沂水關前,華雄斬鮑忠,敗孫堅,斬祖茂,斬俞涉,斬潘鳳,勇冠三軍,十八路諸侯見者莫不心驚膽寒,無人敢與之爭鋒。正在眾諸侯盡皆束手無策的時候,身為盟軍老大的袁紹登時感嘆道“可惜吾上將顏良、文丑催軍未回!得一人在此,豈容華雄施威哉!汝眾諸侯許多將士,只無一人可追華雄?”
袁紹說這段話,明顯起不到實際作用,說白了頂多是一句自我安慰。袁本初的性格是那種比較自高自大,自命不凡的類型。他說出這句話大概有以下兩種意思。
第一:強行找找面子
袁本初是啥身份?號稱四世三公!十八鎮(zhèn)諸侯盟主!可謂位高權重,聲明遠播。加之性格使然,袁紹這種人,是非常好面的。當眾人皆束手無策的情況下,袁紹感嘆了顏良、文丑。這顯然是想告訴眾人,不是我袁紹打不過他小小華雄,只不過我的上將顏良、文丑沒來,空放了華雄在此施威。
第二:抱怨各路諸侯
這后面一句“汝眾諸侯許多將士,只無一人可追華雄?”袁紹這句話,明顯有抱怨各路諸侯的意思。抱怨各路諸侯,勾心斗角,不肯為討董出力。
而華雄得以威震十八路諸侯,恰好也反映了袁紹感嘆的第二層意思。十八路諸侯,各自勾心斗角,不肯為討董出力。彼此保存實力,盤算自己心中的小九九。都想借其他諸侯的手,去滅掉董卓,然后各種坐收漁利,等待下一場戰(zhàn)役的到來,為瓜分地盤做準備工作。
——所以華雄的威震十八震諸侯,有一定的水分。
比如袁紹帳前的大將,顏良、文丑、高覽、淳于瓊、韓猛、鞠義;曹操麾下的大將,夏侯惇、夏侯淵、曹洪、曹仁、李典、樂進;公孫瓚、馬騰等等等等……這些諸侯麾下可謂猛將如云。然而在面對華雄囂張叫陣的時候,大部分諸侯都選擇了沉默。
最有可能的是,這些人跟袁紹一樣,壓根就沒有帶上自己的主將。
所以,整場打斗,打來打去,都是鮑忠、俞涉、潘鳳這些不入流的將領。而主動為部將請命的諸侯,反而只有一個生性懦弱的韓馥“吾有上將潘鳳,可斬華雄!”韓馥這樣一個生性懦弱,窩囊自殺在廁所的主,都有勇氣舉薦部將出戰(zhàn)華雄。說明華雄的實力,并非真的那么恐怖,而是其他各路諸侯隱藏實力,不愿主動出戰(zhàn)的結果。
數來數去,十八鎮(zhèn)諸侯中,真心為討董出了全力的,恐怕就只有孫文臺了。當時孫堅的位置比較尷尬,他只是袁術麾下的附屬勢力,簡單的說,有一定的兵力,但沒有實封的領土。在這種情況下,孫堅只能拼盡全力,爭取在這場混戰(zhàn)中,找到時機,成長為一路真正的諸侯。
因此!華雄的競技水平,也只能在他與孫堅的一系列交鋒中找找答案了。
華雄兩敗孫堅,這是“演義”交代的事實。不過在華雄兩敗孫堅的過程中,羅貫中也交代了先決條件。第一次是孫堅后方糧草被燒,軍無斗志;第二次是孫堅倉惶奔走,無心戀戰(zhàn)。也就是說,華雄與孫堅的打斗,并沒有真正意義在硬實力上擊敗孫堅。
綜合華雄的實力,不會比孫堅強到哪里去……
——另一個!程普
程普飛馬挺矛,直取胡軫。斗不數合,程普刺中胡軫咽喉,死于馬下。一陣直殺上關,關上矢如雨下——參考,“演義”羅本華雄使胡軫出戰(zhàn),孫堅本當要自敵胡軫,不想程普一馬當先,率先沖出了陣門。當程普數合刺死胡軫之后,一路直殺上關。在這種情況下,華雄沒有主動出戰(zhàn)程普,而是選擇了以箭射程普。
這說明一個問題,面對孫堅麾下第一上將程普的時候,華雄實際上是有點虛的。華雄與胡軫朝夕相處,深知胡軫的武藝。當程普數合刺死胡軫之后,華雄的心中,無疑是打過算盤的。
顯然!華雄的武力值,相比程普來說偏弱。
袁紹口中的顏良、文丑二人,是實打實的頂級高手。顏良擊敗一流猛將徐晃,只需要二十回合;文丑打平過趙云,退過徐晃、張遼的雙雙追擊;這兩人的武力值,可以說比華雄高出了不止一個檔次。
袁紹并沒有吹牛,顏良、文丑確實有斬殺華雄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