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雖然出身社會底層,沒有上過學,卻是英姿天縱,白手起家,最終建立了大明朝。因為朱元璋的軍事、政治手腕都極為出色,是個天生的軍事家、政治家,所以大明朝相當于朱元璋的個人獨資公司,最終成功上市,是真正意義上的家天下。
反觀努爾哈赤家族歷來都是小部落酋長,為了團結更多的人對付龐大的明王朝,努爾哈赤釋放了很多股份,在八旗里有各個部落的利益代言人,相當于是一個股份合伙公司,最終成功上市。
朱元璋在發(fā)跡之前,就是孤家寡人,沒有龐大的宗族勢力做支撐,但是全國各處的反抗勢力、朝臣內部的分裂勢力、北元的殘余勢力,都對大明朝形成了很大的威脅。全部依靠職業(yè)經理人管理維持帝國,在那個有槍就是草頭王的年代,根本行不通,這是秦始皇時就已經驗證過的事了。所以朱元璋登基之后,就連續(xù)幾次分封,將他的24個兒子和一個孫子都封了王。
明初的分封原則上是"惟列爵而不臨民,分藩而不賜土",但明初的藩王都具有很大的兵權,并且可以節(jié)制文武實際上也就具有了臨民與賜土的權力。雖然在明朝建國初期快速地穩(wěn)定了地方,抵抗力外來威脅,并且對內部朝臣也形成了威懾,使得明朝初年的功臣集團、宗室、文官集團等形成了互相制衡的局面,穩(wěn)定了當時的政治局面,不過也同樣留下了藩王動亂的隱患。最終引發(fā)了靖難之役,朱棣成功上位。
朱棣以藩王起兵,為了防止其他王爺們有樣學樣,所以他一上臺,就立刻照搬了建文帝的政策,繼續(xù)削藩。
朱元璋有祖制,凡是皇室后代,一生下來,就可以吃喝不愁。明朝的宗室王爵一般只有親王和郡王兩種爵位,明朝皇帝的兒子除太子外都封親王,親王的的兒子除世子外都封郡王?ね醯膬鹤臃怄(zhèn)國將軍,鎮(zhèn)國將軍的兒子、孫子、曾孫等依次封為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zhèn)國中尉、輔國中尉、奉國中尉。奉國中尉的兒孫世代都是奉國中尉。
明朝王爺的俸祿很高,數量又這么多,如果明朝這么多的王爺都集中在京城,王爺們的俸祿將會成為物資輸送的災難。于是,遵《皇明祖訓》,明朝皇帝們就定下了親王不準留京的制度。可是又擔心親王結交外臣,又規(guī)定了他們不能離開封地城池半步。于是,朱元璋的“包養(yǎng)”皇族的政策,最終讓皇室宗族成了只有一個在封地繁衍后代的工作,對于政治無權插手。
到明代后期,朱家后代繁衍到了幾十萬之多,這幾十萬人都不事生產,完全靠國家發(fā)放的俸祿過日子,這給國家財政造成了極大的壓力。最嚴重的時候,有些地區(qū)全年財政收入甚至只夠這些"龍子龍孫"俸祿的一半。 這樣的大明王朝,看起來就是一個外強中干的龐大帝國,在滿清和民軍的重重打擊之下,終于抵抗不住,宣告清盤解散,股東換成了以愛新覺羅家族為首的八旗軍事貴族。
清承明制,皇太極、順治、康熙等清朝皇帝們研究了明朝滅亡的原因,總結了三大教訓:皇族發(fā)工資、可當官、但不外封,王爺圈養(yǎng)在京、每代降一級(少數幾個鐵帽子除外);太監(jiān)不能出京,不能當朝官;不加稅賦。 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從皇太極開始,就開始有針對性地對清王朝的宗室制度進行了改革。
滿族人少,小兵臨大國,團結自然是必須的,同時還要求精英階層要時刻能夠涌現出才俊之士,不然滿清政權勢必要借重漢人,難免不會大權旁落。所以,滿清皇族特別在意對子孫后代的教育培養(yǎng),反映在分封制度上,即滿清皇子基本都是按照功勞大小獲得封爵,與皇子身份關系不大。
有了皇子身份,比起其他人來只是有了更多的機會建功立業(yè),卻并不能保證一定能夠得到王爵。 清王朝為了避免總是人口繁衍從而出現明朝末年王爺遍地,造成繁重的財政負擔,還搞了個降襲制度,黃紅帶子制度,少數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之外,都得降爵。即便是親王,三五代人之后就只是鎮(zhèn)國公了。很多宗室,到老就是四品官,每年幾十兩。所以,清朝的皇子并不是天生的王,這是最有別于明朝皇家的特質和進步。
縱觀有清一代,宗親并沒成為國家財政真正的負擔。他們可以有自己的莊園,但不能像明朝皇子那樣有自己成建制的護衛(wèi)軍。他們要想出京,還得向皇帝報批。他們被禁錮在京城,在皇帝眼皮子底下,缺兵少糧的,也難翻的起多少風浪。
清朝初期的皇子都拼命的打仗、辦差,就是因為他們必須通過努力才可能獲得更高的爵位.如:阿拜是努爾哈赤三子,爵位是鎮(zhèn)國公;湯古代是努爾哈赤四子,卻只是個鎮(zhèn)國將軍。但是,到清末的時候,滿清皇室分封制度就開始泛濫了,皇子們的爵位都很高,根本不看功勞大小,于是皇族很快就都腐敗了。滿清末年,皇室很難再出現人才了。
滿清皇室沒有人才,漢族官僚集團崛起,滿清政權因此風雨飄搖,終于在辛亥革命中倒掉了。
所以,要說明朝的制度與清朝的制度誰更聰明,毫無疑問,借鑒了明朝滅亡的原因的清朝,有針對性地做了改革的制度更聰明。
可是,這種聰明還是在以小農經濟為經濟基礎的君主專制的窠臼里發(fā)揮,沒有跟上時代的潮流。最終,滿清王朝的聰明的制度,在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中還是一潰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