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用一個不太確切的比喻來說明這個問題,那就是韓信、吳芮、彭越等人好比是劉邦的盟友,他們以劉邦為盟主;而周勃、灌嬰、樊噲等人好比是劉邦的家將,他們以劉邦為主公,把劉邦看做主人。就盧綰一人比較特殊,既像是盟友,又像似家將。由此看來,他們的封爵是根據(jù)不同的歷史淵源而不同的。

01

韓信、彭越、吳芮等人之被封為王

公元前206年八月,項羽征得楚懷王的同意后,自立為西楚霸王,封劉邦等十八位諸侯為王:

劉邦為漢王,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魏王豹為西魏王,申陽為河南王,司馬卬殷王,趙王歇為代王,張耳為常山王,當陽君英布為九江王,吳芮為衡山王,共敖為臨江王,燕王韓廣為遼東王,臧荼為燕王,齊王田市為膠東王,田都為齊王,田安為濟北王,以及后來所封韓王成等十八個諸侯王。

衡山王吳芮跟九江王英布、常山王張耳、燕王臧荼等人一樣,與劉邦同時是項羽分封的諸侯王。楚漢戰(zhàn)爭時,吳芮在洞庭湖巡視期間,結(jié)識了張良并成為好友。張良勸導吳芮擁立劉邦。劉邦戰(zhàn)勝項羽之后,吳芮以吳王后代的身份,與韓信等人擁立劉邦登基為帝,劉邦改封吳芮為長沙王。

彭越(?-公元前196年),字仲,碭郡昌邑(今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人。西漢王朝開國功臣。

彭越與韓信、英布并稱漢初三大名將。在秦末時就在魏地舉兵起義,項羽進入關(guān)中,分封諸侯后,各自回到封國。此時,彭越的部隊已經(jīng)發(fā)展到了一萬多人,既沒有得到分封,也沒有具體的歸屬。

楚漢戰(zhàn)爭期間,彭越率兵歸順劉邦,拜魏相國,封建成侯,很快就平定梁地。

劉邦兵敗彭城后,采納韓信“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于滎陽”的戰(zhàn)略,對項羽實施戰(zhàn)略包圍。

韓信滅掉齊國,就想自立為王,但不好直接提出,就派遣使者向劉邦請求代理齊王(假齊王),劉邦不情愿的封韓信為齊王。

劉邦撕毀鴻溝協(xié)議,約定韓信、彭越一起進攻項羽。但韓信、彭越?jīng)]有按照約定出兵,劉邦被打敗退守滎陽,被項羽圍困。劉邦陷入絕境,征詢張良的建議。

張良說:“齊王韓信自立,不是您的本意,韓信自己也不放心。當初您與彭越、韓信約定:假如戰(zhàn)勝楚國,睢陽以北的土地都分封給彭相國為王;從陳以東的沿海地區(qū),分封給齊王韓信。齊王韓信的家鄉(xiāng)在楚國,他的本意是想再回到自己的故鄉(xiāng)。如果您能拿出這些土地答應封給二人,這兩個人很快就可以招來,即便不來,事情發(fā)展也不至于絕望。“

張良這一”指山賣磨“的伎倆,還真把二人給忽悠來了。最后劉邦打敗了項羽,就封彭越為梁王,建都定陶(今山東菏澤定陶區(qū));改封韓信為楚王,定都下邳(今江蘇邳縣東)。

由此看來,韓信、彭越、吳芮等人被封為王,都不是出自劉邦的本意,是不得已而為之。

02

盧綰之封王

盧綰(前256年-前194年),沛郡豐邑(今徐州市豐縣)中陽里人,西漢時期異姓諸侯王之一。

盧綰的親戚與劉邦的父親交好,兩人同年同月同日出生。出生的時候鄉(xiāng)民曾經(jīng)持羊酒共同祝賀兩家。因而,盧綰與漢高祖劉邦,是發(fā)小而且是同窗好友,深得劉邦信任。

劉邦為平民時,因為吃官司到處躲躲藏藏,盧綰常常追隨左右。劉邦起兵于沛縣,盧綰以賓客的身份相隨,算是亦師亦友的關(guān)系。

由于盧綰與劉邦這層關(guān)系,他得以出入劉邦的臥內(nèi)。他的衣被、飲食、賞賜,都是群臣莫敢相望的。若論親疏關(guān)系和被寵幸的程度,都無人能比得過盧綰,甚至盧綰可以自由出入皇宮。

漢五年(前202年)七月,已經(jīng)歸順劉邦的燕王臧荼謀反,劉邦親自率軍征討(此時劉邦已經(jīng)稱帝)。九月,滅掉臧荼。盧綰被封為燕王。

盧綰這個王,似乎有點“一字并肩王”的意思哦。劉邦登基后,再封異姓諸侯王,這是很特殊的情況。這個時間節(jié)點,劉邦稱帝不久,還沒有分封功臣,也有安定功臣之心的意圖。

03

分封諸侯

分封異姓諸侯王不是出于劉邦本意,也不利于漢朝政權(quán)的穩(wěn)固。但劉邦面對當時的局勢,是不得已而為之。

漢六年(前201年)正月,劉邦分封功臣。由于群臣爭功,一年多了,也沒有把這件事確定下來。

劉邦認為蕭何功勞最顯赫,封他為酂侯,給與的食邑也最多,但眾將不服。劉邦做了很大的工作,才得以擺平。

劉邦陸續(xù)分封了二十九人為列侯,但其他的將領(lǐng)都議論紛紛,日夜爭功,不能決定高下。由此可見,這是一個很麻煩的事情。但已經(jīng)為帝的劉邦,不僅要考慮功臣們的情緒,更要考慮劉氏家族的未來。

具體看一下周勃、灌嬰、樊噲他們的經(jīng)歷。

周勃,祖先是卷縣人,后來來到了沛縣。以靠編織蠶箔維持生計,時常在人家辦理喪事的時候,去吹蕭做一下出鼓手的事混個飯吃。高祖劉邦起兵,周勃就以侍從官的身份跟隨。

灌嬰,睢陽人,以販賣絲織品為生。劉邦攻城略地來到雍丘的時候,灌嬰以侍從官的身份跟隨了劉邦。

樊噲,沛縣人,早年就是屠狗為業(yè),因為是劉邦的連襟,就跟隨劉邦征戰(zhàn)天下。

英雄不論出處,不可否認,周勃、灌嬰、樊噲都是杰出的人才,但沒有劉邦,他們可能永遠就是個小商販而已。

盡管他們都立下了非凡的功勞,但劉邦僅僅就是個漢王,他們還能有多大的奢望呢?能夠封侯也是意外的事情,必然不好與韓信等人可比。

在劉邦登基之后,異姓諸侯王對維護漢朝政權(quán)的穩(wěn)固是最大的隱患。也就不可能再大量的分封諸侯王。封侯就是最大的功爵啦,而且消除異姓諸侯王是劉邦下一步必然的選擇。在這個過程中,周勃、樊噲干的最起勁。

這就是作為劉邦的嫡系部隊,也就是子弟兵,不能封王的原因。因而周勃等人也就無法與韓信等人封王相提并論啦。

最佳貢獻者
2

雖然都被稱作皇帝,但是劉邦和嬴政是完全不同的。劉邦這個皇帝卻沒有嬴政那個皇帝風光!嬴政做皇帝,只是換了一個稱呼而已!

劉邦卻遠遠沒有嬴政那么風光。韓信、吳芮、盧綰、彭越等人被封王,周勃、灌嬰、樊噲等人被封侯。只不過是在確定誰吃肉、誰啃骨頭、誰喝湯。

劉邦這個皇帝只是做為頭號功臣的封賞!只不過是在從鍋里撈飯的人里面拿了最大的一只勺子。

張耳、吳芮、彭越、黥布、臧荼、盧綰和兩個韓信,這八個被封為異姓王的功臣,都是和劉邦一起吃肉的人。劉邦暫時還沒有實力自己吃肉讓別人喝湯,只能和他們一起分享那塊肉!

這些被封為異姓王的人,基本上都是在劉邦做皇帝之前就已經(jīng)是王了。他們有的是在項羽分封之時就被封做了王,有的是在為了爭取他們攻打項羽時劉邦封的王。

像吳芮、彭越、黥布、臧荼這些人,其實都不是劉邦的部下,只能說是一起對付項羽的合作伙伴。

那個鉆褲襠的韓信,最初應該算是劉邦的部下,但是在最關(guān)鍵的時候擺了劉邦一刀,因此被封為了齊王。

不管怎么說,到了劉邦登基為帝時,已經(jīng)成為既定事實,也就不得不保留他們“王”這個待遇。

至于盧綰,則是和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小伙伴。盧綰從小和劉邦一起玩,然后又和劉邦一起打天下,獲得的功勞最多,因此被劉邦封為了王。多少有點劉邦想和他“同富貴”的意思。

對于這些和自己一起吃肉的人,除了吳芮之外,結(jié)局都不是很好。不僅肉吃不著了,連湯都喝不上了!

周勃、灌嬰、樊噲等人,都是劉邦自己的嫡系,也就是劉邦養(yǎng)的功狗。

等到處理完那些和自己分肉的異姓王之后,劉邦和他們訂立了“白馬之盟”!鞍遵R之盟”中約定:第一,國以永存,施及苗裔。(只要老劉家有肉吃,功狗們和他們的子孫就永遠能啃上骨頭。)第二,非劉氏而王者,天下共擊之,若無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誅之。(老劉家吃肉,功狗們啃骨頭,這個規(guī)矩不能亂。)

與那些異姓王相比,他們才是最大的受益者。雖然沒有能夠從劉邦口中分到一塊肉,但是卻始終能從鍋里撈出一塊骨頭來啃。



【我喜歡以連續(xù)的眼光看待歷史上的節(jié)點。】

【非常感謝您的閱讀、點贊、轉(zhuǎn)發(fā)、評論。如果喜歡敬請關(guān)注@寄暇學宮

3

首先這是屬下與政治盟友的不同之處;第二周勃、灌嬰、樊噲等人的功績、與劉邦的親密程度達不到封王的水平。

漢初八位異姓王其中英布、彭越等六位是政治盟友而不是直接下屬。韓信、盧綰以不世戰(zhàn)功或獨特的親密程度獲得封王,實際是同盟關(guān)系。

英布、彭越、吳芮等人是歸附劉邦的諸侯。何為歸附?周武王聚集八百諸侯孟津觀兵,來的諸侯就是歸附。

英布、彭越、吳芮、韓王信、張耳、臧荼這六位在反抗秦國到項羽分封時,或已經(jīng)是一方諸侯,或者是一方實力派。 所以他們是劉邦拉攏爭取的同盟對象,名義上是與劉邦的漢中王平等地位,只是實際不如。

比如英布,此前是項羽分封的九江王,劉邦在彭城之戰(zhàn)失敗后,派遣隨何將英布從項羽陣營說服到劉邦陣營。

彭越在劉邦召集時,就以魏地剛平的名義不聽號令,直到被封為梁王之后才帶兵與劉邦會合。

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幾位與劉邦是政治盟友,奉劉邦為天下共主。

韓信以其不世戰(zhàn)功,從劉邦的屬下提升到可以封王的程度。就如同西周初年的姜子牙,因為功勞太大,而且其本人又有野心,所以得以封王(雖然劉邦內(nèi)心并不愿意)

而且韓信封王還有一個好處就是鎮(zhèn)住其他功臣的爵位封賞,想封王,功勞先比上韓信再說。

至于盧綰不僅有功,還與劉邦從父輩開始就非常親密。無論是其衷心度還是抵御匈奴的需求出發(fā),盧綰也具有不可替代性。

而且秦朝雖然已經(jīng)實行郡縣制,但是當歷史劇烈變革的時候,歷史難免要往回撥一下。封王就是對盟友與功臣們的一個撫慰。

周勃、樊噲、夏侯嬰、灌嬰等人,因為戰(zhàn)功與資歷不足沒有被封王,但是都被封侯享受食邑

食邑本就是除了封王,封侯,將相外,立有功績達到一定程度才享有。雖然沒有統(tǒng)治權(quán),但可以享受賦稅。

前面提到,韓信從屬下到封王,除了被迫表彰韓信的功績外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斷了這一幫直屬臣子封王的念頭。

這些人論功績不如韓信,彭越等,論資歷不如吳芮、英布、臧荼等。

所以他們只能享受次一級的福利,封侯食邑,而且還可以進入中央朝廷,獲取權(quán)利,實際上已經(jīng)獲取了除了封王之外最好的待遇。

關(guān)鍵是還不像異姓王那般樹大招風,劉邦用著也放心。

4

劉邦在滎陽被項羽打得只有招架之功,根本沒有任何還手之力。劉邦被打得實在沒有辦法,只能病急亂投醫(yī)。劉邦手下第一說客酈食其為劉邦出了一個分封六國之后的餿主意。雖然劉邦沒有看出是個餿主意,但是張良卻及時阻止了劉邦。張良明白清楚地告訴劉邦,不是不可以封王,關(guān)鍵要看依據(jù)什么封王。當時情形下,最能夠激發(fā)斗志的便是因為功勞分封。所有能夠幫助劉邦擊敗項羽之人,都可以在分封之列。最終劉邦先后封了多個異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分別為楚王韓信、韓王信、趙王張耳、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燕王臧荼、燕王盧綰、長沙王吳芮等八個異姓諸侯王。劉邦通過異姓諸侯王最終打敗了項羽。為什么封王的是這個八個人而不是劉邦手下的周勃、灌嬰、樊噲等人呢。



劉邦分封的主要依據(jù)是因功封王,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我們可以把這個八個異姓諸侯王分一下類。

第一類:韓王信、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趙王張耳;

第二類:梁王彭越;

第三類:楚王韓信;

第四類:燕王盧綰。

我們先來看看為什么周勃、灌嬰、樊噲等人沒有被封王。劉邦初期封王有一個最重要的標準,就是因功封王。如果想封王最起碼得有獨當一面的能力,得有一支屬于自己的人馬。雖然這些功臣的功勞也非常高,但是這些功臣的功勞還沒有達到因功封王的標準,他們的功勞充其量也就是一個侯爵。劉邦基本上按照他們的功勞給予了相應的封賞。這些人沒有封王說明他們的能力和功勞真的不夠。如果我們讀史書可能會發(fā)現(xiàn),樊噲、灌嬰周勃等人的功勞似乎也都不小。比如樊噲的總功勞為“斬首百七十六級,虜二百八十八人。別,破軍七,下城五,定郡六,縣五十二,得丞相一人,將軍十二人,二千石已下至三百石十一人!敝懿目偣跒椤暗孟鄧蝗,丞相二人,將軍,二千石各三人;別破軍二,下城三,定郡五、縣七十九,得丞相、大將各一人!泵菜乒谶可以,但是這些功勞,距離封王還有一大段距離,他們這點功勞夠封侯,但是絕對不夠封王。這些人也都是劉邦的嫡系部隊,他們在整個戰(zhàn)爭中這幾個人也都沒有獨當一面的能力。他們的軍隊都來自于劉邦,他們都歸劉邦直接統(tǒng)帥,他們沒有任何獨立性。他們連一方統(tǒng)帥的都沒有擔任過,也沒有自己的力量,功勞又不夠,怎么有資格封王呢?



劉邦眾多部將之中真正因功封王也就是韓信一人。韓信的功勞在整個楚漢戰(zhàn)爭期間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和他媲美。韓信的主要功勞有:1、在漢中為劉邦謀劃天下大勢。2、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韓信采用這一戰(zhàn)術(shù)成功迷惑了三秦,最終一舉消滅三秦,劉邦得以重返關(guān)中。3、初敗楚軍。劉邦彭城大敗之后,韓信在滎陽,阻擊楚追兵,大敗楚軍,使?jié)h軍得到恢復發(fā)展的時間。4、攻滅魏豹。奇襲魏都安邑一舉消滅西魏國,并且俘虜了魏豹,消滅了劉邦東出的后顧之憂。5、背水一戰(zhàn)。井陘之戰(zhàn)中消滅了二十萬趙軍,殺死了陳余,活捉了趙歇,一舉滅掉了代國和趙國。6、逼降燕國。大軍陳兵燕趙邊境,用政治手段逼迫燕國投降,成功占領(lǐng)了燕國。7、攻滅齊國。在齊國打敗了龍且的二十萬楚軍,并殺死龍且。打敗楚軍之后成功滅掉了齊國。8、十面埋伏。垓下之戰(zhàn)設(shè)下十面埋伏成功狙殺了項羽。楚漢之爭期間,韓信先后滅掉了三秦、西魏國、代國、趙國、燕國、齊國、楚國等九個國家,堪稱大漢第一功臣。

楚漢戰(zhàn)爭末期真正掌握勝利天平的人不是劉邦和項羽,而是手握重兵的韓信。韓信當時向著劉邦則劉邦會取勝,向著項羽則項羽會取勝,自立為王則三分天下。劉邦其實最初并不想封韓信為王。韓信占領(lǐng)齊地以后,請求劉邦封自己為假齊王。劉邦本來破口大罵韓信,但是迫于形勢只能封韓信為齊王。韓信也成為劉邦部將中第一個被封王的將軍,也是第一個真正因功被封王的將軍。大漢一半以上的土地都是韓信打下來的,分封他為王自然也在情理之中。如果他不封王,當時天下便沒有人有資格封王。劉邦建立大漢之后,改封韓信為楚王。



梁王彭越跟劉邦的關(guān)系比較微妙,彭越其實一直都不算是劉邦真正的部下。彭越嚴格意義上說應該是一個合作者。彭越第一次和劉邦相遇便是合伙攻打同一座城池。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彭越并不在分封之列。但是彭越卻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天下再次大亂之后,政治上敏銳的劉邦意識到在項羽腹地的彭越是一支可以拉攏的力量。所以他派人送給了彭越一方將軍大印,彭越名義上也就成了劉邦的手下。后來彭越成為了魏王豹的國相,這也算是彭越的一次質(zhì)的飛躍。整個楚漢戰(zhàn)爭期間,彭越就干了一件事——破壞,歷史上也稱之為彭越撓楚。由于彭越的存在,項羽總是不能在前線專心致志和劉邦作戰(zhàn)。項羽不得不多次回軍攻擊彭越,當項羽大軍匆匆忙忙趕來的時候,彭越連打都不打就直接溜了。項羽是找又找不到人,打又打不了,只得一次又一次來個長途奔襲。這樣劉邦和彭越一個在正面戰(zhàn)場,一次在敵后戰(zhàn)場,打得項羽叫苦不迭。從而直接支援了韓信對項羽的戰(zhàn)略大包抄行動。垓下決戰(zhàn)前夕,劉邦被項羽再一次擊敗。劉邦想調(diào)動彭越和韓信前來合圍項羽。但是此時的劉邦既調(diào)不動韓信,也調(diào)不動彭越。為了調(diào)動彭越,劉邦接受張良的建議,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封彭越為梁王。彭越強大的軍事實力和能力,使得他成為僅次于韓信的第二號諸侯王。



韓王信、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趙王張耳屬于同一類,本來和劉邦一樣,都是項羽分封的諸侯王或者諸侯王族。

韓王信本是韓襄王的后代。項羽分封的時候,封了韓成為韓王。但是項羽并沒有讓韓成回到韓國,后來干脆殺掉了韓成。韓成被殺死之后,韓國就是失去了國君,韓國也就是等于再一次滅亡。韓王信率領(lǐng)軍隊略定韓地,韓王信很快就平定了十幾座城市,并且打敗了項羽所立的韓王鄭昌。韓地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劉邦為了拉攏韓人和韓王信,便立韓王信為韓王。即使劉邦不封韓王信為為王,韓王信自己也會以韓國王室的身份自立為韓王。韓王信被立為韓王之后,便一直跟著劉邦和項羽對抗,雖然期間曾經(jīng)投降項羽,但是最終還是站在劉邦一邊。公元前202年,劉邦正式立韓王信為韓王。

張耳本來也是一方諸侯,項羽分封天下的時候,張耳被封為常山王。張耳后來被陳余打敗之后才投奔劉邦。劉邦派韓信和張耳兩人打敗了陳余和趙歇,平定了趙地和代地。此后,劉邦封張耳為趙王。劉邦封張耳為趙王的原因一是為了利用張耳的威望安定趙地,二是張耳本來就是一股政治力量。



吳芮是英布的老丈人曾經(jīng)率領(lǐng)一部分士兵和項羽一起入關(guān)。被封為衡山王都邾縣。楚漢戰(zhàn)爭爆發(fā)之后,吳芮在張良的勸導下,改為擁立劉邦。劉邦打敗項羽之后,吳芮和韓信等人擁立劉邦為帝,劉邦改封吳芮為長沙王。吳芮沒有投靠劉邦之前已經(jīng)是一方諸侯王,吳芮也是以諸侯王的身份投靠劉邦,劉邦只是把他的改封為長沙王。

臧荼曾經(jīng)參加巨鹿之戰(zhàn),且隨同項羽一共入關(guān)。項羽分封天下時,封燕國大將臧荼為燕王。韓信滅掉趙國之后,聽從廣武君李左車的建議,派使者說服臧荼歸降。劉邦繼續(xù)任命臧荼為燕王。

英布是項羽帳下第一猛將,參加項羽的所有軍事行動。為項羽立下汗馬功勞,項羽自然不會虧待這位勇猛的部將。英布被封為九江王都六縣。楚漢戰(zhàn)爭期間,劉邦派隨何勸服英布歸附,英布最后投降劉邦。公元前203年,劉邦改封英布為淮南王。英布和劉賈進入九江,策反了楚國大司馬周殷,之后又率領(lǐng)軍隊合圍項羽。



這幾個人其實嚴格意義上不是劉邦的手下,他們只能算是劉邦的合作者。他們和劉邦的關(guān)系更像是合作公司,劉邦只不過相當于是這些諸侯王的盟主而已。劉邦為了打敗項羽拉攏一切可以拉攏的力量,這些項羽分封的諸侯王就是劉邦拉攏的對象。如果劉邦不給這些諸侯王足夠的好處,這些人怎么會愿意背叛項羽。劉邦給這些人的好處就是保持或者擴大這些人的王位。劉邦暫時保住了這些人的王位,最終劉邦依靠這些異姓諸侯王打敗了項羽。打敗項羽之后,這些人擁立劉邦為皇帝。做為回報,劉邦通過法律的形式確定了這些異姓諸侯王的地位。

公元前202年,楚王韓信、韓王信、淮南王英布、梁王彭越、衡山王吳芮、趙王張敖、燕王臧荼擁立劉邦稱帝。劉邦稱帝后,再一次以法律的形式確定了這些人諸侯王的身份。



劉邦建立大漢之后,內(nèi)部最大的威脅便是異姓諸侯王。劉邦當皇帝之后,大部分精力也都放在擺平異姓諸侯王。劉邦在解決異姓諸侯王的同時也盤算著分封同姓諸侯王。劉邦若想分封同姓諸侯王,就必須要解決封王的標準。大漢建立前后,封王的主要標準是軍功。所有異姓諸侯王都有戰(zhàn)功做為依托。劉邦若想分封同姓諸侯王需要把封王的標準由因功封王變?yōu)橐蛴H封王。從因功封王到因親封王需要有一個過渡,試探一下群臣的反應,盧綰正好是個合適的人選。盧綰有一點功勞,但是他的功勞絕對不夠封王的資格。盧綰和劉邦的關(guān)系非常親密,又沒有達到血緣關(guān)系的標準。盧綰正好介于因功和因親之間。如果劉邦封了盧綰為王,天下沒有反應,他就可以逐漸封一些姓劉的且有些功勞的諸侯王。

燕王臧荼叛亂以后,劉邦看到了分封盧綰的機會。劉邦也明白盧綰的功勞還不足以封王,所以他要給盧綰一個立功機會。劉邦帶著盧綰踏上了平定臧荼的道路。做為叛亂者的臧荼,根本不是劉邦的對手。劉邦和盧綰沒有花多少功夫就解決了臧荼。平定臧荼叛亂之后,劉邦立即封盧綰為燕王。劉邦封了盧綰為王,就等于告訴群臣我就是喜歡盧綰,我就要封他為王,即使功勞不夠也要封他為王。如果大臣們默認了,或者反應不大的話,那就正中劉邦下懷,他就可以逐漸封老劉家的娃為王。如果大臣們反應激烈,甚至引起兵變,他也可以隨時擼了盧綰。最終盧綰被封為燕王,也成為沛縣子弟中唯一個封王的人。

5

秦漢之際,王就是一方諸侯,是有實力的地方軍閥;侯則是一種高爵,不是諸侯封國!周勃、樊噲是劉邦的同鄉(xiāng),灌嬰是劉邦的下屬,這三人長期追隨劉邦東征西討,算得上是劉邦的親信!秦朝統(tǒng)一天下后,推行的是郡縣制,沒有實權(quán)諸侯國;劉邦起兵反秦前就是秦朝官吏,統(tǒng)一天下后他自然希望推行郡縣制,不搞分封制!但是韓信、盧綰功高震主,不得不封王;吳苪、彭越原本就是一方諸侯,封不封王人家都是王,屬于同盟關(guān)系,所以漢朝建立后還得封王,不得不郡國并行!

用現(xiàn)在的職場的情形來比喻,你帶領(lǐng)張三、李四創(chuàng)建了一個公司,你公司最大的競爭對手是老王,還有幾個跟你同時創(chuàng)業(yè)的小明、小剛!你利用外來人才老韓,再與小明、小剛合作擊敗了老王,統(tǒng)一了某一個行業(yè)!那么你必然會允許老韓、小明、小剛成立分公司,而張三、李四只能做公司高管,不能去當分公司領(lǐng)導!因為你還得利用張三、李四去兼并其他分公司,分公司領(lǐng)導只能是你自己的血親!劉邦面臨的選擇是一樣的,他跟彭越這類原本就是王的人合作,擊敗項羽后他當了皇帝也只能封別人為王!

韓信是在劉邦還沒有當皇帝,還是漢王的時候,以擊敗項羽為條件要挾當上齊王的!當時劉邦、項羽、韓信三足鼎立,韓信雖然是漢國大將軍,但是他新招募的軍隊占據(jù)了趙國、齊國兩地,實力強大到超越劉邦跟項羽任何一方!韓信向劉邦討要假齊王爵位,劉邦為了籠絡(luò)韓信擊敗項羽,封韓信為真齊王,之后韓信跟劉邦合作擊殺了項羽!當然劉邦統(tǒng)一天下后,將韓信遷到楚地為王,然后又剝奪一切權(quán)力,降為淮陰侯,最終沒兵沒權(quán)的韓信被呂后誅殺!說白了,飯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步一步做,劉邦利用并弄死韓信就是遵循的這個道理!

異姓王雖然封了,但是可以一步一步消滅的!劉邦擊敗項羽后,又用了十多年時間以謀反的理由誅殺了除吳苪之外的絕大多異姓王!這些異姓王的封國被分封給自己的兒子或者侄子,并跟諸位大臣立誓非劉姓而王者,天下共誅之!異姓王被誅殺后,劉邦遠征匈奴慘敗,他在大風歌中唱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猛士都被他殺了,何來猛士守四方呢?劉邦沒有想到的是他死后先有呂雉專權(quán)后有七國反叛,最終漢朝還是走上秦朝的治國老路上!

6

其實劉邦在政治上的眼光比秦始皇低不了多少,秦始皇是歷史上第一個全面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的開國皇帝,而劉邦就是第二個,堅定地繼承了秦始皇在政治上的長遠戰(zhàn)略。

秦始皇實行郡縣制,廢除分封制兩世而亡,劉邦既然繼承了秦制郡縣制,又吸取了秦朝滅亡的經(jīng)驗和教訓,走了柔性建國的路線,這也就是郡國制,郡縣制與分封制并存的局面,在中央實行郡縣制,在偏遠地方實行分封制。

眾所周知,劉邦在建立西漢帝國的過程中,分封了七個異姓王,但劉邦分封的異姓王全部是迫于政治形勢的需要,和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建立而被迫分封的,劉邦的分封有一種被逼無奈的選擇。

如果可以選擇的話,劉邦是不會主動進行分封的,彭城之戰(zhàn)后,酈食其向劉邦建議恢復舊制分封,大肆分封原六國,讓原六國臣民為自己效力,這樣就能成就大事,結(jié)果被張良完全地否定了,幸虧劉邦及時懸崖勒馬,及時停止了分封六國。

之所以說這些,就是因為劉邦在不斷的政治斗爭中,看到了郡縣制的好處,而發(fā)現(xiàn)在分封制的壞處,如果不是形勢所迫,劉邦是不會主動分封,那么就來看一看,劉邦是如何分封七大異姓王的?

劉邦封韓王信為韓王,主要是因為韓王信在楚漢戰(zhàn)爭平定了韓國故地十幾座城池,并且時常帶兵協(xié)助劉邦作戰(zhàn),在韓王信平定了項羽分封的韓王鄭昌后,出于管理韓地的考慮,封韓王信為韓王。

趙王張耳之前是項羽分封的常山王,楚漢戰(zhàn)爭后,張耳投靠了劉邦,協(xié)助劉邦對項羽作戰(zhàn),并且協(xié)助且韓信攻打魏地、趙地,被韓信向劉邦推薦封王,劉邦與張耳是故交,又有韓信的推薦,于是劉邦封張耳為趙王。

淮南王英布原本就是項羽所封的九江王,在楚漢戰(zhàn)爭中投降了劉邦,垓下之戰(zhàn)前后,劉邦為了拉攏諸侯,共同攻擊項羽,封英布為淮南王。

燕王臧荼原本就是項羽所封的燕王,韓信滅趙后,歸順了韓信,投降了劉邦,劉邦仍然封臧荼為燕王,燕地本來就地處偏遠,山高皇帝遠,劉邦根本就沒有打過燕地,臧荼投降后就一直是燕王。

燕王盧綰是劉邦從小到大關(guān)系最好的朋友,兩人同年同月同日生,又是同鄉(xiāng)又是鄰居,一起出來打天下,在前任燕王臧荼造反被殺后,劉邦將盧綰被封為燕王,根本原因就是劉邦想將因功封為過渡為因親封王,想將異姓王分封改為同姓王,以短暫鞏固西漢根基。

長沙王吳芮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吳王夫差的后人,是秦始皇時期的鄱陽縣令,一直是作為一股獨立的勢力存在,秦末時呼應農(nóng)民起義,秦滅后被項羽封為衡山王,劉邦與項羽進行楚漢戰(zhàn)爭時,改為支持劉邦,劉邦稱帝后封吳芮為長沙王。

梁王彭越是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涌現(xiàn)出來的一股獨立的勢力,在反秦戰(zhàn)爭和楚漢戰(zhàn)爭中發(fā)展壯大,劉邦為了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共同反對項羽在彭城之戰(zhàn)后極力拉攏彭越,在垓下之戰(zhàn)前,劉邦先是讓彭越率軍前來支援,但彭越不來,劉邦在聽了張良的建議后,裂土封王,將彭越封為梁王,彭越才帶兵前來支援劉邦打垓下之戰(zhàn)。

楚王韓信是所有異姓王中劉邦唯一直接的手下成為封王的案例,韓信是蕭何舉薦給劉邦,因為才能被劉邦封為大將軍,在彭城之戰(zhàn)后,韓信開始獨自率軍作戰(zhàn),破魏、滅趙、誅齊,在成功滅亡齊國后,韓信主動向劉邦請愿封自己為代理齊王,劉邦為了讓韓信安心帶兵支援,不僅同意了韓信的請求,而且直接封了齊王,不用代理。

這也是劉邦所有異姓王封王的大致理由,可以看出,除了韓信與盧綰之外,其他的異姓王都是以一股獨立的勢力存在,或者根本就是項羽所封的王,這些異姓王原本就有很大的獨立性,劉邦無法完全控制這些異性王。

在楚漢戰(zhàn)爭中,劉邦出于建立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目的,必須拉攏所有諸侯和他一起反對項羽,出于政治目的,劉邦不得不封這些相對獨立的諸侯為王,即使劉邦不封,這些人多半也是獨立存在的,也相當于山大王一樣。

換句話說,這些異姓王,劉邦如果分封還能撈取政治利益,與劉邦是政治同盟,如果不分封,這些異姓王也會獨自存在,還有投靠項羽的可能,劉邦為什么不分封呢,這是當時獨特的政治環(huán)境的產(chǎn)物,也是劉邦迫不得及的安排。

但是韓信和盧綰就不相了,劉邦封韓信和盧綰的原因與其他異姓王是不一樣的,即使是韓信與盧綰,對劉邦來說,分封理由也是不一樣的。

韓信被封王多少有些逼宮的意思,封建社會皇帝或天子的分封一定是主動的,而不是被動的,但劉邦封韓信就是被動的,韓信當時拿下了齊地,僅憑一已之力就掃清了整個黃河以北的地區(qū),功勞確實足夠大,當劉邦命令韓信率軍南下共同抵抗項羽時,韓信居然按兵不動,還派出使者向劉邦要代理齊王封號。

這種事無論在哪個朝代,就是諱忌,以臣下向君主討要分封,這個臣下若不是權(quán)臣,在封建社會也不可能了,韓信有意威脅劉邦,劉邦迫于政治形勢,同意了韓信的要求,韓信才率領(lǐng)大軍南下,這也是劉邦最記恨韓信的地方,所以在項羽被滅后,劉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奪了韓信的兵權(quán),并將韓信從齊王遷為楚王,因為劉邦擔心韓信在齊地培養(yǎng)私人勢力,坐大后會產(chǎn)生威脅。

劉邦封盧綰的理由也是最獨特的,燕王臧荼謀反被殺后,劉邦就封了盧綰為燕王,盧綰既不是戰(zhàn)功赫赫,也不是獨立勢力,他唯一的優(yōu)勢就是和劉邦關(guān)系非常好,劉邦封盧綰是向天下放出一個信號,他想將“因功封王”改為“因親封王”。

也就是為劉邦之后的封劉氏子弟為同姓王作準備,這是因為眼看秦朝滅亡沒人來救,對郡縣制補充的矯枉手段,劉邦的本意是希望同姓王能夠在天下有變時維護漢室江山,同時劉邦在中央實行郡縣制,完全照搬秦朝制度,無論是政治制度還是司法制度,抑或是軍功制度。

對于周勃、灌嬰、樊噲這樣的功臣,劉邦是不會封王的,這是劉邦的政治理念導致,劉邦唯一封的一個關(guān)系親近的異姓王盧綰最終還是造反了,讓劉邦對異姓王產(chǎn)生失望,再加上劉邦希望建立的政治制度是以同姓王來拱衛(wèi)政權(quán),所以之后的異姓不會再考慮封王了,即使有再大的戰(zhàn)功。

同時,劉邦定了白馬盟約,明確表示異姓不能封王,這成了整個兩漢不成文的法律,所以像周勃、灌嬰、樊噲這樣的功臣,是不會被封王的。

7

劉邦從一介秦朝小吏而奪取天下的過程中,無論韓信、吳芮、盧綰、彭越,還是周勃、灌嬰、樊噲,他們無一例外都曾浴血奮戰(zhàn),戰(zhàn)功赫赫。然而,劉邦坐定天下后,韓信、吳芮、盧綰、彭越等被封王,周勃、灌嬰、樊噲卻沒有被封王,這是為什么?

要明白哪些人封王,哪些人沒有封王的原因,就要搞清楚劉邦封王的依據(jù)是什么。

首先,我們知道,封王、封侯,大封功臣,都是戰(zhàn)爭勝利之后的必然程序,都是安撫人心的必要手段。然而,王和侯,都是除皇帝之外的最尊貴的爵位、封號,尤其是王,代表著除皇帝一人之外的無上榮耀,正因為榮耀的無上,便不可能人人都封,或稍有戰(zhàn)功就封,所封者,必然是功勞最大,絕無僅有的幾個人,一塊餅要分個厚薄,才能顯示出厚的尊貴,如果厚的封多了,封濫了,那就和沒封一樣,反而引起功勞大者的不平。所以,封王依據(jù),首當其沖比的,自然是功勞。

就功勞而言,韓信如果稱第二,估計沒人敢稱第一。韓信自從被劉邦拜為大將軍起,一路征戰(zhàn),高奏凱歌,且白手起家,開辟了北方戰(zhàn)場,幾乎給劉邦打下了半壁江山,功勞之大,無人可比。所以,還沒等到劉邦稱帝,劉邦就在張良的建議下,封了韓信為齊王。

吳芮的情況與英布有點類似,是割據(jù)南方的政權(quán),長期盤踞鄱陽湖與洞庭湖之間,做過衡山王、長沙王,軍隊眾多,勢力強大,先擁項羽,后擁劉邦,劉邦打敗項羽后,吳芮是集體勸進者之一,以資格和功勞,吳芮自當封王,而且,他本來就是長沙王,不過再是劉邦再承認一下而已。

從韓信和吳芮的情況來看,封王有時候還含有妥協(xié)與收買的因素。例如韓信,他打下趙、代、燕等國后,齊國也差不多打下了,韓信便請求劉邦封他假齊王,好對付齊人,和南邊的楚國,劉邦當時正與項羽對峙,焦頭爛額,對韓信的要求非常不滿,但沒法,南方正吃緊,北方不能亂,于是妥協(xié)了,封韓信為齊王。

吳芮雖沒這么激烈,但也是收買與妥協(xié),吳芮擁數(shù)萬雄兵,稱雄于南方,吳芮既服從劉邦,這塊地方在名義上就是劉邦的疆域,順水推舟封吳芮一個長沙王,那是一本萬利的事情。

而彭越呢?那是在垓下之戰(zhàn)最緊要的關(guān)頭,劉邦與項羽決戰(zhàn),到了要關(guān)籠打虎的關(guān)鍵時刻,但彭越在梁地,遲遲不來,后來劃了一大片國土給彭越后,彭越才來參戰(zhàn),甕中捉鱉,終于打敗項羽。而且,彭越是較早支持劉邦的,在劉邦處于劣勢的時候,他依然跟隨劉邦與項羽斗爭,他的作用很關(guān)鍵,封王也在意料之中。

還有一個關(guān)鍵原因,劉邦封王,除了功勞之外,還有一個想早點結(jié)束戰(zhàn)爭坐天下的心理,把韓信、吳芮、彭越這些諸侯封為王之后,有利于戰(zhàn)爭的早早結(jié)束,否則,其中隨便哪個一反,又要打個三年五載。

而周勃、灌嬰、樊噲等人,雖然是劉邦早期的部下,戰(zhàn)功也不小,但一方面從功勞和作用來說,不及韓信、彭越等人,另一方面,這些都是自己的宿將,不是地方軍閥,也就無須妥協(xié),封個侯,也能對付得了,因此沒封王,只封侯。

唯獨一個盧綰,是劉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發(fā)小,還是同學,關(guān)系太好了,劉邦后來給他封了個燕王,這是劉邦封王過程中,唯一表現(xiàn)出了私心的一個人。

8

劉邦建國時,所封的王非常奇怪,那些死心塌地跟隨在他身邊的人,比如文臣中的蕭何、張良、陳平等人,武將中的周勃、曹參、樊噲等人,他對他們一個王都沒有封過。而他不喜歡的,討厭的,甚至有仇的那些人,他卻一連封了七個王。

說起來,他真正喜歡又封為王的。只有盧綰一個。不過,劉邦封盧綰為王,卻是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的一種行為。是因為當時燕王臧荼造反,被他平定下去以后,又實在不放心別人,才用了他最放心的盧綰去替代。否則的話,他也是不可能封盧綰為王的。而就算他是用盧綰去替代,盧綰也從他最信任的一個人,一下變成了最不放心的一個人,最后兩人反目成仇。

(劉邦劇照)

那么,劉邦何以要做出這種反常的行為呢?

其實,我想說的是,劉邦壓根就沒想過要封誰為王。如果非要說他想封誰為王的話,大概他最想封的,就只有他的兒子們。

劉邦和項羽不一樣。項羽是一個天才的軍事家,但又是一個政治上的糊涂蛋。劉邦在軍事上比較一般,但政治上卻異常清醒。那時候他雖然和其他人一樣,舉起反對暴秦的大旗,致力于推翻秦朝。但是,其實他的偶像,恰恰是暴君秦始皇。

當然了,他也不是完全認同秦始皇。他對秦始皇沒有封他自己的兒子們?yōu)橥酰瑳]有加強皇族的權(quán)勢,最后造成秦朝被一個小小的趙高玩轉(zhuǎn)這件事情,是不同意的。

所以劉邦在建國以后,便開始努力剪滅他封過的那些王們,把他們都紛紛換給了自己的兒子。

有人可能不理解了,劉邦既然要剪滅那些異姓諸侯王,當何以又要封他們呢?或者說,劉邦并不愿意封王,最終卻一共封了七個異姓王,這是怎么回事呢?

(韓信劇照)

實際上,這幾個諸侯王,大都是項羽封的。劉邦不過是予以承認而已。而劉邦的承認,也并不是痛痛快快地承認,而是無奈的選擇。

一、被逼。

被逼封王的主要是韓信,以及歸附韓信的臧荼、張耳。韓信打下齊地以后,想當王,便去信給劉邦說,他想在齊地當假王,好管理齊地。當時劉邦正被項羽圍困,明知道韓信是要挾他,卻也不得不答應韓信的要求。

與此同時,韓信又奏請封臧荼、張耳為王。這兩個人,因為是韓信奏請的,因此和韓信關(guān)系要更親近一點。后來,呂后處決韓信后,臧荼也是因為和韓信很親密,不得不搶先造反。

張耳情況特殊一些,那時候他已去世,王位是他兒子張敖繼承。而且張敖還是劉邦的女婿。但因為張耳的趙王曾經(jīng)是韓信奏請分封的,劉邦對張敖非常不耐煩,造成張敖部下造反。實際上,從某種意義上講,劉邦就是故意這么干的。

(張良劇照)

二、妥協(xié)。

作為妥協(xié)封王的,主要是梁王彭越和淮南王英布。當時劉邦和項羽劃定鴻溝為界限,兩家握手言和。項羽回楚地,劉邦回漢地。這時候,張良和陳平對劉邦說,讓他乘勝追擊,不可貽誤戰(zhàn)機。劉邦倒是打起來了,可是韓信、彭越、英布他們不動。項羽反過來,又把劉邦圍困。劉邦不得不再一次承認他們王的身份,并且還給他們劃定了土地邊界。這樣一來,才調(diào)動了三人的積極性,參與到劉邦討伐項羽的行動中來。

由此可見,這兩個人被封王,主要是劉邦妥協(xié)的結(jié)果。

三、拉攏。

拉攏封王的,主要是長沙王吳芮和韓王信。這兩個人,一個在南方,一個在北方,位置比較敏感。因此,劉邦覺得沒有必要和他們打,于是就采用拉攏的辦法,承認他們的王。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實際上這幾個諸侯王,沒有一個是劉邦愿意封的。因此,最終剪滅他們,避免國家重新出現(xiàn)分裂,是必然的事情。

(參考資料:《史記》)

9

想要弄清楚這個問題,就要熟悉這些人跟劉邦的關(guān)系如何?

我們先說被劉邦封為王的這些人,韓信和彭越這兩個人可以歸為一類說。

韓信的功勞相必大家都已經(jīng)清楚了,大漢三分之二的國土,都是他給劉邦打下來的。韓信被封為王是眾心所望,這沒有什么好詬病的。

我們再說彭越,劉邦和項羽爭霸天下的時候,韓信在北方開辟新的戰(zhàn)場,劉邦和項羽主要對峙在滎陽。

彭越主要負責在項羽的后面搗亂,隔三差五的斷項羽的糧道。

他弄的項羽很無助,因為彭越是打游擊戰(zhàn)的開山鼻祖。項羽對他恨的是牙癢癢,只要項羽想去打他,他就躲起來,如同鬼魅一般,項羽根本找不到他。

等項羽回頭打劉邦的時候,他就從后面偷襲項羽。就是因為彭越的存在,所以,劉邦才能給項羽在滎陽對峙兩年多的時間。

到了韓信發(fā)動垓下之戰(zhàn)的時候,劉邦答應封韓信為齊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因為劉邦答應封他們?yōu)橥酰,他們才肯出兵幫助劉邦打項羽的?/p>

垓下之戰(zhàn)項羽兵敗,自刎烏江。劉邦建立大漢,開始稱帝。

他稱帝之后,就只好履行諾言,把韓信、彭越和英布封為王了。彭越和韓信就是這樣當上的王。

我們再說盧綰和吳芮,這兩個人一個被劉邦封為了燕王,一個封為了長沙王。

先說盧綰,盧綰是劉邦的發(fā)小,兩人同年同月同日生,還是鄰居。

他們的交情別人當然不能比了。我們只說一件事,你就知道劉邦和盧綰的關(guān)系有多親近。在劉邦當了漢王之后,只有兩個人可以自由出入他的臥室,這里兩個人一個是盧綰,一個是劉邦的弟弟劉交。

可見,劉邦對盧綰的信任程度。

雖然在楚漢爭霸當中,盧綰并沒有立過什么像樣的功勞,但是,他和劉邦關(guān)系最鐵,最后劉邦讓周勃,曹參等功臣選盧綰為王,盧綰就是這樣當上的王。

至于吳芮的長沙王,他是項羽滅秦之后,被項羽封為衡山王的。劉邦和項羽楚漢爭霸的時候,他兩不相幫,劉邦稱帝后,就讓他當了長沙王。

長沙這塊地盤在古代就是不毛之地,劉邦根本就沒有看得起過這一塊地盤,所以,后來劉邦誅殺異性諸侯王的時候,就是沒動長沙王。

周勃、灌嬰和樊噲三個人都是劉邦的老鄉(xiāng),出身比較貧寒,樊噲之前是殺狗的,在跟隨劉邦起義之后,立下的最大功勞,就是在鴻門宴上救過劉邦的命。

周勃起義之前是鼓樂手,后來跟隨劉邦南征北戰(zhàn),但是,也僅僅是防守為主,像韓信那種開疆拓土的功勞,他立的不是很大,給個侯就算不錯了。

灌嬰是劉邦的騎兵司令,他的功勞主要是在垓下之戰(zhàn)后,追項羽到烏江這段路程,最終在烏江逼迫項羽自殺。

所以,他們的功勞,都沒有達到封王的地步,劉邦也不可能把他給封王。

10

別說周勃、灌嬰、樊噲了,就連被劉邦評為開國第一功臣的蕭何,立功無數(shù)的曹參以及為帝王師的張良,多次救了劉邦之命的陳平也沒有被封王。劉邦之所以這么安排,有兩個重要原因:

第一、誠如妖鬼君所言,楚王韓信、長沙王吳芮、梁王彭越都是劉邦的政治聯(lián)盟,是首要拉攏對象,而周勃等人作為長期追隨自己的死黨,即便是不拉攏也不會背叛。韓信和彭越之所以被封王,就是垓下之圍之前他們作壁上觀,不參與楚漢爭霸,在張良的建議下,劉邦給他們裂土封王,才取得了天下。漢朝建立之后,為了維護穩(wěn)定,避免戰(zhàn)爭再次爆發(fā),劉邦也只能給他們封王以安撫。而吳芮則是以衡山王的身份追隨劉邦,并且始終小心翼翼,侍奉漢朝,沒有被劉邦抓住把柄,再加上他與張良關(guān)系很好,所以保住了王位。

第二、并不是有大功之人就能被封王。封建制就是皇帝安排諸侯王統(tǒng)治諸侯國啊,每個諸侯王在得到封號之后都是要“之國”的,如果有大功的人都被封王了,前往自己的諸侯國治理國家,那皇帝身邊還有什么人?

再說了,被封王不一定是什么好事,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講到,漢初諸侯王有極大的權(quán)利,皇帝對他們處處提防,稍有不慎就會有被滅族的風險。就像燕王盧綰本來沒有被封王的資格,只是因為與劉邦同年同月同日在同一個巷子里出生,因為與劉邦是世交而被封王,事實證明,劉邦的一意孤行,反而害了盧綰。

你的回答

單擊“發(fā)布您的答案”,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服務(wù)條款