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朱元璋打天下憑借的可不是一己之力,而是手底下有幾個能干的人才,這才讓朱元璋最后統(tǒng)一了江山,奠定了明朝,在朱元璋最為勇猛的應該就是常遇春了,常遇春外號又叫常十萬,是朱元璋手下的第一猛將,朱元璋對常遇春非常賞識,也非常信任,根據(jù)史書記載,朱元璋在常遇春死后,甚至還讓畫師為常遇春繪制了一張常遇春穿著龍袍的全身像,龍袍對于歷代的皇帝都是非常敏感的話題,尤其是朱元璋。
朱元璋一直對自己的皇位可以說是保護的非常好,只要有人覬覦皇位,立馬就將這股勢力掐死在萌芽之中,朱元璋能特意為常遇春畫這么一張畫也足以證明兩個人的關系有多么密切。其實常遇春能有如此的戰(zhàn)功收獲,是因為他本人為大明王朝的建立,可以說是立下了汗馬功勞,在朱元璋起家之前,常遇春還只是一個大山里的山賊,當時朱元璋遇到他以后,發(fā)現(xiàn)此人非常擅長領兵作戰(zhàn),在當時的朱元璋手下絕對是一名難得的將才,尤其是精兵突擊戰(zhàn)役,常遇春就非常擅長。
當時有許多的勝仗都全仰仗在常遇春的精兵突擊上。在跟隨朱元璋將近40年的時間里,常遇春為大明朝為朱元璋立下了多少汗馬功勞,尤其是當時為了維護明朝的統(tǒng)治,打擊元朝方面,常遇春、徐達和李文忠三個人聯(lián)起手來為朱元璋打下了大好河山,甚至可以直接說當時元朝之所以失敗,絕對與這三個人的英勇神武脫不開關系。
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稱帝,但其實當時朱元璋并沒有掌握真正的天下實權,元朝在中國土地范圍內(nèi)還占有著相當一部分的地盤,軍事實力也非常強悍,于是朱元璋就派出了常遇春,當時常遇春就和徐達一起將所有殘余勢力都給消滅了,可以說是為朱元璋解決了心腹大患,當時朱元璋得知這個消息時候,內(nèi)心真的是無比激動,如果元順帝的這股殘余勢力不消滅朱元璋即使坐在皇位上都不得安穩(wěn),從此以后朱元璋才算真正意義上的成立了明朝,成為了明朝的開國皇帝。
但是到了洪武二年的時候,常遇春就英勇犧牲了,這對于朱元璋來說,可以說是失去了左膀右臂,當時常遇春在凱旋回巢的路上,突然之間就暴斃而亡,事情發(fā)生的非常突然,當時雖然有人說常玉春可能是患病才暴斃而亡,但是不過年僅40歲,而且常年在戰(zhàn)場上馳騁,所以很多人都對于這個說法并不是很信服。
當時正值夏天,天氣異常悶熱,常遇春在行軍途中突然感覺到十分酷熱,于是就將盔甲給脫了下來,然后迎著風騎馬回城,可就在這個時候突然感覺身體不是全身疼痛,當時太醫(yī)急忙診治,可是也發(fā)現(xiàn)不了問題,當夜常遇春安排完后事之后就去世了,朱元璋心痛不已不僅好好厚葬了,他還追封為開平王,常遇春的兒子也追封為開平王,常遇春對于朱元璋絕對是一片赤誠之心,非常忠心,他對于朱元璋來說也只是一個很純粹的將領,毫無反叛之心,對權力也沒有任何渴望,一心一意的只為朱元璋.所以即使給常遇春全天下的兵權朱元璋都不會擔心他會背叛自己。
陳友諒是朱元璋一生之敵,這是人盡皆知的事,當時翻陽湖之戰(zhàn)中常遇春大敗陳友諒,陳友諒的勢力在這次戰(zhàn)役中損失了一大部分兵力,陳友諒也死于此戰(zhàn),光因為這一戰(zhàn),常遇春對于朱元璋就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經(jīng)過群臣商議以后,朱元璋采用了宋太宗厚葬趙普的規(guī)模厚葬了常遇春,以常遇春身穿龍袍的全身像隨葬,甚至還為常遇春寫了一首詩,這放在哪朝哪代都是非常高的殊榮!
當然常遇春的龍袍可不是常見的龍袍,而是以紅色打底,上面畫有龍的圖案,紅色是一品武官的朝服顏色,追究到底也不是逾越。朱元璋這么做除了祭奠其實還有別的含義,當時朱元璋剛剛坐上了皇位,天下勢力還不穩(wěn),所以對于當時的朱元璋來說第一要務就是拉攏人心,常遇春是朱元璋最為青睞的忠臣,朝中皆知,為了激勵將士和文武百官,穩(wěn)固明朝統(tǒng)治,所以厚待常遇春,為了能夠進一步一統(tǒng)全國,對常遇春這等上次也是在昭告天下,他朱元璋是仁義之君,重情重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