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肉在古代也可以說是緊缺之物,普通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更別說吃肉,而那些權貴官僚們就不同了,他們有錢有勢,自然是餐餐大魚大肉,清朝皇帝在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都會賞賜給親近的大臣和侍衛(wèi)一些豬肉,而這些大臣表面上是謝主隆恩,可內心是一肚子的嫌棄,出了宮門就將它給扔了,這是為什么呢?
清朝朝廷每年都要舉行各種祭祀,要用到許多豬肉,這些肉也叫胙肉,皇帝會把這些肉賜給大臣們分享,在祭祀前,皇宮的廚師們會把這些肉的皮出掉,剩下的肉就切成一大塊一大塊的,不放任何的佐料調味品,和白水一起放入鍋里大火煮,煮至七八成熟,上面沒有血絲就撈上來,這就是所說的白切肉,沒鹽沒醬油沒滋沒味的水煮肉。
喝多下令將這些肉端上來給在座的每位大臣和侍衛(wèi)將領各一份,好的五花肉一般都獻給皇帝、皇后和妃嬪們,而比較肥的大片肉就賞賜給臣子們,臣子們接到皇上的恩賜,一個個的口是心非,嘴上山呼萬歲謝主隆恩,眼里看著這些白切肉,心里直作涌,想吐。
古時候大臣們對皇帝從來都是言聽計從,唯唯諾諾,不敢表現(xiàn)出任何的不尊敬,對皇帝賞賜的東西都要供起來,賞賜的豬肉更是要吃掉,皇帝和后妃吃白切肉是可以蘸著醬味、和著蒜泥韭菜吃的,但是大臣們和侍衛(wèi)就沒有那么好的待遇了,就這些直接吃。
乾隆執(zhí)政時期清朝國力可以說是鼎盛時期,官員們早已習慣了山珍海味,這大塊的豬肉雖然是熟的,但是沒有加任何的調料,吃不上三口就想吐,可是皇上都吃了,他們也只能硬著頭皮往嘴里塞。哪怕是賜給的毒藥也要喝下去。
因此很多人都在皇上的監(jiān)督下吃得一干二凈的,吃不完或者吃得很痛苦都是要受到責罰的,吃上三口不想吐的那就是好胃口,而吐出來那就是對皇帝的“大不敬”,吃飯的腦袋就丟了,此生恐怕就再也吃不上肉了。
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多聰明的侍衛(wèi)就應招撤招,他們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要吃這種白切肉的時候,就悄悄的在懷里揣一打糯米紙,這些紙已經(jīng)用咸鹽醬油十三香反復浸泡晾干,用這樣的紙包著肉來吃,熱乎乎的肉浸潤了紙中的調味品,自然有一番風味,但如果被皇帝發(fā)現(xiàn)了,那可是欺君之罪,要掉腦袋的,因此他們是非常謹慎小心的,那些大臣們可就不敢了,因為他們的衣袖里要裝奏折,一旦被皇上嗅出來十三香的味道來,那不就是自投羅網(wǎng)了,因此沒有人敢冒這個風險。
乾隆爺有時候也喜歡賞賜給大臣們一些豬肘子犒賞他們,大家都知道,豬肘子可以說是整個豬身上最肥膩的地方了,真是要讓一個人吃下肥到流油的豬肘子的時候,那恐怕是余生都不想再吃肉了。乾隆估計也認為豬肘子太大了一時半會兒也吃不完,就允許他們帶回家吃,半生不熟的豬肘子比肉還難煮,皇帝說是讓大家?guī)Щ丶页,但是回家后到底吃沒吃,乾隆肯定是不得而知的,因此這些難以下咽的豬肘子,大臣們看著就煩,等下了朝,一出宮門就都給扔了。
說是扔了,但也不能亂扔,這畢竟是皇帝的御賜之物,誰敢啦,他們都送給了紀曉嵐了。紀曉嵐跟清朝的皇帝一樣都喜歡吃肉,據(jù)說他一壺茶就能吃下七八斤肉,大家都知道紀曉嵐喜歡吃肉、會吃肉、善于吃肉,不妨就都送給他吃好了,紀曉嵐就成了大家的救星。
紀曉嵐也不客氣,來者不拒,坐在回家的轎子上,大口大口的啃著豬肘子,滿嘴流油,衣服上也是油光煥發(fā),好不自在。
正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窮人吃不起,富人吃不下,許多東西就白白的浪費了,這就是腐朽社會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