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國歷史上,有關皇帝的親戚們那些事兒,有一個很有趣的現(xiàn)象——對于舅舅們,皇帝大多高看一眼,即使不重用也會優(yōu)待;但對于自己的叔叔們,大多都跟防賊似的,甚至全砍完也不是沒可能。

前者比如漢朝——兩漢的皇帝,大多重視外家,尤其是東漢,外戚把持最高權位——大將軍幾乎成了定規(guī);后者則可以參考南朝劉宋時期的幾位小皇帝,個個都恨不得把自己的叔叔們往死里弄,最后讓蕭道成占了便宜。

這就很奇怪——按道理說,舅舅畢竟是外人,和自己還差了一道;叔叔伯伯可是正經自家人,流著一個老祖宗的血,帶著同一條Y染色體,怎么皇帝們就那么不喜歡叔伯呢?

其實原因歸根結底就一條——權力。

無需大數(shù)據(jù)分析,熟悉歷史的朋友自己就能想到——

中國歷史上外戚篡奪皇權成功的案例,基本只有王莽一個(王莽也不是小皇帝的舅舅);但是由宗室篡權成功的,可就數(shù)不勝數(shù)了。且不說魏晉南北朝時期數(shù)不勝數(shù)的宮廷政變,單說大名鼎鼎的靖難之役,不就是叔叔篡奪侄子權力的最典型案例?

為什么叔叔們容易篡權呢?因為他們和皇帝是一家人。正因為他們是一家人,所以不僅在法理上存在著當皇帝的可能性和一定程度的合理性,更無限地擴張了他們的野心。還是以朱棣舉例子,他如果不是朱元璋最能干的兒子之一,會有那個膽子去搶侄子的位子?

但是舅舅們就沒有這個問題。盡管外戚也是最顯赫的貴族,但卻沒法和皇帝打斷骨頭連著筋的宗室親王們相比。從篡權的實際可能來說,他們篡位的可能性比宗室要小得多。而王莽的案例和結局,不僅警醒著每一位外戚和皇帝,更宣告了外戚奪權的不得善終。

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點——外戚的尊貴是寄托于固定的皇帝身上的,而宗室的身份卻是天生欽定的。比如朱允炆的舅舅,在朱允炆失蹤以后就立刻失去了外戚的身份;但是朱允炆的其他叔叔們,卻并不在乎朱允炆死不死——反正他們都是親王。

天家父子無親情,自古以來皆是如此。

您還知道什么有關外戚和宗室之間的有趣秘聞嘛?歡迎在留言區(qū)和我交流


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青言論史”,也歡迎您的批評指正。

最佳貢獻者
2

大家好,這里是南嶺說史,以下是我的答案:

導語:

古代做皇帝雖說是九五之尊,萬人之上的唯一一人,但治理國家往往還是需要“助理”的,這些人或為身殘志堅的太監(jiān)們,或為自家大舅。為什么不用關系更為親密的叔叔而是大舅們呢?

一起來看看原因吧。

叔親舅疏的宗法制度

在農村有句俗話叫“姑舅親,輩輩親,打斷骨頭連著筋!話雖如此,但其實叔叔和舅舅從血緣上來看都是差不多親。這里所謂的“姑舅親”其實是一種感情的上的親,而在古代的帝王家中,皇家的法統(tǒng)來看,叔叔卻是更親。這個親不是說關系上的親,而是因為叔叔也是皇室中人,而舅舅屬于外戚,是“外面”的人。

故而舅舅從法理上不具有危險自己正統(tǒng)帝位的可能性,除非篡位。而叔叔卻是有可能可以繼承帝位的人選之一,因為宗法制度承認叔叔,不承認舅舅。

五代南唐時代,南唐元宗李璟,在南唐保大五年,以弟弟李景遂為皇太弟“五年,以景遂為太弟!-《新五代史》

而且還把政務交由李景遂處理,但弟弟其實不太愿意當皇帝,一直推脫不愿,之后終于改立其長子李弘冀為太子,但二人的矛盾卻是埋下了禍患。

成為太子的李弘冀可能出于字自卑的心理,擔心父親再改立叔叔為太弟,竟然下毒手。《南唐書》記載:

弘冀刺知之,乃使親吏持鴆遺從范。使毒景遂,景遂擊鞫而渴,索漿,從范以進之,暴卒。

再如明朝建文帝時代,叔叔們各握重兵,朱允炆哪敢重用。因為重用很大的可能是養(yǎng)虎為患,令叔叔們在朝廷之中結交百官,豈不更危害江山社稷,所以對于叔叔而言,只有“削藩”的路子。

叔叔奪位的情況歷來都有,南朝宋明帝劉彧奪侄子劉子業(yè)帝位,南朝齊明帝蕭鸞奪侄孫蕭昭業(yè)帝位,南朝陳宣帝奪侄子陳伯宗帝位等等。

所以不能“養(yǎng)叔為禍”,因親而疏。

皇帝年幼太后臨朝稱制

很多時候,皇帝重用舅舅,不是因為自身的緣故,而是因為母親也就是太后的原因;实勰暧,太后輔政,而太后能依靠的不是夫家的人而是自己的兄弟。

比如漢朝明帝病逝后,十歲的劉肇繼位為漢和帝,之后任用母親竇太后的哥哥竇憲多次對匈奴用兵,但竇憲后來膨脹了,13歲的漢和帝聯(lián)合宦官除掉竇氏一族。

東晉時期的庾太后在其丈夫晉明帝死后,晉成帝繼位,太后哥哥,晉成帝舅舅庾亮輔政。

東晉的朝廷初期其實非常的亂,形成“王與馬,共天下”的格局。晉成帝在位期間,任用舅舅庾亮執(zhí)政,試圖排斥王導勢力,振作東晉王室,雖然收效甚微。

等等。

真的愛舅舅

雖說是皇帝,但也有看重情誼的皇帝。

北魏宣武帝元恪在外祖父高揚死后,開始思念起舅舅來,就把舅舅高肇兄弟幾人都征召入宮,封高肇為平原郡公,高肇弟高顯為澄城郡公,三人同日受封。

之后高肇擔任尚書左仆射,兼任吏部、冀州大中正,還兩次娶北魏公主為妻,更是達到權傾朝野的地步。

宋朝曹皇后的弟弟曹景休,傳說中八仙之中的曹國舅,宋英宗雖是宋仁宗的養(yǎng)子,卻也在即位后對舅舅很照顧,曾被封為中書門下平章事,年老時還允許入宮親侍太后疾。

結語:

皇帝重用舅舅的原因有多個,但最為重要的還是應屬舅舅不具有宗法制的法統(tǒng)的原因。但懼怕叔叔謀權而重用舅舅,卻往往導致另外的局面,也就是外戚弄權的情況,輕者為不法之事,重者顛覆朝廷,危險系數(shù)也是很大的。

3

在男性占據(jù)主導地位的父系社會中,財產按照父系繼承,世系隨父系計算,就連血緣關系也以父系為先。對于封建皇權社會的統(tǒng)治階層而言,這種以父系為主導的社會形態(tài)更為明顯。作為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清朝統(tǒng)治階層將中央集權發(fā)展到極致狀態(tài)的同時,也將父系親屬——宗親和母系親屬——外戚,在各個方面予以明確分開。

就清代爵位而言,愛新覺羅氏作為皇室宗親,擁有諸如親王、郡王、貝勒等級別更高、待遇更高的爵位等級;而清朝的外戚成員,至多會獲封一等公爵位,較之宗親爵位,遠遠不如。

另外,根據(jù)《清史稿·諸王列傳》的記載,清朝乃系愛新覺羅氏的諸王貝勒“櫛風沐雨,以百戰(zhàn)定天下”的結果。有鑒于此,清朝入關以后的軍事行動中,康熙年間,“仍以諸王典兵”;雍乾年間,“亦領以諸王”。

而在國家政務處理方面,自清朝創(chuàng)立之初,就有著“親王皇子等毋得干預政事”的明確規(guī)定,直到嘉慶年間,才短暫有過“以親王為軍機大臣”的特例。同治年間,鑒于皇帝年幼、兩宮皇太后不便公開理政,只得以恭親王奕訢為議政王,主導政事處理,但這也僅是“權宜之計,非永遠定制也”。恭親王奕訢以后,才有了“親貴執(zhí)政為定例,以迄于亡”的改變。

也就是說,清朝愛新覺羅氏之皇室宗親,也就是清代皇帝的叔叔伯伯們雖然屢屢被委以領兵重任,但在國家政務處理方面,宗親被重用的程度較之外戚則遠遠不如。

拋開外戚家族主要集中在蒙古王公的清初時期,自康熙年間開始,諸如佟佳氏、鈕祜祿氏、那拉氏、富察氏、赫舍里氏等外戚家族迅速崛起,并在內廷、外廷中逐漸開始擔任重要職務,發(fā)揮關鍵作用。行至清朝中葉,在重大軍事行動中,外戚家族也逐漸取代皇室宗親,占據(jù)主導地位。

那么,隨著清朝皇權集中的逐步發(fā)展,清朝皇帝為何對自己的叔伯們不再信任,反而逐漸信任和重用諸如自己的舅舅等外戚勢力家族了呢?

其實,這既是清朝皇帝穩(wěn)固皇權統(tǒng)治的必然選擇,也是后宮影響之下的無奈結果,更有著清朝祖制規(guī)定的約束。

1、穩(wěn)固皇權的必然選擇

和前朝歷代基本相同,清代皇帝要想使得自己的皇權穩(wěn)固,必須爭取皇室宗親、滿洲勛貴、蒙古王公乃至朝臣勢力等各方勢力的大力支持和擁護。但對于皇室宗親,尤其是近支宗親中的叔伯而言,他們同屬于統(tǒng)治階層,距離皇位也只有一步之遙。如果皇帝對這些叔伯重用,勢必會影響其在皇室宗親、滿洲勛貴等勢力群體中的影響力、支持度,對于皇權絕對是最直接、最實際的巨大威脅。

而諸如佟國維、隆科多這等皇帝的舅舅們,雖然屬于皇親國戚,屬于滿洲勛貴,但其依然是皇帝的奴才,在皇帝面前依然是君臣關系明確的所在。如此外戚勢力,哪怕諸如鰲拜、和珅此等囂張人物,也斷然不敢生出造反之心,只能乖乖服從皇權,服從統(tǒng)治。

所以,鑒于穩(wěn)固皇權的實際需要,清代皇帝對于諸多舅舅等外戚勢力的重用,乃屬必然結果。

2、后宮影響之下的無奈結果

外戚勢力之所以能得皇帝重用,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后宮母后、皇后乃至妃嬪的影響。對于清代皇帝而言,冊立中宮、迎納妃嬪,絕不是僅僅是為了解決生理需求、繁衍皇嗣,更多的作用在于通過對后宮后妃的管理,拉攏或者制衡前朝勢力,以達到穩(wěn)固皇權的最終目的。

外戚勢力和后宮妃嬪之間的關系,乃系相輔相成、相互作用的所在。也就是說,皇帝對于后妃的恩寵,帶來了對外戚家族勢力的重用;而外戚家族勢力的強大,又會直接影響后妃在皇帝心中的地位和恩寵程度。也就是說,對于外戚勢力的重用,既是皇帝對前朝勢力平衡的必然結果,又是恩寵后妃帶來的必然結果。不管如何,都是皇帝鑒于皇權穩(wěn)固的無奈選擇。

另外,皇太后對于皇帝的主觀影響,也是決定皇帝重用外戚勢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皇太后的兄弟,皇帝的舅舅們,既是皇帝能夠足夠信任,也是鑒于皇太后主觀影響的無奈選擇結果。

除此之外,隨著清朝中央集權的逐步增強,后金政權時期皇室宗親“內襄政本,外領師干”的積極作用,逐漸演變成皇室兄弟奪嫡內斗、手足相殘的資本和起因。有鑒于此,“親王皇子等毋得干預政事”的祖制規(guī)定才更被皇帝重視,以致皇帝逐漸對自己的叔伯不再信任和重用。同時,作為上一屆奪嫡失敗而心有不甘的叔伯們,皇帝對他們有著先入為主的提防心理,也導致了皇室宗親不被重用的現(xiàn)象變成了常態(tài)。

參考文獻:《清史稿·諸王列傳》、《清太祖實錄》、《嘯亭雜錄》

4

確實,排除舅家無人可用的案例。大多數(shù)情況都是更重用舅舅而非叔叔輩。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1,舅舅容易在皇帝登位事上立大功:一般來說,不管皇帝登位前是太子還是一般皇子,舅舅都會或多或少的起到擁立的功勞,而他的叔輩,則一般都有覬覦之心,真心擁戴的情況不多,特別是近支叔輩。有擁立從龍之功,自然容易得到重用;

2,私人關系:不同于清朝,大多數(shù)朝代的皇子都是親生母親撫養(yǎng),舅舅由于和母親輩的天然親密關系,一向是經常往來探望問候相互支持的,關系更好。叔輩則不然,除非必要的宮廷宴會或者私人宴會事情,一般很少碰面。

3,風險:似乎還沒有一起舅舅成功篡位的案例,叔輩成功篡位或者造反可是司空見慣,畢竟叔輩也是在正兒八經的繼承人之例。

4,皇太后的因素:很多皇帝是沖齡繼位,皇太后輔政,自然要重用娘家人,舅舅年富力強,正是強有力的外戚助力。同時,皇帝登基后出于孝道和提升自身地位,第一件事就是尊母為太后,母家舅舅很容易得到尊賞賜爵進去朝廷中樞,叔輩一般爵祿已定,很難調動。

5,最根本的原因:利益捆綁關系上舅舅比叔叔輩更緊密,外戚的利益捆綁核心在皇太后在皇帝本人,叔王的利益捆綁核心在上一任皇帝,親密關系一目了然,重用更親密圈層的人(舅舅)很正常。

5

叔叔的兒子也有資格當皇帝,舅舅的兒子沒有資格當,叔叔有念想,舅舅不可能有這想法,難度太大。

6

皇帝重用舅舅不重用叔叔有兩個原因:

一,帝王權利制衡朝政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講的是一人榮華富貴了,全家跟著享福!當了皇帝自己的叔伯肯定也榮華富貴享之不盡!同樣有大官可以做,權利自然也就高了,一定程度上分散著皇權,這種情況下,皇帝只能重用舅舅們抑制叔叔們的權利,讓他們爭權,同時自己能夠駕馭他們兩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皇權,同時有利于國家的發(fā)展!如果處理不好,可能一方就被另一方吃掉,或者皇權也有可能被徹底分散!這是帝王處理朝政一言堂的最好辦法!比如康熙皇帝,在明珠索額圖的問題上就處理的很機智!

二,培植自己的力量

古人云,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如果皇帝無能,或者臣強主弱,就會有叔伯兄弟等來搶奪皇位,他們是第二繼承人,如果叔伯搶班奪權,就只能靠舅舅們領導群臣來抵抗奪權者,其實就是皇帝的一個重要棋子!

7

客觀的說:皇帝重視叔叔,多于舅舅。因為皇帝的權力來自家族,首先要家族承認,當然也需要朝臣的認同。

外戚、宗室、勛貴、科舉官僚是權力核心的組成部分。古代封建社會,宗室是皇帝的本家;勛貴、科舉官僚是臣子的主要組成部分。外戚介于臣子與本家之間。

相對,外戚、勛貴、科舉官僚,宗室有一種基于血緣的特權,可以世代承襲。其中皇帝的叔叔是主要代表。

以漢朝為例:

小皇帝對朝政不熟悉,就會扶植自己的親信,天然的就是自己老婆的兄弟。這對于下代皇帝來說,就是舅舅了!然后這代皇帝再培養(yǎng)老婆家的兄弟,打倒前者,實現(xiàn)自己親政的夢。

為什么漢朝的皇帝喜歡重用舅舅呢?

這本身就是錯的!

首先、漢朝容易出現(xiàn)小皇帝。

其次、小皇帝為了奪權、親政,往往只能聯(lián)合宦官和皇后家的人。

其三、最后宦官做大。但是三國初期,劉氏宗親任州牧、刺史的人大有人在!

總而言之,皇帝對舅舅的任用更多的是敵視,這是母后勢力的延伸。但是清朝也有“親王不入軍機”的傳統(tǒng),可是皇家對宗室顯貴的限制和外戚、宦官相比,更寬容!

肅順,庶出,雖然宗室出身,入主軍機處。

奕昕,恭親王,打破“親王不入軍機”的慣例,成為領班軍機大臣、議政王。

宋朝,包拯阻止張皇后父親的任命。

以及漢朝,皇帝與權臣舅舅,你死我活的廝殺。均證明:歷史不是想象中,皇帝重用舅舅,輕視叔叔的。

〔原創(chuàng)首發(fā)〕

8

民間話說“天上雷公,地上母舅”,就是意思說人間有不平事雷公會劈死,也是說母舅比叔叔更有權威主持公正。在農村以前家里兒子多,都是請母舅來分家,而不是請叔叔來分家。大家一致認為母舅,是最公正的人。

9

舅舅是外戚,叔叔是宗室。按照古代法統(tǒng),外戚是皇權的附屬品,宗室是皇權的對立面,一個是“盟友”,一個是“敵人”,你會選擇誰作為信任的對象?


雖然按照宗法制,叔叔是家里人,舅舅是外人。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往往“家里人”帶來的傷害,遠比“外人”要嚴重。

外戚與宗室,孰優(yōu)孰劣

外戚成為政治勢力,是從西漢開始,我們通過具體事跡,來比較一下外戚與宗室勢力對皇權的作用。

1.宗室勢力給皇權帶來的傷害

“打虎親兄弟,上陣父子兵”,老皇帝堅信自己的兒孫們,一定會具有保護家族共同利益的自覺性?墒聦崊s是:龍椅既然是家族共有財產,為何我就不能坐?

從西漢的“七國之亂”,到西晉的“八王之亂”,再到大明的“靖難之役”,都是宗室勢力對皇權的赤裸裸挑戰(zhàn)。靖難之役導致嫡庶倒置,八王之亂直接終結了西晉帝國。


這只是掀起全國動亂的政治事件,被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的宗室謀反,歷史上數(shù)不勝數(shù)。

宗室為何熱衷于謀反?因為是自家人,誰坐龍椅都合法,憑什么我不可以試一試?比如七國之亂,劉恒是劉邦的庶子,他能代替漢惠帝嫡系,我們庶系代替庶系有何不可?

所以,宗室謀反通常會被戴上“皇家內部事”的帽子,很具有迷惑性,容易被社會輿論接受。比如朱棣明明說清君側,可結果連君也一起“清”了,誰能說半個不字?

宗室對皇權的保護作用呢?有,幾乎可以忽略。

2.外戚勢力對皇權的兩面性

相對于宗室勢力的戕害,外戚更多地表現(xiàn)出對皇權勢力的保護。


比如西漢第一個外戚呂氏,如果沒有呂氏,恐怕劉盈在就被功臣勢力干掉了。又比如外戚勢力最牛叉的東漢,沒有外戚勢力代表皇權抗衡士族豪門集團,恐怕東漢提前進入南北朝,皇權被門閥當球踢的時代。

雖然外戚勢力也阻礙了皇權的獨立性,但是總體上,它對皇權的維護效應更顯著。政治本質上是勢力平衡問題,皇權孱弱時期,如果沒有外戚,根本不是士族集團的對手。

估計有人會拿王莽、楊堅說事:他們不都是以外戚之身,徹底葬送了皇權嗎?

其實這是一個誤解,王莽和楊堅是外戚,但是他們身上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標簽:士族、門閥。本質上不是外戚干掉皇權,而是士族集團干掉了皇權。

3.結論


從歷史事實明顯看出,外戚對皇權整體上來說,維護大于傷害,而宗室勢力恰恰相反。原因在于,宗室勢力具備替代皇權的“合法性”,而外戚想取代皇權,很難跨過“法理”問題,缺乏擁護勢力。

選擇宗室是歷史的倒退

這么一說,似乎宗室就是皇權的“天敵”。是的,宗法勢力從誕生第一天起,本就是為“架空皇權”而存在,只是后來被關進了籠子。

周公創(chuàng)立宗法制后,就形成了以宗室勢力為核心的政權結構。雖然從一開始,宗室表現(xiàn)出對王權的維護,但是隨著血緣關系的淡化,其戕害效應一定會占據(jù)主體。由此諸侯反過來打周天子,卿大夫架空國君,士族又玩弄卿大夫,導致天下大亂。


商鞅變法之所以成功,核心就在于干掉了宗室勢力對王權的掣肘,實現(xiàn)了王權獨裁和中央集權,從而解放了生產力,提高了社會運作效率。

所以,后世恢復分封制,提高宗室地位,本質上是歷史的倒退,它必然會再次陷落春秋戰(zhàn)國的混亂局面。歷史上的幾次藩王之亂,也絕不是偶然現(xiàn)象,它是宗法制弊端的必然結果。

所以,“叔叔”天生不可靠!

外戚從來就是歷史過客

“叔叔”不可靠,“舅舅”也不全是省油燈,皇帝們?yōu)楹我x擇“舅舅”呢?因為外戚作為政治勢力,存在天然的缺陷,導致外戚不會形成對皇權的本質傷害。

這個缺陷就是,外戚在宗法結構中的附庸地位,使得其政治勢力不能累世疊加。


外戚掌權離不開兩個因素,一是太皇太后代表皇權行使批駁權;二是舅族借助與太皇太后的支持,控制外朝政治勢力。這兩個因素疊加,才構成外戚專權。

我們看到,歷史上的外戚覆滅大多很簡單,往往太后薨世,皇帝一道圣旨,舅舅們立刻下課。太后們再長壽,總有老去的那一天,她的地位是無法復制的。當太后老去,新的后族就替代了老外戚。雖然都是外戚,但是替代性很清晰,西漢就有一個潛規(guī)則:后族大于舅族。

由此可見,外戚其實就是靠皇帝與太后的親緣關系,而維系存在的政治附庸,其壽命及短暫,也很脆弱。

所以,“舅舅”天生具備可靠性!

外戚、士族和宗室,是狗、虎和狼的博弈


說到這,忍不住感慨:舅舅是親人,叔叔也是親人,怎么會搞成誰欠了誰兩塊錢似的?

沒辦法,皇帝首先代表的不是自然人,而是利益。中國古代,與皇權斗爭伴生的最大政治勢力就是士族階級,他們與外戚、宗室之間,形成皇權周邊的“三國演義”。站在皇權立場,士族階級相當于狼,宗室勢力相當于虎,外戚則相當于狗。

1.士族階級是威脅皇權的狼

有人說,中國的歷史就是一部士族階級的歷史,這話既準確且精妙。

中國自從西周以來,士族階級一直伴隨王(皇)權生長,尤其是漢武帝之后,士族階級進入發(fā)展快車道。整個中國的歷史,就是士族階級與皇權之間貓捉老鼠的游戲,所有的政治斗爭,都是圍繞二者之間的矛盾展開。


士族階級在很長一段時間,不僅僅局限于掣肘皇權,而是直接拿皇帝當年過。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清朝,皇權才走向真正獨裁,士族階級的狼牙才被拔掉。

請注意,這里沒有褒貶的含義。

2.宗室勢力是頭不能釋放的虎

宗室勢力之所以反復,其實就是皇權對付士族階級的一種選擇。事實證明,宗室其實就是一頭虎,只要給它松套,它比士族集團還要不講規(guī)則,甚至與士族階級沆瀣一氣。

3.外戚是條尷尬的狗


于是,外戚這條尷尬的狗出現(xiàn)。首先它天生就是皇權豢養(yǎng),離開皇權混口食都難。其次它的殺傷力有限,隨時可以讓人消失。最后這是一群狗,互不統(tǒng)屬,輪番替代。

由此,它被皇權選中,借助皇權的天然優(yōu)勢,充當皇權的打手。

然而,外戚也深知自己的短命,所以,為了長遠利益,他們又往往選擇與士族集團媾和,在士族集團狼群的擁護下,表現(xiàn)出對皇權的戕害。

比如王莽和楊堅,就是這種情況。沒有士族力量的支持,他們的外戚身份,就是一件漂亮的外衣。

因此,當皇權逐步走向獨裁化之后,比如明清,外戚這個尷尬的政治群體,第一時間被踢出了歷史舞臺。

從此,永遠沒有了世上只有“叔叔”親,還是“舅舅”親的爭議。由此皇權成熟了,也由此一個成熟精致的帝制結構,開始從頂峰開始滑落......

10

不請自來,我是昊濤說史?v觀中國古代史,皇帝可以說當時所在時期的唯一主角,可謂是言出法隨生殺予奪的存在。但皇帝終究也是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也需要培養(yǎng)自己的心腹或者說重用一批人來協(xié)助自己治理國家。而縱觀中國古代史,皇帝多是喜歡重用舅舅或者外公等,而不喜歡重用自己的叔叔等本家這是為什么呢?


先主要原因在于舅舅或者外公等屬于是外戚,而皇帝叔叔是皇族成員,屬于是藩王。一般來說皇帝的叔叔屬于是本家人,對于家產擁有一定的繼承權,而外戚是沒有的。所以皇帝自然要防備自己的本家,免得他犯上作亂威脅自己或者搶自己兒子的皇位。因此相對來說皇帝自然放心外戚這樣的外人,因為外戚不屬于本家,相對來說外戚沒有本家奪家產那么方便,所以自然更受皇帝重用。接下來就列幾個例子來說明外戚和藩王的區(qū)別。

縱觀歷朝歷代,一般來說藩王篡位要比外戚篡位容易得多了,因為藩王跟皇帝一般,也具有皇室血脈。 諸如宋朝的宋太祖趙匡胤莫名其妙的死于燭影斧聲謎團以后,他的兩個兒子當時均已成年,結果是弟弟晉王趙光義繼位。 晉王趙光義為什么可以跳過宋太祖趙匡胤的兩個兒子,或者說剝奪了趙匡胤兩個兒子的繼承權而繼位呢,當時的官方解釋是“金匱之盟”。實際上主要在于宋太祖在位后期,晉王的勢力已經很強大了,已經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所以不論趙光義是否篡位,他的實力已經足夠支撐他登上皇位了。
而且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雖然自古以來不乏忠君愛國的大臣,但往往很多大臣忠于的是皇室,而不是具體到皇帝個人。因此藩王篡位時,大部分大臣認為反正都是皇族成員坐天下,沒必要反對的。而且以現(xiàn)實主義角度來看,藩王篡位成功以后,這些大臣沒必要因為一個失敗者而與藩王硬碰硬的。 正因為這個重要原因,所以自古以來藩王篡位的難度比之外戚的難度系數(shù)低多了。因為藩王篡位只是皇室內部斗爭,不至于亡天下,不至于改朝換代。像明朝朱棣經過四年靖難之役,將自己侄子趕下皇位以后,自己登基為帝,雖然反對大臣很多,但更多是默認朱棣成為皇帝的事實,就是基于朱棣也具有皇室血脈的原因。



而且很多時候外戚就是皇帝用來制衡藩王或者大臣的存在,所以皇帝自然對外戚限制少而重用多。 而說到藩王問題上,因為藩王對皇權威脅太大了,皇帝可謂是對其如防虎狼。 諸如君權高度集中的明清時期,對于藩王就一直防備。明朝是自中后期以后,不只是剝奪藩王的兵權,更是將藩王搞成被圈養(yǎng)的高級動物,不只是二王不得相見,就是藩王出自己的封城去掃墓,都要“請而后許”。簡直是一點人身自由都沒有了,可見皇帝對其提防之深。


正因為帝制時代的局限性,所以皇帝更喜歡重用諸如舅舅等沒有繼承權的外戚,用于制衡其他勢力。而對于威脅較大的藩王則是提防很深,自然是不喜歡重用叔叔等藩王了,因為他們有一定繼承權,威脅太大。 但歷史的演變暴露出這個局限性的一大弊端,那便是外戚也不是省油的燈,外戚篡位的情況其實也不少。所以說帝制時代的皇帝也不容易,防這個防那個的往往是防不勝防,你這代篡不了你的江山,說不定下代或者下下代就篡奪了,真可謂是高危職業(yè)啊!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