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就如同民國時期士兵們喜歡把軍官稱之為軍座、師座、團座一樣,清朝時期人們也喜歡把一些高級的官員稱之為臺,比如那時候的總督習慣被人們稱之為制臺、布政使習慣被人們稱之為藩臺、道員習慣被人們稱之為道臺、知府習慣被人們稱之為府臺等。

如果要說到清朝時期道員和知府之間的地位,那么道員的權(quán)力、地位是要比知府高的。

往下,我們就了解一下這兩個清朝時期的官職。

清朝時期知府和道員的差距

清朝時期,知府是從四品的官員,執(zhí)掌著一個府的所有大權(quán)。

而清朝時期的府相當于現(xiàn)如今的一個地級市,那么作為一個府最高的長官,知府其實就相當于現(xiàn)如今的市委書記。

道員則是正四品的官員,比知府高了一個級別,是清朝時期介于省份和市之間的一個官職。

在清朝時期,主要掌管的是糧食運輸、河道、海關(guān)、驛道等等非地方性的政務。

簡單點說,道員其實就相當于現(xiàn)如今的廳級官員,地位在省之下、市之上。

不過因為清朝時期的道臺并不是地方性的官職,所以皇帝為了節(jié)約人力資源,他們基本不會單獨設置道員官職。


一般來說,他們會從當?shù)厥》葜刑暨x一些和道臺級別差不多的官員,讓他們保留原本官職的同時,兼職道臺的工作。

說到這里,想必大家已經(jīng)基本清楚了道臺和知府之間的區(qū)別。

清朝時期其他的重要地方官職

接下來我們再講一下清朝時期其他地方官職的地位。

在清朝時期,地方上權(quán)力最大的人物是總督,總督一般管著兩到三個省份的權(quán)力,是清朝地方上最位高權(quán)重的封疆大吏。

而清朝時期的總督,品級一般是從一品,加兵部尚書銜,也就是我們現(xiàn)如今所說的副國級,加國防部長職銜。

整個清朝時期,一共存在了九大地方總督,其中,東北總督是在清朝末年的時候才設置的。

地方上除了總督之外,地位最高的人物是巡撫,巡撫是一個省份的最高長官,既掌握著政權(quán)又掌握一部分兵權(quán),總的來說,地位就相當于現(xiàn)今的省委書記。

品級一般在正二品,加兵部侍郎銜,相當于現(xiàn)如今的部級、加國防副部長銜。


地位再往下一級的是布政使,清朝時期的布政使品級是從二品,主要掌管著一個省份的財政和民政權(quán)力,受巡撫統(tǒng)轄,相當于現(xiàn)如今的省長。

而排在布政使之下的,則是按察使,按察使的品級是正三品,主要掌管著一個省份的刑法權(quán)力,地位就有點類似于現(xiàn)如今兼轄著公檢法的副省長。

而再往下,就是我們開頭所說的道員和知府了。

所以說,清朝時期的道臺是要比知府地位高的。

最佳貢獻者
2

道臺,又稱道員,根據(jù)清代的官階制度,道臺是。ㄑ矒、總督)與府(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是清代獨特的省級行政機構(gòu)派生物。

道臺是個很奇怪的官職,說他地地方行政長官,確實也是,因為道臺能夠插手地方的一些行政事務,但實際上卻又不具備知府的所有權(quán)限。它又有點像如今的省級稅務廳廳長,檢察院院長,農(nóng)業(yè)廳廳長。

這個職位相對其他官職相對復雜,因為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它“尊卑不別,等級不明”。起初,它是布政使下的參政、參議、按察使下的副使、僉事演變而來,專責督糧的叫做糧道,負責刑名的叫做巡道,后來逐漸都發(fā)展成加兵備銜,所掌趨于一致。

道臺的職權(quán)掌管范圍也不固定,最初他們之負責一府之地,有的是數(shù)道負責一府,后來是一道分轄三四府,后來逐漸趨于統(tǒng)轄全省,這或許是跟清廷的經(jīng)濟發(fā)展情況有問題。

比如江南地區(qū)作為糧食財稅重地,所以糧道官就會很多,而沿海城市則設有海防道,內(nèi)陸城市則沒有,產(chǎn)馬地會有馬政道,靠近運河的有運河道,天津還有海關(guān)道,有些省份的道員管水利,統(tǒng)轄一府,有的兼管鹽法、水利、驛傳。

道員的品級在原則上位正四品官員,但實際操作中卻有特例,在駐外道員中二品和三品皆有。到了乾隆、嘉慶時,道員準密折封奏,權(quán)勢日益加重,與知府相比,它在品秩上確實要高出一品。知府最初是正四品,后來改為了從四品。

看到有的朋友說布政使被稱之為“道員”這就是謬誤了,布政使實際上被稱之為“藩臺”,它的權(quán)限要比道臺高,屬于巡撫的屬官,類似于現(xiàn)在的省委副書記,主要負責中央政府傳到的政務、法令,督促各級政府執(zhí)行,同時管轄全省官員,以及稅賦。相較于只管轄一方面業(yè)務的“道臺”,布政使的權(quán)力更大。

不過在品秩上,布政使一直都是正三品,而道臺卻從正四品一路發(fā)展到了二品大員的程度,到了宣統(tǒng)時,由于人才匱乏,這種跳級現(xiàn)象更為嚴重,甚至封到了一品。出現(xiàn)這種情況,大致上是因為專制管理某一方面的技術(shù)性官員的稀缺所導致的。

相對于行政級別中的制臺(總督)、撫臺(巡撫)、臬臺(按察使)、以及府臺(知府)這類的政務官,道臺應該算是偏技術(shù)性官員的事務官。

綜上,道臺算上如今的省級廳長級別的官員,專門負責一方面的工作,因所轄省份的政治經(jīng)濟工作不同,而管轄領域不同,算是封建官制不斷發(fā)展細化的結(jié)果?傮w上到了清中后期以后,基本各省的道臺業(yè)務都是明確地,編制也趨于固定,在其業(yè)務范圍內(nèi),是完全凌駕于知府上的,可也沒有權(quán)力插手一府之地所屬業(yè)務范圍外其他政務。

3

清代的地方機構(gòu)共分“省、府、縣”三級。截止到清朝慈禧執(zhí)政時期,如果算上臺灣省的話,清朝共設有23個行政省,215個行政府和1358個行政縣。

其中,省的最高官員為總督和巡撫,總督為正二品,巡撫為從二品,他們兩個就類似于我們現(xiàn)如今的省委書記和省長。“府”的行政級別類似于我們現(xiàn)在的地級市,其最高長官為知府,官階為從四品,相當于我們現(xiàn)如今的市委書記兼市長。

至于清朝時期的“縣”,其行政級別和我們現(xiàn)如今的縣級市、自治縣差不多,其最高長官為知縣,官階為正七品,也就是傳說中的七品芝麻官,就如同我們現(xiàn)在的縣委書記兼縣長。

在縣之下,其實還有廳、鄉(xiāng)、保、街(巷)、莊這五個行政級別,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鎮(zhèn)、鄉(xiāng)、村、街道辦等,只不過它們的行政級別都太低,其官員也沒有正式品級,所以大家對它們的印象都比較陌生。



也正因為此,說起清朝時期的封疆大吏,大家首先就會想到總督和巡撫,再往下就是知府和知縣。但其實,除了這四個職務之外,地方上還有一個官員能稱得上是封疆大吏,那就是道臺,它是介于。ㄑ矒、總督)與府(知府)之間的地方長官。

最初,道臺的官階一直游走不定,一般介于三品到五品之間,等到乾隆十八年時,道臺的官階才被正式確定為正四品,比從四品的知府略高一點。但實際操作中仍有特例,有些特殊道臺官階可達到正二品。

大家知道,不管是總督、巡撫還是知府等,雖然名義上是要管理當?shù)氐能娬兔裾却笮≈T事,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它們顯然無法做到事無巨細。尤其是知府及以下的官員,它們更多只是管理自己轄區(qū)內(nèi)的訴訟、征稅和教化等事宜。

至于其他職責如道河、糧、鹽、茶、水利、驛傳、關(guān)務、屯田等事宜,則由其他專業(yè)人員來管理,這些人就是所謂的道臺。通常情況下,道臺共分為六大類,分別是糧道、河道、海關(guān)道、巡警道、分守道、分巡道。



其中,糧道、河道、海關(guān)道和巡警道都屬于是特殊道臺,并不是每個省府都擁有,比如糧道只有在江南、蘇松、江安、浙江、云南各設一人;河道則只有直隸永定河道、山東運河道和江蘇河庫道三人;海關(guān)道只有津海關(guān)道一人;巡警道則是每省各設一人。

這四個類型的道臺,其地位已經(jīng)可以和巡撫并駕齊驅(qū),都屬于是中央直屬的官員,所以它們屬于是特殊道臺。而真正意義上的道臺,其是主要是指分守道和分巡道,它們是省直官員,屬于省府派出的官員,一般一個道臺負責兩到三個府。

其中,如果是布政使派出的官員,就叫做分守道,主要職責是官員政績考核、農(nóng)桑、糧谷、屯田等;如果是按察使派出的官員,就叫做分巡道,主要職責是水利、鹽法、茶馬、司法等。據(jù)記載,清朝末期全國共設有20個分守道和72個分巡道。

總的來說,雖然道臺的官階要高于知府,但道臺卻不是知府的直接上級,兩人更多還是平級關(guān)系,只是在具體的業(yè)務上面,兩人各司其職,分工不同而已。而且,清廷為提高官制設置的效率,道臺的駐地一般都要避免和知府在一起,所以兩者更多是進水不犯河水。

4

在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之中,歷代朝局都上演著興衰成敗,每位統(tǒng)治者都是一個獨立的靈魂,有著自己執(zhí)掌天下的理念。因此在這漫長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官階制度也隨時代更替發(fā)生著重大的改變,清朝的道臺便是其中之一。

"道臺"作為一個全新的官階出現(xiàn)在清朝,并非是統(tǒng)治者一時興起而設置的。

作為中國歷史上版圖面積僅此于元的朝代,清朝前中期地域廣袤,特別是乾隆時期經(jīng)過十次軍事行動后,中國的版圖更是達到了1400萬平方千米之廣:北起蒙古,南至南海諸島,西達新疆,東北抵至外興安嶺,除此之外還有許多藩屬國。版圖的擴大雖然是彰顯國力的硬核手段,但與此同時也相應地增添了行政管理重擔。

我們再將目光轉(zhuǎn)移到其他官階上,稍大的巡撫、總督接觸到底層的機會不算多,而那些基層的衣食父母官呢?

知府、知縣都凈是處理起百姓那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去了,在二者之間也就多了一個工作空檔,但為了保證行政工作的正常運行,自然然而的,在原有的"省"與"府"之間就多了這么一個新官階——道臺。

作為一個新的官階,道臺所管轄的行政區(qū)域為"道",但"道"卻早已不是一個新鮮的事物,這個行政劃分其實早在漢朝就出現(xiàn)了,起初跟縣同級別,專門適用于少數(shù)民族聚居的偏遠地區(qū),《漢書》地理志解釋為"有蠻夷曰道"或者"縣主蠻夷曰道"。后經(jīng)歷朝歷代發(fā)展,"道"的特征也不斷與時俱進,到了明朝,由于各道的職責在實質(zhì)并沒有嚴格的區(qū)別,大都相互交錯,所以廢止變動較多。同時期,被分配到這一單位的官員也是官位尚卑,所以鮮為人知罷了。

史書記載,這個官職最早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的一種派出機構(gòu),長官被稱作道員、也叫作道臺。

它的下屬機構(gòu)分別為分巡道、分守道、糧儲道、鹽法道、兵備道等若干個小部門。單憑字面意思就可以看出來,一般認為分巡道是按察使司的派出,巡察若干府的官吏、司法相關(guān)事宜。分守道是布政使司的派出,協(xié)助管理地方的農(nóng)桑、經(jīng)濟、民政。糧儲道顧名思義是管理漕糧儲運等事。

兵備道是重要地方設的兵備,鹽法道是督察鹽場生產(chǎn)等相關(guān)事宜。粗略看來在某些領域的職權(quán)是和當時已經(jīng)存在的官職是有所沖突的,但也盡了查漏補缺之時效。

那么道臺這個官位如何呢?

在清朝的官位等級是這樣排列的:總督、巡撫、道臺、知府。由此可見,兩司之下就是道臺,所以還是一個很有含金量的官職。

乾隆中期將原來的參政、參議、副使等名稱全部取消,只稱為守道與巡道,簡稱為道員,一律為正四品。正四品是什么概念,比地方知縣(七品芝麻官)整整高了三個臺階呢!而有的道員可以做到從三品的位階去。而人們常說的知府也只是個從四品的官階,明代始以知府為正式官名,管轄州縣,為府一級的行政長官。

清代沿襲明朝。知府掌一府之政令,總領各屬縣,凡宣布國家政令、治理百姓,審決訟案,稽察奸宄,考核屬吏,征收賦稅等一切政務皆為其職責。這單單看一下管轄范圍和要做的事情,從四品官員已經(jīng)挺有權(quán)力了。”容^一下來看,從四品知府相當于現(xiàn)在的地級市市長,那么道臺官屬正四品從三品豈不是相當于如今的副省級級別?差距這下夠明顯了吧!

所以,從表面上來看得出的結(jié)論就是道臺比知府要大。然而事實是否全然如此呢?答案也不盡然。

因為在清朝那個年代是可以捐官的,同樣都是花錢買官,如果各位讀者是當?shù)氐母簧檀蠛滥銜绾芜x擇?毫無疑問,我猜想各位的選擇肯定是往大的買。一個人做了大半輩子的商人,一方富甲,享盡榮華富貴,怎么可能甘愿見到一個七品小官就彎腰下跪呢?因此選擇捐官的話,還是要往高處捐。當然太高了也捐不上,所以這個道臺的位置就挺好,因此大量的道臺就這樣被富商大賈所霸占。

那么那些千辛萬苦寒窗苦讀憑功名考取進入仕途,替百姓干實事的知縣就不抵一個靠錢財換取的道臺?筆者看來并非如此,他們當然要比那些虛頭巴腦靠捐官得來的道臺好的多。富豪們的初衷只是免除跪拜,擁有一點比其他做官的人看得起的特權(quán)罷了,他們這么做也無非就是買個"官身",好在重農(nóng)抑商的特殊歷史條件下多一點方便之處(在大清,鹽商特別富裕,往往身價驚人,經(jīng)常要和一些有實權(quán)的官員打交道)。

其實,如果是一個實實在在做到道臺的官員,官拜四品那也是相當了不起的,受萬人敬仰,別的不說,這個位置就是個"搖錢樹"。單從鹽的產(chǎn)量,糧食分配,以及河道清理三個方面來說,油水就達到了不可估量的地步。

先說糧食,在太平年間可欺上瞞下,災荒年調(diào)配也可以上下其手,中飽私囊;再說鹽巴,在那個鹽鐵被壟斷的年代,隨便薅點倒賣,又是一筆不小的收入;最后關(guān)于河道清理,歷來這樣一項大工程哪一次撥款少?而這些,恰恰都歸為道臺所管,這其中的利益還少嗎?簡直就是一個聚寶盆。要是做個實權(quán)道臺,搞個三年沒有萬兩也有千金了吧!

除此以外,清朝的道臺是不斷與時俱進的,正如一個制度的不斷演變。清朝中后期,道臺是完全碾壓知府,由于皇權(quán)的日漸衰落,道臺擁有了向皇帝密奏的權(quán)力,漸漸的成為皇帝監(jiān)視總督、巡撫甚至是掌握地方的眼線。

所以,通過以上的對比,無論是在實質(zhì)的官階等級,還是權(quán)利、獲利數(shù)量,道臺都是明顯要優(yōu)于知府的。

5

清朝的道員是介于省和知府之間的官職,一般情況是正四品,比從四品的知府略高一點。但特殊崗位的道缺不受品級限制,最高可以是正二品。

道員與知府的區(qū)別是,知府屬于地方官,是大一號的知縣,也是知縣的上司,主要負責訴訟、征稅和教化。而道員是省直官員,屬于省府派出官員,有點類似于今天的省直各廳局和省府特派員。

道員由布政史司和按察使司分別派出,因而其職責也不同。大體上,道員分三種。

布政使司派出的,叫做分守道,其業(yè)務范圍以民政、官員考績、農(nóng)桑、糧谷、賦稅為主。按察使司派出的,叫分巡道,業(yè)務以司法和訴訟為主。

此外,分守道和分巡道都要兼職,比如兵備、水利、鹽法、學務、河務、茶馬屯田等,有軍事職責的也叫兵備道。

第三類是直屬總督的,不歸省里管。指某一專業(yè)領域的道員,不兼職,主要是鹽法、學務、河務、水利、督糧等。

這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直隸和兩江總督這樣的重臣,他們有一些特殊需要,比如學務、糧道等,要設道員管理。還有一種是中央直屬,比如海關(guān)道,朝廷委托直隸總督管理。督糧道,委托漕運總督管理。

袁世凱的父親袁保慶就是江寧鹽法道,駐江寧,直屬兩江總督,主要的工作是為兩江總督辦理糧臺,管理兩淮鹽政,實際上就是道光以前兩淮鹽運使。相當于70年代南京軍區(qū)的后勤部長兼國家鹽業(yè)專賣局局長。而且袁保慶軍功卓著,是正二品大員,身份和級別與巡撫一模一樣,他和當時的江寧布政使孫依言兩人是時任兩江總督馬新貽最得力的助手。馬新貽被刺以后,他們二人不畏權(quán)勢,抵制曾國藩的欺上瞞下,仗義為馬新貽出頭。

李鴻章的心腹愛將盛宣懷就是在直隸海關(guān)道起家的。盛宣懷是清廷第一任海關(guān)道,甲午戰(zhàn)爭和其后《馬關(guān)條約》的簽訂過程中,盛宣懷任勞任怨、鞠躬盡瘁,為李鴻章鞍前馬后,雖然沒有上過戰(zhàn)場,但他的功勞一點也不比當時任何一個百戰(zhàn)功高的將領差。尤為難得的是,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頂著清流的謾罵,在全國人民“漢奸”的唾沫星子中堅持職守,為李鴻章分謗。

分守道和分巡道分駐各地,是因為古代的交通不便,作為省府機構(gòu)的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不能只在省城駐在,必須就近到各地去辦公,而地方的府縣機構(gòu)職能單一,也無法分擔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工作,所以要通過各地分設道員完成工作。

道員有的管一個府,有的管兩三個府。帶兵備銜的道員,有守土之責,相當于小號的巡撫,上馬管軍下馬管民。但道員不是知府的直接上級,而是在某些業(yè)務上是他們的上級,這一點與今天各省的業(yè)務廳局與市縣和地區(qū)的關(guān)系一樣。

咸豐八年,海關(guān)總稅務司設立,并由外國人管理。為了監(jiān)督總稅務司,咸豐皇帝在全國設置了十五個海關(guān)道,除了監(jiān)督和保障清廷的權(quán)益,這些海關(guān)道還負責辦理所在地的外交和通商事宜。

但除了津海關(guān)道以外,其它十四個海關(guān)道均由就近的分守道和分巡道兼任,但所有的海關(guān)道均向直隸總督報告工作,是直隸總督的屬下。因此,直隸總督的手也伸向各地,使直隸總督的權(quán)力進一步擴大。

晚清上海海關(guān)道邵友濂就是李鴻章派駐上海和兩江的眼線。當時直隸總督李鴻章與兩江總督左宗棠為了陸防和海防爭論不休,最終竟成政敵,而邵友濂在李鴻章打擊左宗棠的過程中功不可沒。邵友濂當時是兩江總督屬下的蘇松太倉道,但由于兼海關(guān)道而受李鴻章節(jié)制。

道員的設立一般沒有固定的常例,根據(jù)需要各朝都有變化。據(jù)《光緒實錄》卷四和《清史稿,職官志三》記載,光緒中期全國設分守道二十個,分巡道七十二個,專職的津海關(guān)道一個,共計九十三個。

為了提高官制設置的效率,道員的駐地一般都要避免與知府在一起,并盡可能住在縣一級城市,只有很少一部分專職道員,比如直屬總督的鹽法道、學務道、督糧道等駐在省城或大城市。

道員一般是正四品,但正三品的缺也很多。比如慈安太后的父親穆楊阿就是廣西右江道。右江道駐柳州,由于它是兵備道,又兼管理少數(shù)民族事務,權(quán)力非常大,是個滿缺,也是個肥缺。廣西另一個道員肥缺是左江道,也是個兵備道,滿缺,正三品,駐省城南寧。

這兩個道員缺是全國有名的好缺,但也有惡名昭彰的缺,誰都不愿意去。比如瓊崖兵備道,在海南,煙瘴遍地,那個年月沒有空調(diào),北方人去了基本上是找死。還有甘涼道,幾乎無一日不打仗,駐地苦寒,遠離京城。

不過也有一些道缺,由于天高皇帝遠,管的范圍寬,甚至可以作威作福,比巡撫還實惠。

比如西寧道,管理整個烏梁素海的少數(shù)民族事務,在西北地界,除了烏里雅蘇臺將軍和陜甘總督以外,就屬他官最大。西寧道全稱是西寧撫治兵備道,其實就是青海和甘涼巡撫兼西北民族事務總監(jiān),它的權(quán)限不止涉及一省,而是覆蓋被俄羅斯占領部分、蒙古國全部、今天的內(nèi)蒙、西藏地區(qū),差不多大半個中國都歸它管。它雖然要打仗,但他上面的烏里雅蘇臺將軍和陜甘總督兩職是專門打仗的,所以到他這里反而沒有什么壓力了。西寧道從二品,正省級朝廷大員,乾隆以前是滿缺,后來為了打勝仗,不得不“參用漢人”。

兵備道有守土之責,因此戰(zhàn)時要求兵備道必須有一定的軍事素養(yǎng)。慈禧的父親惠征就是安徽徽寧池太廣道,加兵備銜,因此也是兵備道,正四品,駐蕪湖。

咸豐二年,太平天國進犯安徽,蕪湖首當其沖,惠征剛剛到任,情況不明,對屬下也不熟悉,所以在太平天國剛剛開始圍城時就棄城逃跑。他是守城主將,他一跑,蕪湖立即陷落。咸豐皇帝大怒,要抓他回京問罪。

當時棄城逃跑肯定是死罪。后來的兩江總督何桂清因為棄城逃跑甚至被拉到菜市口一刀斬了;菡髂懶,跑到鎮(zhèn)江以后就病倒了,每天擔心皇帝派人來抓他,沒幾天就死了。

6

道員,官名。

明代省級最高機構(gòu)有都指揮使司、布政司、按察司。布、按兩司的佐貳本與長官同在省城,后將一省劃為數(shù)個小監(jiān)察區(qū),稱為道,由布政司佐官參政、參議分理各道錢谷,稱為分守道,按察司佐官副使、僉事分理各道刑名,稱為分巡道。此外又有一種無地盤的專職道員如督糧道、提學道等。這是道員稱謂之初。明代道員是差使,本身無品級,其品級視所帶銜而定。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裁省參政、參議、副使、僉事等,專設分守、分巡道,一律定為正四品官,多兼兵備銜,管轄府州,成為省以下、府州以上的高級行政長官。此外又設督糧、鹽法等道。清未在各省置巡警、勸業(yè)二道,各司其專職。道員別稱為道臺。

7

一提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縱橫的腦袋就多老大,實在是太TM的難解釋了,既有臨時性,又有變化性,真的是難死我了,為了答這道題,老子看了好幾篇碩博論文,結(jié)果不看還好,看了之后,腦袋更大了。

可以肯定的是,道臺是絕對比知府大的官職。

化繁為簡是一門藝術(shù),縱橫在這篇文章中就簡單點來講講清朝時期的道和道臺。

正常來說,清朝時期的地方行政機構(gòu)是按照“省——府——縣”三級來劃分,官員也是“督撫——知府——知縣”來設立的,然而在這些地方行政機構(gòu)中還存在一個特殊的地方行政機構(gòu),就是道。

盡管很多歷史學者將道加入到地方機構(gòu)中,認為是“省——道——府——縣”四級機構(gòu),縱橫認為這是不準確的,因為道并不是設置于省和府之間的中間一級組織,而是省級行政機構(gòu)的派出機構(gòu),是對省級行政機構(gòu)職權(quán)的一種補充,而道也并不是只有地方道,還是具體事務的道。

也就是說,道臺(道員)是在總督、巡撫之下,而比知府要高的一個官職。在清朝時期品級不是固定的,通常來說是正四品官員,但是乾隆、嘉慶年間準許道員密奏朝廷,加強了道臺的地位,實際上道臺的官階可以達到三品乃至二品。

從職責上來說,道員是“各掌分守、分巡,及河、糧、鹽、茶,或兼水利、驛傳,或兼關(guān)務、屯田;并佐藩、臬核官吏,課農(nóng)桑,興賢能,勵風俗,簡軍實,固封守,以帥所屬而廉察其政治”。

也就是說,清朝時期的道分為兩種,一種是掌管地方的道,一種是掌管具體事務的道.

掌管地方道就是分守道,以所轄地區(qū)而命名,實際上是省級行政機構(gòu)派駐地方的行政或者檢查機構(gòu)。其中最為出名的應該是臺灣道,屬于福建省掌管的臺灣行政長官,1887年臺灣道升格為臺灣省。

掌管具體事務的就是專業(yè)道,其實就是一個處理地方專門事物而設置的一個官職,比如這個省有河運,因此就設立一個河道,專門負責河工的,除了河道還有糧道、海關(guān)道、茶鹽道等等。比較有代表性的就是清朝的海關(guān)道,歷史學家呂思勉認為清政府曾經(jīng)在開商口岸設置海關(guān)道,海關(guān)道就是負責海關(guān)事務的專門官員。

之所以道一級行政機構(gòu)如此復雜,就在于它是一個復式的多級管理,靈活性是它最大的特點,因需而設是它產(chǎn)生的必要,在清朝順治時期一共有199個道,而到了光緒時期就剩下一百來個道了。

可見道一級機構(gòu)的變化,存在很大的臨時性。

清朝設置道實際上是為了地方與專業(yè)兼顧,從而將地方行政與具體專業(yè)性強的事物聯(lián)系起來。

當然,清朝時期的道也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就像清朝其他的行政制度一樣,在不同時期是完全不同的,縱橫也就解釋一個大概,如果有錯誤的地方,歡迎大家指正。

8

對,比知府大。唐,把地域地區(qū)稱為:道。唐把天下劃分為十道,每個道均有人負責分管。明清時,每個省地域劃分為數(shù)個道,每個道的高管,稱:道員,亦稱:道臺。成為省以下,府、州以上的最高行政長官。也可以說,相當于正省部級以下,地市級以上的最高領導,可能和副省長差不多。

9

【巴都詩韻千年在】

道治始于明朝,是介于省會與州府之間的行政機構(gòu)(相當于今之副省級城市)。以四川為例:明清置川東道署(署治重慶)、川西道署(署治成都)、川南道署(署治瀘州)、川北道署(署治閬中)。介紹一下川北道署。

川北道署:明洪武年間置,道治今四川省閬中市,轄一州三府(綿州〈今綿陽)、保寧府〈今閬中〉、順慶府〈今南充〉、潼川府〈今三臺〉)共三十二縣。

清朝時綿州分治,川北道置轄三府(保寧府、順慶府、潼川府)共二十余縣。至1914年南充人張瀾將川北行署遷到南充止。悠悠川北道,輝煌六百年!

一州三府領繁秀,今日街頭說城優(yōu)。

巴國韻光存萬載,清初省會廿年終。

堂前王謝歸飛燕,四海風雲(yún)道所求。

遍地殘黃誰踏過?醉中侃侃道春秋。

一一過閬中道臺衙署作2016年2月

【注】巴國:閬中在戰(zhàn)國時期是巴國最后的國都。公元前314年秦惠文王遣張儀、司馬錯率軍滅巴亡蜀,置巴郡閬中縣(初為郡治,后遷江州〈今重慶〉)。省會:清初川西未克,以閬中為四川臨時省會近二十年,蜀境定復遷成都。今閬中有貢院(古代科舉的考棚,只有省會城市才有)。







10

道臺和知府的上下關(guān)系!如果精確去理解這兩個名詞的真正意思,就不難理解了!

知府是一府之首,道臺是一道之要!

那么什么是一府?什么是一道?

一府相當于現(xiàn)在的一市!一道相當于市級以上的經(jīng)濟綜合體!

普遍來講,道臺級別介于知府和布政使之間!如果把一道的范圍縮小到一府,兩者則是平職的!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