關(guān)注。齊景公就是這樣,有一次他對晏嬰說:“嗚呼!使古而無死,何如?”哎呀,要是人永遠不死該多好啊。晏嬰不客氣地說,假如古人不死,坐在王座上就不是你,你此時恐怕要汗流浹背地忙活于田間地頭,哪有時間考慮生死的事!
對生死關(guān)注過多,就不可避免地墮于迷信,有一次看到彗星劃過,齊景公神經(jīng)質(zhì)起來:
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伯常騫,使禳去之。晏子曰:“不可!此天教也。日月之氣,風雨不時,彗星之出,天為民之亂見之,故詔之妖祥,以戒不敬。今君若設文而受諫,謁圣賢人,雖不去彗,星將自亡。今君嗜酒而并于樂,政不飾而寬于小人,近讒好優(yōu),惡文而疏圣賢人,何暇在彗!茀又將見矣!齊景公召來伯常騫,讓他做一篇祭禱文來消除這個災難。晏嬰認為不可以這樣,他說,彗星是天象,即便你祭禱,如果繼續(xù)親近小人,安于享樂,災難還是避免不了。
狩獵過程中,跑到深山老林,碰到老虎,跑到沼澤地帶碰到蛇,生態(tài)環(huán)境好啊,偏偏齊景公滿腦子的迷信,神經(jīng)過敏了,認為這不是好兆頭。
一個國君,把自己的個人生死安危,神經(jīng)質(zhì)到這種程度,請問他還有多少心思在治國?
晏嬰的思想和進諫技巧
晏嬰是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既有儒家的“仁義”思想,又有道家淡薄的生死觀。晏嬰主張,人應該不“患死”,更不應該“憂死”,作為政治家,他更關(guān)注的是國政。
齊景公認為的“不詳”,不光荒謬,本質(zhì)上更是自私,忘掉了作為國君的本份,這是國家的“不詳”。
晏嬰的口才極好,是個有名的善諫之臣,他往往通過比喻的方式,講故事迂回曲折地將一個大道理,委婉地表現(xiàn)出來。
比如這次的論“不詳”,晏嬰沒有簡單地批評齊景公迷信,更沒有指責齊景公的自私和失位,而是委婉地告訴齊景公,人有“不詳”,國家也有“不詳”,對于一名國君來說,國家的“不詳”才是你該關(guān)注的東西。
齊景公晚年,確實也面臨著奸佞之徒活躍于朝堂的現(xiàn)實。自古以來,但凡年輕時候大有作為之君,往往逃不脫年老時的自負與昏庸,漢武帝如此,李世民如此,唐玄宗亦如此。
作為齊國最重要的大臣,晏嬰用盡全力,拼命抵擋著齊國戰(zhàn)車滑向墮落的深淵。
“國有三不祥”這典故出自東漢劉向所著的小說集《說苑》,具體內(nèi)容如下:
齊景公出獵,上山見虎,下澤見蛇。歸,召晏子而問之曰:“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所謂不祥也?”晏子曰:“國有三不祥,是不與焉。夫有賢而不知,一不祥;知而不用,二不祥;用而不任,三不祥也。所謂不祥,乃若此者也。今上山見虎,虎之室也;下澤見蛇,蛇之穴也。如虎之室,如蛇之穴,而見之,曷為不祥也?”
大致的意思:就是主人公齊景公外出打獵,上山碰到了老虎,下山又碰到了蛇,感覺很掃興,并且是不祥的預兆,于是將晏子找來問這個問題,晏子回答的也很干脆,說對國家而言有三件不祥之事,分別是君王有眼無珠不識有才之人、知道有才之人的存在卻不啟用他、任用他卻又不信任他!這才是真正的國有三不祥,你說的那些怎么能算是不吉祥呢?
怎樣理解“國有三不祥”這個典故當中所蘊含的道理呢?我談一下我個人的幾點理解:
這個典故它主要強調(diào)的是人才對于國家的重要性,對于國家而言,能夠發(fā)現(xiàn)人才、利用人才、信任人才是一件值得幸運的事,是人民之幸,國家之幸,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為國家之間的競爭歸根結(jié)底是人才的競爭,擁有人才意味著發(fā)展,意味著進步,意味著實力的壯大,國泰才能民安,國強人民才能樂業(yè),說到底人才是很重要的因素,對國家而言是軟實力!基于這一點,對這幾年各國家,各省市地區(qū)開展的一系列人才搶奪大仗也可以很好的理解了!
這個典故也提醒我們要做到以下幾點:
(1)要慧眼識英,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不拘一格選人才。
(2)要知人善任,人盡其才,物盡其用,使人才的作用得到最大化的發(fā)揮。
(3)要用人不疑,對于人才要相信他自身的專業(yè)性,給與他最大的信任,提供他所需的條件,使人才能在寬松、信任的氛圍下發(fā)揮自己最大的作用。
做到這三件事,對于任何組織,對于國家而言是幸運的,吉祥的,否則就是國之三不祥了!
先講一個發(fā)生在春秋時期的小故事,這個故事講的是春秋時期齊國國君齊景公與晏子的故事,齊景公是姜齊的倒數(shù)第七位國君,齊景公之后再經(jīng)過六位國君,姜姓齊國被田姓齊國取代。
晏子是當時齊國的大夫,是一位非常有名望的人,我們知道晏子這個人,大多是因為他的故事出現(xiàn)在中學課本中,當時的課本上講的是《晏子使楚》的故事,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得知晏子足智多謀、靈活善辯。
有一天,齊景公去打獵,在山上看見了老虎,在沼澤地里看見了蛇,齊景公就覺得不吉利,回來后就問晏子:看見老虎和蛇這事是不是不祥?
然后晏子就回答了說:一個國家只有三件事不祥,這事(指看見老虎和蛇)不在其中,哪三件事不祥呢?
晏子接著說:一是國家有賢能的人而不知道,是不祥;二是知道了有賢能的人卻不任用,是不祥;三是任用了賢能但卻不信任,是不祥。在山上看見老虎,在沼澤地里看見蛇,不是不祥,山是老虎的家,沼澤地是蛇的巢穴,怎么能說不祥呢?
這就是“國有三不祥”的故事,即:一、有賢不知,二、知而不用,三、用而不任。
這個故事是真實存在的,其來源就是《晏子春秋》這本書,這本書中講了很多晏子以各種方法勸告國君要勤于理政、愛戴百姓、任用賢能、虛心納諫的故事,表達了晏子對于治國、治民、理政等各方面的主張。后來經(jīng)過西漢的文學家劉向整理在《新苑》這本書中。
《晏子春秋·諫下之十》:今日寡人出獵,上山則見虎,下澤則見蛇,殆所謂不祥也?先從這個故事本身來分析,齊景公在齊國歷史上并不是一個非常賢能的君主,相反,齊景公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君主,他既有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又有貪圖享樂的昏君之氣,在他的身邊有種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物,一種是正直有才能的大臣,比如晏子、司馬穰苴,另一種就是崔杼、慶封這樣的擅權(quán)小人。
正因為齊景公的這種復雜矛盾的性格,所以才更需要晏子這樣的正直大臣的勸諫,齊景公有一個方面極像他的祖輩齊桓公,有好臣(管仲、鮑叔牙)輔佐就學好,有奸臣輔佐(易牙、豎刁)就學壞。
齊景公上山打獵覺得看到老虎和蛇不祥,就來問晏子,這件事本身沒有什么問題,齊景公想的不過是自己會不會遇到不祥的事,影響自己,僅僅而已,但是晏子卻以這件事為引子,引申到國家的治理上來,告誡齊景公治理國家要防備不祥的事只有三件。
再來看看晏子講的三不祥:
一、有賢不知
一個國家如果有賢能的人卻不知道,就是一件不祥的事,這是告誡齊景公要發(fā)現(xiàn)人才,這叫選拔人才。
二、知而不用
一個國家如果明知有賢能的人卻不任用,就是一件不祥的事,這是告誡齊景公要任用賢能人才,這叫選賢用人。
三、用而不任
一個國家如果任用有才能的人,而不相信他,就是一件不祥的事,這就是告誡齊景公要信任人才,這叫用人不疑。
晏子所說的三件事,都是關(guān)于如何選人--如何用人--如何信任人才,在晏子的理念中,人才不被發(fā)現(xiàn)、不被任用、不被信任才是最不祥的事,晏子借用齊景公的疑問,為齊景公勸諫自己的人才理念,國有三不祥其實是晏子勸諫齊景公要如何選人、用人、信人的故事,晏子所說的理念是從國家的角度來考慮的,是站在國君的位置想問題的。
晏子也是春秋時期一位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既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而是自成一系,晏子關(guān)于選人、用人、信人的理念,為后世歷代國君所采用,即使放到今天,這個理念仍然適用,要知道晏子的時代,齊國還沒有稷下學宮這所歷史上第一所政府主辦的高等院校,還沒有選人的更好途徑,當時的春秋又是貴族政治,晏子本人就是出身貴族,出身不高的人才是極難得到國君的任用,更不用說信任了。
晏子的治國理念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理念就是“ 以身作則”,告誡國君要以個人為楷模,號令天下臣民學習,晏子向齊景公所講的“國有三不祥”除了向齊景公講明道理外,也希望齊景公能夠以身作則,向天下人作出良好的選人、用人、信人榜樣。
同時也因為齊景公矛盾復雜的性格,更需要晏子的勸諫,所以晏子尋找一切機會,利用合適的方法向齊景公進行勸諫,經(jīng)過晏子的勸諫,齊景公也只是部分聽從了晏子的建議,時間一過,齊景公又恢復了貪圖享樂的本性,所以晏子就不停地勸諫,包括這次的“國有三不祥”的故事。
齊景公時期,齊國有一個非常有才干的人叫做晏嬰。他是齊國的丞相他對齊景公忠心耿耿,他有豐富的知識,而且非常關(guān)心百姓的疾苦,對于國君他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他從來不會畏懼于君王的權(quán)勢,在君王面前敢大膽直言,說真話,說實話,他是齊景公最得力助手。
話說齊景公出去打獵,上山看見老虎,到沼澤地里碰見蛇,回來便對晏嬰說明自己的遭遇,還認為自己遇到了蛇是不祥的事情。于是晏嬰就安慰他:"在君主的國家有三種不詳?shù)氖虑,而這件事是不在其中的“。
說完之后他又列舉了國家三不祥的事:一不祥,是身邊有賢能的人卻不知道:二不祥有賢能的人卻不任用:三不祥,就是今天這種情況,今天看見山上的老虎,山本是老虎的家:到沼澤地遇見了蛇,而沼澤地本身就是蛇的家。你去它們的家看見了它們,怎么能說不祥呢?
我們都知道晏嬰當時處于一個社會巨變得時代,同時也是一個百家爭鳴,人才輩出的時代在這種歷史大背景下"得人才者興,失人者亡“就被凸顯的尤為重要。因此晏嬰把人才問題凸顯到國家問題上來是不難理解的。當時的社會正面臨變革,晏嬰利用齊景公外出打獵,推出了"國有三不祥的“論斷,對齊景公進一步提高人才問題有了重要性的認識。他勸齊景公要更好的發(fā)現(xiàn)人才,使用人才,也唯獨這樣齊景公才能在亂世中處于不敗之地。
不論是歷史還是現(xiàn)在,當今社會的主旋律就是以竟爭為主,一個人,一個集體要想成就一番事業(yè),就必須要有一大批杰出的人才來輔佐。所以不論是齊景公還是現(xiàn)在的各位領(lǐng)導要對身邊的人才充分信用,就如同齊景公身邊的人才晏嬰一樣。知人善用,用人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