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來趙匡胤發(fā)明長翅帽的原因有點讓人哭笑不得,竟然是為了防止大臣們在上朝的時候“交頭接耳”。同時這里還涉及兩個點,那就是“集權(quán)”與維護皇帝的“威嚴”。
在宋之前,臣子在皇帝面前還是比較有“尊嚴”的,他們甚至可以坐著與皇帝議事,這讓趙匡胤很不不爽,于是他趁著宰相不注意,命人將凳子撤走,宰相就只能站著聽趙匡胤說話。從此以后,這個規(guī)矩被沿用了下來,大臣除非得到皇帝特批,否則是沒有資格在皇帝面前坐著議事。
我們從這件事,就不難看出趙匡胤非常在乎自己的帝王威嚴。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件事,大臣們不再坐著議事了,但因為大家都站著,沒有桌椅間的隔離,靠得也更近了一些,于是一種奇怪的現(xiàn)象開始在朝堂之上蔓延。有一些大臣在上朝的時候出現(xiàn)交頭接耳的情況,這可讓趙匡胤很不樂意,自己與你們商議國事,你們卻在下面交頭接耳、竊竊私語。
其實,這也能理解趙匡胤為何如此生氣,試想一下,如果你作為一個領(lǐng)導(dǎo),正與你的下屬們議事,但下面一群人都在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便能理解趙匡胤了,
于是為了防止這樣的情況在發(fā)生,趙匡胤便命人把官帽的“耳朵”變長,如此一來,大臣們在上朝的時候,兩人之間就不得不保持距離,不然的話便會被別人官帽上的“耳朵”扎到,隨著距離一拉開,他們自然也就沒辦法再交頭接耳、竊竊私語了。因為“耳朵”變長之后的官帽,像一對長長的翅膀,宋朝的官帽也因此被后人稱為“長翅帽”。
此外,趙匡胤的這一波操作對官員們來說實在是太不友好了。他們平時走路時連過個胡同都要小心翼翼的,得要先看一下是不是能過得去。而且他們也沒辦法和同僚們并排行走,只能面對面或一前一后的行走,要是并排站估計兩人之間起碼相隔一米開外。
而且長期佩戴“長翅帽”,他們的一些行為動作都會變得和常人都不太一樣。有這么一個典故,時任宰相的寇準微服私訪深入民間體察民情,雖然他沒有穿官服,卻還是被人們給認出他是官員來,原因竟然是因為寇準在過小巷時習(xí)慣性的左右觀察怕帽子碰到墻的形態(tài),暴露了自己的身份。
這樣子說來,趙匡胤發(fā)明長翅帽的原因和帶來的“后遺癥”還真的有的讓人哭笑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