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這是演義里的說法,此言是演繹了司馬懿的原意,起到了很好的文學效果。這是羅先生一貫的手法,其實,史實遠沒有那么懸。

01

諸葛亮與司馬懿對峙五丈原

《諸葛亮傳》記載,青龍二年(234年)春,諸葛亮帥軍出武功,分兵屯田,為久駐之基。其秋病卒。

這已經說得很清楚,諸葛亮出兵到了武功,開始屯田,做為長久駐軍的打算。但到了秋天,就因病而逝,大軍也就撤退了。

諸葛亮已經越過了秦嶺,把勢力推進到了渭河南岸,想長久駐軍,也沒有打算進一步討伐魏國的意思。

《晉書·宣帝紀》記載:

二年,亮又率眾十余萬出斜谷,壘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憂之,遣征蜀護軍秦朗督步騎二萬,受帝節(jié)度。諸將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遂引軍而濟,背水為壘。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

這里司馬懿說得也很清楚:諸葛亮如果有勇氣的話,就應該兵出武功,沿著北山東進;如果他西上五丈原,則我各路人馬就不會有戰(zhàn)事。

果然,諸葛亮西上五丈原。由此司馬懿斷定:“諸葛亮想爭奪渭水南原,但卻不向陽遂發(fā)兵,其意圖已經很明確!

亮果上原,將北渡渭,帝遣將軍周當屯陽遂以餌之。數(shù)日,亮不動。帝曰:"亮欲爭原而不向陽遂,此意可知也。"

究竟諸葛亮是啥意圖,司馬懿沒有明說,結果一顆流星就從天上墜落下來。司馬懿斷定諸葛亮不行了,不久就會撤軍班師。

果如司馬懿所料,諸葛亮病逝,蜀漢隨即就班師撤軍。

02

武功與五丈原的地理位置

五丈原,在今天的陜西寶雞市岐山縣城南約20公里處的五丈原鎮(zhèn)。而岐山縣始建于隋朝開皇十六年(596年),也就是說三國時期的五丈原還不是岐山縣的地盤。

武功縣隸屬于今天的陜西咸陽市,武功縣的設置,卻要早的很多。

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設郡縣,將原周朝京畿內地的邰地分為武功,大致范圍就是今天郿縣和岐山的南部、太白縣東部及周至一帶。之后,基本延續(xù)這一設置。從此看來,漢末三國時期,五丈原就屬于武功縣。

明確了這個地理位置,就清楚五丈原與武功相距很近。

《諸葛亮傳》明確記載,最后一次北伐就是進攻武功,沒有五丈原一說。

之所以在司馬懿的傳記中,有對諸葛亮戰(zhàn)略意圖的預測,還是武功與五丈原地理位置的分布有關。

03

諸葛亮的戰(zhàn)略意圖

五丈原在渭河以南,而武功具體指的是縣治所在地,在渭河以北。

如果諸葛亮渡過渭水,依北山東行,占據(jù)武功,那就是準備進攻咸陽、長安的態(tài)勢。司馬懿方面就必須要在渭河北岸、長安等方向阻止諸葛亮大軍進犯;而諸葛亮屯兵五丈原,不渡過渭河,僅在南原駐扎,就沒有企圖進犯長安的打算。由此,司馬懿斷定北岸不會有戰(zhàn)事。

這是由雙方戰(zhàn)略意圖決定的,根本不存在演義中所說的司馬懿判斷的魏軍危與安的問題。

司馬懿真實的意思是,諸葛亮駐軍五丈原,就說明諸葛亮不想與魏軍決戰(zhàn),魏軍沒有戰(zhàn)事自然不會有危險。

如果諸葛亮進攻武功,就說明諸葛亮要與魏軍決戰(zhàn),就必定有戰(zhàn)事,就得辛苦大家與諸葛亮打一架哦,這不是說魏軍就危險了。

如果魏軍這么菜,那諸葛亮也不是吃干飯的,他不會去進攻魏軍嗎?

諸葛亮打不過司馬懿,司馬懿也清楚,諸葛亮不會有大的作為,但不打都省心。

諸葛亮在耍心眼,讓孫權進攻曹魏,自己在等待機會。

但曹叡與司馬懿的策略就是盡量不與諸葛亮作戰(zhàn),先打敗孫權再說。果然,曹叡打敗了孫權。同時,諸葛亮也病逝了。

這是根據(jù)史料所提供的當時情況的分析。

如果諸葛亮出武功將會如何哪?

那就必須先渡過渭河,這樣渭河南岸就成了諸葛亮的大后方。如果司馬懿占據(jù)了渭河南岸,就等于切斷了諸葛亮的后勤補給線,一段前進受阻,不能順利奪取咸陽、長安,很可能諸葛亮就無家可歸了。

司馬懿的戰(zhàn)略是能不開戰(zhàn)盡量不開戰(zhàn),即便開戰(zhàn)也沒大的擔憂,反而是諸葛亮會冒著更大的風險。

因此,史實遠沒有那么復雜,都是演義在故弄玄虛而已。雙方都不想打,他們不對峙還會干嘛呢?

從231年到234年,諸葛亮憋了三年的時間,就是想出來放放風,溜達一下;蛟S是感覺來日無多,一生“鞠躬盡瘁”,還是犧牲在北伐的工作崗位上,更容易留下美名。他哪里會有心思和實力去武功、攻長安、滅魏國呢?

最佳貢獻者
2

武功在魏軍側翼,司馬兵敗,諸葛可以趁此時進行最好的兵力配置。五丈原在渭河以南,與司馬隔河對峙,難以進兵或者出奇兵。

3

司馬懿的這段話,可不是出于燒香拜佛的焦慮之情,而是發(fā)自料敵于先的滿滿信心!

有充足的信息證明:司馬懿已斷定諸葛亮不敢出武功,并依此判斷做了充分的準備。

當然,盡管司馬懿看出了諸葛亮不敢出武功,他依然對諸葛亮的實際用意判斷不足,若非郭淮的提醒,他險些陷入被動。

司馬懿已判定:諸葛亮此次北伐,是求野戰(zhàn)!

第四次北伐結束時,魏軍就諸葛亮下次北伐的路線、時間進行過討論。

杜襲、薛悌認為:諸葛亮將于次年麥熟時再出隴右,應趕緊利用冬閑,運糧備戰(zhàn)。


司馬懿認為:諸葛亮一次攻陳倉、兩次出祁山,都效果不佳。他們攻堅戰(zhàn)能力有限,而且蜀軍糧草不濟,難以持久,不利攻堅。

因此,司馬懿判定:諸葛亮下次北伐,必出隴東,以求野戰(zhàn)。同時,由于連番北伐都受糧草困擾,下次北伐,必備三熟之糧,才敢出兵。

于是,司馬懿在關中恢復生產,積極備戰(zhàn)。

看來,司馬懿已經判定:下次北伐,諸葛亮必求野戰(zhàn)!

司馬懿判定:諸葛亮出武功的概率極低

既然諸葛亮此次北伐,要求野戰(zhàn),那么,諸葛亮的下步動作,就需預判。

出武功,自然可以靠近、威脅長安。

但是,蜀軍既然吸取攻陳倉、祁山不下的教訓,又怎么會在司馬懿主力跟在屁股后面的情況下,去真的打長安呢?

而如果是要求野戰(zhàn),以諸葛亮之明,怎么會把決戰(zhàn)地點選擇在不利的關中平原呢?

假如諸葛亮真如此冒險,當年,他就不會拒絕魏延的子午谷方案了。

因此,司馬懿基本判定,諸葛亮更可能向五丈原方向運動。

從司馬懿的戰(zhàn)前準備來看,他不斷遷徙人民到關中地區(qū),興修水利,其企圖,就是準備與諸葛亮打持久戰(zhàn)的。他的戰(zhàn)前部署,就是以此判斷為基礎進行的。

我們要注意的是:此戰(zhàn)中,司馬懿不是一個看客,而是諸葛亮的對手!

假如司馬懿真的認為諸葛亮出武功自己就應付不了,甚至還會威脅長安,那他怎么可能悠哉游哉地在這里發(fā)表評論,而不緊急做準備呢?

只能說:司馬懿判斷諸葛亮不大可能出武功,他將根據(jù)這個判斷做準備。但是,即便諸葛亮出武功,司馬懿也有信心應對這種威脅。

郭淮判斷出諸葛亮的真實意圖

但是,司馬懿依然沒有完全判斷出諸葛亮的真實意圖。

諸葛亮此次前來,要求決戰(zhàn)。那么,諸葛亮想要選擇在何處決戰(zhàn)呢?他會如何防止司馬懿繼續(xù)“堅守不出耗糧草”呢?

郭淮敏銳地捕捉到了危機:如果諸葛亮占領北原,連接北山,就可能切斷關、隴通道。

關中與隴右之間,極為依賴渭水運輸,一旦諸葛亮橫斷渭水,關隴水路通道被斷,隴右的局勢將十分危險。

如此,司馬懿將陷入被動,沒有資本“堅壁不出”,只有被動決戰(zhàn),以求打通關隴通道。

因此,郭淮建議:提前屯兵北原,阻止諸葛亮的企圖。

起初,司馬懿及諸將不信,在郭淮的詳細分析下,司馬懿才采納郭淮建議,以郭淮率重兵移囤北原。

果然,郭淮連夜占據(jù)北原,營壘還未修筑好,蜀軍就趕來了!

郭淮粉碎諸葛亮聲東擊西,守住了北原。

無奈的對峙

由于郭淮的提前部署,諸葛亮無法逼司馬懿決戰(zhàn),被迫在五丈原屯兵,長期對峙。

由于無法迫司馬懿決戰(zhàn),面對司馬懿的烏龜大法,諸葛亮只得轉入對峙。

客觀地說,這最后一次北伐,諸葛亮吸取了之前的教訓,在五丈原屯兵,糧草基本有了保障,可以與司馬懿長期對峙。

同時,諸葛亮使用各種手段挑釁司馬懿。其目的,不是讓頭腦清醒的司馬懿就范,而是希望激怒魏軍諸將,使他們施加壓力,出來作戰(zhàn)。ǖ谒拇伪狈r,司馬懿就耐不住諸將的求戰(zhàn)情緒,被迫出戰(zhàn))

但司馬懿巧妙地與魏明帝唱雙簧,壓制了魏軍諸將的請戰(zhàn)情緒,從容應對!

因為已經失了先手,司馬懿可以堅守不出,諸葛亮除了挑釁司馬懿之外,也別無他法。


最終,諸葛亮在五丈原的瑟瑟秋風中死去,無法實現(xiàn)其抱負!

司馬懿耗退諸葛亮,靠的就是一個耗字。

可是,假若司馬懿、郭淮不能提前判明諸葛亮的企圖,又怎么可能“想不出戰(zhàn)就不出戰(zhàn)”呢?

司馬懿所謂“如果諸葛亮出武功,我們就要擔心了”的說法,透露的,是他對諸葛亮行動的預判信心,而非燒香拜佛的焦慮之情!

4

公元234年2月,諸葛亮率領十萬大軍出斜谷,踏上了他最后的北伐之路。四月,諸葛亮的大軍抵達渭河南岸,為達到與司馬懿決戰(zhàn)的目的,他一反從祁山進兵的老套路,入斜谷出隴東,并事先在半路上設置了驛站專門轉送糧草,充分做好了打持久戰(zhàn)的準備。

當時,在諸葛亮抵達渭河南岸的同時,司馬懿的大軍也來到了渭河北岸,雙方隔河相對,在行軍時間上打成了一個平手。

魏軍在抵達渭河北岸后,司馬懿便召集手下將領討論作戰(zhàn)計劃,不少將領都建議在北岸拒敵,他們認為北岸有渭河這條天險可以阻擋蜀軍的進攻,勝算更大。如果到南岸拒敵,魏軍就不得不背水扎營,這無疑于自陷死地,一旦敵人攻破營壘,大軍將退無可退,根本沒有生還的可能。

雖說當年韓信也曾背水為營,并大破趙軍,但試問這里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死地而戰(zhàn)的風險太大,即便是像韓信那樣不出世的名將,也是預先布置了兩千輕騎繞到趙營背后拔旗易幟,否則當日戰(zhàn)斗的勝負真的很難說,所以魏軍很多將領都認為應該在北岸扎營拒敵。



但是,司馬懿卻不同意,他經過反復考慮,認為渭河南岸是百姓居住的地方,如果讓諸葛亮順利占領渭河南岸,那么蜀軍就可以在這里屯田,反客為主。于是,司馬懿果斷帶領大軍渡過渭河,并勇敢地背水扎營。

這樣一來,魏軍不僅封住了諸葛亮通往關中的道路,還使他不敢放心大膽地進行屯田,看似防守,其實暗藏殺機。在這種背景下,諸葛亮可供選擇的進軍路線就只剩下兩條:

一是從武功出發(fā),沿山勢往東進軍直取長安;另一條是向西進軍五丈原,以此處為基地設法與魏軍展開大規(guī)模決戰(zhàn),有效摧毀其主力,然后再由這里北渡渭水,根據(jù)形勢或步步推進,進取長安,或轉身向西圖隴右。

當時,司馬懿對諸葛亮做出這樣的判斷:“諸葛亮如果有膽子,就出武功向東進攻直取長安,不過那家伙太謹慎了,我覺得他這次一定會上五丈原的。”

司馬懿為什么會這樣說呢?因為,武功與五丈原東西斜對,若諸葛亮選擇進軍武功,那司馬懿就必須放棄拒敵于渭水的計劃,率領大軍返回關中防守,這樣戰(zhàn)爭的主動權就由諸葛亮所掌控。更重要的是,如果諸葛亮能打下武功,就可以扎住腳跟,切斷司馬懿大軍與長安的聯(lián)系,逼著司馬懿與蜀軍決戰(zhàn),如此魏軍將面臨兇險萬分的境地。

但問題是,進軍武功有個非常大的缺陷,那就是他的主要行軍路線是渭河與秦嶺之間的一條河谷,這條谷道非常狹長,諸葛亮如果從這里行軍,士兵就不得不排列成一字長蛇的陣勢,正好將自己的側翼暴露給了魏軍,這種情況就如同當年劉備的連營七百里,非常危險。自古側敵行軍就是兵家大忌,諸葛亮他敢冒這個險嗎?



司馬懿覺得諸葛亮不會冒這個險,但他顯然也不敢賭。因為,智者千慮,必有一失,這個世上只有傻子才會相信真有算無遺策之說,司馬懿不敢賭,所以他寧愿犯兵家之大忌也要跑到渭河南岸來背水扎營,目的就是為了扼制蜀軍進兵武功的企圖。

因為,現(xiàn)在司馬懿和諸葛亮都在渭河南岸駐扎,諸葛亮除非抱有必死的決心,堅決不要后方;否則,他就不敢越過司馬懿的大軍,去進攻司馬懿背后的武功;而即使諸葛亮有必死決心,也只能沿著秦嶺與渭河之間的河谷行軍,這樣他的側翼就會完全暴露給司馬懿,魏軍便可以最快的速度展開襲擊。

對于諸葛亮來說,東進武功應該能夠調動魏軍回救,逼得司馬懿與自己展開決戰(zhàn),但是行軍風險太大;即便自己能順利通過秦嶺與渭河之間的河谷,但誰又能保證一定能順利奪下武功,這一切都在未知之中。諸葛亮沒有把握,而他需要的恰恰是有把握的勝利?墒,世界上從來都沒有百分之百有把握的事情。

從某種意義上講,戰(zhàn)爭就是一場賭博,但諸葛亮卻不敢豪賭。所以,諸葛亮開始把目光瞄上渭河南岸的五丈原。

五丈原地勢險要,進退自如,蜀軍進兵此地可進入地勢較高的山地,從而把隴西魏軍和司馬懿切為兩段,如此再尋找戰(zhàn)機與司馬懿展開決戰(zhàn),以摧毀其主力,這也不失為一條路。

況且,五丈原正好處在斜谷北口,斜谷是蜀軍糧食運輸?shù)拿},萬不可有失;同時蜀軍一旦被魏軍打敗,也可以及時地通過斜谷南撤,避免被司馬懿一鍋端。

諸葛亮這次是做好了長期作戰(zhàn)的心理準備的,他寧肯求穩(wěn),絕不求急,而此地正符合他一貫以防御保全為主的需要。最終,諸葛亮選擇帶兵進軍五丈原。

5

公元234年春,諸葛亮率領八萬步兵,發(fā)起第五次北伐。司馬懿作為防守方,率領二十多萬軍隊,擁有強大的騎兵和步兵,具有主場優(yōu)勢,兵種優(yōu)勢,軍力遠比蜀漢強大,后勤供應遠比蜀漢方便,居然害怕只有八萬步兵的諸葛亮向北穿過茫茫秦嶺后繼續(xù)向東進逼長安,對諸葛亮選擇西出五丈原感到慶幸,可見司馬懿對諸葛亮十分的恐懼。

這是因為在第四次北伐期間,擁有優(yōu)勢軍力的司馬懿連續(xù)多次被諸葛亮擊敗,總計損失兩萬五千多人,其中鹵城之戰(zhàn)被一舉殲滅一萬五千人,最后還損失了當世名將張郃。司馬懿被諸葛亮打怕了,自此畏蜀如虎。

在第五次北伐期間,如果諸葛亮不用擔心后勤供應、不用擔心糧食的話,當然可以向東進逼長安,迫使曹魏與之決戰(zhàn)。

但實際上,諸葛亮軍力有限,尤其糧食運輸極為困難,尚不具備與曹魏戰(zhàn)略決戰(zhàn)的條件,只能切斷曹魏關中與隴右的聯(lián)絡,促使隴右生變,尋機予以奪取。這就需要在關中合適的地方與魏軍長時間對峙。如此,諸葛亮必須要解決糧食供應問題,為此他需要率兵屯田,需要一個穩(wěn)固的屯田環(huán)境。如果戰(zhàn)場距離長安太近,戰(zhàn)事過于緊張,無法屯田,只能從成都平原走蜀道往漢中運糧,再從漢中穿越八百里秦嶺往關中前線轉運,千里迢迢,山高澗險,棧道眾多,崎嶇難行,蜀漢必然難以持久。

只有在五丈原這個距離長安不遠不近的地方,蜀漢八萬軍隊一方面可以從容屯田收獲糧食,另一方面可以把司馬懿二十多萬大軍堵截在城池里白白消耗糧草,同時也拉長了曹魏的補給線。

史載那個時期的曹魏,在多年的戰(zhàn)爭中,其關隴邊兵在諸葛亮面前不堪一擊,只能出動十多萬中央軍進行救援。導致曹魏大軍東西奔走,兵不解甲,馬不解鞍,民夫廢業(yè),經濟疲憊,民有饑色,多地爆發(fā)瘟疫。如果長久對峙下去,則必然拖垮司馬懿大軍、拖垮曹魏。

諸葛亮這個辦法非常有效,曹魏形勢危急,二十多萬軍隊卻只能龜縮在堅城里不敢出戰(zhàn),徒費錢糧?上еT葛亮自己卻于當年秋季意外病逝了,蜀漢只能撤軍,導致功虧一簣。

6

公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率軍北伐,此次北伐,也是吳蜀合作且規(guī)模最大的一次。在此之前,諸葛亮進行了三年勸農講武的準備,并聯(lián)合東吳孫權出兵發(fā)魏。據(jù)《資治通鑒》記載:

“春,二月,亮悉大眾十萬由斜谷入寇,遣使約吳同時大舉!

諸葛亮率軍由漢中出發(fā),途經斜谷,穿越秦嶺,最后駐軍于五丈原。而司馬懿則受魏帝之命再度前往據(jù)之。

時諸葛亮駐軍渭水之南,當司馬懿率軍渡過渭水,背水立營抵御諸葛亮時,曾對眾將言道:

“亮若出武功,依山而東,誠為可憂;若西上五丈原,諸將無事矣!薄顿Y治通鑒》

后來諸葛亮果然屯兵五丈原,于此處與司馬懿對峙了一百余天,終于秋八月病逝。那么當時司馬懿為何能斷定諸葛亮屯兵五丈原則魏軍無憂呢?諸葛亮若出武功,又會對魏軍造成怎樣的危險呢?

兵出武功,險中求勝

諸葛亮用兵向來謹慎,力求穩(wěn)中取勝,所以諸葛亮當年兵屯五丈原而不敢冒險出武功。出武功到底是怎樣一種戰(zhàn)略呢?這里和大家簡單說明一下。

“出武功,依山而東”,這實際上就是打一場主動進攻的包圍戰(zhàn)。繞到魏軍后方,切斷司馬大軍與長安的聯(lián)系,實際上就是切斷魏軍糧道,讓司馬懿難以堅守。諸葛亮第四次北伐時,曾于鹵城之戰(zhàn)大敗司馬懿,此后司馬懿抵御諸葛亮的主要戰(zhàn)略便是堅守,司馬懿這個人主動出擊不行,但打防御戰(zhàn)還是很在行的,畢竟他沉得住氣。然諸葛亮若能斷其糧道,即使司馬懿在能忍,也必將被蜀軍拖死。時東吳孫權引軍十萬攻打曹魏合肥,曹魏東西兩面受敵,故諸葛亮兵行險招也猶未可知,故司馬懿憂之。

但兵出武功還是過于兇險,蜀軍勞師遠征,本來自己后方的補給就不容易,若還分兵繞至敵后,一旦有失,那個損失便是難以估量的了,故諸葛亮最終沒有兵出武功。

諸葛亮屯兵五丈原的原因

諸葛亮之所以屯兵五丈原,其意還是求穩(wěn)。時諸葛亮欲意攻取北原,然被魏將郭淮擊退,后與司馬懿進入相持階段,而這一對峙,便是整整三個多月!

而進入這種對峙狀態(tài)則正是司馬懿所希望的,一來魏國勢力強于蜀國,魏國耗得起。二來蜀國勞師遠征,后方補給也沒有魏國來得容易。司馬懿知諸葛亮屯兵五丈原則必定有一番對峙,因為諸葛亮不敢冒進,而自己也秉承堅守的戰(zhàn)略,故言“魏軍無憂”。

那么諸葛亮為何也選擇了對峙呢?也許諸葛亮覺得自己這次能拖垮魏國。其因有二:

其一:此次北伐諸葛亮做足了準備,三年勸農講武,可謂是兵精糧足。

其二:東吳孫權配合其北伐,引軍十萬攻打曹魏重鎮(zhèn)合肥,曹魏兩面應付,難于招架,若曹魏長時間兩面作戰(zhàn),很可能會率先“崩塌”。

這便是諸葛亮之所以堅持與司馬懿對峙的原因。只可惜東吳孫權早早敗退,諸葛亮自己也因積勞成疾,終于五丈原病逝!

一代名相,就此隕落,留給后人的,只是無盡的嘆惜!

“品歷史人文,悟真理人生!睂Wv史文化的探索,我是靈魂的感觸!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的頭條號哦!

7

司馬懿和諸葛亮交戰(zhàn),多次吃虧,要不是蜀軍缺糧,諸葛亮要擴大戰(zhàn)果還是很有期待的。特別是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司馬懿先是堅守不出,諸葛亮糧盡退兵,司馬懿追擊還是被魏延,高祥等人殺得大敗,最后還折了張郃。所以,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司馬懿打死也不想和蜀軍決戰(zhàn)的。因為:第一,司馬懿沒有必勝的信心,又少了張郃。第二,曹睿正親自對付來犯的孫權十萬大軍,給司馬懿的資源有限。第三,司馬懿知道諸葛亮事必躬親,恐怕命不久矣。



所以,司馬懿擔心諸葛亮大軍從斜谷出渭水之北的武功,再奪取北扶風,安定等郡,斷絕關中,關西和長安的聯(lián)系。而且,斜谷一路是僅次子午谷最接近長安的谷口,可以從渭水之南直接威脅長安。因此,一旦諸葛亮直接橫跨渭水,進駐北地,東北西面三方可攻。司馬懿只能追著諸葛亮屁股后拼命了,又怎么能拒守呢?非旦司馬懿不想決戰(zhàn),曹睿也不想和諸葛亮決戰(zhàn),因為司馬懿打輸了,關中或關西被割斷,對曹魏不利。司馬懿如果打贏了,軍中勢力更加坐大,曹睿更倚重司馬懿了。更何況,曹睿正親自對付孫權呢,所以只給司馬懿增兵二萬,又令辛毗持節(jié),不讓司馬懿出戰(zhàn)。



幸好諸葛亮沒有出渭北的武功,而是渭南的五丈原。但是,沒有出五丈原是諸葛亮的戰(zhàn)略失誤嗎?當然不是,根據(jù)《諸葛亮集》他曾派虎步監(jiān)孟琰扎營渭北,并沒有完全放棄武功。之所以不以武功為出兵方向,主要是缺糧缺怕了,而且進入渭北轉戰(zhàn),后勤供應難度更大,斜谷谷口被斷,還有覆滅威脅。因此,諸葛亮明里出兵五丈原,暗中卻攻打西北的北原,目的有兩個。第一,占據(jù)北原,奪取隴西,斷絕關西之地。第二,可以連接北山,建立渭南前線基地和產糧之地。司馬懿作為統(tǒng)帥,沒有想到這一層,但是雍州刺史郭淮想到了,于是成功在北原抵擋住了諸葛亮的進攻《三國志.郭淮傳》。



諸葛亮這邊,雖然攻打北原,陽遂不下,在五丈原又和司馬懿陷入僵持,但是仍然可以背依山嶺在此地周旋發(fā)展,而且蜀軍有山地戰(zhàn)優(yōu)勢。所以,諸葛亮在五丈原附近分兵屯田,以作長駐之基,只是天不假年,諸葛亮不久積勞成疾去世了。諸葛亮一去世,這個計劃就放棄了,蜀漢撤軍,司馬懿追擊,被姜維虛張聲勢嚇跑了,所以有百姓有“死諸葛走生仲達”一說《三國志》注引《魏晉春秋》。

8

三國時期,諸葛亮率蜀漢軍五次北伐曹魏。從他五次北伐的戰(zhàn)略目標看,主要是想占領曹魏的隴右地區(qū),然后再待機從隴右進攻長安。

所謂的隴右就是隴山之右,也就是隴西地區(qū)。隴山也叫六盤山,是甘肅陜西的界山。隴右南依秦嶺與蜀漢相接,西靠河西走廊,北臨黃河,東據(jù)隴山,是形勝之地。隴山南接渭水,北近黃河,綿亙數(shù)百里,將隴右與關中隔斷。蜀漢如占領隴右隴山,防守住隴山各隘口,隴山就成了阻擋曹魏反撲的天然屏障,如此隴山以西就可斷而有之。據(jù)史書記載,東漢開國時,割據(jù)軍閥隗囂占據(jù)這里,東漢大軍數(shù)萬上隴征剿,隗囂部將王元塞斷隴隘,堅守隴坻,漢軍被迫撤回關中。隗囂憑此彈丸之地,有效抵抗了東漢大軍四年。同時隴右盛產駿馬,蜀漢占領隴右,就可獲取駿馬,組織訓練騎兵,大大提高蜀漢軍戰(zhàn)斗力,曹魏騎兵優(yōu)勢就會被克制。而且曹魏騎兵戰(zhàn)馬大多數(shù)是從隴右獲取,一旦蜀漢軍占領,曹魏騎兵實力就會大大削弱。再者,隴右地勢平坦,適合大面積屯田種糧,蜀漢軍通過屯田,可就地取材,再不用從遙遠的蜀地跋山涉水運糧,大大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財力。蜀漢軍如果占據(jù)隴右,諸葛亮北伐就可進退自如,進可攻,退可守,突襲長安,占領洛陽,也就不在話下了。在第一次北伐時,諸葛亮本已占領了隴右很多城池,如果馬謖能守住街亭,其他城池根本不在話下,只要控制了隴右,再攻下郿縣,就可直取長安?上О,馬謖失街亭,千載機遇就此放過。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在漢中講武三年,作了充分準備,其目標依然是先奪取隴右。在北伐前,諸葛亮聯(lián)絡東吳也出兵十萬北伐曹魏,這樣曹魏就陷于兩線作戰(zhàn)。誰知孫權根本沒有北伐之心,只是做做樣子,曹睿親統(tǒng)大軍到合肥,孫權馬上就敗退了,至此兩線牽制成了空談。諸葛亮率軍兵出斜谷,向渭水逼近時,司馬懿已率曹魏大軍渡渭水,在渭水南岸背水扎寨。諸葛亮就在渭水南,武功水以西的五丈原扎下營寨,形成與司馬懿對峙局面。由此可見,諸葛亮的目標依然是先奪隴右,切斷司馬懿的渭水運輸線,逼迫司馬懿與之野戰(zhàn)。因此諸葛亮就迅速派兵攻占北原,進而封鎖隴山,卻被司馬懿手下大將郭淮識破,說服司馬懿早早派他在北原防守,擊退了蜀漢軍的進攻。諸葛亮又派孟琰率部分蜀漢軍過武功水扎營,適逢水漲,阻短了兩岸的聯(lián)系。司馬懿看到有機可乘,就馬上率軍出擊,蜀漢軍一邊用箭射抵御曹魏軍,一邊讓工兵搭橋,當司馬懿看到橋馬上搭好時,就放棄了對蜀漢軍的進攻,依然龜縮營寨。曹魏軍雖與蜀漢軍營寨對峙,卻任由蜀漢軍在渭水南岸與當?shù)鼐用耠s處屯田種地。司馬懿不敢出戰(zhàn)蜀漢軍,或許是曹魏東線作戰(zhàn)抽去不少軍隊,給司馬懿救援的不多;或許是司馬懿在上次北伐時吃了蜀漢大虧,不敢再與諸葛亮交戰(zhàn)。諸葛亮之所以駐兵五丈原,一來可以隨時保護自己的糧道不被曹魏兵掐斷,另一個就是五丈原臨山地,可以發(fā)揮蜀漢軍山地作戰(zhàn)優(yōu)勢,再一個就是目標在隴右,欲襲取北原,占據(jù)隴右。如果諸葛亮率兵繞過司馬懿去取武功,不但糧道有被掐斷的危險,冒險從武功攻長安,道路險狹,也有腹背受敵,被曹魏軍分段切割包圍吃掉的危險。諸葛亮作為三軍統(tǒng)帥,自然首先要考慮保護好自己,再考慮如何打擊敵人,如果冒然出武功,不但糧道被掐,還有全軍覆沒的危險,因此諸葛亮根本就沒有先考慮占武功取長安的打算,其戰(zhàn)略目標依然是奪取隴右。面對南岸司馬懿大軍,諸葛亮自然會選取駐兵五丈原了,這樣進可攻,退可守,進退自如,待時決戰(zhàn)司馬懿,奪隴右,又能保全自己,何樂而不為呢?

“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彼抉R懿之所以對眾將說出如此的話,一方面擔心諸葛亮出武功,取長安,曹睿率軍趨東線,怕長安援軍不濟,而自己就不得不出戰(zhàn)諸葛亮,另一方面有第四次北伐吃的虧,司馬懿是很怕與諸葛亮交戰(zhàn)的。諸葛亮向西駐兵五丈原,不管如何進攻,只要他不出戰(zhàn),諸葛亮也是無能為力的。但他忽視了諸葛亮的真正目的,還是手下郭淮提醒了他,才保住了北原。不然,諸葛亮占北原,據(jù)隴右,取長安,司馬懿不戰(zhàn)也得戰(zhàn)了。如果蜀漢軍統(tǒng)帥換成司馬懿,他也會選取五丈原安營扎寨的,沒有誰會冒著天大危險去盲目出武功的。當時司馬懿之所以對眾將那樣說,只不過是想顯示自己的高明,好安慰眾將罷了。




9

司馬懿這話說得沒錯,從武功東出即攻占長安城,曹魏兵要么和蜀漢兵決戰(zhàn)要么放棄關中 向西攻占五丈原則是遠離長安

這句話記載《晉書 帝紀一》:

“二年,亮又率眾十余萬出斜谷,壘于郿之渭水南原。天子憂之,遣征蜀護軍秦朗督步騎二萬,受帝節(jié)度。諸將欲住渭北以待之,帝曰:"百姓積聚皆在渭南,此必爭之地也。"遂引軍而濟,背水為壘。因謂諸將曰:"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亮果上原,將北渡渭,帝遣將軍周當屯陽遂以餌之。數(shù)日,亮不動。帝曰:"亮欲爭原而不向陽遂,此意可知也。"遣將軍胡遵、雍州刺史郭淮共備陽遂,與亮會于積石,臨原而戰(zhàn),亮不得進,還于五丈原。會有長星墜亮之壘,帝知其必敗,遣奇兵掎亮之后,斬五百余級,獲生口千余,降者六百余人!

諸葛亮的行軍路線是:出斜谷——壘郿縣渭水南岸——準備北渡渭水——過陽遂——到五丈原——和司馬懿在積石——退軍五丈原。

若“出武功依山而東”,諸葛亮的行軍路線應當是:

即向東行軍一百多公里攻占長安城

若“西上五丈原”,諸葛亮是行軍路線是:

本質上司馬懿的“亮若勇者,當出武功依山而東,若西上五丈原,則諸軍無事矣”,和魏延的子午谷奇襲策略都相同:

若諸葛亮10萬大軍攻占長安,再分軍攻占函谷關,切斷關中和曹魏山東地區(qū)的聯(lián)系,關中魏軍要么北走,要么西走,關中基本可以奪取。

但諸葛亮就是過于謹慎,不敢冒風險,一心想要奪取關中西部,建立根據(jù)地,然后慢慢向東奪取長安等關中東部地區(qū)。

這就注定了諸葛亮可以做軍事,可以治理內戰(zhàn),但不適合做軍中主帥。若換劉備,最多兩次北伐,既可奪下關中。

基本上司馬懿對諸葛亮的評價是合適的:

“亮志大而不見機,多謀而少決,好兵而無權”


每天原創(chuàng),給你有價值的觀點!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10

為什么司馬懿說“諸葛亮如果兵出武功,則魏軍危矣,若亮兵出五丈原,則魏無憂”?

在三國時期,我們經常聽到的是諸葛亮的謀略與決斷,也有曹操的圍追堵截。然而在這樣一場曹魏和蜀國之爭當中,有這樣一個遺憾是我們至今都無法釋懷的,那就是諸葛亮雖然謀略過人,但是終其一生也未能完成自己北伐的這樣一個愿望。

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最后一次北伐的過程當中,他的老對手司馬懿卻說出了一番讓他心痛不已的話,那么為什么他會說出如果諸葛亮出兵武功地區(qū)則魏國非常危險,如果他出兵五丈原則魏國沒有任何憂患的這樣的猜測呢?

當時諸葛亮為了能夠進行最后的北伐,帶領了10萬大軍向北出發(fā),而兩軍在同樣的時間抵達了渭河附近。在經過一番激烈的掙扎以后,司馬懿決定在渭水南方安營扎寨,雖然這種背水而戰(zhàn)的局面對于自己來說非常危險,但是俗話說得好,越危險的地方越安全,司馬懿也正是憑借著這樣的膽量,才在這個地方占據(jù)了先鋒和主導地位。

當時司馬懿先行決定了地域以后,諸葛亮就只能被迫的選擇剩下的兩條路,而這兩條路就是司馬懿進行猜測的主要線路。一條是從武功出發(fā)直取長安,另一條是向西進軍五丈原,從而與魏軍展開決斗。

司馬懿的判斷就是基于這兩條路而發(fā)出的一個預測。如果當時選擇的是出武功地區(qū),那么對于諸葛亮來說就是一場硬戰(zhàn),他必須要先繞到魏軍的大后方,切斷其與長安城的聯(lián)系,斬斷他的糧草,讓他沒有辦法堅持下去。一個軍隊的糧草對于行軍打仗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斷了糧草,那么這個軍隊就無法生存下去,所以如果當時他選擇的是攻打武功地區(qū),那么這場北伐戰(zhàn)爭也許最后的結局就是勝利了。

相反如果選擇的是五丈原地區(qū),對于司馬懿來說卻是一個極為有利的條件。雖然武當?shù)貐^(qū)地勢險要,進退自如,可是蜀軍卻在這里會留下一個最為致命的弊端,因此當他們進入以后,就容易被司馬懿一鍋端,為了能夠防止這個現(xiàn)象,求穩(wěn)的諸葛亮肯定不會這樣選擇。

司馬懿之所以能夠說出這樣的話,當然是有著他對于自己對手的了解。首先諸葛亮不可能選擇武功地區(qū)進行進攻,因為諸葛亮的性格本身就是一個凡事都要盡在掌握之中才能夠主動出擊的人,所以這是性格使然。其次是他對于自己的部隊有著一定的判斷,雖然兵出武功較為有利,但是還是太過于兇險。蜀軍從南到北經過了很長時間的舟車勞頓,本來就已經進入疲乏期,而自己的后方補給如果跟不上的話,就會導致軍隊行軍速度的減慢以及養(yǎng)軍用軍的方面出現(xiàn)巨大的問題。

除了這些原因之外,諸葛亮之所以選擇五丈原地區(qū),還因為他自己本身在來之前也做了充足的準備。然而司馬懿之所以能夠有這樣的信心,還是因為魏國本身的國力強盛,無論多長時間的消耗戰(zhàn)他都能夠陪得起。蜀國本身就屬于客場作戰(zhàn),對于自身來說是非常有利的,兩方對峙之下必有一方會重傷,而司馬懿更擅長的戰(zhàn)斗類型就是防御戰(zhàn),所以在與諸葛亮兩個人打消耗戰(zhàn)的時候,他一定是占據(jù)一定優(yōu)勢的。

諸葛亮雖然一生謀略都非常的過人,但是這種機關算盡和聰明絕頂?shù)闹\略,在有一些戰(zhàn)爭當中并不完全適用。對于戰(zhàn)爭來說有時候就像是一常博弈,當你開始選擇的時候就已經輸在了起跑線上,唯有根據(jù)現(xiàn)實情況進行適當?shù)恼{整,才是自己戰(zhàn)勝敵人的不二法寶。諸葛亮在權衡之下做出的決定,往往和別人根據(jù)一些現(xiàn)實情況而做出的分析有一定的時間差距。所以古人常說的一句話的確沒有錯,兵者詭道也。大概諸葛亮的性格也是他最終北伐沒有勝利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