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明、清兩朝對王爺的不同處置方式,都有各自的利弊,而目的都是相同的——減少王爺對皇權的威脅。

明朝自朱元璋當了皇帝后,對朱氏子孫進行了分封制,只要是他的兒子都是王爵,兒子的王爵又由嫡孫繼承,一直到該門戶無子嗣繼承自動就斷了爵位。明朝所有的王爵必須要就藩。

就藩顧名思義,就是封你在什么地方,你到了16歲就趕緊去封地呆著,不準在京城晃蕩了,至于王爺的封地是湖南、江西、四川、甘肅,那由不得他,全是皇帝說了算。

王爺到了封地不需要干別的,基本只干三件事兒:吃飯、生娃、等死。

藩王到封地后,不但不得參與當地任何政事,而且他所做的任何事情都要給當地府衙報備,有些事情甚至要上報朝廷,比如娶什么老婆,生了什么娃,死了埋哪等等。

明朝對藩王的管制很嚴格,說到底那是因為永樂皇帝朱棣就是藩王造反起家的,他為了防止其他的藩王有樣學樣,就對藩王進行了嚴防死守。

照理說,明朝的藩王制度不但實用,而且很安全,實用就是用藩王守邊疆,戍邊,只管打仗,不管地方,皇帝是自家人,一般不會起兵造反,要不是朱允炆逼得緊,朱棣也不會造反。而內地藩王完全就是混吃等死的“圈中豬”,對政權毫無威脅。

到了清朝時期,清朝皇帝學聰明了,首先進行了軍事改革,兵、將分離,就算是皇室子孫統(tǒng)領兵權,只有指揮、調動權力,卻不能長駐軍中,讓將領和兵營實行分離,清朝前期的很多王爺可以直接統(tǒng)兵出征,就與這種軍事指揮權的改革有很大的關系。

清朝也實施的是分封制,所有的皇室子孫都是王爺或者郡王,只是等級不同,但他們和明朝的王爺有很大的區(qū)別——固住京城。

所有的王爺必須定居在北京城,至于出差公干那是另外回事,這種制度對于王爺來說很不錯,至少在一線城市有套氣派的別墅(王府),但是也和明朝王爺的待遇差不多,一般來說也只忙三件事兒:吃飯、生娃、等死。

清朝對待王爺的看管簡單的說就是:把你放在皇帝的眼皮底下,不給予實權,要有異心,朝令夕死。

清朝王爺在清朝廷的地位很高,實權卻沒有,除非是那些輔政親王,比如清朝前期的多爾袞,清朝后期的恭親王,有很大的權力,但是對皇權的威脅并不大,究其原因還在于滿清的政權制度限制了親王覬覦皇權。

如果要比較明、清兩朝對王爺制度的管理來看,大清的制度更聰明,明朝的制度更實用。

最佳貢獻者
2

朱元璋雖然出身社會底層,沒有上過學,卻是英姿天縱,白手起家,最終建立了大明朝。因為朱元璋的軍事、政治手腕都極為出色,是個天生的軍事家、政治家,所以大明朝相當于朱元璋的個人獨資公司,最終成功上市,是真正意義上的家天下。

反觀努爾哈赤家族歷來都是小部落酋長,為了團結更多的人對付龐大的明王朝,努爾哈赤釋放了很多股份,在八旗里有各個部落的利益代言人,相當于是一個股份合伙公司,最終成功上市。

朱元璋在發(fā)跡之前,就是孤家寡人,沒有龐大的宗族勢力做支撐,但是全國各處的反抗勢力、朝臣內部的分裂勢力、北元的殘余勢力,都對大明朝形成了很大的威脅。全部依靠職業(yè)經理人管理維持帝國,在那個有槍就是草頭王的年代,根本行不通,這是秦始皇時就已經驗證過的事了。所以朱元璋登基之后,就連續(xù)幾次分封,將他的24個兒子和一個孫子都封了王。

明初的分封原則上是"惟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賜土",但明初的藩王都具有很大的兵權,并且可以節(jié)制文武實際上也就具有了臨民與賜土的權力。雖然在明朝建國初期快速地穩(wěn)定了地方,抵抗力外來威脅,并且對內部朝臣也形成了威懾,使得明朝初年的功臣集團、宗室、文官集團等形成了互相制衡的局面,穩(wěn)定了當時的政治局面,不過也同樣留下了藩王動亂的隱患。最終引發(fā)了靖難之役,朱棣成功上位。

朱棣以藩王起兵,為了防止其他王爺們有樣學樣,所以他一上臺,就立刻照搬了建文帝的政策,繼續(xù)削藩。

朱元璋有祖制,凡是皇室后代,一生下來,就可以吃喝不愁。明朝的宗室王爵一般只有親王和郡王兩種爵位,明朝皇帝的兒子除太子外都封親王,親王的的兒子除世子外都封郡王?ね醯膬鹤臃怄(zhèn)國將軍,鎮(zhèn)國將軍的兒子、孫子、曾孫等依次封為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zhèn)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奉國中尉的兒孫世代都是奉國中尉。

明朝王爺的俸祿很高,數量又這么多,如果明朝這么多的王爺都集中在京城,王爺們的俸祿將會成為物資輸送的災難。于是,遵《皇明祖訓》,明朝皇帝們就定下了親王不準留京的制度。可是又擔心親王結交外臣,又規(guī)定了他們不能離開封地城池半步。于是,朱元璋的“包養(yǎng)”皇族的政策,最終讓皇室宗族成了只有一個在封地繁衍后代的工作,對于政治無權插手。

到明代后期,朱家后代繁衍到了幾十萬之多,這幾十萬人都不事生產,完全靠國家發(fā)放的俸祿過日子,這給國家財政造成了極大的壓力。最嚴重的時候,有些地區(qū)全年財政收入甚至只夠這些"龍子龍孫"俸祿的一半。 這樣的大明王朝,看起來就是一個外強中干的龐大帝國,在滿清和民軍的重重打擊之下,終于抵抗不住,宣告清盤解散,股東換成了以愛新覺羅家族為首的八旗軍事貴族。

清承明制,皇太極、順治、康熙等清朝皇帝們研究了明朝滅亡的原因,總結了三大教訓:皇族發(fā)工資、可當官、但不外封,王爺圈養(yǎng)在京、每代降一級(少數幾個鐵帽子除外);太監(jiān)不能出京,不能當朝官;不加稅賦。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從皇太極開始,就開始有針對性地對清王朝的宗室制度進行了改革。

滿族人少,小兵臨大國,團結自然是必須的,同時還要求精英階層要時刻能夠涌現出才俊之士,不然滿清政權勢必要借重漢人,難免不會大權旁落。所以,滿清皇族特別在意對子孫后代的教育培養(yǎng),反映在分封制度上,即滿清皇子基本都是按照功勞大小獲得封爵,與皇子身份關系不大。

有了皇子身份,比起其他人來只是有了更多的機會建功立業(yè),卻并不能保證一定能夠得到王爵。 清王朝為了避免總是人口繁衍從而出現明朝末年王爺遍地,造成繁重的財政負擔,還搞了個降襲制度,黃紅帶子制度,少數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之外,都得降爵。即便是親王,三五代人之后就只是鎮(zhèn)國公了。很多宗室,到老就是四品官,每年幾十兩。所以,清朝的皇子并不是天生的王,這是最有別于明朝皇家的特質和進步。

縱觀有清一代,宗親并沒成為國家財政真正的負擔。他們可以有自己的莊園,但不能像明朝皇子那樣有自己成建制的護衛(wèi)軍。他們要想出京,還得向皇帝報批。他們被禁錮在京城,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缺兵少糧的,也難翻的起多少風浪。

清朝初期的皇子都拼命的打仗、辦差,就是因為他們必須通過努力才可能獲得更高的爵位.如:阿拜是努爾哈赤三子,爵位是鎮(zhèn)國公;湯古代是努爾哈赤四子,卻只是個鎮(zhèn)國將軍。但是,到清末的時候,滿清皇室分封制度就開始泛濫了,皇子們的爵位都很高,根本不看功勞大小,于是皇族很快就都腐敗了。滿清末年,皇室很難再出現人才了。

滿清皇室沒有人才,漢族官僚集團崛起,滿清政權因此風雨飄搖,終于在辛亥革命中倒掉了。

所以,要說明朝的制度與清朝的制度誰更聰明,毫無疑問,借鑒了明朝滅亡的原因的清朝,有針對性地做了改革的制度更聰明。

可是,這種聰明還是在以小農經濟為經濟基礎的君主專制的窠臼里發(fā)揮,沒有跟上時代的潮流。最終,滿清王朝的聰明的制度,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還是一潰千里。

3


以實際效果來看,當然是清朝的藩王制度更聰明。

因為清朝的藩王不允許離京,等于處在天子眼下。

而且關鍵是藩王一般情況下是沒有兵權的,最多被皇帝命令出個差去外面帶兵平亂啥的。也就是藩王并沒有兵權,但藩王有參政權,可以輔佐皇帝治理國家,可以說發(fā)揮的作用還不錯。

像晚清的恭親王,有著鬼子六之稱,可以說在風雨飄搖之際,對于穩(wěn)定晚清局勢起到了很大作用的。

當然個人認為明朝其實也不錯,不過明成祖朱棣給帶歪了。

明太祖朱元璋雖然大封諸王,但也沒讓這些藩王當做圈養(yǎng)的豬啊,而是讓他們擔負供衛(wèi)中央朝廷的責任。比如說九大塞王負責抵御北方蒙古,而且中央朝廷的兵力對于塞王有著碾壓性的優(yōu)勢,不過朱允炆打爛一手好牌,使燕王朱棣造反成功。

朱棣造反成功以后,當然削藩王兵權,使藩王成為被圈養(yǎng)的豬一般。所以說明朝藩王制度也有可取之處,只不過沒想到的是朱棣后面給用廢了,沒辦法只能跟著廢了…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chuàng)回答,歡迎吐槽、點贊、關注~

4

從西周分封諸侯到西漢時期非同姓不能封王,是一個總結前朝經驗、不斷學習的結果,到明清時期皇子們的分封應該都總結了以前王朝的經驗教訓,統(tǒng)治者給出了自己認為可行的封皇子為王的策略和制度,一個制度的好壞和優(yōu)劣要通過實踐來檢驗,明清兩朝已經成為歷史,兩朝對皇子分封王的制度也可以對比一下優(yōu)劣。

明清藩王的權利演變。

明朝朱元璋時期分封自己的兒子為藩王駐扎在全國各地,每個藩王手中是有軍事權力的,譬如寧王駐扎西北,手中有三護衛(wèi),兵力雄厚,最終讓朱棣奪得,成為靖難之役的主力軍,也保障了朱棣成功奪得帝位。(藩王朱棣通過“靖難之役”登上帝位)

朱棣登基后,感覺藩王有軍事權力是一大威脅,自己就是一個典型的例證。于是自朱棣開始就削減藩王的護衛(wèi)軍,到他的孫子時更加登峰造極,藩王的護衛(wèi)軍只剩下老弱病殘,形同虛設。此后明朝的藩王到成年就被趕出京城到封地生活,沒有地方管轄權、軍事權、財政權,沒有皇帝的召見不能隨便進京,不得隨意離開藩屬地,明朝的藩王最終被養(yǎng)了起來。

清朝初期分封了一些藩王,譬如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人,結果造成三藩叛亂,費了好大的財力物力才平息下來,這對清朝分封皇子們?yōu)橥跤绊懛浅4,萬一那個皇子不滿也會起兵造反,爭奪天下。

于是呼,清朝分封的王爺不會單單因為血統(tǒng)而封王,而是根據戰(zhàn)功和貢獻,而且分封的王爺都不能離開北京,很多清朝的王爺沒有實際權力,只有王爺爵位和優(yōu)厚的封爵俸祿。

從明清王爺權力的演變來看,明朝王爺還有藩屬地,清朝王爺已經沒有屬地,只有優(yōu)厚的俸祿。到清末時期,很多滿洲貴族只會提籠架鳥,幾乎變成了廢人,明朝末年時,很多藩王在崇禎皇帝死后紛紛即位,爭奪皇權,鬧得不可開交,不過也是垂死掙扎罷了。

明清分封王爺的利弊。

朱元璋分封諸王的目的是拱衛(wèi)明皇室,誰想到朱元璋死了沒幾年就發(fā)生了“靖難之役”,這說明朱元璋的制度設計有嚴重缺陷。

明朝分封世襲王爺多,嚴重危害國家。

明朝分封的王非常多,有明一朝親王87位,郡王924位,這些王的長子繼承爵位不降封,其他子孫依次降爵位。除去叛亂的王、斷絕后嗣的王爺,明朝還有很多分封的王。

明朝這么多王爺世襲,他們封地的土地不納稅,享有特權,結果導致整個國家的稅收出現問題,明朝分封王爺并且世襲的做法是導致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四川成都平原的肥沃土地在明朝末年時已經有70%被明朝的王爺們圈占了,而且還想其他地區(qū)圈占土地,明王朝無稅收,更多的人成為佃戶或者進入山區(qū),長此下去,明朝不滅亡才怪。(明初封王地區(qū)圖,彩色為藩王分封的土地)

清朝分封世襲的王爺少,嚴格控制。

清朝康熙帝時期,皇子們都留在北京,王朝并不打算分封土地給這些王爺們,而是給與相應的俸祿,時代更替,后世清朝王爺也多了起來,給王爺們的俸祿朝廷也相應的減少了不少,一切都在朝廷的控制之中。(九王奪嫡圖)

皇子們都在北京,難免出現為了爭奪皇帝位置而明爭暗斗,康熙時期的“九王奪嫡”就是典型的案例,有利就有弊。不過清朝雖有創(chuàng)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將皇子們爭奪帝位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

明清封王權力控制對比

明朝的王爺在中央政府基本沒有什么權利,也不讓他們參與。而清朝則讓少部分的皇子參與朝政,而且位高權重,如雍正時期的十三爺胤祥,慈禧時期的奕?等人,大部分的皇子是沒有什么權力的。

再者,明朝時期的親王、郡王都是世襲制,明朝延續(xù)下來是一個龐大的數字,而清朝的“鐵帽子王”總共才十二位,世襲罔替。明朝王爺的世襲一般按照嫡子、長子世襲,而清朝打破這一慣例,世襲罔替的人選由皇帝任命,對世襲的王爺控制非常嚴。

明清分封王爺的方式誰更聰明?

對待已經過去歷史制度的好壞,我們不看過程,我們看每種方式的結果。明朝為了皇室子孫的繁衍,分封的親王、郡王1000多人,而且是世襲,其他皇子皇孫的封地更不用說了,朱家子孫確實昌盛了,但王室圈地將很大部分的肥沃土地都圈占了(王爺的土地不交稅),很多人民生活成了問題,國家的稅收也嚴重縮水,明朝的覆滅和封王有著直接的關系,是導致明末農民起義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清朝對王爺的控制卻比較好,皇室王爺造反幾乎為零,對王朝的施政影響也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王爺大量圈地影響國家收入的情況也沒有發(fā)生。

通過以上分析,明清對王爺的控制方式那個好那個壞,可一目了然。

5

各有千秋吧!

縱觀中國歷史上,諸侯作亂一直是歷朝歷代的心頭大患,諸如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等等。所以如何歷史上如何處理皇室成員的安置問題,一直都頗令人頭疼。

總的來說,在皇子的安置上面,明清兩朝做得最好。

二者幾乎都沒有發(fā)生過太多的諸侯作亂事件,雙方都只是在王朝前期,因為制度的不完善,或者說歷史背景所限,發(fā)生過一次。即明朝的靖難之役(朱厚照時期的寧王造反,那完全就是鬧著玩兒)、清朝的三藩之亂。但兩次動亂之后,這個隱患基本上被根除。

值得一提的是,兩個王朝在處理方式上,有著很大的區(qū)別。

明朝是不讓王爺留在京城,到了年紀就得到封地生活,稱之為就藩。這個就藩很嚴格的,一旦出京,那便不容易再回來;而清朝則是不讓王爺離開京城,出除了早期八旗子弟圈地駐防。大部分的宗室都沒有封地,他們住在京城,由朝廷養(yǎng)著,也就是所謂的圈養(yǎng)。

那么就藩和圈養(yǎng),到底孰優(yōu)孰劣呢?

咱們一個一個來講。

首先明朝的藩王政策:

其基礎大家應該很熟悉,那就是分封制。但其和咱們常規(guī)的分封制又不一樣。

常規(guī)的分封制度就是漢晉時期那樣,分封建國,裂土封王,有著極大的自主權,擁兵自重。

明朝的藩王制度則是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且不可參合四民之業(yè)(即士農工商),但能世襲罔替。

“有明諸籓,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史稱其制善!薄肚迨犯濉

總結來說就是給你地產,但沒有特權,更無軍權。有人會說那朱棣是怎么造反成功的?

這其實不是藩王制度的緣故,他的兵權是朱元璋給的,其目的是為了防備北方的蒙古人。所以在邊疆的藩王是可以主持地方軍務的。

當然,其也是為了拱衛(wèi)朱家王朝,畢竟朱元璋是乞丐出身,沒啥背景。其坐上皇位完全是自己拼出來的。取得天下以后,朱元璋深感自己的底子太弱,如果有人造反,只需要干掉自己就行了。所以他開始建藩,分封諸皇子為親王,以拱衛(wèi)朝廷。

朱棣造反成功之后,深知藩王掌兵這一弊端,于是大力削藩,拿走了藩王們的治軍參政之權,以此消除了藩王擁兵作亂的可能性。

總的說來,明朝的藩王政策,很好的解決了自家人兵變造反的問題。

但是它也有弊端,那就是太費錢。

隨著朱氏皇族開枝散葉,宗室子弟人口暴漲,以至于王爺遍地走,宗室多如狗。

而這些人那就是國家的蛀蟲,他們不僅要錢,更要地。

錢即每年的俸祿,所有的宗室子弟每年都能從宗人府領糧食,一個親王,即皇子每年的俸米乃是一萬石,這個量差不多是三千戶普通家庭一年的糧食。最差的奉國中尉也能每年二百石歲米。

這筆開支完全是要國家來出。

當然,更要命的是封地。藩王們大量的封地,不僅搶奪了老百姓的生存空間,導致民憤四起,更減少了朝廷的收入來源?傊褪欠柿俗谑,瘦了國家。明朝最終的滅亡,與其宗室子弟的坐吃山空有著很大關系。

那么清朝的“圈養(yǎng)”制度又如何呢?

很顯然,不出京城,沒有封地,那就意味著這些宗室子弟們沒有了造反的資本。從安全性上來講,其比明朝還要強。畢竟山高皇帝遠,要是拿錢悄悄地養(yǎng)私軍,也不是不可能,比如明朝中期地寧王造反,那不就是這樣拉出來地軍隊嘛。

而且清朝還吸取了明朝宗室開支巨大,削弱國力的教訓;他們采取爵位降級措施。即兒子襲爵要降一級。親王世子可能就是郡王、庶子可能就是貝勒了。這等于是在變相的減少封爵的人數和待遇支出。

不過弊端那也是有的。

首先一點就是奪嫡爭位,所謂的九子奪嫡,是極大的內耗。相較而言,明朝就簡單多了,嫡長子繼位,其余的皇子到了年紀就乖乖去封地。即使想搞事情,不在京城了,也沒那么容易。

況且所有的王爺都被“圈”在了京城之中,對皇室成員的發(fā)展也沒有太大的好處,優(yōu)秀的皇室人才也根本得不到歷練的機會。他們在圈養(yǎng)之下,完全就被養(yǎng)廢了,所有縱觀清朝兩百多年歷史,其在中后期,鮮有才能出眾的宗室子弟。這也導致了清朝后期,漢臣逐漸做大,甚至于能與愛新覺羅家族分,分庭抗禮。

所以,總結來看,明朝和清朝的兩種不同措施,各有千秋,各自都有自己的利弊。相對而言,吸取了明朝教訓的清朝無疑要更加的合理,至少宗室子弟沒有像明朝后期那般泛濫成災。

6

歷朝歷代對于宗室的管理都十分重視但也頗敢頭疼,賜予重權怕出現七國之亂和八王之亂。徹底撒手不管,害怕出現北宋末年那樣被外敵卷包會。而明清兩朝都是在吸取前朝的得失之后,各自采取了不同的宗室管理方式。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清朝的宗室制度更合理更科學。

明清兩代宗室的最大區(qū)別在于明朝宗室就藩地方,清朝宗室不就藩。還有就是明朝宗室不理國政,而清朝宗室始終處于國家核心領導層。明朝宗室嫡長子始終不降爵。而清朝除了十二家鐵帽子王之外,所有宗室一律逐步降爵直到最低。在這一方面清朝更加合理和妥當。

明朝宗室就藩地方給地方府衙帶來沉重的財政壓力。到最后一省的賦稅居然不夠養(yǎng)活朱元璋這些拉拉孫的。崇禎年間,女真阿濟格進犯山東,將山東魯王等數十名宗室擄走。雖然阿濟格劫掠甚多,但轉年山東府庫就有銀子了。對比之下,清朝宗室的開銷比明朝要好一些,起碼在面上可以。清朝宗室的負擔比明朝要強的多。

皇帝最忌諱的就是宗室造反,明朝自朱棣造反成功以后。就徹底把宗室當豬養(yǎng)了,實際上就是把宗室在地方圈禁,不得離開就藩之地,不得有兵權,地方行政權。明朝雖然有太監(jiān)專權,但始終沒有后宮干政和宗室輔政的形式。在防范宗室這個問題上明朝做的太謹慎,太嚴格。以至于到了晚明,整個宗室沒有一個好樣的。清朝宗室雖然有權力,但無兵權,晚清是后宮垂簾。所以并沒有攬權的宗室。多爾袞是意外。

對比之下,清朝宗室管理的就很好,遠支宗室給鐵桿莊家養(yǎng)活我。近支宗室處于國家核心階層。這大概和清朝是游牧出身。出于對漢族的不信任。也只能信任宗室的原因。所以清朝宗室人員的能力都不弱,也變相促使了清朝皇帝的個人能力高于明朝皇帝。

但無論明朝宗室的就藩,還是清朝的不就藩,本質上都是一樣的。都是寄養(yǎng)在百姓身上的寄生蟲。清朝親王一年俸祿一萬兩,糧食,布匹,其他生活用品不算。而清朝一品大員俸祿不過300多兩。明朝親王一年糧食就一萬石。他們完全成為了國家的最大負擔和造糞機器。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7

明朝不讓王爺留在京城,而清朝則不分封王爺到地方。這兩種政治手段,其實都不過是皇帝為了自己的權位穩(wěn)固,而釆取的不同手法而已,所以很難說哪種方式更聰明。

但是明朝將子弟分封到地方去做藩王的方式,還是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的:在朱明王朝初建之時,統(tǒng)治尚不牢固,內外憂患皆有。內有功臣勢力膨脹,外有殘元勢力尚在的隱患。因此為了最大限度的消彌隱患,明太祖朱元璋便采取了歷史上各朝,分封子弟為王,借以屏衛(wèi)皇帝的方法,將子弟們分封到邊疆以及各地為王。

這樣的作法,也是朱元璋吸取了秦朝亡國時,因其子弟無權無勢,而無從協助皇帝去挽救危亡的教訓。朱元璋的作法起到作用了嗎?應該說起到了一些作用,至少明朝兩百多年時間里,沒有發(fā)生過武將擁兵自重,以致危及皇權的事!而且在明未清初之時,清軍之所以沒能把明朝宗室一鍋端,也是由于這個原因。所以盡管明朝藩王的存在,對國家和社會產生了諸多負面影響,但也并非一無是處。

清朝統(tǒng)治者則是在吸取了,中國歷史上的各個王朝藩王造反的教訓,從而將其統(tǒng)治藝術玩得爐火純青:清朝皇帝將各位王爺禁固在京城,使他們時刻都在皇帝的監(jiān)視之下,使其不敢妄動和產生異志。也避免了他們結交地方大員,以致給國家造成禍亂的可能性。應該說清朝的這種統(tǒng)治手段雖有不足,但卻的確從根本上切斷了幾千年來藩王作亂的根源!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為!

不過凡事兒有利就會有弊,清朝王爺倒是沒有到地方上生事,但是當辛亥革命發(fā)生后,這些坐困京師的王爺們,也沒能夠像前明那樣,有藩王可以在地方上掌權,并起兵勤王的——不過這倒也對清朝與民國政權的交接,起到了正面促進作用。避免了頑固不化的宗室親貴們,利用藩王勢力去反抗革命,從而有利于政權和平過渡和社會穩(wěn)定。

綜上:明與清所處的時代不同,因此所面臨的形勢也不同,所以釆取的政策自然也就不同,是很難說誰更為聰明的。

8

因為明清這兩個朝代的體制比較接近,所以今天我們很多人都會拿來做比較。就以為明清的藩王為例,明朝藩王到了一定的年齡都必須到封底就藩,未經許可不可離開封地,更不得擅自入京。而清朝則是相反,則是必須留在京城,未經許可不得離開京城一步。

題主問到這兩種方式,哪種更聰明!要像素說,這要從各朝代的綜合情況說起。明朝王爺不能留在京城,而清朝的王爺則是不能離開京城。這里面都有每個朝代自身的考量在里面。但說白了兩者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都是為了限制王爺們的權力,以保證皇權的穩(wěn)固,且都有自己的優(yōu)劣點在

一、明朝藩王不得進京

眾所周知,朱元璋對諸子封王的考量在于對外蒙古部族的抵御。朱元璋時期,雖說作為蒙古共主的元朝已經被推翻,但,蒙古的主力還在,他們只是離開了中原,躲在長城外的大草原里,且具備一定的實力的,不可不防,但將鎮(zhèn)守地方的權力交給武將們,朱元璋又不是很放心。思來想去朱元璋決定采取了“皇子守國門”的方法,讓自己的子孫們守住大明的國門,朱家人守天下,這才安心。


但,眾所周知朱元璋的子嗣較多的,且都具有一定的實力,如寧王朱權、燕王朱棣等。為了防止發(fā)生像玄武之變那樣兄弟相爭的慘劇,朱元璋在分封諸王的同時,規(guī)定藩王不能夠隨意的進京,甚至沒三年一次的進京面圣都要錯開時間。連朱元璋自己駕崩之時,害怕皇太孫朱允炆無法抵御自己的叔叔們,還下了死命令不準藩王進京吊喪。


二、清朝王爺不得離京

清朝的情況與明朝有大不同,因為清朝的王爺與明朝的大不同,并不具備相應的實權。唯一有實權的便是入關初期冊封的吳三桂、尚可喜、耿仲明等屬于真正意義上的藩王。但,自康熙平定三藩后清朝便再也沒有冊封過一名藩王。

清朝,不能離開京城的是那些皇子貝勒和所謂的“親王”們,他們除了得到皇帝的許可以欽差大臣的身份外出辦事,否則其余的時間里都只能老老實實的呆在京城,根本沒有所謂的藩王。

三、哪種方式更聰明


總得來說兩者各有優(yōu)劣,明朝藩王不得入京直接切斷了藩王與權利中心京城的聯系,可以很好的維護皇權的權威,效果還是有的。至于朱棣的靖難之役,則是朱允操之過急的削藩破壞了其平衡,所引發(fā)的一場大的運動。但,遠離京師的藩王們,手握軍權實權,嫣然小朝廷,這些有兵有將的藩王們成了皇帝們無法安睡的存在。


清朝因為吸取明朝的教訓,這些王爺們不得離開京城,必須時刻在皇帝的監(jiān)視之下。這樣子問題也很容易顯露出來,他們在京城很容易將觸手升到朝堂之上,如慈禧、慈安與恭親王奕欣聯手,發(fā)動政變,廢掉了顧命八大臣,這便有了后面的慈禧亂政。

同時,這些腐敗的八旗王爺們,因為身在京城,極其容易參與政治,一個個都成了貪圖享樂,魚肉百姓的“周扒皮”!

9

我是【醉觀滄!浚襾矸窒碜约簩τ谶@個問題的看法。

明朝不讓王爺留在京城,清朝不讓王爺離開京城,我認為清朝的更為聰明,這從清朝沒有發(fā)生朱棣那種名為“清君側”實為“篡奪皇位”的政權顛覆事件就可以看的出來。

我認為從以下幾個方面,就可以看出來為什么清朝“不讓王爺離開京城”的做法更為聰明。

一、清朝通過這種方式牢牢將軍權掌握在了當政的皇帝手里,而明朝只掌握了一部分;

清朝和明朝都是中央集權制的政權,區(qū)別就在于清朝的王爺們全家都住在了京城里,手中是沒有兵權的。在清朝時期,如果遇到戰(zhàn)事,皇帝即使要派王爺去帶兵打仗,那么他的家眷一定還是留著京城里的,也就是皇帝眼皮底下。另外,皇帝給外出打仗的王爺所給予的軍權也僅僅是一次性的,即打完仗回京后軍權會立馬上交皇帝。

而明朝則不然,在各自的領地內,那些王爺擁有者較高的自治權利,可以擁有私人武裝。典型的就是燕王朱棣,在自己的封地內,燕王勵精圖治,招兵買馬,在發(fā)起“清君側”的戰(zhàn)爭前久就已經擁有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再加上他自己的能征善戰(zhàn),最終將自己的侄子建文皇帝趕下臺,自己坐上了皇位,成為了“永樂大帝”,好在他還是一個明君,不至于說讓明帝國立馬走向衰落。這充分說明,清朝“不讓王爺離開京城”這一做法比明朝“不讓王爺留在京城”的方式更加聰明。

二、清朝讓王爺們在皇帝眼皮地下,翻不起多大風浪,而明朝的王爺類似于小諸侯;

在清朝,王爺們被分封后都是要居住在京城里,圍繞著皇宮聚居;旧,哪個王爺什么時候出門,見了什么人,別說皇帝派去的暗哨會盯著,就是左鄰右舍的王爺府也大概能知曉一二。所以,這個時候,要是想接見以下邊疆大吏或者軍中主將,那基本上過后一會就會傳到皇帝耳朵里了。所以,清朝時期的王爺們都很老實,自建立起至滅亡,并沒有發(fā)生大的王爺起兵造反的事情。

而明朝,朱元璋提出的“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戰(zhàn)略方針下,他的兒子以及兒子的兒子們封為王爺后就被趕到自己的封地去了。基本上,如果沒有特別的事情,或者是皇帝的詔令,那些王爺是不能隨便進京的。這樣做的好處是,讓那些王爺們在外替朝廷守著江山,且遠離政治中心,免除他們的非分之想?蛇@樣做的壞處就是,每個明朝的王爺都有自己的勢力范圍,都成了類似的小諸侯,中央的命令到了王爺領地內,不一定能得到徹底的貫徹。

三、回答總結:

所以,總的看來,封建社會中,中央政權要想確保統(tǒng)治的穩(wěn)定性,對于那些王爺就應該放在京城中,放在自己眼皮底下。這樣,皇帝才能第一時間掌握他們的動態(tài),再加上他們沒有軍權,基本上是翻不起什么大風浪的。

故清朝的“清朝不讓王爺離開京城”這一做法比明朝“不讓王爺留在京城”的方式更加聰明!

10

從結果上看,清朝是所有封建王朝中,唯一一個沒有諸侯王造反的朝代。

歷朝歷代,諸侯王造反的基礎是手里握著兵權。自漢朝一直到明朝,諸侯王造反的規(guī)模越來越小,就是因為諸侯王的兵權越來越小。

比如說西漢的七國之亂、西晉的八王之亂,后者更是差點把皇帝給挑了。

到了明朝,諸侯王叛變次數明顯變少,比較有影響力的只有明初的靖難之役、明中期的寧王之亂兩起。靖難之役之所以能夠成功,并非朱棣兵權太大,實在是建文帝朱允炆軍事能力太低。

明朝末年,全國各地起義軍蜂起,把崇禎皇帝搞的焦頭爛額。

這種情況下,放在其他朝代,但凡有點兒兵權的藩王,早就另立門戶了。明朝的藩王就不一樣,他們經過明朝官俸一代一代的“飼養(yǎng)”,早就跟一頭頭待宰的肥羊一般,空有一身肥膘,卻無縛雞之力,只能窩在封地被宰。

清朝從建立到滅亡,沒有一起藩王造反。

明面上看,明太祖朱元璋創(chuàng)立明朝之后,將自己所有的兒子分封在全國各地,給他們少量的衛(wèi)隊(不許超過2萬人),然后由地方財政供養(yǎng),吃喝不愁,生了兒子還有獎勵,唯一不許的,就是離開自己的封地。

朱元璋活著的時候,藩王還有進京見老爹的機會;朱棣靖難之役以后,嚴禁藩王離開封地,如有違反,則將面臨極其嚴重的懲罰。

即便如此,明朝在朱棣之后,還是發(fā)生了寧王朱宸濠叛亂。

可見,朱元璋的法子雖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藩王作亂,卻并不是萬無一失的方法;而且朱元璋的方式還有一個很大的缺陷——

朱元璋規(guī)定:親王每年可領米五萬石,鈔二萬五千貫,錦四十匹,紵絲三百匹,紗、羅各百匹,絹五百匹,冬夏布各千匹,綿二千兩,鹽二百引,花千斤,皆歲支。馬料草,月支五十匹。

在朱元璋時期,以帝國之國力,來養(yǎng)活這些藩王尚不成問題。

問題是,這些混吃等死的藩王,因為不能隨意離開封地,只能在家生娃。明朝中后期,明朝的宗室子弟數量多達13萬人!說他們是“豬”也不為過,生下來之后,這些子孫后代全部由國庫豢養(yǎng)。

要養(yǎng)活這些宗室子弟,明政府甚至需要拿出55%國庫收入。

《阿房宮賦》有云:“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歷代封建王朝都對這句話深有體會,在新王朝建立之后,都會汲取前朝滅亡的經驗,然后自己警戒之。譬如,朱元璋限制藩王在封地不許走動、不許有太多的衛(wèi)隊、不許與地方官有密切聯系等等。

到了清朝,干脆將所有的藩王圈養(yǎng)在京城——給他們吃、給他們喝、給他們安全;除了家丁,不給他們任何兵卒。

如此,清朝的藩王就算是有造反的野心,也只能眼巴巴地看著空空如也的口袋、數著兩只手可以數的清的家丁,鉆臥室抱媳婦玩兒去。

這樣做的結果就是,清朝雖沒有藩王作亂,可是面對烏央烏央的農民起義,只能借助外部力量去剿滅。太平天國起義之后,由于清廷沒有“自己人”,不得不依靠漢人地方團練。

因此,從皇帝的角度來看,清朝的做法更好。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