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功高震主,讓領(lǐng)導(dǎo)不能安心就是韓信最大的罪;呂雉殺韓信即是為了劉邦的天下也是為了自己的地位。

韓信一個鉆褲襠的小人物。

他投奔項羽成為執(zhí)戟郎(護衛(wèi))給項羽出了很多注意,可惜的是項羽雖然很大度的允許他提意見卻從來沒有接納他的意見;于是他轉(zhuǎn)投劉邦。

在蕭何的推薦下被劉邦任命為大將軍,統(tǒng)領(lǐng)三軍從此建功立業(yè)。

一,建功立業(yè),領(lǐng)軍能力強。

作為劉邦的大將軍,韓信統(tǒng)領(lǐng)大軍開始征服各國為劉邦打下了半壁江山。

明修棧道迷惑關(guān)中三王,暗度陳倉完成統(tǒng)一天下的第一戰(zhàn)。

接著帶領(lǐng)幾萬人就滅了趙國,又威逼利誘的拿下了燕國。

在酈食其說服齊國投降之后,假裝沒有接到漢王的旨意發(fā)兵統(tǒng)一了齊國。

更重的是在劉邦答應(yīng)封他為齊王之后,他帶領(lǐng)著軍隊與劉邦一起圍剿項羽;十面埋伏、四面楚歌直到亥下悲歌。

韓信為劉邦的統(tǒng)一大業(yè)立下了不世之功。

二,狡兔死、走狗烹,劉邦出爾反爾。

韓信滅了齊國之后,有兩個選擇。

①,繼續(xù)順從劉邦,永遠成為劉邦的臣子。

②,自立為王與劉邦項羽三分天下。

韓信試探性的要求劉邦封他為假齊王,結(jié)果劉邦直接給了他一個真齊王的封號。

此后韓信死心塌地服務(wù)于劉邦,只是好景不長,搞定項羽之后韓信的好日子也到頭了。

改封韓信為楚王,之后又假借巡游將韓信騙到軍中并押解回京,又覺得實在找不到韓信的罪證改封淮陰侯。

接著就是呂雉與蕭何密謀害死了韓信。

三,飛鳥盡、良弓藏;死的不只韓信。

在劉邦的打天下時曾經(jīng)被項羽打的要放棄。那時項羽正帶兵攻打齊國的叛亂,劉邦帶著56萬軍隊攻下了彭城(項羽的老巢)。

之后項羽帶這三萬輕騎殺的劉邦丟盔棄甲,劉邦這時已經(jīng)打起了退堂鼓。他愿意放棄關(guān)東之地做一個逍遙的關(guān)中王。

在劉邦要退縮時張良給了一個意見。即將關(guān)東之地讓給韓信、彭越、英布三人,讓他們在關(guān)東與項羽周旋,自己躲在后方看戲。

英布攻打楚地,彭越斷項羽糧道,韓信從齊地出兵形成了對項羽的包圍。這三位可謂功高蓋世,為稱功高震主;所以他們最后都只有一個結(jié)局――死。

功高震主就是韓信等人之所以被殺的理由,皇帝不允許任何一個威脅存在,呂雉之所以殺韓信或許是她自己的意思但必定是的得到了劉邦的默許,甚至受命。

最佳貢獻者
2

這個問題很有討論意義,首先韓信有沒有罪不重要,俗話說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

有人說韓信是開國功臣,功高震主,是他的主要死因,筆者不這樣認為,有這方面的原因,但主要還是韓信個人能力太強! 一個連劉邦都非常忌憚的人,要知道劉邦的馭人能力是非常強的!其次劉邦對韓信有知遇之恩,這種知遇之恩可以讓韓信為劉邦赴死,所以劉邦能夠駕馭韓信,但是劉邦死后這種平衡被打破!

呂后的兒子惠帝繼位,惠帝生性懦弱,呂后把持朝政,惠帝本身和韓信也沒什么交情,也沒有知遇之恩,這就造成了主弱國疑的局面!但是呂后還是很有政治頭腦的,她為兒子鞏固政權(quán),消滅諸侯王,首先拿功勞最大,交情最淺的韓信開刀,這就好理解了!呂后是一步一步完成的!先把韓信由楚王降為淮陰侯,后削掉兵權(quán),誘騙到京城,然后殺害!

以韓信的能力,完全可以造反,劉邦死后,可以說大漢朝在軍事方面沒有人是韓信的對手,很多人都做過他的部下!這也是呂后最為忌憚的!

有人說韓信是政治小白,其實不然,韓信功成名就之后,受封齊王,楚王,這都是當時政治制度使然,是很正常的事情!大家難道要讓他功成歸隱嗎?這樣的事情估計很少人做到!韓信出身不好,更不可能做到!也就張良這樣的貴族出身的人物,在實現(xiàn)了人生理想后可以做到!

韓信也知道鳥盡弓藏的道理,也并沒有什么造反舉動,他以為自己沒有王爵,沒有兵權(quán),就安全了!只是他沒有想到呂后是個蛇蝎心腸的女人,會殺自己!真是最毒婦人心。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3

在劉邦開國建功立業(yè)以來,韓信一直是劉邦身邊重要的人物之一,韓信本人有勇有謀幫助劉邦穩(wěn)定了漢室江山,可如此功績?yōu)槭裁催B劉邦都還沒對他下手身為皇后的呂雉就先把他給殺了呢?這之中究竟有什么隱情使呂雉非這么做不可?

作為漢朝的開國名將之一,韓信最后的結(jié)局令人唏噓不已,同時他的死因也讓人充滿疑惑,為什么作為開國功臣之一的韓信最后會死于呂雉的濫用私刑呢?其實不僅是呂雉想殺他,劉邦早就已經(jīng)在糾結(jié)韓信到底該不該殺了。

為什么這么說?一方面韓信作為開國功臣,如果沒有他,漢朝未必能夠立國,可為什么要殺他呢?因為韓信其人讓劉邦實在太沒有安全感了,他雖然身居高位,當著皇帝,但他的能力實在很難叫劉邦放心,萬一有一天韓信造反,劉邦哪里還是他的對手?

加之在高祖六年的時候有人密報韓信謀反,經(jīng)歷這一次之后劉邦就開始猶豫不決。而實際上韓信也的確有心謀反,他和丞相陳郗計劃里外互相照應(yīng),在劉邦不行了的時候和他爭天下?蓜畹膬(yōu)柔寡斷一直使他難以下定決心,很有可能也是因為劉邦擔心自己殺了韓信之后會背負殺功臣的罪名。

而呂雉作為皇后必然已經(jīng)看出了劉邦的擔憂,所以呂雉和蕭何合謀最終在長樂宮的鐘室將韓信殺害,不得不說在這件事情上呂雉雖然心狠手辣,但卻實在是一個深謀遠慮的女人。一方面呂雉知道丈夫害怕背負罵名,同時又為了幫助劉邦穩(wěn)定天下,所以呂雉自愿成為背鍋者,另一方面呂雉也在為自己之后的太平天下做打算,所以韓信必須死。

從呂雉殺韓信這件事來看,呂雉做這一切都是為了幫劉邦背鍋,畢竟要劉邦找一個殺忠臣的理由出來,那么劉氏的江山可就危險了!

4

韓信被殺,一直有人說是劉邦“過河拆橋”,但其實如果看看韓信都干了什么事兒,就知道他死得真是一點都不冤。

韓信之死,和“過河拆橋”無關(guān),是他咎由自取。


趁機“勒索”,陷主公于危機之中

“楚漢爭霸”時期,劉邦勢力逐漸扭轉(zhuǎn)劣勢,雖然不僅僅是韓信一個人的功勞,但說實在的,韓信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韓信是一個軍事天才,也是一個能獨當一面的統(tǒng)帥人物,所以劉邦分兵給他去南征北戰(zhàn),與自己遙相呼應(yīng)。

韓信一方在其高超的指揮下,勢如破竹,“背水一戰(zhàn)”攻破趙國,傳書一封降服燕國,然后揮師東進滅亡齊國。

可以說漢朝的半壁江山就是由此奠定的。

而劉邦此時在做什么呢?

劉邦率軍拖住了楚軍,在滎陽一帶和其作戰(zhàn),處于劣勢之中。劉邦堅守滎陽,就等著韓信解決的齊國之后,與他合兵一處,定鼎天下。

可以說,劉邦牽扯住了敵軍的主力,所以韓信才能如此輕松建功。

但是,劉邦不惜親身涉險,等來的竟然不是援軍,而是韓信寫給他的一封“勒索信”。


韓信在解決了齊國之后,沒有立刻去和劉邦會和,而是按兵不動,派了個使者去給劉邦送信,大意是齊地之人多反復(fù)無常,所以需要一個“齊王”來威懾。

韓信和劉邦說,要不然你封我為“假齊王”,然后等到戰(zhàn)爭結(jié)束了,你再另選他人。

劉邦接到信之后,破口大罵,韓信此人明明就是趁人之危,索要好處而已。

張良、陳平這兩位劉邦身邊的謀臣馬上制止了劉邦,為其分析利弊。說韓信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坐鎮(zhèn)齊地了,不能逼迫太過。

如果韓信真的反了,那么他攻打下來的趙國、燕國、齊國等等就都不再屬于己方勢力,劉邦等人就成了一支孤軍,不僅僅要和楚軍作戰(zhàn),即使僥幸勝利了也要被韓信撿便宜。

不如趁此機會直接就封韓信為“齊王”,穩(wěn)住他再說。

劉邦也不是蠢人,自然知曉利害關(guān)系,于是派遣張良為使臣,親自去見韓信,和他說,大丈夫要做就做“真王”,做什么“假王”呢?于是封韓信為“齊王”。

韓信在軍事上能力出眾,但在這些事情上可以說是較為愚蠢,他接到封敕之后,就出兵解救了劉邦。


等到仗打完了,劉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率軍沖進韓信的部隊中,繳了他的兵權(quán),并且由“齊王”改封為“楚王”。

有這樣的一個案底,劉邦對于韓信可以說是失望至極,張良、陳平等謀士對于韓信也是看不太起了。

但無論怎么說,韓信的軍功是實打?qū)嵉,劉邦也念著香火情,最終也給他封了一個“楚王”的爵位,待遇不可謂不高。

所以,如果韓信足夠聰明,他得一個善終是沒什么問題的。

但偏偏他自己犯糊涂,又做下了一系列的“謀逆”舉措。

接納逆犯,對朝廷不滿,有謀反實證

韓信受封“楚王”,其實地位比較顯赫,所鎮(zhèn)守的封地也是當時比較重要的地方之一,可見劉邦其實還是希望韓信能意識到自己對他的期待。

畢竟“收繳兵權(quán)”、“改封楚王”,也屬于一手大棒、一手甜棗的舉措。


但是,韓信卻私下里接納了好友“鐘離昧”。

鐘離昧是項羽手下的大將,也在漢代追捕的名單之中,其人還和劉邦有舊怨。如果是韓信只不過是個普通人,接納了自己好友,以漢朝的律法來說其實可能也沒多大事情;蛘咚騽钋笄椋懿荒芫认络婋x昧不確定,但他自己肯定是沒什么事情的。

但是,韓信是楚王,他瞞著劉邦接納了軍事能力出眾的“逆犯”,這就讓人懷疑了。

于是,劉邦說要游覽“云夢澤”,實際上調(diào)兵遣將趕赴楚地,就是為了殺韓信的。

韓信這個人除了在軍事上非常出色之外,遇事不決,優(yōu)柔寡斷,有反心,但一直猶豫著要不要反,之前索要“齊王”封號的時候是這樣,現(xiàn)在又是如此。

韓信也知道,劉邦是要殺自己來的,于是就逼死了鐘離昧,提著他的首級去見劉邦,表明自己沒有謀反的念頭。

但是,劉邦怎么想?正常人都不會再相信韓信的行為了。

先是藏匿“逆犯”,等到劉邦親自來了,又把藏匿的“逆犯”殺掉來表明自己的忠心?誰知道是不是你韓信沒準備充分,來拖延時間呢?


劉邦自然也是拿下了韓信,但是失望歸失望,“鐘離昧”畢竟是韓信的好友,他藏匿鐘離昧還是有點借口的,罪不至死。

劉邦雖然想殺韓信,但是也不想背負“鳥盡弓藏”這樣的惡名,于是就將其降爵懲戒,由“楚王”降為“淮陰侯”。

這樣一來,其實劉邦也就不是一定要殺韓信了,只要他老老實實地做自己的事情,雙方面子上也就過得去了,畢竟還有一點情分在。

然而,韓信心生不滿,認為自己為漢朝出生入死,結(jié)果竟然只是和樊噲這樣的莽夫一個爵位,他也不想想自己的所作所為,就一味埋怨。

在這種情緒作祟下,韓信終于決定謀反了。

他和陳豨商量,由陳豨在外地舉兵,他在都城作為內(nèi)應(yīng)。陳豨引開劉邦和其軍隊,韓信能直接占領(lǐng)了都城。

但是,事情敗露 ,陳豨那面還沒成功地擊敗劉邦呢,韓信就被捉拿處死了。


通過韓信一系列的行為就能看出,要不是劉邦念著一點情分,再加上不想背負殺害功臣的惡名,韓信早就該死了。

呂后故意趁劉邦不在都城的時候,直接處死韓信,未嘗不是為了避免劉邦的“尷尬”境地。


未來在黑夜隱匿,于此靜待曉光。

我是待曉兒,專注于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guān)注與交流。

5

韓信的格局只在胯下那點地方,最后被殺的結(jié)局是從他當初拒絕發(fā)兵合圍項羽,反而要挾劉邦封他做齊王的時候就已經(jīng)注定了。韓信做了齊王,仍不出兵,劉邦抵擋不住項羽,不得不給韓信增加封地,韓信才與彭越(要挾劉邦得到個梁王封號)、劉邦三面合圍滅掉楚霸王項羽。

韓信做了這樣的事情還不知死活,天下既定,還敢逍遙出入劉邦的地盤,這種謀略水平,做個齊王都太奢侈了。

韓信本是宵小之徒,戰(zhàn)場上又兵不厭詐,他的鬼謀善變,正好派上用場,才成就了一代戰(zhàn)神,帶兵打仗是他唯一適合做的事情,

6

韓信確實是開國功臣。但他被殺也不是很冤枉的。

韓信戰(zhàn)功赫赫,但韓信的問題是不把劉邦當朋友。有人會說哪個皇帝不喜歡君臣有序,誰喜歡和臣子當朋友?

劉邦就是這么一個奇葩。他認為韓信和他永遠是同事關(guān)系,不貼心!這樣讓他很郁悶。

韓信確實是把劉邦當領(lǐng)導(dǎo)和同事了,他要齊王,要挾劉邦。就是在激怒劉邦。

說劉邦大殺功臣,這個不確切。他殺的都是在關(guān)鍵時刻要挾他的人。

他對韓信還算不錯,奪王罷官,讓韓信在長安頤養(yǎng)天年?上ыn信非要不甘寂寞,卷入趙王謀反案。他被殺也就怪不得別人了。

張良,蕭何在韓信被罷官的時候,都沒有表示反對。證明韓信對劉邦的威脅確實很大。干掉韓信是為了朝廷安穩(wěn)必須做的事情。后來英布造反,也說明了這一點。

我認為韓信,英布,彭越這三個人里。彭越是最冤的,但彭越在劉邦對戰(zhàn)項羽的關(guān)鍵時刻也要挾過劉邦,這樣看,彭越也不是很冤了。

7

正因為開國有功,才要殺的。很多人可能會好奇為啥有功之人要被殺害。這就不得不多說幾句了。

韓信,西漢開國功臣,被高祖劉邦譽為漢初三杰之一,贊其“連百萬之眾,戰(zhàn)必勝攻必取!北皇捄巫u為“國士無雙。”這些贊美之詞可不是皇帝對他的吹捧,除此之外,身為皇親貴胄的武將樊噲,見到被貶為淮陰侯的韓信,卻還對他畢恭畢敬的俯首跪拜,可見韓信在軍事上的實力以及軍隊的威望。如果不是實力和威望,如何能使得天不怕地不怕的樊噲對一個地位遠遠不如自己的淮陰侯跪拜接待?所以,韓信的死,主要的就是能力和威望太盛。曠世之功甚至可以說和劉邦不相上下了。樊噲對劉邦的尊重更多的是出于君臣之禮,對韓信的尊重那是打心眼里的服。所以僅此一點,韓信都很難有活著的理由,而且還有一個因素,劉邦已經(jīng)老了,而韓信還很年輕,正值壯年。所以別說劉邦,換誰都不敢把這么個狠人留給子孫后代去對付,所以為了不給后代留麻煩,韓信就必須得死。蕭何等人屬于政治家,只要兒子不昏庸,他們也搞不出大事來,更何況蕭何還一直猥瑣做人,不惜靠把親人送給皇帝一起去打仗并且自污以表忠心。所以劉邦后來也就放心他了。至于張良,就更滑頭了,開國就跑了,更沒理由動他。只有韓信的專業(yè)和能力以及年齡,是劉邦沒法放心的,所以呂后趁劉邦外出之際,找了個理由把他殺了,誰也不知道到底是不是劉邦呂后這么干的。按理說,斬殺韓信這種級別的功臣,劉邦雖然不好親自下手,但是沒有劉邦的暗中授意,我想?yún)魏笠膊桓易龀鲞@么大的事來,就是梁王彭越,呂后也只是帶回京城和劉邦商量之后才殺的,所以對待韓信,就算真的謀反,也完全可以先關(guān)押起來等劉邦回來再做處理,所以呂后這么火急火燎的斬殺韓信,我想應(yīng)當是早就預(yù)謀好了的,不然呂后縱使有天大的氣魄,也不敢趁皇帝不在斬殺如此重量級的功臣,搞不好就會引起連鎖反應(yīng),到時候劉邦正好有借口廢掉他皇后的位置和太子的位置。所以,這么大的事,我不相信是呂后一個人的主意,絕對是劉邦給話了的

8

公元前196年,楚漢相爭的刀光劍影消失才幾年,為劉邦坐穩(wěn)龍廷屢建功勛的大將韓信,卻成了劉邦等人的刀下之鬼,甚至被夷三族。對此,歷來的史家們雖有異議,但多數(shù)人認為,韓信企圖謀反,罪有應(yīng)得。包括司馬遷、班固等都持這一看法。值得注意的是,近年來,有的研究者不斷著文,認為當韓信被貶為淮陰侯后,雖然再無一兵一卒,但其勇略震主,功蓋天下的威望,仍使劉邦感到威脅,終于動了誅殺的念頭。韓信之死是一大冤案,要為韓信辯解。

請封王何罪之有?

有的史學(xué)家指出,韓信被殺,禍起于韓信自請封王。在平定三齊之后,韓信乘劉邦正被楚軍圍困在滎田的危急關(guān)頭,竟然上書劉邦,自請代理齊王。后來,韓信對劉邦沒有主動封其為王而深表不滿,借故不肯發(fā)兵,致使劉邦軍在固陵一役吃了敗仗。對此,劉邦極為惱火,只是迫于當時形勢,不便立即殺了。殊不知,這種裂土封王的制度早已成為阻礙社會前進的絆腳石,韓信的下場當然是可悲的。持不同意見者認為,韓信要求封王并沒有大錯,他完全有理由提出這樣的要求。

(1)韓信是劉邦對項羽進行戰(zhàn)略包圍的獨當一面的重要力量,且齊地新定,遠處東陲,面臨強楚,確實需要有一定身份的人壓陣;

(2)關(guān)于封王,劉邦本人早已開了先例,在這之前,他曾封過兩個異姓王,一個是韓王信,一個是趙王張耳。憑功而論,這兩人都不及韓信。韓信的要求不能算作非分。

(3)作為秦漢時期的一位功臣和杰出將領(lǐng),想要享受論功行賞、封妻蔭子的念頭,這在當時是十分平常的事。

挑動陳豨謀反不可思議

多數(shù)史家認為,韓信被殺的直接原因,是他公然挑動和勾結(jié)陳豨起兵謀反,被舍人樂說上書告發(fā)。韓信謀反是他因功封王和居功自恃思想發(fā)展的必然結(jié)果,其反跡是確鑿的。

另一種意見認為,說韓,陳勾結(jié)謀反,這是劉邦、呂后一手制造的大冤案,是他們枉殺韓信所制造的一種借口理由是:

(1) 早在公元前203年,韓信平齊敗楚殺田廣等將,兵勢正盛時,項羽曾派武涉前去游說,煽動韓信反叛劉邦,并以“三分天下而取其一”作誘餌,韓拒絕了。后來齊人蒯通多次暗示韓信,若肯反叛劉邦則“大貴”,韓仍不為所動,還說:

“漢王遇我甚厚。”當他最后被殺之時,曾對天長嘆: “吾悔不用蒯通之計!

有力地說明他生時并無謀反之心,對劉邦其實是一片忠心;

(2)陳豨是劉邦的親信將領(lǐng),受命守邊,而韓此時已是失勢家居之候,處于受監(jiān)視地位。陳、韓之間素?zé)o深交,怎么可能在陳辭行時相約謀反?而且兩人的耳語居然讓舍人聽到了,更是不可思議;

(3)如果韓信謀反確有真憑實據(jù), 為什么未經(jīng)大堂上推問明白,昭示群臣,以仿效尤,而是匆匆忙忙地采用近似暗殺的手段,斬韓信于長樂宮的鐘室之內(nèi)。有人早就認為“信之死冤矣!”

殺異姓王不見得有利于集權(quán)制

一些學(xué)者認為,不管怎么說,韓信等人所堅持的分封思想和六國舊貴族的分封思想,在實質(zhì)上是相同的,如果任其得逞,將會導(dǎo)致再一次的兼并戰(zhàn)爭,這是與歷史發(fā)展的主流相違背的。翦除韓信等異姓王,有利于中央集權(quán)制的鞏固,是符合歷史前進潮流的。

有的學(xué)者則認為:

(1)劉邦在排斥異姓王的同時,大立同姓王、子弟王,如立堂兄劉賈為荊王,立庶長子劉肥為齊王,等等。這不過是在搞家天下,在政權(quán)的基本結(jié)構(gòu)形式上沒有根本的變革,也沒有擺脫分封制,無論是主觀上還是客觀上,都和加強中央集權(quán)制沒有多大關(guān)系;

(2)從實際情況看,分封的那些同姓王、子弟王,并沒有起到藩衛(wèi)中央的作用,他們反而更放肆地干出了許多分裂活動。同姓王之間的相互傾軋也有增無減,中央與分封國之間的矛盾十分尖銳,爆發(fā)了像“吳楚七國之亂”這樣的大動亂,對中央集權(quán)并沒有帶來什么好處。

9

1、狡兔死,走狗烹。和平年代,韓信開國之功巨大,但是已無用武之地。且其攻擊必取,戰(zhàn)必勝,在軍中有巨大的威望,韓信的存在對劉邦來說有著巨大的威脅。

2、領(lǐng)導(dǎo)不放心。劉邦快60了,韓信才35,這樣巨大的年齡差,劉邦十分不放心,劉邦也要幫后代處理功臣問題,他的那些后代是絕對不是韓信的對手,因此,提前解決,同時由呂后解決,也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脫開關(guān)系,某種程度上想洗白劉邦,但是曾是楚王,也是漢初三杰的韓信,這樣巨大的功臣,沒有劉邦點頭,呂后是不敢擅殺的。因此,才借呂后之后殺韓信,韓信死后,長安震動。

3、領(lǐng)導(dǎo)不信任。韓信攻下了齊國,要求劉邦立其為假齊王,當時劉邦十分生氣,此是一;劉邦最后匯總兵源攻擊項羽,韓信按兵不動,劉邦封官許愿了后,韓信才帶兵出發(fā),此是二;劉邦就認為韓信不講政治,挾兵自重。

4、欲加之罪,何患無辭。韓信當時手握重兵的時候不造反,偏偏在困于長安的時候造反,實在是讓人想不通,且還很及時的被呂后偵知了,最后死于呂后之手,很難想象,這不是陰謀,就好像劉邦用陳平計將韓信抓住,從楚王貶為淮陰侯。

韓信死于公元前196年,一年后劉邦就去世了。呂后趁著劉邦出兵討伐陳豨的機會,迫不及待地以韓信謀反之名,和蕭何設(shè)下圈套把他騙進未央宮,綁到鐘室偷偷斬首。

10

韓信為什么會被殺?其實不管是呂后還是劉邦。像韓信這樣的角色在開國之后是一定會被殺的。

理由非常簡單。就是這個人只知道打仗。而不知道維護老板的權(quán)威。看過歷史的人都知道。韓信有好幾次觸犯了劉邦的權(quán)威,讓劉邦非常的不高興。

而且,漢朝建立以后,劉邦最害怕的就是當初的這些功臣。說一個最實際的問題。就是劉邦的年齡已經(jīng)很大了。而韓信那個時候年富力強。對劉邦來說,絕對是一個巨大的威脅。因為只要他掉頭一轉(zhuǎn),就可能帶兵造反。

其實韓信從來沒有這樣想過。韓信最喜歡的就是打仗,最喜歡的就是把他學(xué)到的兵法用在實戰(zhàn)里面。這個人的最大興趣點只是在這里而已。事實上,韓信在權(quán)謀角度上來看,是一個非常天真的小孩。他從來沒有意識到他的一舉一動在威脅的別人。所以不管是呂后想把韓信去掉,還是劉邦想把韓信去掉,意思都是一樣的。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