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jù)我的記憶,萬歷皇帝隱藏深宮二十五年以后,再次面見群臣,是梃擊案以后。
梃擊案是當時明朝一件特別大的事,逼得萬歷皇帝不得不走出深宮面見群臣。其大體過程如下:
萬歷皇帝寵愛鄭貴妃,要立鄭貴妃所生的皇子朱常洵為太子,群臣和李太后堅持立皇長子朱常洛,因此引發(fā)“國本之爭”,最后,萬歷皇帝理屈又勢單力薄,只好低頭,立皇長子朱常洛為太子,朱常洵為福王。
鄭貴妃雖然為兒子第一次奪嫡失敗,可是她恃寵而驕,并不死心,搞出了“妖書案”,以致群臣對她的野心更加戒備。
多年以后,鄭貴妃又暗中策劃謀害太子朱常洛。鄭貴妃跟自己的弟弟暗謀,讓親信太監(jiān)將一個鄉(xiāng)下人張差引入太子宮,并給張差一根梃棍,唆使張差見人就打,最后張差被太子宮太監(jiān)制服。史稱梃擊案。
一開始,這個張差被判為瘋癲,支持太子的百官,特別是內閣輔臣們自然不會罷休,讓鄭貴妃把這件事蒙混過去,他們明察暗審以后,發(fā)現(xiàn)最后的矛頭指向了鄭貴妃的弟弟和手下兩個親信太監(jiān)。
于是上百件奏疏如雪花一般都涌向大內,萬歷皇帝包庇鄭貴妃,將這些奏疏一概留中不發(fā)。
奏疏留中,就是留在大內,不發(fā)還群臣,而正常情況下,明朝皇帝是不能將大臣的奏疏留中的,要批紅蓋印以后,發(fā)還給臣子。
留中的事,以前確實發(fā)生過,比如萬歷皇帝的老爹隆慶皇帝曾經(jīng)將大臣奏疏留中,遭到內閣首輔高拱的嚴厲批評。
萬歷皇帝少年時,國家大事外有張居正,內有馮保和李太后,所以萬歷皇帝不敢把奏疏留中,也沒有這種想法?墒菑埦诱凰,繼任的首輔申時行就教給了萬歷皇帝將奏疏留中的偷懶辦法,因此,萬歷帝養(yǎng)成了這種壞習慣。
萬歷帝這次把百余件奏疏留中,很明顯在包庇鄭貴妃,而群臣一點也不給皇帝面子,他們認為如果不嚴辦這件事,會動搖太子朱常洛的地位,豈不是讓鄭貴妃得逞了?甚至群臣懷疑萬歷皇帝要廢了太子朱常洛。
他們一邊繼續(xù)上疏萬歷帝,一邊去游說太子站出來說話?墒悄,太子朱常洛因為自己是宮女所生,本來就不招萬歷皇帝喜歡,于是,不想惹事,要明哲保身。
萬歷皇帝看到這么多奏疏,里面證據(jù)確鑿,也不能不動搖,從而懷疑鄭貴妃真的要害太子,但是他又想包庇鄭貴妃,因此,萬歷皇帝就跟太子朱常洛溝通了一下,想出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既給群臣一個交代,又不連累鄭貴妃。
萬歷皇帝在隱藏深宮二十五年以后,第一次召見了群臣,他跟太子一起出現(xiàn)在群臣年前,父子二人裝作父慈子孝的模樣,告訴群臣,父親沒有廢太子的意思,也不容許別人陰謀廢除太子,兒子告訴群臣,我們父子關系好著呢,你們這些大臣別亂猜,都歇了吧。
看到?jīng)],父子二人壓根就沒提鄭貴妃的事,就這樣,萬歷皇帝把鄭貴妃給保下來了。可是,鄭貴妃保下來了,太子也沒追究,那個在太子宮打人的張差,和指使他的人,就成了替罪羊。兩個直接執(zhí)行這件事的太監(jiān),被偷偷的做掉了。
群臣一看,萬歷這么護著鄭貴妃,太子又不愿意追究,也沒辦法,之前牽扯這件事的太監(jiān)被定了罪,弄死了,算是有個表面的結果,大家也就認了。
梃擊案大體過程就是這樣。就是這件事,群臣攻擊到了萬歷的寵妃,又牽扯太子,群情激憤,萬歷皇帝才在二十五年后召見的群臣。
萬歷皇帝自萬歷十八年不再召見群臣,到萬歷四十三,整整二十五年沒見過文武百官,不是三十年。
萬歷皇帝這么長時間,躲在深宮里,又是怎么掌握住朝廷的大權的呢?就是靠的奏疏制度!通過奏疏制度,皇帝見不見文武百官,都能一樣處理國家大事。
這個奏疏制服,牽扯到朝廷內外兩個機構,外就是內閣,內就是司禮監(jiān)。
明朝的內閣,是皇帝的秘書處,負責票擬,所謂票擬,就是內閣的輔臣代替皇帝看文武百官的奏疏,看完以后,對于奏疏里大臣們奏報的事,寫一個自己的建議,比如,兵部有人上疏說要打努爾哈赤,需要多少兵,多少錢,誰去帶兵,內閣首輔就根據(jù)這件事寫出自己的建議。這叫票擬。
票擬完以后,上交到皇帝那里御覽,皇帝同意內閣的票擬,就批紅蓋章,然后內閣聯(lián)合六部九卿去執(zhí)行;实鄄煌猓桶哑睌M打回內閣,讓內閣輔臣重新提建議。所謂批紅,就是皇帝用毛筆沾了朱砂碾成的墨汁給票擬批示自己的意見,因為朱砂是紅色的,所以叫批紅,也叫朱批。
可是呢,明朝的皇帝,是越來越懶,越來越昏,他們自己覺得看不過來這么多奏疏和票擬,就讓太監(jiān)代替自己批紅。明太祖朱元璋嚴禁明朝太監(jiān)識字,明成祖就不管這一套,反而在皇宮設立內書館,讓翰林院學士進宮教太監(jiān)識字,太監(jiān)識字后就可以代替皇帝批紅了。
負責批紅的太監(jiān)機構,叫司禮監(jiān),是明朝皇宮里最有權勢的一個機構,一般司禮監(jiān)設掌印太監(jiān)一名,提督東廠太監(jiān)一名,秉筆太監(jiān)多名。排名第一的秉筆太監(jiān)常常兼任東廠提督太監(jiān)。
明朝皇帝有了奏疏制度和司禮監(jiān)、內閣兩個機構,即便不見文武百官,也能處理國家大事,牢牢掌握住國家的大權。因為百官的權力,都來自批紅和蓋印,沒有皇帝的批紅和蓋印,你的想法和措施,就沒有效力,就得不到執(zhí)行。因此,明朝出了那么多亂政的太監(jiān),因為他們有批紅和蓋印的機會。
實際上,明朝的內閣沒有實權,只有張居正時期有實權,倒是六部里的吏部尚書有點實權,因為吏部管朝廷的用人。
吏部尚書如果入了閣,往往就一手遮天,比如隆慶皇帝時期,高拱就是吏部尚書,入了閣以后,不是首輔權勢卻比當時的首輔還大。吏部尚書可以拉幫結派,指揮自己手底下的御史和六科給事中等言官攻擊對手,高拱就是這么把內閣里的對手都趕走,最后自己當上首輔的。
如果你是閣臣,又跟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關系特別好,那你將更加一手遮天,甚至握有實權。像張居正,為什么有實權?因為他是內閣首輔,又跟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是同盟。
說實在的,如果皇帝不放權給掌印太監(jiān),你單單是個首輔,跟掌印太監(jiān)關系再好也是沒什么用的。比如嘉靖帝,他當政時,對太監(jiān)們限制就比較嚴格,所以嚴嵩雖然把持朝政二十多年,仍然沒什么實權。
明朝公認的唯一有實權的內閣首輔,只有張居正一個,他也是因緣際會,才有的實權,一是他跟司禮監(jiān)掌印太監(jiān)馮保是同盟,二是李太后對他的支持,三是萬歷皇帝還沒成年。
張居正一死,萬歷皇帝就處置了馮保,從而獨攬大權。萬歷皇帝通過奏疏制度和司禮監(jiān)、內閣兩個機構,即便二十五年不出皇宮,不朝會文武百官,一樣牢牢地掌握住一切大權。
他不見文武百官,可是,天下的事,文武百官都會通過奏疏呈給他處理。他不批紅,不蓋印,下面的就沒法執(zhí)行,就算有人想執(zhí)行,你總得有憑證,沒憑證,沒人聽你的!這憑證就是皇帝的批紅和蓋章。
就像梃擊案一樣,群臣激憤,都想嚴懲張差和那兩個太監(jiān),然而,萬歷皇帝把奏疏留中了,不批復,百官只能干著急,卻使不上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