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根據(jù)我的記憶,萬歷皇帝隱藏深宮二十五年以后,再次面見群臣,是梃擊案以后。

梃擊案是當時明朝一件特別大的事,逼得萬歷皇帝不得不走出深宮面見群臣。其大體過程如下:

萬歷皇帝寵愛鄭貴妃,要立鄭貴妃所生的皇子朱常洵為太子,群臣和李太后堅持立皇長子朱常洛,因此引發(fā)“國本之爭”,最后,萬歷皇帝理屈又勢單力薄,只好低頭,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朱常洵為福王。

鄭貴妃雖然為兒子第一次奪嫡失敗,可是她恃寵而驕,并不死心,搞出了“妖書案”,以致群臣對她的野心更加戒備。

多年以后,鄭貴妃又暗中策劃謀害太子朱常洛。鄭貴妃跟自己的弟弟暗謀,讓親信太監(jiān)將一個鄉(xiāng)下人張差引入太子宮,并給張差一根梃棍,唆使張差見人就打,最后張差被太子宮太監(jiān)制服。史稱梃擊案。

一開始,這個張差被判為瘋癲,支持太子的百官,特別是內閣輔臣們自然不會罷休,讓鄭貴妃把這件事蒙混過去,他們明察暗審以后,發(fā)現(xiàn)最后的矛頭指向了鄭貴妃的弟弟和手下兩個親信太監(jiān)。

于是上百件奏疏如雪花一般都涌向大內,萬歷皇帝包庇鄭貴妃,將這些奏疏一概留中不發(fā)。

奏疏留中,就是留在大內,不發(fā)還群臣,而正常情況下,明朝皇帝是不能將大臣的奏疏留中的,要批紅蓋印以后,發(fā)還給臣子。

留中的事,以前確實發(fā)生過,比如萬歷皇帝的老爹隆慶皇帝曾經(jīng)將大臣奏疏留中,遭到內閣首輔高拱的嚴厲批評。

萬歷皇帝少年時,國家大事外有張居正,內有馮保和李太后,所以萬歷皇帝不敢把奏疏留中,也沒有這種想法?墒菑埦诱凰,繼任的首輔申時行就教給了萬歷皇帝將奏疏留中的偷懶辦法,因此,萬歷帝養(yǎng)成了這種壞習慣。

萬歷帝這次把百余件奏疏留中,很明顯在包庇鄭貴妃,而群臣一點也不給皇帝面子,他們認為如果不嚴辦這件事,會動搖太子朱常洛的地位,豈不是讓鄭貴妃得逞了?甚至群臣懷疑萬歷皇帝要廢了太子朱常洛。

他們一邊繼續(xù)上疏萬歷帝,一邊去游說太子站出來說話?墒悄,太子朱常洛因為自己是宮女所生,本來就不招萬歷皇帝喜歡,于是,不想惹事,要明哲保身。

萬歷皇帝看到這么多奏疏,里面證據(jù)確鑿,也不能不動搖,從而懷疑鄭貴妃真的要害太子,但是他又想包庇鄭貴妃,因此,萬歷皇帝就跟太子朱常洛溝通了一下,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既給群臣一個交代,又不連累鄭貴妃。

萬歷皇帝在隱藏深宮二十五年以后,第一次召見了群臣,他跟太子一起出現(xiàn)在群臣年前,父子二人裝作父慈子孝的模樣,告訴群臣,父親沒有廢太子的意思,也不容許別人陰謀廢除太子,兒子告訴群臣,我們父子關系好著呢,你們這些大臣別亂猜,都歇了吧。

看到?jīng)],父子二人壓根就沒提鄭貴妃的事,就這樣,萬歷皇帝把鄭貴妃給保下來了。可是,鄭貴妃保下來了,太子也沒追究,那個在太子宮打人的張差,和指使他的人,就成了替罪羊。兩個直接執(zhí)行這件事的太監(jiān),被偷偷的做掉了。

群臣一看,萬歷這么護著鄭貴妃,太子又不愿意追究,也沒辦法,之前牽扯這件事的太監(jiān)被定了罪,弄死了,算是有個表面的結果,大家也就認了。

梃擊案大體過程就是這樣。就是這件事,群臣攻擊到了萬歷的寵妃,又牽扯太子,群情激憤,萬歷皇帝才在二十五年后召見的群臣。

萬歷皇帝自萬歷十八年不再召見群臣,到萬歷四十三,整整二十五年沒見過文武百官,不是三十年。

萬歷皇帝這么長時間,躲在深宮里,又是怎么掌握住朝廷的大權的呢?就是靠的奏疏制度!通過奏疏制度,皇帝見不見文武百官,都能一樣處理國家大事。

這個奏疏制服,牽扯到朝廷內外兩個機構,外就是內閣,內就是司禮監(jiān)。

明朝的內閣,是皇帝的秘書處,負責票擬,所謂票擬,就是內閣的輔臣代替皇帝看文武百官的奏疏,看完以后,對于奏疏里大臣們奏報的事,寫一個自己的建議,比如,兵部有人上疏說要打努爾哈赤,需要多少兵,多少錢,誰去帶兵,內閣首輔就根據(jù)這件事寫出自己的建議。這叫票擬。

票擬完以后,上交到皇帝那里御覽,皇帝同意內閣的票擬,就批紅蓋章,然后內閣聯(lián)合六部九卿去執(zhí)行;实鄄煌猓桶哑睌M打回內閣,讓內閣輔臣重新提建議。所謂批紅,就是皇帝用毛筆沾了朱砂碾成的墨汁給票擬批示自己的意見,因為朱砂是紅色的,所以叫批紅,也叫朱批。

可是呢,明朝的皇帝,是越來越懶,越來越昏,他們自己覺得看不過來這么多奏疏和票擬,就讓太監(jiān)代替自己批紅。明太祖朱元璋嚴禁明朝太監(jiān)識字,明成祖就不管這一套,反而在皇宮設立內書館,讓翰林院學士進宮教太監(jiān)識字,太監(jiān)識字后就可以代替皇帝批紅了。

負責批紅的太監(jiān)機構,叫司禮監(jiān),是明朝皇宮里最有權勢的一個機構,一般司禮監(jiān)設掌印太監(jiān)一名,提督東廠太監(jiān)一名,秉筆太監(jiān)多名。排名第一的秉筆太監(jiān)常常兼任東廠提督太監(jiān)。

明朝皇帝有了奏疏制度和司禮監(jiān)、內閣兩個機構,即便不見文武百官,也能處理國家大事,牢牢掌握住國家的大權。因為百官的權力,都來自批紅和蓋印,沒有皇帝的批紅和蓋印,你的想法和措施,就沒有效力,就得不到執(zhí)行。因此,明朝出了那么多亂政的太監(jiān),因為他們有批紅和蓋印的機會。

實際上,明朝的內閣沒有實權,只有張居正時期有實權,倒是六部里的吏部尚書有點實權,因為吏部管朝廷的用人。

吏部尚書如果入了閣,往往就一手遮天,比如隆慶皇帝時期,高拱就是吏部尚書,入了閣以后,不是首輔權勢卻比當時的首輔還大。吏部尚書可以拉幫結派,指揮自己手底下的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等言官攻擊對手,高拱就是這么把內閣里的對手都趕走,最后自己當上首輔的。

如果你是閣臣,又跟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關系特別好,那你將更加一手遮天,甚至握有實權。像張居正,為什么有實權?因為他是內閣首輔,又跟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是同盟。

說實在的,如果皇帝不放權給掌印太監(jiān),你單單是個首輔,跟掌印太監(jiān)關系再好也是沒什么用的。比如嘉靖帝,他當政時,對太監(jiān)們限制就比較嚴格,所以嚴嵩雖然把持朝政二十多年,仍然沒什么實權。

明朝公認的唯一有實權的內閣首輔,只有張居正一個,他也是因緣際會,才有的實權,一是他跟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馮保是同盟,二是李太后對他的支持,三是萬歷皇帝還沒成年。

張居正一死,萬歷皇帝就處置了馮保,從而獨攬大權。萬歷皇帝通過奏疏制度和司禮監(jiān)、內閣兩個機構,即便二十五年不出皇宮,不朝會文武百官,一樣牢牢地掌握住一切大權。

他不見文武百官,可是,天下的事,文武百官都會通過奏疏呈給他處理。他不批紅,不蓋印,下面的就沒法執(zhí)行,就算有人想執(zhí)行,你總得有憑證,沒憑證,沒人聽你的!這憑證就是皇帝的批紅和蓋章。

就像梃擊案一樣,群臣激憤,都想嚴懲張差和那兩個太監(jiān),然而,萬歷皇帝把奏疏留中了,不批復,百官只能干著急,卻使不上勁。

最佳貢獻者
2

萬歷三十年不上朝不代表不理政,但是掌握著實權這事其實很好理解。

舉一個通俗的例子,馬云天天東北西跑,一年也不會有幾天在阿里巴巴總部待上幾天,可阿里同樣賺錢,馬云之所能離開,是因為他下面有副總裁,有經(jīng)理,有主管,有人事部門,有考核制度。而明朝一樣,史料上稱,明朝是封建社會制度最完善的,以至于清朝直接照搬,而康乾更是對朱元璋佩服得五體投地,發(fā)出了“治隆唐宋”的感慨。

朱元璋監(jiān)督機構(督察院)與特務機構(錦衣衛(wèi)、東廠、西廠)的建立,使得君主高度集權,而宰相職位的廢除,奏章成為了皇帝的唯一專權。外有監(jiān)察機構與錦衣衛(wèi)監(jiān)視百官,內有奏章專權披紅,行駛政務聯(lián)系。。這樣的制度下,百官不敢亂,也亂不起來,而廢除宰相,奏章直接變成皇帝的專權之后,更是無礙,而“萬歷的三大征”便是明神宗幕后操作的。

說起萬歷皇帝為什么不上朝,主要的原因就是躲避大臣們的口水。萬歷10歲登基,在位時間長達48年。萬歷剛登基的時候,由李太后,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輔政,萬歷在位前十年,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社會經(jīng)濟得到了很大的發(fā)展,史稱“萬歷中興”。

因為繼位時間過早,萬歷早年一直在太后與大臣的操控之下執(zhí)政,幸福指數(shù)特別低,但是萬歷不氣餒,同樣學習,隨著知識的增多,開始變得寡言少語,甚至看起來可欺。鄭貴妃還老是嘲笑他“像老太太”

因為朱元璋在開國之初,建立了言官制度,目的就在于鼓勵大臣直言進諫,以便及時糾正皇帝的錯誤,保障國家的大政方針正確,從而確保朱家江山萬世永固。朱元璋的《祖訓》對后世有絕對的權威,后世的臣子們可以拿著《祖訓》去敲打皇帝而不用擔心受到處罰,言官們以此為恃,有恃無恐。

隨著制度實行的時間越來越長,就開始變味了,言官制度,變成了換取名氣的途徑,面對“軟弱可欺”的明神宗,每天的上朝變成了口水戰(zhàn)。

我們都知道解決問題開會討論,并不是人越多越好,只要關鍵人物到場就好,因此萬歷皇帝為了避免口水,開始了無為而治。遇到大事情需要討論時,只需將相關一小部分人叫來議事即可。而“萬歷三大征”(平定寧夏蒙古啺葜?lián)u⒉ブ萃了狙鈑α乙約翱官獵秸┍閌欽庋瓿傻摹6粘J攣,走奏珍浖儌?/p>

不過隨著萬歷的皇帝的年紀越來越大,也開始荒于政事,又無像張居正這樣的人可以督導,明朝開始走向衰落。歷史記載中,把萬歷年作為明朝開始走向滅亡的起點。

3

萬歷皇帝不上朝,并不代表他不干活

跟其他皇帝不上朝的原因不一樣,有的是起不來(深陷后宮花叢),有的是懶得去(哥還得修仙呢),有的是去不得(無實權的傀儡)

萬歷比較特殊,他是為了表示自己的抗議——鬧了別扭,不想見你們!

所以,多年不上朝的萬歷,起因是私事被干預,而自己竟然無可奈何。所以一氣之下就不上朝了,時間長了也就習慣了


我喜歡哪個兒子還輪得著你管?“是的,不僅要管,還要一管到底!”

萬歷徹底憤怒了,氣的吹胡子瞪眼,甚至大有口吐白沫抽過去的跡象,可是下面這幫大臣非但沒有表示出關心,還一副萬歷欠了他們三百萬的樣子

“算你們狠!你們、你們...你們給我等著!”萬歷悻悻的離去了。究竟發(fā)生了什么,讓萬歷和大臣們從良好的同事領導關系變得水火不容?

答案就是——國本事件

這是伴隨了萬歷一朝大半歲月的事件,圍繞這個事件還發(fā)生了明宮三大案之中的兩個,可以說是足夠精彩了

簡而言之,就是萬歷選繼承人的事情,作為皇長子的朱常洛,萬歷不喜歡,而鄭貴妃生下的福王朱常洵,則是萬歷非常喜歡且想立為大明下一任CEO的

問題來了,大臣們堅持己見,必須要立皇長子,萬歷不同意,非要立福王。畢竟人家是皇帝,人家喜歡誰,想選誰,論得著你們這些外人摻和嗎???

答案是——不僅能管,而且一管到底(明朝內閣,有駁回的權力,即認為皇帝的詔令不對,是可以拒絕執(zhí)行的)

就這樣,萬歷皇帝不干了,他決定和這幫阻撓他家事的人決裂——老子不上朝了,你們愛咋咋地!

消極怠工、哦不,偷摸干活的朱翊鈞

多虧了朱棣,搞了這么一套內閣制度,才能讓萬歷得以如此“輕松”的完成國家大事的決策,每當萬歷躲在被窩里睡覺不去上朝的時候,是不是該感謝一下朱棣同志

內閣由首輔、次輔組成,是大明最高決策執(zhí)行官員,他們來對國家大事進行票擬決議,也就是給朱翊鈞提供解決方案,屬于智囊團和幕后工作者

當內閣加班加點的把國家大事都理順出解決方案后,由司禮監(jiān)太監(jiān)呈給萬歷,并讀給他聽。聽完后覺得正確的,拍板執(zhí)行,然后太監(jiān)負責蓋章。如果覺得有問題,他再琢磨一下,或是自己來修改,或者讓太監(jiān)代筆

完事后,就是電視劇中常見的場景,一個太監(jiān)拿著圣旨,“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某某咋地咋地云云的”

如此看來,萬歷并非是不干活,只不過他省略了上班中的打卡環(huán)節(jié)和討論環(huán)節(jié)而已。所以,不上朝的萬歷只是換了個地方(如被窩)工作

經(jīng)常加班到深夜的萬歷,并不為人們所知曉,大家眼中的萬歷,就是個消極怠工的主兒,就是個賭氣撒潑的人兒

換個方式干活的萬歷,真就一點問題都沒有嗎?

不得不說,萬歷三大征的確都是朱翊鈞本人嘔心瀝血的勞動成果,也的確印證了他并非消極怠工,只是萬歷一朝,也絕非如此平靜安定

明朝之亡、亡于萬歷的說法,是史學界比較公認的,那么萬歷一朝究竟經(jīng)歷了什么?而朱翊鈞同志,怎么就成了大明公司走向下坡路的罪魁禍首了呢?

由于立儲事件讓萬歷和大臣徹底決裂,所以君臣之間的關系變得微妙起來,不再是坦誠相待的好伙伴,而是成了完全的對立面

萬歷后期,諸多政府工作部門幾近癱瘓(退休了沒人管,離職了沒人接),很多官員分飾多角,而原因就是萬歷。面對油鹽不進,堅持不立朱常洛為太子的大齡憤青朱翊鈞,大臣們琢磨怎么應對

先是罷工抗議——您要是不把這事兒給我們解決了,我們就不干了!結果很簡單,萬歷根本不回應,呈上去的奏折猶如石沉大海

“算你狠!爺不干了。!”大臣提交了辭呈,結果還是一樣,毫無音信,既不表達挽留,也不表示同意,就這么和你耗著

受不了的大臣開始擅自離崗,這在古代可是大罪,可到了萬歷這兒,沒事,走吧走吧,都走了,我就可以立我喜歡的兒子了!

話又說回來了,萬歷皇帝朱翊鈞,咋就這么固執(zhí)呢?

原因很簡單——他從來都不想妥協(xié),他從來都只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做事,一如他的師傅張居正。萬歷至死都沒有明確表示誰會是大明之主,作為明朝歷史上在位最久的皇帝,萬歷幾乎耗費了自己整個下半生與文官集團作斗爭,而原因竟只是關于繼承人該選誰的問題

有個性!有脾氣!

明朝皇帝大多都很有特點,有的喜歡修仙、有的喜歡干木匠、有的喜歡嗑藥,而在他們當政時,也的確出現(xiàn)了權傾天下的文官或是太監(jiān)

只不過,他們的權力并非是被剝奪或架空,只是他們不想握在手里、或者是懶得握在手里而已

這一切應該感謝一個人和另外兩個制度

首先感謝朱棣同志和他創(chuàng)立的內閣制度

其次,感謝有著現(xiàn)代電影優(yōu)質素材之稱的錦衣衛(wèi)和東廠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我是置身黑白的精彩,因為只有置身事外,才能看到黑白之間的精彩!

4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首先要糾正題目中的一種說法,萬歷皇帝確實三十年不上朝,但是他并非不理政。他其實一直在理政,只是不和大臣們直接見面而已。

萬歷皇帝不和大臣們見面的理政方式,為什么能夠牢牢地把控朝廷,而不被群臣架空而失位呢?

(萬歷皇帝畫像)

第一,萬歷皇帝有很高的威望。

萬歷皇帝在前十年的時間里,依靠張居正,勵精圖治。革除積弊,不但整頓了吏治,而且通過“一條鞭法”,促進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其作為,與正德、嘉靖兩朝形成鮮明的對比,他作為一個賢明君王的形象,深入人心,讓他具有崇高的威望。

除此以外,他還通過兩次運動,把朝廷中的政治寡頭消滅殆盡。第一輪他消滅了高拱和高儀。高拱、高儀及張居正是他爹明穆宗給他選的三個輔政大臣。他上臺以后,利用外臣張居正以及內臣馮保(掌印太監(jiān)),扳倒高拱、高儀兩人。接著,他依靠張居正和馮保實現(xiàn)了經(jīng)濟復蘇和政治清明。但張居正去世后,也就是在他當皇帝第十年的時候,他不但清算了張居正,對他實行抄家。同時還對馮保實行抄家,貶謫馮保。這樣,他在這一年里,第二輪消滅了另外兩個政治寡頭。

通過這兩輪的消滅,萬歷皇帝的威望到了空前絕后的地步,無人再敢與他爭鋒。

第二,萬歷皇帝有多種制衡群臣的手段。

這個手段,其實是從朱元璋開始就設置好的一種政治模式。這種政治模式確保了明朝后期,雖然皇帝多不成器,明朝江山依然屹立不倒。

(張居正劇照)

這種政治模式,就是朝廷內外,沒有一個人做大。一是因為后宮都選自民間,外戚沒有根基,無法專權。二是取消宰相職位,只設置內閣。而“內閣”一詞,顧名思義,就是在皇帝家里,幫皇帝傳話跑腿的意思。內閣根本就無法變成權臣。三是立鐵牌不許宦官干政。朱元璋是立了鐵牌子,不許宦官干政的。不過后來,王振把這塊牌子給取了。但雖然取了,宦官依然受極大制約,無法走上外廷。走不到外廷,就無法干政。四是明朝設置“廠位制度”?梢哉f,這是朱元璋跟著武則天學的。設置了“廠位制度”,對百官進行著有效的監(jiān)督。這樣,皇帝不管呆在那里,對百官的情況都了如指掌,因此,即便不上朝,也無所謂。

(當然了,朱元璋這種政治模式,也有一個很大的壞處,就是朝廷朋黨之爭非常嚴厲?梢哉f,最終明朝打不贏農民起義軍,打不贏清軍,與明朝大臣們互相扯皮不團結,有很大的關系。)

第三,萬歷皇帝一直沒有立太子。

萬歷皇帝不上朝,與和爺爺一樣,都是因為立太子的問題,和群臣發(fā)生了很大的矛盾。但不管怎么說,因為沒有立太子,這就讓群臣們即便不滿意皇帝,想要造反,也找不到主心骨。

這可以從正反兩個方面舉例來看。

一是唐玄宗也是早年勵精圖治,晚年荒淫亂政,安史之亂爆發(fā)后,唐玄宗為什么丟了皇位,因為大家擁立太子李亨為帝。當大家有李亨這個皇帝以后,就不在乎唐玄宗了。二是康熙皇帝兩廢太子后,為什么直到去世,都沒有再立太子?就是因為他一旦立了太子,就有大臣和太子勾結,謀取他的皇位。所以,康熙雖然晚年怠政,但依然牢牢控制著朝廷。

(馮保劇照)

第四,萬歷皇帝不上朝,反而減少了和大臣們討論的麻煩。

明朝的朝廷,大臣皇帝常常因為對事情有不同看法,爭執(zhí)不休。但是,當萬歷皇帝不上朝以后,大臣們就沒辦法和他討論了,他只需要直接發(fā)布命令就可以了。同意,還是不同意,直接命令。大臣們對他的話有意見,但是見不到他本人,也沒辦法爭執(zhí),只好執(zhí)行。久而久之,大臣們就形成了聽從他意見的慣性。

第五,萬歷皇帝牢牢把控著軍隊。

這是萬歷皇帝的根本。萬歷雖然不上朝,但是他還利用軍隊完成了“萬歷三大征”,可見其對軍隊的控制能力。正因為他牢牢把控著軍隊,因此,那些大臣們想要做大,完全是不可能的。

(參考資料:《明史》《明實錄》)

5

首先要糾正一下題目的錯誤,萬歷不上朝是事實,但不上朝不代表不理政。恰恰相反,他雖然人在后宮,依然掌握著朝中大勢,依然穩(wěn)穩(wěn)的控制著朝政,國家大的方針政策,包括著名的萬歷三大征,都有萬歷皇帝的身影。不上朝還能做到這些,可比那些每天到朝堂打卡上班的皇帝們強多了。

那么,萬歷是如何做到這些的呢?

先從明朝的制度談起。到了萬歷上臺執(zhí)政的時候,明朝的內閣體制已經(jīng)相當完善。內閣幾位閣臣各司其職,首輔總領全局。內閣似乎無比強大,看上去首輔類似于后世責任內閣制的首相,有著絕對的行政權,貌似可以架空君權。

然而,這一切只是貌似,而不是事實。因為內閣不是沒有對手,為了制約以內閣首輔為核心的相權,明朝皇帝們可謂煞費苦心。比如,司禮監(jiān)就是皇帝用來制約內閣的一個重要機構,司禮監(jiān)由秉筆太監(jiān)和掌印太監(jiān)組成,他們代表皇帝行使君權,秉筆太監(jiān)負責起草詔書,掌印太監(jiān)負責蓋章成文,掌印太監(jiān)的地位略高于秉筆太監(jiān)。由于太監(jiān)是閹人,其權力完全來自于皇帝,如果說皇帝是太陽的話,司禮監(jiān)的太監(jiān)就類似于月亮,本身不能發(fā)光,他們的光都來自太陽,一旦太陽不發(fā)光了,他們就沒有自主發(fā)光的能力,所以他們對皇帝的忠心往往超過朝中大臣。反過來說,皇帝要拿下他們,也遠比拿下一個大臣容易。這就是為什么劉瑾、汪直、魏忠賢盡管權傾朝野,但皇帝只需要一道小小的詔書,就能瞬間要了他們的命。從這一點上說,皇帝用他們來制約內閣比較放心,因為他們可以隨時被拿下。

如此一來,內閣和司禮監(jiān)相互制約,誰也不服誰,皇帝則隱身其后,當個裁判,哪邊勢力大了,就幫助另一邊打壓,讓他們兩者永遠處于平衡的狀態(tài),這樣形成內閣,司禮監(jiān)和皇帝的三角狀態(tài),達到了一種平衡。因此,即便皇帝很長時間不上朝,朝政依然被其牢牢掌控,三角關系依然維持一種默契的平衡。

任何事情都有意外,明朝唯一的一次意外,恰恰出自萬歷皇帝,當然是他小的時候。那么,平衡是怎么打破的呢?

首先,萬歷皇帝當時還小,是個娃娃皇帝,對于平衡之術不太了解;蕶嗦湓谒赣H李太后手中,李太后輕易罷免了高拱,抬起了張居正,導致張居正身后沒有內閣輔臣對他進行制約(除了高,其他人資歷太淺)。不像嘉靖皇帝權謀高明,見嚴嵩權傾朝野,又在嚴嵩身后安排了一個不對路的徐階,始終威脅著嚴嵩。徐階上來后,又安排了高拱隨時看著徐階。但到了高拱下臺,卻沒有人去制約張居正了。

其次,如剛才所說,本來司禮監(jiān)也是牽制內閣,牽制張居正的好武器,可李太后偏偏重用了張居正的好朋友兼老基友,絕對的粉絲馮保。這位雙林公公和張居正私交莫逆,政見相同,指望他來制約張居正,就好比讓關羽看著劉備一樣可笑。

最后,就是代表最后裁判權的皇權也對張居正失去了制約。李后本身絕對信任和支持張居正,萬歷皇帝還小,張居正在他眼里是嚴師,小皇帝還有點怕他的張師傅。這樣一來,皇權也無法制約張居正。結果,形成了張居正一人獨大的局面。

簡單來說,張居正的特殊,是因為外廷無人能治,內廷司禮監(jiān)掌印和他關系莫逆,后宮皇權又對他絕對信任。三個條件合在一起,才造就了萬歷朝前十年無人能敵的張居正。反過來說,也正是因為經(jīng)歷了明朝200多年間唯一一段皇權失控時期,萬歷皇帝痛定思痛,才會把皇權看得很牢,即便不上朝也能保證大權不旁落,這真是吃一塹長一智。

終明一朝,不管皇帝是懶惰還是勤政,除了萬歷前十年以外,沒有出現(xiàn)過大權旁落的現(xiàn)象。因為任何一個人在這樣的制度下,都不可能形成獨大的局面,不管是內廷無人可治的魏忠賢,還是外廷權傾朝野的嚴嵩,都做不到。這不是皇帝個人能力決定,而是明朝這種體制決定的。這么一看,萬歷即便幾十年不上朝,也能控制著大勢,掌握著朝政,也就不稀奇了。

參考資料:

1. 當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兒》

2. 朱東潤 :《張居正大傳》

“許述工作室”核心成員查佳峰主答

6

一、問題提的不準確。萬歷皇帝三十年不上朝。但是萬歷皇帝沒有三十年不理政。

二、首先要了解明朝的制度設計。明朝實行以內閣為核心的文官治國制度。

1.明朝內閣對最終決策權的影響還是很大的(雖然沒有監(jiān)督六部執(zhí)行決議的權力,所以內閣只有決策權,沒有行政權,行政權在六部各寺)。

內閣的票擬是最終決策的籃本,朱批也一般不會完全跳出票擬。當然皇帝可以責令內閣改票甚至退票重擬,但內閣也可以封還皇帝的內出中旨(楊廷和,就多次封還皇帝的中旨),除了內閣,六科給事中也是具有封駁權,也可以封駁皇帝的詔旨。

明朝文官治國標志內閣制是當時世界上最為先進的政治制度。通過明朝幾代皇帝的努力,明朝曾經(jīng)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內閣政務體系,它在權力平衡方面堪稱完善。

明朝中后期的皇帝尤其是萬歷皇帝皇帝被歷史學家稱之為怠政慵懶的皇帝。但是正是因為有了內閣制這一有效的體制使得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生活得以以一種較為安定的模式運行下去;实鄣≌纵o幾乎掌握了國家的大權,僅僅在這一點看來,這和現(xiàn)代的君主立憲制的首相領導下的內閣制有很大的可比性。

明朝文官集團部分限制了君權,使得國策制定實行存在部分民主科學性。明代朝廷如果有大事,各部不能單獨決定,而是由所有部門在皇帝面前公決,這叫做廷議。

廷議這種制度雖然決策采納權完全在皇帝手中,但是這種討論的方式有利于決策的科學性。在皇帝怠政的時段,內閣和擁有披紅權的內監(jiān)掌握實權。

三、綜合分析。

1.萬歷皇帝只是不上朝,缺少了廷議這個環(huán)節(jié)。

2.大事決策操作流程。(1)內閣針對事件票擬決議。(2)票擬決議交掌印太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讀與皇帝聽。(3)皇帝出臺最終決議,由掌印太監(jiān)抄寫或直接蓋皇帝印璽。(4)由太監(jiān)帶圣旨給相關人部門宣讀執(zhí)行。

在這一流程中皇帝不能直接草擬圣旨,圣旨必須出自內閣。內閣對皇帝圣旨有封駁權。

3.萬歷雖然沒有早朝。但不等于不見大臣。重大事情通過內閣合議和太監(jiān)傳達。重大事件決策權一直屬于萬歷。

4.萬歷通過人事任免獎懲等權術控制朝臣。利用黨爭,利用文臣與太監(jiān)這些矛盾達到平衡控制時局。

5.利用明朝東廠錦衣衛(wèi)等特務機構加強對朝臣控制。

明朝皇帝沒那么壞,是滿清政府黑的太厲害。

7

看了那么多回答,感覺都只是一昧的吹捧明朝罷了,只不過是被民族主義蒙蔽了雙眼,不愿意正視事實,當然回答都不符合實際,更多的是武斷!壓根就什么都不懂!

明朝之所以皇帝長期不上朝,不理朝政,還能安然無事,皇權也沒有旁落,就在于明朝從一開始就實行的全國特務制度,從朱元璋時設立錦衣衛(wèi),到后來的東廠西廠,可以說把特務網(wǎng)絡越來越推到登峰造極,全國官員在做什么,全國百姓在做什么,根本就需要皇帝親眼去看,他哪怕坐在大內禁宮里,一樣對天下事了如指掌,天下不敢有二心!錦衣衛(wèi)和東西廠只對皇帝一人負責,有事可以直接匯報皇帝,而不受任何部門和滿朝文武約束,尤其是后來的東西廠,首領都是皇帝貼身太監(jiān)擔任,凌駕于百官之上,他讓人三更死,就絕對活不過五更天,對全國擁有生殺大權,甚至擁有哪怕沒有證據(jù)也可以先抓人先審人先殺人再向皇帝稟報的特權,要不為啥滿朝文武都投東廠門下,如同子孫一樣孝敬,不那么做在朝廷里都活不過五分鐘!得罪了東廠就等于在自己死刑判決書上簽了字!明朝把秘密特務組織推到了最頂峰,歷朝歷代都沒有像明朝那樣實行密布全國的特務組織來治國的,哪怕清朝都沒這樣過!

很多文章也都介紹過了,大臣們一舉一動都逃不過朱元璋的眼睛,哪怕大臣在自己家里坐床上生氣,第二天朱元璋都能知道,大臣家里請客吃飯,來了什么人,做了什么菜,大家坐在什么位置,朱元璋都清清楚楚!可見錦衣衛(wèi)特務真是無孔不入,時時刻刻都在被人秘密監(jiān)視!

后來明朝皇帝還是不放心,在錦衣衛(wèi)后,又設立東廠西廠,錦衣衛(wèi)首領信不過,東西廠由皇帝貼身太監(jiān)擔任首領,凌駕于錦衣衛(wèi)之上,錦衣衛(wèi)也要聽命于東廠太監(jiān)!

所以,就算萬歷四十年不上朝,他也對朝堂上文武百官,天下百姓在做什么在想什么在說什么都了如指掌,不用皇帝親自天天跑朝堂上去看看百官們都在忙啥呢,當然也就圖個清凈,在后宮里享清福了!天下仍然太平無事,啥事沒有!

東西廠實在是太可怕了,遍布全國的分支機構,遍布全國的特務,嚴密監(jiān)視所有人的一舉一動,不管美國的中情局還是蘇聯(lián)的克格勃,在東廠面前都弱爆了,畢竟不管中情局也好還是克格勃也好,都不能想抓 誰就抓誰,想殺誰就殺誰,可東廠能,哪怕沒有一點證據(jù)都可以抓人審人關人甚至殺人而無需得到皇帝批準,東廠另設刑堂和監(jiān)牢,獨立于其他部門無權干涉!可以說,東廠太監(jiān)首領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只直接對皇帝負責,這也是王振和魏忠賢時期,滿朝文武皆拜在他們門下,真是順我者昌,逆我者亡,不需要理由就有生殺大權!

皇帝自然省心很多,都懶得上朝!在帝王眼里,殺個大臣還是普通百姓,跟殺條狗無異,寧可錯殺三千也不漏網(wǎng)一個,也懶得約束東廠,東廠說誰謀反誰就謀反,殺了就是了,在立個新的就是了,看看朱元璋,大開殺戒,不分青紅皂白,大多數(shù)人都是冤枉的,可依然殺,開國功臣讓他殺絕了,滿朝文武殺絕了好幾茬,先全都殺光,然后再立新的,然后再殺光,在立新的!當時大臣每天早上上朝,全家披麻戴孝送出門,下朝回家,全家舉家慶祝又平安度過一天!都達到這個地步!

朱元璋首創(chuàng)的凌遲處死,割三千刀三天才死,撥皮充草,腰斬等酷刑,康熙因為親眼看到腰斬行刑,覺得太過于殘忍而下令廢除!人被腰斬并不會立刻就死,還能掙扎十幾分鐘,忍受巨大痛苦才慢慢死去!

這也是為何有人會說明朝是個奇葩的王朝,也并非空穴來風,明朝在很多制度上確實可以用變態(tài)和殘忍來形容,光他創(chuàng)立那么多酷刑,濫殺無辜和登峰造極的特務組織,就讓歷朝歷代汗顏!就算滿清都很多方面自嘆不如!

或許這也能解釋為何滿清能這么容易就征服天下,南宋好歹還又撐了一百多年,拖死了遼,金和西夏,可南明就只堅持十幾年就土崩瓦解了!崇禎自殺身邊連個文武百官都沒有,只有個太監(jiān)王承恩跟隨!明末,天下無一人勤王無一人赴國難,崇禎在孤獨和恐懼中上吊自盡,堂堂天子死的這么窩囊!對比蒙古人南下宋亡,天下赴國難的數(shù)不勝數(shù),忽必烈給文天祥宰相都不做,只一心求死,臨刑面朝南方南宋方向跪拜而死!襄陽之戰(zhàn),蒙古圍城三年,督戰(zhàn)蒙古王爺戰(zhàn)死好幾個始終無法破城,被迫繞道其他地方攻宋!最后一戰(zhàn)崖山之戰(zhàn),不愿歸順蒙古百姓跳海而死者超過十萬,海面上被密密麻麻尸體遮住,戰(zhàn)事緊急,大臣朝當時只有八歲的宋皇跪拜說,陛下不可被俘受辱,說完背著皇帝跳海自盡,當時太后在另艘船上,聽聞皇帝殉國,哭著扯亂頭發(fā)脫了鞋子說,妾身茍活至今,就是為了保住先帝最后血脈,如今血脈已斷,我也沒有活下去必要了,也跳海自盡!就連大奸臣秦檜的孫子當時駐守一城也和軍民奮死抗擊蒙古軍,城破被殺!看看大宋最后時刻,多么悲壯和蕩氣回腸,全國軍民同仇敵愾,誓死殉國,在對比明朝亡國時,滿朝文武沒有一人挺身而出捍衛(wèi)皇帝,全國百姓無一人挺身而出共赴國難,大明土崩瓦解的速度都讓滿清大吃一驚,最初滿清入關還提心吊膽小心翼翼,不敢太明目張膽了,只打著替崇禎報仇的旗號,生怕遭受漢人激烈反抗,甚至都做好了待不下去撈一票就退回關外的打算了!可沒想到入關后一切進展的這么順利,順利的滿清都不可思議,進而才有了征服整個華夏的野心!清軍南下,十幾年功夫南明就土崩瓦解,除了個別地方,幾乎都沒遭受什么像樣抵抗!

也足可見,明朝是多么喪盡天下人心,壓根就沒有一人愿意替他賣命,寧可屈從于滿清剃發(fā)易服,也不愿意跟隨大明

長期恐怖特務統(tǒng)治,導致民間道德體系崩塌,懷疑不信任和恐懼彌漫,仇恨彌漫,這也是明末李自成和張獻忠軍隊如此濫殺,張獻忠屠川幾乎殺盡川民,滿清立國后不得不從湖南湖北移民入川填補人口!或許四川人和湖南人都那么喜歡吃辣椒原因吧!

滿清作為外族能夠輕而易舉就入主華夏,并且能很快就站住腳很,與其說滿清高明,倒不如說大明喪盡民心,寧可做滿清奴才,也不愿為大明賣命!

朱元璋作為古代皇帝里唯一草根出身,沒有受過什么良好教育,沒有一個相對平和的生長環(huán)境,小的時候家鄉(xiāng)遭遇瘟疫,全家死光,只剩下他自己,連埋葬一家十幾口人的墓地都沒有,鄰居可憐他,送給他一塊地這才安葬了全家,沒飯吃還跑到皇覺寺做了和尚,他到不是一心向佛,而是做和尚有口飯吃!當了皇帝后朱元璋也說過,朕當年,生者為衣食所急,死者為陰宅所難!

正是這種苦難的生長環(huán)境,讓仇恨過早的在他心里形成,或許也沒解釋為何朱元璋做了皇帝有了權力后那么的弒殺,一種扭曲的心理,仇恨一切,懷疑一切,寧可錯殺,也不放過!他兒子朱棣很像他,曾開創(chuàng)三千人同時凌遲壯觀場面,自己還親自監(jiān)督,臺下三千人慘叫不斷,他坐在臺上看的津津有味,凌遲要割三千刀,要割三天,為了避免劊子手動了惻隱之心,三天不到犯人如果死了或者多割一刀或者少割一刀就死了,劊子手也要被凌遲!就是讓犯人飽受痛苦和折磨在死!簡直變態(tài)到了極點!

一個扭曲的生長環(huán)境最終產生扭曲的心理,仇恨一切,懷疑一切,朱元璋誰也不信任,或許這是他創(chuàng)立錦衣衛(wèi)特務組織的原因吧,內心充滿了仇恨,大開殺戒,殺光了開國功臣不過癮,就殺滿朝文武,殺光了在找人來做官,然后再算殺掉,然后再找,反反復復,弄得最后沒人敢出來做官,朱元璋又變態(tài)下令,有招不來,全家也要凌遲!丫的不做官都不行,不愿意做官也要被凌遲!這不是把人往死了逼嗎,做官死定了,不做官也死定了,總之橫豎都得死!縱觀歷朝歷代,朱元璋敢說殺人第二,就沒人敢說第一,沒有任何一個皇帝像朱元璋這么弒殺!宋太祖趙匡胤杯酒釋兵權,沒殺一人就坐穩(wěn)天下,哪怕流氓皇帝劉邦,也沒殺過功臣,韓信并不是劉邦殺的,而是他老婆呂后,趁著劉邦去外地巡查,命宮女用布蒙住韓信,數(shù)十宮女用竹槍捅死了!開國功臣張良,蕭何等都活的好好的善終,尤其蕭何,做了三朝宰相,輔佐劉邦,兒子和孫子三代皇帝!至于殺英布和彭越,也是他們舉兵謀反,都封他們?yōu)橥,他們還是謀反了,劉邦親率軍平叛,兩軍陣前劉邦還問英布,我待你不薄,為何謀反,英布來了句,想做皇帝嘍!那這就怪不得劉邦了!

可以說是朱元璋開創(chuàng)了大殺功臣先河,朱元璋殘忍,暴虐,懷疑和仇恨,扭曲的心態(tài),也給大明未來滅亡埋下伏筆,喪盡人心!大明亡的時候也最凄涼和悲慘!任何朝代滅亡,都好歹都會有忠義之士和仍然忠于他的,忠臣孝子仍然大有人在,就大明最悲催最丟人,堂堂華夏竟然無一人愿意赴國難,這難道還不說明問題嗎!

大明也就占了個最后一個漢人的王朝,從民族感情上來說如今很多人支持他,因為反清而支持明,如果他不是最后漢人王朝,早就被扔進垃圾堆里去了,最奇葩的一個王朝,最變態(tài)的一個王朝!清之所以被人罵,也主要是民族感情上讓很多人無法接受邁不過去這個坎,讓外族統(tǒng)治!哪怕滿清滅亡時,也仍然有大批忠臣孝子去支持他,這也是為何滿清亡還受到優(yōu)待,滿清皇帝仍然可以居住在紫禁城里,國家還年年撥款養(yǎng)皇室!康有為等一大批;逝梢恢敝鲝埖氖蔷髁椂皇峭品瓭M清!還鬧過張勛復辟鬧劇!甚至滿清都亡了很多年了民間還很多人保留著辮子!

我也能理解,太多的人并不是因為大明多好而去支持他,純粹是因為民族感情,最后的漢人王朝,因為是漢人才去支持他,僅此而已!

8

萬歷不上朝,按照不少人的說法,至少有三十年。如何不被架空,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朝的制度決定的。

很多人認為,萬歷不上朝也沒關系,因為明朝是內閣制的,文官集團已經(jīng)足夠把事情處理了。實際這是一個明顯的誤區(qū)。明朝的所謂“內閣制”,同現(xiàn)在不少國家政治制度中的內閣制完全不是同一個概念。

明朝自元璋開國初期,沿襲的是元朝的制度,設立中書省,置左、右丞相。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殺汪廣洋,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中書省和宰相,將原來中書省的職責歸于六部。僅保留中書舍人,朱元璋成了皇權相權于一身的獨干格局,朱元璋可以說是優(yōu)秀的勞模,什么事都可以親力親為,全國各地的奏折都可以親自閱批。但是勞模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當?shù),這種情況從成祖開始發(fā)生變化。成祖起成立將文淵閣設立大學士,專事各地奏折的議政處置,處置后的文字意見,以墨筆寫于票簽上,稱為“票擬”,送至皇帝處,由皇帝簽字確定,形成諭旨決策,即“批紅”。

可以說,內閣的權力,是來自皇權的分配,而內閣對政事的處理,只有議政,并沒有決策權,皇帝是牢牢掌握了決策權。

到明宣宗朱瞻基時,對內閣過來的條旨進行批紅仍然是個相當大工作量的事,于是另外一股勢力進入了朝堂,就是以太監(jiān)為主的所謂“內朝”,朱瞻基成立了內學堂,專供太監(jiān)學習識字。有了文化的太監(jiān),可以分擔皇帝批紅的工作,對內閣的票擬進行決策。這樣司禮監(jiān)從一個普通的部門,晉升成一個可以同內閣分庭抗爭的重要部門。經(jīng)過內書堂訓練,代替皇帝批紅的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就應運而生了。于是每日是章奏文書,自御筆批數(shù)本外,皆眾太監(jiān)分批,遵照閣中票擬的字樣,用朱筆楷書進行批閱。

如內閣對批紅有異議,或重大事件,則由皇帝主持召對,內朝外朝共同參與商討,商討后由皇帝決策后批紅。

司禮監(jiān)中,又對權力進行的分工,其中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負責“批紅”,而批紅后的“票擬”,需要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加蓋印章,這樣才形成一個完整的決策圣旨。

也就是說,明朝的決策流程,是由各地上報至六部的事項——內閣大學士形成處理意見——皇帝或司禮監(jiān)秉筆太監(jiān)批準——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蓋章完成。而流程的最重要的節(jié)點,還是皇帝這一關。

所以,盡管內閣或司禮監(jiān)在某一時期會形成一朝壓倒一朝的局面,但這僅僅是內朝外朝的傾軋,但最終他們的權力都是由皇權分派,完全受皇權的管制,內閣大學士的權力大小來自皇帝對其票擬的批紅數(shù)量,這樣就無法出現(xiàn)唐朝那樣威脅到皇權的內朝,也不會出現(xiàn)威脅到皇權的外朝。

回到萬歷年,萬歷不上朝,首先一個原因是他身體不是很好,第二個重要的原因是萬歷朝著名的國本之爭,即皇長子朱常洛與福王朱常洵(鄭貴妃所生)爭奪太子之位。最終萬歷拗不過群臣及太后,立朱常洛為太子,朱常洵為福王,結束國本之爭。

國本之爭后,萬歷開始怠政,所謂怠政,并不是完全不聞不問,而是通過諭旨向下面?zhèn)鬟f。如“萬歷三大征”中邊疆大事的處理,萬歷都通過諭旨的形式,而不是大臣們所希望的“召對”形式。

但是萬歷對于日常性的政事處理,內閣的票擬萬歷全部都留中不發(fā)。尤其選人任人等事項,以致最后部、寺大官十缺六、七,風憲重地空署幾年,六科只剩下四個人,十三道只剩下五人。

面對這樣的情況,因為內閣并沒有決策權,所以就算是人員空缺,各地需決策事項堆積如山,內閣也無可奈何,無法處置。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盡管在議事上,內閣往往反對皇帝的意見,但是最終的決策權仍然是皇帝,只要制度未有變化,盡管萬歷可以怠政三十年,內閣也無法誕生一位擁有處理權、決策權、執(zhí)行權于一身的權臣。

至于內朝,萬歷怠政,奏折都留中不發(fā),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不可能像萬歷初年馮保那樣跳過皇帝直接同內閣張居正決策國事,司禮監(jiān)也成了擺設,自然也不會出現(xiàn)權傾朝野的內朝九千歲。而天啟年魏忠賢得勢,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其將外朝的東林黨一網(wǎng)打盡,形成了內朝外朝都是閹黨的局面。但是就算如此,其權力仍然來自皇權的本質不變,所以,想像唐朝那樣更廢皇帝是不可能的。

謝謝閱讀。

9

明朝有兩個著名的不上朝皇帝,一個是萬歷皇帝,一個是萬歷的爺爺嘉靖帝。這爺孫倆人不上朝的時間總共近六十年!占到明朝歷史的近乎四分之一。

但令人驚訝的是,嘉靖帝和萬歷帝的權力都沒有被架空,不僅沒有架空,而且還牢牢的掌控著權力。

道理很簡單,放過羊的人都知道,放羊不需要把每頭羊都管住,只要管住頭羊就可以。萬歷和嘉靖兩個皇帝管住大臣就是用的這個方法——管制內閣。

萬歷朝的內閣首輔,比較著名的有:張居正、張四維、申時行、王錫爵、趙志皋、朱庚、沈一貫、方從哲、葉向高等等。這些人除張居正之外,都有一個共同點——都被萬歷皇帝嚴格控制。

萬歷朝伊始,萬歷皇帝年幼,張居正自己構建了一個由太后(李太后)、首輔(張居正)、權宦(馮保)組成的權力鐵三角。萬歷皇帝被張居正的壓制了整整十年。張居正死后,萬歷皇帝第一時間把張居正反攻倒算,以儆效尤。

張居正死后,繼任的歷任首輔都已經(jīng)由皇帝任命。繼任的首輔中,除了王錫爵尚有一絲強勢外,其余的首輔幾乎沒有任何跟皇帝對抗的資本,唯以圣意為上。萬歷晚年,浙黨首輔方從哲擔任首輔的七年時間里,幾乎沒有見過皇帝,雙方往來全靠文書,但方從哲幾乎所有的政意處理都由皇帝決定。

而且萬歷皇帝雖然不上朝,但政務尤其是重要政務還是要處理的,對于明朝的對外戰(zhàn)爭,比如“萬歷三大征”和薩爾滸之戰(zhàn),都是由萬歷帝自己拍板決定的。這個在紫禁城里的天下第一宅男,在皇宮里決定了整個明朝的命運。

10

謝邀,鮮肉萬歷帝鎮(zhèn)樓。

明朝的官僚體制已經(jīng)很成熟了,所以皇帝大多數(shù)時候是作為一個國家象征的存在的。好比皇帝是董事長、大股東,擁有大明公司的所有權;文官們是打工仔、總經(jīng)理,負責大明公司日常運營。

不像電視劇里演的,什么洪水、旱災蝗災都要找皇帝決策,這類常發(fā)性問題內閣已經(jīng)有一套很成熟的解決流程了;实郾救酥粚χ卮髥栴}進行決策,如萬歷三大征;蛘咧怀鱿恍┒Y儀性的國家活動,比如祭天、皇帝親耕等等。
總結起來,明朝中后期皇帝對國家事務干預度如下:

清朝皇帝(因為對漢人的不信任從而主動集權)>明朝皇帝(懶得管從而形成的微妙平衡)>現(xiàn)代君主立憲制君主(憲法制約)

各位看官,求贊求評論?????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