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道員是介于省和知府之間的官職,一般情況是正四品,比從四品的知府略高一點。但特殊崗位的道缺不受品級限制,最高可以是正二品。
道員與知府的區(qū)別是,知府屬于地方官,是大一號的知縣,也是知縣的上司,主要負責訴訟、征稅和教化。而道員是省直官員,屬于省府派出官員,有點類似于今天的省直各廳局和省府特派員。
道員由布政史司和按察使司分別派出,因而其職責也不同。大體上,道員分三種。
布政使司派出的,叫做分守道,其業(yè)務范圍以民政、官員考績、農(nóng)桑、糧谷、賦稅為主。按察使司派出的,叫分巡道,業(yè)務以司法和訴訟為主。
此外,分守道和分巡道都要兼職,比如兵備、水利、鹽法、學務、河務、茶馬屯田等,有軍事職責的也叫兵備道。
第三類是直屬總督的,不歸省里管。指某一專業(yè)領域的道員,不兼職,主要是鹽法、學務、河務、水利、督糧等。
這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直隸和兩江總督這樣的重臣,他們有一些特殊需要,比如學務、糧道等,要設道員管理。還有一種是中央直屬,比如海關(guān)道,朝廷委托直隸總督管理。督糧道,委托漕運總督管理。
袁世凱的父親袁保慶就是江寧鹽法道,駐江寧,直屬兩江總督,主要的工作是為兩江總督辦理糧臺,管理兩淮鹽政,實際上就是道光以前兩淮鹽運使。相當于70年代南京軍區(qū)的后勤部長兼國家鹽業(yè)專賣局局長。而且袁保慶軍功卓著,是正二品大員,身份和級別與巡撫一模一樣,他和當時的江寧布政使孫依言兩人是時任兩江總督馬新貽最得力的助手。馬新貽被刺以后,他們二人不畏權(quán)勢,抵制曾國藩的欺上瞞下,仗義為馬新貽出頭。
李鴻章的心腹愛將盛宣懷就是在直隸海關(guān)道起家的。盛宣懷是清廷第一任海關(guān)道,甲午戰(zhàn)爭和其后《馬關(guān)條約》的簽訂過程中,盛宣懷任勞任怨、鞠躬盡瘁,為李鴻章鞍前馬后,雖然沒有上過戰(zhàn)場,但他的功勞一點也不比當時任何一個百戰(zhàn)功高的將領差。尤為難得的是,他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頂著清流的謾罵,在全國人民“漢奸”的唾沫星子中堅持職守,為李鴻章分謗。
分守道和分巡道分駐各地,是因為古代的交通不便,作為省府機構(gòu)的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不能只在省城駐在,必須就近到各地去辦公,而地方的府縣機構(gòu)職能單一,也無法分擔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工作,所以要通過各地分設道員完成工作。
道員有的管一個府,有的管兩三個府。帶兵備銜的道員,有守土之責,相當于小號的巡撫,上馬管軍下馬管民。但道員不是知府的直接上級,而是在某些業(yè)務上是他們的上級,這一點與今天各省的業(yè)務廳局與市縣和地區(qū)的關(guān)系一樣。
咸豐八年,海關(guān)總稅務司設立,并由外國人管理。為了監(jiān)督總稅務司,咸豐皇帝在全國設置了十五個海關(guān)道,除了監(jiān)督和保障清廷的權(quán)益,這些海關(guān)道還負責辦理所在地的外交和通商事宜。
但除了津海關(guān)道以外,其它十四個海關(guān)道均由就近的分守道和分巡道兼任,但所有的海關(guān)道均向直隸總督報告工作,是直隸總督的屬下。因此,直隸總督的手也伸向各地,使直隸總督的權(quán)力進一步擴大。
晚清上海海關(guān)道邵友濂就是李鴻章派駐上海和兩江的眼線。當時直隸總督李鴻章與兩江總督左宗棠為了陸防和海防爭論不休,最終竟成政敵,而邵友濂在李鴻章打擊左宗棠的過程中功不可沒。邵友濂當時是兩江總督屬下的蘇松太倉道,但由于兼海關(guān)道而受李鴻章節(jié)制。
道員的設立一般沒有固定的常例,根據(jù)需要各朝都有變化。據(jù)《光緒實錄》卷四和《清史稿,職官志三》記載,光緒中期全國設分守道二十個,分巡道七十二個,專職的津海關(guān)道一個,共計九十三個。
為了提高官制設置的效率,道員的駐地一般都要避免與知府在一起,并盡可能住在縣一級城市,只有很少一部分專職道員,比如直屬總督的鹽法道、學務道、督糧道等駐在省城或大城市。
道員一般是正四品,但正三品的缺也很多。比如慈安太后的父親穆楊阿就是廣西右江道。右江道駐柳州,由于它是兵備道,又兼管理少數(shù)民族事務,權(quán)力非常大,是個滿缺,也是個肥缺。廣西另一個道員肥缺是左江道,也是個兵備道,滿缺,正三品,駐省城南寧。
這兩個道員缺是全國有名的好缺,但也有惡名昭彰的缺,誰都不愿意去。比如瓊崖兵備道,在海南,煙瘴遍地,那個年月沒有空調(diào),北方人去了基本上是找死。還有甘涼道,幾乎無一日不打仗,駐地苦寒,遠離京城。
不過也有一些道缺,由于天高皇帝遠,管的范圍寬,甚至可以作威作福,比巡撫還實惠。
比如西寧道,管理整個烏梁素海的少數(shù)民族事務,在西北地界,除了烏里雅蘇臺將軍和陜甘總督以外,就屬他官最大。西寧道全稱是西寧撫治兵備道,其實就是青海和甘涼巡撫兼西北民族事務總監(jiān),它的權(quán)限不止涉及一省,而是覆蓋被俄羅斯占領部分、蒙古國全部、今天的內(nèi)蒙、西藏地區(qū),差不多大半個中國都歸它管。它雖然要打仗,但他上面的烏里雅蘇臺將軍和陜甘總督兩職是專門打仗的,所以到他這里反而沒有什么壓力了。西寧道從二品,正省級朝廷大員,乾隆以前是滿缺,后來為了打勝仗,不得不“參用漢人”。
兵備道有守土之責,因此戰(zhàn)時要求兵備道必須有一定的軍事素養(yǎng)。慈禧的父親惠征就是安徽徽寧池太廣道,加兵備銜,因此也是兵備道,正四品,駐蕪湖。
咸豐二年,太平天國進犯安徽,蕪湖首當其沖,惠征剛剛到任,情況不明,對屬下也不熟悉,所以在太平天國剛剛開始圍城時就棄城逃跑。他是守城主將,他一跑,蕪湖立即陷落。咸豐皇帝大怒,要抓他回京問罪。
當時棄城逃跑肯定是死罪。后來的兩江總督何桂清因為棄城逃跑甚至被拉到菜市口一刀斬了;菡髂懶,跑到鎮(zhèn)江以后就病倒了,每天擔心皇帝派人來抓他,沒幾天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