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主要是常遇春有大功于明朝,而且別看常遇春是位猛將,其實他和朱元璋配合默契,還救過老朱的命,關于常遇春的功績不細說了。

(常遇春畫像)

說說這件“龍袍”吧,“龍袍”是緋底,明朝的高級文武官員,都是緋色官服。所以,也不能算是“天子龍袍”。

明朝開始有賞賜有功之臣的“蟒袍”,可能就是因為朱元璋對常遇春的特別恩賜而發(fā)展來的,之前的朝代卻無此先例。到了清朝,叫“吉服”。

“蟒袍”上其實和龍袍上的龍一樣,但是為了區(qū)別龍袍的“五爪金龍”,“蟒袍”上的“龍”少一爪,為四爪,所以稱之為“蟒”。

(蟒袍)

但是,常遇春畫像確實是“五爪金龍”,應該是朱元璋確實對常遇春去世十分悲痛所至。于是,他和禮官商量用宋太祖對韓王的禮儀來祭奠常遇春,并用龍袍覆蓋遺體。到了畫師畫像,自然不可能真畫黃色,五爪金龍的“天子龍袍”,于是衣服底色自然是一品武官該有的緋色。

(飛魚服)

既然朱元璋開了先河,估計后世皇帝也想繼承關于賞賜有功的大臣這一方式,又覺得“真龍?zhí)熳印狈旁诖蟪挤椑,有欠妥之處。于是就有了“蟒衣”,“飛魚服”,“斗牛服”這樣有“龍”的服飾。


(斗牛服)


當然,以上僅代表個人看法,有不當處,請海涵。歡迎大家的補充,點贊,關注,評論。。。

最佳貢獻者
2

根本原因是感念常遇春的功勞。

洪武二年七月,常遇春自開平府率師南歸,行至柳河川(今河北赤城縣龍關鎮(zhèn)西),得暴病卒于軍中,年僅40歲。朱元璋聞訊驚倒于龍椅上,對于遇春之死極為悲慟,并怕遇春之妻藍氏接受不了,次日一早,馬皇后就趕到遇春家,且一直陪伴藍氏好言安慰。同時,朱元璋賜遇玉春葬鐘山之下,親自去致禮,并且命令大將軍徐達回京參加會葬。

為表彰常遇春的功績,朱元璋贈翊運推誠宣德靖遠功臣、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太保、中書右丞相,追封開平王,謚忠武,配享太廟。

要知道,古至明代,謚忠武的,只有唐朝的尉遲恭、宋朝的岳飛。常遇春是第三個。朱元璋還賦詩一首,表露其對常遇春逝世的極度悲哀:“朕有千行生鐵汁,平生不為兒女泣。忽聞昨日常公薨,淚灑乾坤草木濕!

此后朱元璋令宮廷畫師為遇春公繪制身穿龍袍的全身像。自此開平王常遇春便永遠長眠于鐘山之下,永遠的休息了。

后世將常遇春評為“冷兵器時代十大將”之一。




3

這就是死得早的好處。

常遇春死在了洪武二年,死于軍中,朱元璋剛剛坐上龍椅,前面的路還很長,還有很多事情百廢待興,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

常遇春是軍事人才,號稱“常十萬”,自稱能將十萬兵,而他在幫助朱元璋開疆拓土時,也屢建奇功,尤其是和陳友諒大戰(zhàn)的“龍灣大捷”,常遇春發(fā)揮了關鍵作用,這一戰(zhàn)讓朱元璋徹底站穩(wěn)了腳跟,有了圖謀天下的底氣。

后來鄱陽湖大戰(zhàn),常遇春猶如三國時的黃蓋一樣,率軍深入陳友諒軍中,點火燒船,陳友諒的戰(zhàn)船有點像當年的曹操在赤壁上的船,船大而堅固,但是行動遲緩,一般性攻守戰(zhàn)這種船只優(yōu)勢明顯,但是鄱陽湖大戰(zhàn)中明軍運用了三國火燒戰(zhàn)船的方法,明軍的船只小,活動靈活的優(yōu)勢就顯現(xiàn)出來,尤其放火的時候。

常遇春領人乘風放火,放火完就跑,據(jù)說,陳友諒的很大一部分兵力都損失在戰(zhàn)火中,陳友諒也死于鄱陽湖一役。

陳友諒算是朱元璋的一生之敵,殲滅了這位對手,老朱就可以安安穩(wěn)穩(wěn)的坐天下了,這有點像項羽之于劉邦,項王活著一天,劉邦都如鯁在喉,但是項羽一死,天下能撼動劉邦的人也就幾乎沒了。

朱元璋和陳友諒在當時也是如此。

戰(zhàn)后朱元璋曾經(jīng)夸獎常遇春:“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而作為副將軍的常遇春,其后協(xié)助徐達大破張士誠,收復元大都,可謂戰(zhàn)功累累。

洪武二年,常遇春暴斃于柳河川軍中,這之前他和徐達剛剛在開平取得大捷,把元朝皇帝趕到更北邊去了,史書記載:開平摧鋒陷陣,所向必克,其智勇不在中山(徐達)下。

朱元璋得知常遇春死了,很悲痛,要用天子禮儀安葬他,后來朝臣商量就用宋太宗趙光義安葬趙普的禮儀來安葬了常遇春,朱元璋還讓人畫了常遇春身穿五爪金龍蟒袍的全身像,并且賦詩曰:

朕有千行生鐵汁,

平生不為兒女泣。

忽聞昨日常公薨,

淚灑乾坤草木濕。


老朱的詩還是蠻有特色的。


總覺得有些武將死于軍中還是蠻幸福的,比方說巴頓將軍,比方說常遇春。

如果常遇春活到了后來,朱元璋國事平定大殺功臣,常遇春也許不但不會有這種哀榮,大約連活著都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吧,畢竟后來的徐達,劉伯溫都獲得戰(zhàn)戰(zhàn)兢兢的死的疑點重重。

不過我覺得1369年在還有點暑熱的風中大哭常遇春的朱元璋是真心的,他此時還沒有后來的算計,此時只是為和自己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的死而哀傷,下意識想用一些方法去彌補這種哀傷,繪制龍袍像,這在古代算是最高榮耀了。

朱元璋為老兄弟能做的,也只有這些了。


================

文/ 薛白袍

4

常遇春死后倍享尊崇,這和他的戰(zhàn)功是分不開的,至于太祖皇帝朱元璋令宮廷畫師繪制常遇春身穿龍袍的全身像,這有一定的原因。

常遇春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名將,在冷兵器時代,常遇春的精兵突擊和長途奔襲能力算是最強的。他從一個山賊到大明的開國大將,短短40年時間,為大明的開國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特別是在對元朝的打擊上,整個元朝軍事力量的滅亡基本是徐達、常遇春、李文忠三人消滅的。

洪武元年,朱元璋剛在南京登基稱帝,徐達,常遇春就北上討伐元順帝的殘余勢力,事實上此時的中國有相當部分的領地還是在元朝手中的,徐達、常遇春一直向北追討元順帝,打擊元軍主力王保保,順利的平定山西,奪取了元大都,建立了北平府。

洪武二年,徐達,常遇春班師回京期間,常遇春暴斃于柳河川(今河北境內(nèi)),時年40歲,朱元璋大為悲痛,甚至從龍椅上跌倒下來,后把常遇春厚葬于南京鐘山,并封為“開平王”。封其子常茂為“鄭國公”。

回到題目,為什么朱元璋要如此規(guī)格的對待常遇春呢,比常遇春建功更大的徐達都沒有得到如此的待遇,這和朱元璋的性格和當時的時局有關系的。當時對大明來說,雖然開朝建國了,但還沒有達到統(tǒng)一全國的局面,北方的大部分領土依然在元順帝手上,元朝的實力還沒有被絕對的消滅完,而此時最強悍的將軍常遇春暴斃,對朱元璋來說是非常大的打擊。

更重要的是常遇春是個非常單純的人,是一個純粹的將領,對朱元璋是絕對的忠誠,從不涉及朝政,按照朱元璋多疑的性格而已,這樣能打不結黨,能沖不理政治的將軍是非常難得的,再者,朱元璋在開國初期需要有這樣的英雄人物形象來鼓舞和穩(wěn)定士氣。

我們結合朱元璋后期大肆殘殺開國功臣來看,如果常遇春不那么早死,估計未來的下場和李文忠,付友德,李善長差不多的,君不見常遇春的小舅子藍玉不也剝皮實草了嗎?常遇春能得到朱元璋如此的厚待,那是因為他死得早。

5

當年朱元璋打天下憑借的可不是一己之力,而是手底下有幾個能干的人才,這才讓朱元璋最后統(tǒng)一了江山,奠定了明朝,在朱元璋最為勇猛的應該就是常遇春了,常遇春外號又叫常十萬,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猛將,朱元璋對常遇春非常賞識,也非常信任,根據(jù)史書記載,朱元璋在常遇春死后,甚至還讓畫師為常遇春繪制了一張常遇春穿著龍袍的全身像,龍袍對于歷代的皇帝都是非常敏感的話題,尤其是朱元璋。

朱元璋一直對自己的皇位可以說是保護的非常好,只要有人覬覦皇位,立馬就將這股勢力掐死在萌芽之中,朱元璋能特意為常遇春畫這么一張畫也足以證明兩個人的關系有多么密切。其實常遇春能有如此的戰(zhàn)功收獲,是因為他本人為大明王朝的建立,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朱元璋起家之前,常遇春還只是一個大山里的山賊,當時朱元璋遇到他以后,發(fā)現(xiàn)此人非常擅長領兵作戰(zhàn),在當時的朱元璋手下絕對是一名難得的將才,尤其是精兵突擊戰(zhàn)役,常遇春就非常擅長。

當時有許多的勝仗都全仰仗在常遇春的精兵突擊上。在跟隨朱元璋將近40年的時間里,常遇春為大明朝為朱元璋立下了多少汗馬功勞,尤其是當時為了維護明朝的統(tǒng)治,打擊元朝方面,常遇春、徐達和李文忠三個人聯(lián)起手來為朱元璋打下了大好河山,甚至可以直接說當時元朝之所以失敗,絕對與這三個人的英勇神武脫不開關系。

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稱帝,但其實當時朱元璋并沒有掌握真正的天下實權,元朝在中國土地范圍內(nèi)還占有著相當一部分的地盤,軍事實力也非常強悍,于是朱元璋就派出了常遇春,當時常遇春就和徐達一起將所有殘余勢力都給消滅了,可以說是為朱元璋解決了心腹大患,當時朱元璋得知這個消息時候,內(nèi)心真的是無比激動,如果元順帝的這股殘余勢力不消滅朱元璋即使坐在皇位上都不得安穩(wěn),從此以后朱元璋才算真正意義上的成立了明朝,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

但是到了洪武二年的時候,常遇春就英勇犧牲了,這對于朱元璋來說,可以說是失去了左膀右臂,當時常遇春在凱旋回巢的路上,突然之間就暴斃而亡,事情發(fā)生的非常突然,當時雖然有人說常玉春可能是患病才暴斃而亡,但是不過年僅40歲,而且常年在戰(zhàn)場上馳騁,所以很多人都對于這個說法并不是很信服。

當時正值夏天,天氣異常悶熱,常遇春在行軍途中突然感覺到十分酷熱,于是就將盔甲給脫了下來,然后迎著風騎馬回城,可就在這個時候突然感覺身體不是全身疼痛,當時太醫(yī)急忙診治,可是也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當夜常遇春安排完后事之后就去世了,朱元璋心痛不已不僅好好厚葬了,他還追封為開平王,常遇春的兒子也追封為開平王,常遇春對于朱元璋絕對是一片赤誠之心,非常忠心,他對于朱元璋來說也只是一個很純粹的將領,毫無反叛之心,對權力也沒有任何渴望,一心一意的只為朱元璋.所以即使給常遇春全天下的兵權朱元璋都不會擔心他會背叛自己。

陳友諒是朱元璋一生之敵,這是人盡皆知的事,當時翻陽湖之戰(zhàn)中常遇春大敗陳友諒,陳友諒的勢力在這次戰(zhàn)役中損失了一大部分兵力,陳友諒也死于此戰(zhàn),光因為這一戰(zhàn),常遇春對于朱元璋就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經(jīng)過群臣商議以后,朱元璋采用了宋太宗厚葬趙普的規(guī)模厚葬了常遇春,以常遇春身穿龍袍的全身像隨葬,甚至還為常遇春寫了一首詩,這放在哪朝哪代都是非常高的殊榮!

當然常遇春的龍袍可不是常見的龍袍,而是以紅色打底,上面畫有龍的圖案,紅色是一品武官的朝服顏色,追究到底也不是逾越。朱元璋這么做除了祭奠其實還有別的含義,當時朱元璋剛剛坐上了皇位,天下勢力還不穩(wěn),所以對于當時的朱元璋來說第一要務就是拉攏人心,常遇春是朱元璋最為青睞的忠臣,朝中皆知,為了激勵將士和文武百官,穩(wěn)固明朝統(tǒng)治,所以厚待常遇春,為了能夠進一步一統(tǒng)全國,對常遇春這等上次也是在昭告天下,他朱元璋是仁義之君,重情重義!

6

于左非常懷疑這件事的真實性,原因如下:

常遇春是元末明初的著名戰(zhàn)將,在朱元璋的開國勛臣中,戰(zhàn)功僅次于徐達。

《明史》記載,洪武二年,常遇春死于軍中。同年十月,朱元璋親自出面參加常遇春葬禮,其中的儀式,參照宋太宗祭葬趙普的儀式。

常遇春被安葬到鐘山,朱元璋賜給九十件明器,隨之下葬。同時追封常遇春為開平王,謚號為忠武!痘拭鳟惖涫觥分姓f,朱元璋追贈常遇春的曾祖、祖父和父親三代為上柱國等,并加謚號。這種待遇歷史上極為罕見,可見朱元璋對常遇春的重視。

此外,常遇春配享太廟,并在功臣廟中繪制他的畫像。注意,《明史》中所說的繪制畫像,是放在功臣廟中。明朝原本沒有武廟,直到嘉靖年間才增設武廟。

明朝建立之初,各種制度并不完備,朱元璋剛剛登基,天下未定,還需要將士們盡忠效力,所以他對于曾經(jīng)并肩作戰(zhàn)、一起出生入死的舊將深懷感情。

在這種情況下,常遇春猝死軍中,朱元璋痛惜之余,有一些出格的表現(xiàn),既是真情實意,又可以激勵將士,這些都可以理解。

常遇春的畫像擺進功臣廟中,不管朱元璋對他的感情有多深,都不可能給他畫一張身穿龍袍的畫像。那樣會造成很大的混亂,也會給后代的皇帝、大臣造成很大的困擾,朱元璋不會犯這種錯誤。

此外,朱元璋晚年時,頻興大獄,大力整肅勛舊,就算當初有過這種畫像,這一階段也會毀掉,別人更不敢保留或者妄造。

7

謝謝邀請。我們仔細看圖片中那只龍的爪上只有四個趾。事實上那并非“龍袍”,而是“蟒袍”。蟒袍和龍袍最大的區(qū)別就在于其爪上的趾,爪有四趾為蟒,爪有五趾為龍!度f歷野獲編》中有記載:“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


意思就是說,蟒袍是仿制的龍袍,與龍袍類似,但是要去掉一趾。蟒袍用的還是比較多的,一品王公貴戚才能服蟒袍,一些受封的誥名夫人也是可以穿蟒袍的。明朝明臣于謙就曾被朱祁鈺賜予過蟒袍,奪門之變后,于謙被誣告謀反而抄家。在抄家時,于謙家里只有朱祁鈺賜予的蟒袍和劍器,再沒什么值錢的東西了。這就是“要留清白在人間”的于謙,蟒袍代表了皇帝賜予的最高榮譽。蟒袍還有一個用途就是用在戲曲的舞臺上,戲曲中的皇帝龍袍也是蟒袍。

蟒袍是御賜的最高服飾,是朱元璋親自定下的規(guī)矩。蟒袍是四大賜服中唯一一個不用配件道具的。因為蟒袍自成一格,不需要精準的服飾搭配。但是也有一種特殊的蟒袍,就是朝鮮國王的蟒袍。古代朝鮮和完全仿制中國古代的結構,都要低一個等級,所以朝鮮國王的也是蟒袍,而且是袞服的,一般的蟒袍是曳撒式的。


事實上不但有蟒袍和龍長得類似,還有一種錦衣衛(wèi)的飛魚服,上面秀的飛魚也和龍非常相似。飛魚上半身與蟒相似,有雙翼,腰部以下魚尾處有一對鰭。后來飛魚繡的越來越像蟒袍,還引起了嘉靖的惱怒。明史記載,嘉靖十六年,兵部尚書張瓚服蟒。嘉靖非常生氣,就問當時的內(nèi)閣首輔夏言:“尚書二品,何自服蟒?”夏言說:“瓚所服,乃御賜飛魚服,鮮明類蟒耳!”

常遇春作為和徐達地位相類似的開國元勛,服蟒袍完全沒有問題。

圖片來源網(wǎng)絡!

8

常遇春身著龍袍的這幅畫像,我原以為是偽造的,但又在網(wǎng)上看到常遇春十七世孫、藝術史研究學者常任俠先生著文說:“開平忠武王遇春公的畫像,確系明初宮廷畫師所繪,世代相傳直至明末,始有懷遠侯常延齡于削發(fā)為僧時,交與族侄常枚收藏。該畫像頭戴烏紗帽,身穿金繡蟠龍紅袍,耳墜雙環(huán),壯年短須,面貌秀雅英俊,和他年僅四十而終相符。與民間俗傳赤面長髯、類似關公,全憑想象而為之者截然不同。我曾與中大歷史系教授朱希祖,明史專家吳晗等人進行過反復研考,最后鑒定此像確是開平王遇春公生前的真實面貌,而且是宮廷畫師所繪,堪稱是明代寶物!彼詡卧斓牟聹y且存而不論。

我又曾以為畫像上的常遇春所著乳頭并不是龍袍,而是蟒衣!膀聻橄簖堉,與至尊所御袍相肖,但減一爪耳”。蟒衣的圖案很像龍袍,兩者的區(qū)別是:龍袍上的龍圖案為五爪龍,而蟒衣上的蟒只能是四爪。但細看常遇春畫像,圖案是五爪龍無疑。

假設此龍袍確實為朱元璋所賜,那為什么朱元璋要給一名大將賜龍袍呢?我覺得原因可能是:一、皇帝要表達對常遇春的恩寵。常遇春死得早,在朱元璋來不及對開國元勛大開殺戒時,他就去世了。而明初,朱皇帝對開國功臣還是給予隆重禮遇的。二、按唐宋傳統(tǒng),帝王盡管會以龍紋為服裝圖案,但龍紋并不是皇帝專用品,以龍為帝王專用的圖案,源于遼、金、元,并不是中原王朝的傳統(tǒng)。朱明王朝立國之初,可能還未確立龍紋為帝王專用的制度。

9

問題所說的就是如下這幅常遇春全身畫像:

常遇春的后裔、著名考古學家與藝術史專家常任俠教授曾經(jīng)如是說:

常任俠教授把這幅畫像中常遇春所穿的服飾稱為“金繡蟠龍紅袍”,就目力所及,這件紅袍上也確實有龍,民間因而有朱元璋親自脫下龍袍讓常遇春穿著下葬,并做此畫的傳說。

龍袍一般特指皇帝的朝服,明朝皇帝龍袍繡有十二條五爪金龍,俗稱“十二團龍”。而郡王以上爵位者也能身著繡有龍的袍服,不過他們袍服上龍的圖案與皇帝龍袍嚴格區(qū)分,龍只有四爪,所以被稱為蟒袍。

常遇春的這幅畫像上的袍服能夠很明顯地看到是五爪金龍,所以應該不是蟒袍,據(jù)猜測,這是朱元璋聞喪大為震悼因此特令宮廷畫師為其繪制身穿龍袍的,這是朱元璋情緒激動之下的決定,當然應該也有籠絡功臣戰(zhàn)將的理性考量。

至于宮廷畫家沒敢使用黃色而是使用規(guī)定屬于一至四品官員的緋色(大紅)的這個說法也是不成立的,因為明朝的龍袍本身就有紅色的。

10

常遇春是元末紅巾軍的優(yōu)秀的將領,也是明朝的開國名將,常遇春一生為將,從未戰(zhàn)敗,他曾經(jīng)說過可以以10萬大軍橫行天下,所以有“常十萬”之稱,他因為一生不敗,也被稱為“天下奇男子”。

常遇春雖然出生在貧苦家庭,面目奇?zhèn),力大無比,勇猛過人。在公元1355年,曹玉春就跟隨朱元璋,轉戰(zhàn)南方各地,建立戰(zhàn)功。公元1360年,曹玉春與徐達在池州六泉口大敗陳友諒。陳友諒倉皇敗逃,不敢再犯,朱元璋夸贊常遇春“當百萬眾,摧鋒陷堅,莫如副將軍!

公元1364年,朱元璋被恢復元氣的陳友諒圍困潘陽湖。常遇春奮勇當先,臨危不懼,不僅救出了朱元璋,而且全殲60萬陳友諒大軍。公元1368年,常遇春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共25萬人,功勛卓著,被封為鄂國公。公元1369年,常遇春,率軍北征,攻克元朝大都,但是常遇春,卻在此次回師途中暴病而亡。

朱元璋看到常遇春,一生戎馬,建功無數(shù)最后倒下的身軀,不盡感慨萬千,將自己的龍袍披在了常遇春身上,悼念常遇春,并命令宮廷畫師,為常遇春作畫。朱元璋除了紀念常遇春以外當然有自己的帝王之心,一方面是為了籠絡人心,另一方面是剛剛建國,為了激勵將士,穩(wěn)固統(tǒng)治,進一步一統(tǒng)全國。

文/紅雨說歷史

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作者,馬上刪除。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