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豬肉在古代也可以說是緊缺之物,普通老百姓連飯都吃不飽更別說吃肉,而那些權貴官僚們就不同了,他們有錢有勢,自然是餐餐大魚大肉,清朝皇帝在逢年過節(jié)的時候,都會賞賜給親近的大臣和侍衛(wèi)一些豬肉,而這些大臣表面上是謝主隆恩,可內心是一肚子的嫌棄,出了宮門就將它給扔了,這是為什么呢?


清朝朝廷每年都要舉行各種祭祀,要用到許多豬肉,這些肉也叫胙肉,皇帝會把這些肉賜給大臣們分享,在祭祀前,皇宮的廚師們會把這些肉的皮出掉,剩下的肉就切成一大塊一大塊的,不放任何的佐料調味品,和白水一起放入鍋里大火煮,煮至七八成熟,上面沒有血絲就撈上來,這就是所說的白切肉,沒鹽沒醬油沒滋沒味的水煮肉。

喝多下令將這些肉端上來給在座的每位大臣和侍衛(wèi)將領各一份,好的五花肉一般都獻給皇帝、皇后和妃嬪們,而比較肥的大片肉就賞賜給臣子們,臣子們接到皇上的恩賜,一個個的口是心非,嘴上山呼萬歲謝主隆恩,眼里看著這些白切肉,心里直作涌,想吐。


古時候大臣們對皇帝從來都是言聽計從,唯唯諾諾,不敢表現(xiàn)出任何的不尊敬,對皇帝賞賜的東西都要供起來,賞賜的豬肉更是要吃掉,皇帝和后妃吃白切肉是可以蘸著醬味、和著蒜泥韭菜吃的,但是大臣們和侍衛(wèi)就沒有那么好的待遇了,就這些直接吃。

乾隆執(zhí)政時期清朝國力可以說是鼎盛時期,官員們早已習慣了山珍海味,這大塊的豬肉雖然是熟的,但是沒有加任何的調料,吃不上三口就想吐,可是皇上都吃了,他們也只能硬著頭皮往嘴里塞。哪怕是賜給的毒藥也要喝下去。

因此很多人都在皇上的監(jiān)督下吃得一干二凈的,吃不完或者吃得很痛苦都是要受到責罰的,吃上三口不想吐的那就是好胃口,而吐出來那就是對皇帝的“大不敬”,吃飯的腦袋就丟了,此生恐怕就再也吃不上肉了。

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很多聰明的侍衛(wèi)就應招撤招,他們想出了一個好辦法,要吃這種白切肉的時候,就悄悄的在懷里揣一打糯米紙,這些紙已經(jīng)用咸鹽醬油十三香反復浸泡晾干,用這樣的紙包著肉來吃,熱乎乎的肉浸潤了紙中的調味品,自然有一番風味,但如果被皇帝發(fā)現(xiàn)了,那可是欺君之罪,要掉腦袋的,因此他們是非常謹慎小心的,那些大臣們可就不敢了,因為他們的衣袖里要裝奏折,一旦被皇上嗅出來十三香的味道來,那不就是自投羅網(wǎng)了,因此沒有人敢冒這個風險。


乾隆爺有時候也喜歡賞賜給大臣們一些豬肘子犒賞他們,大家都知道,豬肘子可以說是整個豬身上最肥膩的地方了,真是要讓一個人吃下肥到流油的豬肘子的時候,那恐怕是余生都不想再吃肉了。

乾隆估計也認為豬肘子太大了一時半會兒也吃不完,就允許他們帶回家吃,半生不熟的豬肘子比肉還難煮,皇帝說是讓大家?guī)Щ丶页,但是回家后到底吃沒吃,乾隆肯定是不得而知的,因此這些難以下咽的豬肘子,大臣們看著就煩,等下了朝,一出宮門就都給扔了。


說是扔了,但也不能亂扔,這畢竟是皇帝的御賜之物,誰敢啦,他們都送給了紀曉嵐了。

紀曉嵐跟清朝的皇帝一樣都喜歡吃肉,據(jù)說他一壺茶就能吃下七八斤肉,大家都知道紀曉嵐喜歡吃肉、會吃肉、善于吃肉,不妨就都送給他吃好了,紀曉嵐就成了大家的救星。

紀曉嵐也不客氣,來者不拒,坐在回家的轎子上,大口大口的啃著豬肘子,滿嘴流油,衣服上也是油光煥發(fā),好不自在。


正所謂“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窮人吃不起,富人吃不下,許多東西就白白的浪費了,這就是腐朽社會的寫照。



最佳貢獻者
2

歡迎打開歷史寶藏。


敢把皇帝賞賜的東西扔了,頭上長幾個腦袋?敢這么任性。

不說是豬肘子了,就算是別的任何東西,皇上賞賜的,都不能隨意扔的。

這個豬肘子到底是什么來歷呢?

古人是很敬重祖先的,特別是皇室,因為人家的祖先牛啊,有皇位給后代繼承。

所以后人為了表示感激,在固定的節(jié)日,會給祖先敬上豬牛羊這些動物,讓祖先享用。

祖先享用過之后呢,人們覺得這些東西都是肉,不用了浪費啊,于是就再次回收利用。

這就叫做“胙肉”。

清代時候,回收利用的比較奇特,直接將這種敬過神靈的半生不熟的肉,切成塊,分給臣子們吃。

《嘯亭續(xù)錄·貴臣之訓》中有記載:“坤寧宮祭神胙肉,皆賜侍衛(wèi)分食,以代朝餐,蓋古散福之義!

因為大清皇室是滿人,祖先都是生活在東北白山黑水的游獵部族,所以沒有出關時候,滿人吃這種肉不在話下。入關后,都錦衣玉食的,再吃這種不太熟,有沒有任何佐料的肉,就有點故作苦而念先人之苦的意思了。

雍正皇帝剛繼位不久,有一次遇到祭祀完祖宗的時候,就把小弘歷叫到身邊,然后什么話也沒說,就將這樣割下來的冷豬肉給小弘歷吃。小家伙也沒有多說什么,就將這肉吃了。雍正很開心,心里暗想,這真是有大福的小主啊,暗暗就將接班人選定給了弘歷。

延禧攻略中有一個情節(jié),魏瓔珞陷害怡親王,就給他的胙肉中,偷偷加了佐料,就這個事情,被告發(fā)之后就受到皇帝的責罰,連皇上都不嫌棄不好吃,大臣們還敢作孽,這不是找事嘛。

所以不要小看了這塊冷豬頭,來頭大著呢。誰敢偷偷扔了,絕對是活膩了。


更所歷史類原創(chuàng)內容,歡迎關注@歷史寶藏。

3

“雍正元年,癸卯,春正月,次辛祈谷禮成,是為世宗登極后初次大祀之典。召上入養(yǎng)心殿,賜食一臠,意巳為他日付托之本。志早先定,仰告昊蒼,故俾承福受胙也!


提到豬肘子,大家可能立馬就感到食指大動,垂涎欲滴。但是在清朝,一個皇帝賜予的豬肘子,卻會被官員們所嫌棄?今天就來和大家聊一聊,這個事情的來龍去脈。?在這之前先給大家講個小故事,就是出自上面的文獻。

當年雍正奪得皇位,可謂是經(jīng)歷了千辛萬苦。所以到了乾隆的時候,他不想讓這種事情再發(fā)生,因此想提前指認皇帝。于是在乾隆十歲的時候,他叫了一群皇子,給他們一人一份胙肉。然后讓他們所有人吃下去,可是只有乾隆吃的時候面無表情,其他的幾個皇子都差點惡心的要吐。

這里的胙肉就是我們的豬肘子,只是這里的豬肘子都是生的。當時清朝已經(jīng)建國一百多年,基本上皇子都是處于享福的狀態(tài)。這個時候雍正想來試驗他們一下,看他們有沒有忘記先輩的不容易。因此也正是乾隆吃的豬肘子,讓他在雍正心中的地位大大提高。

然后我們再說回大臣的事情,為何為何這么大膽扔掉這些?首先皇帝賜予他們的豬肘子,肯定有他們十分不滿意的地方。否則他們也不至于冒著被皇帝發(fā)現(xiàn)甚至殺頭的危險,丟掉豬肘子吧?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難吃!

他們的做豬肘子的方法很直白,一開始會先殺一整頭豬,然后直接用開水把這整頭豬給煮得半生不熟,吃著一半可能還帶點血絲的那種,想想就反胃。?在這整頭豬被燙的半熟之后,就會有人按照皇帝的指令把這些豬切開成一片片肥瘦相間的肉,分給自己的大臣們。

然而像這樣的豬肘子,在清朝那大臣看來,都不像人吃的。人家高官大臣啥山珍海味沒吃過?這樣的豬肉自然是吃不慣的,當然只能丟掉啦。?但是皇帝吃的比他們還好,難道皇帝也忍心吃得下去嗎?皇帝其實也吃不下去,但是必須得吃,因為這是清朝的一個傳統(tǒng)。

這個豬肘子在歷史記載,是有來頭的。清朝在那時候,是由滿人建立的。而清朝大多數(shù)都是漢族,是起碼幾億的漢人,而滿人就只有十幾萬。這數(shù)量上的巨大懸殊,讓人家當皇帝的肯定是沒有安全感。萬一皇帝一個不小心的舉措得罪了人家?guī)變|的漢人,那還得了?這皇帝還做不做了?

所以有著上面的這種壓力存在,清朝很少出現(xiàn)各朝各代都經(jīng)常有的昏君。清朝除了關外時期的太祖、太宗外,一共10位皇帝,除了咸豐、同治和兩位不掌權的皇帝稍弱一點外。我們發(fā)現(xiàn)剩下的也幾乎沒有什么昏庸、荒嬉或是無心治國的皇帝,也沒有出現(xiàn)過宦官干政或是幾十年不上朝導致皇權旁落的情況。?

清朝的皇子小時候生活都是很刻苦的,他們除了要學習滿、蒙、漢三種文字語言之外,他們還要練習各種射箭、騎馬技藝。?吃這個豬肘子,就是為了讓他們時刻牢記自己祖先生活的艱辛,不忘初心。

清朝的祖先是生活在那種十分惡劣的環(huán)境下,他們想要得到食物是一件特別艱辛的事情。而就算費盡千幸萬苦得到了食物,也因為當時的條件艱苦,也沒辦法吃到什么好吃的食物,他們所吃到的東西經(jīng)常是半生不熟的,就像豬肘子差不多。

清朝皇帝為了更好地紀念他們祖先的艱難,所以就會經(jīng)常在各種祭禮中向手下人賞賜這些豬肘子。而這時候,人家無辜的大臣又不知道你們這些皇帝為什么這么會玩,他們平時吃慣了那些美味佳肴,哪里還能吃的下這些東西。

進一次皇宮,肚子就得遭一次罪,畢竟是皇帝賜予的豬肘子,是毒酒你都得謝恩,有誰敢違抗?所以這些大臣們表面上是笑臉相迎,吃的是不亦樂乎,其實早就已經(jīng)叫苦不迭了。對于這些豬肉,能扔掉的自然再好不過。但是人家皇帝一高興了,就即興讓你當面吃幾個豬肘子,你敢不吃嗎???

天無絕人之路,就有人想出來了一個辦法。他們會將一種特殊的叫做糯米紙的,放在醬油里面浸泡上好幾天,在這些糯米紙被醬油完全浸透之后,就可以直接放到食物上食用。

這個方法一時興起,每個人進宮時身上都得有這么一些糯米紙。吃肉時就給他們的肉上放上一些這樣的草紙,然后大臣們就可以將這些草紙中的醬油沾到肉上,直接將其吃下去,也不用那么痛苦了。

4

紅雨天和大家來聊一聊乾隆皇帝分豬肘子的故事。大半夜的提到豬肘子,一陣餓意襲來,想起了每次餐桌上看到肘子,就特別的有食欲。其實這是流傳在野史中的一個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和當時大儒紀曉嵐分不開同時也是諷刺清朝吏治腐敗,“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豬肘子如此美食,百姓吃不上的東西,都成了官員嫌棄之物。

在很多野史中記載,紀曉嵐愛吃豬肉,愛吃豬肉到什么地步呢?傳言紀曉嵐幾乎沒有吃過谷面只是偶爾吃上一兩口,米飯從來沒吃過,一頓飯要吃十盤豬肉,然后再加上上一壺茶。還有傳言說紀曉嵐八十歲了,仍然十分好色,日御數(shù)女早朝前,歸家后,午間,傍晚,睡前各一次,并且每天以肉為飯,不吃米面,要吃十斤豬肉。這個故事就是根據(jù)紀曉嵐的這一愛好流傳出來的。

相傳乾隆皇帝也喜歡豬肉,他在一次大典上,命令多做祭祀的豬肘子,打算分給眾臣一同享用,共沐天恩。那么大典的豬肘子是如何做成的呢?大典祭祀豬肉的做法,一般都是直接白水煮熟,沒有任何調料。所以大臣們對這種無味的豬肉十分嫌棄,不能接受。

但是這是皇上賞賜,必須謝恩,而且還是大典祭祀的重要之物,如果不接受就是對皇上,圣人和上天的大不敬。但是等到大典結束,大臣們就紛紛開始處理自己手中的豬肘子。有朋友可能要問,回去加點料不就可以繼續(xù)吃嗎?但是當時的大臣,基本都富的流油豬肉都是不上檔次的。比如我們看吳敬梓的《儒林外史》里邊就很多這樣場面,范進中舉以后,區(qū)區(qū)進士得到了什么樣的待遇呢,滿桌佳肴,筷子從象牙,黃金,白銀,再到竹筷子各種形式,吃的是大蝦圓子,山珍海味。

那么豬肉便扔給誰呢?扔到臭水溝,那不行,被皇帝發(fā)現(xiàn)了,怪罪下來可是擔當不起。眾官員就想到了當時最愛吃豬肉的紀曉嵐,于是就把豬肘子都扔到了紀曉嵐的轎子中。據(jù)說紀曉嵐坐在轎子中從皇宮回到家里面,轎子里面的豬肘子就剩下一堆豬骨頭。其實這個故事也是當時清朝官員腐敗的映射,乾隆皇帝沒有好好繼承他父親用著整頓吏治的決心,尤其到后期成就不大還要好大喜功,自命十全老人。

文/紅雨說歷史

5

把皇帝賜的豬肘子扔掉?這是不可能的,借給他們十個腦袋也不敢,不但因為這是皇帝賜的肉,還因為這種肉不是普通肉,是清朝皇室用來祭祀祖先的。

清朝是滿族建立的政權,滿族有很多特殊風俗,其中一個就是祭祖。

清朝皇室祭祀祖先時,給祖先上供的菜品中有一個叫“胙肉”的,用豬肥肉制作,做法是用一大塊肥的流油的豬肉清蒸或水煮,不加任何佐料、調料,煮出來什么滋味都沒有。

清朝皇室還有一個風俗,他們認為“胙肉”是祭祖用的,是十分神圣寶貴的,祭祖完成后,這些寶貴的“胙肉”不能浪費,所以有些皇帝會把“胙肉”分給皇室宗親、貴族大臣,以示對他們的重視,也就是說普通官員是沒有資格分得這些“胙肉”的。

要命的是,皇帝賜給大臣的“胙肉”還必須當面吃掉,不能拿回家去加上佐料再煮,更不能不吃——這可是皇帝御賜圣品,誰敢不吃?不想活了?

作者從小在農(nóng)村長大,每逢過年給老祖宗上供,必備的就是“胙肉”,一大塊肥膩的豬肉放在碗里當供品,但用完以后即便要吃掉,也要重新烹制后再吃,否則根本無法入口。

如果有人不吃皇帝賞賜的胙肉,會有什么后果?

正史上沒有此類記載,但二月河小說《乾隆皇帝》中有此類情節(jié),說的就是乾隆賞賜紀曉嵐吃胙肉,紀曉嵐一百個不愿意,也只能硬捱著吃上兩口,清宮戲也有類似情節(jié)。

所以說,皇帝賞賜大臣“胙肉”,有的大臣不吃,反而一出宮門就扔掉的故事不可能存在——除非當事人不想活了,想被皇帝做成“胙肉”。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6

清朝是一個幾十萬滿人建立起來的龐大王朝,這幾十萬人是清朝建立的根基,而在這幾十萬人的統(tǒng)治之下,清朝還有著數(shù)億漢人國民生活著。

幾十萬與數(shù)億之間的差距是非常巨大的,正因為這種本身人口的稀少,清朝的很多皇帝都時刻產(chǎn)生了一種危機感,生怕自己會被關內的漢人趕回他們的東北老家,所以他們每走一步都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的。


他們生怕一個行將踏錯,自己就會走上一個萬劫不復之地,因此在這種危機感以及各種應對措施下,就使得清朝很少出現(xiàn)各朝各代都經(jīng)常有的昏君。

清朝每一個皇子小時候的學習生活都是非常艱苦的,他們除了要學習滿蒙漢三種文字語言之外,他們還要練習各種射箭、騎馬技藝的,在長大一些之后,更是要隨同皇帝一起參與各種圍獵。

而他們這么做主要跟他們憶苦思甜的想法有關,為了時刻警醒著自己,他們還會用另一個方法來追憶他們的祖先。

清朝的胙肉以及皇帝賞賜的胙肉原因

在清朝每次有皇家祭禮的時候,他們都會殺一整頭豬,然后直接用開水把這整頭豬給煮得半熟。

在這整頭豬被煮的半熟之后,就會有人按照皇帝的指令把這些豬切開成一片片肥瘦相間的肉,分給參與祭祀典禮的王公大臣、武將侍衛(wèi)們 ,而這些肉被我們稱之為胙肉。

然后在沒有任何調味料的情況下,這些被賞賜到了半熟肉的人就必須得生生吃下這些肉。

而之所以只把肉煮得半熟、不給任何的調味料,則就跟我們上面所說到的憶苦思甜想法有關。

清朝的祖先女真人是在東北原始森林中生活的漁獵民族,在那種惡劣的生活環(huán)境下,他們想要獲取食物是非常困難的。

即便獲取到了食物,也因為各種條件的限制,使得他們所吃到的食物經(jīng)常是半生不熟的。

清朝皇帝為了更好地追憶他們祖先的艱難,因此才會經(jīng)常在各種祭禮中向手下人賞賜這些胙肉。

豬肘子說法的不可靠性

接下來我們回到這個問題的本身,我覺得提問中所說到的現(xiàn)象在清朝是根本不可能會發(fā)生的。

這個提問有說到乾隆皇帝會在祭禮上給手下大臣們每人賜予一個豬肘子,而這些大臣們在獲得皇帝賞賜予的豬肘子后,并不會將其吃下,而是在出了皇宮后將其直接丟掉。

這種說法其實是有著巨大漏洞的,首先,清朝皇帝不會給每一個大臣們都賜予豬肘子。

當時皇帝們賜予的是一頭豬的各個部位,有的人可能分到豬頭皮或者豬尾巴等其他的部分,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得到豬肘子。

而在朝廷的眾多大臣中,也并不是每一個人都有那么大的運氣獲得皇帝賜予的肉。

當時能被皇帝賜予肉的人大多數(shù)是皇帝身邊最為信任的侍衛(wèi)或者他最為看重的武將們,其他人則就是他的兒子或者他的兄弟們。

當時在朝廷的眾多文人大臣中,除了極少一部分非常受到皇帝看重的人之外,其他人是沒有資格獲得這些肉的。

還有就是根據(jù)正史的記載,這些胙肉是不可能會被人們帶出皇宮外的,他們在獲得皇帝賜予的胙肉后,必須得在皇宮內、在祭禮中吃完這些胙肉才行。

試問在皇帝的眼皮底下,誰敢冒著殺頭風險丟掉這些皇帝賞賜的肉?

關于乾隆皇帝的胙肉故事以及底下人的應對方法

在正史上有記載乾隆小時候直接吃下了雍正給他的一塊胙肉而受到了雍正皇帝看重的事情。

而在乾隆成為皇帝后,他曾經(jīng)給自己的一個兒子賞賜過這些肉,不過他的兒子因為這些肉半生不熟、還沒有佐料的原因,所以拒絕了吃乾隆皇帝賜下的肉。

而當時因為他的這個舉動,乾隆皇帝發(fā)起了巨大的怒氣,說出自己都能吃得下,你一個皇子竟然不敢吃之類的話,以此來痛罵他的不孝。

雖然乾隆皇帝當時并沒有給他太大的處罰,但是在乾隆皇帝的心中,未來的皇帝之位必然沒有這個皇子的一席之地了。

根據(jù)以前某本美食書籍的記載,因為這些肉實在難入口而手下大臣們礙于皇帝在前又不得不吃的原因,所以很多人在吃這些肉的時候是很痛苦的。

正因為感受到了這些大臣們的痛苦,皇宮里才有一些專門負責打點膳食的人想出了一個方法。

他們會將一種特殊的草紙放在醬油里面浸泡上好幾天,在這些草紙被醬油完全浸透之后,如果這些大臣們提前有給過他們好處的話,那他們就會在給這些大臣們上肉的時候,給他們放上一些這樣的草紙,然后大臣們就可以將這些草紙中的醬油沾到肉上,直接將其吃下去了。

所以說皇帝賞賜大臣們的并不只局限于豬肘子,他們所賞賜的包含了豬的各個身體部位,這些被他們賞賜的肉被稱之為胙肉,是一種半生不熟、難以下口的肉,而清朝皇帝之所以賜予這些肉的原因很簡單,那就是想表達一個憶苦思甜的態(tài)度。

7

提起豬肘子一般都讓人想起過年大菜,它香味濃郁,肉質細嫩,肥而不膩。乾隆皇帝也會時不時地賞賜給大臣們一些豬肘子,可是大臣們出了宮門會把這些肉扔掉,扔掉“皇帝的賜品,冒著懲罰的危險,這些大臣該是多么討厭這樣的肉啊。

原來這些肉不是一般的肉,是乾隆用來祭祀的肉,清朝祭祀的日子比較多,據(jù)《欽定總管內務府則例》記載,清朝每年要在前殿大祭26次,后殿祭祀33次,不定期臨時祭祀至少5次。



這樣做的目的主要是提醒后代要飲水思源,居安思危。清朝祖先生活在寒冷較長的東北地帶,他們辛勤勞作,生活艱苦,常常食不果腹,能吃上不熟而且沒調料的肉就不錯了。所以清朝皇帝們?yōu)榱瞬煌,常常祭祀,分吃祭肉?br/>

乾隆祭祀時要在坤寧宮前宰殺幾頭大豬,用白開水煮熟肉的表面,里面依舊有生肉和鮮紅的血水,這些豬肉里不能添加任何的調料,(他們認為如果放調料就是玷污神靈,玷污祖先) 這樣的白肉被稱為“胙肉”也叫“福肉”。誰要敢玷污“胙肉”要受刑罰。

皇帝帶著皇子、內外藩王、貝勒、大臣、皇后、地位尊貴的妃子(皇后,妃子們必須素顏,素裝)、六部正卿等等,祭祀完畢后,將祭神的肉分給大臣、侍衛(wèi)們一起吃,這叫“受胙”。

開吃前皇上要面北而坐,各位王爺,大臣身穿祭祀服向皇上行禮,然后大家一起坐下來,按身份地位的高低分吃肉,和皇上一起吃這樣的肉是大臣們無上的榮耀,他們必須表現(xiàn)的感激涕零,但是吃這樣的肉實在讓人難以下咽,何況這樣的生肉一年得吃60多次,還絕對不能表現(xiàn)為難吃的樣子,反而吃的越香越受皇帝高看。當年雍正選擇太子的時候,就分給他所有的皇子一人一個大肘子,就是這種不熟的肉,只有弘歷(現(xiàn)在的乾。┓浅=蚪蛴形兜某酝炅,雍正非常滿意,一步步把弘歷立為太子。

有些聰明的大臣就在手帕上,或者糯米紙上灌滿食鹽醬料,大膽一點的就用這些托著肉吃,小膽的就用這些東西擦嘴,吃一口肉擦一次嘴,也能勉強下咽,乾隆把吃不完的肉分給大臣們。出了宮門這些大臣們的就放開了膽子,他們知道紀曉嵐非常愛吃肉,干脆“借花獻佛”紛紛把肉扔到紀曉嵐的轎子里,紀曉嵐怕肉扔掉在轎子的木板上弄臟了肉,就會用衣服去接這些肉,一陣子下來,衣服上油膩膩的很搞笑。

還有一些大臣看到街旁的饑民就把肉直接給了他們。

“百善孝為先”清朝祭祀分“胙肉”,體現(xiàn)了對已逝者的尊重和孝心,濃重的孝道文化的傳承。

8

其實皇帝賞賜的這個肉啊,他不是什么豬肘子,而是叫做胙肉,胙肉是祭祀用的肉,做法很簡單,就是白水煮豬肉,不可以加任何的調味品,這種煮的時間不長,能熟透已經(jīng)非常不錯,點背的人分到里面的肉,有的肉還帶著血絲,這種肉意義重大,但是真的很難吃,甚至都咽不下去。

“司俎太監(jiān)等舁(注:抬的意思)一豬入門,置炕沿下,首向西。司俎滿注入洲一人,屈一膝跪,按其首,司俎滿洲執(zhí)豬耳,司祝灌酒于豬耳內……豬去息后,去其皮,按節(jié)解開,煮于大鍋內……“——《滿洲祭神祭天典禮.儀注篇》

這種胙肉盡管難吃,但是卻很神圣,意義非凡,容不得有半點的侵犯。大家看過宮廷劇,其中《延禧攻略》中就有這一橋段。

當時正值月中大祭(宮中每月都有這種吃胙肉的習俗),可憐的怡親王,他吃的肉就被魏瓔珞給偷偷的處理了,加了少許的鹽,然后可憐的怡親王就被人給查出來了,居然在吃胙肉的時候加鹽,簡直是大逆不道啊。

隨后怡親王就被皇帝給教訓了,什么我們滿足馬背上得天下,起與白山黑水之間,幾番廝殺才得到了今天的天下,但是我們要憶苦思甜,不能忘記過去的艱苦,吃胙肉習俗存在的意義就是讓我們不要忘了列祖列宗的不容易,你居然放鹽吃,簡直不可理喻,你難道忘了祖宗的教誨嗎?……

怡親王被狠狠的教訓了一頓,其實他內心想說,老子沒加鹽,可是他卻不敢,畢竟正確確鑿。

怡親王被皇帝噴成了篩子,由此可見,吃胙肉的重要程度,是不可以有半點褻瀆的神圣之舉。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年英勇善戰(zhàn)的八旗子弟早就腐敗的只會遛鳥、斗蛐蛐,茶館吹牛了。

他們早就忘了祖宗們打江山的不容易,此時此刻吃胙肉,簡直成了一種負擔,這種胙肉難吃的要死,帶表的意義,他們更是覺得毫無意義。

所以,宮中大臣和侍衛(wèi)在吃完胙肉的時候,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把這個難吃的玩意趕緊扔了。他們恨死這個玩意了,只不過表面無人敢說,但是回到家里,卻暴露了本性。

由于宮中每月都有吃胙肉的習俗,所以一些人開始自己想辦法,如何才能讓這樣“劫難”變成一種“快樂”。其實也很容易,只要有鹽就可以解決了。

于是,不知道是誰想出來一個辦法,那就是用草紙泡在醬汁中,讓草紙吸滿醬汁,再將草紙剪成小塊,放到自己的小壺里,等到吃胙肉的時候,他們隨身帶著自己的小壺,趁大家不注意的時候,將胙肉湯倒一點到小壺里,小壺內的湯汁就會豐富起來,再將小壺內的醬湯倒在胙肉上,這樣一來,胙肉不再難吃,反而成了一道美食,只是胙肉存在的意義徹底失去了作用。

當年雍正選擇接班人的時候,就曾經(jīng)使用胙肉考研自己的皇子們,結果所有的皇子都齜牙咧嘴的表情,他們痛苦的撕咬著胙肉,沒有一個能夠吃完。

只有一位皇子,將胙肉吃的干干凈凈,似乎意猶未盡,他的表現(xiàn)讓雍正很滿意,這個皇子正是后來的乾隆皇帝。


其實,清朝的胙肉習俗本意不壞,讓族人們憶苦思甜,不忘這天下如何得來,只是前人的這番苦心,到了后來卻成了一種群臣的負擔,如此意義重大的胙肉,成了人人厭惡的“垃圾”。

9

在正式行文之前先發(fā)兩句牢騷,我看了一些史料之后,突然很憤慨,吃豬肘子,那叫憶苦思甜嗎?就算是煮的白水肉,也半生不熟的,但有那么難吃嗎?真的是造孽。這些扔了肉的人,就應該砍頭,并不是說對皇帝大不敬,這從側面反映出他們的生活平時有多腐化,如此下去,大清不滅,天理難容。


據(jù)傳紀曉嵐一天至少10斤肉,從個人習慣來說,當然無可非議。別說胃受不受得了,如果沒有高薪,這都養(yǎng)活不起。此題與紀曉嵐無關,只與吃肉有關,這么寫出來只當引子。

清人昭梿在《嘯亭雜錄》卷十中這樣記載紀曉嵐:“北方之士,罕以博雅見稱于世者,惟曉嵐宗伯無書不讀,博覽一時。所著《四庫全書總目》,總匯三千年間典籍,持論簡而明,修詞澹而雅,人爭服之。今年已八十,猶好色不衰,日食肉數(shù)十斤,終日不啖一谷粒,真奇人也。


好了言歸正傳。乾隆皇帝每年要祭祀五六十次,祭祀時都要殺幾口大豬,儀式完后,把這些肉分于大臣與皇妃們享用,每次都用白水煮肉,還不把肉煮熟,煮至七八分時撈出切片。

《嘯亭續(xù)錄》記載:“定制,大內于元旦次日及仲春、秋朔,行大祭神于坤寧宮,欽派內外藩王、貝勒、輔臣、六部正卿吃祭神肉……上自用御刀割析,諸臣皆自臠割。”


有肉吃本是好事,為什么有些大臣冒著殺頭的危險,卻把皇帝賜的肉給扔了呢?

原因很簡單,這樣的肉不好吃唄。這些大臣整日的山珍海味,魚翅燕窩的,已經(jīng)把嘴養(yǎng)刁了,這白水肉,又半生不熟,很難嚼爛,食之無味,大臣們哪能受得了這罪。 本來就不咋好吃的肉,還要把瘦肉和五花肉分給皇帝身邊的人,而大臣們得到的,就是肥肉和咬不動的筋;实凵磉叺娜,還可以蘸著料吃,大臣們就沒有這個待遇了。


難以下咽,那也得吃,這是皇帝賜的,不吃就是欺君,為了一塊肉,再把吃飯家伙給丟了,所以題中說的,大臣把皇帝賜的肉扔了,我覺得這不大可能,誰會去冒這個險?

本來乾隆皇帝這么做,就是為了讓他們憶苦思甜,給這些大臣敲敲警鐘,讓他們別忘了先皇們打江山的不易。我覺得這待遇已經(jīng)不錯了,要是給他們上點什么糟糠野菜的,那該怎么辦?難道為了舌尖美味去死嗎?


這些大臣們也就琢磨開了,不吃不行,那就想點辦法。于是他們就用鹽和醬油把糯米紙浸泡透了,然后拿出來晾干。再去吃肉就帶上,肉用糯米紙包了吃,就相當于蘸料了。

想想我們茹毛飲血的先祖?zhèn),那些大臣們居然不能下咽白水肉?可見他們平時的生活有多糜爛。題中說的,大臣們把皇上賜的肉扔了,這我是不信的,如果是真的,那真要給這些大臣們上上課緊緊發(fā)條了。

10

大兄弟,按照你的說法,乾隆分的應該不是什么豬肘子,而是祭祀用的祚肉。祚肉是豬肉用白水煮熟,祭祀天地和先祖之后拿下來吃的。這種肉也不是什么大臣都可以吃的,什么位分就只能吃什么部位的肉,比如豬后腿上的肉最好,是皇帝才能吃的,其余好的是給阿哥王爺們的,而且這種肉一般是不允許蘸調料的,前一段時間的熱播劇《延禧攻略》中傅恒就是因為吃祚肉蘸鹽被宗人府抓了,蘸點鹽都這么嚴重,更不用說你扔掉或者吐出來了,那是要砍頭的,再者,皇帝賞賜的東西就是S你也得吃完,別說這還是肉,所以電視劇中的情節(jié)看看就好了。

民間的滿人也都由吃祚肉的習俗,到家里做客的人吃的越多,主人越高興,祚肉又叫“跳神肉”,這是一種滿族特有的料理,早在宋代的《東京夢華錄》中就有相關記載,“割法雖用小刀片之,以肥瘦相參、橫斜碎雜為佳,與圣人割不正不食一語截然相反。其豬身肉之名目甚多,滿洲跳神肉最妙”跟祚肉的做法類似,先用白水把豬肉煮熟,然后用小刀切成片狀,肥瘦相參是最好的,小刀一般都是客人自帶的,吃的時候當然也是不能蘸料的。

你說的那種蘸料的肉應該是祚肉的改良版蒜泥白肉,是祚肉的做法傳到四川之后,川人用蒜泥和各種佐料改良之后的做法,現(xiàn)在很多館子都有這道菜,味道妙不可言,沒有吃過的同學可以去嘗一嘗,或者直接做也可以,做法非常簡單,菜譜這里就不羅嗦了。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