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順治元年(1644年),李自成農(nóng)民起義軍攻破北京,隨后與吳三桂展開激戰(zhàn),關(guān)鍵時刻多爾袞率清軍發(fā)起進攻,以十四萬八旗兵便奪取明朝都城北京,逐步完成全國的統(tǒng)一。

明朝所謂九邊,是指遼東鎮(zhèn)、薊州鎮(zhèn)、宣府鎮(zhèn)、大同鎮(zhèn)、山西鎮(zhèn)、延綏鎮(zhèn)、寧夏鎮(zhèn)、固原鎮(zhèn)及甘肅鎮(zhèn),共九所邊防重鎮(zhèn),明朝由于都城在北京,因此九邊常年駐兵超過30萬,加上京城三大營,占去明朝兵額的半數(shù),成為明帝國北疆最堅固的防線。



可惜,明朝始終未能解決蒙古問題,明成祖朱棣五次北伐,雖令蒙古諸部臣服,卻并未傷及其元氣,蒙古瓦剌部侵犯邊關(guān),明英宗率明朝20萬精銳迎戰(zhàn),卻因戰(zhàn)略失當在土木堡全軍覆沒,也先率軍直抵京城,是明王朝首次被異族兵臨城下。

公認明朝衰敗是從萬歷年間開始,萬歷三大征可謂揚我國威,(使東瀛洲數(shù)百年不敢窺視華夏)但每場戰(zhàn)役都是以十萬計的傷亡才取得勝利,而背后的錢糧輸送更是不計其數(shù)!

尤其是平定寧夏之役后,使得明王朝排斥少數(shù)民族,西北重鎮(zhèn)寧夏騎兵營大量廢置;李如松、麻貴指揮的朝鮮之役,使明朝遼東精銳損失大半,給后金努爾哈赤的崛起留下隱患。



“薩爾滸之戰(zhàn)”慘敗,損傷高達8萬余人,隨之重鎮(zhèn)遼陽、沈陽等皆失陷,遼東鎮(zhèn)至此名存實亡。 因此明朝九邊其實至萬歷47年開始,(遼東鎮(zhèn)淪陷)事實上就已經(jīng)被削減為八鎮(zhèn),但是(九邊)八鎮(zhèn)經(jīng)過連年的征戰(zhàn)精銳盡失,明王朝又財政拮據(jù),拿不出足夠的銀餉補充缺損,各鎮(zhèn)都是敷衍應對,久而久之造成戰(zhàn)斗力低下,發(fā)生戰(zhàn)爭損傷增加,重新招募新兵戰(zhàn)力更低,以此造成惡性的循環(huán)。

崇禎時,連年不斷的災禍,使得西北至中原赤地千里,出現(xiàn)人吃人的慘劇,而江南士紳歌舞升平,“隔江猶唱后庭花”不顧民眾疾苦,最終引爆民眾的怒火,掀起了轟轟烈烈的起義。

崇禎十四年(1641年),洪承疇集結(jié)各鎮(zhèn)精銳兵馬十一萬救援錦州,因被崇禎催戰(zhàn)而盲目進軍,被清軍截斷糧道士氣低落,各部兵馬土崩瓦解損傷過半,耗盡明王朝最后的元氣!



各鎮(zhèn)被抽調(diào)精銳以后,農(nóng)民軍開始全力反攻,李自成在郟縣擊敗孫傳庭,次年攻破潼關(guān),陜甘督師孫傳庭戰(zhàn)死,農(nóng)民軍分兵占領(lǐng)陜西全省,陜西失陷使甘肅鎮(zhèn)、寧夏鎮(zhèn)、固原鎮(zhèn)及延綏鎮(zhèn)都成為孤城,既無糧草又無援軍,相繼成為大順政權(quán)治下領(lǐng)地。

甘肅鎮(zhèn)、寧夏鎮(zhèn)、固原鎮(zhèn)及延綏四鎮(zhèn),本就是胡漢雜居之所,對明朝并沒有盡忠之志,四鎮(zhèn)之間又無統(tǒng)一調(diào)配之人,被農(nóng)民軍分割后更加頹喪,之前被明朝數(shù)度抽調(diào)精銳,卻要面對聲威日盛,后勤補給充足的農(nóng)民軍,這是一場完全能夠預料結(jié)局的戰(zhàn)爭。

明朝九邊僅剩薊州鎮(zhèn)、宣府鎮(zhèn)、大同鎮(zhèn)與山西四鎮(zhèn),兵勢最強為吳三桂的薊州鎮(zhèn),卻也只有3萬余人駐兵,即直屬而非城防與民兵,最少的山西鎮(zhèn)僅剩萬余,面對的卻是號稱“有步兵四十萬,騎兵六十萬”的農(nóng)民軍!

李自成率軍東征,太原城僅3日即被攻克,其余州縣抵抗幾乎立即攻克,農(nóng)民軍的強勢,迫使大同總兵姜鑲與宣府總兵王承胤投降,至此吳三桂成為九邊最后之將,被起義軍與滿清夾在其中,等待作出改變歷史的抉擇。



《南明史》載皇太極之言:“明所恃者惟祖大壽之兵,并錦州、松山之兵,及洪承疇所領(lǐng)各省援兵耳,今皆敗亡已盡,即有召募新兵,亦僅可充數(shù),安能拒戰(zhàn)?”已經(jīng)充分說明清朝統(tǒng)治者,對明末九邊曾經(jīng)輝煌的認可,但在皇太極眼中,此時九邊的狀態(tài)連守城都做不到。

滿清入關(guān)雖只有14萬兵力,卻有26年政權(quán)完善的管理經(jīng)驗,文臣武將皆當世之英杰,長時間密切注視農(nóng)民軍的動向,《清史稿》記載,入關(guān)之時多爾袞“誓諸將勿殺不辜,掠財物,焚廬舍,不如約者罪之,諭官民以取殘不殺之意,民大悅,竄匿山谷者爭還鄉(xiāng)里迎降。大軍所過州縣及沿邊將吏皆開門”安撫民心,統(tǒng)御降將,相較大順軍的殘暴,顯得高明得多。

因此,吳三桂引清兵入關(guān),在當時是吳三桂最好的選擇,兩虎相爭,若時機成熟,關(guān)寧鐵騎可為國爭光,即便未能實現(xiàn),至少清軍好于農(nóng)民軍,而并非近是沖冠一怒為紅顏!

最佳貢獻者
2

提起吳三桂,就讓人想起沖冠一怒為紅顏的故事,自古皇帝后宮佳麗三千,李自成居然貪得無厭的跟吳三桂去搶陳圓圓。按當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道理來講,李自成這么做也無可厚非,而對于掌握重兵的吳三桂來說,他卻選擇了良禽擇木而棲。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6616000081e542578293

3



吳三桂為什么放清軍入關(guān)?

吳三桂放清軍入關(guān),是他“高估了自己,低估了多爾袞”的結(jié)果。

高估了自己,是他錯誤地以為,憑借清軍的幫忙,只要能干掉李自成,他就可以成為中原王朝的霸主,和清軍共治天下。

這就讓他產(chǎn)生了“投機心理”。他先后兩封書信寫給多爾袞,投石問路,自以為“瞞天過!。

如何才能瞞天過海呢?

那就是,以“借師助剿”為名,完成他的“三步走”計劃。

這個計劃概括起來就是:

第一步,打著“為崇禎帝復仇”的旗號,師出有名,借助于清軍的力量,消滅大順軍等一切農(nóng)民軍力量。

第二步,在消滅所有農(nóng)民軍后,憑借消滅農(nóng)民軍的功勞,形成號令南明勢力的口碑。

第三步,與清軍畫地為牢,自己稱王,兌現(xiàn)承諾,與清軍井水不犯河水,以山海關(guān)為界,承認清軍在關(guān)外的既成事實,再贈送部分中原領(lǐng)土作為酬謝。

然而,這個如意算盤雖然打得好,卻最終失敗了。

為了完成這個計劃,吳三桂主動向多爾袞獻出了一個消滅闖軍的完美計劃。

他在給多爾袞的信里全盤托出了整個“滅闖計劃”。



在信里,吳三桂以“亡國孤臣”的身份,向多爾袞借兵,設(shè)“計”從三個方向夾擊合圍京城的闖軍。

即,他們聯(lián)手,分別從古北口、喜峰口和山海關(guān)同時殺入北京城。

吳三桂承諾,事成之后,“裂地以酬”。與清軍形成“南北朝”局面共存。

此時,他還幻想著,多爾袞和李自成兩敗俱傷,自己坐收漁翁之利的春秋大夢。

但該計劃被多爾袞“將計就計”,不能不說,吳三桂在決定中國命運的歷史“決勝”時刻,遇到了一個比他更狠的角色——多爾袞。


(吳三桂:幫兄弟一把,事成,割地以報。多爾袞:好說。你速速剃發(fā)表歸順決心,先幫你打敗大順軍。)——好一個,計中計!

事實上,吳三桂獻關(guān)“借師助剿”的書信一來,立刻讓多爾袞敏銳地捕捉到了入主中原的最佳時機,從此改變了東亞歷史的發(fā)展進程。

原來,多爾袞巧妙地把一次“幫忙”助剿的順水人情,變成了一場精心籌劃的“大陰謀”,并最終得逞。

他把吳三桂的“突襲合圍北京”計劃變成了在山海關(guān)外擇機決戰(zhàn),吳三桂與闖軍決戰(zhàn),兩敗俱傷后,清軍漁翁得利,輕易取勝。

騎虎難下的吳三桂,進退兩難。他已經(jīng)沒有了選擇“籌碼”。在首次與闖軍交鋒后,部屬損失慘重,他已經(jīng)無力打敗闖軍。

思前想后,吳三桂剃發(fā)歸順了!

吳三桂棋高一著?“將計就計”,多爾袞技高一籌!

隨后,山海關(guān)一片石大戰(zhàn),清吳聯(lián)合大軍輕易取勝,并重創(chuàng)了闖軍的精銳。

這一戰(zhàn),徹底改變了歷史的走向。戰(zhàn)役的勝利,也讓吳三桂對清軍的“慷慨相助”感恩戴德。

只是,多爾袞入關(guān)后,順勢控制了吳三桂,逼其就范,徹底讓吳的“關(guān)寧軍”淪為其麾下的一枚棋子。

吳三桂的軍隊,一路高歌猛進,他想為自己殺出一條血路,功高蓋主,平分天下。主動與阿濟格清軍南北夾擊農(nóng)民軍,并讓南明勢力,風聲鶴唳,望風而逃。肅清了外圍的抵抗勢力,有利支援了阿濟格在潼關(guān),打敗李自成的大順軍。

伴隨著打擊大順軍的軍事進展,戰(zhàn)況捷報頻傳,多爾袞在幾乎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的情況下,進占北京城,并在數(shù)月內(nèi)把順治帝接入北京祭天。


至此,原本以為可以“瞞天過海,暗度成倉,一箭雙雕”的吳三桂“三步棋”計劃,劇本被多爾袞修改,劇情反轉(zhuǎn),讓他屬實變成了“騎虎難下,身不由己,助紂為虐”的幫兇,平定農(nóng)民軍的急先鋒,成了最終寄希望于“偏安一隅”當“平西王”,這種“僥幸心理”下的“三步走、狐假虎威的“漢奸”計劃。

對此,著名清史學家紀連海,分析認為,吳三桂本想“坐山觀虎斗”,自己趁著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本不想投降的吳三桂,最后反被多爾袞將了一軍。

他索性一條道走到黑,不再回頭。

陰謀詭計落空,被迫同流合污?

吳三桂的“三步走”美夢落空,化作了臭名昭著的“殺人三步曲”。



其一,剃發(fā)易服,歸順當帶路黨。

吳三桂獻關(guān)后,和洪承疇一起,一文一武,為明朝各地抵抗勢力投降歸順做示范。讓八旗軍以最小的代價獲得了最大的回報,南明勢力被不斷壓縮,空間越來越狹小。

同時,李自成、張獻忠勢力一敗再敗,抵抗力越來越弱。

其二,“以靜制動,以不變應萬變”,等待東山再起的機會。

失去了機會的吳三桂,選擇了隱忍和伺機而動。以李定國為首的張獻忠農(nóng)民軍殘余勢力,以及以李自成為首的農(nóng)民軍勢力在和清軍的戰(zhàn)斗中都逐漸處于弱勢。本以為可以憑借“流寇力量”至少可以將八旗軍主力消耗殆盡,他趁著渾水從中漁利。

相反,清軍攻勢凌厲,順風順水,攻城拔寨,勢如破竹,戰(zhàn)力不但沒有被消耗掉,反而因歸順的明軍補充大量兵員,不但戰(zhàn)力強勁,還讓打著“為崇禎復仇”的旗號,搖身一變成了“正義之師”。

其三,絞殺永歷皇帝,自絕退路。

獻出山海關(guān)之初,他本以為以八旗軍六萬人的“家底”根本占領(lǐng)不了偌大的中原。他是抱著看戲的心態(tài),演戲的套路,剃發(fā)易服,做足了漢奸賣國賊的表演,可謂,戲演得足夠好,戲碼足,讓人相信,他的歸順是誠心誠意的,對得起多爾袞的信任,“平西王”是為他量身打造,他本可以繼續(xù)把一出好戲演下去。

但在“分進合擊”——夾擊李自成的作戰(zhàn)計劃中,他被阿濟格搶了頭功。為了不被清廷懷疑,眼看著各路明朝勢力歸順者,趨之若鶩,讓他不再有非分之想,更不敢輕舉妄動。

而追殺永歷皇帝,讓他相信,可以重拾局面,掙回面子,重新獲得清廷信任。

當他成功抓獲永歷皇帝并用弓弦勒死南明末代皇帝后,這絕世之功勞,他吳三桂撈足了!

至此,吳三桂意圖“借師助剿”,卻騎虎難下,被迫當了開路先鋒,并在追剿農(nóng)民軍和南明勢力中為清廷立下赫赫戰(zhàn)功。

當清軍越來越強大,到最后,他已經(jīng)預感到,回天無力,明朝氣數(shù)已盡,留給他的也不再是東山再起的機會,而只能看做是一次成功的投機。


憑借這次剿殺農(nóng)民軍和消滅南明勢力,他以平西王的鐵帽子王的身份坐鎮(zhèn)云南,直到康熙撤藩,逼他造反,雖占據(jù)半壁江山,最終病逝而兵敗。

這正應了那句話,“機關(guān)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沖冠一怒為紅顏”,盡管增加了他投降清軍的傳奇色彩,但永遠洗刷不了他喪失氣節(jié)當漢奸的恥辱歷史。

PS:應友友邀請,對吳三桂用弓弦絞殺永歷皇帝,再做個補充深入分析。

最主要還是為了向新朝表“忠心”,為了讓多疑的清廷對他信任有加,他意在用永歷皇帝之死掩蓋他潛意識里的“二心”。

面子上,他用殺永歷皇帝的“弒君”這種大逆不道的可恥行徑,表明了和前朝決裂的決絕,和對清朝的忠心——沒有退路的死忠。

這也表明,在吳三桂眼里,南明壓根兒成不了氣候!清軍入關(guān),入主中原已成既定事實,他不但要當帶路黨,還要當急先鋒。這就是后世清史專家說的,促進了融合,開清之功!但歸根結(jié)底,兩害相權(quán)取其輕,為了保住既得利益,清軍雖然黑了他,但是實力擺在那里,他順勢而為,這就是專家們說的審時度勢,他當了聰明人!但這種聰明,是我們這個時代所摒棄甚至鄙視的!是不符合我們的精神信仰的!

4

吳三桂為什么引清兵入關(guān)?流行的說法是為了陳圓圓,但實際上吳三桂怎么可能會為了一個女人而去投降死對頭?



一、吳三桂,明末遼東人,明朝遼東總兵,駐守在東北進入中原最后的防線——山海關(guān)。

明朝自崇禎皇帝繼位后,果斷誅殺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試圖重振明朝,事違人愿文官及地主階級沒有了牽制,自詡為忠義的儒生、士族、商賈相互勾結(jié),進一步壓榨普通百姓,激起民變,東北的女真族也趁機崛起。

內(nèi)有叛亂,外有強敵,崇禎皇帝雖然不是昏君,也是個笨蛋皇帝,勤政卻不知輕重緩急,用人不當,朝令夕改,導致曹文詔、孫承宗、袁崇煥等一大批忠良不是戰(zhàn)死就是被冤死。

東北地區(qū)被女真步步饞食,山海關(guān)成了抗清前線,傾盡國力打造的關(guān)寧鐵騎和有利地形勉強擋住女真繼續(xù)南下,李自成的農(nóng)民軍幾次起落,終于成功入京,逼死崇禎帝。



二、吳三桂這時正是山海關(guān)最高軍事統(tǒng)帥,李自成和女真族都在極力爭取吳三桂。

擺在吳三桂面前的,也只有兩條路:一是投降李自成,二是投降女真人。前者雖是亂軍,但崇禎殉國,自己沒必要再拼下去;投降女真,這可是外族,于情于理說不過去。

吳三桂決定投降李自成,為什么突然又返回投降女真?因為吳三桂得到一個壞消息,自己的家人被扣押,吳三桂沒想那么多,不認為是大問題,當聽說自己的愛妾陳圓圓被霸占,這才惱火。

自己勢單力孤,干脆就向死對頭女真族借兵,打算先剿滅叛亂,在想辦法驅(qū)逐女真,自己也可以再造大明或者成就一番大業(yè)。

吳三桂想法不錯,事實沒如愿,女真人又不是傻子,吳三桂假投降也成了真投降,最后吳三桂雖然企圖造反,也沒能得到支持,身敗名裂,永遠釘在漢奸叛徒的柱子上。



三、明末亂世吳三桂有想法很正常,崇禎帝對吳家也不薄,在李自成入京緊要關(guān)頭,崇禎盼星星盼月亮也盼不來吳三桂的援兵,說明吳三桂早就有了坐觀成敗漁翁得利的想法。

引清兵入關(guān),因為自己無法單獨抵抗李自成大軍,許諾給女真人豐厚報酬,女真人也借著這個機會順理成章入關(guān)6,也有合法的借口,吳三桂的小算盤女真人哪會不知道,都是相互利用。



吳三桂如果真想再造大明,就不會對明朝宗室趕盡殺絕,吳三桂的算計最終徹底葬送大明,也葬送了自己。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guān)主要原因為自己利益,陳圓圓在漂亮也只是小妾又非正室,自己得到全天下還怕沒有第二個陳圓圓?

令吳三桂沒想到的是自己的算計最終還是一場空。

5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雄據(jù)天下的大明總兵官,吳三桂,位高權(quán)重年輕氣盛,當聽見其父吳襄派人告之家財被抄,陳圓圓被劉宗敏霸占,皇帝以吊死煤山,義軍在京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乃大怒,關(guān)寧鐵騎將士家中老父妻小也被奸淫擄掠皆大怒。事后李自成派人招降吳三桂,許以高官厚祿,但吳三桂三思引行,退到南京也會被馬士英之留壓制而失去一切榮華富貴,一日多爾袞領(lǐng)兵十余萬到關(guān)前,起初吳三桂沒有降清惡念,一心只想報奪妾之恨,和為眾將士報家仇國恨,乃派人去向多爾袞借兵入關(guān),多爾袞答應了他,確心有別念,不多日,闖賊領(lǐng)兵十萬聚于山海關(guān)前,送還陳圓圓,吳三桂左思右想五心不定,但陳圓圓怒訴了劉宗敏奸辱于己,有不免大怒,乃意氣風發(fā)提四萬關(guān)寧鐵騎血戰(zhàn)于一片石前,只殺的天昏地暗,血流成河,難分勝負,經(jīng)吳三桂多次崔求,多爾袞才座山觀虎斗,澤機而動一舉兩得,助力關(guān)寧鐵騎打敗了李闖賊匪徒,若換我也會這么作,一個大英雄不能保護美人如花的愛妾,有多么恥辱啊。

6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guān)的理由是充分的,于公于私他都有滿滿的理由,不過無論怎么說,他還是被后人認定為漢奸!

從公家角度出發(fā),大明已經(jīng)被李自成滅亡了,皇帝已經(jīng)上吊自殺了。作為明朝總兵的吳三桂可以不承認李自成的政權(quán),把李自成看做叛逆而攻之!滿清以崇禎皇帝弟弟的身份為崇禎報仇,這自然能取得輿論上的支持。吳三桂勢單力薄,引清軍入關(guān)對抗李自成是無奈的選擇!

從私人角度看,李自成入北京后燒殺搶掠,無惡不作,不僅北京的老百姓不喜歡李自成,更是把吳三桂的父親斬殺了,且把吳三桂的愛妾陳媛媛?lián)屃。李自成并非成大事的明主!殺父奪妻之恨,吳三桂非報不可,而能對抗百萬李自成大軍的,只有清軍能做到。

7

關(guān)于吳三桂助清軍入關(guān)當?shù)卦蛟谝笆沸≌f中往往將其歸納為“沖冠一怒為紅顏”,這說的是明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十九日闖王李自成率領(lǐng)的大順軍攻克北京后對明朝官吏實行追贓助餉政策,在這一過程中吳三桂的父親吳襄被拷打,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被李自成手下的大將劉宗敏(一說被李自成本人)霸占,得知消息的吳三桂惱羞成怒之下引清軍入關(guān)與李自成的大順軍激戰(zhàn)于一片石。這種說法作為野史小說的說法具有足夠的賣點,因為它滿足了人們獵奇獵艷的心理。那么真實的歷史是否與之吻合呢?要分析吳三桂當時的真實意圖,我們不妨先分析一下當時他所面臨的局面。

這時吳三桂所面臨的處境其實是極其危險的:他是明朝的山海關(guān)守將,然而明朝的京師已被李自成攻破,崇禎皇帝已在煤山自縊,與此同時關(guān)外的滿洲八旗軍正在攝政王多爾袞的統(tǒng)率下虎視眈眈,一時間小小的山海關(guān)成為李自成、吳三桂、多爾袞三方博弈的場所,也成為了決定日后天下格局走向的關(guān)鍵。此時的吳三桂無非不過有三種選擇:其一自立;其二降清;其三降闖。這三種選擇之中自立其實是最不靠譜的——此時吳三桂手中不過五萬左右的人馬,這其中還有一部分是戰(zhàn)斗力低下的老弱病殘,由于這時明朝京師已被李自成攻破,所以這支明軍無法獲得來自后方的后勤補給供應,也缺乏足夠的戰(zhàn)略縱深,僅僅只是一支缺乏后援的孤軍而已。相比之下無論是李自成的大順軍或是多爾袞的八旗軍在兵力上、在地盤上都具備遠比吳三桂顯著的優(yōu)勢,因此吳三桂根本無力與其中任何一方抗衡,也就不存在自立的條件。

既然自立不現(xiàn)實,那么吳三桂就只能選擇歸降某一方勢力了,剩下的就是降清或是降闖的問題。應該說在一開始吳三桂是更傾向于降闖的,這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李自成代明在當時被很多傳統(tǒng)士大夫認為是又一次的改朝換代,相比接受滿清王朝的統(tǒng)治人們更容易接受李自成,如果選擇降清則要背負漢奸的罵名;另一方面這時吳三桂的家人都在北京,處于李自成的大順軍控制之下,如果此時吳三桂降清意味著他的家人將有性命之憂。與此同時吳三桂也清楚自己的資本所在——盡管相比李自成和多爾袞這兩方博弈勢力而言:吳三桂的實力是最弱的,所以他也不具有自立的資格,然而他所掌控的山海關(guān)正是關(guān)系到李自成和多爾袞兩方勢力對決的關(guān)鍵點,誰能將吳三桂拉攏到自己這邊就將具備戰(zhàn)略上的主動權(quán),因此實力最弱的吳三桂成為了歷史天平上的重要砝碼,幾乎可以說他倒向誰就會使歷史的天平向哪一方傾斜。吳三桂既然知道自己對李自成和多爾袞的重要性,自然也就會利用自己這一資本盡量爭取使自身利益得到最大化的滿足實現(xiàn)。

李自成和多爾袞同樣也意識到了吳三桂對自己的重要性,于是幾乎同時向吳三桂伸出了橄欖枝,吳三桂在考慮一番后決定接過李自成遞過來的橄欖枝,于是他和李自成派來的使節(jié)交接了山海關(guān)的防務(wù),他自己則輕車簡從準備返回北京與家人團聚。然而當他行至半路時卻碰到了從京城逃出來的一個吳府的家丁,這個家丁把京城中發(fā)生的一切告訴了吳三桂,這時吳三桂才得知:大順軍在京城大肆拷掠明朝官吏將領(lǐng),自己的父親吳襄也被抓去拷打,自己的愛妾已被他人霸占?陀^上而言:這件事的確促成了吳三桂由降闖向降清的轉(zhuǎn)變,但吳三桂此刻的考量絕不是一句簡單的“沖冠一怒為紅顏”所能概括的。事實上吳三桂從這件事中解讀到的是:李自成對自己根本不重視,否則又怎么會拷打自己的父親、霸占自己的愛妾呢?這時的吳三桂不由得擔心:如果自己冒冒失失跑到京城去投奔李自成會不會像其他明朝官吏將領(lǐng)一樣淪為階下囚呢?到時不僅救不了家人不說,最壞的結(jié)果可能和家人一起被滿門株連。

吳三桂越想越覺得投奔李自成是個錯誤的決定——事實上李自成為拉攏自己幾乎沒開出任何條件,完全就是以家人的性命做要挾迫使自己就范,如今既然吳三桂感覺一旦進京之后連自己的安全也無法保證也就顧不了那么多了。隨即吳三桂返回山海關(guān),盡管這時的山海關(guān)已移交給李自成派駐的人,可不要忘了此時是亂世,李自成派駐的人還壓根沒能來得及在山海關(guān)守軍中樹立威信,所以當吳三桂返回山海關(guān)后官兵們一窩蜂又倒向了吳三桂,于是吳三桂殺掉了李自成派駐的人,樹起效忠明朝的大旗。當然吳三桂深知:以自己的實力殺掉李自成派駐在山海關(guān)的人不過是小兒科,然而如果要同李自成的大順軍分庭抗禮可就不是那么簡單了,在這樣的形勢下吳三桂實際上已只剩下一條出路就是和多爾袞結(jié)成對抗李自成的同盟,于是吳三桂給多爾袞寫了一封求救信,其中有這樣幾句話“王以蓋世英雄,值此摧枯拉朽之機,誠難再得之時,念之國孤臣忠義之言,速選精兵,滅流寇于宮廷,示大義于中國。則吾朝酬報大清相助,豈惟財帛,將裂地以酬,不敢食言”。應該說到這時吳三桂還是比較忌憚漢奸的罵名的,所以他仍試圖對外界樹立一個明朝忠臣的形象,只說向清朝借兵為崇禎帝復仇,事后以土地財帛作為酬謝,而并沒提到降清及放任清軍入關(guān)定鼎中原之事。

當多爾袞收到吳三桂的求救信后以一日夜行進二百多里的速度晝夜兼程趕赴山海關(guān)城下,然而真到了山海關(guān)城下之后多爾袞卻按兵不動,坐觀吳三桂與李自成激戰(zhàn)。多爾袞此舉是告訴吳三桂:我可以出兵救你,但不是以盟友的身份,而是你歸降于我。事后我所要的也絕不僅僅只是簡單的金銀財帛,甚至也不是裂地相酬,而是要整個明朝江山。這時的吳三桂其實已沒任何選擇——以他的實力根本擋不住李自成,再打下去只會全軍覆沒,于是吳三桂按滿洲習俗剃發(fā)稱臣,多爾袞隨即發(fā)兵與吳三桂夾擊大順軍。雙方戰(zhàn)至中午時分雙方均已疲憊,損失甚眾。相比之下最后投入戰(zhàn)場的清軍的情況是相對最好的,畢竟在此之前大順軍已被吳三桂牽制,這時風沙突起,不熟悉山海關(guān)地理的大順軍的進攻一時受阻。多爾袞見勢急令阿濟格、多鐸各率2萬精騎乘風勢、揮白旗,對陣直沖大順軍,一時間大順軍陣腳大亂,戰(zhàn)至未尾申時初(15點后)這場戰(zhàn)役最終以大順軍的潰敗告終。正是此戰(zhàn)一舉奠定了清朝問鼎中原的格局。

8

說吳三桂背叛國家的,我覺得不大靠譜。因為這個時候大明的末任皇帝——朱由檢同志已經(jīng)自殺了,大明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是已經(jīng)亡國了的。而他不久之前為了繼續(xù)抵抗清朝,才被迫向大順稱臣。這個時候又聽到他的愛妾陳圓圓被劉宗敏霸占的消息,因此“沖冠一怒”為紅顏,就去找多爾袞了。

只是,歷史的真相,可能沒有這么簡單。

吳三桂此時是遼東總兵,也是關(guān)寧鐵騎的總負責人。而關(guān)寧鐵騎也并不單純是一支部隊,而是在“遼人守遼土”戰(zhàn)略下軍民一體的一個組織。因此,吳三桂要考慮的不但只是手下的幾萬兵丁,還有他們的家眷、財產(chǎn)和土地。

盡管吳三桂不是唐代藩鎮(zhèn)節(jié)度使,關(guān)寧鐵騎也不是那些藩鎮(zhèn)軍,但是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整個關(guān)寧鐵騎是一個軍事集團,而這個軍事集團更多的要考慮集體利益而不是主官的個人利益。

關(guān)寧鐵騎基本都是遼東人,生與此地長于此地,不少人和滿清還都有世仇。讓他們轉(zhuǎn)過身去打李自成就很難了,還叫他們投降辮子軍,那就真的是有大蹊蹺了。這些大兵不會說你大帥的小老婆被搶了就跟你一起去送死。開玩笑,前有李自成后有多爾袞,跟你去打李自成都不一定打得贏,然后一回頭多爾袞再把我老窩抄了,哪有這么便宜的事?為了你吳三桂就投降砍了我爺爺?shù)呐嫒?老子才不會為你當漢奸!

吳三桂之所以要入關(guān)打李自成,并且后來還投降了清朝,不可能是他一拍腦袋就想出來的。實際上,這背后藏著一只看不見的手,那就是鼠疫。

1644年正值鼠疫大流行,把崇禎王朝逼得走進絕路的是鼠疫,因為北京城的士兵已經(jīng)病的爬不起來。李自成在北京呆了幾天,大順軍的戰(zhàn)斗力就斷崖式下跌,也是因為鼠疫。

而關(guān)外的吳三桂之所投降李自成以主動尋求入關(guān),也是因為鼠疫,因為遼東歷來都是鼠疫的源頭,實際上這一次鼠疫的源頭就在遼東。而在來到北京后,他發(fā)現(xiàn)北京的疫情并不比遼東好到哪里去,所以他自己撤出了北京。

但是遼東也回不去了,怎么辦?再加上這個時候又爆發(fā)了自己的妻兒老小受辱的事件,那就只能帶著兄弟們殺回北京。反正李自成也不信任自己,滿洲人還要干自己。投降滿洲人還有的活,投降大順就沒一點沒活路了!

那還是投降大清吧,做亡國奴總比死了好。吳三桂這么想,也許以后還有翻盤的機會呢。

因此,所謂“沖冠一怒為紅顏”,更多的是對整體利益的考慮。而所謂的考慮,就是因為逼死人的鼠疫!

歡迎關(guān)注我的頭條號“青言論史”哦!

9

吳三桂助大清入關(guān),在當時的條件下,也是形勢所迫。歷史問答達人“津城沐雨”總結(jié)了以下6條原因。



第一,李自成已經(jīng)攻破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殺,明朝在名義上已經(jīng)滅亡,吳三桂處在滿清和李自成的夾縫中,不是降清就是降李自成,不可能獨自面對“內(nèi)憂外患”的。

第二,李自成進入北京后,迅速腐敗墮落,已經(jīng)不像入北京前的農(nóng)民義軍了,很多官員遭到迫害,士兵也殺掠成性,百姓遭殃,這樣的大順軍,使吳三桂心生疑慮。



第三,所謂“沖冠一怒為紅顏”,吳三桂原本打算投降李自成,但是聽說吳家被查抄,陳圓圓也被霸占,吳三桂終于沖冠一怒為紅顏,決定與李自成為敵,以報“奪家滅國”之恨,投降滿清。

第四,當時的滿清經(jīng)過兩代人的經(jīng)營,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實力,也相對開明,而中原王朝則是各據(jù)一方,尚不明朗,與滿清“為伍”,相比而言比較有利。



第五,吳三桂剛開始的時候是打算“借兵復明”,多爾袞揮兵城下卻坐山觀虎斗,當李自成和吳三桂兩敗俱傷關(guān)寧鐵騎消耗殆盡時,多爾袞才趁勢出擊,直接揮兵入關(guān),而此時吳三桂只能由“借兵”變成降清,成為滿清入主中原的急先鋒。

第六,吳三桂自己比較滑頭,面對情勢危急,投降清朝,引兵入關(guān),獲得榮華富貴。



歡迎大家積極評論,發(fā)表自己的高見,如果喜歡歷史,歡迎關(guān)注我的頭條號“津城沐雨”。

10

吳三桂其實有很多理由投降李自成,可是在最關(guān)鍵的時刻,卻調(diào)轉(zhuǎn)馬頭,投靠了多爾袞,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崇禎帝已死,吳三桂至少有四條理由投降李自成。

吳三桂準備回援北京城的時候,得到了崇禎皇帝上吊自殺的消息。這對吳三桂的打擊不小,他手里有五萬鐵騎,到底是該投靠李自成,還是該投靠多爾袞,是擺在他面前最重要的選擇。他投靠李自成有這么四條理由。

第一,他的父母都在北京,現(xiàn)在已經(jīng)落在了李自成手里。

吳三桂的舅舅和哥哥雖然都已經(jīng)投降了多爾袞,但是他的父母并沒有。吳襄全家此刻正在北京城內(nèi),而李自成已經(jīng)將他們府上給看好了。如果吳三桂投降了多爾袞,我認為李自成必然要殺掉吳襄全家,以此來報復吳三桂,后來顯然是這么做了。

第二,吳三桂的那些老同事們投降李自成后加官進爵。

吳三桂是很有實力的戰(zhàn)將,他手里有五萬鐵騎,跟他比起來,他那些老同事都不算什么。可是這些老同事在投靠了李自成以后,一個個都加官進爵,成為了大順集團的新貴,這不由得不讓吳三桂眼紅,他去了再差也得封侯吧。

第三,吳三桂跟滿清是有仇的,但是個大順從未打過一仗。

吳三桂鎮(zhèn)守山海關(guān)的主要目的,其實就是防止清軍南下,所以吳三桂跟多爾袞之間的戰(zhàn)斗其實早就開始了。雙方互有死傷,完全就是敵對的雙方。而吳三桂手下的人馬從未跟大順集團打過仗,所以他們之間沒有仇恨。

第四,大順政權(quán)好歹是漢人建立的,而多爾袞是徹徹底底的滿人。

從民族的角度去考慮,吳三桂必然也要選擇李自成,畢竟李自成是漢人,他所建立的大順政權(quán),無非就是把大明朝的官場重新洗牌了一遍,本質(zhì)是沒有變化的。而多爾袞這邊則是徹頭徹尾的外族,一旦他們統(tǒng)治了大明的疆土,那吳三桂可就真的成了漢奸了。

所以從以上四點來看,吳三桂必然是要投降大順李自成的。而且他已經(jīng)做好了投降的準備,軍隊也已經(jīng)出了山海關(guān),將防守山海關(guān)的重任,交給了投降大順政權(quán)的明朝將領(lǐng)唐通。

那么吳三桂為什么突然間又反悔了呢?

讓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吳三桂走到半路上,忽然調(diào)轉(zhuǎn)了馬頭,直奔山海關(guān)而來。他的五萬鐵騎沒多久便將山海關(guān)奪下,唐通慘敗逃走。到底是誰很慢原因?qū)е铝藚侨鹜蝗环磁涯?我認為有以下幾種可能。

  1. 第一種可能,吳三桂從逃難出來的仆人嘴里聽說,李自成將吳三桂的家給抄了,還把吳三桂的老爸吳襄給抓了。這件事的真實性確實不好說,因為李自成進入北京城以后,的確抄了很多貪官污吏的家,吳襄肯定不是什么好鳥,被抄家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2. 第二種可能,吳襄因為貪贓枉法,早就已經(jīng)被李自成給抓了,這也是有可能的。但是我認為李自成在了解了吳襄的身份以后,應該會將他釋放看管在家里。畢竟他兒子手里的五萬鐵騎是非常重要的力量。
  3. 第三種可能,是十分浪漫的一種說法。吳三桂的愛妾陳圓圓,在家中被李自成的大將劉宗敏給搶走了。吳三桂哪里忍受得住這種侮辱,所以沖冠一怒為紅顏。

這三種說法,其實都是后人推測得來的,因為當時參與這件事的人并不多,所有的決定都是在一夕之間完成的。整件事的經(jīng)過也只有吳三桂一個人最清楚,他不肯告訴我們,我們也無從知曉。

依我看,吳三桂之所以投降多爾袞,是因為這三種原因結(jié)合在了一起。

吳三桂的家里肯定是被抄家了,否則仆人不會無緣無故逃出來。不過我認為這一次的抄家是例行公事,按照李自成的要求,明朝貪官的家都要被抄,所以吳三桂家里也不能幸免。

仆人就是這個時候逃出來的,而陳圓圓也是這個時候被劉宗敏看中搶走的。至于吳襄本人,應該也在這次抄家時被抓了,所以仆人所說的一切都是真的。

當然后來李自成意識到了麻煩,所以就釋放了吳襄,歸還了吳家的東西,甚至將陳圓圓還給了吳三桂?墒遣坏壤钭猿蛇@么做,吳三桂就殺回了山海關(guān),一切都來不及了。

吳三桂十分清楚,他殺回山海關(guān)意味著什么。

山海關(guān)本身已經(jīng)交給了昔日的同僚,如今的大順將領(lǐng)唐通鎮(zhèn)守,所以吳三桂投降大順已經(jīng)成為事實?墒菐滋鞎r間,吳三桂就從路上殺了回來,其實他明白,一旦重新打下山海關(guān),那對吳三桂來說,已經(jīng)沒有退路了。

他這五萬人馬不可能在多爾袞和李自成的夾縫中生存下去,現(xiàn)在他背叛了李自成,只能夠投降多爾袞了。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大好事,多爾袞欣喜異常,但是他不急著幫助吳三桂。

在李自成的十萬大軍殺來山海關(guān)的時候,吳三桂與之血戰(zhàn)了很長時間,幾乎要支撐不住的時候,多爾袞才下令出兵,最終大順軍團大敗。李自成痛恨吳三桂反復無常,所以一口氣殺了他全家四十多口人。

總結(jié):留給吳三桂最好的機會,其實就是投降李自成。

且不論李自成到底能不能成功,至少吳三桂在李自成這邊的待遇肯定是相當高的。而且吳三桂的投降還能夠換回家人的平安,他為什么不這么做呢?而且他投降李自成,不會有人罵他漢奸,因為李自成也是漢人。

再說了那么多昔日的同事都投降了李自成,為什么他不能呢?所以他在人生的關(guān)鍵時刻,沒有做好選擇,以至于背上了千古罵名。不管他有什么理由,投降滿清政府,放清軍入關(guān),本身就不該原諒。

后來也證明了多爾袞不會善待吳三桂,永遠都是讓他做先鋒,不斷殘殺自己的同胞,只有吳三桂做到了這一點,他才能證明自己對清王朝的忠誠,也才能回不了頭。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