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霍去病分別在17歲、19歲、22歲時,先后只有4次領(lǐng)兵出征匈奴,不知這經(jīng)常毆打士兵是怎樣的一個經(jīng)常,為何正史難見記載;戰(zhàn)場本就瞬息萬變,難免風餐露宿、饑一頓飽一頓,而且今日不知明白生死,已然遠超辛苦的概念。難道士卒說困乏了就讓大家睡覺,或者士卒說累了就讓大家休息,這才是體恤將士嗎?

顯然,不能將軍紀嚴明、令行禁止,同“毆打士兵或不體恤兵士”相提并論。假如,軍紀嚴明、令行禁止都能引起將士嘩變,這樣的將領(lǐng)也不可能名垂青史。但是,霍去病卻是名垂青史的西漢名將、杰出的軍事家,更是漢武帝寄予厚望的重臣,又豈能真做出“經(jīng)常毆打士兵”和“絲毫不體恤將士”的事情來呢。

假如,霍去病和張飛是一樣的人物,動不動就會醉酒 “鞭撾健兒”,而他身邊的隊伍又多為匈奴降將降卒組成,不要說麾下將士隨他浴血奮戰(zhàn),一旦到了匈奴人的地盤,嘩變的機率豈不非常的高。結(jié)果,張飛被帳下將張達和范疆(強)割下了腦袋,而霍去病領(lǐng)兵不但沒有出現(xiàn)士兵嘩變,反屢立戰(zhàn)功。這也足以證明,霍去病不可做出“經(jīng)常毆打士兵”或“絲毫不體恤將士”的事情來。

正所謂:“空穴來風,未必無因。”那么,霍去病在帶兵打仗上,究竟有哪些受人非議的地方呢?

從史書的評與議,分析霍去病的帶兵疑點

《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和《漢書·衛(wèi)青霍去病傳》都有記載:“霍去病率軍出征時,漢武帝都會派太官為他帶數(shù)十車生活用品。但回來時,又會丟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卻有挨餓的。在塞外作戰(zhàn)時,軍糧不繼,將士們餓得爬不起來,而霍去卻還要開辟場地,踢球玩樂。”

太史公和班固說這些,難道是為了貶低霍去病嗎?當然不是,因為后面還有一句話:“大將軍衛(wèi)青為人仁慈,熱愛士兵,謙和禮讓,靠和善柔順來討好皇上,但天下卻沒有稱贊他的人!

也就是說,天下人對霍去病的作法比較稱贊,而對衛(wèi)青的“為人仁慈,熱愛士兵,謙和禮讓”并不認可。

那么,霍去病“回來時,丟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卻有挨餓的”,難道是故意讓士兵挨餓嗎?答案當然不是。

其一:“回來時,丟掉剩余的米和肉,而士兵卻有挨餓的”說法存疑。公元前123年,17歲的霍去病率領(lǐng)輕勇騎八百出征,斬獲敵人2028人,并俘虜單于的叔父羅姑比,因此被封為冠軍侯。此戰(zhàn),顯然是大勝,返回時又豈能沒有軍糧繳獲。既然有繳獲,返回時就不應該出現(xiàn)士兵挨餓的情況。

同樣,在公元前121年春、夏兩次攻占河西和公元前119年春的漠北戰(zhàn)役中,霍去病率領(lǐng)的將士,均取得大勝,當然繳獲不會少,又怎么會出現(xiàn)士兵挨餓的現(xiàn)象呢?

假如確實存在士兵挨餓,而霍去病卻將剩余的米和肉丟掉,這豈不證明他想和將士同甘共苦。

或許有人會問,他為何不將剩余的軍糧分給士兵呢?這是否與韓信的“背水一軍”曹操的“望梅止渴”有異曲同工之妙呢?誰又會說韓信不顧將士的生死、曹操不顧體恤將士呢?或許,霍去病是為了激發(fā)大家加快返程的腳步,早一天返回,早一天有飽飯吃,以免因一、兩餐的飯食而影響返程的速度,反而造成消耗增加。

同時,霍去病實施的是“迂回縱深、穿插包圍”的奇襲戰(zhàn)略,本就是以戰(zhàn)養(yǎng)、就食于敵,忍饑挨餓豈不非常正常。

其二:對史書記載的“在塞外作戰(zhàn)時,軍糧不繼,將士們餓得爬不起來,而霍去卻還要開辟場地,踢球玩樂!闭f法理解有誤。對此,可能有人認為霍去病“絲毫不體恤將士”,將士們都餓得爬不起來了,還要踢球玩樂。假如,將士們確實餓得爬不起來,又怎么能踢球玩樂呢?顯然是將士們餓得不想動而已,而霍去病為了保持將士們的戰(zhàn)斗力,便以踢球的娛樂形式,激發(fā)將士們時刻處于戰(zhàn)備的亢奮狀態(tài)。反之,將士們一直處于萎靡不振的狀態(tài),又何來戰(zhàn)斗力可言。

其三:軍旅之中,有時出現(xiàn)將領(lǐng)對士兵“動粗”實屬正,F(xiàn)象,并不算“毆打士兵”。例如,經(jīng)歷過至少連續(xù)24小時野營拉練的軍人都會深有休會,一旦中途停下吃飯時,許多官兵就會倒下呼呼大睡,既不想起,也不起吃飯,這時指揮官在叫不醒的情況下,就會動粗,對著不起來的士兵踢上幾腳,督促他們盡快吃飯趕路。因此,霍去病的軍營也絕對存在此類“毆打士兵”的現(xiàn)象,但并不會遭到士兵記恨。

其四:也不排除史家感性左右理性的“有心之言”。太史公本就沒有過從戎經(jīng)歷,只是將一些軍中將士的言論片面記載下來也是有可能的,但不一定符合“軍事”常識。同時,太史公出身于士族門閥之家,對于衛(wèi)青和霍去病這類出身低微,而且通過戰(zhàn)功身居高位者,心中就算存有一點感性上的偏見,也實屬正常。如:他在《史記·佞幸列傳》寫道:“衛(wèi)青、霍去病亦以外戚貴幸,然頗用材能自進!竟然將軍功赫赫的衛(wèi)青和霍去病,與鄧通、趙同、李延年之類的佞臣相提并論。

以此來看,霍去病應該不會真正做出“經(jīng)常毆打士兵,絲毫不體恤將士”的事情來,當然也就不會出現(xiàn)士兵嘩變之說了。

假如這些還不足以證明霍去病是否“經(jīng)常毆打士兵,絲毫不體恤將士”的話,那么再看看“成一家之言”的太史公對其治軍之能的記載。

從霍去病的將與帥,解析他的治軍之能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認為衛(wèi)青是個帥才,而霍去病只是個沖鋒的將才。其實,霍去病是歷史上一位被嚴重低估的帥才。例如:他的用兵之道,已超越古人;治軍之道,更是難有相提并提者。

用兵,超越古人

《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記載: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

漢武帝想要教霍去病學習孫武兵法,但是他卻說:“打仗應該隨機應變,審時度勢,而古人的兵法已不適宜當前的形勢。”

正所謂:“能發(fā)現(xiàn)問題者不算人才,而又能解決問題者才是高手!當時,霍去病應該還不到17歲,也不曾隨軍征戰(zhàn),但他卻能發(fā)現(xiàn)漢軍作戰(zhàn)觀念的陳舊,而又能在戰(zhàn)場上身體力行革新漢軍戰(zhàn)術(shù)的陳舊模式,采取“迂回縱深、穿插包圍”的奇襲戰(zhàn)略,從敵人的薄弱環(huán)節(jié)切入,以最快的速度完成迂回穿插,對匈奴實行合圍,并實行毀滅性打擊。

可以說,霍去病的戰(zhàn)略思想,已極大革新了漢軍長久以來實施的“水來土掩,兵來將當”的被動抵御戰(zhàn)略,不但通過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將戰(zhàn)火引到匈奴的腹地,而且極大減輕了國家的后勤供應壓力?梢,他絕對是一位超越古人的用兵奇才、領(lǐng)兵統(tǒng)帥,又哪里來的閑功夫“經(jīng)常毆打士兵,關(guān)心所有將士的冷暖”呢?倘若如此,還要其它的中低層將領(lǐng)干什么呢?

顯然,“經(jīng)常毆打士兵,絲毫不體恤將士”的說法,應該和他關(guān)系不大。

但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漠北執(zhí)行“迂回縱深、穿插包圍”的戰(zhàn)略,最難的應該就是準確定位打擊目標。例如:戍邊數(shù)十年的老將李廣就曾因迷路,未能及時趕到圍殲地點,致使匈奴單于逃脫,自己也憂憤自殺;再如:老將合騎侯公孫敖和博望侯張騫也曾因迷路而貽誤戰(zhàn)機,最終交了贖金,這才免于死罪,并被貶為平民百姓。

但是,作為年輕將領(lǐng)的霍去病,為何每次都能準確定位打擊目標,并立下赫赫戰(zhàn)功。因為,這與他的用人之能和駕馭將士的出色本領(lǐng)是分不開的。

治軍,馭下有方

霍去病19歲時的兩場河西之戰(zhàn),麾下三大戰(zhàn)將分別是:高不識(匈奴句王)、仆多(匈奴人)和趙破奴(匈奴籍漢人),而麾下士卒的匈奴人更是高達三分之二。但是,他卻能帶領(lǐng)這樣一支幾乎是匈奴人組成的隊伍去反攻匈奴,斬殺匈奴人,而且還屢立戰(zhàn)功。

他21歲時的漠北之戰(zhàn),麾下有匈奴將官高不識、趙破奴、趙安稽(匈奴某王)、復陸支(匈奴因淳王)、伊即軒(匈奴樓剸王),另有漢軍將領(lǐng)李敢、路博德、衛(wèi)山、徐自為。此戰(zhàn),霍去病麾下的匈奴將官占了50%,而匈奴士卒則占了40%以上。同時,他還能一路收編匈奴降卒,一路使用匈奴降卒去攻打匈奴人,并搶奪匈奴人的物資,最終“封狼居胥”,名揚天下。

如果沒有這些匈奴人,霍去病怕也難以實現(xiàn)對精準目標的打擊;如果他是一個真正“經(jīng)常毆打士兵,絲毫不體恤將士”的統(tǒng)帥,戰(zhàn)場上難保不會落個張飛的下場,當然也難保不會發(fā)生士兵嘩變的事件。

但是,用匈奴人的風險還是非常大的,一旦有臨戰(zhàn)反叛者,必然會給漢軍造成難以想象的災難。如:在兩年前的漠南之戰(zhàn)中,投降匈奴的匈奴降將趙信,將漢軍的大量情報帶給匈奴人,并被匈奴單于封為“自次王”,成為匈奴單于的主要謀士。

但是,霍去病卻能成功駕馭這些彪悍的匈奴將士反攻匈奴,可見其治軍之道和馭下之術(shù)的不凡,又怎么可能做下“經(jīng)常毆打士兵,絲毫不體恤將士”的事情呢?難道想要逼著匈奴的將士嘩變不成。

膽略,威震匈奴

公元前121年夏季,霍去病奉命迎接率眾降漢的匈奴渾邪王。但是,當漢軍出現(xiàn)時,匈奴渾邪王的多數(shù)副將們卻不愿投降,并引發(fā)叛亂。當時的情況非常危機,稍微處置不當,4萬多匈奴人可能會出現(xiàn)復反的現(xiàn)象。

如果,大軍攻擊,匈奴人必然驚恐,進而造成叛亂的加劇。見此,霍去病果斷帶領(lǐng)少量將士沖入匈奴叛軍之中,并迅速平定叛亂,而匈奴人卻未敢趁機圍攻霍去病?梢,霍去病在匈奴人心目中的威懾力之強,而只有恩威并重才會有這樣的威懾力。因此,他又怎么可能做下“經(jīng)常毆打士兵,絲毫不體恤將士”的事情呢?也難怪,漢武帝會對霍去病那么的寵信。

從霍去病的功績,看他在漢武帝心中的地位

漠北之戰(zhàn)結(jié)束后,為了彰顯霍去病的功績,但又不能設(shè)立兩個大將軍崗位,因此漢武帝搞了個“大司馬”,并且“令驃騎將軍秩祿與大將軍等”,即:衛(wèi)青的大司馬大將軍和霍去病的大司馬驃騎將軍的秩祿是一樣的。

顯然,漢武帝此舉,有讓霍去病接掌衛(wèi)青帥印的意圖。但令人既遺憾又意外的是,年僅23歲的霍去病卻突然因疾病不治而亡,而當時霍去病正在謀劃征伐匈奴之事,只是此后長達19年之久,朝廷也未曾對匈奴用兵。可見,漢武帝失去霍去病,如同失去了討伐匈奴的“掛帥”之人。

因此,對于霍去病的死,漢武帝是非常痛心的,這才征調(diào)屬國“玄甲軍”組成送葬隊伍,一直從長安排列到茂陵,而這些“玄甲軍”幾乎都是由匈奴人組成,豈不顯示霍去病在這些匈奴降卒中的威望非常的高。

綜上所述,霍去病絕對是一位為國殫精竭慮、嘔心瀝血的將帥之才,全力謀劃戰(zhàn)局的時間怕都非常的緊迫,又那里有閑功夫 “經(jīng)常毆打士兵”,當然也不存在“絲毫不體恤將士”之說,更不會發(fā)生士兵嘩了。

圖片來源網(wǎng)絡(luò)

最佳貢獻者
2

對于這個問題我也很奇怪。

一般來說,不論古今中外,常打勝仗的將領(lǐng),絕大多數(shù)都是愛護士卒、深的兵心的。如果一個將軍不體恤士兵,甚至虐待士兵,很可能激起兵變。特別是在面臨險境的情況,軍隊就會離心離德、一盤散沙。

比如岳飛和戚繼光,兩人都是百戰(zhàn)百勝的名將。岳家軍和戚家軍,都是紀律嚴苛,甚至到了殘酷的地步。但是同時,兩人對士兵又都愛護有加。戚繼光的軍令明確規(guī)定,士兵生病,隊長要立即向上匯報。各營主將要立即派遣醫(yī)官治療。如果因為治療不及時導致士兵死亡的,該營各級將官都要受到懲處。

這樣恩威并濟,才有了千古傳誦的岳家軍戚家軍。

但是霍去病好像是一個特例。

根據(jù)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霍去病對士兵非常惡劣,只顧自己享樂。就算肉吃不了壞掉了、扔掉了,也不愿意分享給士兵;羧ゲ≤娭泻芏嗍勘纱瞬○I而死。

這樣的記載,真的令人不可思議。甚至難以接受。

霍去病是漢武帝時期著名戰(zhàn)將,去他的舅舅大將軍衛(wèi)青是大漢閃耀的雙子星。霍去病用兵別具一格,勇猛果斷,善于長途奔襲、快速突襲和大迂回、大穿插作戰(zhàn)。其作戰(zhàn)思維和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似乎是超越時代的,與后世的鐵木真有兵方略神似。

十七歲初次征戰(zhàn)即率領(lǐng)800驍騎深入敵境數(shù)百里,殺敵2028人,俘虜了單于的叔父羅姑比,勇冠全軍,封冠軍侯。

兩次河西之戰(zhàn),殲敵4萬,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占據(jù)整個河西走廊和湟水地區(qū)。

漠北之戰(zhàn),霍去病率騎兵5萬,步兵數(shù)十萬,長驅(qū)直入2000里,殲敵7萬人,兵鋒直指今天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地區(qū),封狼居胥,成就不世之功!于是“匈奴遠遁,而漠南無王庭”。短短幾年的時間,霍去病就從一個毛頭小伙,成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封冠軍侯。

班固有言:“票騎冠軍,猋勇紛紜,長驅(qū)六舉,電擊雷震,飲馬翰海,封狼居山,西規(guī)大河,列郡祈連!

李白有詩:嚴風吹霜海草凋,筋干精堅胡馬驕。漢家戰(zhàn)士三十萬,將軍兼領(lǐng)霍嫖姚。

我們看霍去病打的仗,都是轉(zhuǎn)戰(zhàn)千里,艱苦卓絕的戰(zhàn)斗。如果霍去病真的是虐待士卒,我們實在難想象,那些士兵為什么不嘩變,為什么不逃跑?而且霍去病是私生子出身,他對底層人眾應該十分了解、感同身受才對,何以反過來虐待士卒呢?

但是司馬遷言之鑿鑿,讓人又不得不思考。

可能霍去病是為了嚴明軍中等級,以此強調(diào),只有拼命殺敵,建功立業(yè),才能獲得封賞,享受好的物質(zhì)條件。

也可能霍去病是要激發(fā)士兵的狼性,讓他們在戰(zhàn)斗中兇殘頑強的消滅和掠奪敵人。

而士兵之所以不叛逃,可能完全是因為跟著霍去病能打勝仗。士兵們會安慰自己,雖然暫時條件不好、忍饑挨餓,但是不久就會大勝仗,吃喝全有了,說不定還能發(fā)點小財?偙却驍≌虖姲。

還有一種可能,霍去病的行軍路線不是草原就是大漠,而且都是在敵國的土地上,士兵就是想跑沒沒地方跑。跑出去只有死路一條。

以上就是我能想到的全部可能。

但是還有另外一種可能。說起來似乎不太光彩。那就是太史公司馬遷似乎不太公正。

讀過史記都知道,史記有著強烈的感情色彩。其中寄托著司馬遷個人的好惡。對于欣賞的人,司馬遷往往不吝溢美之詞。對于厭惡的人,司馬遷往往以春秋筆法埋汰他。

很不湊巧,司馬遷很欣賞李廣和他的后代,

而衛(wèi)青、霍去病與李廣有嫌隙。特別是霍去病親手射死了李廣的兒子李敢。

司馬遷寫的李廣傳和李陵傳,簡直對這兩位推崇備至,寫成了神人一般。但其實這爺孫兩個,不是在打敗仗,就是在打敗仗的路上。

由于衛(wèi)青霍去病戰(zhàn)功太過卓著,是在沒辦法黑。司馬遷另辟蹊徑,在生活作風上找毛病。這才寫出了霍去病不體恤士卒的問題。他甚至寫出了漢武帝“幸”霍去病這樣的話。直言霍去病與漢武帝是好基友,這就更加聳人聽聞、匪夷所思了。

南宋名士黃震說的最透徹:

“凡看衛(wèi)霍傳,須合李廣看。衛(wèi)霍深入二千里,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zhàn)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史氏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

他說,衛(wèi)青霍去病打了那么多大勝仗,但是看他們的傳記,好像不值一錢。李廣屢戰(zhàn)屢敗,但是看他的傳記,卻是英風烈烈。司馬遷貶損和頌揚人的手法,實在太過高妙!

言及于此,亦無需多言矣。

3

《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曾記載“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赍數(shù)十乘,既還,重車余棄粱肉,而士有饑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背艘酝,沒有相關(guān)資料記載霍去病毆打士兵,不知道題主問這個問題的依據(jù)是什么?

當然,即便沒有打人,率軍出擊,自己吃肉,士兵挨餓,路走走不動了,他還在踢球,也不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

那么看起來如此低級的錯誤,霍去病怎么就不明白呢?

只有兩種可能!

其一:司馬遷造謠。眾所周知,司馬遷對衛(wèi)青霍去病爺倆十分不待見,雖說給他們做了列傳,但在佞幸一篇中也有所提及,究其原因,可能是司馬遷對這種外戚身份的勛貴有些偏見,認為他們靠關(guān)系上位,縱然有功績,但卻傷害了社會公平,尤其是司馬遷與李廣一家交好,為受衛(wèi)青排擠的李廣鳴不平也說不定。

但這種可能性并不大,太史公的《史記》能流傳千古,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真實的記錄了歷史,成書時武帝尚在,如果司馬遷胡說八道,斷斷不會被保留下來。

那么就只有第二種可能,霍去病就是這樣的人。

翻開霍去病的成長史可以發(fā)現(xiàn),他雖不是天潢貴胄,卻從小就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稍大點被武帝帶進宮,作為男寵,他不但衣食無憂,還可以自由自在釋放天性,這種天不怕地不怕的性格,讓他行軍打仗,天馬行空,并據(jù)此立下不是世奇功,成為與衛(wèi)青并列的大將軍,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前途不可限量。

但這也讓我們有理由推斷,正是這種公子哥的性格,讓他無法像李廣衛(wèi)青等老派將領(lǐng)一般,與士兵同甘共苦,《史記》中曾記載李廣公報私仇殺人,卻從未有他虐待士兵的記錄,衛(wèi)青同樣如是。而另外一件事情也可以作為這種推斷的證據(jù),那就是霍去病射殺李敢。

李敢是李廣的兒子,跟隨霍去病出征,獲封關(guān)內(nèi)侯,但由于將父親的死歸罪衛(wèi)青,將對方打傷。

此事衛(wèi)青并未聲張,但卻為霍去病知道了,他勃然大怒,借打獵之機射殺李敢。從情理角度,霍去病為舅舅報仇,倒也說得通,但李敢是他同生共死的兄弟,又是名將李廣的兒子,還是朝廷命官,他不念戰(zhàn)友舊情,不顧朝廷法紀,不理勛貴身份,先斬后奏,簡直無法無天。

如此,他虐待士兵,自私自利踢球,也就不奇怪了。

至于嘩變,到也不至于,一般而言,只有出現(xiàn)較為極端的情況才有可能出現(xiàn)士兵嘩變,例如集體挨餓,或者指揮失敗等死等等,霍去病治軍很嚴,參加的幾次戰(zhàn)役都以勝利告終,士兵跟著他混有盼頭,且他作戰(zhàn),講究以戰(zhàn)養(yǎng)戰(zhàn),不會出現(xiàn)長期挨餓或大規(guī)模挨餓的情況。

霍去病作為一代名將,其保家衛(wèi)國開疆拓土的豐功偉業(yè)日慕鄉(xiāng)關(guān)向來是十分佩服的,但公是公,私是私,不能混為一談,希望不要開罪網(wǎng)友。


我是歷史達人日慕鄉(xiāng)關(guān),歡迎關(guān)注!

4

好的部隊是管出來的,不是慣出來的。霍去病和李廣不同,李廣愛兵如子、體恤士卒,但這樣的部隊沒有什么戰(zhàn)斗力,在面對匈奴人時只知道逃跑,因此李廣是個好兄弟,但不是個好將軍或好領(lǐng)導。

我們再來看霍去病,這位爺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沒有吃過什么苦,說是在蜜罐里長大的一代并不為過。但霍去病不是廢掉的一代,他跟的領(lǐng)導是大漢天子漢武帝劉徹。霍去病雖然靠著外戚的身份入仕,卻是靠著自己的能力顯貴的,這和鄧通、董賢、韓嫣等一眾面首不同。

司馬遷所著《史記》中記載,霍去病經(jīng)常寧可把漢武帝賞賜的酒肉放臭,也不分給士卒們分享,以此來說明霍去病刻薄寡恩。事實上,霍去病對待士卒的好不體現(xiàn)在體恤上,而體現(xiàn)在給予機會上。跟著霍去病的人盡管沒有酒肉,這位上司也成天扳著個臉,但是他們跟隨霍去病建立了不世之功,拜將封侯走向人生巔峰。

李廣給士卒的是私恩,霍去病給士卒的是君恩,對此以后,二人的差距顯而易見。沒有鐵一樣的紀律,就不能打造一支戰(zhàn)無不勝的軍隊,霍去病治軍靠的是軍紀而不是私恩,這樣的軍隊無論人員如何更替,都具備極強的戰(zhàn)斗力,而李廣的部隊則完全是其個人的秀場。

士兵們不會因為軍紀嚴苛而嘩變,但卻可能因為縱容嬌慣而背叛。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5

首先,《史記》、《漢書》等正史中,并沒有關(guān)于霍去病毆打士兵的記載。

其二,霍去病是大司馬驃騎將軍,相當于是漢軍總司令。他這種級別的大干部,普通士兵平時根本接觸不到。

說他經(jīng)常毆打士兵,這符合邏輯嗎?

覺得符合邏輯的,捫心自問一下,自己在公司有多久沒見到大Boss了?

就算霍去病真的偶爾打過士兵,這對于他這種級別的人來說,又能算什么呢?哪個老板沒羞辱過下屬?難道公司的員工會因為老板羞辱同事就集體罷工不干了?

第三,霍去病生活奢侈,不體恤士卒,確實有史可依,比如司馬遷在《史記》中就記載了霍去病寧可倒掉吃不完的食物,也不愿意分給士兵;他在塞外打仗時,士兵們吃不上飯,他還跑去踢球等等事跡。

“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赍數(shù)十乘,既還,重車馀棄粱肉,而士有饑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

但問題是,總司令不體恤士卒,是不是就一定會引起士兵嘩變呢?亦或者說,是不是就會影響到士氣呢?

我覺得這完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兩碼事。

因為前面已經(jīng)強調(diào)過了,霍去病是管著幾萬人的總司令,不是跟士兵同睡一張坑頭的連排級干部,他個人的節(jié)儉并不能改善所有士兵的吃飯問題。

他就算把吃不完的粱肉分給士兵,又能喂飽幾個人的肚子?

況且,分給誰,不分給誰,這是很麻煩的一件事。這就跟咱們現(xiàn)在發(fā)獎金一樣,要么所有員工都發(fā),要么所有員工都別發(fā)。一半人有,一半人沒有,只會適得其反,影響所有人的工作積極性。

當將軍也是一樣的道理,不是說一個將軍最好把食物分給士兵,與士兵同甘共苦,立刻就成為千古名將了。這種天真想法就是太小看人性的復雜程度了。

所以說,霍去病身為總司令,他應該操心的是怎么打勝仗,怎么搶匈奴人的牛羊,解決全軍餓肚子的問題。



另外,關(guān)于《史記》中對霍去病不體恤士卒的記載,我覺得也是有待商榷的。

因為這些記載,并不能證明這些事件之間是有關(guān)聯(lián)性的。如果這只是獨立的事件,但卻同時寫到一起,貌似有了關(guān)聯(lián),這就屬于信息誤傳了

比如說,士兵餓肚子,霍去病在踢球,請問這一定是同時同地發(fā)生的嗎?司馬遷并沒有說過吧?有可能是戰(zhàn)事最激烈時,霍去病和將士都在餓肚子,但后來能吃飽了,大家就在一起踢球。結(jié)果這兩件事同時被司馬遷知道了,就大筆一揮,寫到了一起。

衛(wèi)、霍二人由于出身問題,一直不受司馬遷待見,這已經(jīng)是共識了;羧ゲ」兇,司馬遷不能無視,但他借這種對于總司令是雞毛蒜皮小事的記載惡心一下霍去病,也不是沒有可能的。

其實從霍去病對漢武帝說“匈奴未滅,何以為家”就能看出,他是一個能分清個人享受與國家安危孰輕孰重的人。說他不能與士兵同甘共苦,這有點夸張了。

他從小生于皇宮內(nèi),不懂民間疾苦,性格飛揚跋扈,這是無法避免的。但他要真是一個貪圖安逸的人,他又何必要跑到大漠陪士兵一起吃沙子?



第四,慈不掌兵,治軍嚴厲加賞罰分明才是正確的帶兵之道。

司馬遷很推崇李廣,但李廣的帶兵方式很有問題。比如在《史記·李將軍列傳》中,就有這樣兩段記載。

是時漢邊郡李廣、程不識皆為名將,然匈奴畏李廣之略,士卒亦多樂從李廣而苦程不識。

李廣、程不識都是當時名將,但士兵們都愿意跟著李廣,而不愿意跟著程不識。因為程不識對士兵的要求很嚴格,而李廣對士兵很好,平時管理得很松弛。

而李廣治軍不嚴的問題,在一次突擊匈奴時就讓他品嘗到了惡果。

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敢獨與數(shù)十騎馳,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告廣曰:“胡虜易與耳!避娛磕税病

有一次李廣與匈奴左賢王相遇,匈奴軍是漢軍的數(shù)倍,看到烏央烏央的匈奴兵,李廣的士兵當時就嚇傻了,士氣瀕臨崩潰。最后是憑借李廣個人的神勇才嚇住了匈奴兵,撐住了局面。

雖然對于敵眾我寡,士卒的恐慌我們沒有過多可指責的地方,但是只要想一想衛(wèi)青、霍去病所帶的部隊,以及李廣孫子李陵所帶部隊的表現(xiàn),就能發(fā)現(xiàn)李廣帶兵,問題很大。

他自己很神勇,但部隊戰(zhàn)斗力不行。李廣之所以出名,不是因為他的部隊能打,而是他個人能打,也就是“以力戰(zhàn)為名”。

通觀《史記》可以發(fā)現(xiàn),盡管司馬遷想盡辦法給李廣添加威名,但給李廣當兵,簡直就是送人頭。他平治軍不嚴,士兵作風普遍慵懶,一旦碰上強敵,絕對是死傷慘重,鮮有己方損失小于對方的情況。

像李廣這樣的將軍,你覺得是一個合格的將軍嗎?他一輩子未封侯,還覺得是遺憾嗎?

但是在霍去病麾下當兵,情況就不同了。霍去病具體的勝績就不列舉了。就單說李廣的兒子李敢。

李敢第一次出征是跟著李廣,也就是前面提到的,李廣被匈奴包圍,士兵嚇尿了,全靠李廣神勇才穩(wěn)定危局的那一次。

那一次出征除了李廣個人撈到威名外,漢軍沒有戰(zhàn)功,李敢自然也是什么功勞都沒有。

但李敢第二次出征,給霍去病打先鋒,一起橫掃大漠,“封狼居胥”,回朝之后馬上就封關(guān)內(nèi)侯了。

李廣打了一輩子仗,始終未能封侯,他兒子李敢年紀輕輕,第二次出征就被封了侯。兩相對比,實在是非常值得玩味。就算是在今天,如果你決定去當兵,你愿意跟著誰?

第五,霍去病并非莽夫,他的御人手腕實際上非常厲害。

霍去病打仗不同于包括衛(wèi)青在內(nèi)的所有漢軍將領(lǐng),他非常善于“以夷制夷”,利用匈奴人打擊匈奴人。在他的麾下有一支由匈奴將領(lǐng)高不識、仆多、趙安稽、復陸支、伊即軒等人統(tǒng)領(lǐng)的匈奴軍隊,愿意為他效犬馬之勞。

這些匈奴人,有的人是被俘的,有的是主動投降的,身份屬性很復雜,但都被霍去病治得服服帖帖的。

而招降匈奴人,利用匈奴人打匈奴人,對霍去病來說,好處多多。其中最典型的一個好處就是——從來沒有關(guān)于霍去病在大漠迷路的記載。

大家想一想,李廣是不是總迷路,但霍去病似乎從來沒有迷路。

霍去病為什么從來不迷路?他運氣好嗎?當然不是了。他不迷路的原因,就是他把匈奴人治得服服帖帖,每次都有熟悉大漠環(huán)境的匈奴人自愿給他引路。

說到這里,可能有人會說,利用匈奴人有什么難的?

是的,確實不難。但是問題是,為什么其他漢軍將領(lǐng)就沒有能力統(tǒng)領(lǐng)、使用匈奴降將和士兵為己效力呢?

我們知道,游牧民族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紀律性,一旦戰(zhàn)事不利則作鳥獸散。因此,如何駕馭這些士兵,用紀律約束他們,才是最大的難題。

霍去病能管束好匈奴人,這就說明他的御人之道是非常厲害的。他的組織水平、激勵能力以及用人不疑的氣魄和自信。就是他能橫掃大漠的關(guān)鍵因素。

當然,霍去病和漢武帝的親密關(guān)系也是很重要的一環(huán),他的地位使得他可以更容易為這些匈奴人爭取封賞。

不過,既然連匈奴人都愿意為霍去病效犬馬之勞,漢軍將士又豈會因為餓肚子這種事情就嘩變了呢?

6

一般來說,古今中外常打勝仗的將領(lǐng),大多數(shù)都是愛兵如子。如果一個將軍虐待士兵,或者不體恤士兵,就會激起兵變。尤其在面臨危險境遇的時候,兵變就會造成軍隊一盤散沙和離心離德。如戚繼光和岳飛,兩人都是戰(zhàn)場上百戰(zhàn)百勝的著名將軍。這兩個將領(lǐng)率領(lǐng)的戚家軍和岳家軍,治軍紀律嚴苛,甚至可以說非常殘酷。同時,兩人又是百般愛護士兵。戚繼光的軍令中明確規(guī)定,當士兵生病的時候,隊長立即向上匯報,各個營的主將都應該立即派遣醫(yī)官治療患病的士兵。當治療不佳造成士兵死亡的,這個營的各級將官都要被處罰。通過恩威并濟的賞罰政策,才能激發(fā)士兵的戰(zhàn)斗力,成為名流千古的戚家軍和岳家軍。

可是,霍去病仿佛就是一個特殊的例子。 我們都知道,霍去病是漢武帝時候著名的將軍,與他的舅舅衛(wèi)青將軍,都是閃耀大漢邊疆沙場上的雙子星;羧ゲ∫彩且淮嗄陸(zhàn)神,用兵獨具風格,果斷勇猛,善于用快速突襲、長途奔襲、大迂回、大穿插等方式作戰(zhàn),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和作戰(zhàn)思維都是跨時代的,與后世的鐵木真用兵方略有幾分相似。

霍去病的雄姿威武,體現(xiàn)在他的少年英才上。在十七歲時候,初次征戰(zhàn)就率領(lǐng)800名驍勇的騎兵深入匈奴境內(nèi)數(shù)百里,殺敵2028人,俘虜了單于的叔父羅姑比,創(chuàng)下以少勝多的記錄。

之后,霍去病在兩次河西之戰(zhàn)中,殲敵四萬人,俘獲匈奴的祭天金人,直接攻下祁連山,占領(lǐng)了整個湟水地區(qū)與河西走廊。在漠北之戰(zhàn)中,霍去病率領(lǐng)五萬騎兵,數(shù)十萬步兵,長驅(qū)直入敵軍境內(nèi)2000里,,殲敵7萬人,勝利的步伐直抵達今天俄羅斯的貝加爾湖地區(qū),封狼居胥,創(chuàng)造了戰(zhàn)爭史上罕見的功業(yè)。在霍去病打擊下“匈奴遠尋遁”。就這樣,短短幾年時間內(nèi),霍去病由一個十多歲的楞頭小伙子,成為大司馬驃騎將軍,封狼居胥。最遺憾的是,霍去病將軍病逝的時候,年僅才二十二歲,可謂是天嫉英才,英年早逝。

如此卓越的將軍,司馬遷《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中記載,霍去病對士兵都是苛刻和惡劣。打仗中只顧自己的享樂,肉吃不了寧愿壞掉了、扔掉了,也不愿意分享給士兵。當時,霍去病軍中許多士兵,就此由于病了、餓了,就這樣白白死去。這樣的歷史記載,也是很詆毀一個雄姿威武將軍的形象,也是非常令人難以接受,F(xiàn)在,我們就分析霍去病不體恤士兵,士兵不嘩變的原因:

司馬遷采用“春秋筆法”,詆毀霍去病的形象

我們現(xiàn)在看霍去病在匈奴和西漢邊境打的仗,都是艱苦卓絕和轉(zhuǎn)戰(zhàn)千里的戰(zhàn)斗。如果霍去病真的是虐待士兵,這么艱苦的環(huán)境士兵肯定想著逃跑或者叛變。而且,我們也知道霍去病乃是私生子,對底層人員應該有一種同情與憐憫,應該感受其痛苦,怎么會又反過來虐對士兵呢?

在正史中,都還是找不到霍去病經(jīng)常毆打士兵的文字方面記載。當太史公司馬遷在寫霍去病的時候,有一段隱晦的文字透露出來:

“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赍數(shù)十乘,既還,重車馀棄粱肉,而士有饑者!

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天子賞賜很多糧食和肉給霍去病,霍去病在軍中看到士兵餓肚子情況下,把珍貴的糧食與肉都扔掉了。在史記中這個情節(jié),給人浮想翩翩,稍微推理就可以獲得霍去病是不體恤士兵辛苦的結(jié)論。

實際上,這一種看法是錯誤的。匈奴到西漢邊境騷擾的時候,主要依靠是騎兵上優(yōu)勢;羧ゲ〈蛐倥,采取就是以毒攻毒的方法,就是師夷之長以制夷。他用漢騎兵對付匈奴的騎兵,追求戰(zhàn)斗中的快、準、狠,已達到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了追求快,所以他行軍中很少自帶糧食,主要依靠掠奪匈奴的物資來解決部隊中糧食供應問題。這樣,司馬遷寫的“重車馀棄梁肉”就變?yōu)榉浅:美斫饬耍核c匈奴作戰(zhàn)都是長期的,經(jīng)常需要繳獲敵人的物資來裝備軍隊的糧食供給,不會依賴于朝廷的賞賜。

我們也可以從這一句話字面意思分析,食物乃是天子賜予的食物,當然屬于皇恩浩蕩。那么,這些糧食食物霍去病吃不完,也不分享給士兵,就是辜負皇恩。古代,觸犯皇位就是殺頭和滅族之罪。即使霍去病不為士兵著想,也為自己家人著想。

而且,漢武帝時候國力是很強盛的,不應該缺少糧食。如果說士兵忍饑和挨餓也只是特殊的情況。在漢武帝時候,正處在西漢的鼎盛時期。經(jīng)過文景之治,西漢國力獲得大幅度提升,漢武帝才有對匈奴開戰(zhàn)的實力。只要他出征,漢武帝也為他準備好士兵和糧食供應的,因為這也關(guān)系到戰(zhàn)爭的勝敗和國運。所以,從這些推理霍去病虐待士兵,是子虛烏有的。

可以總結(jié),司馬遷如此評價霍去病,有一種不光彩的,就是對他似乎有些不公平。

其實,讀過史記的人都知道,史記帶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寄托著司馬遷個人的愛憎。司馬遷欣賞的人,都是用盡贊美之詞。對于討厭的人,司馬遷也常采用春秋筆法來抨擊他。

很不巧合的是,司馬遷比較欣賞的西漢將軍是李廣和他的后代。衛(wèi)青和霍去病與李廣是有著矛盾的淵源。尤其是霍去病,親自用箭射死了李廣的兒子李敢。所以,司馬遷在寫李廣傳記和李陵傳記的時候,對這兩位將軍推崇至極,描寫如神人一樣。其實,這一對爺爺和孫子,不是在打敗仗,卻是走在打敗仗的路上。

由于衛(wèi)青霍去病的戰(zhàn)功顯著,是沒辦法去黑的。于是,司馬遷就另辟蹊徑,從生活作風上找缺點,這才寫出霍去病對士卒不關(guān)心不體恤的話。司馬遷甚至寫出漢武帝曾經(jīng)“幸”霍去病的事,就是直言漢武帝與霍去病曾經(jīng)是好基友,這有些令人匪夷所思。還是南宋文人黃震說的話最精辟:

“凡看衛(wèi)霍傳,須合李廣看。衛(wèi)霍深入二千里,聲振華夷,今看其傳,不值一錢。李廣每戰(zhàn)輒北,困躓終身,今看其傳,英風如在。史氏抑揚予奪之妙,豈常手可望哉?”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衛(wèi)青和霍去病在戰(zhàn)場上打了許多勝仗,但是看《史記》中他們的傳記,仿佛一文不值。李廣雖然屢戰(zhàn)屢敗,在傳記中卻是威風凜凜。司馬遷這一種頌揚和詆毀人的筆法,也是非常高明的!說到這里,司馬遷的腐刑,對漢武帝的厭惡也不再多說了。

霍去病獎罰分明,士兵沒實力叛亂和嘩變

霍去病將軍一直都是獎罰分明,不是不體恤士卒,卻認為對士卒最大的體恤就是希望他們能夠建功立業(yè),拿到功名。其他一切噓寒問暖的話語,都是扯淡的。在《漢書》中里記載,霍去病的部隊都是“軍吏卒為官,賞賜甚多”。凡是跟著霍去病的士卒,只要能殺敵立功,不僅能升官,也能獲得豐厚的獎勵。

霍去病將軍由于賞罰分明和治軍嚴謹,在戰(zhàn)斗中凡是英勇殺敵、沖鋒上陣、屢建戰(zhàn)功的士卒,繳獲的物質(zhì)自然也多,獲得獎賞也多,這一類戰(zhàn)功的士兵也是能獲得“粱肉”大塊朵頤的,也不會在饑餓的士兵范圍內(nèi)。如果出現(xiàn)“士有饑者”,就是在軍隊中出現(xiàn)一部分士兵餓著肚子,這些人就是在戰(zhàn)場上沒立戰(zhàn)功的。霍去病寧愿“馀棄粱肉”,就是把肉都丟去,也不讓部下坐享其成,這有利于激發(fā)士兵的戰(zhàn)斗斗志,獎勤罰懶。所以,“慈不養(yǎng)兵”就在這里。

因此,我們可以獲得結(jié)論,霍去病手下的將士只能拼命作戰(zhàn),才能生存下來。如果沒立戰(zhàn)功,就只能忍饑挨餓。至于叛亂與嘩變,霍去病也被最精銳和最能打的士兵所擁戴,這些饑餓的士兵是想叛亂和嘩變也是打不過來的;羧ゲ☆I(lǐng)兵的才華和驍勇的精神,跟著打仗的士兵覺得不僅能夠建功立業(yè)的回來,即使犧牲可以給父母妻兒帶來許多好處,也可以名垂青史,成為烈士,非常值得!更加不想著叛變。這一點,對現(xiàn)代公司老板也是有啟迪意義的,畫大餅永遠抵不過豐厚的回報。

霍去病帶兵一直除了獎罰分明,攻打匈奴講道理。與匈奴人作戰(zhàn)的時候,不會濫殺無辜。如果匈奴不抵抗,霍去病不僅不會攻擊,也不去亂搶糧食。但是,如果投降的匈奴軍一作亂,那就是格殺勿論。在河西霍去病接受匈奴受降的時候,準備投降的匈奴人中有八千人叛變不想歸服漢朝,準備叛亂。在千鈞一發(fā)之際,霍去病就指揮漢騎兵果斷出擊,斬殺了叛變的匈奴頭領(lǐng),讓剩下的人乖乖服從受降儀式?梢钥吹剑龅讲环䦶牡娜,霍去病都是使用武力,匈奴人對霍去病將軍又愛又怕。在這樣獎罰分明將軍領(lǐng)導下,士兵也不想叛變。

霍去病體恤將領(lǐng),名垂千古

霍去病的軍隊,據(jù)史書記載,都是一些無賴、罪犯、游俠組成的先鋒。這些人出身社會底層,打仗時候有著勇猛的精神。實質(zhì)上,霍去病對士兵的體恤也是有名的。有一則甘肅酒泉的故事,就是與霍去病有關(guān)。當年,有人賜予霍去病一壺好酒,霍去病就與士兵們一起同甘共苦,把酒倒入井水中,讓每一個士兵都能喝到水。

總之,霍去病作為西漢時候的名將,基本的為將之道都是懂得。這一切,令手下士兵是不可能嘩變或者叛變的。

7

這個問題提得非常好,不過這個問題有一定瑕疵;羧ゲ〈_實不體恤將士,不過史書卻沒有記載他經(jīng)常毆打士兵。司馬遷曾經(jīng)這樣評價霍去病:

驃騎將軍為人少言不泄,有氣敢任。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天子為治第,令驃騎視之,對曰:“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由此上益重愛之。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赍數(shù)十乘,既還,重車馀棄粱肉,而士有饑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事多此類 。

根據(jù)司馬遷的評價,我們可以得知霍去病確實不知道體恤將士;羧ゲ≡谄D難的戰(zhàn)爭情況下,自己卻不忘“享樂”。漢武帝為了滿足霍去病的欲望,竟然為霍去病準備專門廚師。士兵們有時候都吃不飽,霍去病專車上的肉甚至吃不完,還要扔掉一部分。士兵們在塞外打仗經(jīng)常缺乏糧食,霍去病卻不管士兵們有沒有糧食,只顧著自己在軍營中玩蹴鞠。

這樣的霍去病和我們印象中的那個戰(zhàn)必取攻必克的戰(zhàn)神似乎不大一樣。我們印象中名將似乎都能體恤士兵,和士兵同甘共苦。只有這樣,將軍才能夠獲得將士們的擁護,才能上下一心,最終達到戰(zhàn)必勝攻必克;羧ゲ〔焕⑹腔羧ゲ,為人處世的方式就是和別人不一樣,他并沒有選擇和士兵們同甘共苦。霍去病“如此不體恤”將士,手下將士為什么從來沒嘩變過呢?

根據(jù)史料記載,霍去病并沒有經(jīng)常打罵士兵,也沒有壓榨士兵,霍去病只是受有一定特權(quán)而已;羧ゲ∽鰹橐卉娊y(tǒng)帥享受這些待遇也在情理之中;羧ゲ∵@樣做,可能給人的感覺是不體恤士兵,但是也沒有什么過分之處。霍去病做為驃騎將軍,做為一軍統(tǒng)帥,和士兵們同甘共苦是情分,享有一定特權(quán)是本分。霍去病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妥之處,漢武帝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妥之處,士兵們也沒有覺得有什么不妥之處。

漢朝軍隊里,歷來講究軍功制度。你能不能封侯,能不能享受賞賜,一切都取決于軍功;羧ゲ∧軌蛳硎軡h武帝特許的“特權(quán)”也是軍功積累的結(jié)果。士兵們不會感覺霍去病因為軍功享受種種待遇有什么不妥,更不會因此發(fā)動軍事嘩變。相反他們可能會以此激勵自己,建立更多軍功。

在軍隊里面,最重要的事情是服從命令,最嚴重的事情是違抗軍令。如果非要找一個比違抗軍令最嚴重的事件,那就是軍事嘩變。一般情況下,士兵不被逼到迫不得已的地步,不會選擇嘩變。軍隊嘩變的成本非常高,即使理由全部都在士兵一邊,軍事將領(lǐng)全錯,士兵嘩變之后依然要承擔非常嚴重的后果。軍事嘩變的后果,輕則主要策劃者被斬首;重則整支軍隊被定義為叛軍,軍隊遭到解散,甚至嘩變士兵全部被處死。士兵們選擇嘩變的時候,自然會考慮自己的實際情況,也會考慮自己嘩變的成本。霍去病本人的行為并不足以讓士兵嘩變,士兵也不會因為霍去病的“特權(quán)”而冒險嘩變。

霍去病是當時漢武帝最喜歡的將領(lǐng),漢武帝對霍去病的喜愛程度甚至超過了衛(wèi)青。漢武帝是古代社會少有的雄才大略的皇帝,在當時擁有絕對權(quán)威,沒有人任何敢對漢武帝提出異議。漢武帝如此寵愛霍去病,任何人對霍去病有看法都得憋在心里。漢武帝如此寵愛霍去病,給他一些特權(quán)也在情理之中。在這種情況下,反對霍去病就是反對漢武帝,反對漢武帝就等于造反。在封建社會中,造反可是極大的罪行,搞不好會全族被誅殺。

霍去病是能夠成為古代少有的軍事名將,絕對具有超凡的能力,尤其是駕馭士兵的能力和軍事能力;羧ゲ∈邭q就能率領(lǐng)一支八百人的隊伍深入匈奴腹地,斬殺匈奴兩千多人,一戰(zhàn)封侯;羧ゲH用幾年軍事生涯,便取得了多少人一輩子都無法完成偉大功績。這樣的霍去病肯定能擺平自己手下的軍事將領(lǐng)和士兵;羧ゲ「矣谶@樣做,不僅僅有漢武帝的寵幸,更重要的是自己有能力。軍事主官是霍去病這樣軍事天才,士兵想嘩變無疑比登天還難。

軍隊組建的目的不是為了大家在一起歡樂,也不是在一起同甘共苦,而是打勝仗、保家衛(wèi)國。軍事主官最需要做的是率領(lǐng)軍隊打勝仗,而不是與士兵同甘共苦。當時的另外一位名將李廣和霍去病正好相反。李廣是一個非常廉潔的官員,而且經(jīng)常和士兵同甘共苦。士兵們也非常愛戴李廣,司馬遷也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評價李廣。但是李廣卻無法打勝仗,跟隨李廣的將士也得不到封賞,李廣本人到死都沒有封侯。霍去病則不一樣,霍去病軍事生涯沒有打過敗仗;羧ゲ∈窒碌牟簧賹㈩I(lǐng)都能夠因功封侯,比如高不識、李敢、趙破奴等人都跟隨霍去病封侯;羧ゲ∷y(tǒng)帥的士兵也能因為功勞,得到其他部隊得不到的賞賜;羧ゲ∈窒碌膶⑹棵恳淮纬稣鞫寄塬@得一定封賞,他們怎么會反對霍去病呢!

軍事天才霍去病用極短的軍事生涯,創(chuàng)造了極大的軍事成就;羧ゲ〉能娛鲁删停阋匝谏w霍去病身上一些不足之處。霍去病幫助大漢朝擊敗了強大的匈奴,也能給手下將士帶來極大的封賞。這樣的霍去病,手下將士崇拜還來不及呢,又怎么會嘩變呢!

8

在正史中,找不到霍去病經(jīng)常毆打士兵的記載。太史公在寫霍去病的時候有隱晦的文字透露:“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赍數(shù)十乘,既還,重車馀棄粱肉,而士有饑者! 。這是說,天子賞賜了霍去病很多糧食和肉,而霍去病居然在仍有士兵餓肚子的情況下,把肉和糧食都給丟棄了。 這個情節(jié)存在于史記中,會叫人產(chǎn)生聯(lián)想。略略推測下,就會得出霍去病是毫不體恤將士辛苦的將領(lǐng)這一結(jié)論。

其實不然!眾所周知,匈奴到漢邊疆侵襲,主事靠的是騎兵優(yōu)勢;羧ゲ〈蛐倥且远竟ザ,有師夷之長以制夷的意思。他用漢騎兵對付匈奴人,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為主,追求快準狠。

所以,為了追求快,他的部隊往往很少自帶糧食,一般靠掠奪敵軍的物資來解決部隊的供給問題。這樣,他“重車馀棄梁肉”就好理解了:與匈奴作戰(zhàn)是長期的,繳獲敵人的物資來裝備軍隊要成為常態(tài),不能把接受朝廷的賞賜養(yǎng)成了習慣!

霍去病治軍嚴謹、賞罰分明。在戰(zhàn)斗中沖鋒陷陣、英勇殺敵、屢建功勛者,自然繳獲的物資也多,受霍去病的獎賞也多,這類有戰(zhàn)功的士兵是能得到“粱肉”大塊朵頤的,這樣的人絕對不會在“士有饑者”之列。

注意:“士有饑者”是說軍隊中有部分士兵餓肚子,這些饑者保不定就是在戰(zhàn)場沒立戰(zhàn)功的人。這是霍去病寧愿“馀棄粱肉”,也不讓手下坐享其成!這有激發(fā)士兵斗志,獎勤罰懶的意思。我們說,慈不養(yǎng)兵在此得到了體現(xiàn)。

《漢書》有記載,霍去病的部隊“軍吏卒為官,賞賜甚多”。跟著霍去病有好處,只要能殺敵立功,不僅能升官,還能得到豐厚的獎勵!

霍去病是靠戰(zhàn)功封侯的,他取得了戰(zhàn)爭的勝利,自己得到了利益,也為手下爭起了利益,讓有所作為的士兵能獲得的好處。 如果是不體諒兵士辛苦的將領(lǐng),斷然做不到這一點。
《漢書》也肯定了這一點:“舉大將軍故人門下多去事驃騎,輒得官爵,唯任安不肯! 趨利避害人之天性,跟著霍去病出征、報效國家, 能升官發(fā)財!在封建社會,踏入軍旅的個體,在沙場上建功得以提升幾乎是唯一的出路,英勇善戰(zhàn)的霍去病自然知道這一點,所以,他是想方設(shè)法地提高士兵的個人奮斗意示,相信士兵是理解的。因而沒人嘩變。

9

霍去病毆打士兵?

仔細查了《史記》,也看了《漢書》,沒有發(fā)現(xiàn)所謂精彩的“打人環(huán)節(jié)”,甚是遺憾!在這里需要為死去2000多年的霍去病說句話:經(jīng)常毆打士兵?那是沒有的事。

不過,很可惜,霍去病沒有做到“愛兵如子”,讓偉大的史官司馬遷寫不出太多的夸贊之語。

霍去病對士兵們到底如何呢

通過《史記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能看見霍去病的性格和做事方式。書中記載:

驃騎將軍為人少言不泄,有氣敢任。天子嘗欲教之孫吳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碧熳訛橹蔚冢铗婒T視之,對曰:“匈奴未滅,無以家為也。”由此上益重愛之。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天子為遣太官赍數(shù)十乘,既還,重車馀棄粱肉,而士有饑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驃騎尚穿域蹋鞠。

什么意思呢?翻譯成大白話,意思是這樣的:

霍去病這人寡言少語,敢作敢當。拿現(xiàn)在的話說就是“人狠話不多”那種。

漢武大帝想讓人教霍去病兵法,霍去病說道:戰(zhàn)爭只看戰(zhàn)略就夠了,不需要照搬硬套。

因為霍去病打仗還不錯,有次漢武帝讓人給霍去病蓋了大房子,讓霍去病看看。霍去病堅決不去,并說道:“匈奴都沒滅,我無法考慮自己的事情!

對這個回答,漢武帝很滿意,如果能打分,就是100分。就因為這句話,漢武帝更重視霍去病了;羧ゲ男≡诨蕦m伺候皇上,沒有吃過苦,不知道T恤士兵。在帶領(lǐng)隊伍的時候,光是拉的食物就幾十車。打完仗,食物吃不完,霍去病就給扔了。至于送給那些饑餓的士兵,這是沒有的事。在塞外,軍隊沒有糧食吃,士氣低落,而霍去病卻在那里開心地“踢足球”。

通過司馬遷簡短有力的語言,可以看出,這不是司馬遷喜歡的人物。司馬遷更喜歡能和士兵打成一片的飛將軍李廣。

霍去病的做法到底對不對

霍去病從來不“愛兵如子”,但是霍去病長期堅持“賞罰分明”,而且絕對兌現(xiàn)。

我們做個復盤,假如霍去病帶回來的食物,在中途給了士兵,當然,最有可能獲得的就是離他最近的一些人,那么其它士兵會怎么想?三個字:不公平。當人的心中有了“不公平”三個字時,做事就有了保留,絕對不會不遺余力。

霍去病只獎勵那些表現(xiàn)突出的,這是典型的“只認功勞,不認苦勞”的做法。作為下面的將軍和士兵,只要立了功,一切都好說。但沒有立功,絕對不會無故發(fā)福利,想“不勞而獲”,沒門!

要想吃好的,要想拿更多賞賜,拿戰(zhàn)績來說話。

霍去病的做法,讓手下人在戰(zhàn)爭中奮勇爭先,因為都想獲得更多賞賜。

霍去病很年輕,但他做的確是“如何創(chuàng)造一個公平的環(huán)境”,提倡的是“去努力奮戰(zhàn),否則沒有任何額外獎賞!

一句話,霍去病希望所有士兵,都靠戰(zhàn)績說話,靠軍功發(fā)財致富。

其實,這就是人性,不希望付出沒有收獲,當付出越多收獲越多時,人們就會產(chǎn)生自動自發(fā)的現(xiàn)象。這個事,霍去病看起來做對了。

霍去病的做法不會引起嘩變

士兵嘩變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兩點:

一是光讓打仗,不給吃飯,不給賞賜。打仗立功,卻沒有賞賜,并常常不發(fā)軍餉,這會引起嘩變。從古到今,因為軍糧和軍餉,嘩變的隊伍占大多數(shù)。

二是將軍非常不公平,對隊伍中的某一幫人非常歧視。這樣的行為會讓被歧視的那一幫人,在某一個特定的時刻,拔劍怒對領(lǐng)導,進行嘩變。

恰巧,這兩點霍去病做得不錯,人家就是不搞不公平,人家就提倡”人人都靠本事吃飯,沒本事的靠邊站。“

這樣的行為,確實有點不人性化,但還有比這更好的管理辦法嗎?關(guān)鍵是,那些長期立下軍功的將領(lǐng)和骨干,因為受到了大額賞賜,無比擁護霍去病。至于拿不上軍功的將領(lǐng),只說明一個問題,能力不夠,本事不強。

既然,有能力有本事的一群人都擁護霍去病,那誰還會嘩變?就算那些弱兵嘩變了,還沒等霍去病知道,事件可能就平息了。

總之,霍去病不一定是個人格高尚的人,但他絕對是建立了一個好的機制。

反觀李廣,人好不好?好。人猛不猛?猛。戰(zhàn)功有沒有?有,但李廣立下的功勞,比起衛(wèi)青、霍去病遠遠不如。

也許,李廣的人品更好,和士兵同吃同住,結(jié)下了兄弟般的友情。但是,一個軍隊,那么多士兵,又如何能和每一個士兵打得火熱?

李廣感嘆自己”運氣不好“,并歸結(jié)為曾經(jīng)的殺降。事情真是這樣嗎?未必。

李廣的個人能力非常突出,事事親力親為,作戰(zhàn)沖鋒在前,勇敢無比。但是,一個將領(lǐng)需要沖鋒在前,一定需要和某些士兵打成一片嗎?

霍去病,其實是個超級將領(lǐng),雖然年輕,但懂得帶團隊的奧妙。李廣,其實是個超級英雄,是個超級先鋒官,一輩子刀頭舔血,但對團隊的帶領(lǐng)上確實不如霍去病。

(霍去病甘肅張掖大營營址)

霍去病,在史料上沒有毆打士兵的詳細描述,但對于士兵的冷漠和嚴酷是有的,他只認功勞,不認苦勞,他認為士兵所有的獲得是靠戰(zhàn)功獲取,而不是接受別人的施舍。

至于嘩變,霍去病那里沒有出現(xiàn)過,一是人家不克扣錢糧,二是人家做事公平,三是下面的將領(lǐng)們都信服年輕的霍去病。既然有這三大原因,下面的將領(lǐng)和士兵誰還會嘩變呢?腦子又沒進水。

10

我是日航君,為您解答。

確實啊!霍去病能打仗是真的厲害,但是霍去病卻是一身的貴族病,一點也不憐惜手下的將領(lǐng),絲毫也談不上愛兵如子這一說,那么為什么手下的士兵還愿意為之效力呢?下面請聽日航君為您解答。

一、霍去病的“貴族病”

說實話,霍去病是個很典型的貴族軍官,會打仗是他的優(yōu)點,但是在會打仗的背后,霍去病往往也是愛吃愛玩并且絲毫不體恤士卒,在《漢書》中有如此記載:

“其從軍,上為遣太官赍數(shù)十乘,既還,重車余棄粱肉,而士有饑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躢鞠也。”

這說啥呢?就是說霍去病在軍隊之中,隨身帶著廚子和各種肉食,打完仗之后剩下的口糧都扔掉了,而相對的是士兵們經(jīng)常吃不飽飯。最可惡的是,士兵們吃不飽飯,疲憊不堪,而吃飽喝足的霍去病卻常常喜歡踢足球(蹴鞠)玩。

這完完全全是一副浪蕩子弟的樣子!就憑這樣的將軍,為什么士兵們還是服從他并且敬佩他呢?

二、軍隊中的集體榮譽感

記得以前曾經(jīng)看一個電視劇,里面有霍去病征討匈奴的片段,在征討之中有如此一個故事:

當時漢武帝知道霍去病出去打仗喜歡有好酒好肉此后,因此給霍去病準備了很多御酒。當時霍去病率軍在大漠中追擊匈奴,偶遇一眼泉水,其水甘冽。霍去病于是就拿出了幾壇子御酒倒在了泉水之中,然后大聲跟士兵們喊著:“這個是皇帝賜給我的御酒,我今日倒在泉水之中與諸君分享,希望我們能擊破匈奴,封狼居胥!”然后士兵們山呼萬歲,隨后分享這酒水。此后這個地方就被人稱作了“酒泉”。

當時這個片段給了我極大地觸動,讓我渾身熱血沸騰,產(chǎn)生了一種“男兒何不帶吳鉤”的感覺。為什么呢?我想正是那種軍隊中的集體榮譽感。

這個故事可能是假的,但是我想在霍去病軍中不泛這些小手段來培養(yǎng)一種軍隊的集體榮譽感。正是因為軍隊之中有了這種集體榮譽感,因此軍隊才可以百戰(zhàn)百勝。

三、霍去病可以給軍隊帶來的實際利益

在漢武帝時期,為了適應漢武帝常年征戰(zhàn),好大喜功的特點,漢代的軍功爵制也進行了改善,漢武帝曾經(jīng)下詔書如此說:

“武功爵,級十七萬,凡值三十余萬金。諸買武功爵官首者,試補吏,先除千夫如五大夫,其有罪又減二等。”

也就是說如果你有軍功,一方面是社會地位的提升,一方面是實際的金錢利益。這時候你跟的長官的水平高下就很重要了。如果你跟著一個昏庸的長官,很可能錢每賺到多少人就沒了,如果你跟著一個霍去病這樣的長官,那么可能你就會混得很好了。

我們簡單看一下霍去病的戰(zhàn)功幾何:

轉(zhuǎn)戰(zhàn)六日,過焉支山千有余里,合短兵,鏖皋蘭下,殺折蘭王,斬盧侯王,銳悍者誅,全甲獲丑,執(zhí)渾邪王子及相國、都尉,捷首虜八千九百六十級,收休屠祭天金人,師率減什七,益封去病二千二百戶。
捷首虜三萬二百,獲五王,王母、單于閼氏、王子五十九人,相國、將軍、當戶、都尉六十三人,師大率減什三,益封去病五千四百戶。
校尉高不識從票騎將軍捕呼于耆王王子以下十一人,捕虜千七百六十八人,封不識為宜冠侯。
……

關(guān)于霍去病的戰(zhàn)功的記載太多了。由此我們可以想象,霍去病的職位步步高升,那么手下自然也不會太虧。跟著這樣的長官有肉吃!因此人人無不效命死戰(zhàn),都準備跟著霍去病高升。至于說之前吃的那些苦,受的那些累跟自己的收獲比比那就不算什么了。

文:日航通鑒 圖:來自網(wǎng)絡(luò)與站內(nèi),侵刪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