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演義里的說法,此言是演繹了司馬懿的原意,起到了很好的文學效果。這是羅先生一貫的手法,其實,史實遠沒有那么懸。
01
諸葛亮與司馬懿對峙五丈原
《諸葛亮傳》記載,青龍二年(234年)春,諸葛亮帥軍出武功,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其秋病卒。
這已經說得很清楚,諸葛亮出兵到了武功,開始屯田,做為長久駐軍的打算。但到了秋天,就因病而逝,大軍也就撤退了。
諸葛亮已經越過了秦嶺,把勢力推進到了渭河南岸,想長久駐軍,也沒有打算進一步討伐魏國的意思。
《晉書·宣帝紀》記載:
二年,亮又率眾十余萬出斜谷,壘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憂之,遣征蜀護軍秦朗督步騎二萬,受帝節(jié)度。諸將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遂引軍而濟,背水為壘。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這里司馬懿說得也很清楚:諸葛亮如果有勇氣的話,就應該兵出武功,沿著北山東進;如果他西上五丈原,則我各路人馬就不會有戰(zhàn)事。
果然,諸葛亮西上五丈原。由此司馬懿斷定:“諸葛亮想爭奪渭水南原,但卻不向陽遂發(fā)兵,其意圖已經很明確!
亮果上原,將北渡渭,帝遣將軍周當屯陽遂以餌之。數(shù)日,亮不動。帝曰:"亮欲爭原而不向陽遂,此意可知也。"究竟諸葛亮是啥意圖,司馬懿沒有明說,結果一顆流星就從天上墜落下來。司馬懿斷定諸葛亮不行了,不久就會撤軍班師。
果如司馬懿所料,諸葛亮病逝,蜀漢隨即就班師撤軍。
02
武功與五丈原的地理位置
五丈原,在今天的陜西寶雞市岐山縣城南約20公里處的五丈原鎮(zhèn)。而岐山縣始建于隋朝開皇十六年(596年),也就是說三國時期的五丈原還不是岐山縣的地盤。
武功縣隸屬于今天的陜西咸陽市,武功縣的設置,卻要早的很多。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設郡縣,將原周朝京畿內地的邰地分為武功,大致范圍就是今天郿縣和岐山的南部、太白縣東部及周至一帶。之后,基本延續(xù)這一設置。從此看來,漢末三國時期,五丈原就屬于武功縣。
明確了這個地理位置,就清楚五丈原與武功相距很近。
《諸葛亮傳》明確記載,最后一次北伐就是進攻武功,沒有五丈原一說。
之所以在司馬懿的傳記中,有對諸葛亮戰(zhàn)略意圖的預測,還是武功與五丈原地理位置的分布有關。
03
諸葛亮的戰(zhàn)略意圖
五丈原在渭河以南,而武功具體指的是縣治所在地,在渭河以北。
如果諸葛亮渡過渭水,依北山東行,占據(jù)武功,那就是準備進攻咸陽、長安的態(tài)勢。司馬懿方面就必須要在渭河北岸、長安等方向阻止諸葛亮大軍進犯;而諸葛亮屯兵五丈原,不渡過渭河,僅在南原駐扎,就沒有企圖進犯長安的打算。由此,司馬懿斷定北岸不會有戰(zhàn)事。
這是由雙方戰(zhàn)略意圖決定的,根本不存在演義中所說的司馬懿判斷的魏軍危與安的問題。
司馬懿真實的意思是,諸葛亮駐軍五丈原,就說明諸葛亮不想與魏軍決戰(zhàn),魏軍沒有戰(zhàn)事自然不會有危險。
如果諸葛亮進攻武功,就說明諸葛亮要與魏軍決戰(zhàn),就必定有戰(zhàn)事,就得辛苦大家與諸葛亮打一架哦,這不是說魏軍就危險了。
如果魏軍這么菜,那諸葛亮也不是吃干飯的,他不會去進攻魏軍嗎?
諸葛亮打不過司馬懿,司馬懿也清楚,諸葛亮不會有大的作為,但不打都省心。
諸葛亮在耍心眼,讓孫權進攻曹魏,自己在等待機會。
但曹叡與司馬懿的策略就是盡量不與諸葛亮作戰(zhàn),先打敗孫權再說。果然,曹叡打敗了孫權。同時,諸葛亮也病逝了。
這是根據(jù)史料所提供的當時情況的分析。
如果諸葛亮出武功將會如何哪?
那就必須先渡過渭河,這樣渭河南岸就成了諸葛亮的大后方。如果司馬懿占據(jù)了渭河南岸,就等于切斷了諸葛亮的后勤補給線,一段前進受阻,不能順利奪取咸陽、長安,很可能諸葛亮就無家可歸了。
司馬懿的戰(zhàn)略是能不開戰(zhàn)盡量不開戰(zhàn),即便開戰(zhàn)也沒大的擔憂,反而是諸葛亮會冒著更大的風險。
因此,史實遠沒有那么復雜,都是演義在故弄玄虛而已。雙方都不想打,他們不對峙還會干嘛呢?
從231年到234年,諸葛亮憋了三年的時間,就是想出來放放風,溜達一下;蛟S是感覺來日無多,一生“鞠躬盡瘁”,還是犧牲在北伐的工作崗位上,更容易留下美名。他哪里會有心思和實力去武功、攻長安、滅魏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