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老皇帝堅信自己的兒孫們,一定會具有保護家族共同利益的自覺性?墒聦崊s是:龍椅既然是家族共有財產,為何我就不能坐?
從西漢的“七國之亂”,到西晉的“八王之亂”,再到大明的“靖難之役”,都是宗室勢力對皇權的赤裸裸挑戰(zhàn)。靖難之役導致嫡庶倒置,八王之亂直接終結了西晉帝國。
這只是掀起全國動亂的政治事件,被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的宗室謀反,歷史上數(shù)不勝數(shù)。
宗室為何熱衷于謀反?因為是自家人,誰坐龍椅都合法,憑什么我不可以試一試?比如七國之亂,劉恒是劉邦的庶子,他能代替漢惠帝嫡系,我們庶系代替庶系有何不可?
所以,宗室謀反通常會被戴上“皇家內部事”的帽子,很具有迷惑性,容易被社會輿論接受。比如朱棣明明說清君側,可結果連君也一起“清”了,誰能說半個不字?
宗室對皇權的保護作用呢?有,幾乎可以忽略。
2.外戚勢力對皇權的兩面性
相對于宗室勢力的戕害,外戚更多地表現(xiàn)出對皇權勢力的保護。
比如西漢第一個外戚呂氏,如果沒有呂氏,恐怕劉盈在就被功臣勢力干掉了。又比如外戚勢力最牛叉的東漢,沒有外戚勢力代表皇權抗衡士族豪門集團,恐怕東漢提前進入南北朝,皇權被門閥當球踢的時代。
雖然外戚勢力也阻礙了皇權的獨立性,但是總體上,它對皇權的維護效應更顯著。政治本質上是勢力平衡問題,皇權孱弱時期,如果沒有外戚,根本不是士族集團的對手。
估計有人會拿王莽、楊堅說事:他們不都是以外戚之身,徹底葬送了皇權嗎?
其實這是一個誤解,王莽和楊堅是外戚,但是他們身上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標簽:士族、門閥。本質上不是外戚干掉皇權,而是士族集團干掉了皇權。
3.結論
從歷史事實明顯看出,外戚對皇權整體上來說,維護大于傷害,而宗室勢力恰恰相反。原因在于,宗室勢力具備替代皇權的“合法性”,而外戚想取代皇權,很難跨過“法理”問題,缺乏擁護勢力。
選擇宗室是歷史的倒退
這么一說,似乎宗室就是皇權的“天敵”。是的,宗法勢力從誕生第一天起,本就是為“架空皇權”而存在,只是后來被關進了籠子。
周公創(chuàng)立宗法制后,就形成了以宗室勢力為核心的政權結構。雖然從一開始,宗室表現(xiàn)出對王權的維護,但是隨著血緣關系的淡化,其戕害效應一定會占據(jù)主體。由此諸侯反過來打周天子,卿大夫架空國君,士族又玩弄卿大夫,導致天下大亂。
商鞅變法之所以成功,核心就在于干掉了宗室勢力對王權的掣肘,實現(xiàn)了王權獨裁和中央集權,從而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社會運作效率。
所以,后世恢復分封制,提高宗室地位,本質上是歷史的倒退,它必然會再次陷落春秋戰(zhàn)國的混亂局面。歷史上的幾次藩王之亂,也絕不是偶然現(xiàn)象,它是宗法制弊端的必然結果。
所以,“叔叔”天生不可靠!
外戚從來就是歷史過客
“叔叔”不可靠,“舅舅”也不全是省油燈,皇帝們?yōu)楹我x擇“舅舅”呢?因為外戚作為政治勢力,存在天然的缺陷,導致外戚不會形成對皇權的本質傷害。
這個缺陷就是,外戚在宗法結構中的附庸地位,使得其政治勢力不能累世疊加。
外戚掌權離不開兩個因素,一是太皇太后代表皇權行使批駁權;二是舅族借助與太皇太后的支持,控制外朝政治勢力。這兩個因素疊加,才構成外戚專權。
我們看到,歷史上的外戚覆滅大多很簡單,往往太后薨世,皇帝一道圣旨,舅舅們立刻下課。太后們再長壽,總有老去的那一天,她的地位是無法復制的。當太后老去,新的后族就替代了老外戚。雖然都是外戚,但是替代性很清晰,西漢就有一個潛規(guī)則:后族大于舅族。
由此可見,外戚其實就是靠皇帝與太后的親緣關系,而維系存在的政治附庸,其壽命及短暫,也很脆弱。
所以,“舅舅”天生具備可靠性!
外戚、士族和宗室,是狗、虎和狼的博弈
說到這,忍不住感慨:舅舅是親人,叔叔也是親人,怎么會搞成誰欠了誰兩塊錢似的?
沒辦法,皇帝首先代表的不是自然人,而是利益。中國古代,與皇權斗爭伴生的最大政治勢力就是士族階級,他們與外戚、宗室之間,形成皇權周邊的“三國演義”。站在皇權立場,士族階級相當于狼,宗室勢力相當于虎,外戚則相當于狗。
1.士族階級是威脅皇權的狼
有人說,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士族階級的歷史,這話既準確且精妙。
中國自從西周以來,士族階級一直伴隨王(皇)權生長,尤其是漢武帝之后,士族階級進入發(fā)展快車道。整個中國的歷史,就是士族階級與皇權之間貓捉老鼠的游戲,所有的政治斗爭,都是圍繞二者之間的矛盾展開。
士族階級在很長一段時間,不僅僅局限于掣肘皇權,而是直接拿皇帝當年過。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清朝,皇權才走向真正獨裁,士族階級的狼牙才被拔掉。
請注意,這里沒有褒貶的含義。
2.宗室勢力是頭不能釋放的虎
宗室勢力之所以反復,其實就是皇權對付士族階級的一種選擇。事實證明,宗室其實就是一頭虎,只要給它松套,它比士族集團還要不講規(guī)則,甚至與士族階級沆瀣一氣。
3.外戚是條尷尬的狗
于是,外戚這條尷尬的狗出現(xiàn)。首先它天生就是皇權豢養(yǎng),離開皇權混口食都難。其次它的殺傷力有限,隨時可以讓人消失。最后這是一群狗,互不統(tǒng)屬,輪番替代。
由此,它被皇權選中,借助皇權的天然優(yōu)勢,充當皇權的打手。
然而,外戚也深知自己的短命,所以,為了長遠利益,他們又往往選擇與士族集團媾和,在士族集團狼群的擁護下,表現(xiàn)出對皇權的戕害。
比如王莽和楊堅,就是這種情況。沒有士族力量的支持,他們的外戚身份,就是一件漂亮的外衣。
因此,當皇權逐步走向獨裁化之后,比如明清,外戚這個尷尬的政治群體,第一時間被踢出了歷史舞臺。
從此,永遠沒有了世上只有“叔叔”親,還是“舅舅”親的爭議。由此皇權成熟了,也由此一個成熟精致的帝制結構,開始從頂峰開始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